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中国出版业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
出版业的集团化趋势与应对策略
出版业的集团化趋势与应对策略导读:本文出版业的集团化趋势与应对策略,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那么,如何对企业集团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呢?专家们认为,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少数几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或影响的法人企业为外围,通过资金或契约等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系构成的经济组织。
据资料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经济生产总值约70%来自4万家跨国企业集团,其中的500家大企业又占到40%~50%。
欧美巨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如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麦可劳—希尔集团、德国的贝塔斯曼、法国的阿歇特集团等都已经成为实力雄厚的跨国出版集团而跻身全球500家大企业之列。
在西方,出版业的垄断和集团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新闻出版行业开始出现垄断现象,实力雄厚的报业巨头通过竞争、收买、兼并、扩张,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报业托拉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报团”现象,但此时新闻出版领域中的自由主义和独立媒体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版业集团化进入第二阶段,新闻出版业垄断的势力范围急剧扩大,从过去的日报业迅速波及所有报刊、图书领域,涉及影视、广播、通讯等一切媒介。
出版集团规模不断扩大,数目不断减少,跨行业、跨媒体、跨地区的趋势进一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新闻出版业集团化的第三阶段,表现为一方面新闻出版业与其他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业相互渗透、兼并加剧,另一方面,许多出版集团开始实施跨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垄断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一般而言,国外的大型出版媒介集团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发展,经过大浪淘沙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资金经雄厚、规模巨大、拥有高额市场占有率、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引领着世界出版媒介发展的潮流。
我国出版集团的组建是为了顺应世界经济竞争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符合我国特色的新闻出版体制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摘要】出版的本质是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明。
出版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任务,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以完善准入机制为保障,形成和谐的出版生态环境;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打造数字产品服务新模式;积极推进“走出去”,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出版高质量发展;使命任务;实现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阐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1]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体现了理论创新的时代性,更对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实践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出版业要自觉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一、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支撑力量。
因此,要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
1.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出版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出版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一般的商品属性,是实现人民精神富足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是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有效路径。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49条明确指出,“发展人民出版事业,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书报。
”[2]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出版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承担好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担负起引导人民群众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精神获得感、满足感。
中国出版业的市场结构现状及未来走势分析
中国出版业的市场结构现状及未来走势分析作者:梁之磊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2年第12期摘要:本文试图运用市场结构理论分析中国出版业当前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走势等。
以期优化出版产业市场结构,推动制度创新,充分利用产业融合和战略联盟来提高新闻出版产业经济效益和竞争活力,建构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关键词:出版业;市场结构;现状;未来走势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市场垄断关系的一个概念,是指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其决定因素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退出壁垒。
