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陆游《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即事感怀题材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即事感怀题材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①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①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年华老去,却只能“卧泽中”,一个“卧”字形象写出诗人闲置家中的情形。
B.颔联上句一个“久”字写出困厄的时间之长,下句一个“空”字突出了殊死抗敌的悲壮。
C.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心天地可鉴,至死不改。
D.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营造出一种破败然而生机盎然的氛围。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陆游另一首《书愤》的尾联,请比较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方法和所抒情感上的不同。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越人歌无名氏今夕何夕兮,搴①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②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九歌·湘夫人(节选)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③兮骋望,与佳④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⑤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注释:①搴:拔,这里指划。
①訾:说人坏话。
①薠:草名,多生在秋季沼泽地。
①佳:佳人,指湘夫人。
①罾:鱼网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人歌》起首两句中自问“今夕何夕”“今日何日”,意蕴丰富。
这种句式为后人所取,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B.《越人歌》中“蒙羞”句,意在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绝不阿谀奉承,讨好王子,使自己蒙羞,从而受到后世的辱骂和诟病。
C.《湘夫人》的意象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唐诗宋词鉴赏配套练习——即景、即事、咏物诗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①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⑴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⑵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案】⑴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⑵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专项训练4-即事感怀-对比鉴赏
2020高中语文-古诗鉴赏即事感怀、对比鉴赏-专项训练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到黄州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①,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②不妨员外③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④。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⑤。
[注释]①为口忙:既指因言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
②逐客:贬谪之人。
③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
④水曹部:隶属水部的郎官。
⑤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为嘴到处奔忙,老来所干的事,反而要得荒嘴。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
“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事业转荒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
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
为口忙:语意双关:既指因言事和写诗而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并呼应下文的“鱼美”和“笋香”的口腹之美。
长江绕郭(guō)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sǔn)香。
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郭:外城。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
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
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
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náng)。
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
宋时一些官吏额外支领作酿酒用的粮食。
囊,指粮袋。
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
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
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即事感怀
诗歌专题训练-------即事感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塍①秋日即事周密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
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
[注]①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
②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过去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
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纺织女的“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
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
D.“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已到来。
