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1美感的意义2一般感觉与审美感觉3审美经验分析4
审美经验论之二:美感的生理心理因素
�
审美经验论之二
美感的生理心理因素
一,美感的生理基础
美感得以产生的生理机制是美感最基本, 美感得以产生的生理机制是美感最基本, 最本原,最普遍的因素. 最本原,最普遍的因素.没有健全的生理 机制作为铺垫, 机制作为铺垫,主体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 能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 能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一)美感的生理学意义 Nhomakorabea,想象 ,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 造新形象的过程.黑格尔说过: 造新形象的过程.黑格尔说过:"最杰出 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想象" 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想象".美的创造和 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现成的语言或其他手段的 描绘, 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得新形象的过 比如,根据曹雪芹的描述, 程.比如,根据曹雪芹的描述,在自己的 头脑中塑造林黛玉的形象. 头脑中塑造林黛玉的形象.这是确定性与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客观制约与主观能动之间的互 动统一. 动统一. 创造想象:不根据现成的描绘, 创造想象:不根据现成的描绘,而是运用 记忆中的表象, 记忆中的表象,独立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 过程.这是最为常见的文学手法之一. 过程.这是最为常见的文学手法之一.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不同: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不同:
审美情感更多的是建立在精神关系的基础 之上的, 之上的,它关注的中心是客体在何种程度 上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性的需要. 上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性的需要.日常情 感则与现实的物质关系有着更多的联系. 感则与现实的物质关系有着更多的联系.
5,理解 ,
首先,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 首先,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 其次,审美感知追求形式的表情性. 其次,审美感知追求形式的表情性.也就 是追求客观事物对于人物主体心理情感之 间的契合, 间的契合,形成一种所谓心物交融的共鸣 状态. 状态. 再次,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这是因为审 再次,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 美感知是所有的感官感觉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感知是所有的感官感觉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审美意识及美感
三、审美想象
• 1.什么是审美想象 • 审美中,对已感知的事物形象进展加工改造而形
成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即对表象的重新组合。 • 想象与联想的联系和区别:联想是想象的根底,
但联想指向过去,有保守性;想象指向未来,有 创造性。 • 想象的显著特征就是创造性,其意义在于创造审 美意象。美感实际上是在创造了审美意象之后才 真正强化和丰富化的。
• 2.审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 〔1〕情景交融: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与主 体当时的情感体验交织在一起的物我同一的状态。
• 〔2〕触景生情:审美主体由于当前特定景物的刺激引导 而引起自己生活中某种情感体验的重现而产生某种情思的 心理现象。崔护 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 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4.审美中的情感错觉
• 指的是由情感作用造成审美对象映入人脑 时的变形现象,也即审美主体对对象的不 切合实际的审美知觉。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 情感错觉在审美中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审美意识与美感
审美意识 美感
• 美感问题,是近代以来美学研究的重心。 • 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感,相当于审
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 审美感受等。 • 狭义的美感,指审美感受。本章主要讲狭义的美 感。美的本质研究主要从哲学角度答复美是什么 的问题,所以也称为哲学美学; • 而美感研究主要从心理角度探索人们对美的心理 反响奥秘的问题,所以也称为心理学美学。
美感的根本特征
• 一、愉悦性 • 愉悦性是美感最根本的特征。不能引起人
们的愉快感受〔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的就不能称之为美,而美必然引起人的愉 快感受。美感的这一特征首先是由美表达 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和具有生动的形象 性、娱乐性特征所决定的。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1
(二)联想与想象
2.想象 • 想象是指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 理过程。 • 从形式上看,审美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色彩、线条等符号的描绘在 头脑中重新组合与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的基本 趋向是最大限度地复现过去已有过的知觉印象。 • 创造性想象是无需借助他人描述,而将自己记忆中 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从而形成新颖、独 特的新形象的过程。
一、审美意识的Biblioteka 构要素(二)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 (aesthetic interest) 是指审美 主体的人从一定审 美需要出发对各种 审美对象所产生的 主观情趣、态度、 风尚和追求,又称 “ 审美情趣 ” 。
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三)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 (aesthetic idea) 是审美观念的高级 层次,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
创造性想象中常用的方法与手段有:
①粘合②夸张③变形④浓缩⑤抽象
(三)情感与移情
1.情感 • 情感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形式,是指 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的态度 体验。 • 情感按其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可分为激情、心境 和热情。 •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而短暂的情感,对崇高美的创 造与欣赏有重要作用。 • 心境是一种平静、微弱、持久,主导着人一段时间的整体 精神面貌的情感,心境对优美的创造与欣赏有着重要作用。 •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稳定、深厚的情感,它长期影响着人 的身心活动。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2.审美知觉(aesthetic perception) •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多种感 觉力的综合。 •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面 貌的整体把握.
