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扫除文盲运动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扫盲运动探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扫盲运动探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扫盲运动探究作者:余平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20年第4期余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使农民在政治上争得解放之后获得学习文化的权利,党在农村开展了扫盲运动。

这一时期,扫盲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教育。

结合国内外形势为农民讲解现行政策与时事政治。

1949年,以“向农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伟大意义,解释人民政协的共同纲领,解释目前中国的军事政治情势和劳动人民的任务,讨论恢复和发展本地农业生产和克服生产中各种困难的办法”为基本内容。

1950年则着重开展关于抗美援朝的时事教育。

通过《介绍纸老虎美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侵华史》等文章,为农民讲解抗美援朝与保家卫国的关系。

1951年,“进行抗美援朝爱国主义的教育,推进增产节约和爱国公约运动,并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关于土地改革、民主改革、生产互助以及婚姻法等政策教育”。

1952年,注重宣传新中国成立3年以来的巨大成就、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亚太和平会议、中苏友好等时事政治及婚姻法等政策。

1953年则集中学习国家经济建设总路线、国家对粮食的政策以及继续发展互助合作,改进农业技术等。

1954年,进行关于宪法、统购统销政策和农业互助合作的教育,并宣传“一定要解放台湾”等。

1955年,以宣传农业合作化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主要内容。

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扫盲不仅定位于教育层面,也同巩固国家政权、开展经济建设紧密相连。

第二,文化教育。

由于农民中文盲占绝大多数,文化教育以识字扫盲为主。

1949年,山东省政府规定课堂教学中文化课要占4/5。

1950年9月,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发布《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等文件。

会议提出,农民的业余文化教育应以识字学文化为主,配合时事、政策教育以及生产、卫生教育。

会后,农村普遍开办了农民业余学校,学生学完规定课程后参加考试,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该证书与初级小学、高级小学的毕业证书有同等效力。

扫除文盲制度

扫除文盲制度

扫除文盲制度(实用版)目录1.扫除文盲制度的重要性2.扫除文盲制度的现状与挑战3.我国在扫除文盲制度方面的成就4.建议和措施:如何更好地推进扫除文盲制度正文1.扫除文盲制度的重要性扫除文盲制度,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更多的人接受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在当今社会,文化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扫除文盲制度,对于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扫除文盲制度的现状与挑战尽管全球范围内的文盲率在过去几十年里得到了显著下降,但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盲率较高。

在这些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社会经济条件落后、妇女文盲比例较高等问题较为严重。

同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扫除文盲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扫除文盲制度成为新的挑战。

3.我国在扫除文盲制度方面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扫除文盲制度,通过实施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我国文盲率已从 1949 年的 80% 下降到现在的 4% 左右,成为世界上文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展扫盲教育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4.建议和措施:如何更好地推进扫除文盲制度(1)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保障,实现教育公平。

(2)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拓宽扫除文盲的途径。

(3)加强对妇女和少数民族群体的文盲教育,提高这些群体的文化素质。

(4)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鼓励全民参与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

总之,扫除文盲制度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扫盲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扫盲运动

记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018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正向教育强国迈进。

70年沧桑巨变,当时光回溯到70年前,在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新中国又是如何通过扫盲运动,建立起文化自信和建设激情的?全国扫盲 迫在眉睫新中国成立以前,大多数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摆在新中国缔造者面前的是:全国5.4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

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

有的地方十里八村都找不到几个识字的人。

更为急迫的是,有的党员干部文化水平也很低,面对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出现了“不怕枪不怕炮,就怕写报告”的窘境。

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就必须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文化水平。

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早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显得更为迫切。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

”12月23日至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奠定了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格局。

1950年9月20日至29日,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毛泽东出席大会,朱德、李济深、董必武、郭沫若、黄炎培、李立三在会上讲了话。

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马叙伦在开幕词中开宗明义,工农教育应该以识字教育为主。

会上,代表们畅所欲言,提出了“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的口号。

随后掀起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扫盲运动。

12月14日,政务院批准并转发的《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中首次提出了扫除文盲的对象和标准。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6年第09期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

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来。

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根本问题。

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

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

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

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20世纪50年代,这首《夫妻识字》曾在大江南北风靡一时。