前两个因素主要描述出版业中出版社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出版市场的规模、数量分布特征。
后一因素主要描述出版社与市场外的潜在竞争对手的关系。
一、出版业市场结构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出版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集中度偏低市场集中度是衡量产业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一种分析产业竞争结构与格局的方法,常用绝对集中度来衡量。
绝对集中度一般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销售、资产等累计数量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来表示。
美国产业经济学家贝恩对美国产业垄断和竞争程度进行了划分,他认为“CR4(指某一行业中规模最大4家企业占该行业的市场份额)在65%以上、CR8(指某一行业中规模最大8家企业占该行业的市场份额)在85%以上的属于极高或高度集中寡占型,CR4在35%—65%之间的、CR8在45%—85%之间属于中集中寡占型,CR4在30%—35%之间、CR8在40%—45%之间属于低集中寡占型,低于这一指数的为原子型”。
虽然通过改企转制、集团化的加强,集中化程度有一定的加强,我国出版产业集中度还属于原子型(见表一),在周蔚华看来,我国出版业呈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出版业是高度垄断的行业,应该是高度集中的寡占型企业,但现实确实原子型,高度分散,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市场上企业规模小,企业之间难以形成竞合关系,从而导致宏观上竞争不足、微观上竞争过度的局面。
我国出版物流行业的基本现状与发展战略
【 摘 要 】 重点 从宏观 、微观 、管理模 式 、信 息技术 及供应 链共 五个层 面分析 我国 出版物流 行业 的基本现状 ; 结合 供应 链管理 的原理 ,亦从 五个 方面提 出并研讨 当前 出版 业规模化 、数 字化及市 场化 背景 下我国 出版物流 行 业转型与发 展的几 个战略思 考 。 【 关键 词】 出版物 流 出版发行业 供应链 管理 【 图分 类号】 G2 0 中 3 【 献标识码 A 文 价值链 信息化
【 e rs P bi i gsis u lhn d sr S p lc anma a e n V lec an Ifr t n K ywo d 】 u lhn l i c P bi igi u t s go t s n y u p h i y n g me t au h i nomai o
增加值 的 6%以上 “ 0 。随着我 国新闻出版 发行行业近 年来 的蓬 勃发展 , 出版物流作 为行业物流 也取得 了长 足进步 。伴随 国内出版物市场 的有序化 、集约化 、连
锁 化 , 国 出 版 物 流 也 开 始 向现 代 化 、规 模 化 的 方 向 我
发展 。
我 国各 省均 掀起 了建设大型出版物流 中心 的热潮 。新
【 编号】 1 0 .8 3 (0 2 0 . 0 10 文章 0 95 5 2 1 ) 30 5 .5
,
[ sr c] T iat lfc s s n h c r ns u t n f u lh go ii i ia c mbn dW tepicp s Ab ta t hs rc o ue o te ur t iai o p bi i l sc nChn , o ie h r il ie e t o s n g ts n e
论转型环境下中国高校出版社的发展战略
何在 新形 势 下 。 立 足 高校 出版社 的 自身 实 际 , 借 鉴先 进 的企业 战 略管理 经 验 . 形 成 符 合 高 校 出 版社 自身
特点 的发 展 战略并 有 效 地 加 以实 施 , 以增 强 自身 的
市场 竞争 力 和可持 续 发 展 能 力 。 是 高 校 出版 社 必 须
研究 的一 个重 大 问题
一
、
高 校 出版 社发 展面 临 的机遇 与挑 战
尔 系数城 镇 居 民下 降 到 3 6 . 3% , 农 村 居 民 下 降 到
4 0 . 4 %。 L 2 ] 这 种 消 费 的升 级将 不 断 转化 为 现 实 的购
Au g . 2 0 1 3
V0 1 . 29 N0. 4
第2 9卷
第 4期
论 转 型 环境 下 中 国高校 出版 社 的发 展 战 略
路 庆 良
( 中国石 油大学 出版社 , 山东 青 岛 2 6 6 5 8 0 )
[ 摘 要 ]随着 市场经 济 的 深入 发 展 和 国 际化进 程 的不 断 加 快 以及 新 媒 体 技 术 的广 泛 应 用, 高校 出版社 面临 的环 境 日益 复 杂 , 其 中既 有有 利 因素 , 也 存在 着诸 多挑 战 。在 此 背景下 , 中 国的 高校 出版 社 必须 结合 自己的特 点 , 采取 差异 化 战略 、 多元 化 战略 、 聚 焦战略 和 协 同战略 , 以 谋 求更 大的发展 空 间。为 实施上 述 战略 , 中国高校 出版 社 必 须 大力培 育 自己的核 心 竞争 力 , 认 真规 划 战略 目标 . 进行 组织 结构 变革 , 加 强企 业文化 建设 等 。 [ 关 键词 ]高校 出版社 ; 机遇 与挑 战 ; 发展 战略 ; 措施
我国出版业的政策变迁轨迹分析
摘要:中国出版业的现状是不断改革中的国有出版机构与民营机构交织发展的结果,是党和政府逐步放松对出版业的经济规制和调整、强化、巩固政治规制的结果,是从行政性垄断向着市场化蜕变的结果。
关键词:出版业;改革;政策变迁◎周志萍政策变迁轨迹分析我国出版业的我国出版业的现行体制模式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首要问题是解决图书供给严重不足与国民文化饥渴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出版业的改革是从增量发展开始的。
纵观30多年的改革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增量发展与发行体制改革阶段这一阶段,出版方针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初步明确了出版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出版单位由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同时,发行体制改革也开始起步并逐步深化。
这个阶段发展的重心是放松对出版社经营活动与发行领域的规制,以扩大出版产业的整体规模,增加图书品种和单位印数量,使发行主体多元化,从而拓展图书流通领域,迅速满足国民的文化需求。
总的看来,增量发展策略在出版业中体现为逐步放开图书流通领域,从而增大了图书供给量、壮大了出版业的整体规模和出版能力。
但是在这种急速的增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
首先,改革尚未触及出版体制问题,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常常与实际情况抵牾。
再次,国有出版产业规模的扩大并不是通过市场主体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按行政结构模式设置的产物,因此,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而不是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