2.鉴赏宋诗往往要从理性上把握,请结合内容,谈谈本诗写了秋季哪些特有的情景?总结出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①韦应物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②,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③,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①巩:今河南巩县。
洛:洛水。
这里的巩洛,即巩县洛河注入黄河处。
②伊:伊水,《水经注·伊水》中有“伊水出南阳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
③洛桥:洛阳桥,这里指洛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记叙并描写了由洛水入黄河的行程和景物。
“夹”“豁”二字选用精当,舟行洛水,青山列岸,忽见群山开豁,大河横流,意境顿开。
B.颔联写寒树远影隐约天边,如水墨渲淡;落日余晖闪烁波涛之上,可谓妙手天成。
故《唐诗别裁》中说:“寒树句画本,夕阳句画亦难到。
”C.颈联动静结合,静写伊水岸边孤村,经安史之乱残破不堪,意境萧疏孤清;动写一雁孤飞,趁初晴乘风北上,与诗人从流飘荡处境相合。
D.结构上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切题,构思精妙;内容上以秋天傍晚黄河的景象引发诗人感触,有寄托,有情思,意蕴丰富。
4.“扁舟不系”源于《庄子》中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请结合这句话与尾联的含义简要分析诗人的心境。
【2019-2020】即事(夏完淳注)阅读答案word版本 (1页)
【2019-2020】即事(夏完淳注)阅读答案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即事(夏完淳注)阅读答案
即事夏完淳注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
(4分)
参考答案:
14.(1)“复楚” “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2分),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分)。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1分),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3分)。
即事抒怀诗练案及答案
高三年级=一、阅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安流亭俟客不至独坐成咏陆游忆昔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
蜀江春水千帆落,禹庙空山百草香。
马影斜阳经剑阁,橹声清晓下瞿唐。
酒徒云散无消息,水榭凭栏泪数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题中的“安流亭”表明地点,“俟客不至”表明了诗人在等朋友,“独坐”则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寂寞之情。
B.首联前一句从回忆过往征战的生活写起,“鬓未霜”三字暗点诗人已老,叙述中寄予了无限的感叹与沧桑。
C.首联后一句写过去之事十分迷茫,在诗人的心中并不留什么痕迹,即使要凭吊过往,也实在是难以回想起来。
D.颈联实写了两个场景:骑着马在斜阳夕照中路过剑阁,而马的影子被拉长;清晨则摇船伴随橹声去瞿唐。
E. 末联写以前与自己在一起喝酒的朋友没有消息,诗人只好在水榭上依栏潸然泪下,抒发情感的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2.请赏析“禹庙空山百草香”一句中“空”字的抒情艺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
②病来,病愈之后。
③黄华,菊花。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C.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
D.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十分灵动;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
4.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津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
古代诗歌阅读:即事感怀类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北塘避暑【注】[宋]韩琦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此诗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扣题,交代避暑的时间、地点,次句表现诗人在幽静环境中的飘逸超尘之感。
B.颔联写诗人并不借助管弦消遣,而沐浴清风,悠然自得,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
C.颈联借“水鸟得鱼”“岭云含雨”,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一近一远,情理兼备。
D.尾联诗人因酒已喝尽,酣然入梦;梦中醒来,感时伤怀,眼前无限江山,徒惹伤感。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是()A.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
B.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
C.诗人借酒消愁,抒怀以天下为己任,心忧家国的强烈责任感。
D.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
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①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春回大地,暖阳让肥沃的土壤复苏,春水流淌潋滟生辉,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的季节特点。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而“胡不归”又巧妙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
古代诗歌赏析文天祥《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即事【1】文天祥痛哭辞京阙,微行访海门。
久无鸡可听,新有虱堪扪。
白发应多长,苍头【2】少有存。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
注:【1】1276年,元军兵临南宋首都临安城下,文天祥出使元营谈判,被扣留,后脱险。
此诗作于诗人从通州逃至海门时。
【2】苍头:这里指士卒、奴仆。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微行访海门”中的“访”字写出诗人谨慎打听道路的情态。
B. “新有虱堪扪”中的“虱堪扪”写出了诗人狼狈的逃亡生活。
C. “苍头少有存”中的“少有存”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存亡之险。
D. “但令身未死”中的“但”突出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意愿。
15. “白发应多长”一句通过描写诗人形象,间接抒发内心悲苦之情。
下列诗句不属于间接抒情的一项是A.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C.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D.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书愤》(其二))16. 同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目睹国势衰落也写诗发出浩叹。