美学问答题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15、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②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③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④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16、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
答: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②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17、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答: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首先,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逻辑性。
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美学
名词解释1美感: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狭义上的美感(侧重共时性)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和具体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侧重历时性)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系统,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2第六感官: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滋博里:视听感官之上还有先验的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感官,即“内在感官”或叫“第六感官”,并把它们当作美感的基础。
3黄金分割(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实际上是一种常用的比例关系。
若设AB为1,则该比为0.618:1或1:0.618,一般取其近似值5:8。
这一比例,被视为最令人满意的比例,故名之曰“黄金分割”。
诚然,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比例,一般说来确实是美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以此来衡量事物或造型。
4优美:是美的存在的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根源于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状态,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5崇高: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其形式往往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态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在反映冲突痕迹的静态物象中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6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以美的毁灭,美与丑的斗争的失败,英雄人物的牺牲为表征,激发出审美主体的崇高精神,而后引起审美愉悦。
7喜剧:喜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形态的曲折观照中,获得的一种社会意义的超越性显现,其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丧失生命力即将死亡的东西表现为勉强的反抗,进而显露出其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谬怪诞、矛盾百出的可笑性。
4审美经验论重点
4审美经验论重点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种类型:预⾔的、宗教的、诗神任附的和哲学的。
“回忆说”:揭⽰了审美经验的许多特征。
⾸先,表明主体在审美经验中必然处于⾝⼼亢奋的状态,类似于马斯洛的“⾼峰体验”;其次,把审美经验说成是灵魂⽽⾮⾝体的体验,并且强调审美经验能够使⼈的灵魂从⾁体的束缚中摆脱⽆关,是⼀种纯粹的⼼灵活动。
随着西⽅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美学的研究重⼼转向了审美经验的探讨。
3现代西⽅美学在审美经验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分为两个阶段:18世纪中叶以前为第⼀阶段,代表⼈物有夏夫兹博⾥、荷加兹、哈奇⽣等。
夏指出⼈具有第六感觉;荷加兹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第⼆阶段是从18世纪中叶以后,代表⼈物是休谟。
休谟的特点在于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但是忽视了⼆者的联系。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能够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统⼀起来,从⽽克服了各⾃的⽚⾯性。
4现代西⽅美学是作为对近代美学的反叛⽽出现的,但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却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
现代美学分为科学主义和⼈本主义两⼤类型。
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其基本倾向是试图通过实证或科学的⽅法来解释审美经验。
⼈本主义美学则极⼒排斥⾃然科学的实证⽅法,试图把美学建⽴在⼈⽂科学或精神科学⽅法论总之从古希腊到现当代审美经验问题⼀直是西⽅美学家所谈论的⼀个重要问题,它构成美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审美经验基本性质[简答]审美经验的性质是实践性(1)⾸先审美经验从根本上说都是⼈⽣实践的组成部分。
(2)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成性。
(3)再次,审美经验不仅是艺术家的⼈⽣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接受者的⼈⽣实践发⽣紧密的联系。
“⽐德”——是指⼈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然物的某些特征⼈格化,使之⽐附于⼈类的某种道德情操。
“畅神”——⾃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使⼈的精神为之变得舒畅和愉悦。
