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主义“与“后传统主义“

合集下载

浅析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生活案例分析

浅析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生活案例分析

浅析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生活案例分析作者:闫普邦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5期一、古典主义西方的古代主义,虽然在内容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延续,但是艺术风格还是有它的独特性,使其继续发展。

创作的原则是要求艺术家们对理性美的不断追求,同时大多数艺术作品都还是很愿意接收传统性的艺术手段。

艺术作品在创作的发展过程、趋势、目的等方面受其影响,让古典主义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体现出既真实又灵动、既高尚又优雅、既缜密又纯洁的审美独特性。

古典主义具有的特征:(1)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2)理性至上;古典主义又可以叫做唯里主义,代表人物是笛卡尔,主张摒弃传统偏见,同时对于神学世界观是持反对意见的,知识的源泉只能是理性的。

这是因为在当时人们觉得大家会被感性材料所欺骗,认识世界必须运用理性。

(3)用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为范例,借古喻今;古希腊建筑:使用梁柱结构构成建筑,柱的样式有三种:科林斯、爱奥尼、多立克。

古罗马建筑:在初期的时候建筑的形式和古希腊一样,但神庙的中央与地基是不同的,立柱的结构也由三种变为五种。

现在最常见的形式为:筒形拱、十字拱、穹窿。

二、现代主义现代艺术汇集着很多画派:印象派,野兽派,表现派等等。

作品不在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也不再是严谨的造型艺术,充分表现丰富的自然界中转瞬即逝的色和光的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在一定上还是受到儿童画真实的自我情感表现中所启发的。

现代主义具有的特征:1、倡导表现自我,同时反对在现现实;2、渺小的人物是作品所要表现的,主要是悲观厌世的一种情绪体现;3、现代主义主要重视形式的创新,同时在语言上的运用、表现方法的技巧和结构的合理安排等方面深入探索;德国包豪斯学校的建筑,就是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对于功能性和技术性的重视为前提下,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让它的一切看的是那么合理。

在现在的许多建筑上,仍然使用此种方法。

活泼的现代主义风格婚礼:一对新人的婚礼在洛杉矶闹市区的华特·迪士尼音乐厅举行,明亮的珊瑚色和淡绿色为这优雅的现代主义婚礼增添了一抹别致的风情。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为我们审视和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简单的学术流派或文化现象,而是一种复杂且多元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

它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后现代主义以其对权威的质疑、对多元性的强调以及对边缘声音的关注,为传统文化的解读带来了新的活力。

它打破了传统解读中单一、线性的思维模式,不再将传统文化视为一成不变的、固定的实体。

相反,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多元的,是可以被不断重新诠释和建构的。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下,传统文化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唯一性。

传统的文化解读往往依赖于权威的解释和既定的规范,而忽视了个体的理解和体验。

后现代主义则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背景、经历和价值观来解读传统文化。

这种对个体解读的尊重,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不同的个体眼中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后现代主义注重对边缘文化和小众文化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往往只有主流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元素得以广泛传播和重视,而那些边缘的、小众的文化则容易被忽视和遗忘。

后现代主义则试图挖掘和恢复这些被边缘化的文化元素,将它们纳入到传统文化的整体解读中。

例如,一些民间的、地方的习俗和艺术形式,在过去可能被视为次要的或不重要的,但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它们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视角。

此外,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还体现在对文化符号的重新诠释上。

文化符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这些文化符号不再具有固定不变的意义,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解读方式产生新的含义。

后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其出路

后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其出路

后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其出路摘要:后传统社会的到来不仅给传统的道德准则和道德习惯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使当代的道德教育陷入了困境。

为应对后传统社会对道德教育造成的冲击,我们必须重新确立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重塑道德权威,弘扬传统价值。

关键词:后传统社会;道德教育;困境;出路一、后传统社会概念诠释后传统社会概念来自于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他在其《生活在后传统社会中》一文中明确地指出,现代社会是一种后传统社会,是一种消解了传统同时又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传统的社会。

那么什么是后传统社会呢?简单地讲,所谓后传统社会就是传统已经不再起主导作用或者其传统已逐渐消亡的社会。

现代社会为什么又是一种后传统社会呢?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之所以是一种后传统社会,是因为与过去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

1.多元选择逐步取代传统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义务在传统社会中,我们的行为、信仰以及自我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所决定的,而在“后传统社会”中,我们不得不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抉择”。

