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秧歌 鼓谱
浅谈海阳大秧歌舞蹈的艺术特色
浅谈海阳大秧歌舞蹈的艺术特色作者:马晨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2期【摘要】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它与鲁北的"鼓子秧歌”、还有胶州的"胶州秧歌”一起称为三大秧歌,此中海阳秧歌的规模最大、角色也最多,最有名望。
本文从起源、基本动作、表演形式、风格特色这几个方面介绍了海阳大秧歌舞蹈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海阳大秧歌;舞蹈;民俗引言海阳是山东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他们的地雷战术远近闻名,并且这个县早在1942年就己全部解放。
在抗战期间,海阳大秧歌对于宣传抗日、歌颂军民团结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革命传统也一直鼓励着当地人民努力去战天斗地,并且改变农村旧时的面貌,而海阳秧歌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创新。
同时,简单的风格,粗犷的风格,加强团结,伊犁秧歌的传统说,一直保存。
海阳大秧歌是汉族民间舞蹈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是山东三大秧歌其中之一,并且也是民间社火中的相当重要的舞蹈部分,主要在山东半岛的南翼以及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比较流行。
它的艺术形式包含了歌、舞以及戏并把他们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在海阳的十余处乡镇甚至是周边地区也都有大秧歌。
海阳秧歌,海阳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广泛的群众和各种综合性能的民间艺术,是一种自我娱乐的艺术形式。
海阳大秧歌有着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的特点是既粗犷奔放又热烈欢快,同时还结合了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使之闻名遐迩。
一、起源(一)出现时期海阳秧歌最早出现于明朝初年。
凤城镇建设村赵兵书法家用“赵谱书》记载:“二世祖昭(通)遗传(松尾)镇五高峰武略将军的命令。
明洪熙一年(1425),一代又一代的同堂,给了‘七叶汉翔'金额,悬匾古丹,先生们命令伴随着士族的存在给他,乐舞生闻韶率和秧歌练习唱歌跳舞,愉快”。
这是有关于海阳大秧歌的最早的记载,由此可见海阳凤城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类似海阳大秧歌的艺术形式。
所以,海阳秧歌应该是起源于汉朝,开创于明,兴盛于大嵩卫城(也就是如今凤的城)。
试论海阳秧歌与太极“气息”的关系
试论海阳秧歌与太极“气息”的关系
海阳秧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山东省海阳市的传统舞蹈形式。
秧歌表演中融入了太极的元素,其中太极的“气息”对秧歌表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秧歌表演中的舞者需要具备充沛的精力和耐力,以完成复杂的舞蹈动作。
太极修炼强调的是内功的培养,即内部的力量和能量。
在太极的练习中,舞者通过吸纳自然界的“气息”,将内界的能量与外界的能量相结合,达到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这种能量的转化和调节方式,对于表演中的舞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太极的练习,舞者可以提高他们的耐力和精力水平,更好地应对秧歌表演中的长时间和高强度的运动。
太极的“气息”还能够帮助舞者与观众建立更好的联系,传递秧歌表演中的情感和意境。
太极修炼追求的是“意在气先,气在形外”,即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的气息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
在秧歌表演中,舞者可以通过太极的练习,调整自己的气息和呼吸,使得自己的舞姿更加生动和流畅,传递出秧歌的独特韵味和情感。
通过太极的修炼,舞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状态和情绪,展示出秧歌表演中的真实与情感。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海阳秧歌的艺术特征言及山东的秧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活跃于胶州地区的“胶州秧歌”,生发于商河、惠民地区的“鼓子秧歌”以及本文所探究的“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活跃于山东海阳地区,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在年节、丰收时节或者是值得庆祝的时间节点集中上演。
今时,我们常以“古朴”“粗犷”“灵活自如”等词汇来描述海阳秧歌所呈现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多样的民族舞蹈艺术种类当中,“海阳秧歌”当属佼佼者之一。
一、海阳秧歌的基本构成通常人们提到秧歌,便是活灵活现的扭动起来。
然而,秧歌经过长期流传和演变,已经具有较为成熟和固定的整套仪式,并不仅仅局限于“扭”的动作和姿态。
首先,它由“祭祖”仪式开启秧歌的表演,而后按照相对固定的表演形式进行表演。
“海阳秧歌是包括道具舞蹈、扮演人物、民间小戏等表演形式在内的综合形式。
”由此便可得知,海阳秧歌的构成元素十分多样,表演起来也十分热闹。
(一)祭祖传统的海阳秧歌在开始之前,要举行一个庄重又严肃的仪式,通常称之为“祭祖”仪式。
此仪式中,祭祖者将祖先的名簿高高举起并祭拜,以示最崇高的敬意。
这也是原始遗风影响下,多民族多地区都存在的文化现象,而海阳秧歌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这句通俗的民间歌谣便是用最普通的语言无意间透露了原始海阳秧歌的祭祀内容。
