宜昌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
二0一五年五月
目录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1)
第一章现有基础 (1)
第二章面临挑战 (2)
第三章总体思路 (3)
第四章发展目标 (4)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5)
第五章基础教育信息化 (5)
第六章职业教育信息化 (7)
第七章其他教育信息化 (8)
第八章教育管理信息化 (9)
第九章教育服务信息化 (10)
第三部分重大工程 (11)
第十章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11)
第十一章教育平台建设工程 (13)
第十二章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14)
第十三章应用活动推进工程 (15)
第十四章智慧城市对接工程 (15)
第四部分保障机制 (16)
第十五章统筹有力领导体制 (16)
第十六章协同推进工作机制 (17)
第十七章多方合作建设机制 (18)
第十八章广泛应用激励机制 (18)
第十九章经费投入长效机制 (19)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湖北“国家信息化试点省”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目标,结合市委市政府关于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宜学之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经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XX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第一章现有基础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全市所有学校都接入了互联网,60%以上学校网络带宽达到10兆以上,城区教育城域网于2013年12月正式开通。共有9个县市区已完成辖区内专网建设;二是学生用计算机比例达到9∶1;教师用计算机比例达到1.6∶1;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控一体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班级覆盖率达到98%以上;录播教室、电子书包等其他新型教育信息化设施也逐步进入学校。
——率先启动了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从2010年起,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先后开发了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一期项目(教师、学生、学校三大数据库)和二期项目(智慧
校园管理与应用系统);市教育局开发了督导评估、素质评价等业务应用系统;各县市区也开发了诸多业务应用系统,为信息化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应用和教育管理活动逐步展开。各地各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逐步与高效课堂创建、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研修、师生在线学习、学生作业减负、划片招生入学等教育工作相结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努力探索和创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市、县(市区)两级都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多数县市已经落实;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使用、购买服务的建设机制已有成功案列;专项督导、绩效考核的评价机制已经启动,为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第二章面临挑战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未来三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破解。
——思想观念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利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但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学校,落实到日常教育活动中仍有很大差距;与管理者的教育思想,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习惯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
也与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现实需求有很大差距。
——应用能力方面。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需要系统培训,实践锻炼才能逐步掌握和提升,需要经历敢于使用、愿意使用、恰当使用的较长过程,需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融合和创新。
——体制机制方面。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建设、管理、应用三个阶段,又涉及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服务三个领域。需要在经费投入、运行保障、协调推进、流程再造、应用激励、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第三章总体思路
全市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思路是: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市级平台为引擎,以业务应用为核心,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整体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宜昌特色。
各地各校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遵从以下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路径。
——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各地实际,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分项实施,坚持应用驱动,确保工作实效。
——工作方针。遵循教育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律;普及最基本的硬件设施和最基础的常规应用;坚持示范引领和全面推进的工作策略;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度和对教育发展的贡献率;建立支撑长效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
——发展路径。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按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初步应用阶段(2008——2014);第二阶段为设施升级、应用融合、机制建立阶段(2015——2017);第三阶段为全面融合、创新发展阶段(2018——2020)。
第四章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17年,宜昌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进入中西部地区前列。设施完善、运行畅通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完成;广泛应用、深度融合的教育活动形成常态;区域性亮点、阶段性成果不断涌现;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宜学之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重要贡献。
具体目标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完善。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普及高速互联的基础网络和信息化终端设施,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学环境,高标准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任务。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使用便捷的数字教育资源。建好市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研发、汇聚、应用和管理机制,提升资源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建立市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管理模式,重构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能,服务教育受众,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