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大秧歌简介
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作者:丛盛来源:《走向世界》2008年第01期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它与鲁北的“鼓子秧歌”、胶州的“胶州秧歌”齐名,而海阳秧歌尤以规模最大、角色最多而闻名全国。
海阳秧歌是汉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歌舞形式,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公元1425年)。
《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
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
以此发展成今天的特色秧歌,在当地流传有:“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
”还有“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
这两首民谣,说的就是人们对海阳大秧歌的喜爱,也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在民间上至老者下至少儿都爱学会跳。
传统的海阳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社火节目,主要由“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
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乐大夫)部分,其中有“三眼枪”、“彩旗”、“乐大夫”、“花鼓”、“村叟”、“家妇”、“渔翁”、“樵夫”、“相公”、“闺秀”、“货郎”、“翠花”、“箍漏匠”、“王大娘”、“丑婆”、“俊小儿”、“霸王鞭”等等。
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
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女曼,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
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
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是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则是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海阳秧歌文化传承发展基本状况
37神州文化海阳秧歌文化传承发展基本状况于文佳山东大学摘要:市场经济的的发展导致人们对秧歌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淡薄,海阳秧歌的传承人逐年减少,部分技艺失传。
基于此,我们团队决定以海阳秧歌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传承与发展现状,希望借此引起关注,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对海阳秧歌的了解和认知,为海阳秧歌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阳大秧;文化传承一、海阳秧歌的内容与发展演变1、内容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
海阳秧歌的表演形式,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铿锵、万马奔腾,宛若大河滔滔。
小场子多是双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美不胜收。
2、发展演变海阳秧歌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关于海阳秧歌文化发展流变的详细历史记载却很少,于是调查研究便从宏观从发,以学术界的普遍观点与结论作为参考。
改革开放后,海阳秧歌这一有着广泛民间基础的文艺形式重焕“第二春”,而且走出地域局限名扬海内外。
海阳秧歌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这标志着海阳秧歌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荣登“大雅之堂”。
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8月8日,海阳秧歌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亮相,让世界人民领略了胶东文化的大气磅礴。
二、海阳秧歌的改革与创新1、改革海阳秧歌发展以来,一直集百家之长,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精华。
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
由于不断吸收外来优秀艺术文化,海阳秧歌的表演形式也在一变再变,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
海阳秧歌中的道具——花鼓,也经历了形式的转变。
老辈艺人使用的花鼓个头较小,表演时,舞动鼓槌的双手只能够在脸前划拉,动作幅度小,气势提不起来,被群众戏称为“猫洗脸”。
后来,当地艺人无意间看到在本村做长工的外地人表演大花鼓,声音洪亮,气势磅礴,很受观众的喜爱。
海阳大秧歌——传承五百余年舞动在民间的胶东文化符号
072走向世界 仙境烟台文化·非遗CULTURE——传承五百余年…舞动在民间的胶东文化符号文/王平……图/刘泽明…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海阳大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
海阳秧歌据《海阳县志》记载有560年的历史,它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
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艺术形式,至今仍保留有秧歌队传统拜年形式,还有广场秧歌汇演,正月十三祭海等大型活动。
海阳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其内容十分丰富,表现打渔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艺人卖艺,还有扮演戏剧佳话、民间故事,粉墨浓妆,锣鼓伴奏,列成长队,踏拍欢舞,串街走巷。
表演形式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大地开花、大走阵等);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锢漏与王大娘,货郎与翠花等)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
舞队有各类角色几十人。
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
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732016.03。
海阳秧歌基本动作