阅读杜甫《宿江边阁》,结合具体词句,比较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与同。
宿江边阁【注】杜甫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年近花甲的杜甫在漂泊夔州时遭逢蜀中大乱,彻夜无眠,遂作此诗。
17.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在大国崛起的征程上,并不都是“①_____,②_____,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的晴天丽日、风平浪静,有风有雨是常态。
今天的中国,正经历成长的风雨。
但纵有“乱石穿空,③_____,④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惊险,也动摇不了中国人民“⑤_____,⑥_____”(《沁园春·长沙》)的决心。
面对艰难险阻,中国人民坚信“⑦_____,⑧_____”(《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王安石《即事》阅读答案范文
王安石《即事》阅读答案王安石《即事》阅读答案范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即事》阅读答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安石《即事》阅读答案1【宋】王安石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4、从题材上看,本作品属于_______。
(1分)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由近及远描摹绿草如茵,山花烂漫,表现出旖旎山色。
B、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构织了一幅和谐匀称的画面。
C、尾联运用典故,直抒胸臆,表达对武陵源的赞美之情。
D、全诗以质朴清新之语描摹自然宜人之景,与陶诗风格相近。
16、赏析作品的颔联和颈联。
(4分)14、(1分)田园诗。
15、(3分)D16、(4分)赏析的角度可以从情感内涵、炼字炼句、情景关系、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择一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⑴(炼字炼句角度)本诗造语平淡,语言洗练,善于炼字炼句。
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工稳恰切,而且经纬交织,构成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
自由宁静的气氛溢于言表。
句中“纵”与“横”、“高”与“下”,本身又各自相对;且又以“一”与“数”相对,运用数词,使画面清晰可辨;由此可见诗人的炼字之工。
颈联仍用对偶,以“鸡鸣”、“犬吠”写乡村荒野之幽静,侧面写出村民的悠闲恬适,意象鲜明,意境清幽。
⑵(情感内涵)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曲折,村社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
这种画面正是作者理想的宁静安谧、悠闲恬淡的隐逸生活,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境一致,所以诗人才会“疑是武陵源”。
王安石《即事》阅读答案2钟山即事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即事感怀类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苏轼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①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自己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悲”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点出“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因而更加感到无乡音陪伴的痛苦。
C.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表面上是写身体的感觉,实际是写内心的悲凉。
D.刚洗完头就感到头发已经稀疏,诗人是借此抒发岁月如流、人生易老的感慨。
2.诗人为什么要“谢”残灯?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①苏辙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注】①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苏辙与之短暂相聚。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度过中秋”对“一何久”做了说明,凸显了往昔诗人与兄长离别七年,佳节难以团圆的苦闷和无奈。
B.七年离别,短暂相聚,“岂意”凸显出相聚的欢愉,但遗憾的是兄长即将启程前往凉州,诗歌情感基调复转悲凉。
C.词中“无赖”指月亮无情,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无赖”的意思不同。
D.王粲滞留荆州才华难施,借《登楼赋》表达眷恋故乡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苏辙化用此典故抒发离情。
4.词中三处写到月亮,请分别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黄庭坚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即事》杜甫 诗歌鉴赏试题讲解
颈联同样情感含蓄,耐人寻味。诗人到了晚年, 对自己的诗是非常自信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晚节渐于诗律细”的意境与“白鹭群飞太剧干” 相同,皆为自信豁达高兴之意。另一方面,诗人 晚年,穷困潦倒,诗作也难有知音,连推崇他的 恐怕也不多。所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而却又经常不得不寄人篱下,“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而“谁家数去酒杯宽”则又 是转折,诗人晚年诗写的那么好,却又有谁欣赏 诗人,能让我去他那里一起喝酒呢?杜甫写诗, 往往句法气象万千,感情千转百回,这里就是一 个例证。这句看似信手拈来,却蕴含着自信、潦 倒、心酸、自嘲等等多重感情,其实更是诗人晚 年写诗达到炉火纯青的写照。
杜甫
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绝不会随意涂鸦, 往往大有用意。这首诗,“遣闷戏呈”这个标题 正是பைடு நூலகம்题之笔。“遣闷”说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 遣憋闷,“戏呈”则表明老杜见到故人时的喜悦 之情。
首联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 这时诗人坐在舟中,百感交集,心中自是有些抑 郁。杜甫另一首诗“雷声忽送千峰雨”,描写三 峡春天的美景,洋溢着诗人对春雨和生活的喜爱, 和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喧”则更表明 雷声的讨厌和无趣。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则更 加烘托出诗人难以排泄的郁闷。
尾联“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和诗标题“遣闷戏呈”对应。对于路十九欣 赏自己,诗人是很感激的。“惟君”既表达 感激,也有自哀之意。 诗以言志,譬如杜诗中的燕子,既有活泼可 爱的“自来自去梁上燕”,也有让人心烦的 “清秋燕子故飞飞”。这首诗把诗人的情感 的细微变化,通过景物和故事描绘刻画出来, 似轻描淡写般无意为之,却更加深沉含蓄, 不愧为“晚节渐于诗律细”、”老去诗篇浑 漫与”。