审美经验4
(2)对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了解与把握
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是对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 了解与把握。阅读一篇比较形象的小说,如果不知道故 事的梗概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缺乏对题材人物、故事情 节、典故风情、符号意义、技巧程式的知识经验,也就 不具备审美欣赏的前提条件,也就无法理解。正如别林 斯基所说:“由不能理解的艺术作品而引起的兴奋是痛 苦的兴奋。”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 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 述而》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 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 也。” -----《论语· 述而》
三、回味与评价阶段---理解力
审美经验的回味与评价阶段是指审美主体从自己的 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出发,对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作出 具有普遍性的应和与评价。 这是审美经验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此,主体的 理解力起着关键作用。在回味阶段,审美主体的情感、 情绪开始从高潮中的激动或深刻的快感中走了出来,逐 渐趋于平静和沉稳。
恰恰是心理距离通过审美主体摆脱与审美客体的 认识、功利关系,才形成了情感色彩极强的审美融合 倾向。因此,心理距离和情感融合是同时存在的,它 们构成了心理距离的“矛盾关系”。 也就是说,布洛认为这种心理距离有一种矛盾, 即“切射又带有距离”的“距离矛盾”。欣赏者或艺 术创造者与作品既要有切身感受而不是冷眼旁观,又 要带有一定距离。
三、审美理解的特性
1、主观性。
审美理解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集中体现在审美判 断上。审美判断是审美理解的最主要的存在方式。审美 理解带有主观性,它涉及到的是主观的情感,是一种主 观判断。
2、客观性。
审美判断虽然具有最大的主观性,但是作为理性的 一种形式,它不可能没有客观的内容。审美判断既具有主 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既是个人的感受,又是可以得到别 人认同的感受。审美理解有它的客观性一面。
美学
1为什么说人的感觉是美感产生的基础⑴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他们不仅不完全沉湎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对象进行关照和欣赏。
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
⑵人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
由理性协调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
⑶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
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因此,人的感觉才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⑷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
⑸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亲友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第二题,服饰美名词解释服饰美是人类表现人体美的一种手段。
服饰与人结合最核心的内容在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是服装表现的对象。
人的服饰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文化观念和人体形式。
它体现了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美在形式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仅在于事物的形式特征,即事物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和谐,忽视了事物内容的审美价值。
如毕达哥拉斯学派。
审美知觉审美知觉是当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通过感官直接遭遇时,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进行的综合、整体的把握活动。
审美知觉是实际审美活动的基础,整个审美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
喜剧性审美范畴之一,与悲剧性相对。
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属性。
喜剧性所引起的效果是美,是笑,但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可笑的现象都具有喜剧性。
对象以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发笑,喜剧性的笑不但是生理性的反映,更是一种心理反应,从中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因此,从本质上说,喜剧性就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美学简答题——精选推荐
美学简答题第三章美感论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第三讲 美感 PPT课件
一、什么是美感 二、美感的构成要素 三、美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一、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 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 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美感有时被涵盖在审美经验之中甚至等 同于审美经验,有时被定位为对美的感 觉,有时又被理解成审美心理,人们对 于美感到种因素 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审美的影响
或
第二次没有测量 耶稣的痛苦正合乎它生前锯好的木料 吊上去
讲述人是我的邻居
三、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一)差异性 时代 民族 阶级 地域 个体
时代差异
楚王好细腰,宫中尽瘦死 玄宗庞杨妃,民间重丰腴
情感如风行水上,引发水波荡 漾.
