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精英教育中反思自己
从美国精英教育中反思自己
你 是 不 是 精 英 不 在 于
你 有 多么 高 贵 的 嗜 好 , 而 在
于你 对 周 围 的 人 有 没 有 感 召 力。
修课 。 上海 财 经 大 学 稍 微 理
性 一些 ,仅 开 设 了 高尔 夫 选
那 么 ,美 国精 英 教 育 的 核 心 是 什 么 呢? 我 观 察 , 以 一 个 最 基 本 的核 心 。就 是 打 破 精 英 的 et e n ni met的 意 识 。 l t 所 谓 e t e et直 译 是 “ n t m n. i l 资
指 一 种 “ 所 当然 的 权 利 ” 理 。 这就像 “ 子 英雄儿好汉 ” 老 一
样 . 爹 的是 条 龙 , 子 当然 当 儿 就 不 能 是 一 条 虫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了 这 种
e t e n 的 意识 和 优 越 感 , ni me t l t
5 论 是 厦 门 大 学 还 是 上海 财 经 2 大 学 ,即 使 在 中国 也 属 于 二
格 ” 实 际 上 在 中文 中 很 难 找 。 到 对 应 的 概 念 。这 大 概 和我
修课 .结 果 此 课 在 校 园 中热
得烫 人 . 学生 要 在 电脑 上 随 机 抽 取 才 能 获 得 选 课 的 权 利 。这 无 疑 给 推 动 高 尔 夫 教 育 的 人 打 了一 剂 强 心 针 : 大
学不是要 为学 生服务 吗? 这
们 的 文 化 中缺 乏 类 似 的 意 识 有 关 吧 。 nie e t 际 上是 Et mn实 l t
就是 学 生 的要 求 ! 中 国人 多 地 少 ,基 本 的
体 育 用 地 也 没 有 ,哪 里 有 地 方 打 高 尔 夫 ? 如今 大学 生 失 业率奇高 , 薪接近民工。 起 无
《美国需要教育》读后感
《美国需要教育》读后感《美国需要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对美国教育系统的分析和反思,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美国的教育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作者在书中指出了美国教育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改进教育系统的建议和措施,比如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生参与度等。
这些建议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合作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普及,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最后,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是一种传承和发展文明的工具,更是一种提升人类品质和尊严的途径。
只有通过优质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和领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教育,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读完《美国需要教育》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和教导的过程,更是一种改变和影响人生的力量。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可以让教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回到教育原点》是一本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泰勒·甘迪编著的教育著作。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教育的未来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书中首先讲到了现代教育的问题,作者指出现代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学校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同时,作者还指出了教师在现代教育中的困境,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而且缺乏足够的支持和资源。
接着,书中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回归到原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建议,希望能够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提高教育的效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育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改革的途径。
我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和成绩。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应该得到个性化的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我们也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爱,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为追求而主动学习(四):教育之黝向——赴美国教育考察之见闻与思考
人员对美 国教 育不太 满意, 们认为学 校教 育质量 参差不 他
◇受金融海啸等影响, 美国教 育经费大幅削减甚至裁员 齐, 师讲究个 陛化劳动、 教 相互间缺乏借 鉴学习。 ( 把资金更多地投入 到弱校或学 业表现不佳 的学 校) 政府 , 但 学校 和老师仍 然努力克服困难 , 办学 质量。 保持 ◇美 国小学 课堂就 有 “ 学就 测”中学 更是以学 生成 先 , 绩 评估为核心 , 生学 业表现甚 为重 要。 是他们没有为 学 问题
tg 5 cnt ur 域外采风 o a @ ha dc l u o ii . e l
训机构去。
行文 至此, 在美 期间的各种 景象 此刻又历历 在目 特 别 , 是对 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深切的感受。 比如:
◇美国教师对 于课程教 学的自主权 很大, 但教师 、 研究
己的特点和优势。 整合中西方教育的优势, 这才是我们 ◇美国校长认为, 其学校的国际化程度不够, 过于封闭, 有自
渴望 有更多 的交 流和合 作 。 比如他 们的学校 甚少开 设 外语 最恰 当且睿智的选择。 课 , 班牙语是 第一外语 , 生要学习汉 语一般 要到校外培 西 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1 1 1 3 02 1 / 1
进 去。
仍然轻松 喻快地唱着 他们 自 的歌… 一 己 美 国中小学 教育主张公平、 讲究规则、 特别崇尚个 性, 办
◇ 一些特色项目 如智商 测试 , 府拟削减但家 长竭力支 政