“拜娘娘”在这里大抵是一种统称,它会因为各地区的风俗不同而祭拜不同的对象,但无论如何,祭拜仪式的重要地位是不可随意忽略的。
(二)表演形式秧歌活动一般包括“队伍行进”及“广场表演”两大部分。
原始的海阳秧歌活动中,二者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行进”一般是由秧歌人群组成纵队,随着队伍排头按照行进路线一路走一路演。
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罗雄岩将具体的程序归纳如下:“整个表演过程由土炮鸣礼、三进三退、群艺争辉、小戏尽兴等部分组成。
”可见,秧歌队伍进村之前,先鸣炮、放火鞭,如此而来,热闹的气氛瞬间点燃。
而后,秧歌队按照规定的队形变化开始舞动,按照规定的制式三次重复称为“三进三退”。
海阳大秧歌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的人类学考察
海阳大秧歌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的人类学考察海阳大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源自山东省海阳市一带的民间传统文化。
这种舞蹈是在农业生产季节结束后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同时也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仪式。
在海阳大秧歌的表演中,巫术元素和祭祀仪式经常与舞蹈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对海阳大秧歌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的现象进行考察,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宗教、社会和文化意义。
海阳大秧歌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农耕文明。
在古代社会,农业生产对于人类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发展出了丰富的祭祀仪式和舞蹈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丰收祥和。
海阳大秧歌正是这样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它集合了丰富的民俗传统和宗教文化元素,成为了中国北方农村地区的独特文化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海阳大秧歌中融合了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
这种融合现象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的表达方式。
在大秧歌的表演中,起初常常由巫师或巫婆带领群众进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然后,舞者们会穿上色彩鲜艳的服装,手持锣鼓、旗帜等器具,跳起高低起伏、轻重相间的手舞足蹈,表达对于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种将巫术祭祀与武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既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体系,又蕴含着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在海阳大秧歌的巫术祭祀仪式中,巫师和巫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作为连接人与神的桥梁,承担着祭祀和祈福的责任。
巫师通常会穿着道士的服装,手持法器,通过祈祷和念咒,以祈求神灵的庇佑。
而巫婆则负责进行舞蹈和歌唱,以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祭祀仪式中来。
在巫术祭祀仪式中,人们向着神灵献上祭品,燃烧香火,鞭炮齐鸣,以期神明能够保佑他们的家园,保佑他们的生活幸福安康。
海阳大秧歌的武舞形式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舞蹈过程中,舞者们手持各种器具,有的击鼓、有的擂锣、还有的挥舞着旗帜。
这种武装的舞蹈形式,不仅增加了舞蹈的气势和视觉效果,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战争和丰收的向往。
海阳大秧歌
丨朱七七 丨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海阳大秧歌:扭出人间烟火气146/ TOURISM WORLD/非遗绝活儿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WORLD /147在海阳,每到正月,街头巷尾的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是海阳人的一句口头禅。
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的艺术形式。
据《海阳县志》记载,海阳秧歌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2006年5月20日,海阳大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阳大秧歌的起源与发展海阳大秧歌源远流长,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海阳属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交织的区域,特殊的地域状况和文化景观为海阳大秧歌的产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旧时,秧歌都在农闲时节排练,清乾隆七年修《莱阳县志》载:“秧歌率于新年灯节,及时取乐(乾隆年间海阳隶属莱阳县管辖)。