“在后现代情境中,我们不得不对如何生存和如何行动加以选择。

因为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几乎都能提供多种可能性”[1]95 。

由于以往支配着人们行为的那些传统在逐渐消失,“我们的许多日常活动事实上变成是可以选择的,或者更确切地说,选择已经成为义务”[1]96。

2.终极权威的消失,整个社会处于不信任状态之中在传统社会中,作为终极权威的“ 传统的守护者”,“他们被认为是因果力量的代表或不可或缺的中介人,他们是奥秘的掮客”[1]83。

他们所拥有的神秘知识大多是无法被圈外人所了解的,因此其权威也就具有终极性,是不容侵犯的。

而在“后传统社会”中,权威则是拥有各种“专门知识”的“专家”, 而“专家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在外行人的眼中可能是神秘的,但只要付出努力,原则上任何人都可能取得这种知识和这些技能”[1]83。

传统与反传统教育的血泪博弈

传统与反传统教育的血泪博弈

传统与反传统教育的血泪博弈作者:方琼英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2期摘要传统与反传统教育方式在影片《Dead.Poets.Society》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展开了一场血与泪的博弈,最后反传统以灰暗凄凉的结局收尾。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浅析场域决定传统与反传统的结局;沟通行动的重要性和从学生尼尔的最后自杀看当时的社会情状。

关键词春风化雨》社会学传统反传统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电影《Dead.Poets.Society》,直译为《死亡诗社》,又被翻译为《春风化雨》,是一部震撼人心且引人深思的有关反传统教育的电影:美国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校――古老的校舍,阴暗的礼堂,到处显露出传统保守的气息,“传统、纪律、荣誉、卓越”是学校一贯秉承的校训。

家长们费尽心机将他们的孩子送到这所优秀的中学来,祈盼孩子成龙成风,成为社会的佼佼者。

一群风华正茂的学生,内心充满着希望与憧憬,却在传统的包围中收起青春洋溢的容颜,一心只能读圣贤书。

恰巧,学校这时新来了一位老师――John Keating,一位极富激情、创新、睿智、幽默的人。

他号召学生站上课桌用崭新的视角看世界;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个性、理想;让学生用咆哮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激情;教育学生Seizing the day……John Keating老师主张教育的根本是让学生学会自由思考。

但是,这一系列的反传统教育与威尔顿学校的传统教育格格不入,双方的矛盾逐渐深化,传统与反传统的博弈由此展开……《Dead.Poets.Society》被译为《春风化雨》,可见影评主人公John Keating老师是受到观众的肯定和赞赏的,将他的反传统教育方式比喻为微微的春风最后化为绵绵的春雨,滋润大地,是大地上的生物在新的一年里吸收养分成长。

确实,影片中John Keating的一群学生在他的浇灌下,勇敢地想传统教育发出了挑战:学生们将诗歌的序言一页一页疯狂地撕掉;站上桌子,用所谓的崭新视角看世界;尼尔不顾家人的反对参加《仲夏夜之梦》演出;胆小怯弱的托德也能激情洋溢地作一首诗;纳克斯向克丽丝展开爱的追求;半夜溜出学校到石穴中重组“死亡诗社”,吸烟,Seizing the day……John Keating的反传统教育产生了作用,胜利的曙光隐隐若现,突然,传统发起了反攻,威尔顿学校、学生家长不允许这种异端教育的存在,不允许“毒害”学生异端思想的存在。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传统与反传统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传统与反传统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传统与反传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传统与反传统一、西方文学的传统与当代文学的流变十九世纪末以来 , 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声浪中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一批传统的现实主义新老作家仍然以冷俊的批判现实的笔触进行创作,这类作家包括乔治·肖伯纳(1865 ~1950 ),约翰·高尔斯华绥( 1867 ~ 1944 ),罗曼·罗兰( 1866 ~ 1944 ),约翰·斯坦贝克( 1902 ~ 1968 )等。

二是风起云涌的现代主义文学,它声势浩大,名目繁多,先后有二十余个流派相继登台亮相。

这股声浪的喧嚣在现代文学中几乎淹没了一切,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流。

现代主义(modernism )一词,按《牛津大词典》上的解释,最早出现在1737 年斯威夫特给亚历山大·蒲伯写的一封信中,现代主义者(modernist )一词出现得更早。