优越且高品质, 对于学 生的个 性予以充分 尊 持, 而如艺术 、 育、 体 天才生等特 殊项 目 学区甚至 动用政 府 学 条件标准化 、 , 资源来加强。 重, 并提供 多样 化的选择 机会。 从课程设 置上就给予了学生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聚集了各类精英人才的地方,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美国独特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机制。
本文将从教育思想、学校体制和多元化培养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一、教育思想——鼓励创新和个人发展美国的教育思想强调鼓励创新和个人发展。
美国人普遍认同“每个人都有潜力”的观念,因此教育系统致力于发现和培养每个个体的特长和才能。
学生在学校中受到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体制——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美国的学校体制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在学校中,学生不仅仅是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领导力、分析思考能力和社交能力。
学生在学校中会参加各种社团、俱乐部和竞赛活动,从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学会与他人协作。
另外,美国的学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志愿者工作和学术研究等方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并得到实践经验和反思。
三、多元化培养方式——发掘和培养多种才能美国的多元化培养方式是培养精英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机构和社会都提供了广泛的培养渠道和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才能的需求。
学生可以选择参加艺术、音乐、体育、科技等各种领域的培训班和活动,以发掘和培养自己的特长。
此外,美国的大学教育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科专精和研究能力。
世界各地的学生都梦想着能够进入美国的顶尖大学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美国的大学提供丰富的学科专业选择和研究机会,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精英人才。
综上所述,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可以归结为教育思想、学校体制和多元化培养方式三个方面。
这种培养方式中注重个体发展、综合素质教育和多元化特长的培养,为美国的精英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美国一直能够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众多精英人才的原因之一。
精英教育的劣势-精简版
“正如在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二十多年的经验显示的,名牌学校不断地鼓励学生为能到这些地方上学而自豪,不断夸耀名牌大学经历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既然有这么多资源投入到精英教育的事业中,有这么多人来争夺向上阶梯的有限空间,我们有必要问一下最后你到底能得到什么,我们整体能得到了什么,因为正如大学不厌其烦地提醒他们的,当今的精英学生是未来的领袖。
我们这些最好的大学已经忘记了存在的理由是塑造灵魂而不是创造职业。
”“精英教育的第一个劣势是它让你无法和与你不同的人进行交流。
”“名牌大学应该提供了人道主义教育,但是人性的第一个原则是古罗马戏剧家泰伦斯(Terence)的原则‘只要与人有关的事我都不陌生’。
精英教育的第一个劣势就是它让你疏远了众多人性特征。
”“第二个劣势隐含在我一直在讲的观点里,那就是精英教育灌输了一种虚假的自我价值。
考上名牌大学,在名牌大学上学,毕业于名牌大学都取决于分数排名(如大学入学考试(SAT)平均分(GPA)、研究生入学考试(GRE))你学会了用那些分数来评价自己。
分数不仅放大了你的命运,而且放大了你的身份,不仅放大了你的身份,而且放大了你的价值。
人们一直说那些考试真正检验的是你的考试能力,但是即使它们确实测量出真实的内容,也不过是真实情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问题开始于你鼓励学生忘掉这个真理时刻,功课方面的优秀成为绝对意义上的优秀时,“在某方面出色”变成了“出色”时。
”“对自己的智慧或者知识感到自豪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问题出现在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进入家门的时刻起,是名牌大学所纵容的沾沾自喜和自我吹捧。
这些明确无误的信息贯穿于从大学入学教育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体现在每个人的音调、头脑的倾斜、传统名校宣传、学生报纸的每篇文章、院长的每篇演说中。
这个信息就是你来了,欢迎加入这个俱乐部。
必然结果也同样明白无误:你理应得到因为你到了这里而能得到的一切东西。
当人们说名牌大学学生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他们的意思是这些学生认为他们因为分数比别人高所以理应得到比别人更多的东西。
教学评价的反思精选15篇
教学评价的反思精选15篇教学评价的反思1一、研究背景(一)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与价值。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Stufflebeam等人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
国际上著名的研究形成性评价专家Black,William进步提出,形成性评价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能够收集学习信息的任务或者活动,这些反馈信息有助于改进教与学。
国内有学者总结,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有利于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指导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笔者认为,形成性评价还有有利于实施多样化的、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发挥自主性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我国大多数本科课程的教学评价一样,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如有的研究者总结社会心理学的考试特点表现为“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實践能力考察少;一次考试定论多,数次考试及综合评价少”。
