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笔记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文言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文言知识梳理《答谢中书书》文言知识梳理一、字词积累(一)重点字词1、四时俱.备(都)2、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欣赏)(二)特殊字词1、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3)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2一词多义(1)书:答谢中书书..(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第二个“书”即书信)。
(2)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3、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二、句子积累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4、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梳理一、字词积累(一)重点字词积累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3、相与..步于庭相与:共同、一起。
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二)一语多义1、入:月色入.户(照进)便舍船,从口入.(进去)2、欲:解衣欲.睡(准备)从民欲.也(愿望)3、交:水中藻、荇交.横(交叉)阡陌交.通(交错)4、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二、特殊句式盖竹柏影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三、句子积累(一)名句理解写1、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语句(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重点词语翻译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有月光下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总复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一.常识积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二.文言知识1.近义词行:走行走步:走徐行:慢行趋:快步走走:跑奔:跑奔走:四处奔波2.古今异义闲人—古:清闲的人今:没有事情要做的人/与事无关的人(含贬义)三.课文分析1.作者思路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2.层次①②③句记事:作者与朋友寺中漫步赏月④句写景:突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给人空灵、幽静的感觉。
⑤⑥⑦句抒情:关键词“闲”没有繁忙的事务缠身,悠闲自在。
抒写了作者超凡脱俗、宁静淡泊的心境,也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3.情感的复杂、微妙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落寂、自我排解的达观4.修辞:①比喻月光—水竹柏影—水中藻荇②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四.积累联想1.成语乐:(快乐)乐不思蜀怡然自乐2.苏轼的达观处世态度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③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答谢中书书》一、常识积累1.书:信 2.陶弘景二、文言知识1.俱:(都)风烟俱净四时俱备2.复:(又,再)复前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复到舅家问焉复问其妾曰三、课文分析1.中心文章通过描写山川秀美景色,表现了自然万物的蓬勃生机。
表达作者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层次一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二层:高峰入云……沉麟竞跃三层:实是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
3.写景的特色①观察角度的多变:仰观——山之高,俯察——水之净远眺——万物勃发生机②动静结合,调动视觉听觉多种感官角度4.在思想内容与写法上与《与朱元思书》联系比较内容: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避世引退的志趣。
《与》还强调了作者对名利的鄙弃。
写法:都是借景抒发作者的感情。
都能从不同的感官角度,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写景。
27、《短文两篇》知识梳理
27、《短文两篇》知识梳理《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关键字词:1、五色交辉:交辉:四时:歇:2、夕日欲颓:颓:沉鳞竞跃:竞:沉鳞:3、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实:仙都:4、与:复:答谢中书书:答:书:三、课文理解:★1、说说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哪里?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2、动静相衬之美?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一、句子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关键字词:1、念无与为乐者:念:遂至:相与2、中庭空明盖竹柏影也:盖:也:3、但少闲人:但:闲人:耳:三、课文理解:★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答:“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一个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月色入户”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作用?拟人。
生动地写出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的心情,悄悄地进门来与他做伴。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该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后的一个生活片段。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点梳理(五篇)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点梳理(五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一学问与力量1.注意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解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熟悉。
2.留意培育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拟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育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发觉美、观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外资料延长法【课前预备】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很多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展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简介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乱,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
四、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留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争论解决。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学习笔记(含答案)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学习笔记(含答案)(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学习准备:1.读准字音,准确诵读:歇(xiē)颓(tuí) 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作者链接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的来历: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程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背景链接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_____今义:_____(2)夕日欲颓古义:_____今义:_____2.其他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四时:_____(2)沉鳞竞跃沉鳞:_____(3)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________仙都:__________(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_____3.虚词意义及用法(1)之:山川之美__(2)以:自康乐以来_____(3)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2.实是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的笔记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的笔记整理《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讲述了苏轼在承天寺夜游的所见所感。
以下是我整理的笔记:背景介绍:苏轼是中国北宋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豁达的风格著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所写的一篇散文,是他在黄州期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主旨:《记承天寺夜游》主要描述了苏轼在承天寺夜游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哲学。
段落分析:全文共有五个段落,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夜游的背景和原因。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黄州,感到孤独郁闷。
适逢月夜,他决定与朋友张怀民一起漫步承天寺。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描写夜游所见所感。
苏轼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美景,并通过与张怀民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总结全文。
苏轼通过描述自己在承天寺夜游的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哲学。
他认为,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写作特点:《记承天寺夜游》具有以下写作特点:(1)语言优美:苏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细腻:苏轼对月夜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方面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月夜的美景。
(3)思考深入:苏轼在文章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还通过与张怀民的对话深入思考了人生意义和价值。
记承天寺夜游读书笔记(通用10篇)
记承天寺夜游读书笔记记承天寺夜游读书笔记(通用10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读书笔记篇1《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篇文章写的仅仅是作者被贬职以后的一个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却承载着作者丰富的内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朴实,但实际上,一字一句都经过仔细的斟酌。
苏轼的这篇文章“不见其情”,但笔底波澜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见”。
文章写得很细致,又很简洁。
