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合集下载

重庆市长江河道污染问题调查

重庆市长江河道污染问题调查

重庆市长江河道污染问题调查摘要:本文对重庆市长江河道污染问题展开调查,并分析了污染的原因和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减轻长江河道的污染状况。

引言: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长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长期以来,重庆市长江河道污染问题一直存在,给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重庆市长江河道污染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污染情况调查1.1 污染物排放重庆市长江河道污染问题主要源于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等几个方面。

工业废水中铅、汞、镉等重金属元素的排放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田施肥、农药使用和养殖废弃物等。

城市生活污水则包括家庭洗涤、厕所冲洗和道路污水等。

1.2 污染物浓度分布调查显示,重庆市长江河道的重金属元素浓度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在一些地区严重超标。

此外,河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也超过了正常范围,导致水生态系统的失衡。

二、污染原因分析2.1 法律法规不健全重庆市长江河道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当前,虽然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对于重庆市长江河道污染问题的治理并未具体规定,并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2.2 监管不到位另一个导致长江河道污染问题的原因是监管不到位。

尽管有相关监管机构存在,但在实际执法中,监察力度不够,对排污企业的执法力度不强,导致一些企业存在违法排污行为。

三、污染的影响3.1 生态环境破坏长江河道污染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环境的稳定。

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了水中的氧供应,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破坏了水中的生物多样性。

3.2 人民健康风险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环境中,会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污染物的摄入可能诱发一系列疾病,如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四、解决方案4.1 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长江河道污染的治理要求和责任。

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出台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对违法行为予以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评价——以重庆市武隆县为例

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评价——以重庆市武隆县为例

论 ,运 用层次分 析法 ,并 以重庆市武 隆县 为 实证分析对 象 ,分 别对 该地 的 自然生态环境 、经济生 态环境 、社会生 态环境
进行 了定性与定量 的评价 ,从 而得 出武隆县旅 游生态环境 的整体现状 。
[ 关键 词] 生态旅游 生态环境 武 隆县 表2 1 —

1 生 态环境评价方 法阐述
1 、液煤气 普及 率 8
1 、恩 格 尔 系数 9 2 、万 人 拥 有 固定 电话 数 0 2 、万 人 拥 有 医生 数 1 2 、 万 人 拥 有 病 床 数 2 台 个 张
f系 统
次 系统
T P S
0 0 8
0 2 0
03 . 0
03 .0
大气环境

2 旅游 目的地生态环境评价模式
2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人与生态环境 是否协 调,通常 以生态环境质量 的高低 来描 述。评价时采用层次分析法 。它是模拟人脑对客观事 物 的分析 与综合过程 ,将定量分析 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
来 的系 统 分 析 方 法 。
3 O 大气氮氧化物 、N x
N^ O D 0
00 2
00 5 75
0 0 .6
0 0 5 6
0 1 0
0 l 0 5
0 1 .0
0 0 1 3
自 地 衷水环 境 然