二、美感的构成因素——意志因素
审美状态的保持和确立需要有意志的参与 审美认识的深化与升华,也需有意志介入 意志可以调整人们的审美观念,适应正在
变化的审美对象。 按照审美心理距离的学说,我们和对象保持
距离也需有意志参与。
小结
认识因素是潜藏着理性的个体直觉性 , 情感因素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情感性, 意志因素是隐伏着愉悦的功利性, 这三种因素及其矛盾组成了美感生成的
(二)共同美
人类共通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美中所蕴涵的对人类生命意志的肯定和张扬, 审美对象的形式美能够超越特定阶级时代等
的影响,引发共同美感 .
练习与思考
查找当前与审美有关的流行词汇,看其 反应了哪些阶级或人群的美感。
唯心主义:美感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性活动, 是第一性的,美是第二性的。
实际上,美和美感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美感应该理解成对美的存在的一种体验 方式。
(三)作为感觉的美感
审美心理因素16
美感的共性和个性
美感的共性,是指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 。即不同
时代、民族、阶级的人,对于同一审美对象所产生 的某些相通、相似、相同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
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指同一或不同是时代、
民族、阶级的人乃至同一个人,对同一审美对象产 生的不同的或对立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
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无可争辩”,
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如康德的“先验共同 感”,都是片面的,因为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 盾方面的辩证统一。
(1)美感为什么既具有共性又有个性?
就美感的共性来看,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阶
级、同一民族里的人,往往受同样的外部条件,如 地理环境的一致、风俗习惯、语言气质,以及历史 文化传统等的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又是生活 在一个互相依存的共同体中,思想感情上的相互渗 透、相互影响也是必然的,因而在美感上也容易产 生共同性。 就美感的个性来看,由于每个人的经济地位、生活 方式、文化教养、生活的环境、道路、命运和遭遇, 以及心境、兴趣爱好又往往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容 易形成各不相同的美感。
审美知觉的特性
1、 整体性: 审美对象是一个完整有机总体。 2、选择性: 3、带有浓郁情绪和感情色彩。睹物
伤感、触景生情。 4、统觉作用。统觉是一种感觉具有 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 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审美表象: 指审美中感性事物外部整体性特征直接作用于感官 而在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具体而完整的映像。 审美表象是在审美感觉、知觉的基础上,产生、发 展起来的。人们在审美感觉、知觉中,各种美的信 息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当人进一步受到有关对象 刺激时,大脑就对新、旧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使 原有痕迹又重新复苏,形成了比感觉、知觉更丰富 完整的审美表象。
4-审美经验论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1、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立,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
它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系统。
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尔。
2、审美经验:指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1)审美经验与美感的区别:○1主体(人)与对象关系:美感仅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审美经验则是人与对象形成的审美关系;○2形态上的差别:美感仅是对于审美经验静态的、瞬间的理解;审美经验体现为一个动态的感受和评价过程;○3对审美对象理想的差异:美感指一种主体对某种现成对象的反映,其对象的审美性质是先验存在的;审美经验认为什么对象是在审美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2)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2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3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联系。
3)审美经验不仅发生在艺术领域,也发生在社会和自然领域:○1社会领域的道德实践和审美经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2自然美的发现欣赏与人生实践的密切关系:如自然对象的道德内涵在中国一般体现的"比德"说,即自然特征比附人类道德;次方总是自然激起主体的道德体验。
4、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1)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1"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献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2 "本质直观"性:是审美经验直观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科。
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学或艺术理论。
