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_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第一节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新阶段⏹一、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认识世界上的飞跃,引起思想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人类改造世界上的飞跃,带来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产业革命:人类物质生产方式上的飞跃,引起社会生产方式上的改变⏹社会革命:社会制度的飞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狭义)⏹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广义)⏹四种革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的、反馈式的关系。

⏹技术革命是核心,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社会革命是它的深化和发展2、现代科技革命和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基础:物理学革命、信息论、基因理论、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的利用⏹先导:电子信息技术⏹基础: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支柱:新能源技术⏹其他: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环境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二、新的社会思潮⏹1、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概念⏹知识产业: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1947-1958年间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速度递增。

⏹1959年知识产业的从业者占劳动者总量的31.6%⏹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GNP)总值的29%来自知识产业2、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点:⏹ⅰ产品生产经济——→服务性经济⏹ⅱ在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ⅲ“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依据⏹ⅳ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主要地位⏹ⅴ各种决策的都通过“智能技术”3、阿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农业社会⏹第二次浪潮:工业社会:群体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和大型化⏹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化、多样化、小型化、个人化和分散化⏹★趋同论与“知识即权力”4、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大趋势”⏹归纳了美国未来的十大趋势。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摘要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生存环境、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的变革,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但由于科学本身的两面性和人类的利用失当,科学技术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本文结合部分科技领域的例证,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两方面展开讨论,并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科技进步道路上的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包括改变社会生产力要素,改变社会经济、阶级结构;还有提高人类认知能力,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接着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包括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对人类的思想、人格有一定的腐化作用。

最后,本文指出,我们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正确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尽量减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最终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正面促进;负面阻碍;可持续发展引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

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须要社会的需求和反馈。

在这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观点和方法。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界的辩证运动特征,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自然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科技发展的规律,解决科技对社会产生的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这种相互关系体现了辩证发展的规律。

例如,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科技的进步使得医疗设备得以更新和改进,医学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医疗水平和健康状况。

科技的进步在社会中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其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科技的发展受到社会需求和反馈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认为,科技的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的。

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通过实践不断摸索和研究,从社会的需求中得到启示和思考,进而为社会提供更加先进、便捷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同时,社会对于科技的需求和反馈也会影响科技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物流科技迅速发展,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满足了人们对商品快速交付的需求。

再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复杂的。

科技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便利和进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自然辩证法提醒我们要以全局的眼光看待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科技的盲目追求和滥用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例如,工业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因此,我们需要在科技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与变化的方法论,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还能够提高生产力,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例如,工业革命的兴起,就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引发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还创造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其次,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可能会受到冲击或转变,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也会随之出现。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传播方式,带来了社交媒体的兴起和虚拟社交的盛行,对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在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例如,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科学技术资源和机会,相比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取得科技创新和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例如,高能耗的工业生产和化学物质的大规模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也存在矛盾与冲突。

但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不断地解决矛盾和冲突,我们可以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合理平衡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符合社会的基本需求和价值观,不能脱离社会的现实。

同时,社会也需要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条件,为科学家和创新者提供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是指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探索和理解这些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方法。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相互依存且相互影响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在需求层面上体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源于对社会问题的需求和挑战的应对。

只有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科学技术才能取得进步。

例如,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短缺的压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贡献。

此外,在医疗领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也表现在对社会结构和组织的影响上。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工业革命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引领了社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和获取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

此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还涉及到价值观的变迁。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诞生引发对生命伦理和道德的讨论,人工智能的发展则涉及到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等问题。

因此,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需要在法律、伦理和道德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和管理。

综上所述,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来看,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相互依存且相互影响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源于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和组织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科技发展需要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确保科学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的利益和价值观。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

因此,要密切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提纲1、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2、17、18世纪自然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3、19世纪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1、自然观在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2、古希腊自然哲学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形成的作用与意义3、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影响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教学时间3学时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案例剖析为辅。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明确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把握自然界物质系统及其层次结构的基本观点,认识自然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以及渐变和突变(突现、分叉)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阐述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和发展的无限性。

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现代自然科学的丰硕成果,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二教学提纲1、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2、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3、自然界的系统演化三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1.自然界的物质系统、自然科学的系统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自然观的关系。

2.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和哲学基础3.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一般进程4、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对自然界演化方向提出的挑战5、自然界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对称性破缺在物质系统演化中的意义是什么?教学时间3学时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正确认识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位置,明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想,熟悉生态自然观的生态学基础,掌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从理论及实践层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课件