B 0 高锰 陵盐指 数
3 2
3 4
4 6
6 l 0

声环 境
4 O 溶 解 氧 m / 、D gL 5 O 5 五 日生化 需氧 量 、B D m /L g/
6 、高锰酸盐指数
m/L g/

重庆市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重庆市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Tankertanker Design
土地资源
• 重庆市地形复杂,河流充沛,气候温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90%;平坝丌足10%。 • 土壤种类:分为近10个土类,其中紫色土类居多,约占土地 总面积癿40%。
Tankertanker Design
耕地2.58 万平方公 里
Tankertanker Design
• 渝南煤、煤层气、硫化巟原料基地 • 重庆南部癿南川、綦江、万盛等县有着十分丰富癿煤、煤 层气和硫铁矿资源,探明煤矿储量58.36亿吨,预测煤层气 2904.4亿立方米,赋存亍煤系地层中癿硫铁矿控明储量 53575万吨。我市煤以高硫煤为主,属目前国家限量开采 癿矿种,但煤层气属清洁能源,应加大煤层气癿开发利用, 同时加大对煤系地层硫铁矿癿综合开发利用力度,拟建我 市癿硫化巟基地。
活立木总蓄积量(万 立方米)
森林面积(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 米) 森林覆盖率(%) 水资源(当年量) 降水深(毫米) 地表径流量(亿立方 米) 地下水量(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蕴藏量(万 千瓦) #技术可开发量 主要矿产资源(保有 基础储量) 天然气(亿立方米) 煤(万吨)
13019
304.9 12121 37.0
如何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癿同时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加快资源开发利用癿步伐事关西部大开发癿成败是实现重庆市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癿关键所tankertankerdesign20102011林木资源活立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1301913574森林面积万公顷30493214森林蓄积量万立方1212112638森林覆盖率370390水资源当年量降水深毫米10583010918地表径流量亿立方4643051458地下水量亿立方米96269831水力资源蕴藏量万千瓦229643229643技术可开发量9808498084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基础储量天然气亿立方米192102煤万吨2249325420286502项目20102011铁矿石万吨112002962569锰矿石万吨225262275481锌金属万吨14801256铝土矿石万吨3639004103061917001239700锶天青石万吨311515554熔剂用灰岩矿石万吨1028710122100冶金用白云岩矿石万吨454610375110冶金用石英砂岩矿石万吨19380陶瓷用砂岩矿石万吨49520109100耐火粘土矿石万169001213529重晶石矿石万吨1850043261毒重石矿石万吨48730153396盐矿矿石万吨1002962重庆市年鉴2011年tankertankerdesign资源是巟业化癿基础巟业化是经济发展癿必然要求是城市化癿先导只有巟业化才能有效转换农村剩余劳劢力才能促迚第三产业癿发展

永川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永川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永川生态环境调研报告(1)永川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永川区位于重庆西部,东距市区63公里,西离成都276公里。

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横贯全境,长江流经南端,历为渝西和川东南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文化、金融、能源中心。

公元776年置县,1992年撤县建市,2006年撤市设区。

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

全区幅员面积1576平方公里,辖19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02.47万人,其中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5.85万人,是重庆除主城区外,城镇化最高的一个区。

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职业教育基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永市级工业园区永川工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形成机械电子、轻工食品、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四大产业集群。

商贸物流繁荣兴旺,小商品、建材、家电、农产品批发市场辐射渝西、川东南和黔西北地区,成为重庆规划建设的八个现代物流基地之一。

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茶山竹海、AAAA景区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中华梨村等景区,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永川文化底蕴深厚。

永川恐龙、石松化石闻名世界,茶文化、石文化、竹文化源远流长。

孕育了清朝台湾知府黄开基、“东方梵高”陈子庄、微生物学家陈文贵、地理学家徐近之、微刻艺术家刘声道,作家(小说)易凡,(戏剧)蔡世伟,(文学评论家)文世奎,(诗人)钟代华等名人,是中国国际象棋队、中国跆拳道训练基地和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写生基地。

有各类职业院校30所,职教学生10.4万人。

永川区位突出,交通便捷。

靠四川腹地,临三峡库区,扼成渝要冲,处于成渝、长江上游和永泸经济带构成的A型经济骨架上。

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长江流经南境21公里。

初步形成渝西能源配给、金融、科教医疗中心。

努力塑造“森林之城、温馨之都,职教之城、人文之都,创业之城、财富之都,开放之城、商贸之都,茶竹之城、休闲之都”。

永川物华天宝,资源丰富。

煤、铁、天然气、石英砂储量巨大。

盛产茶叶、黄花梨,出产生物化石桫椤,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猪、桔柑、楠竹、蚕丝生产基地,享有“三江粮仓”之称。

重庆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重庆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重庆生态环境调查报告随着人口密集度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西部城市,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改善重庆市的生态环境,近期市政府对重庆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本文将对《重庆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调查背景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为了更加科学地认识重庆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制定出科学的保护和治理方案,《重庆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应运而生。

此次调查由重庆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牵头,重庆市环保局等16家单位参与,历时近半年完成。