简言之,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牛,审美活动的木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
二、教学目的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木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彖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教学内容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
导论主要使学牛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结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白然美、艺术美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理论。
!1!教学方式基于木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论讲授与个案文木分析相结合的手段。
审美心理美学
相区别之处:
1、日常情感更接近于人的生理快感以及个人功利, 而审美情感则是一种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实用考虑 的精神愉悦,是在一般生理快感、情欲满足基础上净 化和升华出来的更高级、更丰富、更深刻、更具有社 会理性内容的精神情感。
2、日常情感具有弥散性和瞬时性,往往时过境迁, 即渐淡忘。而审美情感具有意象性特征,意象使审美 情感获得特定的感性形式,使之相对稳定。人们面对 意象,可以从容品味其中情感特有的价值意义,因此, 审美情感被称为是一种“反思情感”。
三、想象的类型
接近联想 初级联想 类似联想
对比联想
高级想想
再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
1、接近联想——由于事物的时空接近而引起的
联想叫接近联想。如:由五星红旗想到天安门,由天 安门想到故宫和中山公园等。
2、类似联想——由于事物性质、状态类似而引 发的联想叫类似联想。如:卖炭翁这个形象会使你联 想到你曾见过和听到过的终年勤劳、备受欺凌的可怜 老翁。艺术创造中广为运用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其 心理依据都是类似联想。秦观《浣溪纱》“自在飞花轻 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花与梦,丝雨与愁在轻、 细两种特征在审美情感中,人的理智(认识)、 意志(需要)和情感处于和谐统一之中。
(2)审美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 但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 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
(3)审美情感不同于认识情感和 意志情感,它始终不脱离具体、完整 的生动形象,直接对形象产生情感, 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样性;而不象认 识情感、意志情感那样具有社会普遍 性。
一般来说,在美的欣赏过程中,再造性想象占优势;在美 的创造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占优势。但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 写小说时是创造性想象,欣赏小说时主要是再造性想象,将小 说改编成剧本,则必然会有改编者的创造性想象。
美学资料整理
b.柏拉图美在理念,美感是迷狂,艺术是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c.亚里士多德。美是有机的整体,包括开端、中间和结尾。美感,特别是欣赏悲剧的感觉能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艺术即模仿,诗比历史更真实。
2.2.2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
古典性艺术: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完全和谐静穆和悦
浪漫性艺术:精神内容超过物质形式情感的激动
什么是现代?
传统古希腊—近代思想主题是理性
现代后黑格尔——海德格尔思想主题是存在
后现代现代之后思想主题是语言
现代美学
2.4.1存在维度2.4.2心理维度2.4.3形式和符号维度
现代美学的基本特点
反诗学反美学反艺术哲学
2.4智慧
1、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关于人的基本规定的知识,不再是人与动物的区分,而是人与自身的区分。卢梭:人与自身相区分,才能成为公民康德:人与自身相区分,才能成为理性的人
2、智慧的表达形式
纯粹语言,在历史上表现为神言、天言、圣言,而不是人言,区别于欲望的语言和工具的语言。如中国的四书五经
西方的《荷马史诗》、《新约全书》等。
存在维度
尼采:存在即权力意志美或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表达
马克思:存在即物质生产实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海德格尔:存在即林中空地。早期:世界——基于此在的理解阐释语言的意义,为诠释学美学奠定基础。中期:历史——美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晚期:语言——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
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双鞋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2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3游戏说:首先由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来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加以发展完善。
其主旨在于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4意象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
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生成。
