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构成及认识路径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

23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赵建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在对高校网络文化进行建设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就其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路径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可以网络文化为载体校园文化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而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将网络文化作为其载体,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比如,在高校要举办各类活动时,可以将活动信息发布在校园网上,学生通过校园网就可以全面的了解活动,并通过网络参与活动。

如学校在“五四青年节”的时候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并将此活动发布于校园网上,公布活动微信群,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加入微信群,由活动负责人为学生解答疑问,以促使征文比赛顺利的进行。

由此可见,校园网络文化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载体,为其提供平台支撑。

(二)网络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其不仅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还肩负着改造社会、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使命。

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体现的,在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建设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其能够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思想基础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增强高校的社会主义凝聚力,提高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并且,网络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一)重视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在对高校网络文化进行建设时,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通过平台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宣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简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简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亿, 学 生 仍 是 网 民 中 规 模 最 大 的 群 体 ,占 比 为
3 O . 2 。2 0 0 7 -2 0 1 0年 中 国 2 0 —2 9岁 的人 群互 联
网普及 率 已 经达 到 7 2 . 9 [ 1 ] 。 网络 已经 成 为 大 学 生学 习知识 , 了解 世 界 的一个 重 要 媒 介 。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 关 于进一 步 加强 和改 进 大学 生 思 想 政 治教 育工作 的意 见 》 中提 出 , 要 主动 占领 网络思 想政 治教 育新 阵地 。并指 出 , 要 全面 加强校 园 网的建设 , 使 网 络成 为弘 扬 主 旋 律 、 开 展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重 要 手 段[ 2 ] 。党 的 十七 届 六 中全 会也 提 出要 发展 健康 向上 的 网络文化 , “ 加 强 网上 思 想 文化 阵地 , 是 社 会 主义 文化事 业 的迫 切 任 务 ’ , [ 引。 网络 技术 的不 断 发展 使 得 网络 文化 已经 成 为校 园 文 化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 如 何建设 “ 品位高雅 、 文 明健 康 、 积 极 向上 、 和谐 共 融” 的高校 校 园网络 文化 已经成 为摆在 高校 全体 思想政 治教 育工作 者面 前的一个 亟待 解决 的 问题 。本 文 以
校 园 文化 是 在学 校 环境 中 , 由学 校 的管 理者 和
广 大师 生员工 在 教 学 、 科研 、 生产 、 生 活等 各个 领 域 的相互 作用 中所 创 造 出来 的一 切 物 质 和 精 神 的产 物, 以及 创造 的过 程 。依 据文化 的内涵 , 从 形态 结构
内蒙古 师范 大学 为 例 , 对 高 校 校 园 网络 文 化 的 内涵 及 建设 路径 做一 个简要 论述 。

网络语境下校园文化的构建路径探讨

网络语境下校园文化的构建路径探讨
内容和校园人置 于服从 “ 中心”的地位 , 充分发挥在 网络语境 中进行 校园文化构
境 的特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作 为旗帜树立在 网络语境 中。这是 构建 先
进校园文化 最关键 的一环 。
( 1 )建 立完 整 、系统 的社会 主义 核心价值 体系教育传播的科学范式 。社 会 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主要 内容 的四个层 面要 整体 推进并有所侧重 。整体推进 , 教育 、 精神 品格教育 和道德规范教育 “ 四 位一 体”的效果 。有所侧重 ,指在建立 了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基础 的条
本 文 主 要 围绕 网络 语 境 、校 园文 化 的构建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引 领作用来探讨 网络语境下校 园文化 的构 建 。在 网络语 境下校 园文化 的构建路径 中 ,将分重点来设定构建路径 。

二、 以社会 主义 核心 价值 体系教育 的路径
以社会 主义 核 心价 值 体 系教 育 的
系内容传播 的吸引力 。
在 网络语 境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 寓于校园文化的构建 ,各高校可 以根 据
自身 的情况进行选择 。
作者简介 :衣红梅 ( 1 9 8 7 一 ),女 ,辽 宁营 口人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在读研究生 。
匝匝 I ■ t ■ ■ e ■ ● ■ ■ ■ c ■ ■ h ● ■ 曙 ■ ● r 一 一 ■ ■ - 四 - ■ ● 疆 ■ ■ ■ ■ ■ ● ●
( 2)注重 复合 型教 职工 的培 养 。
教职工群体要进一步提 高 自身素质 ,向
既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内容 、又
理解 网络语境 的内涵 ,掌握熟 练的网络
建的优势 ,协调其余两者 在构建中出现

《第九课 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九课 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包括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

2. 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和方法,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难点: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发展的路径。

2. 准备讨论题目,以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3. 准备PPT课件,以辅助教室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播放一段关于内地区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b. 引导学生讨论传统文化在摩登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如何将其发扬光大。

2. 文化继承(25分钟)a. 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b. 讨论传统文化在摩登社会中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继承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c. 分享一些成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案例,鼓励学生从平时生活中发现并传承传统文化。

