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目标导引
历史人民版必修2: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及学案.doc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I 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日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M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课咏—课时四、讲授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法(旗袍)思考:浏览课本,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1、第一个阶段一一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个阶段一一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个阶段一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教案设计
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教育的教学设计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方面变化的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观看课件和课外收集资料,归纳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特别是我们**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课前调查、查找收集资料,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特别**家乡的变化,掌握调查和收集史料的办法。
(2)通过整理和归纳**的乡土历史知识,在对比分析中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融入**县的乡土历史,使学生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感受家乡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史实,体会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养成关注家乡、关注民生的习惯,进一步树立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意识。
(2)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现实化,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获得思想品德的提高,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材从“动荡变化中的社会生活”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关于“动荡变化中的社会生活”,教材以鸦片战争为界限,介绍了战争前后人们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关于“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教材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阶段,介绍社会生活的变化,阶段分明,线索清晰。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有待培养和强化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高效的学习效率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衣物、饮食、居住、交通等,探讨这些方面的变迁及其原因。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不同时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探讨这些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提高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能力,通过史料研究、课堂讨论等形式,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并能够撰写相关的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展示历史图片、文物资料,引发学生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
3.作为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发展,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主题,制作一份PPT,展示变迁过程、原因及影响。每组限时10分钟,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展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理解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影响。
难点: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洞察力。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变迁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3.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以下题目:
a.简述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发展脉络;
b.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中的一个具体案例,如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等,阐述其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
c.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认识。
4.观察生活,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现象,并记录下来。下次课堂上,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4.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自己所在地区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提高历史研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历史比较法、历史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历史脉络,形成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
c.举例说明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
2.开展课后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一个方面,如服饰、饮食、住房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每组需提交一份调查报告,内容包括:
a.选取的主题及调查方法;
b.调查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c.对所选主题的分析,包括变迁原因、影响等;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具体措施: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设想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稿)一、教材简析(一)教材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
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二)学情分析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现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是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结果。
突破策略:先在分类探究的基础上,然后通过知识结构探究,以不同时段归类总结。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
如有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环境以及外来影响等。
因此是教学的难点.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服饰、住房、习俗、当今产品丰富等原因,通过设问、讨论、探究、归纳等得出。
二、教学目标定位(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4)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2.近代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1.现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2.现代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重点: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难点:如何理解近现代中国出现的新生活新风尚【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可以适当地采用幻灯和录像等多媒体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和影视资料来讲解,也可以采取课前收集和采访的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活动,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讲述过程中要多配合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本引言中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和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上书的内容。
提问:从图片判断反映了什么历史时代的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
【讲述内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鸦片战争的结果?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商业贸易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了破坏。
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
最早的变化来自租界,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复杂怀念,城市近代化设施也发生重大变化。
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进一步传入我国,我国社会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开始,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时期,讨论该时期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及其原因、影响。
2.各小组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讨论中的争议点,如某些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让学生当堂完成。
8.适时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测试等方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以身作则,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
10.加强课后辅导,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推荐阅读书目、历史纪录片等,拓宽他们的知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图片,如服饰、饮食、住房等方面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吗?”“这些变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变迁的已知知识和感受,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从鸦片战争开始,讲述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历程,强调关键历史节点,如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
2.分析每个时期的特点,以及导致这些变迁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3.结合教材内容,详细介绍各个时期的生活习俗,如服饰、饮食、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变化。
4.通过讲解典型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变迁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以及这一变迁背后的规律。
2.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变迁。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等,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历史场景,提高他们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1: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通过本节卡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结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鸦片战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西方的工业文明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传统的社会。
它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那么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又有什么变化呢?请我们的同学们展示给我们看。
推进新课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4~65页问题情境: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自主学习: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1.服饰方面:(1)鸦片战争后,“洋布”,“佯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胜生活。
(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欢饮。
