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语文(人教)配套练习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2.2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 附加答案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顺为正.者(2)贫贱不能移.(3)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出则无敌.国外患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妾妇之道.B.必先苦.其心志C.与民由.之D.生.于忧患4.翻译下列句子。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有删改)【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2)其母引.刀裂其织引:________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7.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时训练答案1.(1)准则,标准(2)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3)财资缺乏(4)奋起,指有所作为(5)匹敌、相当2.B3.B4.(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

5.(1)常常(2)拿起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7.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这个故事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四、+Word版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四、+Word版含答案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释文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提炼自《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是孟子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

孟子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其政治目的是推动封建王朝向前发展,但是,它也表现了孟子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它的精神发扬光大,要一心为民。

明主旨本课所录三则选文从不同方面共同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第1则选文,孟子与齐宣王论乐,乘机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孟子认为,国君能“与民同乐”,便能施行“仁政”,最后形成“王天下”的局面。

第2则选文,孟子拿周文王和夏桀进行对比,说明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不与民同乐,老百姓就会恨之入骨,这样,国君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快乐。

第3则选文,孟子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的故事,证明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观点。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今之乐由.古之乐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可得闻与.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直.好世俗之乐耳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时日害.丧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予及女.偕亡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⑥畜.君何尤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⑦景公说.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⑧徵招. 同“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犹 如同 ②欤 语气词 ③只 只、仅仅 ④曷何日、何时 ⑤汝 你 ⑥慉 喜欢、喜爱 ⑦悦高兴 ⑧韶 古代乐曲名(2)一词多义①疾⎩⎪⎨⎪⎧ 疾.首蹙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风知劲草: 声非加疾.:②举⎩⎪⎨⎪⎧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举.头望明月: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戍卒叫,函谷举.:③夫⎩⎪⎨⎪⎧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④适⎩⎪⎨⎪⎧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始适.还家门:邂逅相遇,适.我愿兮:⑤修⎩⎪⎨⎪⎧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答案 ①痛/痛恨/猛烈的/强 ②全,都/抬起/推荐,选用/发动/攻下,占领 ③句首发语词/人/成年男子/丈夫④到……去/女子出嫁/适合 ⑤从事某种活动/治理/修养/修建,修造/长,高(3)古今异义①兄弟妻子..离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子的配偶。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二 王何必曰利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二 王何必曰利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王何必曰利孟子的义利观与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内省的启示。

利益是全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唯有仁义。

义带给人们的不是贪婪索取,而是“民胞物与”的仁爱,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残酷征服,而是“和协万邦”的王道。

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

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

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

这些老【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孟子的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所讲的“义”实质上是一种利,一种社会功利,国家的长远利益。

孟子言义,反对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初期,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包含一些封建糟粕。

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在它的激励下,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时,挺身而出,执干戈以卫社稷,同外来入侵者展开英勇斗争;“舍生取义”“义者必急其君”的道德原则,造就了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8《孟子》两章(练习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8《孟子》两章(练习2)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18《孟子》两章01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米粟.( ) 拂.士( ) 拂.乱(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池.非不深也( ) (3)人恒.过然后能改(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 (5)兵革非不坚利也( )..3.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今义:古义:(2)城.非不高也今义:古义:(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古义:4.各写一个含有加点词意思的成语。

(1)兵.革之利(2)寡.助之至(3)池.非不深也(4)得道多助.5.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6.翻译下列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

(1)谈“天时”:(2)谈“地利”:(3)谈“人和”:8.品读先贤,传承中华文化。

学校开展“走近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以“我眼中的孔子是好学的”为开头写一段不超过100字的简短发言稿。

02课内精读(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后面的题目。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委而去.之( )(3)寡助之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11.请将“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问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 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答案:D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

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齐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使孔距心及时醒悟。

(意思相近即可)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

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参考译文: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

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测评 新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测评 新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16分)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餍.足/笑靥.庠.序/佯.装养生丧.死/丧.家之狗B.溢.出/谥.号期.年/假期.千乘.之国/乘.人之危C.朝觐./谨.慎参与./赠与.揠.苗助长/偃.旗息鼓D.庶.民/戍.边提.防/堤.坝富商大贾./余勇可贾.解析:A项,yàn/yè,xiánɡ/yáng,sāng/sàng;B项,yì/shì,jī/qī,shèng/chéng;C项,jìn/jǐn,yù/yǔ,yà/yǎn;D项,shù,dī,gǔ。

答案:D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寡人之民不加.多加.之以师旅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匹夫不可夺.志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非.恶其声而然也D.万物皆备.于我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解析:D项,备:动词,具备。