正如欧洲中世纪哲学著作中所说的现实主义(realism )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不同一样,现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也已经成了一个文学术语,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含义。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研究者在讨论西方文学的“现代特性”时,感到缺少一个能够表达新的文学运动中这个含义的名词,有人曾试图用“旋风派”(vortex )或是“意象主义”(imagination )等等,但总觉得概括得不够,现代主义一词应运而生,渐渐的为问们所接受。

库顿(J.A.Cuddon )编写的《文学术语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是:“用于指十九世纪末以来所有各国创新性艺术的术语,具有极为综合的意义。

弗兰克·默得教授指出了早期现代主义与新现代主义的区别:早期现代主义指新运动的早期表现,止于1914 ~ 1920 年这一期间;新现代主义指从那时以后的运动(如超现实主义)。

就文学的现代主义而言,它表现为文学从既成的准则、传统、常规中的解脱,它是观察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的新方式,是表现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尝试(有些是卓有成就的)”。

传统与“反传统”-精选文档

传统与“反传统”-精选文档

传统与“反传统”传统是历史的“遗产”,我们发现它所承载的不单是知识和经验,也不只是技艺和技巧。

除此之外,传统还赋予我们一种进取、超越的力量一一创造力。

正是创造力延续了传统的生命并赋予传统以新的意义。

传统就像是刚刚开始蹒跚学步的幼儿需要遵循的“程式”法则, 依靠传统力量的引导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的“行走”技巧。

而当人们掌握并熟练运用了这一技巧之后便开始尝试着奔跑。

这是人内在力量的驱使,要求突破传统束缚, 推动自身发展。

对于美术(艺术)而言传统是其存在的依据,而创造力是点燃其生命的火种。

艺术因创造力的推动得到生发和发展,才能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因此,创造力对于艺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提到“反传统” 一词,保守派立马会有人说:美术史上的优秀艺术家、艺术作品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怎能容尔等晚辈后生肆意“反叛”,如若没有传统经验的学习积累怎能懂得什么是美。

笔者认为“反传统”,并非是将传统完全地推翻、封存起来,确切地讲,“反传统”是对传统的创新发展。

“不破不立”像美术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著名事件: 中国画“隔代而承”,赵孟的书法以“学古”为“开新”,意大利文艺复兴追求古希腊的“自由”艺术精神,法国后印象派以学习原始绘画中的画面因素求创新……实例表明“反传统”并非对传统的全盘否定, 习继承传统也绝不是对传统的机械模仿。

纵观中国美术史上名家所作的“仿大痴笔、云林意”没有见到哪家哪派是为了画得像而画;塞尚看似稚拙的用笔也非原始人所描绘的痕迹那般……由此不难解读出“反传统”的真意:继承传统不仅是学习传统的技术、知识、经验,更应该继承和发展的是“反传统”的精神。

传统的知识,固定的程式,完备的形式只是帮助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让我们得到“美的艺术”的知识和创造具有完美形式的艺术作品的方法,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要求解放的本质力量如同无形而有力的线牵引着我们不断前行,超越前人,突破自我。

可以大胆地向“传统的守护者”说:“也许你守护的传统暂时不会改变,但它绝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而我所坚持的“反传统”必将不断地实现超越。

文学批评知识:传统文学批评与后现代文学批评的比较

文学批评知识:传统文学批评与后现代文学批评的比较

文学批评知识:传统文学批评与后现代文学批评的比较传统文学批评与后现代文学批评的比较传统文学批评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时采用一定规范和传统的方法和技巧,注重作品本身的意义、内涵和价值,强调作品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而后现代文学批评则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文学批评而言的新的批评方式,其特点是反传统、反归纳、反实证、反结构、反理性、反现代主义等,注重对文本的解构、批判和重塑。

首先,传统文学批评倾向于强调作品的内在价值,即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形式等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而后现代文学批评则注重通过解构和批判去打破作品的内在结构和道德规范,从而重塑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如《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在传统文学批评中,人们通常关注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悲惨遭遇,探讨其对独立意识和人性的探索,而在后现代文学批评中则可能关注小说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问题,探讨其与现代人意识形态的矛盾,从而推导出其中的隐喻其次,传统文学批评着重考虑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关系,追求文学作品的普遍意义和价值,而后现代文学批评则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这种追求,主张更多的是文学作品与文化、权力和阶级的关系。

例如,在传统文学批评中,我们可能会对《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从中寻找其普遍意义,而在后现代文学批评中,则可能关注在小说中体现的性别、身份和权利的不平等现象,将《红楼梦》视为一种反映社会阶级对立和性别歧视的作品。