3. 文化创新(2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摩登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

b. 讨论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c. 分享一些成功的文化创新案例,鼓励学生尝试在自己的领域进行创新。

4. 文化传播(20分钟)a. 讨论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如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

b. 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包括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制作吸引人的内容等。

c.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化继承、创新和传播之间的干系。

b. 安置作业:学生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文化形式,思考如何进行继承、创新和有效传播,并制定一份实施计划。

c.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息探索和创新,为推动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网络“梗”文化的意蕴内涵与传播逻辑

网络“梗”文化的意蕴内涵与传播逻辑

网络“梗”文化的意蕴内涵与传播逻辑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亚文化现象,逐渐在大众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网络“梗”文化的意蕴内涵与传播逻辑,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

本文将概述网络“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其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路径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网络“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重点分析网络“梗”文化的传播逻辑。

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探讨网络“梗”文化如何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快速传播,以及其在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特点与规律。

同时,还将关注网络“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分析受众在接收和传播网络“梗”文化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本文将对网络“梗”文化的社会影响进行反思。

在肯定网络“梗”文化为网络空间带来活力和创意的也将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通过对网络“梗”文化的批判性思考,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促进网络“梗”文化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网络“梗”文化的意蕴内涵与传播逻辑,以期为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这一网络亚文化现象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二、网络“梗”文化的定义与分类网络“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其定义与分类反映了当代网民的创造力和传播力。

梗,源于“哏”,是一种幽默、诙谐的语言或行为表达方式,经过网络的发酵和传播,逐渐演变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从定义上看,网络“梗”文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通过特定的语言、图片、视频等形式,以幽默、讽刺、戏谑等方式表达某种观点、情感或态度的文化现象。

这些“梗”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

从分类角度来看,网络“梗”文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一是语言类“梗”,如流行语、网络热词等,这些语言形式简洁明了,易于传播,往往能够迅速反映社会热点和网民情绪。

二是图像类“梗”,如表情包、漫画等,这些图像形式直观生动,能够迅速传达情感和态度。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育路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网络安全已成为当前社会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作为信息化时代中的一群重要人群,大学生在网络安全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他们通常习惯于在网络上进行各类活动,但往往缺乏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容易掉入各类网络陷阱。

在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下,大多数学校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比较匮乏,学生缺乏系统的网络安全意识。

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水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此,本文将从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育路径、学校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设置、校园网络安全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为未来网络安全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问题现状在当前社会网络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由于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普遍较低,导致他们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和风险。

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在网络上曾经遭受过欺诈、钓鱼等安全问题,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问题的认知不足,缺乏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技能。

而学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也不够,导致学生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培养不够全面和深入。

这一现状既对大学生自身的网络安全造成了威胁,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

急需探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育路径,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和应对能力。

1.3 研究意义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挑战,而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育路径,分析学校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设置、校园网络安全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等方面,旨在提出一套系统完善的网络安全意识培育方案。

高校网络文化生态优化及其路径探析

高校网络文化生态优化及其路径探析

2012年第·3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28期M ar2012[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从无到有,并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校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前沿阵地,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的媒体化、移动便捷化和社交化的发展趋势深刻影响着大学的思想和行为。

大学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成败。

为此,必须以德正身、以范正行,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增强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生态;路径[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3-0105-02高校网络文化生态优化及其路径探析潘学浩(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207)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重要战略任务。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和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优化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态,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力保证。

一、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社会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以传递信息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该文讨论的网络文化就是指后一种。

高校网络文化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

它的文化载体主要是以互联网为手段的手机、电脑等,具有特殊的语言符号形式、大量的信息性以及快速的传播性,同时文化的主体也具有不确定性,处于相对自主状态。

特殊的是,由于每个人都在掌控着网络传播的内容,因此高校网络文化不同于以往的高校校园文化,它的主导权具有更加的不确定性,因而高校网络文化生态更需要有人去引导它往正确的方向上发展。

青年节青年网络文化与信息时代的特征

青年节青年网络文化与信息时代的特征

青年节青年网络文化与信息时代的特征【引言】青年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旨在表彰和激励青年一代的成就和贡献。

而在当今信息时代,青年网络文化作为青年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青年网络文化在信息时代的特征。

【第一部分:网络文化与信息时代】1.1 信息时代的背景信息时代的兴起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信息传递和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这为青年们创造了丰富的网络文化和表达自我的空间。

1.2 网络文化的定义网络文化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的文化现象。

它是青年通过网络交流、分享和表达的方式,代表了当代青年的思维和价值观。

【第二部分:青年网络文化的特征】2.1 网络社交的繁荣在信息时代,青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如微信、微博、抖音等。

网络社交不受时空限制,使得青年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分享,这加强了青年之间的联系,并形成了独特的网络社交文化。

2.2 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移动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青年可以持续接收和产生信息。

通过手机软件的便捷使用,青年可以随时了解时事新闻、参与在线讨论和找寻社交联系。

这种移动化的特征加速了网络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2.3 形式多样的网络内容青年网络文化以图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

