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山东海阳秧歌教学中“线形动律”的动态特征与训练价值

合集下载

山东秧歌对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价值

山东秧歌对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价值

山东秧歌对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价值作者:冷英嘉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7期摘要:山东三大秧歌生长在齐鲁大地,其动作既具有抻与韧的共性,又各具特色、各显其章。

山东秧歌作为训练体系,能促使男女舞者肢体各部分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对提高肌肉柔韧性、内在和谐稳重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本文从分别从山东的总体风貌入手,分别阐述了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及鼓子秧歌对男女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价值,以期对舞蹈训练者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山东秧歌身体素质训练价值山东三大秧歌每一种秧歌形式都有不同的角色,都有男角和女角之分,鼓子秧歌有伞、鼓、棒、花、丑;胶州秧歌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棒槌;海阳秧歌有大夫、花鼓、货郎、翠花等,塑造了不同的男女舞蹈形象。

从山东秧歌的总体风格特征来看,男性粗犷豪放、女性妩媚柔韧。

三大秧歌分别针对男女舞者进行训练,全面提高舞者的身体素质。

一、胶州秧歌对女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价值胶州秧歌是山东秧歌中具有代表性的秧歌形式,主要以训练女演员为主,分为小嫚、扇女和翠花三种人物形象,她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挺直,头部微含,两臂在体侧微夹两肋站立和有着鲜明特征的“三弯九动十八态”体态。

演员在动作过程中,颈、腰、膝三个部位随着适当的弯曲而变化,头、胸、胯、大臂、小臂、手、腿、膝、脚这九个部位同时各自朝不同方向作持续的弧线运动,可以归结为一个字,即扭。

扭中包含着拧,他们是同步运动,共同作用的。

扭和拧的练习对女舞者腰部和腿脚灵活性来说很有训练价值,它可以使女舞者提高对身体的控制力。

在三弯九动十八态中,以腰部形成一个中心,腰拧动同时从脚跟带动下肢向相反方向运动,上身以肩部带动随着腰的方向继续拧动,形成了上下肢反力的对比。

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以腰为中心尽可能形成对抗,腰部与脚跟的灵活性相应大幅提高,尤其是在快速的变换扭的方向训练时,腰部与脚跟需要强有力的肌肉带动,否则动作会缓慢邋遢甚至是无法完成。

对于女舞者来说腰部往往是薄弱环节,腰部缺乏力量会造成身体动作推泥带水,影响动作的空灵质感。

浅析海阳秧歌“浪”的训练价值

浅析海阳秧歌“浪”的训练价值
.舞形Al式l,动R作i幅g度ht很s大,R情e感se表r达v自e由d.,不受约束,在舞蹈的自如 感中体现出人的自由性与即兴性。 (二)课堂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舞蹈从民间走入专业艺术院校的课堂后,专业舞 蹈工作者对海阳秧歌民间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使之产生了文化 传承性和身体训练性的双重作用。保留海阳秧歌舞蹈的原始风 格和人文气质以及舞动中韵律的独特魅力,又对学生身体起到 训练性的重要作用,是海阳秧歌课堂教学的基本目的。 海阳秧歌的“浪”是海阳秧歌的基本动律之一,是能够体现 海阳秧歌训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浪”来源于民间,延展于课 堂,受民间海阳秧歌跑场队形流动的动式感觉,启发延展到课 堂,把整体动式化入个人动式形象,并加入海阳秧歌特殊人物形 象,是专业舞蹈工作者从民间场图及人物形态造型当中提炼加 工之后,根据课堂的训练性,形成的独特教材。“浪”是海阳秧歌 中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承载了训练身体灵活力的主要作用。也可 称为海阳秧歌的技巧,需要舞蹈演员具有良好的运用身体的能 力。“浪”的练习是具有较高训练价值的基本动作,具有鲜明典型 的海阳秧歌的舞蹈风格,强烈浓郁的地方特色。 从难易程度的比较来看,浪的训练难于单一动律,其顺序应 当在单一动律之后。但教师们总会把浪作为活动,在课堂开始时 首先练习,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和开发,起到预热效果。 笔者认为,浪的训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作为海阳秧歌的 基本功训练。并且,可以作为民间舞基本功的一种训练方式,开 发学生身体。教材中海阳秧歌的“浪”分为单一动律和短句练习 两种。在单一练习前一般会进行原地的热身活动。 单一动律总共分八种:(1)单一浪;(2)滚浪;(3)直波浪;(4) 波浪;(5)武花浪;(6)双臂八字浪;(7)砍浪;(8)涌浪。短句练习 分为:(1)正缠头滚浪短句;(2)反缠头滚浪短句;(3)砍浪短句;

胶东文化海阳大秧歌艺术特色论文

胶东文化海阳大秧歌艺术特色论文

胶东文化海阳大秧歌艺术特色论文摘要:海阳大秧歌是海阳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的体现,在现实中,海阳秧歌鲜明地展现了海阳农村百姓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是一方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海阳大秧歌现已被编列为汉民族舞蹈教材之一。

1996年,海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大秧歌最主要的有“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和“鼓子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者说“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则是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而最具豪情、粗犷奔放、风趣幽默的则是流传在胶东半岛的海阳秧歌……一、简介海阳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其内容十分丰富,表现打鱼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艺人卖艺,还有扮演戏剧佳话、民间故事,粉墨浓妆,锣鼓伴奏,列成长队,踏拍欢舞,串街走巷。

表演形势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大地开花、大走阵等);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锢漏与王大娘,货郎与翠花等)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由于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不同,俗有“南文、北武、东雅、西俗”之说,又有“大架”和“小架”秧歌两源之分。

大架秧歌,舞队文雅富丽、豪放优美,以锣鼓伴奏。

小架秧歌,舞队朴素,粗犷,自由欢快,以锣鼓管弦乐伴之(唢呐、二胡、笛子等)。

总政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创作的获奖舞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苦菜花》都充分表现出了鲜明的海阳大秧歌的艺术特色。

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海阳大秧歌是文化,是艺术,也更像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交响乐,她那古朴豪放的表演风格、浓郁厚重的乡土气息、个性张扬且和谐统一的韵律,使全国乃至世界的人们领略了海阳底蕴深厚的文化风采,带给人们无限的美的享受。

