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上马姓十大风云人物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人物简介1840~1859年道光帝在位期间中国处于东西方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时期。

此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而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人民不断起义反抗。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向中国走私鸦片。

由于鸦片大量输入和白银不断外流引起统治危机,道光帝于1838年接受了林则徐的禁烟主张,并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

1840年,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8月,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道光帝惊惶失措,将林则徐等革职,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同英军谈判。

1842年8月,当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道光帝受了英国侵略者提出的条件,批准签订《南京条约》。

后来又批准了和美、法分别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林则徐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在正当的商品贸易失败后,它们无耻地把鸦片偷运到中国。

鸦片的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

林则徐从烟毒泛滥中看到了“贫民”“弱种”的深远后患和“兵弱银荒”的政治忧虑,上书道光帝,主张严禁鸦片。

道光帝为了维护统治,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广州后,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把收缴的20 002余箱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挫败了资本主义走私鸦片的阴谋。

面对外来侵略,林则徐积极抵抗,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被称为民族英雄。

同时,战争的权威性,迫使他重新认识自己的对手,他编译外文书籍、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表现出了接纳新知的开明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洪秀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偿还战败赔款,加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搜括,加深了人民的灾难;资本主义国家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经济侵略,又增加了中国人民的痛苦。

无尽的痛苦促使洪秀全认清了清政府腐败的本质和对世间不平的痛恨。

1836年,他赴广州应试时得到了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在仔细地钻研后,他相信基督教的教义,并把它和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及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分析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分析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 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 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 常 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 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 “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 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 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 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 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 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 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 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 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小 学 课 本 上 的 王 二 小
张 自 忠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山东临清人。以中华 民国上将衔陆军中将之职殉国,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 的最高将领。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 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 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 不半点改变。”
1930年5月中原大战 1930年10月长城会战 1938年 徐州会战 1939年5月 随枣会战 1940年5月 枣宜会战 将星陨落 临沂战役 武汉会战
佟 麟 阁


佟麟阁,河北高阳人,牺牲于卢沟桥事变, 年仅45岁,时任29军副军长。是抗日战争中 国军队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 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 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 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冲啊!大刀 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马姓的历史名人及其简要事迹

马姓的历史名人及其简要事迹

马姓的历史名人及其简要事迹马姓是中国姓氏中非常常见的姓氏之一,其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部族。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马姓历史名人,他们在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

下面将介绍一些著名的马姓历史名人及其简要事迹。

马援马援(公元14年-公元49年),字孟起,汉族,河东(今山西运城)人。

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将领和剑客。

马援在17岁参加官员考试时中乡试,21岁时就被选为河东郡的主簿。

他年轻时以融通快捷、勇猛果敢而著称,曾三次征战匈奴,屡建战功。

公元46年,他被汉光武帝刘秀任命为河东太守,担任内地的要职。

马援在任期内以清廉正直、勤政爱民而著称,使得河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他的忠诚和努力不仅为民众带来了安定和繁荣,也赢得了朝廷和百姓的信任。

马超马超(公元176年-公元222年),字孟起,汉族,河西(今甘肃武威)人。

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将领和军事家。

马超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他率领军队参加了许多重要战役,屡次取得胜利。

公元211年,他受刘备之命攻占河西地区,为蜀国夺取了重要的战略基地。

他对抗曹操的战功卓著,因此被誉为“西凉虎将”。

然而,马超后来与刘备发生了矛盾,不满刘备对他的重用,最终背叛了刘备,导致其名声大为受损。

马超的事迹反映了他的勇猛和忠诚,同时也暴露了他的野心和个人主义。

马良马良(公元176年-公元226年),字孟起,汉族,河西(今甘肃武威)人。

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马良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之一,他以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而闻名。

马良曾多次建议刘备改变策略,推动蜀汉的发展和巩固。

他设计了重阳洞的计划,使得蜀军能够成功打败曹军,保住蜀汉的根基。

马良对政治和军事的深入研究以及他的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蜀汉的重要支柱,对于保持蜀汉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宁马宁(公元1950年-),清华大学博士,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

他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运动的杰出代表之一。

《百家讲坛》系列之千年少林—文化篇-马明达

《百家讲坛》系列之千年少林—文化篇-马明达

千年少林—文化篇 -马明达 主讲人简介: 马明达,回族,著名历史学家。

祖籍河北省沧州,1943年生于甘肃省兰州。

现任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广东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

马明达教授出身中国武术世家,父亲马凤图、叔父马英图都是民国时期全国闻名的武术家。

兄长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都是著名武术家,弟兄四人在开武术界被推誉为“马氏四杰”。

马明达教授自幼师从父马凤图求学,文武并修。

1959年初,获甘肃省青少年武术比赛冠军。

1967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

1993年到广州暨南大学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和教学,断代史研究上侧重于元、明、清三朝。

担任主编和副主编的书有《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回族辞典》等。

历年来发表中国古代史、民族史和武术史论文一百余篇。

内容简介: 一部影片《少林寺》使少林武功名扬天下,嵩山少林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少林寺自公元495年创建以来,它历经风雨,几度兴衰,少林寺的命运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相同步。