结果强化了考试的“证明(prove)”功能,弱化了考试的“改进(improve)”功能,不能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来改进教学活动,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平时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势必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另外,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社会心理与行为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而当前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理论都是由西方心理学家以西方人(主要是北美)为研究对象提出的,其是否适合用来理解与分析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是可疑的,已有许多心理学家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推进了本土心理学的发展。
因此,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师就必须进行反思,当前习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是否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与研究能力,发挥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的自主性,促进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形成性评价无疑是主要的改革方向。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优秀的绵羊读后感1一本书凝聚着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耗一番心血,成一家之言。
作为读者,角度不同、认知不同,读后感悟也不尽相同,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日品读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著《优秀的绵羊》,作者从美国高校教育切入,对教育内在的本质、人生应有的追求、社会发展的问题等进行剖析反思,列举了大量事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值得思考的观点。
阅完小思,有这么几点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其价值观的方式","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出思辨的习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
大学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警觉,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
同时,作者也指出,目前的教育"虽然培养了不少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轻人,但却没有教会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
作者写的是美国的教育,反观我们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产业化带来了教学功利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弱化,学校某种程度上成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流水线。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以分数为衡量指标,也不应当单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制造"考试机器",也不是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知世界、认知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探索创新精神。
其次,人生的追求是什么?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竟学什么、为什么而学?作者在文中提到"整个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唯上的野蛮性竞争""学生们之所以会参加体育、艺术或者领导能力的活动,其动力并非源自内心对这些精神的信仰,而是因为这是通向名校的必经之路。
美国的教育改革
美国的教育改革从康州教育厅厅长corlornenc .goger 的讲座中去了解美国教育的现状,听他从美国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去分析美国教育改革状况。
这位优雅的黑人,作为美国第一代黑人飞行员的后代、有人类学学习和研究经历的背景,用几页白纸上简略书写的题纲开始了叙述。
追求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美国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信条,体现在任何公共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上。
教育也是如此,这在美国并行存在着的各类学校中可以表现出来。
美国学校分私立和公立两大类,私立学校早于公立学校约一百年出现。
私立学校分为四类:由教会和宗教团体支付部分经费的学校,在家长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其他费用家长支付;独立学校,也是精英学校,是美国1%政客、富商家庭的孩子,为从小就可以进入特定的圈子,课程设置丰富,为将来进入顶尖大学做准备;家庭自我管理不了的孩子,送进的是另一类私立学校----军事化管理类,这占到适龄学生的0.1%;第四类学校是来自美国中产阶级的,母亲不上班的家底,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力,而提出申请进行家庭教育的。
私立学校选择自愿,不受政府法律、法规限制,自己规定美国教育课程和如何毕业。
这些学校以赢利为宗旨,以学生进入好大学为吸引力,适合了美国20%家庭的需要。
公立学校属联邦、州、地方联合投资的学校,是在美国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样式,共有三类:传统的,由小学到高中的学制设置,生涯来自所在区域的学校。
除执行美国政策外,美国教育更强调公共服务性,因而出现了魅力学校----这种学校设立在单一人种、单一家庭状况等区域,为打破这单一性而采取各区域抽签入学的方式,让各类学生进行同一学校,尽力体现人种、语言、收入等多元、多样的平等。
另一种公立形式----特许学校发展了三十年,是州内商业群体、居民向州政府申请设立的,满足学有所长学生的需求,面向数学、科学、社会等特色,激发了特长学生学习的热情。
由于申请加入学生多,往往采用抽签形式决定能否进入。