从多学科的视角看秧歌表演艺术——以山东海阳秧歌为例

从多学科的视角看秧歌表演艺术——以山东海阳秧歌为例

悠久 、 阵容 强大而 闻名 ,被誉 为北 方四 大秧 歌之 一 。下文 中笔者 可替 代 的作用 ,她 将 神 、人 、鬼 联系 在一起 ,成为 三 界的沟 通媒 将 以 山东海 阳秧歌 为例 ,从心 理、 女性 、 民俗 学 、经 济 、治疗 五 介 。在 当地 ,秧 歌也 逐渐 脱离 祭祀 ,演 变 为凡 有大 型 民俗节 庆活 个层面 ,探讨 秧歌 表演 艺术 ,试 图展现 另一种 秧歌 文化 图景 。 动 ,必 有其 参与 的艺术 表演 形式 。 秧歌 与 心理 四、秧歌 与 经济 秧 歌 表演 在 民 间包 含 了很 多粗 朴 、天然 的特 质 , 甚至 搀 杂 了 秧 歌是 集歌 、舞 、戏于 一体 的民 间艺术 。庞 大 的秧歌 队走 街
理 论 研 究 ・ 乐 音
从多学科 的视角看秧歌表演艺术
以山东海 阳秧歌为例
刘诗文 ( 门大学 艺术学院音 乐 系 福建厦 门 3 1 0) 厦 60 0
摘 要 :鲁 滨逊 的 《 史学 》主张作 学 问要打破 俗套 ,利用各种 位 的剧 目就有 十三 出。 由此可 见 ,海 阳秧歌 在推 动 当地妇 女解 放 新 新学说 、新方法研究历史 ,强调新学科之 间的结合研 究,以此扩 大研 运 动 中还具有 一定 的价 值和 作用 。 究的范围,增加研究结果的价值。本文试 图将秧歌表 演艺术放置 于多 三 、秧 歌与 民俗 学科 的研 究背景之下 ,以多学科 的视 角,挖掘秧歌这一文化事项的深 在 北 方 , 春 季 祭海 活动 已经 有 数 百 年 的 历 史 ,至 今 兴 盛 不
层 次文 化 内涵 。
关键词 : 秧歌 ;多学科
随 着科 学 技 术 不 断 发 展 ,新 学 科 的 相 继 出 现 、各 个 学 科 的 相互 交叉 、边 缘学 科 的层 出不 穷 ,带来 了新 的研 究视 角和 训练 方 法 。鲁滨逊 的 《 史学 》正 是主 张作 学 问要 打破俗 套 ,利 用各 种 新 新 学说 、新 方法 ,扩 大 学 术 的研 究 范 围 ,从 多 层面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当然 ,这种 研 究不仅 仅局 限于历 史 ,对于 民族 音乐 学 、音 乐 人 类学 的研究 也 同样 适用 。 秧 歌表 演艺 术形 式丰 富 、 民俗 气息 浓郁 ,是我 国最 具代 表性 的 民间舞蹈 形式 。秧 歌在 我 国南北 均有 分 布 ,仅 山东地 区就 有鼓 子秧 歌 、胶 州秧歌 和海 阳秧 歌 三种 。其 中 , 山东海 阳秧歌 以历 史

海阳秧歌基本动作

海阳秧歌基本动作

海阳秧歌基本动作海阳秧歌是中国山东省海阳市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也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海阳秧歌起源于古代农民为祈求丰收而跳的舞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现在,海阳秧歌已经成为海阳市民间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都会在各种场合得到表演和展示。

海阳秧歌的基本动作是非常有特色的,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海阳秧歌的基本动作。

一、基本步伐海阳秧歌的基本步伐是“跳一步,扭一下,跳一步,扭一下……”这样的节奏。

跳一步时,脚尖先着地,接着脚跟着地,然后身体向前倾,这个动作要求节奏感强,节拍要准确。

二、扭腰动作海阳秧歌中最为重要的动作之一就是扭腰动作。

扭腰动作要求舞者将腰部向左或向右旋转,同时上半身要保持直立,不要弯曲。

这个动作要求舞者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非常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

三、手臂动作手臂动作在海阳秧歌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舞者的手臂要随着舞蹈的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有时要高举,有时要平伸,有时要交叉。

手臂动作要求舞者的手臂力度和节奏感要准确,需要练习和磨炼。

四、脚步转向在海阳秧歌中,脚步转向也是非常常见的动作之一。

当舞者跳完一步之后,需要将身体转向另一侧,这个时候需要将脚向另一侧转动,同时身体也要随之转动。

这个动作要求舞者的平衡感和协调性非常高,需要多次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五、跳跃动作海阳秧歌中还有一些跳跃动作,这些动作要求舞者的力度和节奏感都非常高。

跳跃动作时,舞者要将身体往上跳,同时手臂向上伸展,以表现出热情和豪放的气氛。

总之,海阳秧歌的基本动作非常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些动作要求舞者的力度、协调性、平衡感和节奏感都非常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

海阳秧歌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民间舞蹈之一,其基本动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引言秧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和各地不同的传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其中,山东省海阳市的秧歌舞蹈因其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备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从音乐、舞蹈方面分析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音乐特征海阳秧歌的音乐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独具鲜明的调式海阳秧歌采用一种独特的调式,叫做“秧歌调”。

这种调式有着明显的特征,即音域较高,旋律欢快活泼,往往伴随着鼓点和粗犷的唱腔。

这种调式充分表现了海阳地区的特有文化气息。

充满节奏的鼓点在海阳秧歌的音乐中,鼓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鼓点的节奏感非常强烈,让人不禁跟随击鼓的节拍起舞。

鼓点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舞蹈的节奏感,还为舞蹈表演增添了更丰富的层次。

地域特色鲜明的曲调海阳秧歌的音乐虽然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但又融合了许多地方音乐元素,如东北二胡乐曲、山东小曲等。

这种音乐融合让海阳秧歌的音乐又有了更具地域特色的味道。

舞蹈特征同样,海阳秧歌的舞蹈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下面是几个方面的分析:活泼欢快的动作海阳秧歌的舞蹈动作以活泼欢快为主,许多舞蹈动作来自于生活中劳作和娱乐的场景,如割麦、摘桑、压线等等,这些舞蹈动作仿佛将观众带入到了田野间的快乐生活,让人忍不住随着音乐和舞蹈动起来。