据史料记载,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有一位名字叫跋陀的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教,当时孝文帝就在今天河南登封市少室山脚下,一片茂密的树林里,为他建起了一座寺庙,少林寺因此而得名。

在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法,在这里,达摩面壁九年,创立了中国禅宗和少林功夫,少林寺也从此也名震天下。

少林寺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

隋唐时期,已具盛名;宋代,少林武术已自成体系,风格独绝,史称“少林派”。

成为中国武术派别中的佼佼者。

元明时期,少林寺已拥有憎众二千余人,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清代中期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

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明达做客《百家讲坛》,引领我们走进千年少林,从少林寺的风雨历程中,揭示最为真实的嵩山少林。

(全文) 我们要真正认识少林的话,少林功夫是一个切入点,是一个方面,但你真正进入少林寺,你所感受到的,你应该去认识的东西恐怕不只是少林功夫,还有很多东西。

辛亥革命中的 马相伯

辛亥革命中的 马相伯




织 ,办有 模 范体 操 L , 若谷编《 才 J 年谱 》 中将马相伯 的任职时间记 在
后寄 籍 丹徒 。原名 志 德 , 斯 截 , 钦 善 , 为建 立 反清 武装 做 准 备I 。 字 又
亦名建 常 , 后改名 良, 字相伯 , 亦作湘们 、 芗
由此可 知 , lft 时虽 未 明 确表 示 拥 马 Hr 此
伯 , 署求在我 者 , 号华封 老人 , 别 晚 圣名若 护革 命 , 成 共 干 , 其 思 想 已 明显 地 倾 向 赞 "但 育家 、 宗教家及爱国民主人_ 。 _ } = 发表了名为《 辛亥政 》 的谈话 , 此篇谈话
直 有两 种不 同的 说法 。在刘 绍 唐 编 的《 民
瑟, 亦号若石。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 教 于共和革命 。武 昌起义爆发后 久, 马相伯 国大事 日志》 中载 :一 月九 日, “ 代理江苏都
13 年 , 君 子  ̄4 g与 马 相 伯 先生 合 影 97 七 S - , t
会 、全 学界联合会等用体发起组织 的, 会 江苏都督。1 6日, 2月 程德全移署南京 , 马
长 是 沈缦 云 , 干 多为 相伯被任命为外交司司长1 骨 8 ] 。按照暂行官制
辛亥革 命 中的 马 ̄ , if i f i
不仅如此 , 民国创立后 , 在 他还 被任命
侵略中国的步伐 , 民族危机 日益深重 。【对 外 , 自 f 还提 了 自己的解 决 方 法 :需 多 用 西教 为南京府尹 , “ 以南京 当时作为临时政府首都 此职不谓不重要 。 但不管是什么官 , 这样 的危机, 每一位有 良知的中 人都在进 土往 化 其俗 , 以抵制 英 人 。蒙 、 亦然 。” 伊 … 的地位 ,

近代十大先生

近代十大先生

近代史上的十个“先生”一、先生之蔡元培众所周知,蔡元培先生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教育总长。

作为晚清的翰林,同时又是光复会的创立者,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当之无愧。

然而,由于不愿与袁世凯合作,他毅然辞职总长之位。

1916年年底,刚刚回国的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上任伊始,蔡元培就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

在这一理念下,北京大学吸引了无数优秀的年轻学者,使得保守沉闷的学术环境顿时焕然一新。

同时,这一理念影响了后来的蒋梦麟、胡适、梅贻琦、王世杰、李登辉等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

在十年的校长生涯中,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广泛而彻底的改革,使得这所曾经的国家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变成真正的世界性大学。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有:“教育应着眼于未来”,“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是专门事业”,“毋宁展个性”,“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倡导“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制度,成为后来诸多大学一并认可的大学原则。

1928年,蔡元培被推举为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长。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先生在香港病逝,毛主席称赞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二、先生之胡适1912年,21岁的胡适写就传世名章《非留学篇》,胡适就已基本预定了未来数十年里中国新文明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1917年,26岁的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开启了中国文学革命的序幕,这篇文章使胡适成为名正言顺的新文化领袖。

在纷乱动荡的中国近代史上,胡适始终致力于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他宏大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他成为“先生”的基石。

胡适从1917年起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后他的命运就基本与北大绑在一起。

1919年5月,胡适就成为北大教务长。

1922年,胡适受命担任北大国学研究所。

在此之后,胡适先后担任北大哲学系、外文系、英国文学系、教育系、中文系等五个系的主任,1930年又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