什么是社会精英
什么是社会精英美国是最早、最明确地把培养高素质公民确立为教育日标的。
它的大学要培养的是精神独立、创造力丰沛、能与社会沟通而不是与之隔离、有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热情的人,他们有能力捍卫民主和创造国家的持久竞争优势.是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中坚分子。
这样的人自然在社会精英之列.但这是民主社会需要的平民化精英。
对大学来说.如果走出大量缺乏竞争力的平庸者,这是大学的失败;如果学生经几年大学生活浸润一个个变得优越感十足、自以为高人一等,同样是大学的失败。
所以美国大学面临一个持久挑战:既要避免教育平庸化,又要避免走脱离大众、有悖公平的精英主义方向。
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精英2008年11月04日15:37书摘【大中小】【打印】刚看过《世贸中心》。
这部影片是根据“9?11”事件中两位救援人员的真实经历创作的。
影片以写实手法呈现的一切给人极大心灵震撼:突然袭来的巨大灾难。
第一时间奔向灾难现场的警员和消防队员们。
在双子塔随时可能轰然倒塌的险况面前,一群港务局警员置生死于度外、为救同胞毅然赴险;双子塔倒塌众多警员遇难,事先冲进大楼救人却身陷几十米深瓦砾坑并被钢筋水泥卡住身体的两位重伤警员挑战生理极限的求生意志——他们承受着伤痛折磨、建筑垃圾的重压和周围高温的烘烤.但对生活、对妻儿的爱支撑着他们坚持下去、决不放弃。
听从内心召唤专程飞往纽约赶赴现场援救的前海军陆战队员……这是一批普通人,平时工作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这是一批国家的精英,他们忠诚、敬业,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勇往直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性的深广和人性的光辉。
画外音也是这么说的:“他们都是美国的精英,当危险到来时.他们冲在最前面。
”影片表达的“精英”观很平实。
不是一说“精英”,就指那些身居高位、占据着超乎一般水平的社会资源的人,而是视敬业、忠诚、尽责的公民为国家精英。
在中国语境下,人们对这样的精英观相当陌生,但它与民主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十分吻合。
比方说,民主国家高等教育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支持着这样的精英观,这项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美国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2)
从美国的教育反思中国教育改革(3000)摘要:随着新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教育已经走过了日新月异的六十余载春秋,特别是在新课改下的今天中国教育改革更是为每一名教育者和求学者带来了更多可能。
在这个时间流逝与变迁的过程中,中国教育不仅随着经验的积累、时间的变迁以及教训的汲取发生了诸多变革与创新,同时这种创新也是十分多样化以及多元化的。
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对于教育改革格而言更是从本质上彰显出了更更多的问题,而在这个全球一体化构建的今天,舶来文化、特别是在美国教育影响下的冲击,更是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参照与反思。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反思对诸多的国人而言,欧美、特别是美国的教育被视为最为先进的教育典范,在这种思想下,甚至还有一些人错误的认为中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都是由于没有对美国教育理念进行照本宣科的传承。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美国教育对于世人的思考主要在于提出了“世上不存在百害而无一利”的改革,纵观美国教育改革他们虽然拥有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但这种不突出竞争的教学理念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同时也无法满足这个日益创新的人才竞争机制。
1在对美国教育的反思下回看中国教育改革,也曾在应试教育中辗转徘徊、也曾在素质教育下日益完善,可以说在多年的变迁与进步中中国教育改革不仅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最大程度上兼顾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学生未来对于知识需求的更多可能。
下面就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站在美国教育的环境下对中国教育改革展开反思,希望本文所提出的一点建议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从业者带来一定参考与帮助。
一、价值观下美国创造性教育对中国快乐教育的影响美国由于自身是移民过度,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创造性教育”理念,从历史上看这种教学理念可以追溯到对西方启蒙主义中的平等主义以及个人主义,其本质更加贴近于杜威教育理念。
2除此以外,美国的商业传统观点对于创造性教育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美式课堂教育理念
美式课堂教育理念美式教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基于考试分数和成果而被称之为“输出型”的学习机制,它以参加非常精英的竞争和定量分析作为一种教育模式。
美国教育家正在认识到,美式课堂教育理念需要更进一步,它需要新的学习方式,例如让学生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协作,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的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培养他们做出良好的决定。
美式课堂教育理念的核心倡导者之一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育学家罗伯特A福斯特,他定义该理念如下:“美式课堂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从教师授课但不是仅限于此,主要通过自主和协作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其重点在老师的角色变化,由必须教授一套相同的知识变成鼓励学习过程的导师。
”这种理念的发展是基于美国的当代教育的愿景,它强调让学生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推动学术进步。
这一点在美国教育系统中可以明显看出。
美国学校要求学生参与实际活动,比如讨论,辩论,报告,访谈等,而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板书,这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探索,思考,协作,进行头脑风暴,分析问题,结合实际。