这里的生产具有双重涵义: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这两种意思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
5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6《崇高论》:是郎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7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8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9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0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室内装修理论讲解(美学篇)第八章 美感的心理要素-合肥室内设计培训
两个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为观念和形象 的融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这时,感 性形象仍然是感性形象,它并没有转化为 概念,但是它却已经转化为体现某种观念 意义的信号,因而我们在观赏这一形象时, 便能在直接观照之中获得对其中观念意义 的理解。
按照审美感知选择性的原理,在美的创造 特别是艺术美的创造中,人们经常借助于 特定的技巧技术,将主体的感知稳定地引 向对象,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 无关的感知尽可能被抑制下去,与特定对 象有关的感知高度兴奋起来,在大脑皮层 的相应区域形成相应的优势兴奋中心,从 而获得充分的感受。
第三,审美感知还有整体性的特点。感觉 以反映对象的个别属性为特点,只凭感觉, 并不能直接把握对象的整体。但各感官的 感觉又不是孤立地进行的,不但各种感觉 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对比的关系,而 且感觉总是迅速过渡为知觉,即将个别感 觉迅速组合为有关对象的完整映象。在实 际感受中,人们总是将对象作为整体来知 觉的。
再次,审美情感由于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 利,所以有着寓热于冷的情感再体验的特 点,不象日常情感那样锋芒外露。
四、理解 美感中存在理解因素,但它是有别于理论认识的 特殊认识方式。 1、审美理解的特点 这种理性认识,不象理论认识那样确定;它始终 渗透在感知、想象、情感诸因素之中,与之融汇 一体,构成一种非确定的多义性的认识。它是多 义的,难以用概念穷尽表达,所以审美的理解有 着“可以意会而难于言传”的特点。 审美理解寓于感性直接观照之中。
3、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区别 审美感知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有认识职能 而不一定产生精神愉悦的日常感知,也正 因为它具有更明显的社会化特点,具有更 丰富的情意因素。具体说来,审美感知与 日常感知有如下几方面区别:
首先,审美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之所以能形成表象并储 存在记忆里,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情绪的帮助。 人们在感知当下对象时,总要调动以往的经验作 为补充,从而使过去经验中的情绪因素转而附着 在当下的表象上,使得一般表象也会融入某种程 度的情绪因素。但日常感知作为认识过程的起点, 总是要求局限于对象自身,并服从逻辑概念系统 的支配,表象中的情绪因素在此后的认识活动中 往往遭到压抑。
美学原理.
1.美感: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觉,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称为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
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
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作为戏剧中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任务遭受的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
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借以抒发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是指那些既具有深刻思想意义,能揭示出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和事物。
它除了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外,还能引起人的深思,催人奋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产生审美愉悦。
3.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系的表现。
然而,这句谚语忽视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因为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教育的产物;也忽视了审美趣味的客观性,因为它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的反映,它具有客观内容。
趣味无可争辩。
”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4.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在我国,自然美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美学基本理论
席里柯 《梅杜 萨之筏》
德 拉 克 洛 瓦 《 自 由 引 导 人 民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现实的审美活动
审美态度 审美注意的特点 审美感受的获得 审美体验的展开 审美超越的实现
第一节
审美态度
在人们真正进入审美活动之前,有一个心理
上的准备阶,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审美态度的 形成。审美态度就是所说的“美感的态度”, 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