那时,无数人就是唱着这首歌,走进了扫盲班的课堂。

扫盲运动从5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先后有近1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扫盲运动出现三次高潮全国扫盲运动方兴未艾,出现了3次高潮。

第一次从1950年至1953年。

毛泽东从事革命以来,一直重视扫盲工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说过:“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

”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来说,首要的是争取解放,包括争得接受教育的权利。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来的广大农民,祖祖辈辈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目不识丁的人数超过农村人口的80%。

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充满热情,但对于如何建设新农村却缺乏必要的技能和本领。

“如果绝大部分的农民一不能看通俗书报,二不会记普通的账目,三不会写简单的便条和信件,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我们连个简单账目都闹不清,怎么搞复杂的生产规划,又怎么去研究新的技术。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国初期扫盲纪实(组图)(1950--1959年)

建国初期扫盲纪实(组图)(1950--1959年)

建国初期扫盲纪实(组图)(1950--1959年)建国初期扫盲纪实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

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

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浪潮中。

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6年,周恩来总理号召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文化进军,于是,第二次扫盲运动又掀起高潮;两年后,陈毅元帅在有关会议上说:扫盲是使6万万人民睁开眼睛的工作,非干好不可,第三次扫盲运动吹响了号角。

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60年来,扫盲工作在中国从未停止过。

本世纪伊始,中国实现了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全国成人文盲率降至9.08%,青壮年文盲率降至4%以下。

栏目主持:陈小波郭磊我国的扫盲运动从战争时期就开始了。

图为1942年,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儿童团站岗并教路人识字(原载《晋察冀画报》1942年7月第一期)。

新华社记者沙飞摄(资料照片)陈小波李百顺编辑图为1960年,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慕士塔格人民公社二大队的社员在小学生的帮助下在田间学习文化。

新华社记者武纯展摄(资料照片)陈小波李百顺编辑1950年12月,浙江杭县农村冬学普遍展开。

图为挟着课本上学去的农村妇女。

新华社记者王纯德摄(资料照片)陈小波李百顺编辑1951年,河北定县翟城村开展冬学。

图为参加冬学的学员们在上课。

新华社记者曹兴华摄(资料照片)陈小波李百顺编辑图为1951年,青海省的两个牧童在放羊时,温习冬学教师教给他们的生字。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陈小波李百顺编辑图为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

新华社记者陈之平摄(资料照片)陈小波李百顺编辑1951年,部队文化教员祁建华研究速成识字教学法,创立一套适合部队战士学习的快速识字法。

扫除文盲制度

扫除文盲制度

"扫除文盲制度"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制定政策、推行计划和投入资源,旨在全面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水平,使人们不再存在文盲现象。

文盲制度的实施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改革、普及基础教育、提供成人教育等多个层面。

以下是一些国家在过去推行扫除文盲制度的一些经验和例子:
1. 中国:中国是一个成功实施扫除文盲制度的例子。

在20世纪中叶,中国政府通过推进普及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大力宣传扫盲运动,迅速降低了文盲率。

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文盲率显著下降。

2. 古巴:古巴也是一个成功实施扫除文盲制度的例子。

在1959年古巴革命后,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盲扫除运动,通过推广成人教育、建立文盲扫除中心等方式,迅速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素养。

3. 印度: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扫除文盲。

在过去几十年里,印度实施了多个文盲扫除计划,包括普及基础教育、提供成人教育等措施,以提高整体文化素养水平。

4. 巴西:在20世纪后半叶,巴西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文盲扫除计划,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开设成人学校等方式,显著减少了文盲率。

这些国家在扫除文盲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都采取了多种手段,包括推进普及义务教育、提供成人教育、改革教育体制、投入资源等。

这些努力旨在消除文盲现象,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养,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扫除文盲制度

扫除文盲制度

扫除文盲制度(最新版)目录1.扫除文盲制度的背景和意义2.扫除文盲制度的方法和措施3.扫除文盲制度的成效和影响4.我国在扫除文盲制度方面的努力和成果5.未来展望:持续推进扫除文盲制度的重要性正文扫除文盲制度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消除成年人中的文盲和半文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文盲率达到 80% 以上,这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扫除文盲制度成为当时国家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扫除文盲的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首先是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通过举办扫盲班、夜校等方式,让广大文盲群众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

