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太阳历是理解《内经》的重要门径

合集下载

楚雄十月太阳历的赞美-定义说明解析

楚雄十月太阳历的赞美-定义说明解析

楚雄十月太阳历的赞美-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楚雄十月太阳历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独有的一种传统历法,其历史渊源悠久,地位显赫,对楚雄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楚雄十月太阳历进行深入的探讨,从历史渊源、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展现太阳历在楚雄文化中的重要性和特色魅力。

同时,本文还将对后人的启示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楚雄十月太阳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楚雄十月太阳历的概述、文章的结构以及撰写此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分别介绍楚雄十月太阳历的历史渊源、太阳历在楚雄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太阳历对楚雄人民生活的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太阳历的重要性,并展示楚雄十月太阳历的特色与魅力,同时探讨其对后人的启示。

整个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旨在全面展现楚雄十月太阳历的魅力与重要性。

文章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楚雄十月太阳历在楚雄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它对楚雄人民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太阳历历史渊源、在楚雄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彰显楚雄十月太阳历的特色与魅力。

并希望通过对楚雄太阳历的赞美,能够给后人带来启示,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珍惜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请编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楚雄十月太阳历的历史渊源楚雄十月太阳历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传统历法,起源于古代楚雄地区的彝族文化。

据传统记载,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太阳历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太阳历在楚雄彝族的祖先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时间的记录方式,更是彝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宇宙的认知和尊敬。

楚雄十月太阳历的历法是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根据太阳的运行周期来确定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的时间单位。

在楚雄彝族的传统文化中,太阳被视为神圣的存在,太阳的升起和落下、阴晴的变化都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据史料记载,楚雄彝族祖先通过长期观测太阳的运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太阳历法体系,用于指导农耕、节气、祭祀等方面的活动。

大禹十月太阳历法

大禹十月太阳历法

大禹十月太阳历法
大禹十月太阳历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法之一。

它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时间计量方式。

大禹十月太阳历法是以太阳运行为基础的历法,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分为三候。

这个历法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

它的使用在中国历史上相当广泛,一直到明清时期也被用作官方历法。

在农业生产中,大禹十月太阳历法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通过将一年的时间分为四个季节和十二个月份,把一年中不同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农业生产活动的时机进行了科学分配和安排。

这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农业生产的时机和季节,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大禹十月太阳历法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加科学、方便的时间计量方式。

它让人们能够依据太阳的运行来计算时间,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日常活动和生产安排,同时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准确和精确的时间表示方式,从而方便人们的社交、交往和交通出行等方面。

总之,大禹十月太阳历法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为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加科学、准确的时间计
量方式,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优秀的智慧和科学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深远的意义。

彝族十月太阳历

彝族十月太阳历

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

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

历法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对中华民族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彝族十月太阳历文明是完全可以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

十月太阳历正是彝族先民创造的一部伟大精湛的天文历法。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一种古历法的科学性都无法与之相比。

该历法不仅渗透到中国文、史、哲等领域,而且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

据推测,彝族十月太阳历,始自彝族原始先民虎伏羲氏族部落时代,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这是彝族人民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把一年分为10个月,每个月固定为36天,这样,10个月合计共有360天,余下的5-6天为“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

“过年日”放在岁尾,“过年日”过完后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平年的“过年日”是5天,全年为365天。

每隔3年“过年日”就多加1天,这一天也就是闰日,这一年就是闰年,闰年为366天。

这样一来,彝族十月太阳历的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天,这与回归年(太阳年)的长度365.2422日非常相近。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0种动物来表示月份:一月黑虎、二月水獭、三月鳄鱼、四月蟒蛇、五月穿山甲、六月麂子、七月岩羊、八月猿猴、九月黑豹和十月蜥蜴,所以十月历又称“十兽历”。

彝族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分为五个季节,每季两个月。

五个季节分别用:土、铜、水、木、火来表示;每季分雌雄,这样,一年的十个月分别称之为:雄土、雌土、雄铜、雌铜、雄水、雌水、雄木、雌木、雄火、雌火。

雄土月定为岁首,在夏至以后;雌火月定为岁末,在夏至以前。

远古彝族人用十二属相纪日,但彝族人的属相顺序是从虎开始: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鼠、牛。

一个属相周为12天,三个属相周为36天,为一个月。

十月太阳历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十月太阳历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十月太阳历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引言:太阳历是一种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础的历法系统,它对人类社会的农业、商业和文化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十月太阳历的历史和现状,以展示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和演变。

一、历史背景:太阳历最早起源于古代文明,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照变化来制定时间系统。

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中国等文明中,太阳历被广泛采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精确的历法。

二、十月太阳历的起源:十月太阳历是一种以十月为起始月份的历法系统。

它最早出现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当时罗马人将一年分为十个月,其中十月是第八个月。