此外,美式课堂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反思,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更深层次的概念,以增强学习的效率。
美国的学校还让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创新技能和思维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让学生通过艺术,合唱团,体育,计算机编程等方式发展技能,同时从课堂活动中学习组织,沟通,协作,创新等技能。
美式课堂教育理念也重视学生对文化,宗教,语言,历史等方面的教育。
它主张学校应该通过实习,参观等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文化背景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当地的文化,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明白他们自身是如何与外部文化相互作用的。
美式课堂教育理念也强调学生应该用自己的思想来审视他们所学知识,他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或科学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想法,并针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合理的改进。
聚天下英才筑强国之基心得体会7篇
聚天下英才筑强国之基心得体会7篇聚天下英才筑强国之基心得体会7篇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我们坚定的必然选择。
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以下是分享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聚天下英才筑强国之基心得体会一《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赶考路上,人才如同一汪清泉,需要不断注入新鲜活水。
应当统筹抓好农业专业人才、能工巧匠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充盈乡村人才蓄水池,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让懂技术的田秀才,筑牢乡村发展基石。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农业产业关系到十几亿人吃饭的大事,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要组建起农技服务专家团队,对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与推广,将定期下沉服务与在线服务相结合,点对点服务和点对面服务相结合,为农业发展精准把脉,对农业产业振兴开出专家处方。
同时,要加大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力度,持续推进农业科研创新杰出人才培养,切实推动优秀农村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积聚一批人才、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致富的示范效应。
让高技艺的巧手匠,打造乡村振兴特色。
乡村传统技艺凝聚着千百年的集体智慧与手工艺人代代相传的民族记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有重要意义,可以让乡村在发展道路上打造独特名片。
一方面,要积极发现、传承身边珍贵的传统手工艺,让昔日的老手艺,成为今日的金饭碗,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传统技艺。
另一方面,要大力挖掘乡村各类能工巧匠和传统技艺传承人,创新师带徒,传帮带的传统学徒制,引入产教融合、共同发力的新型学徒制,不仅要扩大招生面,也要加强技术培养,让匠人精神在乡村代代流传。
让善经营的农创客,带动乡村经济腾飞。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6篇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6篇《优秀的绵羊》读后感1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优秀的绵羊》,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将书名叫成沉默的绵羊。
呵呵哒!这本书是一位毕业于美国名校,并在耶鲁任教10年之久的一位老师所著。
书的宗旨是在讲述美国当前的精英教育的弊端。
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来看,我貌似也是处在这样的循坏当中。
不停的学习、看书、背书、学英语,获得各种奖项、奖学金。
首先来看大学本科四年毕业后我收获了什么,第一当然是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那么除此以外呢?考了那么多高分,但最终自己又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当时奋力去背书的目的又是什么?能够证明自己优秀的也只是一个个的可量化的目标。
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教育就是当你忘记所学一切之后所留存下来的东西。
那我所受的教育呢?惊奇的发现经过相当优秀的本科经历后,可笑的发现自己原有的那个圈子是多么的狭小,但可悲的是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我养成了一种坏习惯,我的自信是一个需要他人源源不断充气的气球。
自信更多的不是自我的肯定,而是要透过他人的评价来肯定自己。
这样的我不能经历一丁点的否定,这未免也太脆弱了。
书中阐明了这种精英教育的根源,其实就是利益的自我循环。
优秀的父辈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偏离这样的圈子,而其他阶层的孩子要想进入是难上加上。
这种循环的结果就是要告诉我们,一定要上好大学,因为在这里你会接触到拥有良好背景的同学,在这里你会拥有其他一般学校所没有的特权。
教育改变命运的确是真的,但基础是你必须有资格进入这个圈子。
书中提倡博雅教育,即重视个体思辨能力的培养。
对比我自己,真的发现思考的太少太少。
学而不思这是我目前最大的问题。
不仅表现在我之前的考试当中,还表现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面对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最重要的。
反观我自己的决定,我认为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是第二的,最重要的我是要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
毕竟学了那么多年的专业,放弃了四年已经是很可惜的事情了。
之所以成为优秀的绵羊,除了周遭的人都这样做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是绵羊们不敢于挑战不可能。
中国教育真的那么糟吗?