这种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使得青年可以选择更贴近自己兴趣和需求的内容进行阅读和参与,丰富了青年的网络体验。

2.4 反映个体主义的特点在青年网络文化中,个体主义特点尤为突出。

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互相之间尊重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个体主义特点有助于推动思想的碰撞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第三部分:信息时代的挑战与建议】3.1 消费主义与精神空虚信息时代的一大挑战是过度关注物质和追求虚荣。

青年在追逐时尚和潮流的同时,也面临精神上的空虚。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鼓励青年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培养内心的坚守和承担责任的意识。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职等你来)议题式教学设计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职等你来)议题式教学设计
-理解并掌握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特别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核心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运用文化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分析具体案例,提出创新性见解。
-深入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认识到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议题式教学,有效地开展讨论和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
4.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文化创新案例,如城市公共艺术、创意产品设计等。要求学生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介绍一个文化创新案例,并分析其成功原因。
5.请学生针对本章节内容,设计一场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讲座或宣传活动,旨在提高同学们对文化发展路径的认识。要求列出讲座提纲或宣传活动方案,并简要说明活动目的、内容和形式。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2.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尊重文化多样性,倡导文化交流与互鉴。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探索热情。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公民。
二、学情分析
在开展“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职等你来)”的教学前,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职高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对文化现象充满好奇,渴望深入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然而,他们对文化发展路径的认识尚不系统,对文化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掌握不足。此外,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
2.文化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融合、借鉴、创新等。
3.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职等你来)”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实践路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为公众提供的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开展的文化服务。

它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通过各种数字平台和渠道,传播文化信息、提供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教育、促进文化交流的一种新型文化服务形式。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包括内容丰富、开放共享、普惠公平、创新发展等方面。

实践路径则包括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技术支撑等方面。

1. 内容丰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该涵盖多种文化形式,包括文学、艺术、影视、音乐、传统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内容,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2. 开放共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该采取开放的方式,鼓励内容共享和创新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 普惠公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该面向全体公众,包括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和青少年、残障人士等各个群体,实现文化服务的普惠、均衡。

4. 创新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业态,鼓励内容创作和技术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1. 政府引导: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制定、规划引导等方式,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

在国家层面,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数字文化内容建设和推广;在地方层面,可以通过文化惠民工程等项目,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实施。

2. 社会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可以引导社会组织、文化企业、公众艺术团体等参与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来,形成多元化、多方参与的运行模式。

3. 技术支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要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实现内容传播、服务交互等功能。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研发、技术支持等形式,促进数字技术在文化服务中的应用。

4. 推广宣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还需要通过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和使用。

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宣传活动,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公众的文化参与积极性。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多方共同努力。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本期特稿Benqitegao翟树莹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摘 要: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之中,探索切实可行的文化自信路径对实现国民个人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国民文化自信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部分国民由于自我文化认知、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和影响、缺乏对我国文化的整体认知产生的文化不自信问题。

应通过加强国民自身文化认知、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从多方汲取文化自信以及利用网络资源等途径培育全体国民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时代;国民;文化自信;路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全体国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责任重大。

然而,部分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尚未形成系统、全面、深刻的认知,加上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使部分国民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产生了怀疑,在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情感上盲目认同与追求西方倡导的价值观。

因此,在新时代使国民坚定文化自信非常重要。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圆满完成,极大增强了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还未实现。

所以,当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而言,引导国民坚定文化自信都极为重要。

(一)有助于国民个人全面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本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政治思维等,对于国民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对于锤炼品格、砥砺奋斗、勇担重任、志向树立、智慧提升,对于树立正确的“五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文化相当于一个人的精神食粮,是人们成才成长的思想灯塔,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美好生活的需要。

当下,国民在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国民投身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也可以提高对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进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二)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我国国民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