然而,后来为了与农业季节更好地对应,罗马人将一年增加到十二个月,十月成为第十个月。

三、十月太阳历的应用:十月太阳历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应用。

在现代西方社会,十月太阳历被广泛采用作为公共日历系统,用于组织工作、学校和社会活动。

它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时间框架,方便人们协调日常生活。

四、十月太阳历的优势:相比其他历法系统,十月太阳历具有一些优势。

首先,它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符,更符合自然规律。

其次,十月太阳历的月份和季节对应较好,有利于农业和天文观测。

此外,十月太阳历的使用广泛性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协调国际交流和商业活动。

五、十月太阳历的争议:尽管十月太阳历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十月太阳历的月份和季节对应并不完美,导致农业和天文观测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一些文化和宗教团体坚持使用其他历法系统,因为它们与其宗教信仰和传统更为契合。

六、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历法系统也在不断演变。

未来,十月太阳历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不同文化和社会的需求。

同时,人们也将继续探索其他历法系统,以寻求更加精确和实用的时间计量方式。

结论:十月太阳历作为一种重要的历法系统,对人类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了解其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流逝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彝族十月太阳历

彝族十月太阳历

彝族十月太阳历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独特的历法。

彝语称“十月太阳历”为“楚依”。

它以冬至日定为一岁首,即以当年的冬至日为元旦(岁首)。

自然界阴阳交替与人们的劳动生息是密不可分的,二者都是通过有节律的周期运动来实现的。

所谓自然界的周期运动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周期运动。

在太阳历法中,一个朔望月分为十二个不完整的历月,每个历月约29天,这是自然界周期运动的结果;而在季节划分上,一年共有三个季节,即:孟、仲、季,因此一年共有约366天。

最早使用“十月太阳历”的是中国云南6610年前(公元前278—224年)的蜀国“五丁力士”(火神之子)昌明所造,最后形成于古滇王国建立的公元1046年(即元朝大德年间),并作为正式历法长期使用。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循环规律来计算。

以太阳历十月为年终,每逢十月末加一天,到一百零五天为一年,就是说从农历九月初九日起至次年九月初九止,再加四十九天为一年,这是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的开始。

也可以说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十月太阳历是一种非常神秘的文化,因其主要记载着生命观、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同时又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受其影响很深,故千百年来在彝族地区一直盛行不衰。

千百年来,彝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幼都以懂得彝族十月太阳历为荣,家家户户一般都珍藏着祖传的或记录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天书”。

这些“天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经文;二是卦爻图,其中《梅花易》、《纳甲占》最为重要;三是歌词,主要反映彝族先民的宇宙观和崇拜对象,从而体现出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原始信仰文化内涵。

如祭天、祭祖、迎宾待客、结婚嫁娶、生老病死等等,无一不与十月太阳历有关,也就是说十月太阳历既是一本“天书”,也是一本“地书”。

这本“天书”就像大自然一样具有永恒性和无限性,可以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达到趋吉避凶、延年益寿的目的。

与西方的二进位制和四进位制不同,彝族十月太阳历采用的是以十二地支为基础的六十甲子进位制,六十甲子对应着十二个月令、十二个方位和十二支。

这个历法,比阴阳历还要精准,揭示了阴阳、五行的来源

这个历法,比阴阳历还要精准,揭示了阴阳、五行的来源

这个历法,比阴阳历还要精准,揭示了阴阳、五行的来源五行十月历文/滇三楼主滇三以前在学习《黄帝内经》的时候,发现很多地方用现行的阴阳历解释不通。

《内经》这本书是由唐朝李冰整理而成,汇集了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文章。

经过多番研究,发现《内经》里面至少包含了6种历法。

华夏历史上,伏羲氏采用三圆历、祝融氏采用共工历、蚩尤氏采用五行历、帝颛顼采用十二月阴阳历。

尧时代,五行历基本成熟,到了舜的时代,依据五行历,并融合三圆历,发展出了九圆历;大禹时代,六气历和九圆历融合,发展出了五行十月历,并定为夏朝正式历法。

汉朝之后,重新采用了颛顼历(农历),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西方纪年(公历)。

自此,农历和公历共同使用,沿用至今。

一五行最早源于天文历法,是远古先民对宇宙自然朴素的观察认识。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其神谓之五帝。

”——史记五行并不是集中具体的物体,而是五类特性: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属东方、属春;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属南方、属夏;土,具有常养、化育的特性,属中央、属长夏;金。

具有清净、肃杀的特性,属西方、属秋;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属北方、属冬;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

——董仲舒在古人看来,五行实为五个季节的运气。

是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变化,是一年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是阴阳之气相互交融、渗透、对应、影响之下而形成的寒来暑往、季节更替。