最后,传统文学批评重视批评者的学术素养和规范,强调客观分析和严谨论证,而后现代文学批评则更多地强调批评者的主观感受和权利。

后现代文学批评中常常强调批评者的个人经验、语言和观点等,认为批评的合法性更多基于个人主观感受和亲身经历。

而在传统文学批评中,批评者更多地通过知识和学术素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客观严谨和准确。

总的来说,传统文学批评和后现代文学批评各有其优点和缺陷,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实际批评操作中灵活运用和综合应用这两种批评方式,从而更好地解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传统主义_精品文档

传统主义_精品文档

传统主义传统主义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

它强调传统价值观和传统的方式来理解和处理世界的问题。

传统主义强调保持和传承过去的智慧和传统,认为它们是社会稳定和正常运转的基础。

在政治方面,传统主义强调宪法、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

传统主义者认为,这些制度是由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得出的,应该被尊重和遵守。

他们坚信,追求变革和革命往往会导致混乱和不稳定。

因此,他们倾向于保持现有的政治秩序,并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社会方面,传统主义强调家庭价值观和道德传统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社会的核心是家庭,家庭是价值观、道德和社会凝聚力的基石。

传统主义者主张尊重和保护传统的家庭结构和价值观,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文化方面,传统主义强调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保护和发展。

传统主义者相信,传统文化和艺术是一个国家或社区的灵魂。

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的文化和艺术,一个社会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认同感。

传统主义者主张重视和培养传统的文化遗产,以及传统的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和文学。

然而,传统主义也有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传统主义过分强调了过去,忽视了当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他们认为,传统主义可能导致保守主义和教条主义,限制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传统主义也可能导致排外和歧视,削弱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当今社会,传统主义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实践。

一些人认为,传统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混乱时。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传统主义过于保守和束缚,需要与现代价值观和实践相结合。

无论怎样,传统主义都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它挑战我们思考如何平衡传统和创新,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个人和社会对传统主义的态度可能因时间、地点和文化背景而异,但通过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和辩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

传统女性主义的局限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超越

传统女性主义的局限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超越

传统⼥性主义的局限与后现代⼥性主义的超越
传统⼥性主义的局限与后现代⼥性主义的超越
李霞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作者认为,⼥性主义⾃60年代以来的发展⼤体上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形成了其历史发展中的重⼤转折,因此可以把整个⼥性主义的发展简略地划分为传统⼥性主义和后现代⼥性主义.本⽂阐述了传统⼥性主义⼏⼤主要流派的基本思想,剖析了它们各⾃的局限及其根源,分析了后现代⼥性主义对它们的局限的批判性的超越.
【总页数】5页(87-91)
【关键词】传统⼥性主义;后现代⼥性主义;局限;超越
【作者】李霞
【作者单位】中国⼈民⼤学社会学系博⼠⽣,北京,100876
【正⽂语种】中⽂
【中图分类】C91-09
【相关⽂献】
1.试析后现代⼥性主义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超越 [J], 王静
2.试析后现代⼥性主义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超越 [J], 王静
3.探寻后现代⼥性主义的当代超越--以马克思⼥性主义的逻辑演进为对⽐ [J], 张毓芳妃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主义与后现代⼥性⽣存⽅式 [J], 潘萍; 何良安
5.继承与超越:⽣态⼥性主义、⼥性主义及⽣态学之关系 [J], 吴琳。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学界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一、传统的批判与颠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庞大,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作家开始对传统进行批判和颠覆。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僵化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

在他们的笔下,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被颠覆和重新解读。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通过疯狂的主人公讽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腐朽。

这种反传统的态度不仅是对旧有观念的批判,更是对自由和进步的追求。

二、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碰撞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潮流。

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批判,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关注个体的感受和主观体验。

这两种潮流在中国文学中产生了碰撞和融合。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学界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变革,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

一些作家开始拒绝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线性结构,他们追求语言的自由和创新。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以其夸张的叙事和多重的时间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文学框架,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然而,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完全排斥现实主义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和对话的关系。

一些作家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与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力量的作品。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手法,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悲哀。

这种将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更让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不仅表现在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颠覆上,更表现在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上。