”民间也有“耍正月,闹二月,沥沥拉拉到三月”之说。
海阳大秧歌的盛行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卫设县后。
《山东各县乡调查录》第四卷载:“县城即临海口、闽、粤、江、浙海泊所萃。
”海阳旧县城依山傍海,盐、渔业发达,海运方便,逐渐形成为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带动了民间艺术的同步发展。
本地流传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耍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
”由此可见,海阳秧歌已成为当时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
海阳秧歌之所以如此盛行,与其祭祀性密不可分。
每年正月开始,海阳秧歌就要耍家庙、拜祖宗,敬请祖宗鬼神同乐。
海阳民俗,正月十一祭拜庄稼神,这一天大演秧歌,明显带有庆贺丰年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之意,正月十五“闹元宵”秧歌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直至四月农忙之前,各地的山会、庙会仍有秧歌演出。
海阳大秧歌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YANTAI烟台非遗Haiyang Yangko Dance海阳大秧歌文/宋志刚秧歌是中国汉族舞蹈,系民间综合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自娱性。
烟台海阳大秧歌是中国秧歌绚丽多姿的一朵奇葩,与济南商河鼓子秧歌、青岛胶州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它集歌、舞、戏于一体,以古朴豪放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序、恢弘的表演气势和庄重的礼仪仪式而著称于世,在历史起源、丰富发展、传承创新过程中,演绎蕴含着勤劳品质、刚柔并济、爱国精神三大时代价值,是中华优秀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璀璨结晶。
1983年,被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受邀参加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暖场演出。
海阳大秧歌起源于劳动,开始为田间劳作的一种模仿舞蹈,后来演化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
据海阳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海阳大秧歌创于明朝初年,是中国最早的秧歌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海阳位于胶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地貌特征为低山丘陵区,境内丘陵蜿蜒起伏、河流星罗棋布,山岚、平原、洼地纵横交错。
海阳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培养出勤俭、朴实,善劳作、多创造的优秀品质。
正是这些勤劳淳朴、勇敢智慧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催生独具民间艺术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海阳大秧歌。
其创立之初,每一个舞蹈动作无一不是原始劳动身姿的生动体现,每一段唱腔旋律无一不是原始劳动心声的惟妙演绎;如今海阳大秧歌乐大夫舞姿、舞扇子动作、秧歌剧唱腔等还依稀可见、可闻海阳人民刨地种庄稼、插秧、掰玉米棒子、推石碾子等勤劳身姿及其相关心声,淋漓尽致地彰显大自然的生态和人文之美,可谓:昂首蓝天美、低头大地美、收获喜悦美……海阳大秧歌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丰富发展过程: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农村到城市。
山东秧歌常用节奏
山东秧歌常用节奏:山东鼓子秧歌1(慢速)4/4锣鼓经:‖龙冬冬一冬冬匡来台|龙冬冬一冬冬匡大大‖4(主节奏)手序:‖右右左0左右右右左|右右左0左右右右左‖4山东鼓子秧歌2(中快或快速)2/4锣鼓经:‖龙冬匡大巴|龙冬匡大巴|龙冬匡龙|匡龙匡‖4(主节奏)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4山东鼓子秧歌3(中快或快速)2/4锣鼓经:‖匡匡|匡匡大巴|龙匡一冬|匡0‖(前奏或结尾)手序:‖右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0‖(此节奏可作为开场和结尾使用)山东鼓子秧歌4(中快或快速)2/4锣鼓经:‖龙匡一龙|匡0‖(前奏或结尾)手序:‖右左0 左|右0‖(此节奏可作为开场和结尾使用)山东鼓子秧歌4(中快或快速)2/4锣鼓经:‖龙匡一龙|匡0大巴|龙匡一龙|匡0大巴|龙匡一龙|匡匡大巴|手序:‖右左0 左|右0右左|右左0 左|右0右左|右左0 左|右右右左|锣鼓经:龙匡一龙|匡0大巴‖(主节奏)手序:右左0 左|右0右左‖山东海阳秧歌1(慢速)4/4锣鼓经:‖冬次次冬次次冬次一次匡大大‖(主节奏)手序:‖右左左右左左右左0左右左左‖山东海阳秧歌2(慢速)4/4锣鼓经:‖冬冬冬一冬冬匡大大‖(前奏或结尾)手序:‖右左左0 左左右左左‖(此节奏可作为开场和结尾使用)山东海阳秧歌3(快速)4/4锣鼓经:‖冬次冬次冬次匡‖8龙匡一冬匡0‖(主节奏)手序:‖右左左左右左右‖8右左0 左右0‖山东海阳秧歌4(快速)4/4锣鼓经:‖匡·个冬次冬次冬次‖3匡·个冬次匡次匡‖手序:‖右·左右左左左右左‖3右·左右左右左右‖(主节奏)山东海阳秧歌5(快速)4/4锣鼓经:‖匡匡匡匡大巴|龙匡一冬匡0‖8(前奏或结尾)手序:‖右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0‖8(此节奏可作为开场和结尾使用)山东海阳秧歌6(快速)4/4锣鼓经:‖龙匡一冬匡0‖8(前奏或结尾)手序:‖右左0 左右0‖8(此节奏可作为开场和结尾使用)山东胶州秧歌扭子(快速)2/4锣鼓经:‖嘎·里嘎大|尺大一个大|仓仓‖3尺大一|仓仓·个|手序:‖右·左右左|右左一左右|右右右左‖3右左0 |右右·左| 锣鼓经:另仓一|嘎·里嘎大|尺大一|仓冬冬仓冬冬|仓0‖手序:右左0 |右·左右左|右左0 |右右左右右左|右0‖。
