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三大秧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三大秧歌

1.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海阳市一带,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恢宏的表演气势和丰富多样内容形式着称于世。

海阳大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记载,始创于明代,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

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嫚、霸王鞭;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一人两角(jué)——老头背老婆儿、猪八戒背媳妇儿等;排在最后的是秧歌剧人物及戏曲杂扮者。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海阳大秧歌的音乐由伴奏和唱腔两部分组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也插入皮、竹、管、弦等乐器合奏。打击乐伴奏节奏均匀。唱腔主要有《大夫调》、《跑四川调》、《货郎调》、《花鼓调》以及各类民间小调。

海阳大秧歌因受不同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影响,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受民间武术和戏剧表演影响较大,重整体气氛与人物塑造,有“锣鼓造气势,动作利架势”之说。“小架子秧歌”以打击乐和唢呐、笙、笛等竹管乐器配合伴奏,秧歌舞蹈动作幅度小,力度不大,以走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进一步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1996年,海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30余个。1860年后,在胶州秧歌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吉祥话。除此之外,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5种角色一般每种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翠花为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小嫚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鼓子和棒槌均为中年和青年男性,鼓子潇洒诙谐,棒槌英武矫健。

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以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三弯九动十八态”的动律,形成了具有韧性与曲线美的“三道弯”外在形态,动作细腻,柔美流畅,注重形体传情,着重刻画人物内在心态,使得舞姿有着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

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学习,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2年10月,“中国首届秧歌会”在胶州举行,盛况空前。

3.商河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据说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

鼓子秧歌队伍庞大,人数众多,角色各异。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是表演的主体,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场”和“武场”。鼓子秧歌表演所跑的场子队形极为丰富,有“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百余种。“伞头”

动作圆润,“鼓子”粗犷豪放,“棒槌”轻巧敏捷,“腊花”泼辣大方,而颠颤、划圆、蹲扑、跳窜等动作为各角色所共有。

商河鼓子秧歌是北方四大民间舞蹈之一,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变化繁多的套路、粗犷豪放的动作和极具表演力的民间艺术手法,被誉为“汉民族民间男性舞蹈的代表”。鼓子秧歌舞者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健美,气势磅礴。鼓子秧歌在商河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全民性舞蹈,全县近千个自然村,村村跑秧歌,能表演的人有10万之多,八百多个村都能组织秧歌队。

鼓子秧歌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大赛,屡获大奖。1993年,受中国文联和文化部派遣赴西欧德、法两国文化交流,被各大媒体誉为“民族舞蹈之经典”、“迷人的东方芭蕾”。1996年,商河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