其次是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如实行免费教育、对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文盲进行重点扶持等。

此外,政府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朗诵比赛等,激发群众学习文化的兴趣。

扫除文盲制度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根据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截至 2022 年 12 月,我国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不到 2%,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扫除文盲的目标。

这一成果的取得,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扫除文盲制度的推进过程中,我国政府发挥了关键作用。

政府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保障了扫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政府还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改革,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等,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尽管我国在扫除文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盲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

今后,我国需要在继续推进扫除传统文盲的同时,关注新型文盲的出现,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养和文化素质。

总之,扫除文盲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政府在扫除文盲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1956.03.29•【文号】•【施行日期】1956.03.29•【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务院关于明令废止和宣布自行失效的教育法规及法规性文件目录(1949-1984)(一)(发布日期:1989年1月1日,实施日期:1989年1月1日)废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1956年3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扫除文盲,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文盲状态,具有现代的文化,这是我国文化上的一个人革命,也是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极为重大的政治任务。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示的:「从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目前,配合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大张旗鼓地开展扫除文盲运动,以求在5年或者7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文盲,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能实现的。

工农群众生活的改善,已经为他们学习文化准备了有利的前提。

同时,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工农群众由于发展生产的需要,也迫切地要求学习文化。

农民组织了合作社,有了集体的力量,他们就可以自己组织学习文化。

为了必须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努力完成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现在作如下决定:一、从1956年开始,必须密切地结合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在工农群众中大力开展识字教育。

要求各地按照当地情况,在5年或者7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

要求2年到3年扫除机关干部中的文盲;3年或者5年扫除工厂、矿山企业职工中的文盲95%左右;5年或者7年基本上扫除农村和城市居民中的文盲,就是说要扫除文盲达到70%以上。

在少数民族地区和条件特殊困难的地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扫除文盲的计划和速度。

农村扫除文盲的任务特别艰巨,这就要求各地组织更大和更多的力量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决不能因此放松了在机关和厂矿中扫除文盲的工作。

扫盲运动详解-解释说明

扫盲运动详解-解释说明

扫盲运动详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扫盲运动是指一种社会运动,旨在提高文盲的识字水平,并促进普遍的教育普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国都积极开展了扫盲运动,为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获得基本教育的人们提供了学习读写的机会。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扫盲运动成为了许多国家重要的政策和目标之一。

它不仅是解决文盲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过去,文盲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之一。

许多人因为贫困、地理条件、性别不平等等原因而无法接受教育,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基本的权益和机会。

扫盲运动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困境,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扫盲运动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从最初的小范围试点到逐渐覆盖全国甚至全球,扫盲运动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策略和实施方式。

一些国家采取了普及教育的政策,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学习机会。

同时,一些扫盲组织也提供了成人教育课程,帮助那些已经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重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扫盲运动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为那些失学的人们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扫盲运动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智力资源,促进了科学、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扫盲运动倡导的是平等和公正的教育理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总结中,扫盲运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运动,旨在提高文盲的识字水平,实现教育的普及。

它的背景源于对于文盲问题的关注和对于教育普及的追求。

扫盲运动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扫盲运动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即教育的重要性和普及教育的迫切性。

面对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扫盲运动,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安排和组织方式。

一个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抓住重点,逻辑清晰。

以下是本文的结构安排: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用于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主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主要措施和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主要措施和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主要措施和历史意义作者:张译丹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05期摘要:1949—1956年党带领人民开展扫盲运动,共扫除文盲0.2亿多人,为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支撑。

扫盲运动的开展基于国家对高素质建设者的客观需要,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内在需要,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本质要求。

通过政治教育、兴办各类学校、学习与生产紧密结合实现文化教育目标。

扫盲运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改善社会风气的同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对促进新中国各项事业持续向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扫盲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5-0013-04Main Measure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Anti-Illiteracy Campaign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P.R.CZhang Yida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0)Abstract: From 1949 to 1956,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d the people to carry out an anti illiteracy campaign to eradicate illiteracy for more than 20 million people, providing support for accelerating the building of a strong educational n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ti illiteracy campaign is based on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he state for high-quality builders, the intrinsic needs of shaping new socialist people, and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for improv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masses. The goal of cultural education is achieved through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schools, and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and production. The anti illiteracy campaign has provide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CPC in leading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provided talent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a, consolidated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ideology while improving the social atmosphere, and is of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ed improvement of various undertakings of new China.Keywords: new China; anti-illiteracy campaign; Marxism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国家工业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改变中国文盲高占比的现状,党带领人民开启了规模广泛、影响深远的扫盲运动,学术界已有一批学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

