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世界史

合集下载

FreeKaoYan《世界现代史》习题题目

FreeKaoYan《世界现代史》习题题目

华东师大精品课程《二十世纪世界史》思考题上册第一章:1、怎样理解20世纪初欧洲在世界上还占据着优势地位?2、20世纪初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3、20世纪初年的局部冲突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有什么关联?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怎样形成的?5、怎样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第二章:1、简述世界主要大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世界秩序的不同设想。

2、评述凡尔赛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利弊得失。

3、分析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利弊得失。

4、简评国际联盟成立的目的及其成败。

5、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的来龙去脉。

6、分析2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7、简析《洛加诺公约》。

第三章:1、分析列宁主义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

2、简述俄国1905年革命过程和影响。

3、简述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产生过程。

4、简论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5、简述《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分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7、结合史实,分析共产国际对世界各国革命运动的影响。

第四章:1、简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实施原因和历史评价。

2、论述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3、简述20年代苏联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4、分析苏联在实施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5、简述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危机及其影响。

6、简述苏联实施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过程及教训。

7、试论20年代末苏联反布哈林斗争的实质及影响。

8、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利弊得失。

第五章:1、比较德国十一月革命和俄国1917年革命的不同结局,分析其产生原因。

2、结合“魏玛宪法”,分析德国魏玛共和国在体制上的特点及其利弊得失。

3、简述英国第一届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

4、分析法国“左翼联盟”政府内外政策的特点。

第六章:1、分析各国法西斯组织的共同特点。

二十世纪世界史1汇总

二十世纪世界史1汇总

二十世纪世界史1汇总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和变革的一个世纪,这个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衰落、科技的飞速发展等众多重大事件和变革,对世界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发展进行汇总。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这场战争是由于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争夺殖民地导致的。

战争期间,新的武器和战术被广泛使用,导致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

此外,战争结束后,巴黎和会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导致了德国的经济和政治崩溃,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2.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是俄国1917年发生的一场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联。

这场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激励了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

3.民族主义兴起:二十世纪见证了许多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在欧洲,爱尔兰、波兰、南斯拉夫等国家争取独立。

在亚洲,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进行了激烈的解放斗争。

这些运动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并导致了一系列的殖民地解放运动。

4.二战和纳粹大屠杀(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最具破坏力的战争,涉及了全球范围。

这场战争由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发动,他们试图征服欧洲和消灭犹太人。

这场战争造成了数千万人的伤亡和巨大的社会破坏。

战争结束后,纳粹大屠杀的规模和残忍性震惊了世界,并引起了对人权和种族歧视的深刻反思。

5.联合国成立(1945年):二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取代了同盟国。

联合国的目标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等。

联合国成为了国际事务的重要平台,其下设的安理会在处理国际危机和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冷战(1947-1991年):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一场意识形态斗争和全球霸权争夺。

世界近代史时间

世界近代史时间
1936年 德国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柏林—罗马轴心形成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西班牙内战爆发
日本“二.二六”兵变,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 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法西斯三国轴心形成。
金日成领导普天堡大捷
中国开始全面抗战(略)
1939年 西班牙建立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945年9月
1938年 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提出割让苏台德的要求
慕尼黑阴谋
1939年 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
1940年 德国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定
奇怪战争、静坐战争
苏联出兵波兰建立所谓“东方战线”
1940年 德国突袭北欧的丹麦、挪威 和西欧的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1940秋不列颠之战
1940.9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
1941.6苏德战争爆发
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秋大西洋宪章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莫斯科保卫战
1942.6中途岛战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3.12.1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英法敦刻尔克大撤退
法国投降 不列颠之战希特勒遭到挫败
日本抛出“大东亚共荣圈”,欲建立亚太地区霸权
1941年 二战进一步扩大
6月 苏德战争爆发
莫斯科保卫战
8月 英美《大西洋宪章》发表
12月 日本偷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 初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二战发生转折
1653年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军事独裁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word版本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word版本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范畴。

其形成经历了自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各大洲开始打破彼此隔绝的状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建立的400余年的历史演变。

一、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与15世纪末的一批欧洲人的运航,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则大大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期,整体世界初步形成。

这时电力被广泛应用,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勃然兴起,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正在兴起。

所有这些,都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促使世界经济出现新的高涨,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力时代”。

可以说,第二次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首先,第二次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经济条件。