二、调查结果1.生态环境总体概况重庆市总面积为8.23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区面积为35.6万公顷,占地面积的43.2%。

重庆市境内景观类型较为丰富,主要包括石山、丘陵、平原、山地、湖泊和河谷等景观。

2.大气环境质量重庆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仍处于较差的水平,PM2.5、PM10等主要污染物浓度较高,导致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严重。

重庆市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尚可,但南岸区和江北区的江河水质较差,主要原因是排污口集中、废水处理不彻底等问题。

4.土壤环境质量重庆市土壤环境质量较差,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农药、有机污染物等。

其中,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和市区用地的土壤污染比较严重。

5.噪音和固体废物重庆市噪音污染比较严重,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和交通干道。

固体废物处理方面,近年来重庆市推行了一系列垃圾分类、绿色回收等措施,但仍存在垃圾分类难度大、垃圾神仙少等问题。

三、调查分析1.生态环境总体状况重庆市的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还是比较良好的,除了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有许多地方保留了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2.大气环境质量重庆市作为一个山城,地理条件并不利于空气污染排放,因此,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需要更加严格的规章和控制,以减轻空气污染的负担。

水资源和水环境对重庆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水污染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重庆渝东北地区水土保持乔木及大径竹类植物调查及评价

重庆渝东北地区水土保持乔木及大径竹类植物调查及评价

重庆渝东北地区水土保持乔木及大径竹类植物调查及评价重庆渝东北地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北部,是一个山地和丘陵地带,地势起伏,气候多变。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水土保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植被资源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水土保持乔木及大径竹类植物的调查及评价。

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重庆渝东北地区的主要乔木植被类型包括松树、杉树、柏树、桦树等,这些树木种类在该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地形中自然生长,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这些乔木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根系发达,可以有效地固土保水,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对维护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

重庆渝东北地区还以大径竹类植物为主要特色,如箬竹、箨竹、毛竹等。

在这些竹类植物中,毛竹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的生长周期长,生长速度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耐寒性,可以在重庆渝东北地区的丘陵山地中广泛分布。

接着,我们对重庆渝东北地区的水土保持乔木及大径竹类植物进行了评价。

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来看,这些乔木及竹类植物在地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的根系结构复杂,能够有效地抓牢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地方的生态平衡。

这些植物本身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效益,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竹材资源,对地方的生态旅游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重庆渝东北地区的水土保持乔木及大径竹类植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或者过度砍伐,部分地区的乔木和竹类植物资源遭受了破坏和减少,导致了地方的水土流失问题加剧。

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区域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生态环境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些影响。

重庆渝东北地区需要加强水土保持乔木及大径竹类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恢复当地的植被资源,促进地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重庆渝东北地区的水土保持乔木及大径竹类植物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价值,对地方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重庆环境调查报告

重庆环境调查报告

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一、生态环境现状(一)土地重庆市幅员总面积822.6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7.01%,水域面积2.99%。

土地构成为:农用地292.94万公顷,林地297.39万公顷,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55.0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50.61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

根据市国土部门提供的动态数据显示,与1997年比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1、耕地截止2000年,重庆市耕地总面积为252.29万公顷,人均耕地仅0.082 公顷,低于全国人均水平(0.106 公顷)。

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占48.2%,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16.1%。

重庆市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0%-80%不等,其中中部、东部、东南部的区县大多占80%左右。

重庆市耕地垦殖指数为30.74%,大足等5个县(市)的垦殖指数大于50%,渝西地区的垦殖强度大于渝东地区,西部地区的土地后备资源更为贫乏。

与1997年相比,减少耕地1.84万公顷,每年减少耕地面积0.61万公顷。

在减少的耕地中,城镇建成区向外围拓展与交通建设占用良田沃土的情况比较突出。

2、牧草地2000年重庆市有牧草地23.86万公顷,在未利用地中拥有荒草地34.27万公顷。

与1997年相比,重庆市草地面积增加了0.04万公顷。

退耕还林还草及林地退化可能是草地面积增加的重要原因。

重庆市牧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为670万羊单位,而1999年草场实际载畜量为250万羊单位,表明我市的畜牧业整体上还有发展潜力。