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课件

21
自然辩证法- Part 5 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1)科学奖励制度 2)技术专利制度 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22
自然辩证法- Part 5 科学技术与社会
Part 5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②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科学; ③系统化、整体化的科学,科学整体化和技 术群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18
自然辩证法- Part 5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2.科学技术社会化
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
工业研究实验室是从小科学到达科学的过程中,适 应“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发展出现的。它 作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发展相结合的研发机构, 同后来出现的各种研发中心一起成为研究与开发的重 要形式。
(二)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2.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2)技术的社会规范
(科学的规范对技术大都是不适用的。因为 追求私利是技术体制的激励机制。独创性要求 也没有那么高。)
15
自然辩证法- Part 5 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特点 二、科学社会运行的保障
16
自然辩证法- Part 5 科学技术与社会
信息化:国民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
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 不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 领域,以极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2)技术的社会规范
9
自然辩证法- Part 5 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1)科学的社会规范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_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_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 力
•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主持的 《世界竞争力年鉴》:国家竞争力是国家 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 力。 • 评价指标: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 政策和运行、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 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
三、科学技术、知识与创新发展
• 在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具有突出的 重要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距首先表现为知识的差 距。 • 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知识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发现, 物质资本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30%,其余的70%以上要 直接或间接归因于构成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无形因素 (Easterly,Levine,Prichehett,1999)。
三、国家创新系统(NIS)
•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涉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 用的网络系统。NIS建设成为面向知识经济社会、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历史性任务。 • 1、内涵 • 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简称NIS)是英国的弗里曼(Freeman)和美国的 纳尔逊(Nelson)首先提出的。之后,丹麦的伦 德瓦尔(Lundvall)以及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OECD都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他们的具体 观点图示如下。
2、战略目标: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
• 为了加速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我国制定了具有国 情的创新体系。 •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功能表)
• 框架:科技促进经 济发展战略、教育 促进经济发展战略, 加速技术进步促进 经济迅速增长和经 济结构调整。
• 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 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 加速信息化进程。 建 立完整的信息技术体 系,并在此基础上大 力发展信息产业 用信 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推进工业信息化。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陶,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国家发展战赂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本章论述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的一些基本问题,以便把提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展望和谋划未来的发展之路。

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屁新阶段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实质上是生产力革命,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Ho。

这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高科技产业群的兴起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0世纪的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科学革命产生的是理论上的新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它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带来了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产业革命.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革命,狭义的是指社会制度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广义的是指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全面的和深刻的变革。

在古代,农业革命引起了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导致了社会大变革,人类社会进人了农业社会;在近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又一次社会大变革,人类社会进人了工业社会,从此开始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这四种革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反馈式的关系,即一种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起另外一种革命,并且其自身也要受到其他类型革命的影响。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这四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革命,其核心是技术革命;在这里,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后果,而社会革命则是它的深化和发展。

2.现代科技革命与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20世纪,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这四股革命力量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汹涌澎湃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

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辩证思维方式理解自然界的规律的方法论。

而社会发展则是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的变革与演化。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法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无尽的运动变化,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复杂的、矛盾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反对形而上学的观点。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它认为自然界也是具有辩证性质的。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 自然辩证法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事物的矛盾特点,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

自然辩证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2. 社会发展对自然辩证法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进步需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而自然辩证法提供了一种科学分析自然规律的方法。

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运用和理论的深化。

三、自然辩证法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案例1. 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自然辩证法倡导对自然界的真实认识和深入研究,这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

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的指导原则。

四、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发展的前景展望1. 发展的全球性挑战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自然辩证法的运用可以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2.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以自然辩证法为指导,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绪论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得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得发展有怎样得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思想、特征与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得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得自然科学基础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得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得重大意义?(P49)3,什么就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就是自然界物质得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得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得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得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得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得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得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得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就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丰富与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根基?(P70)3,生态危机得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您得想法.(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得本质与科学知识得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得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得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就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得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科技观

自然辩证法科技观

自然辩证法科技观
自然辩证法科技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3.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互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和调控,人文精神也需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得到体现和落实。

4.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协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相协同,促进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总的来说,自然辩证法科技观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同时注重科技与社会、人文、自然的协调发展。

利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制度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