这样一来,整个产业就会呈现出“优不胜、劣不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行政化的垄断格局。
第三,从组织结构上看,国有出版机构仍然没有脱离行政区域化的科层制模式,更像是一个个的政府机构,而非市场主体。
增量发展也只是在行政模式下的同质复制,第四,由于政策和法规的缺陷使得民营书业不能正常地发展,将大量的出版资源流向了一些素质不高、单纯地追逐金钱的不法书商手中,从而造成极大地资源浪费与产业的畸形发展,同时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能。
后危机时代中国出版业的战略调整与对策研究
第1l卷第5期2010年10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B E I H U A U N IV ER SI T Y(Soci al Sci ence s)V01.1l N o.50c t.2010后危机时代中国出版业的战略调整与对策研究苏静怡,庄廷江(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64)摘要:全球出版业经历了金融危机时期的急剧衰退后,迎来了复苏发展的后危机时代。
我国适时推出的振兴文化产业的国家政策、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以及全球出版业格局的调整为后危机时代我国出版业的战略调整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因此,政府应积极发挥推动作用,完善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调整出版产业结构,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数字出版能力,塑造数字出版品牌;强化国际市场意识,走创意出版之路。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国出版;对策中图分类号i F0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0)05—0011—04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了自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大衰退。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及时有力的救市措施。
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从2009年下半年逐渐开始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
有分析人士就此认为经济衰退已经触底,全球经济正在步入复苏性增长的“后危机时代”。
所谓“后危机时代”即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综观后危机时代国内外出版业发展格局与形势,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中国出版业调整与发展的难得机遇。
以此为契机,笔者将对后危机时代我国出版的战略调整与机遇、对策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出版业面临的机遇1.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振兴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该规划为出版业破解深层次的矛盾,推动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中国图书出版业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
【 键 词】 关
图 书 出版 ; 竞 争格 局 ; 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 ,我国 图书 出版业 逐渐 向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 ,整个 行业面临 日益 巨大的竞争压 力。由于长期 受垄断保护 ,我国图书 出版企业普遍 缺乏 营销理念和竞争意识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 时代到来 ,民众 精神消费支 出迅速提高 ,
润最大 的教材教辅类图书的出版但在其他 出版物方面表现 的差强人意 ;“ 图书工作 室”和 “ 文化传播公司”在策划和选题上 有相 当优势但局 限性 比较大。另外 ,由于 国家监管力度不够 ,各地出版社 改制都 自 有一套方案 ,缺乏全局 战略性考虑。随着 行业竞争的加剧 ,出版企业市场化意识逐 渐 明显 。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在意识到市场 对 MBA教材 的需 求后 ,当机立断开始出 版 这类 图书 ,最终 从各 大高校 出版社 的 MB A教材 中脱颖而出。 3 青少年是阅读的主流人群 。 、 青少年 仍是阅读的主流人群 ,虽然其 自身购买力 不 强 ,但家 长作为 实 际购买者 购买力 巨 大 ;以青少年为 目标市 场的图书类型和数 量很多 ( 如教辅类 、 文学类 ) 竞争 很激烈 。 , 管理人 员这一阅读人群正 日益庞大 ,其巨 大的购买力和购买需求使他 们越来越受到 关注。 4 、外资与 民营资本加速 渗入 出版领 域 。19 年 ,丹麦艾阁萌和人 民邮电出版 94 社合资成立童趣 出版 公司,此后越来越多 的 传媒 集 团在 我 国通 过版 权合 作 出版 。 19 9 5年就 进驻 中国的贝塔斯 曼于 2 0 0 3年 正式成 为北京2 世纪锦绣图书连锁有 限公 l 司的股东 ,拥有 4 %股份 。2 0 年 ,新闻 0 04 出版总署批准 了1家外商投资书报刊的分 1 销;目前 已有 6 多家外企在 中国设立办事 0 机构。 民营书业与国有书业的合作从最初买 卖选题 、书稿发展到直接协作出版 ,一些 民营图书工作室 已形成品牌 并呈现专业化 趋 势。如梦工场的励志书。一些工作室 已 经开始 走联合之路 ,实现优 势互 补,如读
2023年期刊出版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
期刊出版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目录序言 (4)一、期刊出版行业政策环境 (4)(一)、政策持续利好期刊出版行业发展 (4)(二)、行业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5)(三)、一级市场火热,国内专利不断攀升 (5)(四)、宏观环境下期刊出版行业定位 (6)(五)、“十三五”期间期刊出版业绩显著 (6)二、期刊出版产业未来发展前景 (7)(一)、我国期刊出版行业市场规模前景预测 (7)(二)、期刊出版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 (7)(三)、中国期刊出版行业的市场增长点 (8)(四)、细分期刊出版产品将具有最大优势 (8)(五)、期刊出版行业与互联网等行业融合发展机遇 (9)(六)、期刊出版人才培养市场广阔,国际合作前景广阔 (10)(七)、期刊出版行业发展需要突破创新瓶颈 (11)三、期刊出版企业战略目标 (11)四、期刊出版企业战略选择 (11)(一)、期刊出版行业SWOT分析 (12)(二)、期刊出版企业战略确定 (13)(三)、期刊出版行业PEST分析 (13)1、政策因素 (13)2、经济因素 (13)3、社会因素 (14)4、技术因素 (14)五、2023-2028年期刊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15)(一)、树立期刊出版行业“战略突围”理念 (15)(二)、确定期刊出版行业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品牌定位 (15)1、市场定位 (15)2、产品定位 (16)3、品牌定位 (17)(三)、创新力求突破 (18)1、基于消费升级的技术创新模型 (18)2、创新促进期刊出版行业更高品质的发展 (19)3、尝试格式创新和品牌创新 (20)4、自主创新+品牌 (21)(四)、制定宣传方案 (22)1、学会制造新闻,事件行销--低成本传播利器 (22)2、学习通过出色的品牌视觉设计突出品牌特征 (22)3、学会利用互联网营销 (23)六、期刊出版产业发展前景 (23)(一)、中国期刊出版行业市场规模前景预估 (24)(二)、期刊出版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 (24)(三)、中国期刊出版行业市场增长点 (24)(四)、期刊出版行业细分化产品将会最具优势 (25)(五)、期刊出版产业与互联网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机遇 (25)(六)、期刊出版国际合作前景广阔、人才培养市场大 (26)(七)、巨头合纵连横,行业集中趋势将更加显著 (27)(八)、建设上升空间较大,需不断注入活力 (28)(九)、期刊出版行业发展需突破创新瓶颈 (28)七、关于“十四五”期刊出版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建议 (29)(一)、期刊出版业“十四五”战略规划简介 (29)1、期刊出版业的社会化 (29)2、大规模的期刊出版业 (30)(二)、“十四五”期间期刊出版业的市场应用方向 (30)(三)、十四五”期间期刊出版业的发展重点 (31)八、期刊出版产业投资分析 (31)(一)、中国期刊出版技术投资趋势分析 (31)(二)、大项目招商时代已过,精准招商愈发时兴 (32)(三)、中国期刊出版行业投资风险 (32)(四)、中国期刊出版行业投资收益 (33)九、期刊出版行业风险控制解析 (34)(一)、期刊出版行业系统风险分析 (34)(二)、期刊出版业第二产业的经营风险 (34)序言依据编者的深度调查分析及专业预测,本次行业报告将从下面九个方面全方位对期刊出版行业过去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并将对期刊出版行业进行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还将对期刊出版行业前景进行展望及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中美出版业现状及发展趋向比较
中美出版业现状及发展趋向比较[提要] 中国和美国都是出版大国,美国出版业异常发达,早已成为公认的世界出版业中心,中国出版业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是巨大的。
关键词:出版业;现状;发展;比较中国和美国都是出版大国,美国出版业异常发达,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市场,其年出书种数、图书销售量都居全球前列,早已成为公认的世界出版业中心。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出版业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是巨大的。
一、中美出版业现状比较美国的出版业已发展到高级阶段,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美国出版业连续掀起一股波涛汹涌的并购狂潮,深刻地改写了其图书出版业的格局。
与此同时,美国书业也在不断寻觅外国市场,一步步向国外的图书市场扩张。
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除了非营利性出版社,其余出版社的性质基本上是营销型的,早已形成完全的市场机制。
中国出版业正处在起步阶段,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中国出版业规模不断扩大,书刊出版数量急剧增长;科学技术在出版业中普遍应用;中外出版交流不断扩大;多渠道发行活跃了图书市场,出版物的销售日益扩大。
中国图书环境已逐渐由单一性、封闭性走向多元化、开放化。
(一)中美两国对出版社管理的比较。
全美目前有出版公司9,000多家,这些公司不归国家所有,而是股份制企业或是私营企业。
公司财经不受政府行为影响,但公司财会由全美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
公司有业务上的绝对自主权。
业务范围大多全球化,不少公司是跨国公司。
其中,年销售额在3,000万美元或雇用员工达150名以上的大型出版社40家,其余绝大多数是年出版图书1~3种的小出版社。
其中,美国前20家规模最大的出版社的年销售收入占了全美总销售收入的75%,利润的50%。
除了少数出版机构由政府管理以外,基本上是私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其出版活动不受政府干涉,政府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规范出版业行为,进行宏观调控。
目前,中国对出版社的定位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出版业的集团化趋势
出版业的集团化趋势在西方,出版业的垄断和集团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新闻出版行业开始出现垄断现象,实力雄厚的报业巨头通过竞争、收买、兼并、扩张,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报业托拉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报团”现象,但此时新闻出版领域中的自由主义和独立媒体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版业集团化进入第二阶段,新闻出版业垄断的势力范围急剧扩大,从过去的日报业迅速波及所有报刊、图书领域,涉及影视、广播、通讯等一切媒介。
出版集团规模不断扩大,数目不断减少,跨行业、跨媒体、跨地区的趋势进一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新闻出版业集团化的第三阶段,表现为一方面新闻出版业与其他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业相互渗透、兼并加剧,另一方面,许多出版集团开始实施跨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垄断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一般而言,国外的大型出版媒介集团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发展,经过大浪淘沙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资金经雄厚、规模巨大、拥有高额市场占有率、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引领着世界出版媒介发展的潮流。