以手舞为主的展现形式海阳秧歌的舞蹈以手舞为主,手臂动作多姿多彩,多为拍手、弹指、挥手、侧手等街舞式手势。

这种手舞风格让整个动作看起来更加协调而流畅。

伴随着唱腔的表演海阳秧歌舞蹈表演中除了有音乐和舞蹈外,还有粗犷的唱腔。

唱腔唱较为低沉的男音和高亢的女音交替唱出,表达了秧歌的节奏美,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

独特的服饰及道具海阳秧歌的舞蹈衣着皆为普通的民间服装,以白色为主色,平凡而朴素,但其中的生活气息却是很浓。

此外,农业用具、芦笙、鼓等道具也成为了海阳秧歌不可或缺的舞蹈元素,加强了舞蹈表演的独特风格。

后记总之,海阳秧歌的舞蹈和音乐虽然看似平凡普通,但却真实地展现了海阳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音乐论文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刘星彤(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8000)【摘要】作为山东地区“三大秧歌”中的一种,海阳秧歌凭借着厚重的文化韵味与极具特色的舞蹈特征成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文章首先系统地阐述海阳秧歌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海阳秧歌的动律动势、队形、道具、服饰、化妆、表演程序等展开深入的分析,最后再研究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

【关键词】海阳秧歌;角色定位;舞蹈特征;形成原因海阳秧歌在我国享有盛誉,在2006年被正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民间艺术瑰宝。

据考证,海阳秧歌产生于明朝,至今已有接近六百年的历史,在北方的农村地区特别流行。

笔者针对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展开深入的分析论述,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喜欢海阳秧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海阳秧歌角色定位海阳秧歌的规模大、角色多。

总的来说,海阳秧歌的主要角色有乐大夫、花鼓、小嫚、货郎和翠花、锢漏和王大娘、丑婆与傻小、霸王鞭等,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

下面对这些角色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乐大夫乐大夫在海阳秧歌队伍中的角色定位是领舞,因此担当此角的往往是村中有着较高声望,并且舞蹈技艺非常成熟的人。

在秧歌盛行地区流行这样的一句话:“耕田靠拖拖,秧歌靠大夫”,由此乐大夫在海阳秧歌的地位可见非同一般,乐大夫是队伍的领头人物,负责领导整个舞队、播报节目、贺谢、逗趣等工作。

(二)花鼓花鼓是海阳秧歌中继乐大夫之后的二号人物,通常由强壮的男性担任这一角,负责为整个秧歌队伍打场开路。

在表演开始的时候,他们要在场地的外围敲锣打鼓,驱赶人群让出场地。

此外,需要协助乐大夫开展祭祀活动。

表演不局限于一种形式,例如有单双锤花鼓、长短穗花鼓。

不同形式的花鼓表演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小嫚小嫂意为年轻姑娘,因此此角色由女性承担。

以往这一角色只是配合花鼓表演,发展至今小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角色,表演人数为4的倍数,一般在16~24之间,小嫂的服装通常是汉族的民间舞蹈服装,对动作没有特别的要求。

浅谈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的比较

浅谈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的比较

浅谈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的比较浅谈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的比较摘要山东秧歌是汉族民族舞蹈中的重要部分,它比较全面地继承了齐鲁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

山东的秧歌中包含着鼓子秧歌、海阳秧歌以及胶州秧歌三大类,这三类秧歌是传统精神文化的有效伸展,其风格和艺术特征以及表演内容都独具特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三大秧歌是具有深厚文化地域的民间舞蹈形式,虽然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其表形式也具有较大的区别,比较其风格形式的异同对于研究民间舞蹈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主要对山东三大秧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以及三大秧歌的文化传承进行分析,探析其风格特征,重点对动律特征和表演风格以及表演内容进行分析,并归纳分析出三者风格特征的内在联系与比较其异同,从而更好地认识山东三大秧歌,并深入挖掘三者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山东;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风格;比较目录摘要 (1)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山东三大秧歌概述 (3)(一)山东自然环境与秧歌 (3)(二)山东人文环境与秧歌 (3)(三)三大秧歌的发展与传承 (4)二、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4)(一)鼓子秧歌 (4)1. 动律特征 (5)2. 表演风格 (5)3. 表演内容 (5)(二)海阳秧歌 (6)1. 动律特征 (6)2. 表演风格 (6)3. 表演内容 (7)(三)胶州秧歌 (7)1. 动律特征 (7)2. 表演风格 (8)3. 表演内容 (8)三、山东三大秧歌的联系与差异比较 (9)(一)山东三大秧歌的联系 (9)1. 文化渊源 (9)2. 表现形式 (9)3. 表演内容 (10)(二)山东三大秧歌风格差异比较 (10)1. 表演道具 (10)2. 表演舞蹈 (11)3. 表演风格 (11)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山东秧歌是齐鲁地区比较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山东地区流行较为广泛,其中鼓子秧歌和海阳秧歌以及胶州秧歌,是影响较大的传统民俗艺术舞蹈,主要用来庆祝丰收和重要节日的民间舞蹈形式。

山东海阳秧歌舞蹈动态文化探究

山东海阳秧歌舞蹈动态文化探究

山东海阳秧歌舞蹈动态文化探究作者:魏向昕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7期摘要:山东海阳秧歌作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它占据着民间舞蹈的重要地位。

本文主要通过对山东海阳秧歌进行一个舞蹈风格、文化特点、音乐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介绍,指出海阳秧歌本身的内涵和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分析其历史发展变迁仍然存在的原因,从而歌颂山东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传达给世人一种海阳人的豪爽精神。

关键词:秧歌;舞蹈动态;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62-01一、海阳秧歌舞蹈文化特征海阳秧歌的舞蹈是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海阳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民俗特点,透过舞蹈我们能够看到海阳秧歌里所展现出来的活泼与热情。