利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制度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

利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文明‎之间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 5 7 5 页)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终密‎切地注意着‎科学上的各‎种发现,高度地评价‎和探讨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规律‎。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人们很少注意科‎学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很少看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简单来说,科学是人类‎借此获取对‎外界环境进‎行控制的行‎为模式,是一种理论‎形态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依据规‎律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活动及所‎形成的方法‎和手段。

在当代,科学与技术‎更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使得两者‎常以“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形‎式出现。

(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关‎系探究)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社‎会生产进步‎中的直接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

然而,人们对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制度文明‎进步的关系‎却认识不一‎。

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与社会制度文‎明进步程度‎,从来都是人‎类会发展状‎态的重要标‎志。

一个具体的‎社会制度是‎通过它的所‎有各方面内‎在的统一而‎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结果‎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主要的‎推动力量。

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发展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发展是一种哲学观点,旨在通过深入了解自然规律以及理解社会的复杂性,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观点通过强调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理论框架,探讨了人类与环境、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它们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1.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念自然辩证法是指一种将自然与社会结合起来探讨的哲学观点。

它强调自然界和社会世界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不存在孤立的个体。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并通过相互作用来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在社会层面,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也起到类似的作用。

2.自然辩证法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自然辩证法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它提醒我们必须保护和保持自然环境的平衡。

通过深入了解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其次,自然辩证法还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仅仅关注每个个体的利益而忽视整体社会的利益是不可持续的,也无法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3.自然辩证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在可持续发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要求我们实施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管理。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确保其不被过度开发和破坏。

其次,自然辩证法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公正和平衡的社会体系。

这包括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确保每个人都享有公平的机会和权利。

4.自然辩证法与社会进步的互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与社会进步的实现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社会变革的挑战。