1950—1956年新中国扫盲运动的局限分析

1950—1956年新中国扫盲运动的局限分析

1950—1956年新中国扫盲运动的局限分析在1950——1956年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中,自然的因素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和人为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这一阶段的扫盲运动留下了不少教训和遗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标签:1950-1956年;扫盲运动;局限分析在1950——1956年的扫盲运动中,虽然出现了两次扫盲高潮,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在扫盲运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自然、历史的因素和人为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这一阶段的扫盲运动也留下了不少教训和遗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大的政治动员机制在扫盲运动中暴露出了消极的一面由于刚成立的新中国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工作,急需提高广大工人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各级领导干部曾对扫除文盲教育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浪漫期望,以为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改变工农教育的面貌,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就说:“我的意见,可以争取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里扫除文盲”[1]。

1955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在七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青壮年文盲》的社论,指出:“按照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要求,必须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即在1962年以前,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继后七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青壮年文盲。

机关工厂矿山企业中的文盲,应当尽快地加以全部扫除”[2]。

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中指出:“在目前,配合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大张旗鼓地开展扫除文盲运动,以求在五年或者七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文盲”[3]。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扫除文盲抱有急切的心情,总想毕其功于一役。

然而开展扫盲教育决不是一日之功,片面强调政治动员为主,从而导致了其拥有运动式而非经常性,忽冷忽热而非持续性的弊端。

在扫盲运动中,公民教育作为公共品而向社会供给,完全取决于由国家规划且由国家发动和组织实施,并有国家强制力以直接命令的方式加以传达和实施,其驱动力完全是外部强加于公民个人,即其激励机制是外部强制力,这种外塑性的驱动力难以与公民内源性需求相统一,无法满足公民个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构成对公民个人的亲和力,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而无法确保成效。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二)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二)

扫盲运动有如星火燎原,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为了把更多的迫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扫盲运动,是新中国的一次文化建设高潮,不但在文化
上使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打开知识文化的大门,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解放,而且
为广大人民通过技术革命改变城乡落后面貌、缩小三大差别提供了重要的历史
条件,打下了文化基础。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
上的民工利用休息时间识字
②1958 年 9 月,福建省福州市生活在
水上的妇女在船头练习写字
③1958 年,北京市宣武区椿树胡同管
பைடு நூலகம்界内的 624 名文盲中有 557 人参加了扫盲
学习。图为一个扫盲小组在练习写生字
④1959 年 12 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到
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劳动锻炼的演
员吴凤媛(中)在帮助工人排练小歌剧“扫
于条件所限,扫盲运动开始后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每个省市甚至县乡都有
自己编写的扫盲教材。扫盲教材与小学课本的内容有着很大差别。虽然各地
的扫盲教材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结构都差不多,由课文、生字、课后练习几部分
组成。而拥护共产党、爱祖国、反封建、爱岗敬业等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材中
不可或缺的部分。
虽然这场全国性的扫盲运动在后期的“大跃进”中出现浮夸虚假现象,但扫
上的奇迹。♥





2017 年第 5 期 上半月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党史老照片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
DANGSHILAOZHAOPIAN
切要求学文化的人组织起来,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被创造出来:工厂的“车间学
校”,煤矿的“坑口学习小组”,运输队的“火车队学习小组”,农村的“地头学习小

新中国全民扫盲运动在辽宁

新中国全民扫盲运动在辽宁

新中国全民扫盲运动在辽宁打开文本图片集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

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建国伊始,党中央就提出,在广大劳动人民及工农干部中扫除文盲,是我们国家实行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迫切和重大的政治任务。

扫盲的首要任务是学会识字,当时提出的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工人识2000字,农民识1300字,街道居民识1500个常用字。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国家采取对职工开办职工业余学校,对农民在冬天农闲季节开办冬学、识字班等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民扫盲运动。