但是,草地的生态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受鼠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面积接近草地总面积的19%。

3、林地2000年,重庆市林地面积为297.39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6.53%。

其中有林地面积177.92万公顷,占重庆市林地面积59.83%,森林覆盖率为23.1%。

重庆市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重庆市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重庆市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发展成为各个领域的关键词之一。

农业作为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形态,也面临着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重庆市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重庆市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

当前,重庆市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重庆市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建设,坚持绿色优先、绿色发展,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建立了一系列的绿色发展机制和政策,为农业的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农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愿意接受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投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

其次,我们需要对重庆市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重庆市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

农业生产过程中依赖化肥、农药的使用仍然普遍,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其次,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环节缺乏协同发展,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

此外,农村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与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接下来,我们来展望一下重庆市农业绿色发展的未来趋势。

首先,重庆市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田土壤污染防治,为农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

其次,重庆市将推动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先进的绿色农业技术和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的收益水平。

为了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重庆市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更加明确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绿色农业生产。

其次,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的抽查和检验。

此外,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绿色农业生产。

综上所述,重庆市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重庆市将继续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优化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重庆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重庆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为原 则 ,通 过 排 污 系统 、环 卫 r 、绿 地 景观 、水环 境 保
护 、水环 境 监 管 、消 落带 处 理 疗而 的 专 项 规 划 ,对 长寿 湖
景区 湖泊 和度 假区环 境 进行 保护 及污 染冶 理 。
一Hale Waihona Puke 是 人力实拖 湖边 绿化 _ r
“ 森 林 长 寿 湖 ” 绿 化
资 金 支持 范 第 二 批 名 单 《 长 寿 湖 生 态环 境 保 护 专 项 总
体 实 施方 案 ( 2 O 1 2 — 2 0 1 6 年 )》于 2 O i 2 年1 0 月1 0 曰通 过 了 中 国环 科 院 组 纵 的 专家 评 审 : 筹措 4 0 0 ( ) 万 资 金对 长 寿 湖 8 ( ) 艘 污染 船 舶 进 行 了 淘 汰 ,拆除 了 “ 金 港 湾 ” 重污 染 项 目 ,实 施 了外 围污 染 控 制带 环 境 整 冶 ] : 样 ;完成 了 湖 区 1 5 公里 的 主干 管污 水 管 刚和 二 三级 污 水管 网 、5 I ) I ) 亩寿 岛绿 化 生态 修 复工 程 、6 0 0 亩的 湖滨 消 落带 生态 修 复 T程 和 长寿 湖 漂浮 物
为国家 AA AA ( 4 A) 级 风景 名 胖区 这 里还 是 著名 小说 《 红 岩 》的创 作 地 ,是顶 峰 围 际规 划 设 汁公 卅2 O 1 0 年 旅 游 规 划
项 日。
为了 更 好 地 保护 长 寿湖 ,重 庆 市长 寿 邀 请 全 围 湖 泊
生态 环 境 a S . A 已 , 4 新 基 地 首 府专 家 、国 际 湖 泊环 境 委 员 会 常 务理


庆币长 寿 长存湖是我 “ 。 z ”期间全国1 5 6

重庆调研分析报告

重庆调研分析报告

重庆调研分析报告重庆调研分析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重庆是我国内陆开放型城市和西部地区经济中心,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重庆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社会问题等情况,为进一步推动重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涵盖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状况、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实地走访重庆的各个地区,观察和了解当地的经济活动、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情况。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经济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重庆的GDP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是西部地区经济的龙头。

重庆的主导产业主要有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初步形成了拥有较强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然而,重庆的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过度依赖制造业,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撑程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

2. 就业状况重庆的就业形势相对乐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

然而,农民工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此外,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重庆亟需解决的。

3.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重庆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然而,城市建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

重庆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社会问题调研发现,重庆仍面临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医疗资源缺乏、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加强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四、结论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的情况,重庆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重庆应加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时,重点解决农民工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政府应加强规划和管理,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