海阳秧歌舞蹈动作要求必须具有活泛的身体,注重内在力量的扩张运动。

强调演员“铺身刹架”、“脚底生根”,要具有硬度和柔软度,给人一种沉重的、健康的感觉,但女演员是讲究披露的心态,特别强调腰部的灵活性,形成海阳秧歌男“沉放”,女“捉襟见肘”特有的节奏和丰富。

海阳秧歌因为其人民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承担着许多的职能,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祭祀职能,海阳秧歌需要体现出祭祀时候的隆重性。

每年正月初一,海阳秧歌都要热热闹闹的表演起来,而在秧歌表演之前,都需要先去祭拜祖宗,表达出与祖宗同乐的情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仪式已经从简,但是有一部分的仪式没有被抛弃,在秧歌表演之前,乐大夫需要带领着秧歌队伍以舞蹈的形式行祭拜之礼,并且只有乐大夫、花鼓这样的重要角色可以祭拜,像丑婆、王大娘这样的角色是不允许祭拜的,当然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规定了。

海阳秧歌主要是以歌舞戏融为一体的这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其中歌和戏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并且只有歌戏相互配合才能表达出典型的海阳秧歌文化特征。

海阳秧歌的音乐节奏通常比较平稳,而且多以平均节奏为主,其中会加入一些花点的变化,一般是四拍或者八拍的无限反复演奏。

浅析山东海阳大秧歌中的民俗文化

浅析山东海阳大秧歌中的民俗文化

188浅析山东海阳大秧歌中的民俗文化周晓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舞得欢畅、唱得逗情、结构严谨、礼仪厚重;是一种生活的回报,也是悠久记忆的传承。

集这种种魅力于一身的,就是山东海阳大秧歌。

[1]本文将结合海阳的地理、历史、文化因素,浅析海阳大秧歌中较为突出的几点民俗文化特征。

图1是本文的分析思路。

一、“大”海阳大秧歌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阳大秧歌的动作幅度大。

秧歌表演的动作以跳、转、扭为主,人们评价秧歌队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动作是否夸张有力,这也是海阳大秧歌极具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海阳大秧歌表演服饰、妆容的颜色碰撞大。

大秧歌表演者服饰的颜色大都以亮色为主,妆容也比较夸张,特别是领队的“乐大夫”,红脸黑文,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性。

最后,海阳大秧歌的表演人数庞大。

人员少则数十人,多则百十余人。

鼓槌起、锣声响,轰轰烈烈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而周围的村民对此更是有极大的热情,秧歌队表演时,附近的村民都会去围观,里三层外三层,确有万人空巷之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海阳大秧歌的庞大气势离不开其地理位置的影响。

海阳市地处黄海之北,万米金沙滩环绕其周。

海风吹拂,海浪轻拍,良好的气候环境为优秀的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厚土壤,而在海边生长的海阳人民与江南人的温婉柔和不同,海阳人习惯了大海的澎湃汹涌,并将这股“冲劲”自然地融入到了秧歌的表演之中——慷慨激烈的鼓点、大幅度的跳跃、夸张的扭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为海阳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而有关祭海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每年正月十三的龙王节是海阳渔民最为重视的一个节日,他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渔民在龙王庙前磕头上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祭祀活动中请、送“龙王”的重任便交给了海阳大秧歌。

跟其他各地带有祭祀意味的活动一样,海阳大秧歌表演者的妆容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性,色彩的夸大是必不可少的,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吓走一些不好的东西”。

浅析海阳秧歌的课堂训练

浅析海阳秧歌的课堂训练
训 练 ,训 练 脚 下 的 能 力 。
关键词:海 阳秧歌 ;腰部 ;脚 部
中 图 分 类 号 : J 3 62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5 0( 0 1 2 0 3 0 8 7 4 2 1 )0 - 1 2 0 4-
海 阳 秧 歌 是 山 东 地 区 的 三 大 秧 歌 之 一 , 流 传 于 海 阳 农 会 出 现 身 心 两 张 皮 的 现 象 。 例 如 : 左 腰 旁 小 五 花 后 接 齐 村 的 部 分 地 区 , 是 人 们 喜 闻 乐 见 的 一 种 秧 歌 形 式 , 它 风 眉 推扇 ,腰部走 的是 8字运 动 ,学 生在做完 小五花之 后往
山东 省 农 业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2 1 年 01
第 2 卷 第 2 8 期
浅 析 海 阳秧 歌 的课 堂 训 练
邓 杰
( 江 师 范 大 学 音 乐学 院 ,浙 江 金 华 3 1 0 ) 浙 2 4 0
摘要:流动性 是海 阳秧歌 的动律 特点之一 ,主要 通过腰部 和脚 下的 流动 来呈现其流动之 美。本文主要 围绕这 两个 方面来谈一点 自己的想法 。并提 出:1 、海 阳秧歌 的发力方式和 武术的发 力方 式有相似 之处。2 、以站桩作 为辅助
腰 部 在 人 体 整 个 构 成 中承 担 着 承 上 启 下 的 作 用 , 它 分
为 上 、 中 、 下 三 节 ,海 阳 秧 歌 中 所 用 的 腰 是 中 节 ~ 一 胸 所 要 求 的劲 力 。基 本 功训 练 课通 过 下 、耗 、甩 、 涮腰 等 以 下 、 胯 以 上 这 一 节 。 各 种 拧 腰 的 运 动 , 如 提 拧 动 律 、 训 练 , 来 达 到 腰 部 柔 韧 性 、 力 量 性 、 灵 敏 性 等 方 面 的 能 磨 拧 动 律 、 提 裹 拧 动 律 、 中 节 起 了 决 定 性 作 用 , 在 教 学 力 。 这 些 , 是 演 员 进 行 舞 蹈 表 演 所 需 要 的 的 基 本 能 力 ,

海阳秧歌的民俗价值及文化意义探寻

海阳秧歌的民俗价值及文化意义探寻

海阳秧歌的民俗价值及文化意义探寻作者:暂无来源:《尚舞》 2020年第11期李想【摘要】作为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海阳秧歌与胶州秧歌、鼓子秧歌一起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海阳秧歌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粗犷的艺术形式、缜密的表演流程以及独特的祭祀仪式,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传统艺术瑰宝,同时也是齐鲁文化的典型代表。