我国出版集团的组建是为了顺应世界经济竞争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符合我国特色的新闻出版体制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大致来讲,我国出版业集团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跨地区出版组织的松散联合体。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政府推动企业集团建设拉开了序幕。
1988年11月,花城出版社等11家出版机构联合成立了“地方文艺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
1989年4月,华东六省一市成立“华东省级新华书店发行集团”。
这一阶段的出版联合体严格来说不能称为出版集团,因为联合体成员之间既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资本纽带关系,仅仅是为了出版物的市场销售而形成某种协议,主要是为了互通信息、协调关系、壮大声誉而所作的一种“联合行动”。
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由于成 文法 先天 的抽象性和原则性 , 使得法 院拥 有很大的 自由裁量权 , 现实 中
实践中应该遵循现有法律规范, 将两者冲
突 的调解划 到法 制框 架 内, 两者 相互 尊重
( 作者: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2 0 1 2 级博 士研究生 )
“ 同案不 同判”的现象层 出不穷 , 这 将使 媒 体和公众对司 国际化发展 过程 中喜忧参半 。 中国出版业不得 不正视挑 战 , 加快 改革的步伐 , 提 高国际竞争 力, 由此 开启通过 图书出 口来推 动
国 家发 展 的 新 局 面 。
【 关键词】图书出版
国际化
发展战略
出版 产业作 为文化 产业 的核 心组成 部分 , 自改革开放 以来便 受到国家经济 、 政策方面 的大力扶持 , 使我 国逐渐成 为国 际图书市场 中的出版 大国 , 从而有效地传 播本 国的精 神思想 、历史 文化 和意识形 态, 提高 国家 的文 化软 实 力 。 然而 , 与美 国、 日本等 国家相 比, 我们虽 然是 出版大 内容在世界上缺乏强 大的竞争 能力 ; 传播
、
我国图书 出版产业进出 口现状
近二 十年来 , 伴 随着国际贸易 的快速 的不 断增强 , 我 国的图书 出版业进 出口的
强, 从 而 以更加 多样 化的书籍 作 品 , 丰 富 此增强我 国文化软实力 的输 出。 其次 ,我国出口的图书数量增长十分 缓慢 ,而进 口图书的数量则呈现 出快速增 长趋势。 在此期 间, 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等宏 观市场环境 的影响 ,我 国进出口的图书数 量 比例呈现出明显 的起伏特征 , 比如 2 0 0 9 年进 出口的图书数量虽然与前几年相 比有
各 自的运行模式 和规律 , 在 能实 现媒体监
2024年陕西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活动题及答案
2024年陕西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活动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是创新主体,是市场竞争主体,是产业发展支撑主体,是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主体。
A.国家B.政府C.企业D.个人2.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现状在(),以联邦学习、安全多方计算、数据沙箱为主的新技术不断助力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
A.技术融合层面B.区域发展层面C.技术发展层面D.区域融合层面3.推进城市()基础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
A.大数据B.信息模型(CIM)C.区块链D.管理模型4.《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科研机构、高校要按照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以()为评价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收入分配激励办法。
A.论文数量B.工作年限C.实际贡献D.职务职级5.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答案:D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A.资本B.创新C.文化D.经济6.()是跨系统、跨企业、跨地域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A.标识解析B.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C.工业互联网平台D.安全态势感知平台7.物联网的基本架构中的)由各种私有网络、就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等组成,在物联网中起到信围传输的作用,该层主要用于对感知层和应用层之间的数据进行传递,它是连接感知层和应用层的桥梁。
A.访问层B.网络层C.感知层D.应用层8.《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由()予以关闭或者责令停止从事职业中介活动。
A.民政部门B.司法部门C.市场监管部门D.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9.统筹推进强基固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六大工程建设,大力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全国兴边富民典范和强边固边示范区。
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2006年12月31日印发)一、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十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出版物的品种、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
我国新闻出版业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书报刊分销市场等新变化,克服了国民阅读率持续下降等不利因素,深入改革,开拓进取,保持了平稳增长。
从“九五”末到2005年,图书品种由14.3万种增长到22.2万种,图书印数由62.7亿册增长到64.7亿册,总印张由376亿印张增长到493亿印张。
报刊经过治理整顿,结构更加合理,市场更加规范。
报纸由2000多种减少到1931种,印数由329亿份增长到413亿份,总印张由800亿印张增长到1613亿印张。
期刊品种由8725种增长到9468种,总印张由100亿印张增长到125亿印张。
音像制品由1.8万种增长到3.5万种,数量由2亿张(盒)增长到6亿张(盒)。
电子出版物由2254种增长到6152种,数量由0.4亿张增长到1.4亿张。
包括互联网、通讯网、电视网在内的网络出版从无到有,数字出版产业初步形成。
全国已有手机报刊300余种,网络报纸1000余种,网络期刊超过2万种,网络数据库经营企业近10家。