网络文化提升城市认同的路径探析

网络文化提升城市认同的路径探析
度 对于城 市认 同的构 建作 用 ,促 进 网络 所形 构的城 市记 忆 、城 市地 方感 、城 市符 号 、城
市媒 介仪 式 、城 市共 同体 想 象 ,增 强 网络 主体 与城 市之 间的情 感 、记忆 和 审美等 纽带联
结 ,使 网络 媒介 成为 构建 城 市认 同、增 进城 市文 化魅 力和 文化软 实力影 响 效果 的有 效
紧密 , 成为 在 城 市 文化 建 设 和 发 展 中不 可 带 。 “ 制造 历 史 就其 产生 了在 过 去被 假定
忽视 的重 要 动 因, 而 在 城 市认 同 的构建 发 生 的 事 情 与 当 前 的事 件 状 态 之 间 的关 然 中, 网络 文 化 并 未得 以发 挥 与它 的 重要 地 系 而 言 ,是 生 产 认 同 的一 种 方 式 。”” 诚 位相 对 应 的作 用 ;( ) 于认 同的构 建 以 如哈布瓦赫的著名研究 中所指出的,集体 3关 及文 化认 同的构建 , 我们 并不乏 研究 , 但是 记忆 对 应 着群 体 的边 界 和 内聚 ,具 有 强化 缺乏 将 这 种 研 究 向城 市认 同构 建 的转 移 , 某 一 群 体 的认 同和凝 聚 的作 用 。 在关 于 尤其 是 缺乏 网络 时代语 境 下 城市 认 同形成 族群认 同的研究中,集体记忆理论得到了 和构 建 的研 究 , 于如 何 利 用 网络 文化 来 显著的强调 。例如翁秀琪将集体记忆在族 对 增 进 城 市认 同的研 究 依然 处 于较 为 薄弱 和 群认 同 中的作用 概 括为 族 群凝 聚 、认 同变 欠 缺 的状 态。总的说来 , 本文 的研 究 有着充 迁 、民族 体 形成 三点 ,并 指 出 ,历 史 记忆 分 的理 论 必要 性 和为城 市 文化 实践 提供 路 经 由选 择性 遗忘 和记 忆来 凝 聚社 群 与塑造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路径及应对策略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路径及应对策略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路径及应对策略作者:廖飞梅叶松勤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09期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生事物的“敏感人群”,网络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成为塑造青年学子时代精神风貌的重要影响因素。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而探讨了网络进入校园后,受到了大学生的极力追捧,它在推动和丰富校园文化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对校园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文化;当代大学生;影响路径;应对策略一、引言21世纪是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已深深植根于广大青年学子心中,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空间。

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学生来说,网络的虚拟性,给了他们一个可以畅所欲言、平等说话、激发灵感、展现个性的舞台;就教师而言,虚拟的校园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交流的渠道。

[1]然而,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路径主要体现在:它在方便、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对某些大学生的心理、学习、思想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网络进入校园后,受到了大学生的极力追捧,它在推动和丰富校园文化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对校园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一)可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嬗变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由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及其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使得他们成为对各类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

他们不仅有直接涉猎各类文化的良好条件和旺盛精力,还具备揣摩和效仿新潮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的激情和愿望。

网络文化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文化信息系统,它不仅有高深、经典的理论探索,同时还具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信息传递。

试论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基本路径

试论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基本路径
述 。本 文在 这里 所探 讨 的网络 文化 是指 以 网络 技术
言成 为 当前 中国网络 文化 中 的一大顽 疾 ,令 人痛 心
疾首。
2 .网络 文化 内容单 调 、低俗 ,缺 乏建 设性 。中
国拥有 世 界上最 多 的网 民,但 不 少 网民只是 热衷 于
网络 聊天 、购物 、 游 戏 、甚至 沉迷 于低俗 色情 网站 , 网络 消 费文化层 次 总体较低 。一些政 府 、高校 、企 事业 的 网站基本 就 是单位 工作信 息 的发布 平 台 ,思

影响 、相互 渗透 ,形成 了中国 网络 文化 多元 混杂 的 局面 。 目前 来看 ,中 国网络文 化发 展 的现状 不容 乐
观 ,一 些不健 康 的元 素充斥 着 网络空 问 ,严 重影 响

健康 网络文化 的缺失
着 网络 文 化 自身形象 和威信 力 的树立 。主要 表现在
以下方 面 :
网络 文 化 ,是近 二十 年来 随着 网络 技术 的发 展
而 形成 的一种 综合 社会 现象 ,它是人 类文 明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史
1 .网络 谣言 的流行 。 谣 言原本 就 是现 实社会 中

上 一个划 时代 的重 大成 果 。关于 网络文 化 的定义 ,
可 谓众 说纷纭 ,人们 往往 根据 各 自的角度 对其 进行
到 更多的真知灼见。 关键词 :网络文化;健康 向上;主旋律 ;路径 中图分类号:G1 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6 7 4 . 3 2 7 X( 2 0 1 3 ) 0 5 . 0 0 5 2 . 0 4
网络 文 化 作 为 当今 一 种 重 要 的新 兴 文 化 形 态 正 日益深 刻地 影 响着人 们 的价值 观念和 生 活方式 。 党 的十 八大在 党 的十七 届六 中全会 提 出 “ 发展 健康 向上 的网络文 化 ” [ 1 1 1 % 1 8 战略 任务 之后 再 次强调 “ 加 强和 改进 网络 内容 建 设 ,唱 响 网上 主旋 律 。加 强 网 络 社会 管理 , 推进 网络 依法规 范有 序运行 。 , , 【 2 】 可见,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意识形态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也成为了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和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辨别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一、建立网络信息素养的理念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素养。

因此,高校应该从根本上推广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从理念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和网络文化。

这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宣传互联网安全意识:通过为学生传授网络安全法规和规范,建立并普及互联网安全意识。