基于此,本文以海阳秧歌为例,首先对其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从风俗信仰、节日习俗两方面概括其民俗价值,最后探寻海阳秧歌的文化意义,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海阳秧歌。

【关键词】海阳秧歌;民俗价值;文化意义华夏文明五千年,文化底蕴浓厚,且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恰是如此造就了不同类型的秧歌形态,而山东秧歌就是其中一种。

在本土文化的影响下,山东秧歌又分为三种类型,海阳秧歌就是其一。

海阳秧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满豪迈之气,广受欢迎。

海阳秧歌起源于齐鲁地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民俗内涵和文化价值,因此逐渐成为民俗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寻海阳秧歌的民俗价值与文化意义,对于传承传统艺术、弘扬齐鲁文化意义重大。

1.海阳秧歌概述在人们的印象中,秧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扭动。

但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如今秧歌不再只是单纯的“扭”。

秧歌表演最早是由祭祖仪式演变而来,而后逐渐完善形成固定的整套仪式。

海阳秧歌是一种包含道具舞蹈、人物扮演以及民间小戏等多元素的综合舞蹈形式。

可见,海阳秧歌由多种元素构成,表演氛围极为活跃。

海阳秧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祭祖传统。

海阳秧歌在开始之前,都会举行庄重的仪式。

在仪式中,祖先名簿被祭祖者高举,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与敬意。

这是受原始遗风的影响,多个民族、地区都共同的文化现象,海阳秧歌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二是表演形式。

海阳秧歌主要由队伍行进和广场表演两部分组成,在最原始的海阳秧歌中,这两部分都极为重要。

其中队伍行进是由人群组成秧歌纵队,排头者根据既定的活动路线,边走边演。

山东秧歌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秧歌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秧歌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山东秧歌》课程将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上课参考答案:线上线下混合式;网络+课堂第一章测试1.山东鼓子秧歌的风格特点为()。

参考答案:稳沉抻韧2.山东鼓子秧歌起源于()地区。

参考答案:鲁北3.以下选项哪个不属于山东鼓子秧歌的角色形象?()参考答案:货郎4.山东鼓子秧歌与“山东胶州秧歌”“山东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参考答案:对5.山东鼓子秧歌起源于山东____县?距今有____年历史。

参考答案:null第二章测试1.海阳秧歌的动律特征、发力方式和气息特征是什么?()参考答案:“突发力慢延伸”;“欲动先提、节节相连”;“一惊一乍”2.提沉步的要求有哪些?()参考答案:动作是以气息带动,脚下要稳,上身动作要舒展。

;静态舞姿和动态流动中要强调提探拧的基本体态贯穿,突变转换要迅速。

3.在学习碾步组合时要注意?( )参考答案:碾步的启动拍是快速的。

;双脚挪动的步幅要小。

;腰部始终保持上提收紧。

;碾动的过程是匀速、缓慢、不停顿的。

4.缠头扇滚浪脚下的路线是?()参考答案:圆形5.在练习提拧动作时,要注意提拧动律与呼吸的协调配合,发力点在旁腰与两侧肋骨处,不要主动走胯。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正丁字拧步与“8”字绕扇在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参考答案:手臂画圆的路线;脚的路线;膝盖屈伸;三道弯的转换;身体的方向;扇子的拿法2.在做倒丁字碾步的过程中,对节奏的分配要注意()。

参考答案:延伸感;力度;速度3.在做平转扇与嫚扭步时,要注意()的配合。

参考答案:腰;脚;手;胯4.推扇、抱扇、绕扇的起势有哪些区别?()参考答案:准备方向;结束位置;行进路线5.砍扇与步伐配合时,体态需要根据动作进行变形处理。

()参考答案:错。

海阳秧歌表演中“有机天性”的能力培养

海阳秧歌表演中“有机天性”的能力培养

海阳秧歌表演中“有机天性”的能力培养海阳秧歌表演中“有机天性”的能力培养摘要:秧歌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形式,其中海阳秧歌独具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花。

近年来,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海阳秧歌走出国门,成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本论文旨在探讨海阳秧歌表演中“有机天性”的能力培养,为海阳秧歌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海阳秧歌;舞蹈表演;有机天性;能力培养一、海阳秧歌简介海阳秧歌是山东海阳市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海阳秧歌因其舞姿婀娜多姿,音乐简单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备受百姓喜爱。

海阳秧歌的舞蹈动作以“剪刀路、托花草、坐蹲跳、飞天舞”为主,独具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花。

二、海阳秧歌舞蹈表演海阳秧歌除了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和舞蹈动作婀娜多姿的特点外,还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秧歌表演不仅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面貌,还起到了调节农民情绪、增强团结和建立文化身份的作用。

舞蹈表演是海阳秧歌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三、有机天性有机天性是指天生具有一定才能和特质,在进一步培养和发掘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能力。

有机天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潜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

在泥土构筑能力大厦的过程中,发掘与培养有机天性是关键之一。

四、海阳秧歌表演中有机天性的培养1.表现才情和表演技能:海阳秧歌表演需要舞者具有舞蹈方面的才情和技能。

舞者应该有不错的身体素质、力量和协调性。

此外,还应具备音乐和节拍感,使得舞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舞蹈的节奏和感觉。

2.个人风采和表演风格:舞者在表演中需要注重自身的风采和表演风格。

舞蹈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动作的堆砌,更应该体现舞者的个人风格和艺术表达。

3.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海阳秧歌表演中,舞者需要表现出对角色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舞蹈表演实践中,舞者需要不断探索和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将情感表达得更为真实和深刻。

五、结论海阳秧歌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表演中秉承有机天性的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论海阳秧歌“一惊一乍”的课堂训练价值

论海阳秧歌“一惊一乍”的课堂训练价值

品文论艺论海阳秧歌“一惊一乍”的课堂训练价值●白洁蒋姚瑶[摘要]汉族的秧歌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山东地区三大秧歌之一“海阳秧歌”更是独具魅力。

通过分析海阳秧歌“一惊一乍”在动作节奏及动作质感上的要求,对其在民间舞课堂训练中的价值进行阐释。

[关键词]海阳秧歌;一惊一乍;训练价值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古朴的民风、鲜明的人物形象,奠定了海阳秧歌独有的艺术魅力及向舞蹈教材建设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它从田野走向舞台,走进专业院校,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缺少的汉族民间舞教材之一。