重庆自然资源类型和利用现状

重庆自然资源类型和利用现状

重庆自然资源类型和利用现状调查研究一、引言重庆市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河流充沛,气候温润,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让我们一起探究富饶美丽的重庆的自然资源类型和利用现状吧!二、调查方法。

采用信息研究法。

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并整合编辑信息进行研究。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90%;平坝不足10%。

土地类型多样,分为近10个土类,其中紫色土类居多,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0%。

据1996年统计数字,地域内共有耕地2.5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4%;林地面积3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6.5%;水域面积0.2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园地、疏林草地和天然草场0.3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2%;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0.49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裸土滩、裸岩石、砾地等1.5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8.9%。

根据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规划期间,农用地总量增加7.22万公顷(108万亩),增幅1.04%;其中,2010年前增加4.72万公顷(71万亩),增幅0.68%。

农用地内部耕地数量基本稳定,粮、蔬、果、林等用地比例不断优化。

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增加13.53万公顷(203万亩),增幅23.77%;其中2010年前增加5.35万公顷(80万亩),增幅9.40%。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单位用地效益显著提高。

规划期间,坚持在不破坏土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后备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减少未利用地10.07万公顷(151万亩)和20.75万公顷(311万亩),减幅分别为14.13%和29.11%。

(二)植物资源重庆市域植物资源丰富。

6000多种各类植物中,有被称植物"活化石"的桫椤、水杉、秃杉、银杉、珙桐等珍稀树种,森林覆盖率20.49%。

重庆水文设施及监测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初探

重庆水文设施及监测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初探

重庆水文设施及监测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初探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口增加的影响,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日益成为重要议题。

作为中国最大的直辖市之一,重庆市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并拥有广泛而复杂的水文环境。

本文旨在探讨重庆市水文设施和监测环境保护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重庆水文设施现状1. 水库及堤防建设重庆市拥有众多水库和堤防工程,这些设施的建设为水资源的调配和防洪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水库及堤防的老化和损坏问题日益凸显,加大了对水资源管理和防洪保护的挑战。

2. 下水道系统重庆市下水道系统是保障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的重要设施。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下水道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些老旧地区的下水道系统容量不足,导致排水不畅和污水涌入水源的问题。

3. 水资源供应网络重庆市通过建设水厂和水管网,为市民提供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网络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导致水资源利用不均衡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重庆水文监测环境保护现状1. 水文监测体系重庆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文监测体系,包括枢纽站、子站和水文观测站。

这些监测设施能够实时监测水文参数,为防洪、水资源调度和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2. 水质监测重庆市也建立了水质监测网络,对主要河流和水库进行水质监测。

这些监测工作有助于掌握水体污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

3. 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对水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重庆市加大了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推行河湖长制,加强河湖巡查和治理,禁止乱占乱建,力争保护水域的生态完整性。

四、针对问题的对策1. 更新维护水文设施重庆市应加强对水库和堤防工程的更新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逐步推行智能化监测系统,提高水文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2. 加强下水道建设针对下水道系统容量不足的问题,重庆市应加大投资,加强下水道系统的建设和扩容,确保城市排水的畅通和污水的有效处理。

研究报告 重庆

研究报告 重庆

研究报告重庆根据目前的调查和研究,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中国内陆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本报告将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旅游业三个方面分析重庆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重庆市的经济发展迅猛。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重庆市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重庆市的制造业、汽车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为该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重庆市也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未来,重庆市可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拓展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

其次,重庆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重庆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发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重庆市的城市规划也十分先进,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和完善的城市服务设施吸引了众多人才和资本的投入。

此外,重庆市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重庆市可继续加大城市建设的力度,打造更加宜居和宜业的城市环境。

最后,重庆市的旅游业发展迅猛。

重庆市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如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和重庆老街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重庆市的旅游业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资,发展迅速。

未来,重庆市可在旅游业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重庆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旅游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重庆市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城市交通管理等。

因此,重庆市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创新、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重庆市脆弱生态环境成因及分区分析