中国教育真的那么糟吗?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到了,最近,笔者在搜狐内外读到不少有关中国教育的文章,尤其是对比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所相关的内容,其中的有些观点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很有借鉴作用,有些则显得偏激,过于强调国外教育的长处,将中国国内的教育贬得一无是处。
中国教育真的那么糟吗?其实,很多在中国受过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教育的人,来到美国,很快就适应了美国的教育和科研体制,在美国做着他们在中国甚至都不大可能涉足的高尖端领域的工作,几乎每一个美国大学的每一个科系,都有中国裔的教授;每一个公司R&D(研发部,作者译)的高级研究人员、甚至不同级别的主管,都会见到一些中国人的面孔。
可见中国教育也培养出了大批最终在美国如鱼得水的高级研究人员。
笔者五年来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些直接从中国来美国读大学的学生,通过这几年的比较和体会,特将感受在这里谈一下。
首先,中国留学生的基本功很好,尤其计算能力很强,我很经常地见到美国大学生连简单的加减法都要按计算器,包括像十乘以十五这样简单的中国小学生可以脱口而出的整数运算。
另外,美国本土的大学生,在中学有关物理和化学的训练明显落后,在美国化学会(ACS)对新入学的大学生的Assessment Test(水平评估测试,笔者译)里面,几乎60-70%的学生不知道密度、体积、和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近90% 的学生不知道摩尔数、摩尔质量和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而中国留学生尽管刚来有语言障碍,但是这些计算都非常熟练、概念也很清楚,随着课程的进行,这些中国学生逐渐克服了语言障碍,多数都成为班上的佼佼者。
美国学生相对来说中学这一方面的训练很差,有些根本没有接触到化学相关的课程,进入大学以后不得不在大学里涵盖很多中国中学的内容,显得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水平明显超过美国学生。
另一方面,中国来的学生时间观念很强,对待大学生活心智相对成熟,对待课程和大学生活很认真。
美国的大学生,几乎不少会在头一年退学( drop off), 1960年U.S. Census Bureau (美国统计署,笔者译)的统计结果是,五个大学生中有一个会退学,而在2000年的统计结果是每三个之中有一个会退学,这里面的原因很多,经济因素是其中之一,还有不到年龄酗酒、吸毒,基础太差难以跟上,或者结交了不好的朋友,对上学失去了兴趣。
美国式普职融合:K—12生涯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式普职融合:K—12生涯教育的经验及启示作者:汤杰来源:《职教通讯》2018年第01期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首次提出生涯教育。
随着生涯教育运动的开展,其理念也在不断丰富完善。
在整个生涯教育体系中,K-12阶段最为关键。
美国K-12生涯教育有一套明确的教育标准,从“领域、目标和具体指标”三个维度构建生涯发展框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前、K-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总体来看,美国K-12生涯教育的标准设置明确、分阶段贯彻实施、注重实践性、强调多方参与。
这就启示我国在构建生涯教育体系时,要做到立足关键期、加强普职融合、多方合作参与,真正让生涯教育落于实处。
关键词:K-12;生涯教育;普职融合;美国作者简介:汤杰,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1-0034-0620世纪以来,“生涯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因其在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普职融合,既满足了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又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自提出后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美国作为最早实行生涯教育的国家,教育经验丰富,尤其K-12阶段的生涯教育成绩瞩目,紧扣学生生涯发展的关键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愈发强调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开放与沟通。
因此,梳理美国K-12生涯教育的实施经验,对我国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普职融合的开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美国生涯教育理念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上,种族关系紧张;经济上,通货膨胀,失业率高;教育上,推行学科结构改革,注重精英教育,直接导致大批毕业生缺乏职业准备,很多青年长期处于失业状态。
为了缓解社会矛盾,1971年,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提出实施“生涯教育”,并将其界定为:“所有的教育都是生涯教育。
《看不见的力量》读后感