齐鲁文化与山东三大秧歌 海阳秧歌
齐鲁文化与山东三大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气势磅礴的鼓子秧歌齐鲁古风遗韵——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风格特点齐鲁古风遗韵——鼓子秧歌是在广场上表演的大型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商河、惠民、临邑、禹城、乐陵等县农村,以商河、惠民两地最为盛行,至今,该地组织和进行秧歌活动时,仍保存诸多古代风习。
按当地旧俗,正月十五的夜晚,秧歌队先到村头的土地庙前表演,去的路上有专人向道路的两旁抛撒香包(用棉绒包干碎松子浸油而成)、小米、纸钱,然后点燃,一路灯火,并称之为“祭香包”或“点路灯”。
秧歌队先在庙前设案摆供,叩头祭祀,并表演鼓子敬献神灵、先祖后,才回村开始正式的表演。
这种风俗即前述古代“鼓祭社”“鼓鬼飨”的遗风以及祈求丰年的遗意,沿途点灯、施舍钱、米,包含着驱邪照明,慰藉孤魂野鬼,以免其作祟于人的群众心理。
鼓子秧歌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前后的农闲时节,一般节前积极排练,筹备各项工作,进入春节开始演出,正月十五灯节是活动的高潮,正月十八左右结束,也有些村演到正月底。
整个活动由本村一名最有威望的人负责,此人过去多是族长或村长,现不受此限。
其活动有严密的组织和细致的分工,主要有“十五博士”“炮手”“探马”“背布袋者”等人员,井然有序。
十五博士亦称秧歌博士。
顾名思义,他是见多识广、精于正月十五秧歌活动的人。
十五博士一般都己年过花甲,多是当年本村最有名望的鼓子能手,现因年事已高,专门从事教练、指导工作,为本村传授鼓子秧歌、为保持本村特有的技艺与荣誉不遗余力,深受群众的爱戴。
炮手持“土炮”,为秧歌队开路的先锋,一般是两名。
土炮为直径约6厘米、长约60厘米的铁铳,绑扎在约1米长的木杆上,俗称牛腿炮。
行进中炮手将火药填满膛内,点燃芯子引爆,以炮壮大声势,开路前进。
探马骑马探查的联络人员,一般为二人,多由精干的壮年担任。
当秧歌队出村上路后,探马往返于演出场地与行进中的本秧歌队之间传递信息。
背布袋者携带布袋收纳东道主馈赠礼物的人,专门负责收纳礼物,回村后分给所有表演者。
海洋秧歌7个角色人物分析
海洋秧歌7个角色人物分析
海阳秧歌的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
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关于其身份,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一看场佬,反穿皮袄是为御寒,手抱雨伞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有说是一过路大夫,手执马甩是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组成,武生扮相,排在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单手击鼓,左手虽持鼓槌但不击鼓,只随节奏相应地做动作。
小女曼作乡间姑娘扮相,原与花鼓结对表演,后逐渐脱离花鼓而独立表演。
货郎与翠花。
表现乡间小商人串乡走村,村姑挑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
箍漏匠与王大娘。
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变,她私自下凡,变成村妇王大娘。
箍漏匠是南天门土地神变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捉拿王大娘归天。
艺人选取二人相遇后戏逗打闹、相互周旋的情节,编排成一段双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阵,又可以在演场时单独表演。
丑婆与傻小子。
丑婆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子则是顽皮孩童扮相。
二人在秧歌队中不受局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音乐论文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刘星彤(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8000)【摘要】作为山东地区“三大秧歌”中的一种,海阳秧歌凭借着厚重的文化韵味与极具特色的舞蹈特征成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文章首先系统地阐述海阳秧歌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海阳秧歌的动律动势、队形、道具、服饰、化妆、表演程序等展开深入的分析,最后再研究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
【关键词】海阳秧歌;角色定位;舞蹈特征;形成原因海阳秧歌在我国享有盛誉,在2006年被正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民间艺术瑰宝。
据考证,海阳秧歌产生于明朝,至今已有接近六百年的历史,在北方的农村地区特别流行。
笔者针对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展开深入的分析论述,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喜欢海阳秧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海阳秧歌角色定位海阳秧歌的规模大、角色多。
总的来说,海阳秧歌的主要角色有乐大夫、花鼓、小嫚、货郎和翠花、锢漏和王大娘、丑婆与傻小、霸王鞭等,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
下面对这些角色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乐大夫乐大夫在海阳秧歌队伍中的角色定位是领舞,因此担当此角的往往是村中有着较高声望,并且舞蹈技艺非常成熟的人。