二至今依然在西南彝族地区使用的一个历法——五行十月历。

处处都透露着阴阳五行的朴素观点。

他们民族传说:地球最初是由一个叫“塔坡”的神兽推动着,有一天,大塔塔饿了,到处去找东西吃,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吃的。

这使得地球的运转杂乱。

天神一怒之下,把大塔塔杀了,然而塔坡被杀后并没有死掉,他化为三个塔坡,即:公塔坡、母塔坡和仔塔坡。

从此,由三个塔坡一起推动地球运行。

公塔坡负责一个属相周转一个方位;母塔坡负责三个属相周转一个方位;小塔坡负责每天周转一个方位。

彝族十月太阳历

彝族十月太阳历

彝族十月太阳历彝族文化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其他民族有所不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

彝族有自己的文化历史,有一个叫做“十月太阳历”的历法,是他们早期用来定义时间的基本历法。

关于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大书法家张棣的《彝族元宝经》中。

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彝族的一些习俗,包括他们的历法。

《元宝经》中说,彝族的历法由十月农历组成,而每个月又由三段组成,每段由四天组成,因此总共有四十二天。

每个月还以“落月”定为开始,月份从一月到十月,以十一月为除月,十二月则是闲月。

十月太阳历不仅限于彝族,19世纪以来,还被许多地方少数民族采用,比如满族、维吾尔族和布依族等等。

他们把一年分为十个月,而每个月则又分成四段,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每个月的日期,比如“大集”、“聚会”等等。

十月太阳历曾是彝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计算日期的基本历法,尽管后来改成了普通的太阳历。

在十月太阳历中,不同月份的第一天常常与普通太阳历的第一天并不完全对应,往往比后者晚一天或更多。

例如,彝族的元宝经中把“落月”定为彝族每年第一天,而普通太阳历中则是第十八天。

与彝族十月太阳历及其他少数民族历法一样,中国共和时期曾引进了西洋公历,但不得不受制于宗教节日的计算,因此只是把彝族的历法改编了一下,并沿用了一些历史传统,而这种形式的历法仍在使用当中。

如今,虽然彝族十月太阳历已经不是主流,但在彝族人中仍然存在着这种历法的文化记忆,他们经常把彝族的节日按照十月太阳历的原始形式来计算,如此一来,就可以保持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将彝族文化推向世界。

本文介绍了彝族十月太阳历,它是彝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早期用来定义时间的基本历法。

整个历法由十月农历组成,每个月又由三段组成,每段由四天组成,因此总共有四十二天。

虽然彝族十月太阳历目前已经不是主流历法,但它仍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地方少数民族古老的文化历史的组成部分。

古代天文历法对中医的影响

古代天文历法对中医的影响

二、古天文历法对中医思辨框架的影响《素问&S226;六节藏象论》说:“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素问&S226;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建立在“天文历数”基础上的思辨框架。

正如《素问&S226;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吟至微,秋毫在目”。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素问&S226;六节藏象论》)(一)古天文历法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1、寒暑、昼夜是形成阴阳学说对立交感的基础。

《灵枢&S226;阴阳系日月》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阴阳是从天文历法中抽象出来用以标示事物属性的一对哲学范畴。

如《周易&S226;系辞》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双方必须依据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S226;阴阳类》)。

《内经》广泛来用“一分为二”的阴阳对立交感的观念来解释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如《素问&S226;金匮真言论》中“言人之阴阳,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之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等等。

2、春夏秋冬四时是形成阴阳学说互根互用观的基础。

四时阴阳阐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双方不断资生,根阴根阳,互为利用的老少阴阳观。

《素问&S226;金匮真言论》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素问&S226;四气调神大论》也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中医时间医学:天地阴阳,人体时间,三阴三阳病欲解时

中医时间医学:天地阴阳,人体时间,三阴三阳病欲解时

中医时间医学:天地阴阳,人体时间,三阴三阳病欲解时《内经》最早论述了天地阴阳、人体时间节律,如六十年甲子节律、年节律、五运节律、六气节律、季节律、月节律、日节律、脉象变动节律、疾病的时间节律等,一部《内经》,约有四分之一的篇幅论述各种时间节律。

中医时间医学是研究时间节律与疾病关系的学说。

中医时间医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对人体时间节律规律诊断和治疗、用药的时间规律、时间预防和养生、采药的时间等研究内容。

一、天地阴阳节律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年,历经春夏秋冬,年年如此,岁岁不移,因此,地球上万物也随地球的运动而受影响,地球自转产生日夜二十四小时,地球公转是产生五运六气理论的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1.六十甲子节律《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甲子相会,命曰岁立。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又云:“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六十年又为气令变化的一大周期,每年各有不同,充分说明了天地阴阳的运行规律,古人用甲子记年、月、日,这与现代天文学所论太阳、地球、月亮的周期规律是一致的。

2.日月运行节律《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岁露》云:“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