19 世纪70 年代以前,在除英国之外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整个世界工业中,轻工业还占主导地位。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重工业迅速取代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美、德、英等国相继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这一转变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更加强烈的经济渗透,提供了更加现实的可能性。

其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改进了人类社会已有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19世纪70年代以前,用于人类社会中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还相当落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大规模交往没有可能进行。

二十世纪世界史.ppt

二十世纪世界史.ppt

一、苏联成为世界大国
二、东欧和亚洲社会 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四节 东西方冷战的开始
一、美国的遏制战略 和杜鲁门主义
二、杜鲁门主义的推 行和苏联的对抗措施
三、冷战初期的重大 冲突
• 第一次柏林危机
• 朝鲜战争
第一章
战后初期的世界格局
第一节
二战对战后国际政治和 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雅尔塔体制的构 建和联合国成立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形成和关贸总协定
第二节 资本主义体系的重组
一、登上霸主地位的 美国源自二、实力衰退的西欧三、处于被占领和半 占领状态的日本
第三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世界现代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

世界现代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
请回答:冷战消失、两极格局结束以什么 事件作为标志?材料中所说“多元化特点的社 会”指什么?
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多元化特点的社会”指世界政治格局的多 极化趋势。
中考考纲再现
课题
基本要求 知 识 内 容 识记 理解 运用
16课告别“雅 尔塔”
世界政治格局的 多极化趋势

主中干考知目识标整引合擎
分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
析 济发经展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
材料依四存:,互相竞争。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中考试题回眸
16.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这首 歌曲唱出了世界人民的美好心声。(2011年安徽 中考题)【文明共享的时代】 定居北京的加拿大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 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面包,一 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 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世界格局”的含义:是指在世界政 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 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 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力量结构或战略 态势。
2、“极”的含义:指的是综合国力强, 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中主考干目知标识引整擎合
二、二战后的政治格局—两极格局 3、两极格局的结束
结束的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 ,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苏联
解体
两极
格局
欧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徐学强整体史观亦称全球史观,它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对西欧中心论的批判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或者说史学流派。

它是着重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的宏观史观。

整体历史观(全球历史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1.从全局(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历史的发展都受到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着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按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基本理念划分人类历史发展的时期。

3.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

只讲纵向发展,不讲横向发展以及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影响,就无法说明民族历史或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过程。

根据以上观点我将世界近现代史作以下概述:一、世界潮流中的西方政治现代化历程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⑴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

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⑵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⑶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⑷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5)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6)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7)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①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

第四讲二十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

第四讲二十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领袖,与 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坚决 的斗争,把马列主义创造性地应用于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为我们党制定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政策,开辟了 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革
命道路,领导我们党取得了民主革命的 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马列 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直接产物就 是毛泽东思想,它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 列主义。
在20世纪的下半叶,世界上发生了第三 次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世界的 经济生活和社会面貌。邓小平把马克 思主义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时代 主题和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 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 得失,得出了新的科学论断。
20世纪各国共产党在实行马克思主义 与时代特点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的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 第一,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统一起来。 第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一切从实际 出发结合起来。 第三,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第四,要正确开展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 的斗争。
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社会主义才可以 说是真正奠定了自己的现代化的物质 基础,才谈得上是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 性的社会主义,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 们才能说自己真的搞了社会主义。 所 以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21世纪中叶,对 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说,是一个特殊 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 社会主义由理论和运动形 态到社会制度的飞跃,根本改变了 整个世界的格局。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都为探索解决这 个问题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社会主义国家的 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从总的来说,这 个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其根本的原 因在于,在列宁去世后的长达半个多世纪 的时间里,对马列主义和苏联模式的教条 主义态度严重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妨碍 他们不断紧跟时代潮流,从本国的实际情 况出发去思考问题,以致长期在改革和建 设中徘徊,找不到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 路,到了七八十年代这个问题变得十分尖 锐,由一个发展缓慢的问题变成了生死存亡 的问题。