抗战结束后,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马建忠

马建忠
马建忠长期奔走域外,经常写一些文章,论说古今中外的兴衰事,并在1897年将其结集为《适可斋纪言纪 行》。在其中一篇名为《上李相伯覆议何学士奏设水师书》的文章里,他提到建水师筹款的第二项建议时说: “水烟、旱烟饥不可粟,寒不可衣,前明本在例禁;近日吸者,不论男女,十有六七。统计天下户口,扯计大县 不下百万,中小者约五六十万。每县吸食以十万人计,每人日捐钱半文,一县得钱五十千,一年得钱一万八千 串……西国重征旱烟而不征食盐,盖食盐为贫富所用,故弛其禁,若水旱烟非日用所需,故征析秋毫。查英国岁 收烟税二千余万,法国近四千余万,其他各国,少亦至数百万,此事之可为者二也。”马建忠的主张虽不成熟, 其中提到烟税对于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性却是十分有道理的,显示了他......
马建忠从小学晓中国传统经史,五岁就谂考科举。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入南京,马家遂搬去上 海躲避战乱。马建忠与四哥就读中西学并重的天主教耶稣会徐汇公学(College of St. Ignace),学习法文和拉 丁文等课程,同时准备科举,后与其四哥同为该校首届毕业生。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刺激 了少年的马建忠,对那些“绝口不谈海外事”的士大夫非常不满,“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他搜寻 各种西方新学的译著,如痴如醉地研读。又入耶稣会在上海设立的初学院作修士,继续学习法文、拉丁文、英文、 希腊文等外语。经过十余年的刻苦努力,成了一位“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拉丁古文, 无不兼通”的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
学术贡献
学术贡献
学术思想
马建忠《马氏文通》 马建忠主张废除厘金,收回关税主权,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营工商业,致力推行洋 务,并称许西方议会制度。同时建议开设翻译书院,提倡国人多学洋文,汲取外国科学文化知识。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马锡五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马锡五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马锡五■ 缪平均被陕甘宁边区百姓称作“马青天”的马锡五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

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法学教育的马锡五,却在中国法制史上创造一个无抹去标志性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成为中国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司法民主审判方式。

马锡五以依靠群众,调解结案,解决了许多疑难案件,减轻了人民的讼累,受到了边区群众的欢迎,被陕甘宁边区百姓称为人民的“马青天”。

“马锡五审判方式”,在中国过去的司法史上,影响深远,从其产生伊始,就受到边区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成为中国人民司法史上一种审判模式典范,在2009年3月,国家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号召全国各级法院要继承和弘扬“马锡五审判法”,深入基层,巡回审判,就地办案,从而引发了一场全国司法界学习“马锡五审判法”的热潮。

从放羊娃到省苏维埃主席1899年1月8日,马锡五出生在陕西省志丹县(原为保安县)芦草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6年,马锡五毕业于保安县模范小学,因家境贫寒,无力升学,只好在家放羊做些零活。

过了一段时间,父母让他外出做工谋生,以补贴家用。

由此,马锡五便走向社会,四处奔波。

为了生活,他给人记过账,当过兵,做过生意,也曾参加过本地哥老会。

青年时代的马锡五,饱受人生失业的痛苦,历尽人间世态炎凉的辛酸,他遭受过旧社会“三教九流”的欺压,也曾遭受到旧军警内部尔虞我诈的种种黑幕,这使他感到在这些军阀豪绅的统治下,既不会使正直青年找到真正的出路,更不会给国家民族带来任何希望,因而时常陷入苦恼和失望的人生迷茫之中。

刘志丹、谢子长在陕西领导渭华起义失败后,又秘密地回到家乡保安县,开展地下建党和建立革命武装的活动。

当时刘志丹、谢子长在陕西保安县的革命活动影响很大,经过合法斗争,掌握了县民团的武装,建起了党支部,许多有志于革命的青年,纷纷参加了他领导的革命斗争。

在迷途中徘徊的马锡五下定决心,投靠到刘志丹、谢子长队伍中去,跟着共产党走,为天下穷苦百姓打天下。

爱国老人:马相伯

爱国老人:马相伯

马相伯:大爱无疆,青史永垂的‚传奇‛校长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崛起和民族振兴而奔走呼号。

在那个风雨飘摇,政权瞬变的世纪里,他以对国家和人民永恒不移的至爱情感,将西方大学的文化精神一点一滴融入脚下这片神奇的沃土之中,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

1939年4月,在他百年寿诞之际,中国共产党以‚国家之光,人类之瑞‛的祝词电贺,表达对他的崇高敬意——他就是中国文化教育界的一代宗师,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

马相伯原名志德,亦名建常,字相伯。

1840年3月,他出生于江苏丹阳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家庭中。

他自少聪颖过人,富有胆识,12岁时便独自乘船到上海,进入徐汇公学读书。

在十年苦读期间,他古今中外无所不窥,除了对中国传统经典有系统的阅读之外,还对西方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天文等)以及哲学、神学等用力极深,并掌握了希腊文、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多种语言。

后来,他担任过徐汇公学的教师和校长,并在31岁时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神父。

但他因不满法国教士对中国人的歧视,于38岁时愤然脱离教会,投身晚清的洋务运动,成为李鸿‚传奇人生‛:谱写教育救国的千古绝唱。

马相伯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无论如何是不会臵之不理的。

虽然此前在政治生涯中受到了诸多挫败,但是他在痛定思痛,总结经验之后,毅然将自己的救国理想转移到‚启发民智,振兴教育‛的道路上。

从此,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炎黄子孙创立一所新式大学,便成为马相伯最大的人生夙愿。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先后考察了欧美强国的著名高等学府,并形成了自己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独到见解。