引导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防止个人信息泄密、妨碍他人网络信息安全等不当行为。

2.倡导诚实守信态度:强调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应该同步,尤其是在言行方面。

网络并不能给人保护色彩之后的获得,言之有物,言必信,做到慎言慎行。

3.推广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诞生的新文化,各种网络内容涵盖了影音、文学、游戏、艺术等各个领域。

学校应该积极推广网络文化,鼓励学生认真探索并从中汲取营养。

二、接触网络冲突的真实案例尽管有相应的法律框架和管理程序,但网络世界同样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在对网络意识形态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接触一些案例可以让学生对网络冲突的现实和凶险有更清醒的认识。

这其中包括以下几点:1.涉及版权的问题:无论是在网络或现实中,需要注意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通过介绍涉及版权的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2.窃取隐私:在网络世界里,为了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学生需要使用各种密码,密钥等安全措施。

但有些人却会盗用他人的密码,侵入他人的隐私。

学生需要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并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3.虚假报道:虚假信息、假新闻等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反制谣言关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形象。

学生通过对虚假报道的案例学习,不仅能够了解其中的危害,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互联网 介绍课件ppt

互联网 介绍课件ppt

云计算与大数据的优 势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为企业和个人提 供了更加高效和灵活的计算和数据处 理能力,能够快速处理海量数据并进 行分析挖掘,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 持。同时,云计算也为企业提供了更 加高效和可靠的计算资源管理方式, 降低了IT成本和维护难度。
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发 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 断提高,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也在不断变化。未来,云计算将更加 注重安全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等方 面的发展,而大数据则将更加注重数 据治理、隐私保护和人工智能技术的 应用,为企业和个人带来更加全面和 智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服务。
互联网的雏形
在ARPANET的基础上,互联网逐渐发展出了电子邮件、文件 传输和远程登录等基础功能,这些功能为现代互联网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的成长
随着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互联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信息 交换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万维网的出现使得互联网变得更加普及和易于使用 。
去中心化
区块链技术将促进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进程,打破中心化机构的垄 断,提高互联网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数字货币பைடு நூலகம்
区块链技术将推动数字货币的发展,为互联网交易提供更加便捷 、安全的支付方式。
THANKS
感谢观看
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是指用于执行特定任务或提 供特定服务的软件,如办公软件、图 像处理软件等。
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指互联网中用于规范数据 传输和通信的协议,如TCP/IP协议、 HTTP协议等。
互联网的网络协议
TCP/IP协议
HTTP协议
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中最重要的协议之一 ,用于规范数据传输和通信的方式和方法 。

网络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大学文化及其建设路径探究

网络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大学文化及其建设路径探究

【 作者简介】 李娟, 安徽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博士。
6 7
的文化 , 是 以计算 机 与网络 为物 质基 础 , 以发送 和接
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新文化形态。作为一种具有特 殊 内容与表现方式的文化形态 , 网络文化具 有存在 的虚拟 性 、 操 作 的交 互 性 和 交 流 的 开放 性 等 特 质 。 网络 文化 虽有着 自身 独 特 的 品性 , 但 作 为 社 会 文化 的组 成部 分 , 同 时也 遵 循 着 文 化 发展 的 一 般 规 律 。 网络文化的发展受社会经济 、 文化和政治的制约 , 因 其强大的交流沟通功能 、 思想教育功能和信息传播 功能等 , 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对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 定 的反作 用 。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 新媒体在高校校 园 里 的普及率逐年飙升, 高校受教育者是使用新媒体 技术最为广泛活跃的群体 。新媒体技术所创造 出的 网络文化 , 给高校受教育者展示 出前所未有的全新 空间, 但 同时也 给 当代 大 学 文 化建 设 带 来 了前 所 未 有 的严峻 挑 战 。教育 的 目标就 是对 受教 育者 施加 文 化思想的熏陶, 培养其民族文化认同感 , 使受教育者 能够最终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建构优质的大学 网 络 文化 已 经 成 为 高 校 教 育 无 法 回避 的 重 要 课 题 。 “ 加 强 网络 文 化 建 设 与 管 理 , 营 造 良好 的 校 园 网络 环境 , 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引 , 建构优质的校园 网络文 化 , 充 分 发挥校 园网络 的文化 教育 功能 , 用 网 络 技 术 为校 园文 化 提 供 传 播 平 台 和 技 术 保 障 。 ” 高校 管理者 与 教育者 应该 努力 建构 优质 的大学 网络 文化 , 引导 受教 育者 形成 良好 的 网络道德 风 尚 , 为 最 终建构和谐 的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而付诸行动。 总之 , 培育大学人文精神 、 建设大学创新型文化 是我 国高校改革的关键所在 。弘扬大学精神 , 加强 人文 素 质教育 , 深 化机 制运行 , 在 人才 强 国战略指 引 下, 努力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 这些是大学文 化建设的终极 目 标 。大学文化渗透在 中国高校发展 的各个 领域 , 大学 文 化 建设 是 提 高 教 育 教 学水 平 和 人 才培 养质 量 的途径 , 影 响和 决 定着 大 学 的发展 方 向和社 会价 值 , 而大 学 网络 文化 建 设 则 是 大 学文 化 建 设 中 的一 个 重镇 。