颔联更是佳妙之笔。“黄鹂并坐交愁湿”,同样 是诗人对雷雨夜的厌恶之情。但“白鹭群飞太剧 干”则是转折。“剧”对应前句“愁”,取戏剧 之意,喜欢高兴的意思。如果大家在生态环境好 的地方呆过,一定知道白鹭这类鸟是不太怕湿的, 甚至往往喜欢在初雨时捕食,当然此时食物比较 多。作者此时的心情,因为要去见路十九,“但 有故人奉米禄”,怕是又少不了好酒好肉,自然 非常高兴。所以看到“白鹭群飞太剧干”,想到 自己喜悦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古诗文阅读》专项精选试卷 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40分)(一)溪居①即事②(20分)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③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④去却关。
【注释】①溪居:溪边村舍。
②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③系:拴,捆绑。
④柴门:木制的门,诗中泛指家门。
1.诵读这首诗时,语调应该是( )(5分)A. 轻快且活泼。
B. 奔放且雄伟。
C. 低沉且悲痛。
D. 舒缓且无奈。
2.由“溪居即事”这个题目,你能知道什么信息?以此为题目的好处是什么?(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让你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发挥想象,写一写。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人用“疑”“急”二字写出了孩童怎样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试联系全诗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20分)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①,芭蕉分绿与窗纱②。
日长睡起无情思③,闲看儿童捉柳花④。
【注释】①软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
②芭蕉分绿与窗纱:芭蕉的绿色映衬在纱窗上。
③无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即事》《皇明四朝成仁录》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即事》《皇明四朝成仁录》含答案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题目。
【甲】即事(其一)夏完淳(明)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①,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①酬家国:报家国之仇。
家仇,指作者的父亲夏允彝于1645年兵败,投水殉国。
国仇,指明朝灭亡。
【乙】夏完淳,字存古,华亭人。
年十六,从其师陈子龙起兵太湖。
子龙战败,完淳走吴易军为参谋。
易败,复与吴圣兆连谋反正,被执至留都。
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
归顺,当不失官。
”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①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
先皇震悼褒?感动华夷。
吾当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承畴无以应,惟色沮而已。
时完淳妇翁②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气稍不振,完淳厉声曰:“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栴遂不屈,与完淳同死,完淳时年十八。
(选自《皇明四朝成仁录》)【注】①洪亨九:指洪承畴。
②妇翁:指妻之父。
27.下列关于【甲】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开篇定下全词悲壮激越的基调。
B.颈联写作者穿着黑色丧服,决心为国雪耻,为父报仇,驾着坚固的战船,在烟波浩渺的太湖里与敌人决一死战。
C.尾联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D.本诗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的气韵。
28.请赏析颔联“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2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从.其师陈子龙起兵太湖(2)被执.至留30.下列各项与例句中的“以”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承畴无以.应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B.何以.战(《曹刿论战》)C.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3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即事抒怀诗鉴赏及练习
即事(景)抒怀诗鉴赏一、内涵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二、内容即事(景)抒怀诗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三、标志①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
②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四、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五、常见情感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六、鉴赏技巧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
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
第三步:分析感怀的表达技巧(怎样写事,怎样抒情,事与情怎样结合)。
七、即悟即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西汉翟公做廷尉时,宾客阗门;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
此处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即悟即练参考答案:1.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及政治失意的落寞和世态炎凉的感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
古代诗歌阅读:即事感怀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重九①张孝祥冉冉寒生碧树,盈盈露湿黄花。
故人玉节有光华,高会仍逢戏马。
万事只今如梦,此身到处为家。
与君相遇更天涯,拚了茱萸②醉把。
[注]①乾道二年六月,张孝祥在广西桂林任上遭谗言落职东归,重九日应湖北蕲州知州仲弥性之邀来蕲州逗留。
①茱萸,一种植物,这里指茱萸制成的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一项是()A.起首两句描绘了一幅重阳秋景图。
“冉冉”“盈盈”分别写出了枝条的柔弱低垂、菊花的鲜润秀丽。
B.“故人”两句写出了宴会高朋满座热闹非凡。
“玉节有光华”,这是词人在称颂友人的穿着华丽,光彩四溢。