海阳秧歌基本动作海阳秧歌是中国山东省海阳市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也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海阳秧歌起源于古代农民为祈求丰收而跳的舞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现在,海阳秧歌已经成为海阳市民间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都会在各种场合得到表演和展示。
海阳秧歌的基本动作是非常有特色的,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海阳秧歌的基本动作。
一、基本步伐海阳秧歌的基本步伐是“跳一步,扭一下,跳一步,扭一下……”这样的节奏。
跳一步时,脚尖先着地,接着脚跟着地,然后身体向前倾,这个动作要求节奏感强,节拍要准确。
二、扭腰动作海阳秧歌中最为重要的动作之一就是扭腰动作。
扭腰动作要求舞者将腰部向左或向右旋转,同时上半身要保持直立,不要弯曲。
这个动作要求舞者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非常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
三、手臂动作手臂动作在海阳秧歌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舞者的手臂要随着舞蹈的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有时要高举,有时要平伸,有时要交叉。
手臂动作要求舞者的手臂力度和节奏感要准确,需要练习和磨炼。
四、脚步转向在海阳秧歌中,脚步转向也是非常常见的动作之一。
当舞者跳完一步之后,需要将身体转向另一侧,这个时候需要将脚向另一侧转动,同时身体也要随之转动。
这个动作要求舞者的平衡感和协调性非常高,需要多次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五、跳跃动作海阳秧歌中还有一些跳跃动作,这些动作要求舞者的力度和节奏感都非常高。
跳跃动作时,舞者要将身体往上跳,同时手臂向上伸展,以表现出热情和豪放的气氛。
总之,海阳秧歌的基本动作非常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些动作要求舞者的力度、协调性、平衡感和节奏感都非常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
海阳秧歌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民间舞蹈之一,其基本动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海阳大秧歌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YANTAI烟台非遗Haiyang Yangko Dance海阳大秧歌文/宋志刚秧歌是中国汉族舞蹈,系民间综合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自娱性。
烟台海阳大秧歌是中国秧歌绚丽多姿的一朵奇葩,与济南商河鼓子秧歌、青岛胶州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它集歌、舞、戏于一体,以古朴豪放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序、恢弘的表演气势和庄重的礼仪仪式而著称于世,在历史起源、丰富发展、传承创新过程中,演绎蕴含着勤劳品质、刚柔并济、爱国精神三大时代价值,是中华优秀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璀璨结晶。
1983年,被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受邀参加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暖场演出。
海阳大秧歌起源于劳动,开始为田间劳作的一种模仿舞蹈,后来演化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
据海阳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海阳大秧歌创于明朝初年,是中国最早的秧歌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海阳位于胶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地貌特征为低山丘陵区,境内丘陵蜿蜒起伏、河流星罗棋布,山岚、平原、洼地纵横交错。
海阳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培养出勤俭、朴实,善劳作、多创造的优秀品质。
正是这些勤劳淳朴、勇敢智慧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催生独具民间艺术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海阳大秧歌。
其创立之初,每一个舞蹈动作无一不是原始劳动身姿的生动体现,每一段唱腔旋律无一不是原始劳动心声的惟妙演绎;如今海阳大秧歌乐大夫舞姿、舞扇子动作、秧歌剧唱腔等还依稀可见、可闻海阳人民刨地种庄稼、插秧、掰玉米棒子、推石碾子等勤劳身姿及其相关心声,淋漓尽致地彰显大自然的生态和人文之美,可谓:昂首蓝天美、低头大地美、收获喜悦美……海阳大秧歌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丰富发展过程: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农村到城市。
山东三大秧歌
山东三大秧歌1.海阳大秧歌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海阳市一带,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恢宏的表演气势和丰富多样内容形式着称于世。
海阳大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记载,始创于明代,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
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
”说明秧歌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
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嫚、霸王鞭;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一人两角(jué)——老头背老婆儿、猪八戒背媳妇儿等;排在最后的是秧歌剧人物及戏曲杂扮者。
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
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海阳大秧歌的音乐由伴奏和唱腔两部分组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也插入皮、竹、管、弦等乐器合奏。
打击乐伴奏节奏均匀。
唱腔主要有《大夫调》、《跑四川调》、《货郎调》、《花鼓调》以及各类民间小调。
海阳大秧歌因受不同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影响,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
“大架子秧歌”受民间武术和戏剧表演影响较大,重整体气氛与人物塑造,有“锣鼓造气势,动作利架势”之说。
“小架子秧歌”以打击乐和唢呐、笙、笛等竹管乐器配合伴奏,秧歌舞蹈动作幅度小,力度不大,以走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
海阳大秧歌