从1949年到1960年,全国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班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辽宁地区大力推行速成识字法当时,辽宁地区划分为辽东省、辽西省两个省和沈阳市、鞍山市、本溪市、抚顺市、旅大市5个东北区直辖市。

为了保证扫盲运动顺利开展,各省、市均成立了扫盲委员会,其成员包括教育、文化、武装、出版、报纸、广播等各有关部门的代表,并邀请党委及群众团体参加。

各省、市均制订了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实施计划,决定自1952年第三季度起,有计1/ 6划、有步骤地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扫除文盲运动。

推行速成识字法的第一步是大量训练教员,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具体做法是:抽调文教干部及重点识字学校教员加以训练,然后以县(市、区)、企业矿区为单位,进一步为各识字学校训练教员。

结合训练教员,分别选择有条件的厂、矿、村办速成识字法训练班作为试点。

工农文盲在参加识字班学习期间,可以免除其他类型的业余学习及一般性的会议活动。

政府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补助训练教员、专职教员、专职干部,发放群众教师补贴以及奖励等。

当时全国制订的计划是在十年之内扫除文盲。

按照东北区人民政府的要求,辽宁地区两省五市规定于1959年年底以前扫除全部(职工家属在内)文盲,比全国扫盲目标提前三年完成。

扫除文盲制度

扫除文盲制度

扫除文盲制度摘要:一、引言二、文盲现象的定义与历史背景三、我国文盲制度的扫除四、扫除文盲制度的意义和影响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扫除文盲一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文盲现象的存在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在扫除文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段历程。

二、文盲现象的定义与历史背景文盲是指一个人在一定年龄段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识别或书写简单的文字。

文盲现象在历史上一直存在,并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文盲率较高,尤其是在我国,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多种原因,文盲现象较为严重。

三、我国文盲制度的扫除1.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扫除文盲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扫盲运动,如土地改革、农村集体化运动等。

这些运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扫盲工作的投入。

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扩大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普及率,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等。

3.21 世纪以来:进入21 世纪,我国在扫盲工作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为扫除文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扫除文盲制度的意义和影响1.对于个人:扫除文盲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有利于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和发展。

2.对于社会:扫除文盲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扫盲工作还有利于减少贫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对于国家:扫除文盲对于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需要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五、结论总之,扫除文盲制度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一)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一)
14 日政务院批准并转发的《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中首次提出了扫除文盲的对象和标准。
1952 年 5 月 15 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指出:
“ 在全国范围
内,在广大的工人农民中间普遍地推行速成识字法,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扫除文盲,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大任
HONGSELUYOU
的扫盲运动(一)

刘善文
. All Rights Reserved.
1951 年,河北定县翟城村开展冬学。图为参
加冬学的学员们在上课
1955 年,辽宁省复县沙坨村的扫盲班
在地里通过实物进行扫盲教学
1952 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
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
老师交流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2017 年第 4 期 上半月
39
级领导应以历次革命运动的精神来领导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运动,并须定出计划,以期在今后五至十年内
基本上扫除全国文盲。从 1949 年到 1960 年,约有 1.5 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题图
1951 年,部队文化教员祁建华研究速成识字教学法,创立一套适合部队战士学习的快速识字法。行军中战士的背包
上是祁建华(左)写下的注音字母
1952 年 8 月 2 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25 周年全
军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图为运动员在进行识字赛跑比赛
军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38Βιβλιοθήκη 《党史文苑》党史老照片
红色旅游
DANGSHILAOZHAOPIAN
了扫盲大军。1949 年,我国约有人口 5.5 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 80%。文盲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扫除文盲运动2013年11月12日 10:51来源:党的文献作者:郝和国分享到:1612人参与05条评论0本文摘自《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开始重视扫除文盲工作。

有组织地在广大工人、农民群众中开展识字运动,积极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扫除文盲,提高了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旧中国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有文化和教育的权利,工农及其子女向来被排斥在国家教育的门外,文盲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在广大工人、农民群众中有组织地开展识字运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创造条件,积累经验,积极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扫除文盲,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文盲状态,文化水平迅速提高。

一、扫除文盲运动的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就开始重视扫除文盲工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中就指出:“要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

为此教育部1949年12月5日发出《关于开展1949年冬学工作的指示》,指明当年冬学教育包括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