在秧歌盛行地区流行这样的一句话:“耕田靠拖拖,秧歌靠大夫”,由此乐大夫在海阳秧歌的地位可见非同一般,乐大夫是队伍的领头人物,负责领导整个舞队、播报节目、贺谢、逗趣等工作。
(二)花鼓花鼓是海阳秧歌中继乐大夫之后的二号人物,通常由强壮的男性担任这一角,负责为整个秧歌队伍打场开路。
在表演开始的时候,他们要在场地的外围敲锣打鼓,驱赶人群让出场地。
此外,需要协助乐大夫开展祭祀活动。
表演不局限于一种形式,例如有单双锤花鼓、长短穗花鼓。
不同形式的花鼓表演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小嫚小嫂意为年轻姑娘,因此此角色由女性承担。
以往这一角色只是配合花鼓表演,发展至今小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角色,表演人数为4的倍数,一般在16~24之间,小嫂的服装通常是汉族的民间舞蹈服装,对动作没有特别的要求。
地方文艺
地方文艺大秧歌1、海阳大秧歌历史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的表演气势恢弘而有庄重严谨,热情奔放而又诙谐风趣。
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
”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
“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
2、海阳大秧歌风格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
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
“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东石兰沟村的颜明玉、王发为优秀代表。
“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
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
海阳秧歌的结构很严谨,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
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
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女曼;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秧歌剧及戏出杂扮者。
3、海阳秧歌音乐组成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
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
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一板三眼)。
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插入,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等。
4、海阳秧歌辉煌成就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1994年12月荣获全国“群星奖”银奖。
齐鲁文化与山东三大秧歌 海阳秧歌
齐鲁文化与山东三大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气势磅礴的鼓子秧歌齐鲁古风遗韵——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风格特点齐鲁古风遗韵——鼓子秧歌是在广场上表演的大型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商河、惠民、临邑、禹城、乐陵等县农村,以商河、惠民两地最为盛行,至今,该地组织和进行秧歌活动时,仍保存诸多古代风习。
按当地旧俗,正月十五的夜晚,秧歌队先到村头的土地庙前表演,去的路上有专人向道路的两旁抛撒香包(用棉绒包干碎松子浸油而成)、小米、纸钱,然后点燃,一路灯火,并称之为“祭香包”或“点路灯”。
秧歌队先在庙前设案摆供,叩头祭祀,并表演鼓子敬献神灵、先祖后,才回村开始正式的表演。
这种风俗即前述古代“鼓祭社”“鼓鬼飨”的遗风以及祈求丰年的遗意,沿途点灯、施舍钱、米,包含着驱邪照明,慰藉孤魂野鬼,以免其作祟于人的群众心理。
鼓子秧歌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前后的农闲时节,一般节前积极排练,筹备各项工作,进入春节开始演出,正月十五灯节是活动的高潮,正月十八左右结束,也有些村演到正月底。
整个活动由本村一名最有威望的人负责,此人过去多是族长或村长,现不受此限。
其活动有严密的组织和细致的分工,主要有“十五博士”“炮手”“探马”“背布袋者”等人员,井然有序。
十五博士亦称秧歌博士。
顾名思义,他是见多识广、精于正月十五秧歌活动的人。
十五博士一般都己年过花甲,多是当年本村最有名望的鼓子能手,现因年事已高,专门从事教练、指导工作,为本村传授鼓子秧歌、为保持本村特有的技艺与荣誉不遗余力,深受群众的爱戴。
炮手持“土炮”,为秧歌队开路的先锋,一般是两名。
土炮为直径约6厘米、长约60厘米的铁铳,绑扎在约1米长的木杆上,俗称牛腿炮。
行进中炮手将火药填满膛内,点燃芯子引爆,以炮壮大声势,开路前进。
探马骑马探查的联络人员,一般为二人,多由精干的壮年担任。
当秧歌队出村上路后,探马往返于演出场地与行进中的本秧歌队之间传递信息。
背布袋者携带布袋收纳东道主馈赠礼物的人,专门负责收纳礼物,回村后分给所有表演者。
农村锣鼓鼓谱口诀文字
农村锣鼓鼓谱口诀文字在农村一片平坦的土地上,每逢重要节日或喜事,经常能听到悠扬的锣鼓声,锣鼓手们手持鼓槌,敲击出一阵阵有力的节奏,吸引着乡村中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