211123492_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深层透视与引领路径探究

211123492_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深层透视与引领路径探究

基金课题72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教育引导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zsszsx212从网络亚文化的界定范围来看,其是一种生成并借助网络时代以及网络传播技术发展的亚文化形态,是处于网络信息社会中的年轻人,结合真实生活状态所表达呈现的、具有时代独特性的审美价值观[1]。

与主流文化相比,网络亚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补充性文化,其在互联网空间所创造的文字语言、采取的行为方式等被该亚文化群体成员所接受和拥护[2]。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是大学生群体为了建立身份认同,在网络平台上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它的呈现形式随社会热点和大学生的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主打娱乐至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但大学生网络亚文化也不是一无是处,应该用理性思维解读其本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契合其发展方向的空间。

一、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语言类网络亚文化语言类亚文化是一种以文字、图片为主的网络亚文化形式,主要有网络流行语、弹幕、表情包,如网络流行语“奥利给”“YYDS”“退退退”等,常见于B 站(哔哩哔哩网)的弹幕、表情包里的狗头表情包、熊猫头表情包、影视剧截图搞笑表情包等。

这些语言类网络亚文化“声色动人”、表达形式多样,能够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不同诉求,让大学生在社交中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种话语表达,可以分析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社会心态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3]。

(二)心态类网络亚文化心态类网络亚文化主要指大学生群体用文字、图片、表情包等戏谑表达自己对当前状态的态度,主要有佛系、躺平、内卷等。

佛系常用语有“顺其自然”“一切随缘”“都行”等;躺平可细分为逃避式躺平、无奈式躺平、口头式躺平三种;内卷分为自发性内卷和被迫性内卷两种。

浅谈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浅谈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教育研究·207浅谈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赵世兴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形态日益丰富和延展的基础出发来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新时期,探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1.从内涵看,校园网络文化仅指能够直接与网络使用相密切关联的,并且内容上不能够归类于传统校园文化范围的其他部分。

比如,新出现的远程教学、网恋等,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校园文化所没有的,他们构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特有的内容。

2.从外延看,校园网络文化还应该包括所有与网络直接相关的校园文化部分。

或者说,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信息化时代,在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必然出现的新形态。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开阔大学生视野,便于他们获取丰富实用的知识,并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但是,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1.快捷、开放、互动性。

它具有网络文化的一般特征,如快捷、开放和互动等。

网络信息传递的力量之强、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总能带给我们快捷与开放和共享。

并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使得人们之间通过多对多方式的沟通,个人价值得到突显。

2.娱乐性。

由于认知结构的局限,娱乐性内容对大学生更加富有吸引力。

以及学习、竞争的压力和日常生活的平淡,也是他们渴望体验放松、刺激的娱乐性内容。

3.隐私性。

大学生是情感丰富和敏感的集合体,他们渴望交流,却又不愿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全呈现出来,网络文化就是可以既能为他们提供自由倾诉而又同时可以隐秘的空间。

网络文化的构成及认识路径

网络文化的构成及认识路径

络传 播才 显现 出复 杂的社 会景 观 , 网 络文化也 是网络 多重属性 共同作 用的
结果 。
用网络传播的各种原创的文化产品 , 例
如 文 章 、 图片 、视 频 、动 画 等 , 包括 也

因此 , 研究网络文化 , 需要认识网
络 的 这 些 不 同属 性 以 及 它 们 之 间 的 相 互关 系 , 并观 察 在 网 络 属性 变 化 的 过 程 中 网络 文 化 的 演进 过 程 。
也就 是说 , 网络 平台 的属 性决 定
了 网 络 文 化 的 产 生 与 发 展过 程 。 因此 , 认识 网络 文 化 , 要 认 识 网络 这 一 空 间 就 的特 殊 属 性 , 些 属 性 在 文化 发 展 过 程 这 中的 作 用 , 以及 这 些 属 性 对于 网络 文 化 一 直 以 来 , 络 被 人 们 更 多 地 视 网
网络 文 化 精 神也 会 发 生 变 化 。 网络文 化产 业 : 网络 文 化具 有文 化 产 业 的 主 要 特 征 。 作 为 一 种 新 兴 的 产业 , 它不 仅 是 文 化 产 业 的增 长 点 与 制 高 点 , 是推 动 文 化 产 业和 其 他 传 统 产 也 业 变 革 的 力量 。 网 络 文 化 制 度 : 络 文 化 的 发 展 网 及 其 影 响 , 会 在 社 会 制度 层面 反 映 出 也
内在价值 取向与特 质。 目前 中国网络
文 化精神的主要取 向表现为 : 由性、 自 开 放 性 、平 民 性 、 非 主 流 性 等 。但 随
着 网络 在 社 会 生 活 中渗 透 程 度 的 变 化 ,
果的产生 。因此 , 网络文化既有一般文
化 的共 性 , 映 了 中国 社 会总 体 的 某 些 反 特点 , 具 有一定 的个 性 , 又 网络 技 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文化的构成及认识路径彭兰尽管已有很多研究者对于网络文化做出了自己的界定, 但对于网络文化, 要做出一个简单的定义, 是很困难的。