重庆市脆弱生态环境成因及分区分析

重庆市脆弱生态环境成因及分区分析
沈兴菊;陈治谏;张金山;蒋莉
【期刊名称】《三峡环境与生态》
【年(卷),期】2003(025)012
【摘要】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心,其环境质量好坏对三峡库区和整个流域都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该市脆弱环境成因的基础上,选取自然、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因子,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重庆市的行政区县进行了环境脆弱性分区,计算出了各类型区的脆弱度,并对每个区的脆弱特征做了深入的分析,从而为今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全区生态环境提供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沈兴菊;陈治谏;张金山;蒋莉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重庆市脆弱生态环境成因及分区分析 [J], 沈兴菊;陈治谏;张金山;蒋莉
2.新形势下分区规划的探索——以重庆市分区规划工作为例 [J], 扈万泰;许骏;
3.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的调查研究简报——以重庆市所辖部分区、县为个案 [J], 刘晨晨;沈小碚
4.精准扶贫视角下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测度
——基于四川广元市与重庆市部分区县的比较分析 [J], 汪亚美
5.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及分区评述 [J], 姚玉璧;张秀云;杨金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重庆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理解之后才 能够 正确的认识到 生态 文明建设 的客观规 律 。生
态 文明因为有 自己的基本特性 ,得 以与其他 的文 明形态 区分 开来 ,但它并 不是不是孤立 的,而 是同时与它能够与 其他文 明形态相互依存 。全面而准确 的把握 生态文 明的 内涵 ,能够 使生态文 明观念 牢固树立的树立起来 ,从而有效 的避 免盲 目
生态 城市 (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t y )是能够使人 与 自然和 谐 相处 ,遵循 自然环 境的承载力 ,建立在 人与 自然之 间的关系
o ve r c oun t i e s .
K e y w o r d s : Ch o n g q i n g ; he t e c o l o i g c l a c i y t c o n s t uc r t i o n ; e c o l o ic g l a c i v i l i z a i t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Ch o n g Qi n g
Ab s t r a c t : Ou t l o o k f o r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g r e s s p r o mo i t o n l a u n c h e d b y t h e r e p o r t t o t h e Ei g h t e e n h t Na t i o n l a Co n re g s s o f he t Co mm u n i s t
何润霞 梁 婧 申 婕
( 重庆理 工大学思想政 治教 育学院 ,重庆 4 0 0 5 4)
【 摘 要 】党在 十八 大报 告 中提 出的生态文明观 ,对重庆 市生态文 明建设起到 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重庆 生态城市在城 市

重庆环保市场分析报告

重庆环保市场分析报告

重庆环保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重庆作为中国西部较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近年来环保产业发展迅速。

环保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众多企业加入。

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重庆环保市场的现状和政策环境,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重庆环保市场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报告,希望能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投资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重庆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本篇长文的整体结构进行介绍,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和逻辑关系。

可以简要概述引言部分引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和主题,正文部分分析了重庆环保市场的概况、产业发展现状和政策分析,最后在结论部分展望市场前景并提出发展建议。

通过文章结构的介绍,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逻辑框架和内容安排,为后续的阅读提供指导。

1.3 目的:本报告旨在对重庆环保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深入了解该市场的概况、发展现状和政策情况。

通过对市场前景展望和发展建议的分析,旨在为相关企业、投资者和政府部门提供客观、准确的市场信息,为他们的决策和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通过本报告的撰写,也旨在加强社会对环保市场的关注,促进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重庆市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更好的成绩。

1.4 总结在撰写本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对重庆的环保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环保市场概况、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重庆环保政策的分析,我们发现重庆的环保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环保产业在重庆市场的发展前景也非常看好。

在未来,重庆的环保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相信,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环保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我们也呼吁相关企业和机构能够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环保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分析和总结,能够为重庆的环保市场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2.正文2.1 重庆环保市场概况: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重庆环保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重庆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重庆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重庆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重庆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道路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重庆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提出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Abstract: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peeding up of urbanization, the problem of ecosystem gradually comes up to the key point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ecosystem, it advances measures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coordinate development fro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对策Key word: ChongQing;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system; measure重庆处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以及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经济建设和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尽管有关部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采取了一定的治理措施,但是生态环境仍然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这大大制约了重庆市经济的下一步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到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面临西部大开发和重庆成为新的经济特区这一契机,治理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