A项,加:副词,更加/动词,施加。

B项,夺:动词,失误,引申为耽误/动词,用强力改变。

C项,非:动词,责怪/动词,不是。

答案:D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A.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B.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C.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D.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介词,表示处所,相当于“在”;A项,介词,表比较,相当于“跟”“和”;C项,介词,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D项,介词,引出动词支配对象,不译。

答案:B4.下列加点词语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必先苦.其心志B.谨.庠序之教C.今兹未能;请轻.之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解析:B项,谨: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小心办好、认真做好。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训练落实提升第2单元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训练落实提升第2单元一

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动词,穿B.斯速已.矣已:停止C.则苗浡然兴之.矣之:代词,代“苗”D.王知夫.苗乎夫:代词,那【解析】C项,“之”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答案】 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项,动词,亲附;介词,跟。

C项,均表修饰的连词。

D项,连词,表转折;表顺承。

【答案】 C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接近,走近B.其.如是,孰能御之其:如果C.诚.如是也,民归之诚:如果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油然:自然而然地【解析】B项,“其”,代词,那苗;C项,“诚”,果真;D项,“油然”,云盛的样子。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由:通“犹”,如同B.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然:同“猝然”,突然C.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斜行D.此其为餍.足之道也餍:通“厌”,厌恶【解析】“餍”,吃饱。

【答案】 D5.古文默写。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

【答案】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 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 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一、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傅说.()法家拂.()士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入则无法家拂士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池.非不深也。

古义:今义:6、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河曲智叟亡.以应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国.恒亡安能辨我是.雄雌则有去国.怀乡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单元学力测评2(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单元学力测评2(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单元学力测评2(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闻秦楚构.兵 构:交战 B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去:离开 C .先生之号.则不可 号:所用的提法 D .利与善之间.也 间:差别 解析 B .“去”是舍弃之意。

答案 B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宋将之.楚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B.⎩⎪⎨⎪⎧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 D.⎩⎪⎨⎪⎧其.孰能讥之乎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解析 A .到/代战争;B.都表转折;C.用/表因果;D.表反问/他的。

答案 B3.下列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而不考虑仁义,国家就危险了。

B.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译文:我孟轲不敢问详细的情况,希望听听您做这件事的大致意向。

C.先生之志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译文:先生的志向是大的,但是先生打着利来发号施令却不行。

D.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译文:要想知道舜这类人跟蹠这类人的差别,没有别的,只是“为利”和“为善”的差别啊。

解析C.号,并不是发号施令的意思。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成语或熟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深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B.已故科学家钱学森生前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并身体力行....,保持“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大德操守。

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言从楼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其妙...,炼词造句独具匠心,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中语文(人教)配套练习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2.7

中语文(人教)配套练习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2.7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一、夯基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铄:从外部给予B.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去:离开C.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强:竭力、尽力D.万物皆备.于我矣备:具备答案:B解析:B项,去:丢弃。

2.下列句中无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反身而诚,乐莫大焉B.若火之始然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答案:A解析:B项,然,同“燃”;C项,内,同“纳”;D项,要,通“徼”,求取。

3.下列句中加点字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B.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C.义,人之正路..也D.万物..皆备于我矣答案:D解析:A项,古义:不是人。

今义:指不属于人应有的。

B项,古义:在于。

今义:①在于;②在意,介意。

C项,古义:正确的道路。

今义:指做人做事的正当途径。

D项,古今相同,万物。

4.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B.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C.恻隐之心,仁也D.无辞让之心,非人也答案:B解析:A、C、D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是状语后置。

二、课内阅读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6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练习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练习2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孟子两章》同步训练(初三)班级姓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三、解释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非不坚利也()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配套练习 孟子 选读 2.2(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配套练习  孟子 选读 2.2(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一、夯基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B.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满足C.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留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答案:C解析:C项,遗:遗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孟子遇于.石丘②秦、楚之王悦于.利B.①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②怀利以.相接C.①先生之志则.大矣②先生之号则.不可D.①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②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答案:D解析:A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B项,①介词,用,拿;②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C项,①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②连词,表转折关系。

D项,①②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利吾家.B.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C.遍国.中无与立谈者D.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答案:D解析:A项,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家庭;B项,古义:这样而。

今义: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转折。

C项,古义:国都,都城;今义:国家。

D项,古今义同,均指国家。

4.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先生将何之A.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B.孟子遇于石丘C.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D.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答案:D解析:例句和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和C项是判断句;B项既是状语后置句,也是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2《孟子》两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委而去之② 亲戚畔之③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④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⑤ 必先苦其心志二.翻译下列句子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③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④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⑥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三、选择题1.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 、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B、多助之至色愈恭,礼愈至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义固不杀人 D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此教我先威众耳3.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5.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 .于:困于心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其: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者:无故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 .之:畎亩之中孔子云:“何陋之有?”6.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 .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C.敌:出则无故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B.间:举于版筑之间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 .发: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四、问答题1.“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18《孟子》两章邱孔龙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答案:sùpàn quǎn yuèbì2.解释下列加点字。