并对冬学内容、教材、师资等提出具体的要求。

还指示各地政府应组织各级的冬学运动委员会,由政府负责人员亲自主持。

此后,每到农闲,从教育部到各地均下发“冬学”指示,要求农民挤出时间,参加学习。

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争取在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1950年6月1日政务院发出的《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指出:开展职工业余教育是提高广大工人职员群众的政治、文化与技术水平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1950年9月20日至29日,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毛泽东到会和大家见了面。

朱德、李济深、董必武、郭沫若、黄炎培、李立三在会上讲了话。

会议明确指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此次会议的报告经政务院11月10日第58次政务会议批准。

12月14日政务院批准并转发的《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中首次提出了扫除文盲的对象和标准:“在对象方面,则应首先着重农村干部、积极分子及其青年男女,逐步推广到一般农民”。

规定识字教育的标准是:“农民业余初级班(组)吸收文盲与半文盲入学,使其在3年内认识常用字1000字以上,并具有初步读、写、算能力。

”1951年1月,成立了全国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

到1951年底,全国有170余万工人参加学习。

二、在工农群众中推行速成识字法“速成识字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模范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的。

某野战军采用这一方法,于1952年3月底消灭了全军的文盲。

全国各地迅速办起了实验班。

重庆纺织工人速成识字实验班在21天的脱产学习中,学员每人平均由原认识400多字,提高到2021个字。

天津纺织工人速成识字班,经23天的脱产学习,平均每人由原认识521个字提高到2108个字。

教育部、团中央、北京市文教局联合举办的北京东郊高碑店农民实验班中,26个学员经过164小时的学习,认识了1638个字,并能初步写信。

这充分说明了“速成识字法”的效果。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于4月23日举行了颁奖典礼,奖励了速成识字法的创造者祁建华。

各地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幻灯等形式进行深入而又普遍的宣传。

4月24日教育部全国职工业余教委会召开了常委扩大会,听取了北京和天津在工厂和农村中实验速成识字的情况和经验,又讨论了今后如何在全国职工中利用速成识字法扫除文盲的问题。

中华全国总工会于4月31日发出通知,责成各级工会组织,展开“速成识字法”的重点实验工作。

要在工农教育中推广速成识字法,同时要在工农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

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并确定河北省为“速成识字法”实验区。

5月、6月教育部连续发出通报,介绍山西、东北、天津等地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识字运动的情况。

推行“速成识字法”以来,全国城乡参加扫盲识字学习的人数大量增加。

但由于各地文教工作的领导干部对扫除文盲工作在整个国家建设工作中的适当地位和扫除文盲工作本身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一开始便出现了轻率冒进的现象。

为此, 1952年9月23日至27日,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座谈会。

会议认为,要防止和克服推行“速成识字法”中的过急过躁、草率从事的偏差,切实做好巩固工作。

会议提出今后扫盲工作的任务是:“大张旗鼓,稳步前进,由点到面,限期完成”。

为了加强对扫除文盲工作的具体领导,1952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任命楚图南为主任委员,李昌(兼党组书记)、林汉达、祁建华为副主任委员。

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设办公厅、城市扫盲工作司、农村扫盲工作司、编审司。

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的大区文教委员会主任会议指出,扫盲工作1952年秋后有冒进,原因是把扫盲看得太简单。

为了纠正扫盲工作中的缺点, 2月23日至3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扫除文盲工作会议,对开展扫盲运动中出现的盲目冒进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有关领导做了自我批评。

并对扫盲工作进行了整顿。

经过1953年的认真整顿,纠正了扫盲工作中的盲目冒进的偏向。

识字运动中,全国各地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如工厂的“车间学校”、煤矿的“坑口学习小组”、农村的“地头学习小组”、妇女的“炕头学习小组”,运输队的“火车队学习小组”等,努力把更多的迫切要求学文化的人组织起来。

几年开展识字运动的结果,出现了第一批基本上扫除了文盲的工厂:长春新华印刷厂、北京人民印刷厂、抚顺露天煤矿北机电厂、石景山发电厂等等。

农村里出现了不少的“文化村”。

全国扫除文盲的数字在逐年增加。

到1953年为止,在职工中已扫除文盲近100万人,农民中扫除文盲308万人,许多从“扫盲班”毕业的学员升人了业余学校。

三、积极稳步地扫除文盲经政务院批准, 1953年10月19日起,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与教育部合署办公,并创办了《扫盲通讯》。