”《素问▪厥论》云:“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内经》指出,人体机能随月盈亏而变动。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4脾不主时,旺于四时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4脾不主时,旺于四时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4脾不主时,旺于四时脾不主时,脾旺于四季。

这个命题是内经藏象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对于脾藏象的内容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个观点主要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

《素问·太阴阳明论》是一篇专门讨论脏腑表里关系的唯一的篇章,在内经中一百六十二篇,唯独太阴阳明论对脾胃问题的表里关系做了专章讨论,足见黄帝内经对脾胃理论的重视程度。

这一篇主要讨论了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脾胃的相互关系,为了突出脾的重要性,本篇提出了脾不主时:“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臧……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这一篇开宗明义,以太阴阳明为表里为论题,论证了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的密切关系。

首先确定了脾胃为表里关系。

其理由如下:1、以膜相连。

《内经》原文明确指出脾胃以膜相连耳。

明确指出脾和胃同居于腹腔当中,也就是在中焦,两者以膜相隔。

也就指出了这两者脏器在形态结构上位置靠的很近,强调位置近的必然在功能上密切配合,因为形态决定功能。

2、经脉相通,相互络属。

络和属两个字,在内经中有特定的内涵,属的读音为zhu(2),连接的意思,络也有连接的意思,但用两个同时表达连接的两个不同的字,来表达它们连接了不同的脏腑,本脏腑的经脉通过本脏腑的时候就称之为属,连接着与他相表里的另一个脏或腑的时候称之为络,因此,足太阴脾经就必然是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一定是属胃络脾,通常把它念成络属,属,连接的意思。

3、本篇强调了脾胃为表里关系的理由是供能上相互为用。

因为胃为水谷之海,为脾的运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脾运化主要运化水液和运化水谷精微。

无论是水液,还是水谷精微,体内的这两大类物质都来自于胃所消化的饮食水谷,所以胃为脾提供了运化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脾主运化供能,就为胃行其精气,也就替胃,这个为字作替代,它能替胃将胃所产生的精气津液运送到四肢,运送到其他脏腑,运送到经络而后到达全身,这就明确指出,很显然,胃所产生的水谷精气等物质不能直接到达全身,中间的通道,中间联系的纽带就是脾的运化。

黄帝内经的天文历法

黄帝内经的天文历法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天文历法学中医书籍下载更新:2013-12-16 医学论坛张其成《内经学》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内经》蕴涵有较为丰富的古天文学、历法学内容,并运用天文历法学知识说明医学原理、建构医学体系。

一、宇宙结构说我国古代的宇宙结构学说,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三种。

第一,盖天说,始于西周前期,主要记载于《周髀算经》。

该说认为宇宙天地的构形是天圆地方,天形如张盖,顶八万里而向四周下垂,日、月、五星在天穹上随天旋转;天如同一磨盘,被推着左转(从东向南向西),日、月、五星在“天”这个左转的磨盘上右转(从西向南向东);天穹象一个斗笠,大地象一个倒扣着的盘子,北极是天的最高点,四周下垂;天穹上有日月星辰交替出没,在大地上产生昼夜的变化,昼夜变化是因为太阳早上从阳中出,而夜晚入于阴中。

第二,浑天说,始于战国时期,主要记载于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

该说认为:天是一椭圆的球,象一个鸡蛋。

其中一半贮有水,圆形的地球浮在水面上,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中空的圆球如车轱般旋转,日、月、星辰附着在圆球的内壳上运行。

周旋无终,其形浑浑。

第三,宣夜说,始于战国时代,主要记载于《晋书・天文志》,认为天既不是一个蛋壳,也不是一个苍穹或圆面,而是无边无涯的空间,空间充满了气,日月星辰飘浮在气中,它们的运动受到气的制约,气的作用和运动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规则的。

对于宇宙的结构,《内经》中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的描述。

《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含有盖天说思想。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认为大地悬浮于宇宙之中,但不是凭借水的作用托浮,而是依靠大气的力量支撑。

反映浑天说思想,又含有宣夜说的成分。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有盖天说的成分,但主要是强调“气”的作用,因而含有宣夜说思想。

远古“十月太阳历”(詹克明)

远古“十月太阳历”(詹克明)