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

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
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 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a
30
世界体系结构中的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 现代国际社会的政治结构。以现代主权国家为 单位,以大国霸权为支配力量,它反映客观的 “国际格局”(即某一 特定历史时期内各国力 量的分布、消长和组合而形成的战略性态势) ,同时通过霸权国家的支配行为和国际会议、 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形式建立某一特定历史时 期的国际秩序。历史上国际体系的变动都与地 区性和世界性战争相联系。
a
29
马克思论西方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作用
(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殖民活动)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 大的、老实说也是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社会革命。 ……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 卑鄙的利益驱使的,在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上也很愚 钝。但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 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如果不能,那末,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 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 的工具。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
a
2
我国历史学家吴于廑和罗荣渠的重要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最突出的理论成果之 一就是突破了苏联通史体系的束缚,对马克思的世界 历史观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合乎其本义的阐发。在这 方面我国历史学家吴于廑和罗荣渠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于廑先生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 思的世界历史观,并按照这一观念将人类社会的发展 归纳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罗荣渠先生在 国内最早将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就现代社 会的形成和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世界进程展开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作业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作业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7.“在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后二至三个月内,苏联依据以下条件协助 同盟国参加对日战争: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同时维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 整的主权,(日本)千岛群岛让与苏联。”该协议出自( )D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8.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 决定成立联合国的会议是( D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材料一:罗斯福私下对此的反应是:“他(丘吉尔)要我支持他……我不 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为我在尽一切可能不给 日本人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材料二: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 遭到日本帝国海军的蓄谋已久的突然袭击。……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 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对我们无端进行卑鄙的进攻,美国同日本帝国之间 已处于战争状态。
17.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也是人类正义与 邪恶的空前较量。读图,回答问题。
(1)图A、B中的历史事件有何历史影响?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在下列空格中填出图C、D、E中的历史事件名称。 C__诺__曼__底__登__陆_______ D__珍__珠__港__事__件_______ E__日__本__投__降__(_仪__式__)__
人教版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阿兰·麦杰逊在《二十世纪世界史》中描述道:“德国坦克滚滚地越过
波兰边境……在四周之内……波兰已经从地图上消失。”该军事行动标志着
第二次世界大战( )A
A.全面爆发 B.达到最大规模
C.出现转折 D.出现联合趋势
2.“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你知

“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作者:钱乘旦《光明日报》(2015年01月10日11版)西方史学流脉中的“世界史”是一种“新史学”,它指20世纪60年代兴起、90年代风靡的一个历史学新分支,在很大程度上同义于“全球史”。

但在世界范围内,对“世界史”是有不同理解的,本文对此作简单梳理。

什么是“世界史”“世界史”有不同的含义,人们一向有不同的理解。

在中国学术语境下,“世界史”是指“外国史”。

中国古代历史学中没有“外国史”这个概念,因为在古代中国不存在“世界观”,而只有“天下观”。

西方史学传统从一开始就有“世界”的地位,因为在“西方”,从来就强国罗列,写历史都不可能避开“外国”。

古代的东亚从来都是一国独大,对中国来说,“外国”并不重要。

这样我们就看到,从希罗多德开始,西方的历史差不多都是“世界史”,而中国传统史学确实只写“中国史”。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世界”的存在,由此就渐渐有了“世界史”。

自那以后,中国人对外国历史的了解经历了介绍、翻译、留学与早期研究几个阶段,史学门类中也出现了“西洋史”和“东洋史”。

人们对外国的历史不再陌生了,大中学校也开始讲授外国史;但作为学术领域,“世界史”是不被承认的,留学生从国外回来,教的是外国史,研究需做中国史,人们把“世界史”看作是知识而不是学术,一直到1949年情况都基本如此。

“世界史”作为学科,是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出现的,那是因为在俄国的史学传统中,很早就有“世界史”了,在苏联历史学体系中,“世界史”非常重要,与苏联本国史平分秋色。

但苏联的“世界史”是包括本国史的,俄国历史在“世界史”教科书中占很大比例。

这个特点在中国全盘引进苏联体系的时候却消失了,中国的“世界史”,成了刨除中国历史的“外国史”。

所以在中国学术语境中,“世界史”就是“外国史”。

由此我们看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对“世界史”的理解是不同的,而20世纪60年代西方史学界又兴起一种更加不同的“世界史”,这种“世界史”的最大特点就是摆脱自兰克以来西方史学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国家史的纵向观察角度,提倡用横向视野来观察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它注重地区、文明、国家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揭示遥远空间范围内各种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

略论二十世纪世界史的基本特征

略论二十世纪世界史的基本特征

略论二十世纪世界史的基本特征作者:鲁倩来源:《卷宗》2015年第10期摘要:在历史逐渐向世界性拓展的过程中,十五、十六世纪开启了人类历史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转折,而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世界从总体上形成一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从而实现由分散到整体的转折。