海阳秧歌在舞蹈专业院校的女班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民间舞教师常常使用“一惊一乍”这个词描述海阳秧歌的动作特点。

“一惊一乍”在海阳秧歌的教学中被赋予了特定含义。

一、浅析“一惊一乍”之课堂释义在《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一书中,把“一惊一乍”归为海阳秧歌的节奏特点。

“海阳秧歌的慢节奏是‘强弱弱’的反复,而力的运用则是‘强发力,弱延伸’,这种强烈的对比,就使该舞种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受———‘一惊一乍’。

”①在《闹节———山东三大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性》一书中提出“我们常用‘一惊一乍’来形容海阳秧歌动律,这一惊一乍体现在动作的形和劲,动和静,轻和重,强和弱,快和慢,顿与挫的对比结合上”②。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一书中,并未出现“一惊一乍”这个词,但书中对一组动作的描述正体现出“一惊一乍”的特点———“如王大娘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大扑腰’,第一拍,似有人在身后推了一把,迅速扑向地面,而第二拍至第四拍,身体又似被慢慢抻开的弹簧,一点点拉开,拉到最大限度,猛又弹回地面,然后再抻拉……扑得快,拉得慢,形成独特的动作韵律。

”③这一系统动作的描述以及提到的“形成独特的动作韵律”,正与课堂教学中常常要求的“一惊一乍”相对应。

因此,“一惊一乍”在课堂教学中更多是指向动作质感和动作节奏的特点,是根据民间海阳秧歌动作、动律、节奏特点而总结出来的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形容词”,用于形容海阳秧歌的节奏动律特点。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特征言及山东的秧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活跃于胶州地区的“胶州秧歌”,生发于商河、惠民地区的“鼓子秧歌”以及本文所探究的“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活跃于山东海阳地区,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在年节、丰收时节或者是值得庆祝的时间节点集中上演。

今时,我们常以“古朴”“粗犷”“灵活自如”等词汇来描述海阳秧歌所呈现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多样的民族舞蹈艺术种类当中,“海阳秧歌”当属佼佼者之一。

一、海阳秧歌的基本构成通常人们提到秧歌,便是活灵活现的扭动起来。

然而,秧歌经过长期流传和演变,已经具有较为成熟和固定的整套仪式,并不仅仅局限于“扭”的动作和姿态。

首先,它由“祭祖”仪式开启秧歌的表演,而后按照相对固定的表演形式进行表演。

“海阳秧歌是包括道具舞蹈、扮演人物、民间小戏等表演形式在内的综合形式。

”由此便可得知,海阳秧歌的构成元素十分多样,表演起来也十分热闹。

(一)祭祖传统的海阳秧歌在开始之前,要举行一个庄重又严肃的仪式,通常称之为“祭祖”仪式。

此仪式中,祭祖者将祖先的名簿高高举起并祭拜,以示最崇高的敬意。

这也是原始遗风影响下,多民族多地区都存在的文化现象,而海阳秧歌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这句通俗的民间歌谣便是用最普通的语言无意间透露了原始海阳秧歌的祭祀内容。

“拜娘娘”在这里大抵是一种统称,它会因为各地区的风俗不同而祭拜不同的对象,但无论如何,祭拜仪式的重要地位是不可随意忽略的。

(二)表演形式秧歌活动一般包括“队伍行进”及“广场表演”两大部分。

原始的海阳秧歌活动中,二者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行进”一般是由秧歌人群组成纵队,随着队伍排头按照行进路线一路走一路演。

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罗雄岩将具体的程序归纳如下:“整个表演过程由土炮鸣礼、三进三退、群艺争辉、小戏尽兴等部分组成。

”可见,秧歌队伍进村之前,先鸣炮、放火鞭,如此而来,热闹的气氛瞬间点燃。

而后,秧歌队按照规定的队形变化开始舞动,按照规定的制式三次重复称为“三进三退”。

海阳秧歌元素的提炼与应用刘桂丽

海阳秧歌元素的提炼与应用刘桂丽

音乐与舞蹈107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 2012 · 09被誉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阳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民间舞种类之一。

民间舞可划分为“自娱性”和“表演性”两个类别。

海阳秧歌元素的提炼与应用所涉及的是对表演性民间舞蹈在教学与创作方面的探讨与研究。

自从“海阳秧歌”由民间搬上舞台并进入舞蹈课堂以来,始终被舞蹈艺术家们视为“精美语言”(动作素材)的源泉之一,为教学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内容。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繁荣,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有更为科学与创新的方式充实到教学与创作中去。

本文从人体动态的原点“动作元素”入手,对秧歌素材在动律、动态、气息、节奏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将蕴藏在秧歌素材中既有风格特点又具训练和创作价值的秧歌元素提炼出来,使其在教学与创作中更具有传统特征和时代风格,进而成为一种指导教学与创作的理论依据。

因为“在舞蹈艺术中,民间舞蹈、民间舞节目、民间舞教材与教学三者,它们之间互为影响,又有各自的艺术规律。

是继承与发展民间舞蹈的重要步骤”。

①一、秧歌元素的提炼(一)秧歌素材的选择一直以来,舞蹈工作者有向民间艺人学习的传统,并对来自民间的秧歌动作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整理,使之成为了具有典型风格特征的课堂教学与艺术创作的基础素材。

海阳秧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动作素材很多,其中广为流传的素材动作有缠头扇、金鸡报晓、风采牡丹、喜鹊衔梅、招扇推扇、丑婆哄花等;典型步伐有沉步、碾步、跌步、摆步、追步以及舞姿齐眉扇、大遮阳扇、武花扇等。

实践证明,这些经过艺术家选择和整理过的秧歌素材,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与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秧歌元素的提炼“舞蹈的风味提纯,就是将某种或某一舞蹈被杂质淹没本该突出而未突出的特质提炼凝聚。

”②使其风味更加浓纯与独特,更具教学和艺术创作的应用价值。

而要寻找到最具风格特色和训练价值的元素,只有对“海阳秧歌”整体特征做细致的分析,方可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山东海阳秧歌艺术特性探究