然而,要想实现为旧中国创办一所堪与西方大学相提并论的新式大学,其中的各种艰辛困苦可想而知。

‚毁家兴学,创办震旦‛:1900年,马相伯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地将自己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3000余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

马益寿事迹述略

马益寿事迹述略

马益寿事迹述略牛得全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编第九期马益寿(1914-19 61年),字子谦,回族,甘肃省康乐县人,是穆夫提第十三任教主马延寿堂弟。

受延寿临终之托,马益寿自1942年起,身任教堂主事。

以后,曾任康乐县参议会议长、甘肃省参议会议员、青海省政府参议、西北行辕顾问等职,并出席了国民党操纵的全国代表大会。

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新编骑兵第一旅旅长。

新中国成立后,马益寿任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并在1950年,以第一次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去北京参观,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马益寿以伊斯兰教徒的善良之心,为当地回汉群众做了不少有益之事。

特别是在结识中共地下党员杨干丞、牙含章(化名康明德、马而沙)等后,受到启发帮助,认识逐渐提高,在保护地下党员开展工作、抵制反动,迎接解放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服务乡里1937年秋,穆扶提教堂从下道家村迁至后坪。

这里离河较远,往返六七里,人畜饮水极端困难,尤其每逢教堂大典,信徒来者甚多,饮用及大小净用水更是供不应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益寿多次前往丑家沟,观测地形,测探水源,规划渠道,经过一个多月,设计出引水方案。

以后,在群众的支持下,他们烧制了长一尺,口征六寸的红泥陶管,埋入地下,形成暗道引水,每隔百尺再埋一“丁”字形瓦管,作为哨眼,以便检查故障。

在施工过程中,他既是设计师,又是施工员,经常亲自用红泥封闭管道接口。

就这样,通过五个多月的努力,渠道修成了。

通水那天,在群众欢呼声中,清清的泉水引到了后坪上的月牙池,这里的人畜饮水、浇地灌田再不发愁了。

这个渠道的源头有三个泉眼,引水之初有些人主张将三眼泉水全部引入管道。

马益寿讲明应将一眼留给住在附近的赵姓、雍姓汉族兄弟饮用,以维护民族团结,并批评了那种只为自己不顾他人的错误主张。

这事更是深受回汉群众的好评。

后坪、丑家山一带,由于干旱,百草不生,树木不长,一片荒凉。

水的问题解决后,马益寿又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在村庄周围,道路两旁,栽植了株距1米、行距1.5米的双排杨树。

马兆祥

马兆祥

2006年8月27日,在北京翠微西里家中,教育部原副部长、87岁的马兆祥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70年后的今天,子长人马兆祥对上个世纪30年代经历长征后的那次回家记忆犹新。

……翻过一道梁,马兆祥看到了马家坪村和半坡上那孔半月形的窑洞。

离别家乡近两年后,马兆祥跟随中央红军回到陕北。

暮色里,打开院门的母亲贺氏还是没能认出这个最小的儿子。

因为,村民们都知道他已经“战死沙场”,连时间、地点都说得一清二楚。

可马兆祥还是回来了,他的一举一动映在全家十几口人的泪眼里。

……1934年春,揣着母亲塞过来的两个苞谷馍、两个大洋和一串铜钱,马兆祥在组织安排下离开陕北老家安定(今子长)县,去大城市学习。

可他并不知道,大城市究竟在哪里,也没有预料到,半年后自己会成为中央红军队伍里为数不多的几名参加长征的陕西人。

现已87岁高龄的马兆祥再次追忆起那段历史的片断,认为长征只是他革命生涯中的一个阶段,但却历练了包括他在内的每一位红军战士。

13岁当儿童团长当时儿童团打土豪、分田地、支援红军的工作多次得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表彰马家三代都是贫农,七个儿子中有六个先后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运动,二儿子马凤祥、六儿子马德祥后来加入陕北红军。

受伯父马宪融的教导,马兆祥自小入私塾读书。

1930年,11岁的马兆祥分别在瓦窑堡国立第二高小和清涧县国立第一高小读完小。

其间,两位老师史经卫、任耀宗经常在上课时小声宣传有关共产党闹革命的事情。

马兆祥也是第一次听说“毛泽东、朱德是穷人领袖”。

尽管当时错把朱、毛认为是一个人,也不知红军是什么组织,但两位老师的话却成了马兆祥接受革命思想的缘起。

当晋西游击队经过清涧县城时,马兆祥甚至组织了一些同学去大街上欢迎。

一天,已加入陕北红军的六哥马德祥到清涧县看望弟弟。

交谈中,马兆祥得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在湖南浏阳与红三军团会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

几个哥哥也都在给红军做事情。

八年级下册人物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人物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人物知识点在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有关的人物。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些人物的重要事迹,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1. 孙中山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文、声称孙逸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时代。