在锣鼓演奏的背后,是一份传承千年的鼓谱口诀文字,由师傅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农村锣鼓鼓谱口诀文字,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这些口诀文字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着乐曲的编排和演奏方式,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一般来说,锣鼓鼓谱口诀文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鼓点命名在鼓谱口诀文字中,每一个击鼓的动作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例如“挑、扇、拍、滥”等,每个动作代表了不同的节奏和力度,演奏者需要根据口诀文字的指示做出相应的动作。
2. 打击顺序口诀文字还包括了打击各个鼓的顺序和组合方式,演奏者需要根据口诀文字中的指示,准确地敲击不同的鼓面,使整个乐曲的节奏感更加准确和流畅。
3. 调子变化除了节奏和打击方式,口诀文字还会详细描述乐曲的调子变化和转调部分,这对于演奏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确地把握乐曲的音调变化,能够使演奏效果更加出色。
4. 情绪表达在口诀文字中,还会包含一些描述如何表达乐曲情绪的内容,例如“雄浑有力”的动作说明或“轻柔细腻”的指导,这都能够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乐曲的内涵,使演奏更加有感情。
结语农村锣鼓鼓谱口诀文字作为一种口头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乡土风情,传承了民间音乐的精髓和奥秘。
通过口诀文字的传承和学习,锣鼓艺人能够融合自己的情感和激情,将平凡的农村生活演绎得如诗如画,为乡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与魅力。
愿这份古老的传统文化能够一直流传下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和动感。
试论海阳秧歌与太极“气息”的关系
试论海阳秧歌与太极“气息”的关系海阳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歌舞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山东省海阳市。
太极则是中国古老的武术形式,融合了哲学、医学和动作学的理论。
虽然海阳秧歌和太极看似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将试图探讨海阳秧歌与太极“气息”的关系。
海阳秧歌和太极都注重呼吸技巧的运用。
在海阳秧歌中,演员通过控制呼吸的节奏和力度来展现出节奏感和力量感。
而太极的基本功之一就是调整呼吸,通过深呼吸来平稳心神,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无论是海阳秧歌还是太极,呼吸都是内外统一、动静相合的重要要素。
海阳秧歌和太极都注重身体的协调运动。
海阳秧歌的基本动作包括跳跃、旋转、腾挪等,演员需要根据节奏和音乐的变化来调整身体的动作和节奏感。
太极也是一种注重身体协调和动作优雅的艺术形式,通过螺旋、推手等动作来展现身体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海阳秧歌和太极都强调身体的柔软、韧性和协调性。
海阳秧歌和太极都注重能量的流动和调节。
在海阳秧歌的演绎中,演员通过动作的放松和收敛,使身体的能量得到调和和传递。
太极中的“气”主要指运动中产生的内力和外力,通过运用呼吸和调整身体姿势来调节并灵活运用能量。
虽然海阳秧歌的气息更多地表现为热情和豪放,而太极的气息更多地体现为柔和和内敛,但无论哪种形式,它们都在追求能量的平衡和流动。
海阳秧歌和太极都追求一种身心统一的境界。
在海阳秧歌的演绎过程中,演员需要将音乐、动作和表情融为一体,达到身心的协调统一。
太极同样注重身体和内心的平衡,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来提高身心的稳定性和集中度。
海阳秧歌和太极都是通过艺术形式来追求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海阳秧歌和太极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在呼吸技巧、身体协调、能量调节和身心统一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
这些共同点在于追求身心的和谐与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无论是在海阳秧歌还是太极中,人们都可以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认识和体验这种神秘而深奥的“气息”。
海阳秧歌提沉动律教案
海阳秧歌提沉动律教案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中国民族民间舞》是舞蹈专业的专业任选课,共开设四个学期。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在掌握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与鼓子秧歌的基本动律和基本风格特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舞蹈表现能力以及整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藏族和蒙古族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视情况拓展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中国少数民族舞蹈。
2、掌握东北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视情况拓展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等中国汉族民间舞蹈。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藏族舞蹈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开法儿,整理学生身体的自然形态,开拓学生的艺术潜质。
初步达到身体各部位松弛、协调的运动。