远古“⼗⽉太阳历”(詹克明) 中国远古时代曾经普遍地使⽤过“⼗⽉太阳历”。

后来在中原地区这种“⼗⽉太阳历”逐渐被太阳历(⼜叫阴历,发展为阴阳历、农历)所取代。

然⽽在西南的彝族等⼀些古羌⼈聚居地区,这种“⼗⽉太阳历”仍旧⼀直沿⽤。

⼀ 据考证,“⼗⽉太阳历在我国这块⼟地上⾄少⾏⽤了四千余年”。

“孔⼦为了了解夏代的⽂物制度和风俗习惯,曾到杞国(今河南杞县)进⾏过实地考察,终于得到了'夏时’,也就是后世所见到的《夏⼩正》。

《夏⼩正》是我国第⼀部历书,它记载的是夏代的时⽇制度”。

“《夏⼩正》⼀年分⼗个⽉,每⽉都记载有⽉初的星象出没动态;也载有该⽉的物候,⽤以确定季节,永不错乱”(陈久⾦等:《彝族天⽂学史》)。

据专业学者考证,《夏⼩正》记载的所有星象与物候均与“⼗⽉太阳历”准确吻合,却与⼗⼆⽉纪年法多相违背。

1934年西部科学院曾组织了⼀个由12⼈组成的考察团,在四川⼤凉⼭北部调查,他们访查到⼀种特殊的太阳历:这种纪年⽅法是将⼀年平均分为10个⽉,每⽉36天。

再将每⽉分为3周,每周12⽇,⽤⿏、⽜、虎、兔、龙、蛇、马、⽺、猴、鸡、狗、猪12种动物分别纪⽇。

⼀年10个⽉共有30周,计360⽇,另余5~6天为“过年⽇”。

⼀年设夏、冬两个新年,夏⾄为⼤年,冬⾄为⼩年。

⼤年3天,⼩年2天(逢闰之年⼩年也是3天)。

⼜以两个⽉为⼀季,⼀年分为五季,每季72天。

每年10个⽉,当为⼗天⼲数;依照“属相周”纪⽇,每周12天,合⼗⼆地⽀数。

每年分五季,分别以⽔、⽕、⽊、⾦、⼟命名,乃是“五⾏”之数。

“把太阳沿着南北⽅向分为五条运动轨道,由于太阳有五种⾏度,简称五⾏。

”(陈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天⽂历法卷》) “古⼈对北⽃七星观察得⾮常仔细,这七个星中的每⼀颗星,都有专门的名称,从⽃⼝开始,第⼀为天枢,第⼆为璇,第三为玑,第四为权,第五为衡,第六为开阳,第七为摇光。

其中第⼀⾄第四合称为魁,也即璇玑,第五⾄第七为杓,为⽃柄,也即⽟衡……以北⽃星做标准来判断时节,⾸先以初昏⽃柄的下指和上指来确定冬⾄、夏⾄,然后再发展到⽤它来确定四季。

十天干的起源(一)十日太阳历

十天干的起源(一)十日太阳历

十天干的起源(一)十日太阳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一之日于貉……二之日其同……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0]这是《诗经》中的《七月》,是十五国风中最长的一首,出自豳地。

豳(bīn),是周人先祖古公亶父迁居岐山以前所在的故地,位于陕甘交界处的旬邑县一带。

《七月》是一首田园诗,描述了豳地农人一年四季的日常,从一月到十二月,一个月不落地全都说到。

有鸟语虫鸣,有星象气候,有春耕秋收,有采桑织染,有狩猎祭献,有劳役宴飨,可谓“一诗之中,无不具备[1]”,以白描手法铺陈一幅田园长卷,三千多年前的农家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需要说明的是,诗中用到了两种历法,其中的七月、九月等为夏历,即现在还在用的农历;其中的一之日、二之日等是周历,一之日即周历一月,二之日即周历二月[2]。

周正建子,即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子月)为正月,所以,一之日即农历十一月,二之日即农历十二月,以此类推。

为了便于阅读,我们打乱原诗顺序,将诗中与月份相关的事务提取出来按时间顺序汇总如下。

在诸多应季事务当中,很多都让人觉得颇为隔膜,但没关系,所谓男耕女织,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无外乎耕织二事,前者为食,后者为衣,只要知道与之相关的几个大的节点就够了——“二月举趾”,回到地里开始又一年耕种;“蚕月条桑”,三月开始剪桑枝孵卵养蚕;“八月其获”,进入秋收季;“九月授衣”,女人们开始缝制衣裳;“十月纳禾稼、十月涤场”,黍稷稻麦菽麻等都已入仓,清空打谷场,农活暂告结束。

之后天气越来越冷,进入凛冽寒冬,待到春回大地,又是一年循环。

貎似清晰明了,但是,这里面有问题。

夏历也好,周历也罢,都是阴阳合历的一年十二个月,之所以以月为名,就是因为那是月亮的运行周期。

月亮绕地球一周,从新月初生到满月如盘再到残月如钩以至消失不见,这就是一个月,其周期是29.53天。

日历里不能把一天分两半用,所以取整之后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于是十二个月就是354天。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太阳与中华文化”之一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太阳与中华文化”之一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太阳与中华文化”之一——刘明武提要: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复兴,文化复兴绕不开《周易》与《黄帝内经》,解释这两部经典绕不开阴阳五行。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作,《黄帝内经》是中医文化的代表作;《周易》的基础在阴阳,《黄帝内经》的基础在阴阳五行;可以这样说,阴阳五行玄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就玄了;阴阳五行死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就死了;阴阳五行活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就活了。