山东海阳秧歌艺术特性探究

山东海阳秧歌艺术特性探究
杨起帆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24()3
【摘要】海阳秧歌因流传于山东海阳及周边地区而得名,是山东省如今最为出名的三大秧歌之一。

海阳县邻近黄海,民间艺术形式多样,表演风格可用豪放、古朴这两个词来形容,其中以海阳秧歌最具民众基础。

海阳秧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仅有道具舞蹈,还有民间小戏,其中的角色大多为大夫、花鼓、货郎等,载歌载舞,表演形式非常灵活,常用的道具有伞、鼓等多种,但又不同于常规用法,以大夫的伞为例,需要与拂尘相配合,快节奏可给予观者以力量美,慢节奏可给予观者以造型美,或洒脱奔放,或气势恢宏,在节奏与气息方面别具一格。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杨起帆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22.211
【相关文献】
1.山东海阳大秧歌艺术与服饰特色研究
2.秧歌舞蹈中的“淳与香”——山东“海阳秧歌”
3.非遗视角下山东海阳秧歌文化特色及传承发展研究
4.非遗视野下海阳秧
歌与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互融互促模式探究5.山东海阳大秧歌助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山东海阳秧歌教学中“线形动律”的动态特征与训练价值姜菁斐(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北京100081) [摘 要]山东海阳秧歌具有独特的运动风格。

以线形动律为切入点进行剖析,以发力在腰的节节贯穿,向心、离心的身体意识以及圆形构图的审美定式进行具体动态研究,将海阳秧歌的动态特征———“线形动律”这种运动方式加工、提炼运用在课题中。

以体态动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解放学生的肢体,达到课堂对学生的训练意义以及舞台的展现力,并还原山东海阳秧歌最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

[关键词]线形动律;向心离心;动态特征;训练价值[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8)01-0159-04 [收稿日期]2017-11-20[作者简介]姜菁斐,女,主要从事舞蹈教育研究。

一、引言(一)选题意义舞蹈动作的选择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具有明确的训练目的,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任务是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和体会不同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基础能力。

山东海阳秧歌是山东地区的三大秧歌之一,流传于海阳农村的部分地区,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秧歌形式,它风格古朴、大气沉稳、粗犷豪放,表现形式灵活自如。

海阳秧歌同其他民族舞蹈一样,具有自己的身体运动规律,这个运动规律形成了山东海阳秧歌独具的动态特征和风格。

不管是男性角色的大夫、花鼓,还是女性角色的王大娘、翠花,他们双脚的基本位置很少有正步、丁字步,绝大部分是重心在一只脚上的大踏步、小踏步、弓步等。

不管重心是前后移动,还是左右移动,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拧动,始终按照弧线、圆线的“8”子线形运动规律来完成重心转移[1]。

就笔者本人的学习经历来说,因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山东烟台人,从小对山东海阳秧歌耳濡目染,中专开始便接受海阳秧歌专家张荫松的训练,至大学也继续接受海阳秧歌的学习,因此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和认识的提升,本人对海阳秧歌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对海阳秧歌不同层次的理解,探讨山东海阳秧歌的“线形动律”在学生训练中的作用,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促进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专业性学习,帮助舞蹈专业学生提高舞蹈的专业水平。

(二)研究动态国内学者关于山东海阳秧歌的训练研究也是比较丰富的。

邓杰的《浅析海阳秧歌的课堂训练》从腰部和脚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在海阳秧歌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两方面的训练意义:一方面是海洋秧歌DOI:10.14084/62-1185/c.2018.01.025腰部灵活性训练;另一方面是把武术的站桩作为辅助训练,加强海阳秧歌的脚下力量的训练。

邵德兰的《海阳秧歌的训练价值和动作规律》[2]从审美形象气质的养成、肢体能力的强化、表现能力的扩展3个方面论述了海阳秧歌的训练价值,在讨论海阳秧歌的运动规律时邵德兰指出:海阳秧歌的重心转移不是单一进行的,有时是通过连贯某种动律的循环往复,有时是通过同一种动向线性变换方位空间来完成。

有时出现随着重心转移带来身体不断的移动,在移动中为了保持身体的稳定,保持运动中人体“中轴线”的平衡,身体在运动中自然形成了一种立体型的向心、离心运动。

有时是群体动势式的步伐流动,有时是单纯身体动律性的变化,但大部分是身体律动和步伐流动的合一,它可在不同方位、不同空间完成。

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发现,关于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研究比较丰富,在其特性、优势、训练意义方面等都有许多研究,但是对于“线形动律”以及其中“向心”和“离心”的研究不够突出,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研究方法1.对比法。

运用教育学的观点,找出不同民族或相似民族的训练方法进行比较和衡量,从而找出海阳秧歌的训练特点。

2.文献综述法。

对于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归纳总结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实践和理论延伸。

3.社会调查。

根据学生对海阳秧歌学习后的感受进行问卷调查,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和技术呈现,并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加以修整。

二、线形概述(一)文化渊源山东秧歌中海阳秧歌是其典型的代表之一,海阳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海阳秧歌将山东胶东半岛人忠厚耿直、热情朴实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海阳秧歌注重礼仪和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将古朴的风格继承发扬。

地大物博的地理条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海阳秧歌舞蹈表演时的风格特点。

海阳秧歌源于武术之乡,受武术的影响较大,给海阳秧歌带来重要影响的是武术中的“螳螂拳”“八卦拳”。

海阳秧歌中无论是整体的气氛营造,还是单独的角色塑造,动作都以大开大合、大收大放为特点,以“圆道”为美的传统审美特点形成了海阳秧歌别具一格的舞蹈特色。

(二)线形的发展山东海阳秧歌舞蹈动作中注重线形动律的运动轨迹,线形动律是海阳秧歌的基本动律和核心动律,而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动律,是因为海阳秧歌具有多方位的表现形式。