《看不见的力量》读后感《看不见的力量——有关成功、学习和创造力的真相》由毕业于耶鲁大学英国文学系、现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江学勤所著,内容集合了作者对各类教育思想或教育专注的反思。
读完此书,再翻回封面,不禁沉思:看不见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书的背面有两个问题:你是否深陷竞争的泥沼,担心不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他们就会落后?你是否笃信,只要将学生送入顶级学府,他们从此便可迈上成功之路?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竞争的浪潮逼迫得家长不得不“鸡娃”,逼迫得学校不得不疯狂压榨学生的时间。
家长也好,学校也罢,目标是一致的——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我们埋头于眼底案前的工作,希望自己的工作效用最大化,忙碌的同时我们好像都忘了一件事,“到底什么才算成功?”“把学生送进好的大学,我们就算成功了吗?”在我等凡人看来,作者无疑是成功人士,他毕业于名校,拥有光鲜的头衔和令人羡慕的工作。
作者自己却说自己是个loser,因为他无法与同事友好相处,无法长时间地、专注地完成一项工作,他甚至暴躁,并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由此陷入了抑郁。
可见进入顶级学府后并不意味着前方就是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从我们周身的经历来看,我们曾把优秀的学生送进名校,他却因为进入大学后疯狂打游戏、多门学科成绩不过关而被勒令退学。
有优秀的学长前辈一路名校本硕博,却因为毕业后在北京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面对高昂的房价,与本地有房的同学一比较,极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沮丧、感觉自己那么多年学全部白念了……掩卷而思,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成功?从作者的举例来看,打篮球的迈克尔乔丹,哈佛大学的校长柯南特,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在世人眼中,他们是成功的天之骄子,在作者笔下,他们尚有自己的认知缺陷或者价值导向错误。
这些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受教育情况等等,向我们展示了指引人成功的“看不见的力量”。
读罢此书,我来谈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两种力量。
看不见的力量之安全感原文摘述:我在多伦多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一直在“黑森林”里挣扎,又愤怒又害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美国精英教育中反思自己
--------------------------------------------------------------------------------
2007-12-25 09:18:25
盎格鲁撒克逊有一套培养精英的办法,避免了中国那种“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北大建高尔夫练习场不了了之,但高尔夫风却刹不住。
厦门大学最邪乎,要让高尔夫成为几个专业的必修课。
上海财经大学稍微理性一些,仅开设了高尔夫选修课,结果此课在校园中热得烫人,学生要在电脑上随机抽取才能获得选课的权利。
这无疑给推动高尔夫教育的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大学不是要为学生服务吗?这是学生的要求!
中国人多地少,基本的体育用地也没有,哪里有地方打高尔夫?如今大学生失业率奇高,起薪接近民工。
无论是厦门大学还是上海财经大学,即使在中国也属于二流。
校方不操心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学生不好好修练本领,想想毕业怎么谋生,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对高尔夫有这么大的热情?说到底,还是精英情结在起作用。
厦门大学直言不讳:高尔夫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在上海,中高阶层不惜重金把自己六七岁的孩子送进贵族学校进行高尔夫训练。
财大学生的举止,也就不奇怪了。
希望成为精英,并不是非分的野心。
相反,大学本应该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
而能否培养堪当大任的精英,也关系到一个民族和文明的兴衰。
我这两年连续写了两本书《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集中探讨的,就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盎格鲁撒克逊的精英教育的传统。
在我看来,现代社会的形成,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崛起直接相关。
从大英帝国到今天的美国,这一传统主宰世界将近三百年,至今仍然看不到终结的苗头。
人家能够如此长盛不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套培养精英的办法,避免了中国那种“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如今美国种族和文化多元,犹太人、黑人、亚裔纷纷崛起,打破了盎格鲁撒克逊对精英教育的垄断。