同时,自然辩证法还提醒我们不断创新和进步的重要性。

通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科学技术方法论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三部份组成;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与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极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侠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当今经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现代科技大踏步前进,依靠高新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步入了物质上相对富足的阶段;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航空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现代科技大踏步前进,依靠高新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步入了物质上相对富足的阶段;但是,技术的应用也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电脑、网络、克隆等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把我们的世界弄得越来越复杂了;电脑更新速度加快,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网络上的东西鱼龙混杂;克隆人更是引发道德、法律困惑,沉重的生态危机和伦理道德危机接踵而至,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惊叹当代科技的炫目光彩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高科技发展中的负面效应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人类为了更好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更好的生活而对自然进行的实践活动,但是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是会带来危害的,而且这种危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日俱增;人类生活对技术产品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失去技术产品支持时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技术含量越高的产品并非稳定性就越高,特别是信息革命的飞越发展,黑客的危害,病毒的危害,程序代码考虑欠周全的危害日益加大;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砸烂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这个时候我们强调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正是为了这把双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而不是相反;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因为对于科技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够使得科技始终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不会反过来祸害人类;战争的科技化使战争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它所能够给人类带来可能灾难早已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力;一百多年以前的普法战争最终只造成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易主,而今天一场类似规模的战争很可能以全球核战也就是人类文明的毁灭而收场;在非战争性质的科学活动中偶然的失误造成的危害性也成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以前人类在改造世界时,一次偶然发生的疏忽不过是江堤塌泄火药失控而已,如今则可能是核泄露;现在的一次科技方面的疏忽虽尚不能给全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但这种危险越来越大趋势却是无法否认的;科学技术活动中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虽然人类的远见可相当程度上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但人类的远见毕竟是有限度的,一些今天看来无危害的行为也许在未来会显示出不可预知的可怕后果,像曾经发生过的过度开采森林、为制冷大规模使用髴里昂和一度风靡全世界的胚胎期性别鉴定;尽管人类在事后能够理性地部分纠正这种短视行为,然而这些行为的后果却很难完全消除,而且大自然的容错性也是有限度的,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可能性,随着人类这种行为对世界影响力的增长而增长;另外,我们还能发现,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是的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岛和长崎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另外还有层出不穷的核事故,以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最有名,化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火药和炸药也伤害了数千万计的人类同胞;我们的化学合成技术是的我们造出了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东西,可现在我们也被白色垃圾所困扰,被化学污染所毒害,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有那么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化学粘结剂,还有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是的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我们已经能够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飞行了,可是这也带来了太多的战争太多的纷扰,也使得地球开始感冒发烧;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以前由上帝垄断的创造生命的权力,可是在这也带来了伦理的紊乱;总之,科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弊端危险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这些负面影响否则我们人类可能最终会毁灭于自己的手中;科技只是一种手段,而不应是主宰,人类作为科技的掌握者,应正确利用科技的力量,尽量规避和抑制科学技术的负作用,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只有合理使用科学技术,将科技运用于对社会和谐的建设、对人类物质及精神的丰富与塑造、对真理永不停息地正确的追求,才能使生活更美好;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的进步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的退步,人类文明的光辉只能在其黑暗的背景上闪烁;”科学技术的发展亦当如此;恩格斯也曾这样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将对我们实行报复;”控制论之父、美国科学家维纳在其控制论一书的序言中也说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为善和作恶的巨大可能性’”;伟人的告诫,不是要阻拦我们探索的脚步,相反,是在提醒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回首灾难的同时,我们牢记血的教训,杜绝下一次同样事件发生;我们不能因为遭遇灾难而畏手畏脚,犹豫不前;虽然技术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但毋庸置疑的是,技术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阶梯,技术进步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灾害不可忽视,环境污染、智能犯罪、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都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所以,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全面正确地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重构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高度融合,提高科技人员的道德素质,发挥科技政策的规范指导功能,以达到抑制科技负面影响的目的,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既然作为一种性质,它就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也就是说,它不是个别的和偶然的现象;科学技术在对人类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人类既不能否认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也不能对技术持盲目乐观的态度, 而看不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必须是在与人们的需求和人性达到平衡的时候;人类应该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不断实践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设法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带来的消极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导的,这一面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一个有用的科学技术项目或产品,只要它存在价值,仅管它还存在某种危机和隐患,我们仍然要使用它,这就是我们对待两面性的正确态度;我们要以自然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正确看待科学发展,更大程度的运用科学发展造福人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模式
• 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 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这诸多因素、 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 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历史过程或有意识活动 的一种近似的反映。 • 历史上,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路线和世界经济中 心的转移路线大体上是一致的,呈现出正相关, 前者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后者 是英国--德国---美国。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
•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在经济和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日益成为 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最为强劲的增长点, 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影响着人类的 命运与前途。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20世纪初,科技进步 对GNP增长率的贡献 率仅占10%~15%左右; 20世纪中叶,上升到 40%以上;20世纪70 年代以后,上升到 60%以上;20世纪80 年代上升到60%~80%。
• OECD的说明(定义):NIS是一组独特的机构的网络,它 们分别地和联合地推进新技术的发展和扩散,提供关于形 成和执行关于创新的政策的框架,是创造、储存和转移知 识、技能和新技术的相互联系的机构的系统。 • 另一种定义(考虑到“产—学—官”内核):NIS也就是 通过国家范围内的技术创新(企业主体)、制度创新(政 府主体)和知识创新(学术界,即高校与科研机构为主体) 为内核的互动和整合,从而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开 放式网络系统。 • NIS建设,也就是从国家的宏观层面上,促进整个创新系 统中不同部分、不同要素之间的协同,促进不同创新行为 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成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基础设 施,成为社会发展、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壁垒(知识壁 垒,绿色壁垒)和增进国家竞争力的引擎。
二、新的社会思潮