经济社会学-02_理论传统:古典主义和后古典主义.ppt

经济社会学-02_理论传统:古典主义和后古典主义.ppt

韦伯研究经济社会学的两个阶段(1)
第一阶段: 1889-1910:
★取得博士学位 ★取得柏林大学罗马法和商法的教职 ★弗莱堡大学政治经济学教职 ★患病 第二阶段: 1910-1920:
转向社会文化研究
韦伯研究经济社会学的两个阶段(2)
早期经济社会学研究的课题与思想
★课题: ◇中世纪贸易公司的研究 ◇股票市场的研究 ◇对产业工人的研究 ★最重要的早期思想 ◇德国农业工人的迁徙模式和动机:“自由的魔术” ◇罗马帝国覆亡原因:奴隶制的衰败和向原始乡村 农业复归的结果 ◇新教伦理:使理性经济行为合法化并且推进了世 俗化
utility interests (mainly material) B. Sociology (social action) Actor A
intended goal other actors
Habit interests emotions ( mainly material) C. Economic Sociology ( economic social action) Actor A utility other actors Habit interest emotions (mainly material)
简单评价(2)
理论价值
包含对资本主义进化的系统描述,无之
则无法读懂韦伯和熊彼特 “社会经济学”之先驱(韦伯) 关于资本主义拥有推动自身转型动力的 观点及其对经济学的意义(熊彼特)
简单评价(3)
基本的结论
“宣称马克思主义业已彻底完结,正如 在1924年那样(意指韦伯在批判‘经济 因素决定历史进化’时的断言),仍然 是不成熟的”(Smelser & Swedberg, 1994: 9)

新传统主义及其后

新传统主义及其后

“新传统主义”及其后——“单位制”的视角与分析李路路/王修晓/苗大雷【内容提要】从“单位制”的视角透视中国城市社会基层的组织制度和秩序的研究,一般被认为肇始于魏昂德的“新传统主义”模型。

之后的讨论和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展开:1)“新传统主义”与历史是什么关系?2)“新传统主义”的适用范围究竟有多大?3)中国基层社会组织中的权力和权威关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和分析表明: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辩证地同时关注结构与文化、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真正深入到单位组织的变革现场,以把握中国基层社会的基本秩序结构。

【关键词】“新传统主义”/“单位制”研究/权力与权威/中国基层社会的秩序结构导论中国的“单位组织”和“单位体制”被认为是极富中国特色的组织与制度。

尽管其典型形态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前,但“单位制”①至今仍然对中国城市社会的基层制度和社会秩序及其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国内的“单位制”研究一般都把这个领域的研究起点认定为魏昂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一书②问世的1986年[1-3],尽管该书通篇很少提及“单位”(Danwei/[work]unit)这个概念,其初衷也不是为了把中国的工厂看做一种单位组织来加以研究,而是想要弄清楚“共产党社会的劳工关系”,进而“探讨现代中国工业中的权力关系及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以达到“帮助人们理解共产党国家政治结构的社会基础”这一目的。

换句话说,他的研究旨趣在于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中国城市社会的基层结构,回答“中国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以何种方式来加以组织和管理”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单位研究并不完全一致。

此外,在该书出版之前,中国独特的单位现象就已经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浓厚兴趣,他们深入中国基层单位的现场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形成了若干明确以“单位”(或单位现象)作为分析对象的著作。

传统与反传统

传统与反传统

只要提起周星驰的电影,人们立刻会联想到一个关键词:无厘头。

现在一般都把“无厘头”理解为庸俗的搞笑,但其实它和单纯的恶搞还是有所区别的。

“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语,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无目的,粗俗随意,但并非没有道理。

由此可见,“无厘头”的语言或行为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是透过其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本质的一种手段。

而现在,人们往往只关注于它“无道”的表象而忽略了其“有道”的内涵。

这一点,尤其以不熟悉粤语文化的内地人最为明显。

纵观香港影史其实很早就有无厘头的传统,但直到周星驰的出现和风格的确立,“无厘头”才由一个雕虫小技演变成众人争相效仿的大智慧。

“无厘头”归结起来当属后现代文化的一脉,而且非常典型的体现了后现代文化的种种特征。

虽然当今对“后现代”的认识仍是比较模糊的,“即使在西方,‘后现代’一词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概括的注解”。

但是“西方多位后现代理论家都直接对它做过说明、表述,国内也早有人总结过‘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说后现代主要是无中心、无深度、零散化的,典型的表现为反历史主义、反形而上学”等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也将后现代定义为“叙述转向开放、嬉戏、中断、转换或模糊的种种更为多意的形式。