11月24日,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其中规定:在识字方面暂以能识到500字以上而未达到扫盲标准者为半文盲;不识字或识字数在500以下者为文盲。

扫盲标准,干部和工人一般可定为认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可定为认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最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城市劳动人民一般可定为1500常用字,阅读、写作可分别参照工人、农民标准。

这些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适当伸缩。

1954年3月,教育部和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1954年组织农民常年学习的通知》,有效地巩固了扫盲成果,防止了“回生”。

1954年8月,教育部、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会议,提出争取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扫除农村2亿多青壮年文盲。

在扫除文盲运动中,采取集中与分散、常年学习与季节性学习、农民的生产互助组织与文娱组织相结合等形式。

1954年11月18日,根据国务院指示,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合并于教育部。

1955年5月13日,教育部发出通知:省、专、市、县各级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的办公机构与同级文教行政部门实行合并。

6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指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必须密切配合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和生产的发展,积极有计划地扫除农村中的文盲,并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要在过渡时期内基本上扫除青壮年文盲, 3、5年争取基本上扫除主要乡干部的文盲。

《指示》认为,由合作社、互助组统一管理农民的生产和学习,把二者结合起来,应当成为今后发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

为此,扫盲工作采取了比较集中的形式,春耕之后,除能够集中的仍然集中学习,对不能集中学习的人采取比较分散的形式。

全国各地农村扫盲工作的部署和师资训练工作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结束。

扫盲中注意贯彻了“以学致用”的方针。

许多农民业余学校采用自己编的教材,先教学员学会本村的人名、地名和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有的地方先教会社员1到10的数目字和“日”、“月”、“工”、“分”四个字,这样社员们就会用这些字记工分账了。

1956年1月1日,团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农村团的组织普遍建立青年扫盲队,规定乡团支部设扫盲委员,扫盲委员兼青年扫盲队队长。

1955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出了《关于筹办各级扫除文盲协会的通知》。

在1956年3月15日召开的全国扫盲协会成立大会上,陈毅作了重要指示:扫盲工作是文化革命的第一步。

他要求把不识字的人组织起来,采用各种扫盲的方法,常年坚持学习,向文化进军。

不识字的人要自觉地参加文化学习。

陈毅最后希望全国的知识分子和识字的人都积极参加扫盲工作,成为扫盲大军中的好战士。

大会一致通过了全国扫除文盲协会的章程,并选举陈毅为协会会长,吴玉章、林枫、张奚若、胡耀邦、董纯才为副会长。

4月18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全国扫盲协会《关于各级扫盲协会人员编制方案》,要求各地参照设置机构配备人员,开展工作。

到1956年12月底,全国已有23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扫盲协会或筹备组织。

江苏、福建、广东等省有80%左右的县、市建立了扫盲协会,河北省保定专区有74%的乡建立了基层扫盲协会。

四、扫除文盲运动的高潮1956年3月9日,国务院举行第25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 3月29日发布。

《决定》要求从1956年开始,紧密地结合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按照各地情况,在5年或者7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

并对解决有关扫除文盲的师资、课本和组织领导等问题作出了具体指示。

《决定》规定扫除文盲的对象以14-50岁的人为主,超过50岁的文盲如果愿意识字,应该欢迎他们学习。

《决定》把扫除文盲标准规定为:工人识字2000个左右;农民识字1500个,能够大体上看懂浅显通俗的报刊,能够记简单的账,写简单的便条,并且会做简单的珠算。

要求扫除工厂、矿山、企业职工中的文盲的95%左右,农村和城市居民中的文盲的70%以上。

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积极领导扫除文盲运动》,将扫除文盲运动推向高潮。

中共中央提出的《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也规定:从1956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5年或者7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

随着扫除文盲运动的开展,各地普遍制定了扫除文盲规划,加强了对扫除文盲工作的领导。

各地根据历年工作经验和当前新的情况,对扫除文盲的学习组织、学习制度和教材内容都作了改进,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扫除文盲工作的效率,但也出现了急躁冒进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