出版物的销售数量稳步增长,出版物的内容质量进一步提高,出版了一大批导向正确、内容精良、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形成了一批思想健康、格调高雅、为广大群众喜爱的报刊、网站,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基本形成了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的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等为主,包括出版教育、出版科研、版权代理、出版物资供应、出版物进出口等附属门类完整的产业体系。
截止到2005年,我国已有图书出版单位573家,报刊社11399家,音像出版单位328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170家,网络出版机构50家,印刷单位18万余家,复制单位313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5.9万家,构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群。
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20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文/赵树旺 栗文达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
在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数字出版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数字出版业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出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作为新兴文化资本的数字出版“走出去”,对提高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文化强国、建构中国文化的全球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的动力在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国际市场需求以及内容资本扩张的本能,而数字出版内容国际传播的网络化、多媒体性、无国界等特点为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和可能。
通过数字版权传播模式、平台传播模式以及在线教育与在线服务模式,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出版企业和品牌,诸多数字出版产品走上了国际舞台。
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等各种国内外环境。
为此,中国出版业应该立足现实情势, 积极实施以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出版“走出去”策略,推动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
一、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面临的问题尽管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收获了不少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困扰着其进程与质量。
只有厘清“走出去”的现存问题,从中国数字出版业的生产与传播、国内国际环境差异着手,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最终实现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的高质量发展。
1.传播力之困:传播渠道不足虽然已有很多中国数字出版内容见于国际市场,但远远没有达到俯拾皆是的境地,更遑论在国际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的能力不足,特别是与欧美数字出版业的国际传播力相比,中国数字出版业竞争力较弱,传播模式和渠道明显不足。
我国图书出版发行行业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图书出版发行行业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分析提示:图书出版和发行是国家管制较严格的行业,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规定,我国对设立出版社、报刊社、出版物发行、出版物进口均实行许可制度。
(一)行业进入壁垒1、政策准入壁垒图书出版和发行是国家管制较严格的行业,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规定,我国对设立出版社、报刊社、出版物发行、出版物进口均实行许可制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的明确规定,非公有资本可以投资参股出版物印刷、发行等国有文化企业,但该类文化企业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
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书报刊、影视片、音像制品成品等文化产品进口业务。
根据《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的明确规定:在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允许外商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设立出版物印刷和只读类光盘复制等企业。
禁止外商投资从事书报刊的出版、总发行和进口业务,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制作、总发行和进口业务。
在中小学免费教材出版发行环节,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仍对参与的教材出版单位和发行单位设有严格的资质限制。
根据《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自2016 年6 月起,发行单位从事中小学教科书发行业务,应取得广电总局批准的中小学教科书发行资质。
2、规模壁垒图书出版发行行业对资金有较高的规模要求。
对于出版业而言,图书的选题、编辑等环节需要大量的专业编辑人员根据市场情况、作者资源情况进行选择和加工,因此属于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产业,这就对出版商的产业规模和资金实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出版企业前期费用也比较高,包括购买版权、支付稿酬、版税、支付编辑人员工资、承担纸张和印刷费用等。