”其实这些表述归纳起来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个词——反传统。

而反传统恰恰是周星驰电影最大的特征。

反传统的外衣反传统的形式无外乎三种:夸张、讽刺和自嘲。

首先是夸张。

无厘头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即是夸张。

这种夸张超越了电影本身所需要的夸张程度,使许多事情让观众一看就知道不可能,但仍然忍不住会为此而投入。

在《回魂夜》里,周星驰饰演的精神病患者可以用纸帽子带着大家飞翔,这是对传统理念的夸张;在《百变金刚》里,他一开始过的生活穷奢极欲,这是对生活方式的夸张;在《行运一条龙》里,阿水当众撕开了女同学的上衣,然后又痛不欲生,这是对情感欲望的夸张;在《喜剧之王》里,他面朝大海高呼“努力、奋斗”,这是对理想抱负的夸张。

简论西方艺术中的传统与反传统问题——以巴洛克艺术为例

简论西方艺术中的传统与反传统问题——以巴洛克艺术为例

简论西方艺术中的传统与反传统问题——巴洛克艺术的传统与反传统特质小论文学与新闻学院 2014141041127 向萱萱当谈论到西方艺术中的传统与反传统这个主题。

直觉中的第一反应便是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及后现代艺术的对比。

的确,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确是对西方艺术的经典传统的颠覆性发展。

无论是在主题上,还是在表现的手法上,现代后现代艺术都和传统的西方古典的艺术有着根本性的差异,甚至完全找不到共同点。

因而在关于传统与反传统的研究中,现代和后现代艺术自然地成为了被选择的对象。

然而,在西方艺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从西方传统艺术到反传统艺术的变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存在与二者之间的艺术,它们在西方艺术流变的过程中,承担的摆渡人的角色就显得十分重要。

它们没有完全模仿传统,也没有完全背离传统。

传统与反传统同时映射在其上,同时,传统与反传统的因素又在进行着相互间的艰难的斗争,微妙的妥协,正是这是斗争和妥协,造就了艺术的独特的美。

紧追文艺复兴产生的巴洛克艺术之中便很突出的显现了传统与反传统相互纠缠的特质。

传统与反传统,从来都是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

探究传统与反传统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反传统?什么是西方艺术中的传统,什么是西方艺术中的反传统?传统指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传统的英文“Tradi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Traditio”,即“传承”之意。

它有下列意思:1代代相传的习俗、信仰,多以口授为主。

2风俗、习惯。

3由各种宗教活动构成的宗教派别(教派),或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习俗和基本教义,如伊斯兰教苏非派、基督教路德教会。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①而反传统则是在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的历史流传过程之中一种叛逆化的沿传。

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来表达属于自身的时代的总体表征。

第七讲 传统与现代

第七讲  传统与现代
讨论
后现代主义 Past Modernism
现代主义之后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在贝尔出版于1973年 的著作《后工业社会 的来临》一书中首次 提到了“后工业社会” 一词。
PS:后工业时期(20世纪 60年代至今)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丹尼尔·贝尔 (像)
3.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群体促使设计风格演变趋向时尚追求和形 式化倾向。
4.宇宙空间的开发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使技术的表现独立成为设计表现 的主题。
5.化学工业的发展为设计领域提供了广泛采用的普及型材料。 6.智能性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为多样化,个性化,非标准化设计需求提
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 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 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由 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 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 已经死亡”。
后现代主义
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 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 成体系的论述。
后现代主义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 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 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 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 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 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 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著作:《建筑中的复 杂性和矛盾性》