使学生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与基本风格的掌握;膝部的“屈伸”训练、“颤膝”训练;水袖的配合;风格组合的掌握。
授课方法:口传身教、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
授课内容:训练性组合《脚位、体态及屈伸动律组合》脚位体态。
试论海阳秧歌与太极“气息”的关系
试论海阳秧歌与太极“气息”的关系海阳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山东省海阳市,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而太极“气息”则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调和身体内外的气息,使人体得到有效的调理和锻炼。
海阳秧歌和太极“气息”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一定的关系。
本文将从海阳秧歌和太极“气息”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探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海阳秧歌与太极“气息”之间存在着一种身体与呼吸的联系。
海阳秧歌是一种集体舞蹈形式,要求舞者同时动作整齐、协调,而这种动作和协调往往需要舞者的良好体能和呼吸控制。
在海阳秧歌的表演中,舞者需要通过控制呼吸来保持体力和节奏,这正是与太极“气息”相呼应的。
太极拳的练习中,呼吸非常重要,往往需要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呼吸来使内外气息调和,这也是一种对呼吸的控制。
海阳秧歌和太极“气息”都强调了身体和呼吸的相互配合,都具有一种调整身体状态和维持健康的功能。
海阳秧歌与太极“气息”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情感和内在力量的联系。
海阳秧歌是一种富有激情和内在力量的舞蹈形式,在表演过程中需要舞者运用全身力量和情感来表达舞蹈的内涵。
而太极拳的练习也是需要运用内在力量和情感来调和和发挥身体潜能,从而使身体得到锻炼和调理。
在这个意义上,海阳秧歌和太极“气息”都强调了一种内在力量和情感的表达,都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都可以使人体得到健康的调理和塑造。
海阳秧歌与太极“气息”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自然和生命力的联系。
海阳秧歌的起源地海阳市位于黄河口,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命力。
在海阳秧歌的表演中,舞者常常会模仿大自然中的风、雨、云等各种自然景观,这种自然的表达方式也与太极拳中强调的自然和生命力相呼应。
太极拳的练习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了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力的传递,这与海阳秧歌表演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情感是一致的。
可以说海阳秧歌和太极“气息”都具有一种自然和生命力的表达,都强调了人体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
海阳秧歌 鼓谱
海阳秧歌鼓谱(伴奏鼓点、音乐)1快走阵(盘石)4/4锣鼓经‖:仓冬七冬七冬七:‖大鼓‖:xxxx:‖大锣‖:x 0 0 0:‖大钹‖:x 0x 0x 0x:‖小镲‖:xxxx:‖堂锣‖:xxx 0x 0x:‖三起头 2/4锣鼓经‖:七.不龙冬‖:仓七︱仓七仓七︱仓七︱仓仓:‖大鼓‖:x.xxx‖:xx︱xx‖xx︱xx:‖大锣‖:0 0‖:x 0︱x0 x0 ︱x 0︱xx:‖大钹‖:0 0‖:xx︱0x 0x‖xx︱xx:‖小镲‖:0 0‖:xx︱xx‖xx︱xx:‖堂锣‖:0 0‖:xx︱xx‖xx︱xx:‖大架子秧歌重点打击乐——水斗水斗锣鼓点:‖:冬七冬七冬七一七仓:‖老鹰斗颈动作:伸缩伸缩渔夫鱼叉动作:收出收出2盘石队4/4:‖:冬七冬七冬七.七仓︱冬七冬七冬七.七仓单格队:‖:冬七冬七冬个七冬仓︱冬七冬七冬个七冬仓:‖凉山队:‖:0 0 才才才仓︱才才才仓才乙才仓︱才才乙才乙才仓.七︱仓才乙才乙才仓︱凤城9/4‖:冬七冬七冬七仓仓.个另仓一另仓仓0:‖三步隔:2/4 ‖:仓仓︱仓七︱仓仓一七︱仓七:‖海阳盘石 4/4锣鼓经‖:冬七冬七冬七.七仓‖:仓冬七冬七冬七:‖大鼓‖:xxxx:‖:xxxx:‖大锣‖:0 0 0 x:‖:x 0 0 0:‖大钹‖:0x 0x 0xxx:‖:x 0x 0x 0x:‖小镲‖:xxxx:‖:xxxx:‖堂锣‖:xx 0x 0xx:‖:xx 0x 0xx:‖凤城 9/4锣鼓经‖:冬七冬七冬七.七仓仓另仓衣另仓仓0 :‖大鼓‖:xxxxxxxxx:‖大锣‖:0 0 0 xx 0x 0 xx:‖大钹‖:x 0x 0xxxx.x 0x 0xxx:‖小镲‖:xxxxxxxxx:‖堂锣‖:xx 0x 0xxxxx 0xxx:‖东莱秧歌鼓点安排一、跑场:快鼓点(快走阵)直到4队冲齐,跑马后退起打12下,变换鼓点。
二、鼓队表演:慢鼓点(9个8拍)8x9三、扇队上:快鼓点(8个8拍)8x8;四、扇队表演:慢鼓点(7个8拍)五、其他表演:快鼓点:13x8+4慢鼓点: 3x8+4(跟音乐走)快鼓点表演:卷菜心(根据场地来定)六、跑马表演:抖缰绳:xx︱xx 0︱x——马表演慢鼓点:2x8后,1——4拍慢,逐渐加快(2x8),快鼓点(10x8)马后退慢鼓点:2x8+4上举鞭开始快鼓点13x8马后退慢鼓点:2x8快鼓点:25x8(包括马后退)马劈跨:慢4拍,空4拍,再快打至结束。
海阳大秧歌
前言“山东大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山东三大民间舞蹈”。
山东秧歌的舞动中,男性粗犷豪放尽显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海阳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莱阳、乳山等县市,以海阳市最盛,可谓家喻户晓。