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
在审美感觉活动中,经常出现通感现象。所谓通感, 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的挪移、 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
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 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 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 ‘闹’、 ‘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牢 牢结合在一起。”这就是通感的心理现象,它实质上是基于 感觉神经兴奋的联系之赏地感觉联想,是日常感觉经验的发 掘。
从日常感知向审美心理方面的过渡审美态度的出现3实现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批评a审美欣赏的实现直觉领悟超越超越对象之被超越自我之被超越b审美创造的实现心象物象c审美批评的实现第三章现实的审美活动第一节审美态度第二节审美注意的特点第三节审美感受的获得第四节审美体验的展开第五节审美超越的实现在人们真正进入审美活动之前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阶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审美态度的形成
所谓审美态度,是以摆脱日常功利意识产生审美注意为标
志的、充满着情感渴求和期望的、强烈地追求对象的感性形 式的态度。审美态度的形成是审美活动的必要前提,是审美 活动的准备阶段的完成。
第三节
审美感受的获得
一、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 二、审美知觉与错觉、幻觉 三、审美感知的过程 四、主体的审美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审美陶醉
审美经验作为陶醉是在有无之间、真假之
间的特别体验,具有亢奋和宁静双重情态。审 美陶醉同时实现世界和人的美化。
4.3 快乐
1)快乐的一般意义
2)快乐的情态与意向 3)审美快乐
1)快乐的一般意义
生理学意义
心理学意义 存在论意义
2)快乐的情态与意向
快乐的情态:表现为人的身体、心理和语言 等方面。 快乐的意向:人与人或人与物的聚集中产生。
4.2 陶醉
1)陶醉的现象和本性
2)陶醉的情态与意向 3)中西陶醉观
4)审美陶醉
1)陶醉的现象和本性
现象:日常的酒醉,表现为兴奋和麻醉
陶醉的一般本性:生命与死亡的临界点 清醒与梦幻的临界点
2)陶醉的情态与意向
陶醉的情态:身体的亢奋与宁静
陶醉的意向:在陶醉中人与万物建立联系,分为入迷和 出窍两种
2)爱的结构与关系
a. 结构:主爱与被爱
主爱:爱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积极、主动
被爱:爱的关系中占次要地位的,消极、被动
主爱和被爱的区分是相对的, 一个人可能既是主爱,又是被 爱。
“以前,我认为那句话很重要,因为我觉得有些事一 旦说出来就是一生一世。现在想想,说不说也没有什 么分别。有些事情是会变的。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赢 了,直到有一天看着镜子,才知道自己输了。在我最 美好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人都没有在我身边。如果能 重新开始该多好!”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晚风干,泪痕残, 欲传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4)爱的类型
a. 亲情
自然血亲之爱 有狭隘化和普遍化两种可能性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 攘羊,其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 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矣。” ——《论语 子路篇》
2)爱的结构与关系
b.爱的组合关系
主爱高于被爱 被爱高于主爱 主爱与被爱的平等关系
3)爱的情态与意向
爱的情态:欢乐和痛苦
爱的意向:即爱的指向和朝向,无根据地去爱、去给 予。它不是爱的意志,而是爱的能力,即爱 自身给予的能力,它是爱自身的可能性。 爱作为意向性行为是创造和构造。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无限之爱
5)爱美本身
a. 爱美是人的人性的根本显现
b. 爱美的结构 爱:给予 美:游戏,游戏者的相互给予 c. 爱美是爱自身的不断生成
一方面是人对于美的给予,另一方面是美对于人的给
予。
4.1 爱
审美经验就其本性而言就是爱美的经验 1)爱的一般本性 2)爱的结构与关系 3)爱的情态与意向 4)爱的类型 5)爱美本身
3)中西陶醉观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 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 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湖寄馀生。
a. 中国的陶醉观:忘却现实、逃往自然,是身体 所具有的生命力的麻木。
b. 西方的陶醉观
尼采:陶醉是提高的力量感和丰富感,是生命 力的提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b. 友情
区别于狐朋狗友、江湖义气
友情是独立的个体之间的自由关系,在相
互给予中促进个体精神的丰富发展。
管鲍之交
俞伯牙摔琴祭知音
c. 爱情
爱情一方面建立在人的自然性基础上,另一方
面是人的精神的升华。
d. 博爱 广博之爱,是对于人类、自然、精神的爱, 也即是对一切存在者的爱。 爱无限
3.1 中断与注意
3.2 结构与要素 3.3 基本关系
4 审美经验的典型形态
4.1 爱
审美经验就其本性而言就是爱美的经验 1)爱的一般本性 2)爱的结构与关系 3)爱的情态与意向 4)爱的类型 5)爱美本身
1)爱的一般本性 爱的一般本性是给予和奉献,它区别于一 般意义上的喜欢。 给予不是给予某物,而是给予爱自身,将的平淡或痛苦中
生出快乐。 审美快乐本身:一种纯粹的快乐,是与美 的聚集。
第三章
美感
1. 美感的意义
2. 一般感觉与审美感觉 3. 审美经验分析 4. 审美经验的典型形态
1. 美感的意义
1.1 美感的语义
1.2 美感与美的关系 1.3 作为感觉的美感
2. 一般感觉与审美感觉
2.1 日常感觉
2.2 认识的感觉和道德的感觉 2.3 审美的感觉
3. 审美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