前言“山东大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山东三大民间舞蹈”。
山东秧歌的舞动中,男性粗犷豪放尽显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海阳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莱阳、乳山等县市,以海阳市最盛,可谓家喻户晓。
海阳市早年流行的秧歌叫“逗秧歌”,后来有了“大架秧歌”和“小架秧歌”之分,统称为“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集歌、舞、戏于一体,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
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优秀结晶。
几代海阳人为海阳大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4年,海阳大秧歌应邀参加中国(沈阳)国际民间舞蹈大赛获“金玫瑰”头奖;1995年,海阳大秧歌荣获文化部全国第四届群星奖最高奖“银奖”(本届大赛舞蹈部分不设金奖);1996年,海阳县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6年,获得山东省农民文化艺术节金奖;2002年,海阳大秧歌参加中国(威海)新秧歌大赛,获“演出大奖”殊荣;2008年,海阳大秧歌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外场表演,获得好评;海阳大秧歌在近几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最终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阳大秧歌音乐热情欢快,基本舞步简单易学,非常适合没有任何基础的孩子学习,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非舞蹈专业的教师也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山东省省级示范园的海阳市轻工幼儿园,就以“海阳大秧歌”为载体,深入挖掘大秧歌文化内涵,通过在学校、幼儿园广泛开展大秧歌教学活动,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而又深远的作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轻工幼儿园因在海阳大秧歌传承与发展中作出的积极贡献,被海阳市文化局确定为“海阳大秧歌培训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少儿传承基地”、“海阳市儿童文化艺术教育示范园”。
地方文艺
地方文艺大秧歌1、海阳大秧歌历史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的表演气势恢弘而有庄重严谨,热情奔放而又诙谐风趣。
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
”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
“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
2、海阳大秧歌风格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
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
“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东石兰沟村的颜明玉、王发为优秀代表。
“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
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
海阳秧歌的结构很严谨,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
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
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女曼;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秧歌剧及戏出杂扮者。
3、海阳秧歌音乐组成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
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
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一板三眼)。
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插入,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等。
4、海阳秧歌辉煌成就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1994年12月荣获全国“群星奖”银奖。
海洋大秧歌 - 3分钟
海海洋洋大大秧秧歌歌在海阳最具民俗魅力的年味,当属海阳大秧歌了。
老百姓有这样的口头禅,(快)“没有秧歌不叫年,一进腊月门,家家蒸饽饽,户户扭秧歌,村村锣鼓响,乡乡秧歌开了场。
”亲爱的朋友们,作为海洋海阳大秧歌儿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兴起,后来经当地民间的艺人结合民间神话传说与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秧歌儿”阵势。
海阳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铿锵、万马奔腾,宛若大河滔滔。
小场子则是双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美不胜收。
俗有“南文、北武、东雅、西俗”之说。
每当正月十六时,广场上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
墙头、树上、屋顶……处处挤满了人。
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海阳秧歌到底有何魅力呢?别急,下面,我就带大家去新元广场看一看吧!大家看!秧歌队伍已经拉开了,他们边唱边舞,好不热闹!秧歌队伍结构严谨,一般由“执事、花鼓、舞队”三部分组成。
排在最前面的是执事,在旁边是热闹的花鼓队,紧其随后的是舞队看那前面带队的执事,他们全身都非常“活泛”,浑身会说话!大家可别小瞧了他们,他们可是扭秧歌儿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并且这男演员的动作讲究的是 “脚底生根”、“刚柔相济”。
给人一种沉重、稳健的感觉,而女演员,讲究的是心态的表露,追求的是舒展和飘逸,并且这腰部还要特别的灵活,这就是海阳秧歌男“提沉”女“伸拉”特有的韵律。
大家看!人物中小嫚,有货郎、还有翠花、丑婆、傻小子,还有大家熟悉的箍漏匠和王大娘。
这场面真是有趣,好不热闹!朋友们,看过这热闹而有趣的海阳大秧歌儿,大家是不是收获了很多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海阳秧歌儿的内容与形式在不断变化,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改变,看秧歌儿,扭秧歌儿仍是海阳人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它是民间艺术的精粹,也是海阳百姓过大年时一道丰盛的“大菜”,在这里,我借着海阳大秧歌儿祝大家在今后的生活里红红火火,事事顺心!。