(3)到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衣,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2.饮食方面:中国传统饮食非常丰富,各地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欢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居室建筑方面:随着中国通商口岸越来越多,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居民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案【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课前同通过上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习法和观察习法了解近代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2)通过思辨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会习;(3)引导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生在自主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期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的因素【法指导】1.通过上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习法和观察习法了解近代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2.认识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3.运用归纳法,从衣食住社会风俗方面归纳近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并形成阶段性特征的认识。
如概括近现代中国百姓婚俗的变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A)引言简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选择了衣食住行、交通、传媒等比较典型方面的内容,从三个阶段分析了变化的状况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使师生充分了解和感受在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建设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文明,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才会发生根本改观。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比较学习的方法全面审视世界环境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探讨人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以及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因素,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在全面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基础上,间接获取认识社会、实践社会的经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A)【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了解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影像资料等,师生、生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世界。
人教版必修二第5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5.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此外,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已有一定了解,但对社会生活史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3.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并掌握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内在规律。
2.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相互作用。
3.正确评价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调研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变迁历程、变迁特点、变迁原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要求报告不少于1000字,要求条理清晰、论述严谨。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选一个历史时期,绘制一幅反映该时期物质生活与习俗的插图,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要求插图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文字说明准确、简洁。
2.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以下知识点:
a.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特点;
b.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
c.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
3.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必修2第5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观点,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教师引导: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细节,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变迁吗?”“这些变迁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3.学生思考: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导入新课: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以小组为单位,策划一场关于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主题展览。要求:
a.展览内容涵盖各个时期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重点突出近现代变迁。
b.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时期的展览内容,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展示变迁过程。
c.展览结束后,每个小组撰写一份展览总结,分享策划、筹备和展示过程中的收获。
3.学生自主收集家族史或身边人的变迁故事,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感想文章,谈谈自己对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认识和体会。
1.针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发现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针对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c.结合具体案例,如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阐述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历史过程。
d.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规律,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中的应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4.通过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时期的物质生活与习俗,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进步与变迁;
5.创设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家乡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6.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讲授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结合教材内容,详细阐述每个方面的变化。
2.分析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方面,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社交礼仪等,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历史变迁的细节。
-你认为这些变迁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完成讨论任务。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练习题可以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主要方面。
2.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时期的物质生活与习俗,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变迁;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历史变迁,增强民族自豪感;
2.尊重和理解不同时期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培养包容心态;
3.结合现实生活,思考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人教版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通过讲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质。
二、课程教学内容1.古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周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阐述了铁器的出现和农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还介绍了商周时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2.风俗习惯的渐次演变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和服饰习俗等,让学生领略到了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3.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朝和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思想,以及不同朝代的政治变化和历史风云。
三、课程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在讲解古代社会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采取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2.课堂互动:在课程的各个环节,采取提问、讨论、演讲等方式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课堂实例:通过讲述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事迹,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丰富学生历史知识和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四、教学考核方法1.笔试:采取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历史思想的理解。
2.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口试:采取讲解、演讲和对话等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课程安排合理,教学方法丰富多样,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1.学习资源不足:学生的历史素材和学习资源相对较少,需要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料和相关学习链接,便于学生深入探究历史知识。
2.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古代礼仪习惯较为复杂,一些学生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发音有些困难,需要在口语表达方面进行辅导。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3.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要观点和知识点。
4.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体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探讨以下内容:1.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如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2.社会习俗的演变,包括婚姻、丧葬、节日等方面;3.文化观念的更新,涉及教育、审美、价值观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以生动形象地展示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时,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与过程等方面的优秀表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历史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这些亮点也展现了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3.认识文化观念的更新,涉及教育、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展示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提高学生的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本节课还将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确保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内容,如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览众山小
三维目标
1.通过对19世纪中期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等知识的学习,理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表现及原因。
2.通过对1987年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等知识的学习,理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以及给我们提供的启示;培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观。
学法指导
可以充分运用教材图片及多媒体视频等更为形象、生动地掌握知识。
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自己从网络、书籍及影视资料中搜集中国近代生活变化的资料,再结合教材理清本课的线索,总结所要掌握的知识,引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