源头文化中,无处不在的阴阳五行真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认识了天文历法,才能真正认识阴阳五行。

太阳历中的阴阳五行,是那样的精美精致,是那样的规律永恒。

关键词:苗族太阳历;彝族十月太阳历;华夏十二月太阳历;阴阳五行;中医文化;中华文化一、阴阳五行真的是“玄学”吗?上个世纪20年代,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学术争论,这就是“科玄之争”。

科,科学也。

玄,玄学也。

孰为科学?孰为玄学?当时给出的答案是:西方文化为科学,中华文化为玄学。

玄学玄在何处?玄在阴阳五行的不可重复,不可实证上。

不可重复,不可实证,所以是玄学。

辩论的双方,均为关心中华民族命运的一流学者。

争论的是文化,心忧的是天下。

“中华民族有病!”这是双方的共同认识。

“拯救中华民族!”是双方的共同目的。

“如何拯救?”双方则开出了不同的“药方”。

西化派主张抛弃中华文化,进行“全盘西化”;本土派则主张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信守中华文化。

“科玄之争”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被众多研究者忽略了,这就是:文化本土派,也视阴阳五行为玄学。

肯定中华文化,否定阴阳五行,这是本土派的一大特征。

请看以下例证:1.梁启超先生批阴阳批五行。

梁先生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一文中说:“阴阳五行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

今当辞而辟之。

”梁启超先生认为,以五行学说“支配关乎病人生死的医学,是学术界的耻辱”。

“科玄之争”中,梁先生是坚定的本土派。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清华大学这两条校训,就是梁先生从《周易》中摘录出来的。

关于六气开始时间与《内经》使用的太阳历[转]

关于六气开始时间与《内经》使用的太阳历[转]

关于六气开始时间与《内经》使用的太阳历[转]田合禄老师在2006年10月底给我的信,特转录如下:关于五运六气学说中的六气开始时间,自王冰提出六气开始于大寒说(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亦持此说),后人都宗之,可是《内经》无此说。

《内经》却明确提出六气始于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覩其位而知其所在矣。

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

此天之道,气之常也。

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

”经文说的明明白白,六气的次序和气位,要以“正月朔日”为始点。

《素问·至真要大大论》说:“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说:“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岁半以后,地气主之。

”说明六气是在一年之中,六气的始点应从一年的“正月朔日”开始,这是“天之道,气之常”,就是说,它是有天文背景的。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 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

浅析十月太阳历对脾主时令的影响

浅析十月太阳历对脾主时令的影响

浅析十月太阳历对脾主时令的影响陈晓辉;李敏;杨博文;孙鸿昌;李晓娟【摘要】《黄帝内经》对脾的主时问题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即脾主长夏,脾主四季,脾主四季末各十八日.对此历代医家众说纷纭,但细究其渊源及内在机理却模糊不明,然脾之重要性由此可略见一斑.而笔者认为脾主长夏和脾不主时与历史上的四季历法与五季历法关系匪浅,至于脾主时问题的不同观点,实是产生于五行五季与阴阳四季逐渐融合过程的不同时期.本次笔者从历法发展与流变的角度着手,旨在阐释十月历对脾主时令的影响.【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20【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脾主时令;历法;《内经》【作者】陈晓辉;李敏;杨博文;孙鸿昌;李晓娟【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46;河南中医大学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郑州450046;河南中医大学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郑州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46【正文语种】中文脾脏在五脏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受历代医家之倍至推崇,李东垣、黄元御等无不以脾为重,然《黄帝内经》虽也有相关的论述,但对脾主时问题却颇显混乱,其主要观点有三:一是脾主长夏;二是脾主四季后各十八日,三是脾主四季。

值得深思的是,针对这种混乱,后世或避而不谈,或牵衍附会,与对脾脏重视的现象极不相称。

现笔者从古代历法十月历入手,就己家之见做简要阐述。

1.1 《内经》中的十月太阳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时主,臣以其藏最贵。

[5]”这里的“治七十二日”,即是一年五分方法佐载,将一年五分为五季,每季两月,每月三十六天,每季七十二天,一年十月,分别用十天干命名,如上文中“甲月”、“乙月”。

此为我国古代曾出现过的十月太阳历。

关于用十天干来表示月份,《内经》中亦有其他记载,如《素问·风论》:“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无独有偶,《素问》的七篇大论之《五运行大论》亦云:“五运主五时,每运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合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正合周天之数”,此处“每季七十三日零五刻”与“七十二日”稍有差异,但仍可看出这同是把一年分为五季的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在《内经》中的遗迹