在发行方面,为提高发行业务规模,在发行环节需要广泛的连锁经营网点,以实现采购成本低、运营成本低、运营效率高、规模经济明显等诸多优势;除了扩大网点规模外,高效的物流配套体系、相关出版物采购配送所需的流动资金,亦对参与者的资金规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出版业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现有报纸的总量、结构和布局,反映着我国报纸出版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国家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原则对报纸出版业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形成了报纸总量适度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布局日趋合理的基本格局,为我国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
其中,中央级报纸218种,占我国报纸总量的11.3%;省级报纸806种,占总量的41.8%;地市级报纸848种,占总量的44%;县市级报纸54种,占总量的2.8%。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出版报纸最多的省份为广东省,共出版100种报纸;出版报纸最少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出版15种报纸。
我国报纸的结构经过历次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各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局面。
2005年,全国出版各级党报438种,党报成为我国数量最多的单一品种报纸;出版晚报都市类报纸285种(其中晚报153种,都市报132种),在全国报纸结构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党报;出版生活服务类报纸245种,其中广播电视报仍占有51%的比重;出版行业、专业及其他各类报纸958种,在20个细分子类别中,数量最多的是企业报,占这类报纸总量的16.9%。
在不同刊期的报纸中,日报和周一刊报纸是我国报纸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报纸总量的49.7%和29.8%。
我国72%的日报是党报和晚报都市类报纸。
2004年,全国共出版90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使用13种少数民族文字。
我国目前使用本民族文字的主要少数民族,都拥有以本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
此外,我国还出版外国文字报纸13种,主要是英文和俄文报纸。
我国报纸的布局在充分保障各地宣传舆论工作需要的同时,与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日益协调。
不同类别报纸在各级行政区划的布局,体现了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相统一的指导思想。
在报纸的地区布局上,2005年,全国报纸布局呈现纺锤形结构,但基本保持均衡。
但六大经济区域报纸出版资源呈非均衡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动下,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出版报纸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42%。
各省区布局基本均衡,报纸出版资源最多的省份仅占全国份额的5%左右。
但各城市布局呈非均衡布局,占全国城市比例5.5%的36个中心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集中了全国62.2%的报纸出版资源,其中4个直辖市拥有全国五分之一的报纸。
在报纸的品种布局上,三级党报结构实现了党报对中央、省、地市的全面、均衡覆盖;晚报都市类报纸的集中度明显提高,在36个中心城市出版的晚报和都市类报纸,占全国同类报纸总量的49%;受城镇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多样化的生活服务类报纸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而功能单一的广播电视节目报依然在地市级生活服务类报纸中占据主导地位(占77%);全国性行业报纸主要集中在中央,企业报的分布则直接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特大型、大型国有骨干企业的布局现状。
2003年报刊治理后,报纸在县市一级的分布为数极少,现存54种报纸主要是民族自治县党报、晚报及县域专业类报纸,县级生活服务类报纸目前为空白。
日报的出版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周报的出版状况则与多样化的报纸阅读需求有关。
我国出版日报最多的省份为江苏省,共计59种。
出版周报最多的为新疆自治区,共计69种,多为民族文字周报。
出版日报和周报最少的为青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日报比重超过50%的省(区、市)有22个,13个地区的周报超过半数。
22个省(区、市)的日报和周报比重介于40-60%之间。
总体看,我国周报的发展弱于日报,表明适应细分阅读市场需求的周报在多数地区还未充分发育。
报纸出版业的发展态势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为中国报纸出版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六大”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为中国报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推进报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环境。
一、报业发展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势头从报纸主要出版指标的统计情况看,我国报纸出版业在国家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2004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多项指标增势强劲,报纸出版能力不断提高,世界报纸出版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数据表明,中国报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1、全国报纸主要出版指标持续增长。
从历年增幅情况看,我国报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增长的规律,1990年以来出现了三次增长周期,分别是1990-1993年,1994-1999年,2000-2004年。
其中,2000年来的这一波增长势头最为强劲。
2004年,在报纸总量减少9.3%的情况下,全国报纸平均期印数增长2.31%;总印数增长5.17%;总印张增长23.55%,折合用纸量351.1万吨。
各项增幅均超过2003年的增长水平。
省级报纸对增长率的贡献最为突出,平均期印数增幅达8.98%。
2000年以来的“厚报”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到2004年,全国平均每份报纸的印张数达到3.79印张,折合对开报纸平均每份15.16版(或四开报纸30.31版)。
2、日报出版能力大幅增强。
在1990年以来的三次周期性增长中,报纸日报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2004年,我国共出版日报955种,日报占报纸总量的比例由1990年的20%上升到49.7%。