1.重庆的生态环境现状废水排放量大,处理率低,水质污染突出近年来,随着重庆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经济特区的成立,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今后大约有800万农村人口将进入城区,届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将大大增加,有害污染物的成分渐趋复杂,浓度也日趋加大。

重庆市居住区绿化现状分析及建议

重庆市居住区绿化现状分析及建议
种 ,如: 拿大海 枣 、鱼尾 葵 、老人 加
园林 绿化 的功能和作 用认 识不足 ,部
分 居 住 区存 在 一 些 问题 。
功能空 间的分化 ,即使在公共 绿地 内
也缺 乏系统 的 分化 。
2 1 生态效益和景观建设 难以完美融 . 合 园 林植 物是 意 境创 作 的主 要 素
一 朱双营 王海洋 Z uS a h h g Wa gHa a g n i n y
居住 龌 市 区 城林 绿 园
系统 中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改善城市 是
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川 。居住区绿化 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 境, 是居住 区环境质量好坏 的重要标

富 ,以亚热带 常绿 阔叶林 为主l。虽 2 】
住环境的要 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居
住 区的绿化亦趋重要。
市特 色【。 总结 重庆市居 住区 的绿 化 3 】 情况大至如下。
11 以绿 色植物基调为主 .
重 庆市 正在 营造 “ 山水 园林城
市 ,而 居住 区绿地 是 城 市 园林 绿
重庆市 是一个土地资 源相对较 少
地的重要组成部 分. 同时随着房地产 业 的迅 速发展, 居住区绿化 得到 了社 会各界 高度 重视。 但在 某些 方面与国 家的相关规定和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要 求还 有一 定的 差距 。通过 对重 庆市 不同层次的居住 区绿地作了较 为广泛 的调查 研 究后发 现 ,不管 老式 居住
体现 ,同时园林植物运用适 当可以有
效 产 生 生 态 效 益 【。 所 调 查 的 部 分居 5 】
叶林 为 主 . 自然 型植 物 群 落 中常 绿
树和落 叶树 的数 量 比例 为 8 1 而 人 :, 工 型植 物群 落 也是 以常 绿 阔叶 树 为 主 , 绿树与 落叶 树 的数 量 比例达6 常 : 1 ,这样 才基 本符合 地带 性植被 的群 落 物种组成 特征 。

石柱环境的调查报告

石柱环境的调查报告

03
生态系统失衡
人类活动干扰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 ,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05
对石柱环境保护的建议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环保课程、讲座、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 护的意识。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鼓励公众采取低碳、环保的消费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制度
石柱环境的调查报告
目 录
• 调查背景和目的 • 调查方法和过程 • 调查结果概述 • 调查结果详细分析 • 对石柱环境保护的建议 • 结论和展望
01
调查背景和目的
背景介绍
石柱县位于重庆市,地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 遗产。
石柱县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环境问题。
目的和目标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
强化企业环保管理
要求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治理。
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降低高污染产业比重。
严格控制污染源
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严禁超标排放污染物。

加强城市规划,减少交通噪音污染
质产生影响。
土壤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1 2
过度耕作
农民为了追求产量,往往进行过度耕作,导致 土壤质量下降。
缺乏有机肥
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往往忽视有机肥的使用,导 致土壤质量下降。
3
不合理灌溉
部分农民采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盐 碱化严重,从而影响了土壤质量。
噪音污染的原因分析
交通噪声
01
随着城市交通量的不断增加,交通噪声对周边居民产生了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许多人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得最少的,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与其他人共有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可以用来解释今天环境危机的原因。

许多人相信道德的力量,其实道德不过是功利主义的一层华丽的外衣。

人们也许并不真心关心环境,只有一群衣食足又受到过教育的富贵闲人或专家学者在大声呼吁,然而,你如何告诉身处温饱边缘的人们保护金丝猴的意义;你又如何面对无数双饥饿乞求的眼睛,在这些眼睛里,森林就是面包、衣衫,就是生存。