二十世纪作为这一伟大转折的开端,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阶级结构、经济发展、科技革新、生活方式等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认识二十世纪世界史的基本特征对科学把握世界历史事件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二十世纪;基本特征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世界从总体上实现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自此,世界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处于这一历史新阶段的开端,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伟大转折。

这种转折集中表现为三大发展趋势: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世界交往的逐步拓宽大大加快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民族独立的实现与国家主权的维护成为二十世纪的最强音;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趋势不可逆转。

由于世界一体化、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才真正将全球这一整体作为世界现代史的研究对象。

世界现代史是二十世纪世界史,特别是一战、俄国十月革命以降的历史;是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与现代社会主义体系的各自发展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心内容的现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史。

通常认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俄国十月革命。

但是二十世纪开始说比十月革命起点说或一战、十月革命起点说或许更符合学科特点与历史实际。

二十世纪的历史更多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势力的相互对抗、较量。

二十世纪的世界史,作为世界史或世界现代史,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内涵与外延不会是完全相同的。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言:“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九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九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课件

5.内容
条约 签署国
内容
评价
《四国 条约》
英、美、 缔约国互相尊重它们在 (1)对美国而言:拆散了⑧ 英日 同盟,为美国
日、法 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 垄断资本家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
和领地的权利;在上述权 一大障碍,是美国外交的胜利
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威 (2)对日本而言:其扩张野心受到了暂时遏制,但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d) 1.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2.影响 (1)摧毁了⑧ 德意志 、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个帝国,促成了一 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2)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3)促进了政府机构改变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4)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大战导致了政治经济危机,和平主义和社 会主义成为战后的两大社会思潮。
主要 内容
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
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德国
海军只许拥有轻型战舰;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客观 战胜国中的帝国主义大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通过这个和约达成了一定的妥协,原有的帝国主 作用 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通过战争与和约暂时得到了解决,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开始建立
美、英、 尊重中国的主权 (1)对日本: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日、法、 、独立和领土完 (2)对美国: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
中、意、 整(虚),要求中国 成为现实,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控制亚太地区提
葡、荷、 对帝国主义“门 供了重要条件,是美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户开放”和“机 (3)对中国: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

世界史专题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测试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世界史专题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测试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世界史专题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73-1975年经济危机后,形成了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经济协调机制,但成效有限。

这说明()A.西方大国无力主导国际贸易B.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形成C.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有限D.金本位体制动摇金融秩序混乱2.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科技活动逐渐由个人的、自发的朝着有组织的方向发展,科技人才的移民支持、风险投资体系、技术学院、公司制度等制度创新以及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的支撑,都成为推动现代科技革命进程的重要动力。

据此可推知,现代科技革命()A.强化了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B.开始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C.推动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D.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3.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法国妇女就业率增长迅速,1975—1990年,就业者增长了330万,其中女性占300万。

这主要得益于()A.福利政策的推动B.工人成为就业的主力C.经济结构的转型D.女权运动提高了妇女地位4.下表所示为1976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福利支出占比状况。

据表可知,当时()A.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B.“福利主义”缓和了社会矛盾C.西方普遍奉行福利主义政策D.社会保障水平受发展阶段影响5.1946年,苏联有400万的庄员未完成规定的最低劳动日任务。

赫鲁晓夫在递交给苏联部长会议的报告中称∶“1947年,在繁忙的夏收季节,仅3个州就有6500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庄员没有完成劳动定额。

”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农业改革成效不大B.农民对自留地生产积极性不高C.生产关系亟须调整D.二战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匮乏6.1969年,苏联颁布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明确规定:“集体农庄庄员家庭可以拥有一头带有一岁以下仔牛的奶牛,一头两岁以下的小牛,一头带有三个月以下仔猪的母猪或两头育肥肉猪,十只绵羊和山羊以及蜂群、家禽和家兔。

20世纪世界史(上)建议阅读书目

20世纪世界史(上)建议阅读书目

20世纪世界史(上)建议阅读书目整体阅读1.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鏖战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2.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上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李植枬主编:《20世纪世界史》,上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董正华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6.陈晓律等编著:《世界历史研究导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5-418页。