1.传统主义政治学ppt

1.传统主义政治学ppt

四、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按编年史的方法对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整 理和分析,根据丰富的史料描述某一政治制度的产生、发 展和变化。目的在于找出各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并据 此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 2.规范研究法:从某种价值观出发,以道德规范为评价标 准研究政治现象。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政治发展的 方向,把握政治与国家关系的实质和政治运动的规律。 3.法律研究法:主要从分析和解释法律条文着手,致力于 探讨由宪法、法律所规定的国家性质及活动过程,以及有 关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 正式权力的法律条款的详细内容。 4.制度研究法:侧重于描述当时的政治制度与过程,并对 不同的政府机构、国家制度、政体形式加以比较分析。
六、发展趋势
人们发现传统主义政治学在许多方面存在合理 性和科学性,可以与行为主义政治学互补。事实 上,当今政治学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理论和 方法的综合趋势表明传统主义政治学并未完全失 去存在的价值。
三、主要派别
传统主义政治学并无统一的思想体系,而是存在着 不同派别与看法。从发展过程区分,主要有国家学派和过 程学派。 1.国家学派:把国家理解为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研究的 对象仅限于正式的法律机构和官方颁布的法律文件。代表 人物有美国学者J.W.伯吉斯、W.F.威洛比等。 2.过程学派:强调政治学应由法律文本的研究转向政治现 实的研究,政治学家不能囿于历史资料和事件的记录分析, 也不能局限于官方正式的法律形态与机构,还要进一步研 究非正式或非法律过程对国家及政治的影响。代表人物有 英国学者W.白哲特和美国学者T.W.威尔逊等。
传统主义政治学ຫໍສະໝຸດ 一、定义传统主义政治学是相对于行为主义政治学和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而言的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 理论学说的总称。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学 科创立时期政治学的研究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主义”与“后传统主义”1
前些天赶写了一篇小文章《“传统派”与“传统主义”》,因忙于事务,写得十分仓促,既无论证,也无推演,只是凭直观感觉强调了“传统派”画家在其道路选择中的理性自觉成分及其现代意义。

近日因公去澳大利亚,与该国四城美术学院院长交流谈判,虽在旅途困顿之中,却依然思索着那篇短文中的问题,并抽暇将眼下同样无法论证的点滴想法摘记如下:
一、对行为意义的自觉是现代特征
对自身行为的自觉程度是十分难以测量的,对每一个个体来说,这只是纯主观的心理活动。

但是,这种内在心理活动也往往外化为言论与行动特征,于是可以被他人所察觉或知晓。

若是我们多加留意,恐怕有一个现象是不难看到的:即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身行为的自觉、对寻求的目的的自觉、对达此目的而采取的策略的自觉,都有越来越增强的趋势。

可以说,这种对行为意义的自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大至环境保护、裁减军备等等世界性课题的共识,媒体天天在宣传。

小至嘻皮、朋克,也要找出一番哲理来为自己的怪模怪样作辩护。

现在不是时兴CI设计吗,每个企业都在制造形象。

甚至每个人对自己衣着外貌,都有了越来越多的自觉设计成分。

那些现代艺术流派的宣言理论,不用说更具有自觉的策略性。

往昔是先有行为,后人研究归纳出其中的意义,现在至少已是同步。

甚或宣言理论在前,实际做得怎样反倒不太重要了。

当代艺术中就有许多作品是只有设计方案而无须真的去实施的,因为作者和评论家凭着设计稿就可以相当准确地估计出这件作品如果实施的话在美术史上的意义将会如何如何。

当然,对这种现象的直觉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说古人对自己行为的意义都不自觉。

只是相比较之下,自觉程度在普遍提高。

原因我想是,当今世界信息量猛增,每个人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尤其是各领域理论成果的迅速扩展,给人们的自身行为的认识提供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框架和知识储备,以及适合于自身的多种设计可能性。

1此文刊于1997年3月北京“二十世纪中国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以及潘公凯著,《限制与拓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1版,2005年第2版
不论一百年后回过头来看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总之这种对行为、目的和策略的自觉是越来越不可避免的了。

二、确认自我也是现代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一个史无前例的互相交流和同化过程正在这个越来越小的地球上势不可挡地进行着。

正是伴随着这个浩大而深刻的同化过程,识别自我和确认自我才作为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这里所谓的“自我”包括两种属性:一方面它是现代大家庭的一员,它具有这个“地球村”大家庭的时代共性,即作为共性的现代性;另一方面这一员又必须区别于其他,尤其是它的当代面貌要能区别于其他(不仅是它的历史区别于其他),即必须具有作为独特性的现代性。

正因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域、民族之间的同化过程展现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规模,它们之间自我确认的求异要求也逐渐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迫切性显现出来。

其实,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即使是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每一位史论家,也都希望自己的论文既是现代的,又是不与任何人雷同的。

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独特的观察、独特的方法、独特的成果,——大家的潜意识中,都不愿意在茫茫的人海中失去自我。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理所应当的。

这是基于人的自我肯定的欲望,这欲望甚至可以追溯到生命的本源。

“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对于个人是最基本的,对于国家、民族,也是最基本的。

个体希望获得自我肯定,地域群体、国家、民族,也希望获得自我肯定,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和延伸,后者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前者的合理性之上的。