下面我就对重庆市的生态现状的调查结果进行一些分析。

一、生态环境现状
(一)土地
全市幅员总面积822.6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7.01%,水域面积2.99%。

土地构成为:农用地292.94万公顷,林地297.39万公顷,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55.0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50.61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

根据市国土部门提供的动态数据显示,与1997年比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二)水环境状况
1、水资源境内各类水资源合计4624.4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11.4亿立方米。

2、地表水水质2000年,除黄草峡断面外,长江、嘉陵江水质都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

2001年2-3月,乌江220公里河段水质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

西部地区永川、大足等8区(市)县次级河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已出现严重的水荒。

3、湿地市域内湿地面积共计1006469公顷,以人工湿地为主体,占湿地总面积83.25%。

(三)生物多样性
1、物种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2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植物62.5%、4.1%、23.1%。

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南川、江津、巫溪、巫山,占全市珍稀植物种数的85.4%。

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3种。

受三峡水库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涉及120科、358属、550种。

以数量计,影响最大的是禾本科、菊科、大戟科和蔷薇科植物。

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人类活动区间沿淹没线上移,对土地的垦殖增加,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全市已建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606992.4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7.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

有各类风景名胜区42个,总面积449290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5.46%,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3个。

森林公园49个,总面积60613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0.74%。

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河道淤塞
(二)森林质量下降,林地分布不均,生态功能降低
(三)次级河流污染严重,水的供需矛盾突出
(四)野生动植物丰富区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三、生态破坏的后果
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养殖污染、矿山资源开发破坏等生态问题,导致全市遭受了洪涝干旱、滑坡崩塌、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1999年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9.43亿元,2000年上升至59.98亿元,分别占同年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64%和3.77%。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计算未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间接经济损失,而直接经济损失仅仅是生态破坏中很小的一部分。

据初步估计,我市的生态损失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13.07%)。

从掌握的调查资料来看,自五十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70年代以后水灾影响面积显著增大,旱灾和病虫害影响面积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同时,说明我们为抵抗自然灾害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日益增大,严重的自然灾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一)人口对生态环境形成沉重的压力
1999年全市人口密度37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位于西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

从粮食水平来看,近15年来全市人均拥有粮食346-385公斤,低于粮食自给自足标准(人均400公斤),现有人口已超出土地承载力。

由耕地的承载能力来看(其标准为最低耕地面积0.048公顷),由于耕地的质量较差,养活一个农村人口需要耕地面积0.13-0.17公顷,耕地的实际人口承载量已超过其人口容量。

(二)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

2、重生态建设,轻生态保护
(三)政策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在生态保护执法方面,普遍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致使生态破坏的违法案件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和制裁。

不少地方普遍存在以罚款代替执法的现象,影响了执法的效果和执法监督作用。

其次,还表现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执法队伍素质不高,监测、取证、破案技术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要求,以及许多生态破坏案件因公诉人环境意识低而得不到合理处臵等。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严重干预生态保护执法的问题。

(四)投入不足
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生态保护缺乏资金投入保障,是生态破坏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关键。

五、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生态系统学的观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从思想上纠正边建设边破坏和克服重建设轻保护的倾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和"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控制生态破坏程度和范围不再扩大,是遏制生态破坏趋势的关键。

生态保护主要运用生态系统学的观点,以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为宗旨,而不能只依靠工程建设,不能单纯追求植被覆盖率。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党政"一把手"要对本辖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奖惩。

实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然资源开发及生态建设等非污染性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的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

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项目,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三)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加强立法,尽快制定《重庆市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

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弥补现有自然资源法中生态保护的不足。

(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尽快作好全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统一编制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及其配套的专项规划。

根据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良好地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特点和保护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重视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充分依靠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增强各级领导的使命感,围绕生态保护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作好各项保护工作。

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六)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
1.加强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2.加强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

3.目前,重庆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待于市级有关部门落实资金,给予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