7.[美]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大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8.[美]加布里埃尔·杰克逊:《文明与野蛮——20世纪欧洲史》,余昌楷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9.[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上,郑明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0.[英]布莱克、赫尔姆莱克等:《二十世纪欧洲史》,上册,山东大学外文系英语翻译组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册,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2.[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4卷,罗经国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13.[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董正华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14.[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第3卷,霍文利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5.[英]保罗·约翰逊:《现代:从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上卷,李建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6.[意]杰奥瓦尼·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姚乃强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7.[英]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上,朱进东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18.[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浪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1919-1978年)》,上卷,李仓人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20.[英]M.M.波斯坦等:《剑桥经济史,第8卷:工业经济: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发展》,王春法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1.[美]杰拉德·皮尔:《科学时代——20世纪科学家的探索与成就》,潘笃武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2.[英]罗斯玛丽·兰伯特:《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钱乘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范畴。

其形成经历了自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各大洲开始打破彼此隔绝的状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建立的400余年的历史演变。

一、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与15世纪末的一批欧洲人的运航,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则大大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期,整体世界初步形成。

这时电力被广泛应用,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勃然兴起,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正在兴起。

所有这些,都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促使世界经济出现新的高涨,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力时代”。

可以说,第二次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首先,第二次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经济条件。

19 世纪70 年代以前,在除英国之外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整个世界工业中,轻工业还占主导地位。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重工业迅速取代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美、德、英等国相继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这一转变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更加强烈的经济渗透,提供了更加现实的可能性。

其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改进了人类社会已有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19世纪70年代以前,用于人类社会中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还相当落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大规模交往没有可能进行。

20世纪世界史

20世纪世界史

二十世纪世界史(上)导言在导言课里,我们将探讨两个问题。

一、20世纪世界史的主要特点这门课程在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些变化。

在西方国家,一般都包括在modern history里,但是,因为modern history的事件跨度很大,现当代的内容大都包含在late modern history 里。

苏联史学界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不太强调把1917年以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阶段,而是把它归入近代史的范围,认为世界现代史即世界近代史的第三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苏联开始把1917年以后的历史单独列出,而且强调世界现代史代表着一种社会形态,即:古代史同奴隶制社会形态相联系,中世纪史同封建制社会形态相联系,近代史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联系,现代史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相联系。

在我国,20世纪世界史的体系确定,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种社会体系的对立和斗争作为体系的中心内容,其基本出发点是,资本主义已经面临灭亡,社会主义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制度,因而社会主义必然很快取代资本主义,其典型语言是:“从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始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这种提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5种社会形态学说,立足点看来相当稳固,而且到目前为止,如果不放眼社会现实,是诸种说法中最能够自圆其说的,因而持续的时间很长。

一直到目前为止,有些文章和教材的提法中还留有某些痕迹。

但是再仔细观察,在这一大框架之下,不同的阶段还是有不同的侧重点:从建国到1957年,强调资本主义总危机的2个阶段,这无疑同斯大林的论述有关。

斯大林的总危机理论认为: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的三大基本矛盾激化,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资本主义进入了总危机阶段,其特征,1·世界分裂成两个对立的体系;2·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瓦解。

由于这2点,资本主义三大基本矛盾又进一步激化,政治危机同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资本主义体系因此而日益削弱,各国相继脱离这个体系,最终资本主义逐渐死亡,世界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影响世界历史的20世纪大事件-第二十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20世纪大事件-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光辉灿烂的楚文化据文献记载,最初在商朝时期,楚国就已经建立了。

楚国文明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历时最长的政权之一。

春秋初期,楚国开始强大之后,长期进行对外征服扩张,接连不断地对四周的邻国用武,吞并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还兼并了许多诸侯国的附庸国和少数民族政权。

春秋时期,楚国大约灭掉了40多个小国。

到了战国时期,又灭掉了8国,从而大大扩大了自己的领土。

楚国疆域最大时,占有今天的湖北全省,还包括陕西、四川、河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一部分地区。

那时,楚国是东周列国中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实际上占有当时天下的一半。

楚国可以说是地大物博,国力强盛。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称霸争雄的基本条件,也是光辉灿烂的楚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

原来,南方地广人稀,士壤肥沃,而且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楚族从北方向南方迁移时,带来了北方的农业技术,又继承了江汉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农业的生产经验。