非不坚利也。

⑴兵革..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

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

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⑶责任,使命。

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

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训练-落实提升 第2单元-五 Word版含答案.doc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训练-落实提升 第2单元-五 Word版含答案.doc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奚暇治.礼义哉 治:治理 B .与禽兽奚择.哉 择:选择 C .舜为法.于天下 法:榜样 D .则君子不患.矣 患:患难 【解析】 A 项,“治,”学习。

B 项,“择”,区分、区别。

D 项,“患”,担心。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 .黎民..不饥不寒 C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解析】 B 项,“黎民”指百姓。

古今意义相同。

A 项,“亲戚”古义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亲属。

今义指和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C 项,“所以”古义为“……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连词,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分句前面,引出结果。

D 项,“至于”古义指推广到,达到,今义是一个连词,指另提一事。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B .其横逆由是也C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解析】 A 项,“亡”同“无”,B 项,“由”同“犹”,D 项,“畔”通“叛”。

C 项,很可能误以为“罔”通“网”,其实“罔”本身就有陷害的意思。

【答案】 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如是,孰能御之其.横逆由是也B.⎩⎪⎨⎪⎧夫环而.攻之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C.⎩⎪⎨⎪⎧舜为法于.天下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D.⎩⎪⎨⎪⎧君子以.仁存心以.天下之所顺 【解析】 A 项,指示代词,那(苗)/第三人称代词,他;B 项,表修饰的连词/表因果的连词;C 项,介词,给/介词,在;D 项,均为介词,拿、用。

【答案】 D5.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申之以孝悌之义B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C .则君子必自反也D .其待我以横逆【解析】 A 、B 、D 三项均为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后置;C 项为宾语前置句,意思是,那么君子一定反省自己(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王何必曰利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B.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满足
C.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留
D.孳孳
..为善者,舜之徒也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答案:C
解析:C项,遗:遗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孟子遇于.石丘②秦、楚之王悦于.利
B.①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②怀利以.相接
C.①先生之志则.大矣②先生之号则.不可
D.①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②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答案:D
解析:A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B项,①介词,用,拿;②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C项,①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②连词,表转折关系。

D项,①②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利吾家.
B.然而
..不亡者,未之有也
C.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D.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答案:D
解析:A项,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家庭;B项,古义:这样而。

今义: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转折。

C项,古义:国都,都城;今义:国家。

D项,古今义同,均指国家。

4.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生将何之
A.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B.孟子遇于石丘
C.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D.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答案:D
解析:例句和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和C项是判断句;B项既是状语后置句,也是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有仁义而已矣亦:只是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危:处境危险
C.苟.为后义而先利苟:如果
D.不夺不餍.餍:吃饱
答案:D
解析:D项,餍:满足。

6.与“苟为后义而先利”一句中的“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B.名门之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答案:C
解析:A项,……之后;B项,后代;C项与例句同,以……为后,把……放在后面;D项,后世。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答案:(1)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2)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9题。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
(《孟子·告子下》)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先生之号.则不可号:号召
B.秦、楚之王悦.于利悦:高兴,喜欢
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D.而罢三军之师.师:军队
答案:A
解析:A项,号:名词,名号,指所用的提法。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

三、延伸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2题。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

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

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

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孟子·公孙丑上》)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下惠不羞.污君羞:羞辱
B.不卑.小官卑:看不起,以……为卑微
C.柳下惠不恭.恭:严肃
D.君子不由.也由:效仿
答案:A
解析:A项,“羞”是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他的学说中推崇仁义礼智,因此他认为伯夷非议其君主不对,非议其朋友不是做朋友的人所为。

B.柳下惠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

C.孟子认为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

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效仿的。

D.根据本段文字,可以推知,伯夷之所以不食周粟,是他认为周王不是他理想的国君。

答案:A
解析:A项中“他认为伯夷非议其君主不对”理解有误,文中“非其君,不事”,意为不是他理想的国君就不侍奉。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

(2)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答案:(1)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

(2)把这种厌恶坏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羞愧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

参考译文: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

不在坏人的朝廷里做官,不同坏人交谈。

在坏人的朝廷里做官,同坏人交谈,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

把这种厌恶坏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羞愧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

因此,诸侯即使有用动听的言辞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

不接受,就是不屑于接近他们。

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

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地在我身旁,你又哪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高高兴兴地同这样的人处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风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

拉他留下他就留下,这也就是不屑于离开罢了。

”孟子又说:“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

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效仿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