山东海阳秧歌舞蹈文化特征探究
01 一、历史渊源
目录
02 二、舞蹈特色
03 三、文化内涵
04 四、结语
05 参考内容
山东海阳秧歌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山东省海阳市及周 边地区。这种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艺术价值,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历 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瑰宝。本次演示将从历史渊源、舞蹈特色、文化内涵等方 面对山东海阳秧歌进行探究。
3、音乐特点
山东海阳秧歌的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曲调主要由当地的民间小调、山 歌和号子等组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同时,打击乐伴奏也是海阳秧歌的一 大特点,节奏明快、欢快热烈,为舞蹈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三、文化内涵
1、地方特色与民族精神
山东海阳秧歌作为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文 化信仰和民族精神。这种舞蹈形式将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 的艺术风格。同时,海阳秧歌还体现了当地人民勇敢、坚韧、乐观的民族精神。
一、历史渊源
山东海阳秧歌起源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当时沿 海地区的百姓多以渔业为生,为了祈求出海平安和丰收,人们开始在陆地上表 演具有海洋特色的舞蹈,这便是海阳秧歌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阳秧歌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娱乐、祭祀、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民间舞蹈。
二、舞蹈特色
3、创新发展模式:在保留海阳秧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 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4、拓展传播渠道:通过文艺演出、展览、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将海阳秧歌 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谢谢观看
四、海阳秧歌的未来发展趋势和 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阳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重视,然而也面临着 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为了保护和推广海阳秧歌,以下几点建议值得:
烟台民俗文化
■海阳大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的表演完全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隆隆的花鼓声与铿锵的锣鼓伴奏,60名秧歌手舞动起来,犹如万马奔腾,英雄气概尽显。
指挥者“乐大夫”、花鼓、小嫚、霸王鞭、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等以及各类角色的舞者,各有各的妙,各有各的喜。
庙会上,海阳大秧歌“串”了好几个“场”,一路跳一路演,看得观众目不暇接。
据介绍,历经580多年传承与发展的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初期,近年来更是走向世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上也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如今俨然是烟台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胶东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栖霞盲人曲艺队表演的胶东大鼓则令人在感悟历史文化中为之动容。
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曲艺形式。
当日庙会上,盲人曲艺队先后给观众表演了《打黄狼》、《家有贤妇》、《劈老头》三部鼓书。
曲艺队中年龄最大的是68岁的王秀云老人,他说,这支盲人曲艺队从当年抗日时期的“盲人救国会”以及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发展而来,从爱国热情到如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很高兴,很自豪。
据介绍,胶东大鼓在整个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随后,就创作了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
■只楚庙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咚,咚,咚咚,咚……”只楚庙鼓打起来,气势恢宏。
庙鼓手舞动槌穗、击鼓开场,边甩边打,击鼓震天如雷声,槌穗飞舞如闪电,节奏抑扬顿挫,表演威武强悍。
庙鼓的第二代传人、今年已经72岁的邹积沅说,只楚庙鼓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旧社会,敲打庙鼓是村民祭祀祈雨以及赶庙会时必举行的活动。
海阳大秧歌
丨朱七七 丨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海阳大秧歌:扭出人间烟火气146/ TOURISM WORLD/非遗绝活儿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WORLD /147在海阳,每到正月,街头巷尾的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是海阳人的一句口头禅。
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的艺术形式。
据《海阳县志》记载,海阳秧歌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2006年5月20日,海阳大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阳大秧歌的起源与发展海阳大秧歌源远流长,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海阳属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交织的区域,特殊的地域状况和文化景观为海阳大秧歌的产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旧时,秧歌都在农闲时节排练,清乾隆七年修《莱阳县志》载:“秧歌率于新年灯节,及时取乐(乾隆年间海阳隶属莱阳县管辖)。
”民间也有“耍正月,闹二月,沥沥拉拉到三月”之说。
海阳大秧歌的盛行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卫设县后。
《山东各县乡调查录》第四卷载:“县城即临海口、闽、粤、江、浙海泊所萃。