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耒。

耒相传是神农氏发明的,上面有长柄的叫耒,下面有铲的叫,用来翻土耕地。

到了春秋中晚期,楚国掌握了冶铁技术,成为比较早地使用铁农具的国家。

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相当普遍地用于农业生产。

楚国是东周时期冶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最着名的冶铁中心是宛城。

有了铁器之后,楚国逐渐使用和推广了用牛耕田的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由于水稻种植的需要,楚国十分重视修建水利设施。

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期思陂。

战国时期,楚国又在淮南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芍陂,可灌溉上万顷农田。

楚国的提水工具也大有改进。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到过楚国。

他离开楚国到晋国去,路过汉水以南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农在菜园里劳动,抱着一个瓦瓮从隧道中提水浇地,很费气力。

子贡建议他架设桔(古代的一种提水工具,也叫吊杆。

用一根横木支系在木柱上,一端用绳吊一水桶,另一端系一块大石头或者其他的重东西,使两端上下,来提取井水)。

老农说他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那样做。

《二十世纪世界史》教学大纲

《二十世纪世界史》教学大纲

《二十世纪世界史》教学大纲
第一讲:导言: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与基本特征
第二讲:20世纪初的西方文明
第三讲:20世纪初东方社会的改革与革命
第四讲:大国冲突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五讲: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第六讲: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第七讲:法西斯主义政权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八讲:合作、对峙、缓和:1945-1975年间的美苏关系
第九讲: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第十讲: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革命
第十一讲:欧洲统一的进程
第十二讲:艰难奋进中的第三世界
第十三讲:东亚的崛起
第十四讲:美国的世界霸权之路
第十五讲:走向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主要参考书:
齐世荣、廖学盛主编:《二十世纪的历史巨变》,学习出版社,2005年
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徐天新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当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史》,第1-3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莫瓦特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4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上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4年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世界史”教学大纲与参考书目一、教学大纲
第一讲导言20世纪的性质与发展动力
一、时代性质
二、20世纪世界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动力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二讲20世纪初的西方文明
一、20世纪初西方文明的成就
二、西方文明的扩张
三、西方文明的动力——自由资本主义
四、西方文明面临的挑战
五、西方文明的评价
第三讲改革与革命:20世纪初的东方
一、改革成为革命的催化剂:土耳其、墨西哥、中国
二、改革成为革命替代物:印度宪政改革
三、东方改革与革命的历史地位
第四讲大国争霸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二、火药桶:巴尔干危机
三、一战过程
四、大战的后果
第五讲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的革命传统与列宁主义
二、战争与革命
三、1917年: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四、关于十月革命评价的几种观点
第六讲亚非拉现代民族解放运动
一、帝国主义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控制的加强
二、传统社会的解体与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特征
第七讲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一、意大利法西斯运动与墨索里尼上台
二、希特勒与德国法西斯上台
三、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四、法西斯政权的特征与性质
第八讲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终结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第九讲合作、对峙、缓和:1945—1975年美苏关系
一、美苏合作与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二、美苏对峙与冷战格局的形成
三、冷战的逐步缓和与东西方关系的调整
四、两极关系之下的世界和平
第十讲中东问题
一、中东地理与历史概况
二、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一战后阿拉伯地区新国家的形成
三、犹太复国主义与以色列国的成立
四、五次中东战争
五、海湾战争与美国入侵伊拉克
六、中东问题的实质
第十一讲欧洲统一进程
一、欧洲历史与文化
二、欧洲一体化过程
三、欧盟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历史地位
第十二章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斯大林“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辉煌与问题
四、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解体
五、有关苏联改革及其命运的思考
第十三章艰难前进中的发展中国家
一、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影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问题与发展过程
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与理论范式
第十四章东亚的崛起
一、东亚的革命与东亚的政治崛起
二、东亚的改革与东亚的经济奇迹
三、东亚的合作与东亚的未来
第十五章21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一、21世纪:历史的终结还是美国时代的终结?
二、经济全球化和一个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
三、形形色色的冲突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四、我们应有的心态
二、参考书目
齐世荣、廖学盛主编:《二十世纪的历史巨变》,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天新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当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英]霍布斯鲍姆著,郑明萱译:《极端的年代》,上、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英]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史》,第1-3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莫瓦特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4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英]巴勒克拉夫著,张广勇、张宇宏译:《当代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迟越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美]保罗·肯尼迪著,蒋葆英等译:《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查尔斯·库普乾著,潘忠歧译,《美国时代的终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