十月太阳历在《内经》中的遗迹

十月太阳历在《内经》中的遗迹
刘传珍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1989(4)3
【摘要】一、十月太阳历概说产生于上古时期之十月太阳历,直到近年才被发现,固然是由于几千年来史籍对此一直未予明确记载所造成的,而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始终局限在传统的十二月历法的观念中,以致对古书中的一些十月太阳历痕迹视而不见。

十月太阳历的基本特征是一年分为十个月,各月均为36天,每月的日期不按1、2、3、……等序数记日,而是用虎、兔、龙……鼠、牛等12生肖轮回记日。

【总页数】2页(P14-15)
【关键词】十月太阳;内经;阴阳;五行;运气
【作者】刘传珍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彝族毕摩文献中的十月太阳历研究 [J], 阿牛木支;老板萨龙
2.试析彝医基础理论源自十月太阳历 [J], 王敏;王舒怡;李仲良
3.《黄帝内经》的历法知识与五运六气理论(三)\r——十月太阳历、五运六气历篇[J], 张登本
4.彝夏太阳历五千年——从彝族十月太阳历看《夏小正》原貌 [J], 刘尧汉;陈久金;卢央
5.十月太阳历法对《黄帝内经》时脏相关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 [J], 段阿里;鞠宝兆;孟晓媛;裴宇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月太阳历是理解《内经》的重要门径《内经》在构建生命知识体系时,广泛运用多种历法用以说明生理,解释病理,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

尤其是将十二月太阳历和十月太阳历结合运用,构建了五运六气学说。

其中的一岁分为五运五步,深受十月太阳历的影响。

“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华文化”的道理,对于研读《内经》原文同样也适用。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学者陈久金、刘尧汉、卢央等对十月太阳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了深刻地研究和结论。

这一研究的成果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有如当时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张钰哲所说的那样,“由此开辟了天文学史中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即可以十月太阳历为基础,研究阴阳五行、十二兽纪日和八卦的起源问题”,可以使《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一之日”“二之日”;《管子·幼官图》中的五方十图和三十节气等知识,“一旦将它们与十月历联系起来,则一切难以解释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可以得到圆满的解释”。

十月太阳历既能释疑《诗经》《夏小正》《管子》等古文献,对于《内经》原文中的相关问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导读》中已有深刻地介绍。

读懂历法对理解《内经》至关重要因此,研读和运用《内经》知识之时,务必要对其中的历法知识有所认识,否则就无法准确理解相关的原文精神。

正因为如此,所以《素问·著至教论》有“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之说。

并且在《灵枢·官针》和《素问·六节藏象论》均认为,“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年之所加”,即处理历法与天文时间节点的关系,也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积气盈闰”的方法;“气之盛衰”,指相关年份、季节、时日气候变化的太过与不及;“虚实之所起”,指是何背景下引发的何种虚实病证。

这是作为从医者的基本要求。

“岁”是天文概念,是指地球诶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天文时间(365.25天)。

所有历法都是以太阳为背景制定的。

“年”是历法术语,所谓历法,就是根据天文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历法,简称“历”,是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气的方法。

历法的功能在于可以规范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人类的一切生活的、社会的、科学的行为活动,生命科学的研究也不例外。

因此,历法知识的出现和运用,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必须遵循的法则。

《内经》中的五种历法《内经》中用了五种历法知识来构建其理论体系,正确理解这些历法知识,也是研习原文精神的重要门径。

否则,就必然对其中的相关原文有不知其所以然之虞。

十二月太阳历十二月太阳历简称阳历。

这种历法是以太阳回归年(365又1/4日)为背景构建的知识体系。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中的“候、气、时、岁”节点即是这一历法的时间要素,其中的“年”和“月”是虚拟的。

为了确保与太阳周年视运动同步,故在“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的基础上,通过“积气盈闰”(《素问·六节藏象论》)的方法,每四年有一个366日(《灵枢·九宫八风》)闰年。

为了让该历法虚拟的十二个“月”有其实际意义,于是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天文节点加以落实,每个月都有2个节气,使二十四节气与虚拟的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大凡《内经》中涉及到365之数表示人体腧穴数、溪谷数、肢节数时皆为该历法的应用,五运六气理论内容也不例外。

太阴历太阴历简称“阴历”。

这种历法是以日、地、月为天文背景构建的历法体系。

有年、月、日时间要素,而“年”是虚拟的,而“月相”变化周期则是该历法确立的主要时间节点,十二个月相变化周期为一年,故一年的时间为354日或355日,显然较一个实际的太阳回归年约少11天。

大凡《内经》中运用354或355计数溪谷或腧穴时,即是该历法的具体运用。

还用将其实际天文“月相”周期构建生命科学中的生理,如“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解释临床病证,如“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阴阳别论》);“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素问·腹中论》);确立治疗方法,如“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甚至作为刺灸时取穴多少的依据,如以“月生”“月死”为“痏数”(《素问·缪刺论》)即是其例。