如今,中国的大门已经打开,中国人正在迅速地与其他地区的人们互相接近。

在这个过程的初期,许多志士仁人已经在各方面做了“引西润中”的开拓工作,确实功不可没。

这方面至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且我们要力求做得到家、地道。

但在我们进一步研究西方文化的同时,寻找中国自己的文化发展模式,也日益显出其重要性。

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关于亚洲模式的讨论已成新的热点。

特别是艺术领域,风格体系的独特性本身就是价值、就是文化财富。

在开放的中国,未来的中国画如何保持和发展“自成一极”的世界地位?如何推进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独立成就?不仅对于中国画家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外国的艺术家也十分关心。

例如在澳大利亚,对多元文化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对东亚与中国的文
化交流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

三、会有一个“后传统主义”吗?
就如西方的现代主义生成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一样,中国艺术的未来形态也将从传统文化的某些基因中引申演变出来。

中国艺术的现代化道路既因为西方现代主义这个参照系的存在而获得了刺激和借鉴,也因为西方现代主义这个参照系的存在而受到了限制,增加了难度。

我们既不希望与古人雷同,也不希望与西方人雷同,——这是前辈“传统派”画家面临的难题,也是我们这一代更年轻的中国画家面临的难题。

所以我曾说二十世纪的中国画是在“挤迫中延伸”。

这种在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理性自觉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这种理性自觉与实践及其所带来的成果中潜藏着传统中国画走向未来形态的希望。

我在《“传统派”和“传统主义”》一文中大略列举了“传统主义”的四个基本点。

这些基本点是可以对我们有所启示的。

反过来看,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也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

例如,对反叛、创新的过分强调,对精英与通俗二者对立的强调,对于重视作品价值而不太重视作者人格价值,以及为什么艺术在商业社会中无法抵抗媚俗,等等。

我们是否可以设想一下,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呢?
这里须要有一个基本信念:西方艺术的现代化道路不是地球上所有地域的艺术走向现代的唯一道路。

否则,自己不相信自己,就寸步难行。

“传统派”大家正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尊重西方现代的艺术成就,但不跟着走。

如果我们沿着他们的道路与追求继续向前推演,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下列可能的倾向:.
(1)全面深入地理解传统。

以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体系作为参照对比,是我们更好地研究与把握传统的重要方法。

与立足于反叛相区别,不妨立足于继承,特别是体悟传统中博大超逸的核心精神。

(2)对传统的阐释和演绎成为作品的重要母题。

传统遗产本身可以成为艺术母题、题材。

文化成为画材。

包括对多方面的文化成果的综合利用,其中也不排斥对西方文化成果的利用。

(3)重视创作过程。

题材、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符号、媒介,成为容纳过程的框架,通过过程而实现的静修陶冶效果则成为目的。

创作过程是进入审美境界的途径,真正的价值体现在行为过程中,作品只是副产品。

(4)崇尚手工的、朴素的、自然的特色。

笔墨仍然是具有独特精神容量的重要语言。

发展笔墨结构的前提是深入地理解笔墨的功能意义。

非科技的,非机械的,非哗众取宠的,非矫饰的。

手工的技艺尤其是笔墨技巧重新成为艺术作品尤其是艺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5)重视个体独立的内心体验。

“游于艺”的思想——艺术终将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艺术创作过程内在体验的个体性、不可传递性,既是艺术自身的特征,又是抵抗商品化的重要支撑点,以及由此而来的艺术评价的相对性、多面性。

(6)艺术品格与画家人格的相关性将成为价值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合适的“度”与各种对立因素的和谐将成为价值准则。

——如此等等、当然只是猜测。

如果真能从这样的思路去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形态就可能与西方艺术的现代主义拉开距离。

这或许可以称为“后传统主义”。

但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需要很多人的长期努力。

四、核心问题是观念和价值标准
西方现代主义的核心是观念和价值体系,与此相关的是—大套五花八门的图式语言。

这些图式语言与观念价值标难是互为因果的,它们从传统的观念与图式中引伸演变出来,在观念与图式的互动中促进了现代艺术的拓展。

但其中观念和价值体系更为内在和抽象,是现代主义内部具有共性的东西。

正如许多研究所表明的,这些观念框架的形成与西方工业社会的进程相关,与文化传统和时代思潮相关,与哲学背景相关。

同样,中国艺术的未来形态也将与中国社会的变革紧密关联,尤其是其核心的观念与价值标准,更是历史的和社会的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个过程实际上会很复杂,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这一未来的观念和价值体系,一定是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它一定不会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简单重复。

从根本上说,这一新的观念和价值体系的重新组建过程,也就是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