2. 刘邦刘邦(前256年-195年),名义,字季,汉族,外姓田氏,中国汉朝的创始人,是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领导了汉朝的建立,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得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民主和文化繁荣的时期。

3. 贾似道贾似道(1786年—1853年),号温如,江苏扬州人。

他是满洲正白旗人,生于京城。

他是清朝末年民主宪政和西方文化推广的先驱者。

他主张改革开放、学习西方文化,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 吴冷西吴冷西(1848年—1935年),字龙逸,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是中国西方科学研究的先锋和奠基人之一。

吴冷西在中国教科书上首次引入欧洲数学的概念和方法,并且撰写了大量有关数学、物理和教育的著作,对现代中国的科学教育做出了巨大的影响。

5. 蔡元培蔡元培(1868年5月17日-1940年3月5日),字静庵,江苏泰兴人。

他是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卓越的人物,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积极倡导民主教育和自由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6. 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是中国先进文化和反封建思想的代表,倡导自由思想、进步文化和人性的尊严,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帝制的腐败。

一门出三将-最新文档

一门出三将-最新文档

一门出三将洱源,山清水秀,地灵人杰,从古至今,孕育出许多有名人物,其中民国时期的茈碧大果村的白族马金墀家一门出三将(长子马?中将、次子马?A中将、三子马少将),享誉全滇,被称为“一门三将,三迤一家”。

马金墀,字直坡,清光绪年间任蒙自教谕,先后执教于临安(今建水)、开化(今蒙自)、文山、广南等地,还在家乡洱源兴办学堂――培桂堂,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他学识宏富,为人厚道公允,深受府吏器重和学子爱戴。

他用经史子集中的精华教导学生,不仅为滇南,也为滇西一带培育了大量俊才,其三个儿子也就在其潜移默化中成长。

马金墀的三个儿子先后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受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在护国、护法运动和抗日战争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马氏族人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纷纷投笔从戎,战斗在抗日战争的前沿,或在大后方组织兵员,使滇军英勇杀敌,威震四海。

中将马?马?(1885~1963)字少坡,中将副司令,马金墀长子。

1909年秋,马?在云南师范学校优级选科班学习。

后转考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录取在丙班,继选入特班,并加入了同盟会。

因护国新军需用大批中下级军官,1911年夏,马?提前8个月毕业,分配到新军中任见习排长,后转为少尉排长,与同学朱德、范石生、李文汉等参加了云南光复的战斗,升任滇军连长、营长等职。

1915年,袁世凯妄图称帝,云南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

护国军共编为三个军,马?任第三军(军长唐继尧以督军兼任)第五团中校团长,归混成旅长马聪指挥,镇守后方。

这时,袁世凯派广东督军龙觐光为滇黔招抚使,派军队攻占滇南邱北等地,企图沿滇越铁路窥视省城。

马?随叶荃、马聪转战滇东南,参加护国战斗,所战皆捷,后方得以安定。

护国胜利后,大总统黎元洪嘉令授马?陆军上校军衔,授四等文虎勋章。

1917年,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孙中山南下广州,组织军政府号召护法,4月,马聪旅奉命出兵四川,马?率五团大败川军于仁寿、自流井一带,护法结束,马?被授于少将高参。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第八位马希麟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第八位马希麟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第八位马希麟马希麟马希麟,山东肥城人,清朝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誉为医仙,著《诸病奇方》《奇方医论》。

年轻立志行医,经过多年潜心学医,博览医书,因其专攻医术,素重医德,济世扶伤,而医术闻名。

他精通于内外妇儿各科,在噎嗝、反胃二症及辩癫、狂、痫之异治卓越有识。

在治病上尤其同情穷人,其轶事流传颇多。

本名马希麟别称Ma xilin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汉出生地山东肥城人物简介马希麟,山东肥城人,清朝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誉为医仙。

年轻立志行医,经过多年潜心学医,博览医书,因其专攻医术,素重医德,济世扶伤,而医术闻名。

他精通于内外妇儿各科,在噎嗝、反胃二症及辩癫、狂、痫之异治卓越有识。

在治病上尤其同情穷人,其轶事流传颇多。

他行医六十余载,虚怀前人的医术理论,融合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在行医过程中长期验证,秘制了马世堂内服外用的有效奇方。

他手著的《诸病奇方》、《奇方医论》等书籍对后人在行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轶事典故马希麟先生治病救人无数,时常给家境贫困的病人治病不收分文,其轶事流传颇多。

其中在民国时期就发生了一段神奇的典故。

在山东肥城的西南地区有个尚里庄,有一年,这庄里有户家人得了怪病,非常严重,遍寻中医来诊病都没医好,这病人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躺在床上开始昏迷不醒,生命危在旦夕,家人既伤心又着急,看着快要咽气的病人,家人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只能做最后的打算为病人准备后事。