具体到教学课堂之中,就不得不提到张荫松老师,因为海阳秧歌之所以能够逐步建立其相应的教学体系,正是得益于张老师五十多年来多次深入民间对海阳秧歌的挖掘、整理与探究。

所以不得不说,我们现在还能在舞台上、课堂中看到海阳秧歌并学习海阳秧歌,这都得益于张荫松老师,是张老师将流传于乡村的一种民间艺术提入到专业院校的课堂中。

张荫松老师通过深入民间,对艺人们的运动走势进行专业化整理,将海阳秧歌的运行轨迹进行强化,让学生清晰地感知身体每个部位的运动走势。

张老师将动作点线之间紧密连接,形成了海阳秧歌中“节节相连”“迂回盘旋”“连绵不断”“起承转合”的风格特点,他将迂回盘旋、连绵不断的线形运动配合突变、多变的肢体律动,使得海阳秧歌在众多的民间舞蹈中别具一格。

线形使肢体在舞蹈动态中产生不间断、不休止的精彩看点,在肢体连绵不断的线形运动中,需要极强的肢体控制与协调能力。

突发力、敏捷的启动都离不开肢体的协调配合能力,这也是张荫松老师将海阳秧歌专业化的重要贡献。

张老师将力感不同、节奏不同、情绪不同、环境不同、表达形象不同这“五不同”融入线形的动律中,赋予了海阳秧歌新的生命,从而使空间线形构图成为海阳秧歌独有的律动特征。

三、“线形动律”的动态特征显现发力在腰的节节贯穿,向心、离心的身体意识以及圆形构图的审美定式,是笔者认为在通过相关学习后,结合张荫松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海阳秧歌“线形动律”的三大动态特征显现。

而这三大动态特征,都是源于张荫松老师的“典型”“核心”观念:一是“典型”风格性的凸显,二是“典型”训练性的凸显,都是基于对身体表现力的不断强化以达到“为我所用”。

(一)发力在腰的节节贯穿发力在腰,这是在学习海阳秧歌中张荫松老师反复强调的。

张老师认为,若想要解放全身各个部位的关节活动,关键在于腰部灵活力的解放。

只有解放了这一部分,才能由此将动力节节贯穿导向至身体的其他各个部位,并由此自然而然地在身体内外空间形成一种线形回路的运动过程。

比如就“滚浪”这个动作而言,一开始做这个动作时并不觉得它有多么难,只是一个用双手从体侧划立圆到另外一侧而已,但这仅仅只是做了个动作的“形”。

为什么这个动作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是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动作进行训练,原因即是这个动作最为强化对腰部的训练。

看似是从体侧划立圆到另外一侧,但其却是一种动力的一一贯穿,而这个动力正是来自于腰部的发力,否则就容易导致上述动作仅仅是做了个“形”。

也正是这样一种发力方式,节节贯穿至其他各个部位,更为凸显所要塑造人物形象的性格与相应的情感性表达。

(二)向心、离心的身体动式重心的移动在舞蹈中尤为重要,向心与离心是针对身体的解放和失重后对肢体的控制的训练。

“正缠头滚浪”和“反缠头”就是向心和离心的基本训练,身体的突发力在连绵不断、自上而下的运动轨迹中,配合脚下连贯的步伐,让身体在失重的情况下对肢体进行控制,进而形成独属于海阳秧歌身体表现的一种运动动势。

在身体失重的情况下完成大幅度的舞姿变化,脚下失重后的连绵不断,身体大开大合舞动,对舞者的身体起到了重要的训练价值。

(三)圆形构图的审美定式海阳秧歌中讲究“圆道”之美,海阳秧歌起源于齐鲁大地,其是注重教育、礼仪之地,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海阳秧歌不断借鉴、融合,创造出了风格淳朴、律动奔放、节奏与气息运用别具一格的“圆”的表演形式。

8字圆动律是线形动律的一部分,是解放身体的重要手段,以圆为美的胶东人将海阳秧歌的平圆、立圆、8字圆作为其基本的运动方式对腰、肋进行解放。

身体在平圆的运动中体会磨盘的感觉,对学生腰部进行针对训练,解放上身。

立圆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一种运动方式,主要强调两肋的交替运动以及上下身的配合。

8字圆是在立圆和平圆运动的基础上加上提、拧、裹等形成的动律,是为了训练上下身的协调配合以及身体各个部位的解放,从而形成麻花腰的动态美。

四、山东海阳秧歌教学中“线形动律”的训练价值和意义(一)肢体能力的强化海阳秧歌的突发力对身体的敏感度有着严格的要求,这种突发力需要身体有极强的控制,在突然的起势中快速将动作的幅度做到最大,锻炼肢体的反应能力和灵敏度。

在运动中完成上下身的大开大合,同时配合多方位的运动轨迹,这种极致的动作幅度是对肢体能力的训练,提高了身体的协调配合能力。

这种忽快忽慢、动静结合的线形运动是情绪的爆发、情感的延续,强化了学生的肢体表现力。

通过向心与离心的交替配合使学生脚下的稳定性更好,可以提高身体的基础素质能力。

海阳秧歌线形动律在强化肢体的同时更是对肢体的一种解放,其强调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使学生身体各个部位得到训练和解放,从而形成了以肢体为主要表现力的汉族民间舞,增强了肢体的语言性和表现性。

1.明身肢体将动作点线之间紧密连接,使迂回盘旋、连绵不断的线形运动配合突变、多变的肢体律动,形成海阳秧歌“节节相连”“迂回盘旋”“连绵不断”的风格特点,从而使得海阳秧歌在众多的民间舞蹈中别具一格。

线形使肢体在舞蹈动态中产生不间断、不休止的精彩看点,在肢体连绵不断的线形运动中,需要极强的肢体控制与协调能力,肢体的各个部位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运动方式进行。

肢体的突发力和敏捷的启动身体都离不开肢体的协调配合能力。

线形动律中形成的空间线形构图成为海阳秧歌独有的律动特征。

2.重“如何动”而非“做动作”在海阳秧歌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在海阳秧歌中动作产生于民间,且多为模仿性动作,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形象的动作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而非只注重做动作的单一性要求,以免学生死学动作、学死动作。

(二)表现能力的扩展在海阳秧歌独有的运动轨迹中,配合节奏、力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内容。

线形动律给创作也带来了重要的帮助,可以在这一动律的基础上延伸发展,使作品表达更加丰富化,形象表现更加个性化。

例如田露老师在作品中对海阳秧歌动律的运用,就使演员表现力更强,作品内容更丰富。

1.人物形象的性格化训练表现力首先体现在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化训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