据世界报业协会统计,2004年,全球日报出版总量为6580种,我国出版的日报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日报出版总量的14.5%。
全国日报平均期印数达9860.39万份,比上年增长6.6%。
日报出版规模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日报出版大国。
日报总印数比上年增长7.4%,其中省市两级周七刊日报是主要拉动因素。
总印张增长24.95%,其中,占我国报纸总数50%的日报消耗了全国90%的新闻纸。
3、千人日报拥有量增幅显著。
千人日报拥有量是联合国衡量一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国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我国日报的千人拥有量继2003年首次突破70份后,2004年继续上升,达到75.86份,较上年增长6%。
10个省(区、市)的千人日报拥有量增幅超过20%。
6个省市的千人日报拥有量超过了100份。
其中,北京、上海两地的千人日报拥有量分别增至274.2份和268.1份,已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4、报纸普及率稳步提高。
日报普及率是另一个衡量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004年,我国报纸普及率由2003年的户均0.25份上升到0.26份,增幅为6.6%。
9个省(区、市)的日报普及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日报普及率超过0.5份的省市有四个,其中北京(0.85份)和上海(0.83份)已接近每户居民每天1份日报的发达国家水平。
5、报纸定价总金额同步增长。
2004年,全国报纸销售定价总金额达252.9亿元,比上年增长约5个百分点,占当年全国GDP总值的0.19%。
其中日报198.8亿元,占78.6%,周报52.32亿元,占20.7%。
广东以40亿元高居榜首,其中日报定价总金额达37.5亿元。
以教学辅导类报纸为出版特色的山西省,周报定价总金额达8.1亿元,位居全国周报首位。
二、报业发展不断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国报纸出版业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持续不断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我国报业以党报为龙头、各类报纸共同发展的局面已基本形成,报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坚持导向,服务大局,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报纸出版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紧密围绕中心,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深入开展新闻改革,努力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促进了改革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国报纸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不断增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强了党的新闻舆论阵地。
同时,也迅速扩大了报纸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为报业自身的发展赢得了广阔空间。
2、报刊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过2003年的党政部门报刊治理,全国共停办报纸282种,发行量减少近12亿份,减少报刊征订费用近5亿元。
报刊治理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性成果,赢得了广大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有效减轻农民和基层负担的同时,2003年报刊治理也是建国以来我国报业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结构性调整。
这次治理让党政部门权力退出了报纸发行及其它经营活动,切断了党政部门权力与报纸经营之间的利益纽带,使我国报纸出版资源朝着有利于报业发展的方向重新配置,为深化报纸出版体制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
盘活出版资源存量,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报纸出版资源的增量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盘活现有出版资源存量,成为近年来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重要调控方式。
变更现有报纸的名称、业务范围、内容定位、主管主办单位是盘活资源存量的主要手段。
2003-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了89种中央和地方报纸变更报纸名称、业务范围或主管主办单位,占我国报纸总量的5%。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成为两年来报纸调控的一大特色。
一批在盘活存量过程中焕发活力的报纸,很快在报业市场崭露头角,受到群众欢迎。
3、党报为龙头、各类报纸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逐步朝着以党报为龙头、各类报纸共同繁荣的格局发展,至2004年,我国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党报的主导地位继续巩固。
2004年,占党报总量10%左右的中央和省级党报,占各项主要出版指标的比重均在36%至45%之间,显示了中央、省两级党报在党报群体中的核心地位。
报刊治理后,党报的平均期印数比2004年增长8.5%,实现了稳中有升。
2000年以来,中央和省级党报已稳定在对开12版、平均期印数40-45万份的水平,这一态势表明,党报地位的巩固和影响力的提升,已不再取决于党报版数和发行量的进一步扩大,以质量取代数量作为巩固党报龙头地位、加强党的宣传舆论阵地成为各级党报的普遍共识。
2002年以来,党报改版的频率和力度明显加大。
通过新闻改革,党报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党报得到巩固和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党报建立了强大的系列子报体系。
2004年,全国各级党报连同所属系列报总数达1017种,占全国报纸总量的53%,平均期印数占全国总量的47.71%,总印数占67.86%,总印张占76.67%。
晚报都市类报纸快速发展。
在我国报业的三次周期性增长中,晚报都市类报纸都是重要的拉动性力量。
至2004年,全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晚报都市报方阵,尽管数量仅占全国报纸总数量的14.8%,但其他出版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类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