但是,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化精神,还是给美国的精英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
研究这种精英教育,是发展中国精英教育必不可少的步骤。
你是不是精英,不在于你有多么高贵的嗜好,而在于你对周围的人有没有感召力。
那么,美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以我观察,一个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打破精英的entitlement的意识。
所谓entitlement,直译是“资格”,实际上在中文中很难找到对应的概念。
这大概和我们的文化中缺乏类似的意识有关吧。
Entitlement实际上是指一种“理所当然的权利”。
这就像“老子英雄儿好汉”一样,当爹的是条龙,儿子当然就不能是一条虫。
有了这种entitlement的意识和优越感,儿子就容易躺在老子的业绩中坐享其成。
几代之内,祖先艰苦创业留下的遗产就会被挥霍干净。
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虽然起源于贵族文化,但对这种entitlement的祸害却防范很严,孩子从小不娇生惯养,要经过跌打。
同时,西方古典的传统,特别是古希腊的文化,对启蒙主义以来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有强大的塑造力量。
在古代雅典,平等是立国之本。
这一平等的精神,即使是盎格鲁撒克逊的贵族也无法抵挡。
特别是后来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在美国开花结
果,创造了一个平民主义社会,平等就更加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
当今美国的精英文化和培养精英的方式,必须放在这一平等的传统中来理解:不管你出生于什么家门,作为一个人,你和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是平等的。
这不仅体现在法律上,也体现在一人一票的政治权利上。
所以,你是不是精英,不在于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不在于你有多么高贵的嗜好,而在于你对周围那些和你享受平等权利的人有没有感召力,人家愿不愿意跟随你。
也就是说,别人愿不愿意推举你为他们的领袖。
不管是从政还是做生意,这种能和大众沟通的“人气”是成功的前提。
那么,怎么让人家把你推举为领袖呢?首先要对被你领导的人们有深刻的理解和真诚的关心。
美国人的教育,从学前班开始就灌输精英理念,你到处可以听到“领袖才能”(leadership)这类字眼。
但人家这种精英意识和我们大为不同。
比如,有一次我参加女儿的一个活动,每个家长要当众表彰自己孩子的“业绩”,以鼓励好的品行。
一位家长讲自己的女儿:“奥利维亚组织小朋友演节目。
录音机打开后,她特别摁了暂停键,要确定所有小朋友都听过这段音乐,会跟着唱歌,才重新开始。
这体现了她对他人的关怀和她的领袖才能。
”事实也确实如此。
那个孩子是个典型的孩子王。
总之,想当领袖,首先要谦卑,要体贴他人,让别人信服。
稍微大一些,美国的家长为了孩子将来成为领袖,争先恐后地送他们打义工。
特别是有钱人家,甚至会自己掏腰包把孩子送到非洲,在南非的孤儿院、艾滋病救济站做志愿人员。
大学生则更不落其后。
2005年,美国330万大学生打义工。
一些研究表明,这些义工,不仅利他,更是利己。
通过义工,大学生了解了社会,了解了底层。
发展了自己的领袖才能,建立和被领导的人的基本纽带。
毕业后老板雇人,常要看义工的经历。
至于你有些贵族嗜好,不是不可以,但最好别到处炫耀。
2004年总统大选,克里玩一些贵族运动的镜头被共和党拿来作攻击他的广告,最后被喜欢平民的棒球的布什击败。
精英教育从化解entitlement的意识开始,以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
美国的大学生争着打义工,生怕自己和下层不接近;我们的大学生挤破高尔夫练习场,生怕自己和草民无法区分。
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呢?人家的精英教育,是要让学生从社会底端艰苦卓绝地奋斗上去。
因为精英是领袖,他们要说服跟从者:我是你们的一员,我从小就当志愿人员,更愿意也更有能力为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精英教育从化解entitlement 的意识开始,以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
我们的精英教育,则教学生怎么坐享其成,刻意塑造的就是人家想方设法要摆脱的entitlement意识:我有资格与别人不同,我必须享受别人享受不了的东西。
甚至在学生还没有任何成就,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都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学校就用高尔夫把这种entitlement 的意识灌输给学生。
而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的家庭教育,就是emtitlement 的教育:别人围着自己转,想要什么都必须获得满足。
这样的孩子,有着舍我其谁的本能,对高尔夫当然反应热烈。
现在某些大学生,已经被娇惯到找工作面试时被问一句能否扫地就会暴怒的程度,受了高尔夫的教育后,他们还肯干什么呢?
也许我们应该想一想:人家三百年长盛不衰,我们“富不过三代”,这一切难道都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