海阳市早年流行的秧歌叫“逗秧歌”,后来有了“大架秧歌”和“小架秧歌”之分,统称为“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集歌、舞、戏于一体,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
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优秀结晶。
几代海阳人为海阳大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4年,海阳大秧歌应邀参加中国(沈阳)国际民间舞蹈大赛获“金玫瑰”头奖;1995年,海阳大秧歌荣获文化部全国第四届群星奖最高奖“银奖”(本届大赛舞蹈部分不设金奖);1996年,海阳县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6年,获得山东省农民文化艺术节金奖;2002年,海阳大秧歌参加中国(威海)新秧歌大赛,获“演出大奖”殊荣;2008年,海阳大秧歌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外场表演,获得好评;海阳大秧歌在近几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最终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阳大秧歌音乐热情欢快,基本舞步简单易学,非常适合没有任何基础的孩子学习,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非舞蹈专业的教师也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山东省省级示范园的海阳市轻工幼儿园,就以“海阳大秧歌”为载体,深入挖掘大秧歌文化内涵,通过在学校、幼儿园广泛开展大秧歌教学活动,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而又深远的作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轻工幼儿园因在海阳大秧歌传承与发展中作出的积极贡献,被海阳市文化局确定为“海阳大秧歌培训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少儿传承基地”、“海阳市儿童文化艺术教育示范园”。
农村鼓谱大全基础鼓点
农村鼓谱大全基础鼓点
一、引言
鼓谱是农村文化中常见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
乐曲,是农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系统总结农村鼓谱的基础鼓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音乐形式。
二、基础鼓点解析
1. 单击鼓点
单击是最基础的鼓点表现形式,通常用于打击基础鼓点的拍子,并且作为其他
鼓点的衬底。
2. 连击鼓点
连击鼓点是指在一定的节奏下重复打击鼓面,多用于强调音乐节奏或加强节拍感。
3. 滚动鼓点
滚动鼓点是指快速连续打击鼓面,产生一种连续性的音响效果,常用于音乐高
潮部分或转折部分的表现。
三、基础鼓点练习
1. 单击练习
在节奏清晰的前提下,练习单击鼓点,保持轻快的拍子感。
2. 连击练习
通过不同节奏的连击练习,提高对鼓谱节奏的掌握能力,熟练同时准确地进行
连击。
3. 滚动练习
在节奏快速且连续的情况下进行滚动鼓点的练习,培养自己的手速和节奏感觉。
四、基础鼓点应用
基础鼓点是学习其他高级鼓点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础鼓点,才能更好地理解
和演奏农村鼓谱中的复杂鼓点。
五、结语
农村鼓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其基础鼓点是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基础鼓点的解析和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阳秧歌鼓谱(伴奏鼓点、音乐)1
快走阵(盘石)4/4
锣鼓经‖:仓冬七冬七冬七:‖
大鼓‖:xxxx:‖
大锣‖:x 0 0 0:‖
大钹‖:x 0x 0x 0x:‖
小镲‖:xxxx:‖
堂锣‖:xxx 0x 0x:‖
三起头 2/4
锣鼓经‖:七.不龙冬‖:仓七︱仓七仓七︱仓七︱仓仓:‖大鼓‖:x.xxx‖:xx︱xx‖xx︱xx:‖大锣‖:0 0‖:x 0︱x0 x0 ︱x 0︱xx:‖大钹‖:0 0‖:xx︱0x 0x‖xx︱xx:‖小镲‖:0 0‖:xx︱xx‖xx︱xx:‖
堂锣‖:0 0‖:xx︱xx‖xx︱xx:‖
大架子秧歌重点打击乐——水斗
水斗锣鼓点:‖:冬七冬七冬七一七仓:‖
老鹰斗颈动作:伸缩伸缩
渔夫鱼叉动作:收出收出
2
盘石队4/4:‖:冬七冬七冬七.七仓︱冬七冬七冬七.七仓
单格队:‖:冬七冬七冬个七冬仓︱冬七冬七冬个七冬仓:‖凉山队:‖:0 0 才才才仓︱才才才仓才乙才仓︱
才才乙才乙才仓.七︱仓才乙才乙才仓︱
凤城9/4‖:冬七冬七冬七仓仓.个另仓一另仓仓0:‖
三步隔:2/4 ‖:仓仓︱仓七︱仓仓一七︱仓七:‖
海阳盘石 4/4
锣鼓经‖:冬七冬七冬七.七仓‖:仓冬七冬七冬七:‖大鼓‖:xxxx:‖:xxxx:‖
大锣‖:0 0 0 x:‖:x 0 0 0:‖
大钹‖:0x 0x 0xxx:‖:x 0x 0x 0x:‖
小镲‖:xxxx:‖:xxxx:‖
堂锣‖:xx 0x 0xx:‖:xx 0x 0xx:‖
凤城 9/4
锣鼓经‖:冬七冬七冬七.七仓仓另仓衣另仓仓0 :‖大鼓‖:xxxxxxxxx:‖
大锣‖:0 0 0 xx 0x 0 xx:‖
大钹‖:x 0x 0xxxx.x 0x 0xxx:‖
小镲‖:xxxxxxxxx:‖
堂锣‖:xx 0x 0xxxxx 0xxx:‖
东莱秧歌鼓点安排
一、跑场:快鼓点(快走阵)直到4队冲齐,跑马后退起打12下,变换鼓点。
二、鼓队表演:慢鼓点(9个8拍)8x9
三、扇队上:快鼓点(8个8拍)8x8;
四、扇队表演:慢鼓点(7个8拍)
五、其他表演:
快鼓点:13x8+4
慢鼓点: 3x8+4(跟音乐走)
快鼓点表演:卷菜心(根据场地来定)
六、跑马表演:
抖缰绳:xx︱xx 0︱x——
马表演慢鼓点:2x8后,1——4拍慢,逐渐加快(2x8),
快鼓点(10x8)
马后退慢鼓点:2x8+4上举鞭开始快鼓点13x8
马后退慢鼓点:2x8快鼓点:25x8(包括马后退)
马劈跨:慢4拍,空4拍,再快打至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