就在人命关天的时刻,围观知情的人比较多,有个街坊邻居说,在老城尚质村有个名医马先生(这里说的马先生就是马希麟先生),怎么不请他来看一看呢?听完这话病者家人好像看到一丝希望。

那时交通工具不发达,来回路程也要大半天,但是不管多远家人也要决定把马先生请来医治。

马希麟先生来到后看到病人已经奄奄一息,诊断了片刻,立即开药方让病者家人去就近药铺赶快抓药,马希麟将抓来的药亲自熬制,将熬好的药汤给病人慢慢喂下。

临走前嘱咐病者家人到晚上要熬一锅小米粥,病人大概夜里子时醒来,醒来后将小米粥喂下即可,明天就可能下床活动了。

高三历史无产阶级革命家马(整理2019年11月)

高三历史无产阶级革命家马(整理2019年11月)
列宁以巨大的创新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发 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并以此指导了俄国的 革命和建设,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 代;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集体领导 下,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 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义制 度,实现了20C中国的第二次巨变。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运用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即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就,实现了20C中国的第三次巨变
【解析】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 结论的理解分析能力。本题易错选B项。思维误区在 于没审清题目。题干是从理论角度设问的,而B项是 《宣言》的实践意义,D项才是《宣言》的理论意义。
2.了解马克思、恩格 斯的主要理论贡献: 《共产党宣言》和《资 本论》的理论建树
《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 志,主要是因为它()
A. 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
B. 是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
C. 第一次提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
D.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原理
知识结构:
理论贡献
马克思 无
马克思主义
一脉 相承
产 恩格斯
的统

级 列宁
革 命
毛泽东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一的 科学 体系
家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实事 求是
【整体感知 】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进 行,工人运动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迅速兴起,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工人运动,创立并不 断完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马氏拳法杰出传人马天立——南阳近代武学宗师传记(其六)

马氏拳法杰出传人马天立——南阳近代武学宗师传记(其六)

马氏拳法杰出传人马天立——南阳近代武学宗师传记(其六)英名盖世·老而等闲——马氏拳法杰出传人马天立远在康熙年间,宛(南阳古称宛)东马营马氏老先人马疙瘩,因体弱多病,遂师从邻村燕集名武师燕士凤(镖师,行四,江湖人称燕四马客。

),学习燕家祖传武功:虎功站捶;因事关生死,所以马公刻苦用功,不仅扫弱成健,且功成后力大无穷!中年后便在乡里马姓人居处授徒传艺。

马公长子老八及长孙文献皆能承其学,文献传子付龙;付龙之子马天立既承家学,又遍参各派,技臻上乘,成为民国年间南阳十大拳师之一。

虎功的练法是将全身劲、意用拧、翻、旋、裹、卷、钻、刺之意运至手指,功成至刚至柔,所谓百炼钢化绕指柔,用力则力大无穷,用巧则专于点穴;行拳时精神灵动,气势若虎,故名虎功。

马天立老师体重不过百十斤,身材矮小(约一米六左右),平常不用功时,不过一寻常老叟,甚至有猥琐之状,而当其欲动时,双目一睁,顿射寒绿之光,令人不敢正视!其运动之时,形若鬼魅,观者毛骨耸然!虎功虽是燕家祖传功夫,但燕士凤后来走镖山东,得广安公八门站工秘法,习艺有成,燕氏后人遂专修八门功法,而虎功反而由马家继承下来,世人遂称虎功为马家拳法。

马家拳法不传外姓,故百余年来世所罕知其奥妙!民国年间,大户刘姓有恩于马家,付龙公便破例收刘氏三子刘万成为徒,与马天立同门学艺。

刘万成老师身材高大,但为人淳厚,八十年代中树人曾亲炙于刘师门下学习虎功门部分功法,故深知其禀性与为人。

刘师与余师李成恩相交近七十多年,八十年代亦同在南阳武术馆执教,情谊深厚。

刘师逝于上世纪末,其时己近百岁高龄。

马天立老师解放前举家迁来南阳,做小生意为生,闲时与南阳一帮拳师饮酒较艺,也是快慰平生!南阳历来是武术之乡,武风盛行,常人都以为所谓武风盛行是学武的人很多,其实固然有这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武术学术风气浓!学术风气浓则少意气之争,无意气之争则少门户之见,才宜于武学的发展!马师在与师友之间的切磋中,渐悟入境,期间亦多受兰雨田、周伏波、袁惕生、张九堂等先辈名家指点,遂在祖传功夫的基础上创出一种新的功法:天罡五行气功,简称天罡二十四把或天罡气。

探访革命烈士马耀南故居,了解“一马三司令”的革命事迹,缅怀先烈

探访革命烈士马耀南故居,了解“一马三司令”的革命事迹,缅怀先烈

探访革命烈士马耀南故居,了解“一马三司令”的革命事迹,缅怀先烈9月30日国家烈士纪念日。

1949年的今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举行奠基典礼。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