”海阳旧县城依山傍海,盐、渔业发达,海运方便,逐渐形成为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带动了民间艺术的同步发展。
本地流传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耍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
”由此可见,海阳秧歌已成为当时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
海阳秧歌之所以如此盛行,与其祭祀性密不可分。
每年正月开始,海阳秧歌就要耍家庙、拜祖宗,敬请祖宗鬼神同乐。
海阳民俗,正月十一祭拜庄稼神,这一天大演秧歌,明显带有庆贺丰年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之意,正月十五“闹元宵”秧歌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直至四月农忙之前,各地的山会、庙会仍有秧歌演出。
海阳大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
海阳大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1、海阳秧歌的历史发展任何一个地方戏曲发生、发展以及流布地域的形成与该地区的历史沿革、风俗民情、文化传统乃至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都密切相关。
在海阳当地成长起来的秧歌,它的起源、发展无疑与海阳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2、海阳秧歌的生存环境海阳境内地势“壮于山而维于海”,土地贫济,洼地、丘陵较多。
明代建大满卫后,其政治和军事地位日益显要。
海阳人民勤俭,朴实,善于劳作,少数辅以家畜、野牧养殖为生财之道。
”海阳当地许多村民的祖先原是明、清两代从外省、区迁来的,他们在当时颇为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建立起新的村落,当地人称丘陵间的洼地为“介”,如现有的村名丁家介、朱兰介等,这些村名正反映出当年,某个姓氏家族开荒创业的情况。
所以,海阳旧县志中多用“民多朴野、性皆矿直,犹有古风”、“民俗醇朴”、“勇于为义”“等词句描述海阳的民俗情况。
由于当地多丘陵,一面临海,交通不便,比较闭塞,和外地交流较少,因此至今仍保持着一些古朴风习。
由此,海阳秩歌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大都反映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海阳人民对“年”的重视以及崇神乐祀的传统习俗,为海阳秩歌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阳人的“年”一般是从腊月初八开始忙起。
因为这一天被当地人看作是释迎牟尼成佛日.这天当地人会用大米、豆子、麦粒、红枣儿、板栗仁、白果、长生果(花生)等几种粮果熬成“腊八粥”,蕴含着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还会用米醋腌制大蒜,名为“脂八蒸”,吃了腊八薪,有“百病全消、健康平安”之意,腊八一过,海阳人就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忙年”。
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清扫灰尘污垢,扫除秽气和邪灾,然后妇女们还要忙着赶大集购年货,海阳人忙年自然少不了当地过年的重头戏——忙秩歌。
以村或族为单位组起秘歌班子,为生计奔波劳累了一年的村民、族人聚在一起,你编唱词、我对剧本、大家一起练动作、排队形。
忙年一般要忙到腊月二十三日,当地把这一天叫微“小年”,这一天要“祭灶神”,换帖新“灶码”,供糖瓜(当地一种甜食),点上香火,送灶王爷上天,见了玉帝多言好事,讨来天神对凡间新一年的忘佑与保护。
山东秧歌舞蹈剧目
山东秧歌舞蹈剧目
山东秧歌舞蹈剧目有很多,比如:
1. 《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气势威猛,风格粗犷,扮演者装扮成武将的形象,手里拿着伞,伴随着鼓、锣、钹奏出的音乐,做各种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省胶东地区特有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海阳地区。
是群舞形式,旧时多为祭祀、庙会等活动表演。
3. 《鼓浪扇舞》:是集民间扇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于一体的广场艺术。
此外,还有《荷花灯舞》、《跑驴》、《扑蝴蝶》、《花挑》、《胶州秧歌》等舞蹈剧目,这些舞蹈剧目深受大众喜爱,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秧歌》
058走向世界 仙境烟台《大秧歌》山东海阳县虎头湾镇,吴赵两大家族历年以斗秧歌争夺出海权,世代对立,纠纷不断。
1935年深秋,流浪儿海猫到虎头湾寻亲,打破了这里的僵死、沉闷。
他的爹娘分属吴赵之后,因相爱而私通,海猫便成了家族对立的牺牲品。
随着日寇的入侵,虎头湾被严重地撕裂开来,日寇、共产党、国民党、家族势力、男女海盗、渔民百姓……各种力量在此交集、较量、决裂、角逐、重组。
生活的磨刀石嚯嚯有声,磨砺出海猫大义大德的锋刃,他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海猫游走在风口浪尖,大起大落。
最终团结和领导抗日人士和进步势力,把侵略者赶出了虎头湾。
夏仁胜,1950年1月出生于山东莱阳。
1969年投身军旅,历任新闻干事、宣传股长,秘书科长,曾在军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新闻,通讯、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理论文章300多篇(部)。
1987年脱下戌装,供职烟台电视台,历任专题部主任,经济部主任,文艺部主任,副台长兼影视主任,先后自采,自拍,自导,自编500余部(集)新闻,经济和文艺类专题。
著有《净土》、《梨乡老三哥》等书。
拍摄《正月里来正月正》、《农民作股东》等专题片。
创作《我的农民兄弟》、《老照片,新照片》等歌曲。
创作拍摄《白领农民》、《我的爸爸》等电视剧。
曾多次获得由山东省新闻学会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一、二等奖,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和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全国电视“飞天奖”和中国电视“金鹰奖”。
2003年被评为烟台市拔尖人才,现为青岛农业大学传媒学院客座教授。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大秧歌》最大特点就是真“听风过,看云火,壮志如昨;爱担得,恨担得,才算活过。
山河破,兴邦国,奋勇抗倭;血流得,命拼得,才算活过。
”两句歌词看似简单,却概括了整部剧的故事精髓,也展现了这部64万字长篇小说的恢弘气势。
夏仁胜说,《大秧歌》电视剧的剧本和小说历经六年时间才终于敲响“定音锤”,这中间波折不断、困难重重。
海阳秧歌学期总结
海阳秧歌学期总结海阳秧歌是山东王大秧歌之一,海阳秧歌起源于山东烟台市海阳周边一带是汉族的民间舞蹈艺术,海洋秧歌自成体系,它以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灵活自如的表现形式、粗犷奔放的风格气派在山东齐鲁文化中独树一帜,海阳秧歌与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海阳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北靠“胶东屋脊”,南面紧邻黄海。