• 随着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 现代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第 三次浪潮”冲击着世界各个国家。在西方 发达国家出现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 潮。
三、两类社会形态的划分
• 以马克思历史唯物论为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两个层面上可以把社会形态区分为两种类型。 • 社会演变的方向,是社会系统在整体上朝着科学 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更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更 高、结构组织复杂性更高的形态发展,其理想目 标是建立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经济富庶、 社会公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形态,这将是技术社会形态和经济社会形态 在更高发展层次上的统一体。
• 日本模式:侧重企业的利益,它的主要目标是最 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和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 中国模式:经济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 放政策,趋利避害,与全球化潮流齐头并进;外 交上,与邻为善、稳固周边;政治上,稳步推进 适合国情的民主改革;军事上,在进行国防现代 化的同时,将大量原本投入到军事领域的宝贵资 源转为民用,极大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 世界银行:“以知识促发展”战略 : • 第一,知识鼓励创新,知识需要创新来开拓发展 知识,但创新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又不能很好的控 制。 • 第,创新反对旧知识,建立新知识。创新在旧 知识的基础上反对旧知识,创新的行动是建立新 知识的开始,其结果则不一定是建立新知识。 • 第三,在“创新工程”中,人文知识起到了决定 性的作用。
1、几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 美国模式:又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种 模式源于英国,在美国发挥到了极致。一般认为, 美国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公司依赖庞大、多变的股 票市场生存。由于股东对公司管理层施压,竭力 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也有人称之为“股东资本 主义”。 • 德国模式:也叫“莱茵模式”或“社会市场经济 模式”。德国模式追求三个目标:创造高利润、 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西欧的多数国 家,与德国模式相近。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和其他类型 的社会活动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思想 文化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的作用和关系。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 作用,对于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新 阶段
•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 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深刻地影响 着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 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先进生产力” 的重要体现。
二、当代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
• 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鲁普提出了“知识产业”和 “信息经济”的概念,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奠 基人。 • 1976年美国学者波拉特在《信息经济概论》中进 一步把信息经济分为一次信息部门和二次信息部 门,深化了信息经济理论。 • 1985年日本学者堺屋太一提出了“知识价值社会” 的说法。 • 1986年英国学者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一书 中提出了“高技术经济”的概念。
三、全球化问题
• 全球化:发源于西方,20世纪60-70年代才出现“全球的” (global)、“全球性”等用语,到80年代中期才正式形 成“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概念。 • 广义: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 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 过程。 • 有人据此把全球化划分为三个时期:1450-1815年,是全 球化孕育和形成时期;1815-1917年,是巩固时期;1917 年至今,是加强时期。 • 狭义: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 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 济政治关系向着一体化方向变化的趋势。 • 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人类 的生产活动日益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扩展至全球的范围。 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 脱离国家作用的纯自然过程。事实上,全球化的推进,既 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社会化的客观产物,也主要是西方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动的结果。
•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 •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 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 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 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 轨道上,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 我国互联网迎来第三次发展浪潮,2005年 网民将达1.2亿。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发展模 式的选择
•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它 对人类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当 代后进国家和地区的追赶现代化,展示了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密切联系。
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 力
•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主持的 《世界竞争力年鉴》:国家竞争力是国家 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 力。 • 评价指标: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 政策和运行、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 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
三、科学技术、知识与创新发展
• 在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具有突出的 重要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距首先表现为知识的差 距。 • 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知识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发现, 物质资本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30%,其余的70%以上要 直接或间接归因于构成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无形因素 (Easterly,Levine,Prichehett,1999)。
• 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生产技术研究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态产业,包括 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产过程必须考虑对自然 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信息业(也要考虑对自 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生态服务业,其中生态农 业是核心与基础。 •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建设现代农 业。应用现代科技、利用信息革命成果,利用新 材料、新工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并以此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 业现代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
• 美国:坚持以发展科学技 术和教育为中心。 • 日本:从“技术立国”战 略转向“科学技术创新立 国”、“知识产权战略立 国”。 • 欧盟:提出了“将知识化 放在优,地位”,强调全 面推进科研、创新、教育、 培训,建设知识化社会。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今 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的差距是“知识的差 距”。
三、国家创新系统(NIS)
•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涉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 用的网络系统。NIS建设成为面向知识经济社会、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历史性任务。 • 1、内涵 • 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简称NIS)是英国的弗里曼(Freeman)和美国的 纳尔逊(Nelson)首先提出的。之后,丹麦的伦 德瓦尔(Lundvall)以及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OECD都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他们的具体 观点图示如下。
一、高技术产业群兴起
• 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2、现代科技革命与高技术产业群的 兴起
• 现代科技革命是指20世纪40年代之后,以 微电子学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 要标志,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 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在 内的科学技术革命。是现代科学革命和现 代技术革命的合称,又称“新技术革命”、 “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或第四次科技 革命”及“智能技术革命”等。
•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出版了《以知识为基础 的经济》一书,第一次提出了划分信息与知识的标准,提 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观念、范围和指标体系,从而标志着 知识经济概念的正式形成。 • 1997年联合国科学技术促进委员会在《知识社会中》中, 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广泛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取和利用知识促 进可持续发展,迈向知识社会。 • 1998年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主题为“知识促 进发展”,对如何采集、传播和运用知识,促进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论述。 • 广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 应用基础上的一种经济活动。 • 狭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技术和智力的投入为主,对经 济增长起第一位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