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的素质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一概述
任务1-1 护士的素质
【新课导入】
护士在临近下班时发现某患儿医嘱有安痛定,由于患儿哭闹,家属要求过一会再打,护士不耐烦的说:“快点,现在就打,我要下班了。”由于哭闹,针扎在腰上。
想一想,这个护士的行为对吗?应该怎么做?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分析自身素质;能够取长补短
2.专业理论能力:掌握护士素质的容及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论、熟悉素质的概念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标准、培养慎独精神
【教-学-做过程】
一、素质的概念
素质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门术语,指人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其解释可分为先天与后天两个方面。先天素质指人的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特点和原有基础,后天素质是主要的是指通过不断地培养、教育、自我修养、自我磨炼而获得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
二、护士素质的容
(一)思想品德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护理事业,对护理事业有坚定的信念,深厚的情感。
2、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护理道德,诚实的品格和较高的慎独修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慎独的概念:
1.慎独“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2.医学里“慎独”: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必须谨慎不苟,为重要的医德修养
之一
3.慎独不仅是医德修养的方法,也是医德修养的目标和标准,是护士必须具备的一种美
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1. 基础文化知识:掌握相应的数、理、化、语文、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知识,是深入理解医学、护理学理论的必备条件。
2. 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统计学等。
(三)专业素质
1、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护士的专业知识是决定一个护士能否胜任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作为现代护理工作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并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能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健康服务。
2、规的实践操作能力护士应具备规、精确、娴熟的护理技能,规的护理操作对护理对护理安全起着保障作用。如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呼吸机的使用、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等,都需要护士做到操作熟练、准确、敏捷。具备了过硬的操作技能,不仅能顺利完成日常护理技术性工作,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服务。
3、敏锐的洞察能力护士应用专业知识及技巧,准确收集病人的资料,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判断问题的轻重缓急并及时处理。案列:肝性脑病。
4、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护士面对护理对象的具体问题,应当机立断做出决策,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要求护士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列:术后病人打鼾。
5、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是反思和推理的过程。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评判性思维可以帮助护士进行有效的护理决策,是实现认识层次的飞跃,为护理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护士工作环境复杂多变,要面对人的生命、治疗、用药、护理对象的健康状况等许多不断变化的护理问题,通过比较提出质疑、弄清事实、分析问题等再认识的过程,从中选择最佳途径,得出最佳结论和决定。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要不断开阔视野,培养广博的兴趣,运用足够的知识储备,认真思考,养成独特、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
6、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通常护士是最早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面对突然发生的意外情况,护士在工作中应做灵活机智,果断敏捷。护士面对千差万别的服务对象,同样的护理语言与态度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病人,所以护士不仅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
7、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实践工作中护士遇到具体的疑难问题时,能主动查阅资料或请教有关专家解决问题。护士要不断关注学科的新发展,不断积累经验和更新知识结构。
(四)心理素质
护士应具有良好的心境,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行为的在驱动力。护理工作的特点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并且以良好的心境影响病人。体现在护士对病人的耐
心、爱心、责任心、诚意和善意,尊重病人的人格,做到慎言守密。
(五)身体素质护士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整洁大方的仪表、端庄稳重的举止,具有良好的耐受力、敏捷的反应力和始终如一的工作热情。
任务模块一概述
任务1-2 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的概述
(一)需要的概念
是人脑对生理与社会要求的反应。需要不断产生,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才能不断得以发展和进步;需要中止了,个体的生命也就停止。
基本需要具有:对象性、发展性、制约性、独特性、无限性等特点。
(二)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
生理因素、情绪因素、认知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二、需要层次论
(一)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提出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对护理领域起到指导意义。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之分,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
先后顺序,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
1、生理的需要
如空气、水、食物、排泄、适宜的温度、睡眠、休息、避免疼痛等。是人类最基本,最低层次的、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需要产生的基础,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无法生存。
2、安全的需要
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职业安全等,每个人都希望避免各种伤害,职业稳定,生活有保障,能够受到保护。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后,就会产生安全的需要。特别是婴儿期和危重病人特别明显。
3、爱与归属的需要
是指被他人或者群体接纳、爱护、关注和支持的需要,包括得到和给予两个方面。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空虚、被遗弃等痛苦。
4、自尊的需要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包括自尊、被尊重和尊重他人。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可是人有价值、有力量、有成就感,使人自信,否则就会产生自卑、软弱、无助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