因地处黄海之北而得名,海阳。
海阳为低山丘陵区。
北部徐家店、郭成、山西头等乡镇,很多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脉,山低坡陡,丘陵势缓,间有河谷平原。
中部战场泊、朱吴、高家、盘石店等乡镇,中部有小块平原和纵横交错的河流,以招虎山脉为主体,形成境内屋脊。
西部发城、小纪、北埠后、泉水头、黄崖等乡镇和二十里店、赵瞳乡部分村庄,山低坡缓,丘陵、平原交错。
南部行村、凤城、大辛家、辛安、大山所、大阎家等乡镇及留格庄、二十里店、赵曈、南城阳乡和东村镇部分村庄,地势低缓。
海阳风景秀美、气候宜人。
在这特殊的地理特点和生存环境,还有生活的艰苦与自我封闭的心态,让海阳的农民拥有质朴和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因此他们在海阳秧歌的表演形式和风格上比较古朴、保守、粗犷。
海洋秧歌的历史悠久,受到了齐鲁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海阳民俗民风。
海阳大秧歌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海阳地区,在全国的民间艺术中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对于一种民间艺术来说,其生命力的依托是丰富而悠久的民间文化,同时也需要建立在自身的艺术美的基础之上。
海阳大秧歌正是建立在历史悠久的齐鲁文化基础之上的,在不断地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同时形成了自己以“圆道”之美为审美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特点。
故而,对于海阳秧歌“圆道”之美的解读不但有助于理解海阳秧歌的动作特点,也能从更为深层的层面把握住海阳秧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有600多年的历史。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遍布海阳十余处乡镇,流传辐射至海阳周边地区。
它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弘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
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优秀结晶。
其表演形势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海阳大秧歌源远流长,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海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属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交织的县域。
特殊的地域状况和文化景观为海阳大秧歌的产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肥水和土壤。
据《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抚、诰封武略将军。
弘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衍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
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於庭,其乐融融”。
据此《赵氏谱书》之说,据上所述,海阳秧歌是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
随着社会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
正月间,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
人们的喜爱为海阳秧歌的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海阳秧歌也因而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
几十年来,海阳大秧歌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赋予了新的活力。
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
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在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间老艺术人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地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在一系列的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
同年12月又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
12月份又奉调参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领导的新切接见和赞扬。
1996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96、97年连续二年参加了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的拍摄演出,1997年海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4年9月19日,海阳文化秧歌队应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邀请,赴威海与其同台演出。
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参加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亚欧会议旅游合作发展论坛暨展览会”开幕式的演出。
2007年4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CCTV电视舞蹈大赛,获得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大秧歌专场比赛三等奖,并荣获由全国电视观众投票产生的秧歌专场比赛唯一的“最受观众喜爱节目”。
2007年11月和2008年1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倾注三农”专题文艺晚会和春节文艺晚会。
2008年8月8日应北京奥组委的邀请,参加了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演出,使海阳大秧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09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舞蹈世界”栏目向建国60周年献礼,1个小时《盛世秧歌》专题片的录制。
2010年春节,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科学教育频道向全国人民群众拜年节目的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