今天在第十个烈士纪念日,我们就走进“一马三司令”的故乡,来探访一下马耀南烈士的故居,共同缅怀先烈。

沿着张周路往西,远远的就能够看到周村航校飞机在头顶盘旋。

伴随着隆隆的飞机声,来到了周村区北郊镇北旺村。

路南进村主路上树立着高大的门楼,门楣上的“一马三司令的故乡”格外亮眼。

沿着进村的主路往南走到头右拐,有个百十米就到了马耀南故居。

在第一道大门口有两通石碑,黑色的大理石上刻着金字,分别是“市级重点文保单位”和“省级重点文保单位”--马耀南故居的文保碑。

而门旁的标牌上还显示,这儿也是淄博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

进入头道大门往里走,在前方的那个古朴的小院就是马耀南烈士的故居了。

免费开放,但是今天没有开门。

打了文物责任标牌上的联系电话咨询了一下,说是由于故居内有房屋正在维修,暂时关闭了。

无法进入故居内参观,那咱们就在这儿简单讲一讲马耀南烈士和“一马三司令”的故事。

从外部看,马耀南故居是一座传统的北方农家小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为砖木混结构,硬山顶。

大门坐落于院落的东南角。

马氏三兄弟(左至右分别为: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在这儿老百姓中流传着一首童谣“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

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

”说的就是马家三个亲兄弟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他们为清河区抗日武装的创建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马耀南,在这儿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垂髫儿童,都知道抗日英雄马耀南,家家户户都能说出马耀南的故事。

马耀南,本名马方晟,字耀南,1902年7月就出生在这个北方小院。

因为当时马家是一个农民兼手工业者家庭,家境算是比较富裕,因此马耀南也就有了优越的学习条件,7岁入私塾学习,13岁入周村高等小学念书,17岁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

〖2021年整理〗《知识扩展马永顺简介》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知识扩展马永顺简介》优秀教案

马永顺简介人物经历在祖国版图雄鸡昂首的地方,有一片惹人注目的绿色。

那绵延苍茫的大森林以其丰丰厚的馈赠,不仅为国家贡献了栋梁之材,更哺育了许多壮士和英雄,马永顺的足迹从这里起步。

建国初期的黑龙江小兴安岭林区,作业条件十分艰苦。

冬天,天寒地冻,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四十度。

西北风刮在身上,手脚冻得像猫咬似的疼痛;夏天,林子里一点风也没有,闷得人透不过气。

林区工人上山采伐,吃的是高粱米,住的是地窖子。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个采伐期,马永顺就采伐木材12021方米,一个人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全国手工作业伐木之最。

50年代采伐作业,伐木工都是站着伐木头,造成树根过高。

为了降低伐,多出木材,马永顺就先用手把树根周围的积雪扒开,一条腿跪在地上,把锯紧挨树根采伐,使伐根由过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

马永顺的左腿受过伤,跪着采伐,伤口裂开了,疼痛万分,可他一声不响,咬牙坚持。

东北林区推广了马永顺的降低伐根做法后,一年中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

马永顺不仅是个扎实苦干的人,还是个善于琢磨道道儿巧干的人。

他把大肚子锯改成弯把子锯,工效提高了3倍。

他总结创造出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成为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科书。

有一年秋天,暴雨倾盆,山洪暴发,通往林场的森林铁路有好几段被冲毁。

马永顺当时静脉曲张病复发,小腿肿得碗口粗,正在家中休息治疗。

听到消息,他忍着病痛从床上爬起来,冲进抢险队伍,大声喊道:“抢险队员‘小马’报到!”林区的秋天,河水刺骨凉,马永顺全然不顾。

他用铁锹挖土堵缺口,用手挖泥块子,搬石头,腿上的伤口一阵阵钻心疼痛。

干着干着,突然头昏眼花,一头倒在泥水里……他运沙石、修路、硬是坚持了7天,直到铁路通车。

他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倾注在本职岗位,倾注在千里兴安大森林。

周总理命名叫小马马永顺一生中获得过许多荣誉称号:“伐木能手”、“林海红旗”、“森林巨子”、“当代愚公”,可是“马小伙”或“小马”,马永顺自己听来最顺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史上马姓十大
风云人物
近现代史上马姓十大风云人物
二○一四年是农历马年,从林林总总的人物中,分列出近现代史上十大马姓著名人物,以飧同好。

这些人,名号很多,如教育家、理学家、佛学家、文学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体育家、物理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国学大师、政治活动家、相声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成绩卓著,勋名四起,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尊敬仰佩。

下面以出生先后排列之。

一、马相伯
马相伯(1840—1939),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徒,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

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

九·一八事变时,已届91高龄人他为救亡呼号奔走,发表《为日祸告国人书》,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

亲作榜书、对联义卖得10万元,支援抗日义勇军。

先后发起江苏国难会、不忍人会、中国国难救济会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等救亡团体,被公认为救国领袖、爱国老人。

著作等身,后人辑有《马相伯先生文集》。

二、马君武
马君武(1881—1940),祖籍湖北蒲圻,生于广西桂林,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

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民报》的主要撰稿人。

辛亥革命后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旋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后又担任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

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1924年,马君武开始淡出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等学校校长。