网络文化的研究, 其目的不是要在网络中划出一个圈, 指出哪些对象属于或不属于网络文化的范畴, 而是要从文化的角度揭示网络中所有活动与现象的社会意义, 包括短期的和长期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因此, 要全面认识、分析网络文化, 更重要的在于找到认识网络文化的角度与路径。

网络文化的构成层面要认识网络文化, 需要将它放在不同层面加以考察, 这包括:网络文化行为: 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 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 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 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

网络文化产品: 这既包括网民利用网络传播的各种原创的文化产品, 例如文章、图片、视频、动画等, 也包括一些组织或商业机构利用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

网络文化事件: 网络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事件, 它们不仅对于网络文化的走向起到一定作用, 也会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网络文化现象: 有时网络中并不一定发生特定的事件, 但是, 一些网民行为或网络文化产品等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趋向或特征, 形成某种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精神: 网络文化的一些内在价值取向与特质。

目前中国网络文化精神的主要取向表现为: 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非主流性等。

但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渗透程度的变化,网络文化精神也会发生变化。

网络文化产业: 网络文化具有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

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它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增长点与制高点, 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变革的力量。

网络文化制度: 网络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也会在社会制度层面反映出来。

网络文化所推动的制度发展、变化甚至变革, 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体现。

网络文化秩序与格局: 网络文化具有复杂的主体构成, 由文化的生产、消费、管理、应用等多种主体间形成的关系与秩序, 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群体文化的相互关系与态度, 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构成层面。

不同层面的网络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社会景观。

研究网络文化, 有时需要从以上层面的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有时又需要将这些不同层面的认识综合起来、统一起来。

网络文化的基本认识框架网络文化依托于网络这一特殊的土壤, 但它的根基来自于现实社会。

网络社会所遵循的仍是传统社会运行的那些主要“公式”。

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在网络里, 某些“变量”的“值”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革命性结果的产生。

因此, 网络文化既有一般文化的共性, 反映了中国社会总体的某些特点, 又具有一定的个性, 网络技术、网络环境、网络互动无疑是这种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

也就是说, 网络平台的属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因此,认识网络文化, 就要认识网络这一空间的特殊属性, 这些属性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以及这些属性对于网络文化个性的影响。

一直以来, 网络被人们更多地视作媒体, 但是, 网络的不断发展, 使人们意识到, 它具有比传统媒体复杂得多的属性。

它同时具有技术平台、媒介、经营平台和社会等四种属性。

这些属性并非彼此割裂, 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交叉作用, 正因为如此, 网络传播才显现出复杂的社会景观, 网络文化也是网络多重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 研究网络文化, 需要认识网络的这些不同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观察在网络属性变化的过程中网络文化的演进过程。

技术属性下的网络文化从目前来看, 网络同时具有四种属性, 但这种四种属性并不是同时出现的, 网络最早表现出来的是技术属性,当WWW( 万维网) 技术普及后, 它作为大众媒介的属性逐渐突出。

另一方面, 尽管在较早阶段网络中就出现了虚拟社区, 但是, 它作为社会形态的属性,是到了21 世纪后才表现得日益充分。

而网络的商业属性也是伴随着媒介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才出现并且不断强化。

在网络属性的演变过程中, 网络文化也在完成着它的演进与扩展。

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 从技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扩展。

网络在最早期, 是技术精英的专利, 网络文化的“血统”是小众的、精英的。

在那个阶段, 网络文化的发展动力是以技术为主的, 技术的交流、共享、谋求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建造乌托邦等构成这一阶段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此外, 由于当时的技术精英的价值观取向, 那一阶段的网络文化也具有反主流、反商业等特色。

但是, 在商业力量等的推动下, 网络文化已经变成了大众文化。

2. 从反主流文化向主流文化的扩展。

网络文化起源于技术精英, 所以它从一开始也表现出较为浓烈的反主流意识, 黑客现象及黑客文化就是其主要表现之一。

除了黑客以外, 恶搞等反主流文化也是网络文化早期的基调。

从总体来看, 网络文化在最初更多的是以主流文化的叛逆者的面貌出现。

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应用的深入, 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日益密切, 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也从简单的对抗发展成对话、合作甚至融合, 网络文化自身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因此,一方面是网络文化向主流文化的靠拢,另一方面是网络媒介本身的主流化, 两者交织作用的结果, 是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3. 从同质文化向异质文化的扩展。

在普及程度较低的互联网早期, 互联网更像一个大家庭, 它跨越地域界限, 将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连结在一起, 此时的网络文化表现出较大的同质性。