C.下阕由上阕对情境的描写转向情感的刻画,“此身到处为家”一句,信手拈来,语言朴实无华,包含无限思绪。
D.天涯沦落,故人相遇,把彼此的感情寄托在酒上,下阕后二句喝茱萸酒照应题目,将抒怀推向了高潮。
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至后①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
青袍白马③有何意,金谷铜驼④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⑤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释】①此诗作于安史乱后第二年冬至之后,当时作者在蜀地做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
①剑南:这里指蜀地;作者曾在洛阳长住,视之为故乡。
①青袍白马:指幕府生活。
①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①棣萼:《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萼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棣萼,比喻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判断,这首诗与《蜀相》写作的季节一致。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写出自己当前的处境,闲官卑位。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遭到战争破坏,物是人非。
D.诗人运用典故,以棣萼比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2.作者在尾联中写道“诗成吟咏转凄凉”,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凄凉心境的具体表现。
即事阅读答案-陆游
即事阅读答案-陆游(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即事阅读答案-陆游即事①陆游渭水岐山不出兵,欲携琴剑锦官城。
【最新文档】即事诗词阅读答案word版本 (1页)
【最新文档】即事诗词阅读答案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即事诗词阅读答案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26、阅读上面古诗,回答问题。
(5分)
①“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②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26、①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景象。
(2分,手法1分。
作
用1分)
②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向往)。
(3分,典故1分,“源”写成“园”不得分,情感2分)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徐侨《即事》阅读答案
徐侨《即事》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即事
宋·徐侨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
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
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
②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祖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2分)【参考答案】:
1.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给分)
2.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1分),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1分)。
杜甫《即事》阅读答案
杜甫《即事》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即事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①这诗是杜甫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②“皛皛”,又作“皎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长”字,提领全诗,既写巫峡之长,也写暮春之长。
B.第二句写皎洁的云悠悠飘浮,因为日光的照耀更显壮丽。
“云浮日光”为写雨的到来铺垫。
C.第三句描绘雷雨千峰的壮丽场景,第四句写出了雨后花残的凄凉图景。
D.五、六句写过水翻回的黄莺与冒雨衔泥的燕子,以黄莺的狼狈、娇弱,衬托燕子不惧风雨的豪壮。
E.诗人充分调动感官写景,既有“云浮日光”“黄莺过水”“燕子衔泥”的视觉形象,又有“雷声忽送千峰雨”的听觉形象和“花气浑如百合香”的嗅觉形象。
2.杜甫曾在《去蜀》一诗中写道:“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即事》写于离蜀途中,请结合尾联内容,理解全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AC
2.①流露出对美丽春色的喜爱。
春色明丽,山河壮丽,画里江山,画里诗人。
②表现诗人身处动荡时世却不改乐观的生活态度。
“飞阁卷幕图画里”,诗人立于飞阁,笑对雷雨千峰,雨来风去。
那不为雨滞,不怕风阻无所畏惧的燕子,
何等精神。
③抒写漂泊、思归之情。
“虚无只少对潇湘”,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缺少潇湘的浩茫广阔,漂泊思归之情油然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 15题。
即事①
陆游
渭水岐山不出兵,欲携琴剑锦官城。
醉来身外穷通小,老去人间毁誉轻。
扪虱②雄豪空自许,屠龙③工巧竟何成。
雅闲峪下多区芋,聊试寒炉玉糁羹甲。
[注]①此诗作于乾道八年( 1172年)作者由南郑(当时的抗金前线)赴成都任安抚司参议官途中。
②扪虱:晋代王猛隐居华山,桓温入关,王猛身穿破旧短衣前去求见,一面纵论天下大事,一面扪虱,旁若无人。
③屠龙:出自《庄子.列御寇》,周人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竭尽千金家财,三年技成,而无所用。
④苏轼流放海南,其子苏过曾做芋羹侍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事”即就眼前之境、之景作诗,从体裁上看,这首属于七言律诗。
B.“不出兵”三字点明入蜀原由,但作者仍能看透困厄通达,毁誉得失。
C.作者善用典故,“扪虱雄豪空自许”与“塞上长城空自许”异曲同工。
D.嶓山下的山芋让作者联想到苏轼,此处欲借东坡的豪放旷达聊以自慰。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1)《荀子.劝学》指出,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
”
(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以声衬静,渲染了蜀道夜晚凄凉忧愁空寂的气氛。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 ,_____ ”两句,写出秦人对六国宝物的轻视。
14. B[解析]“醉来”“老去”两处可见,这是诗人报国无门、年华老去的无奈之语。
15.[解析]①朝廷懦弱、苟且偷安的愤懑;②壮志难酬、理想破灭的痛苦;③勉强豁达、
聊以自慰的无奈。
④一腔热血、矢志报国的热忱。
( 每点2分,三点6分。
) .
16.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