阴阳合历如何既能满足一年有十二个“月相”,又能确保太阳回归年的实际日数,于是《内经》在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运用了阴阳合历知识。

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源自于《周髀算经·日月历法》的“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原文,就是太阳回归年的日数(365又1/4日)除以恒星月周期(27又1/2日)之商为13又7/19(王冰依据《周髀算经》注)。

通过“积气余而盈闰”(《素问·六节藏象论》)的方法,三年一闰(一个阴历月),十九年七闰,即使太阳历与太阴历的年份与太阳回归年的实际时间节点基本同步。

北斗历北斗历是《内经》继承了《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的历法。

该历法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旋转为依据,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每十五日或十五日多一点为一个节气,每四十五日或四十六日为一季,一年366日分为八个时间阶段(《灵枢·九宫八风》),用以预测一年不同时段的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等。

十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简称“十月历”。

凡用360之数者即为十月太阳历的应用之例。

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之“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皆如是。

该历法在汉族文化中除了《内经》,以及此前的《夏小正》《管子》《淮南子》等少数文献之中还能觅其踪迹外,几乎难见其踪影。

但其内容却完整的保存在彝族的经典《土鲁窦吉》之中。

十月历十月历即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减去尾数作为过年节后的360日等分为十个月的历法。

《素问·六节藏象论》之“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就讲的是十月太阳历法。

一年分为五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

该历法有天、月、行、年时间要素,即一年360天分为十个月(天干纪月),每月36天(每旬12日,地支纪日),每两个月72天为一行(即一季),五行(季)为一年,从冬至之日过年之后算起。

将冬至日称为“阳旦”,夏至日为“阴旦”。

上半年的五个月为“阳月”。

第一季(行,甲乙月)、二季(行,丙丁月)依次属性为“木”“火”,均由属阳的月份组成。

下半年为“阴”,第四季(行,庚辛月)、五季(行,壬癸月)依次属性为“金”“水”,均由属阴的月份组成。

唯有第三季(行,戊己月)属性为“土”,由一个属“阳”的月份和一个属“阴”的月份组成。

每一年所余的5~6天用于2次(分冬至和夏至)过年节,不计入月数的划分。

《内经》阴阳理论与十月历密切相关《内经》全面运用的阴阳理论的发生与十月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据彝族经典《土鲁窦吉》记载,十月历是以立杆观测日影的长短变化为依据确定的。

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分为阴阳两部分,当日影从最长的冬至日到日影变为最短的夏至日时,为前半年属阳(5个月)主热;当日影从最短的夏至日到日影变为最长的冬至日时,为后半年属阴(5个月)主寒。

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阴阳两极,一年一寒暑,植物一年一荣枯。

所以学者刘明武说,“这里的阴阳可以实证,可以重复,可以测量,可以定量”。

也能够合理地解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的一个往返,决定着阴阳二气的升降消长,是天地间万物生发、存在、衍生消亡所仰赖的“天地之道”;阴阳升降消长,表现为寒暑交替,也决定着万物的变化,故谓其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植物一年的生死荣枯,也由此而发生,故曰“生杀之本始”。

人类是天地万物演化过程中诸多物种之一,无论其生理还是病理,同样也要受到天地阴阳消长的影响,因而必然是医生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所要遵循的根“本”。

“神明”,即阴阳之道。

《黄帝四经·明理》:“道者,神明之原也。

”《鹖冠子·泰录》:“夫神明者,大道是也。

”可见,有了天文历法的知识背景,才能更为准确地理解下列原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精神实质。

《内经》五行理论与十月历密切相关《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广泛运用的五行理论的发生与十月历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十月太阳历将一年360天分为五季(又称“五行”),每季(“行”)各72天,从冬至节日以后五季依次为木→火→土→金→水。

十月太阳历之所以将一季称为一“行”,是指随着时序的迁移,气候就会不断地移“行”。

这一反映一年五季气候移行变化的规律正好体现了五行相生之序,所以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五行相克理论也就由此衍生。

这一内容在《管子·五行》《淮南子·天文训》以及《春秋繁露》中均有表述,不过没有明确提出十月历而已。

天干在十月太阳历中是用来标记月序的。

冬至是观测该年日影变化的起点,所以该月份就为“甲”,依次标记一年的十个月。

每月有36天,分为上中下三旬,于是用十二地支依次标记每旬12天的日序。

如《素问·风论》“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原文中的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就是十月历天干纪月方法的运用实例。

其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标记着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绝非是纪日。

故清代医家孙鼎宜之“按所云十干,皆统一时言,非仅谓值其日也”的解释颇有见地,显然他在斟酌了用日干解释此处的甲乙丙丁……十干于理难通之后,才指出以“时”(季节)诠释的合理性。

尹之章对《管子·四时》“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的“甲乙统春之三时也”之注,亦可佐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