但是, 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提高和商业化程度的提升, 网民构成日益多元, 网络应用的形式也日益丰富,BBS、即时通信、博客、SNS、微博等各种应用将网络人群细分, 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出异彩纷呈的群体文化、亚文化, 网络文化的异质性日益明显。

网络文化的异质性, 也是网络经营的需要, 只有异质的市场, 才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因此, 商业力量也在不断推动网络文化的异质化, 甚至个性化。

4. 从技术文化向商业文化的扩展。

网络是以计算机技术的身份诞生的, 因此, 早期的网络文化也是以技术文化为主的。

它在初期的发展动力, 主要来自技术自身。

但是,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当互联网开始变成一种公共信息设施和公共媒体时, 商业的力量开始渗透到网络中, 商业力量成为网络发展的新的主导力量。

网络文化中商业文化的属性逐渐凸显, 而且最终促使网络文化的深层转型。

尽管网络文化的性质在发生变化,但由网络技术的特性带来的一些网络文化特质却是一直保留着并不断延续,例如它的开放性、多元性、分权性、集群性、参与性等。

网络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特质, 在与现实社会进行着互动。

媒介属性下的网络文化网络无疑是一种媒介, 很多新的网络文化现象, 与网络的媒介属性相关。

下面三个方面是认识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化关系的主要角度。

( 一) 网络新闻与网络文化的互动关系网络新闻与网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作为网络文化表现方式的网络新闻。

新闻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特定社会文化的表现方式。

网络新闻也不例外。

网络新闻的内容、传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网络文化的表现。

从专业网站的新闻传播活动角度看, 网络文化同时体现在网络新闻内容的选择与加工这一微观层面和网络新闻的结构与传播理念这一宏观层面, 所借助的是网民的价值取向这样一个桥梁。

网络新闻的加工、整合、版面编排形式等, 都要针对网民的需求特点来考虑, 也就是需要与网络文化的某些取向相契合。

网络新闻内容的整体结构, 也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有所不同, 例如, 娱乐新闻、社会新闻的比重要更大, 这也都反映了网络文化的需求特点。

而传播策略上, 网络新闻更注重互动性、参与性, 这也是顺应网络文化的一种表现。

网络新闻传播另一种重要力量,是网民。

网民提供的新闻线索、新闻评论以及通过博客、微博客等传播的新闻信息, 更是网络文化直接作用的产物。

2. 作为网络文化传播、传承渠道的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不仅是网络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也是网络文化的传播渠道。

很多网络新闻直接反映着丰富、生动的网络文化。

网民的活动、意见等, 都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得以传播。

作为网络新闻有机组成部分的网民提供的各种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 更是网络文化的直接展现。

网络新闻在推介网络文化产品、反映网络文化事件等方面, 也起着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文化传承, 同样, 网络新闻不仅仅在“即时”地传播着网络文化, 也在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传承着网络文化。

3. 作为网络文化精神载体的网络新闻。

媒体的功能之一是文化的传承,而其中主要的载体就是新闻。

新闻不仅传播着具体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事件,也通过这些现象与事件的传播, 传达着某种时代的精神。

同时, 新闻传播的原则、态度与方法, 也是某些文化精神的体现。

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

网络文化的开放、多元、分权等特质, 在网络新闻的整体结构、传播方式等方面, 也得以体现。

例如, 多元的精神带来了网络新闻内容的极大丰富, 而开放、分权的精神, 使得网络新闻中出现了更多的互动手段, 评论、网络调查、微博客等与网站的新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 二) 网络舆论与网络文化网络舆论的形成是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网络环境的形成与网络文化密切相关。

1. 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网络舆论环境。

任何网络舆论的形成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 这既包括现实环境, 也包括网络环境, 换一个角度看, 网络舆论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受众环境等。

它们都或多或少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

网络舆论环境, 也是在与网络文化的持续互动中, 在不断发生变化。

了解网络舆论, 就需要了解网络文化的特定状态和演变走向。

2. 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网络舆论传播。

对于网络舆论传播来说, 有两个因素是关键的, 一是舆论热点的形成, 二是舆论传播中的群体互动。

两者都受到网络文化的直接影响。

3. 网络舆论推动的网络文化走向。

网络文化与网络舆论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 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 网络文化的影响十分显著, 但反过来, 每一次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 都会转变为一定的文化影响, 它们会累积起来, 影响着未来的网络文化走向。

网络舆论是网络文化的表征, 也是网络文化的提炼过程, 中国网络文化的精神, 正是通过一次次网络事件、一个个网络舆论案例逐渐被“萃取”出来、沉淀下来, 累积下来。

多数网民也正是通过这些网络事件, 体验到网络文化,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网络文化精神的熏陶。

因此, 网络舆论与网络文化是相互推动、相互转化的两个事物。

( 三) 网络交往与网络文化网络不仅是大众传播媒介, 也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媒介。

在网络中, 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是交织在一起的, 对个体来说, 这不仅促进了他们对社会环境的了解与认知, 也促进了他们的社会交往, 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以及社会资本的获得, 提供了更多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