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三、马约翰
马约翰(1882—1966),现代著名的体育家,教育家,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功勋卓著。

生于福建省厦门,3岁丧母,7岁丧父,13岁入私塾,18岁时上中学,22岁考入圣约翰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1911年大学毕业。

1919—1920年与1925年—1926年赴美国春田学院进修体育。

读书期间是学校足球、网球、棒球、田径队主力,擅长中长跑,获1910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学校联合组880码冠军和440码第三名。

1936
年任中国代表团田径队总教练参加柏林奥运会。

1914—1966年在清华大学从事体育教学52年,编制徒手操近百套,发表过《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受到国家器重和人民尊敬。

终生锻炼,年逾80仍鹤发童颜,被誉为“提倡体育运动的活榜样”。

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起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

四、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 ,浙江绍兴嵊县(今嵊州市)人,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

他曾担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新中国建立后曾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等职。

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

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

五、马一浮
马一浮(1882-1967),祖籍浙江会稽,生于四川成都。

中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国学大师、理学家、佛学家、书法篆刻家。

与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励合称中国当代四大儒。

1901年与马君武、谢无量在上海合办《二十世纪翻
译世界》杂志。

赴美、欧、日后潜心学术,第一个把德文版《资本论》带到中国。

抗战时为浙大学生开设“国学讲座”,在乐山乌尤寺创建“复性书院”。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著有《泰和会语》、《尔雅台答问》、《避寇集》、《朱子读书法》、《蠲戏斋诗》、《复性书院讲录》、《道德经释注》等。

六、马叙伦
马叙伦(1885—1970),浙江余杭人,现代学者、书法家、教育家。

曾任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新世界学报》主编、《政光通报》主笔,执教于广州方言学堂、浙江第一师范、北京大学等。

曾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

自幼好书,擅楷、行兼及篆。

出版《马叙伦墨迹选集》、《马叙伦先生书法选集》等。

作有论书绝句十首及短论数十篇,言简意赅。

一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于文字学、金石学、训诂学、老庄哲学、诗词等皆有建树。

七、马公愚
马公愚(1893-1969),浙江省永嘉县人。

与胞兄孟容同为著名书画家,西泠印社社员。

1914年创设东瓯美术会,1919年与郑振铎等发起永嘉新学会。

后任上海美专教授,大夏大学文书主任兼中国文学系国文教授。

1929年与
郑曼青、马孟容等创办中国艺术专科学校。

作品参加“中德美术展览”,“中日联合绘画展”及英国、意大利等地画展。

解放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上海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

著有《书法史》、《书法讲话》、《应用图案》、《公愚印谱》、《畊石簃墨痕》、《畊石簃杂著》等。

八、马连良
马连良(1901-1966),回族,回回名尤素福,字温如,北京市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1910年受业于叶春善、蔡荣贵、萧长华、郭春山、茹莱卿等,先习武生,后改老生。

1911年10岁时即登台演出老生重头戏。

学艺10年期满继续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家学习,1922年21岁演于上海,标以谭派须生。

为追摹谭派艺术,登门求教于王瑶卿。

1930年组成扶风社。

翌年与周信芳同台演于天津,被誉为“南麒北马”。

1938年首演《串龙珠》,被日伪勒令停演。

1951年10月1日辗转回武汉,与张君秋组成中南联谊京剧团演出,然后北返。

1952年8月建立“马连良京剧团”,1955年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任团长。

1956年合排《赤壁之战》,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人合演《秦香莲》、《赵氏孤儿》、《青霞丹雪》、《官渡之战》、《海瑞罢官》、《状元媒》等。

1964年仍以64岁高龄参演现代戏
《杜鹃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因《海瑞罢官》一剧受到残酷打击,被迫害致死。

九、马三立
马三立(1914-2003),回族,祖籍甘肃永昌,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相声艺术家。

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说《水浒》名躁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擅演“文哏”段子。

1926年从父学艺,1929年拜著名相声演员周德山(周蛤蟆)为师,演出传统相声200多个。

主要有《吃元宵》、《卖挂票》、《黄鹤楼》、《相面》、《卖五器》、《开粥厂》、《蜡点灯》、《白事会》、《八扇屏》、《反八扇屏》、《地理图》、《窝头论》、《文章会》、《梦中婚》、《对对联》、《三字经》等,创编并演出新相声如《买猴》、《十点钟开始》、《偏方治病》、《猜戏名》、《似曾相识的人》等,为相声泰斗、幽默大师,培养了阎笑儒、班德贵、连笑昆、方笑天、常宝华、高笑林等许多相声演员。

十、马大猷
马大猷(1915-2012),祖籍广东潮州,生于北京。

物理学家,教育家,声学家,中国现代声学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创建者之一,中共党员,民盟盟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声学学
会名誉理事长,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美国声学学会荣誉会士,《声学学报》主编。

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物理声学建筑声学的研究,是房间声学中简正波理论,所提出的简洁的简正波计算公式和房间混响的新分析方法已成为当代建筑声学发展的新里程碑,并已广泛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