第一句话,看似平凡,实际上,这句话里的“夜”字便已紧扣了题目“夜游”。
作者正欲休息,却发现月光悄悄闯入,这就是对“夜”的具体描写。
“入户”二字用得很恰当,把月光拟人化,让人产生错觉:月光似乎感觉到作者的寂寞无聊,于是主动与其为伴。
对于一个被贬职的人来说,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后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时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愿意聆听他。
“欣然起行”这简洁的四个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迹,作者的心灵因此得到安慰。
这里,作者就无形地表达出他被贬的酸楚,想要见月派遣的心情。
正好,此夜月色清凉、来得颇合时宜,于是,引起了下文——作者来到承天寺游玩。
作者对月光的描写非常特别。
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写得如水一般有灵气。
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错的藻、荇”,可见,作者真的就把月光当作是一个久违的知心朋友,他对月光的了解都体现在他独特的描写当中,那般皎洁、空灵,富有魅力。
在这些描写之中,作者并没有提到一个“月”字,但同时,他的语言中,无时无刻都在描写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写作可圈可点。
拒绝盗版最后两句尤其妙绝,富含作者的复杂情感。
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闲人”作比较,突出“与月为伴”的悠闲自在、无限乐趣,因为“闲”才能“夜游”。
原本平凡、随处可见的月夜,因为有了人的欣赏与爱慕,才会显得美。
八年级上册课文《短文二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课文《短文二篇》笔记一、课文概述《短文二篇》分别由《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组成。
这两篇短文都是古代散文的名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二、重点句子解析1. 《答谢中书书》中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是本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述了山川景色的优美,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于山水之中,抒发自己优美的情怀。
4.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述了承天寺月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6.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等。
三、主题思想1. 《答谢中书书》通过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2.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述月夜景色和作者的活动,表达了作者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四、写作特点1. 两篇短文都以山水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2. 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
3.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4. 两篇文章都以小见大,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五、个人感悟通过学习《短文二篇》,我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同时,我也被作者们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所感动。
这两篇短文让我更加珍惜自然、热爱生活,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doc》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北朝时期著名作家,著...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daxiezhongshushu/415904.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笔记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笔记整理《记承天寺夜游》笔记一、文学常识1.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 重点:要记住苏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唐宋八大家是散文方面的重要流派,苏轼的作品风格多样,文学成就极高。
- 补充: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乐观豁达,这种心境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2. 本文体裁为散文,是一篇小品文。
- 易错点:区分小品文与其他散文体裁的不同特点,小品文短小精悍,往往在简短的篇幅中蕴含深刻的意境或哲理。
二、字词注释1.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 重点:这是理解文意的基础,很多文言文的实词需要准确记忆。
2.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3. 怀民亦未寝:寝,睡觉。
- 补充:寝这个字在古文中比较常见,有多种含义,如“寝室”(名词),这里是“睡觉”(动词)的意思。
4.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中庭,院子里。
- 重难点:“于”在这里是“在”的意思,这是一个典型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相与于中庭步”。
5.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 易错点:不要把“空明”简单理解为空旷明亮,要准确把握其在文中形容月光下庭院中积水般澄澈的意境。
6. 水中藻、荇交横: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 重点:这两个字比较生僻,要准确记忆字形和字义。
7. 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
- 补充:“盖”在这里表示推测,在古文中有多种用法,如句首发语词等,要根据语境准确判断。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 重难点:对“闲人”的理解是本文的重点,它不仅是指有空闲时间的人,更蕴含着作者被贬谪后的复杂心境,既有自嘲,又有旷达。
三、句子翻译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007《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笔记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注释: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注释:①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②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③行:散步。
翻译: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②者:……的人。
③遂:于是,就。
④至:到。
⑤寻:寻找。
⑥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翻译: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注释:①寝:睡,卧。
②相与:共同,一同。
④庭:庭院里。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注释:①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②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③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④也:是。
翻译: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但:只是②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③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一、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至:遂至承天寺。
记承天寺夜游 笔记
《记承天寺夜游》笔记
一、文学常识及内容理解
1.本文作者苏轼,字子瞻,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从表达方式上看,全文可以分为三层,先叙事,继而写景,最后议论。
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及起因;第二层写景,描写承天寺庭院中澄澈透明的月色,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草,展现出高妙的想象力。
第三层议论,以两个反问句引出“闲人”之说,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与洒脱旷达等复杂的情感融入景色中。
二、词解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的人
3.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4.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庭院里
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6.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7.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罢了
三、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里照射进来,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大概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四季。
具备:都。
晓雾:早晨。
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相。
实是:实在。
【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梳理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
梳理重难点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难点)三、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题目解说:《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名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资料: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详细批注问题探究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作者写景虽仅用几十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尤以动静变化与搭配最具匠心: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答谢中书书》写作特色分析一、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性质,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入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景色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景色,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北朝时期著名作家,著有《陶隐居集》。
2、要点剖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秀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独特看法,流露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文章以四言为主,节奏谐婉,极富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对“山川之美”的描绘生动优美,令人神往。
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
著有《东坡全集》。
本小品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
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全文只有一段,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写景生动,将月下庭院点染的清辉四溢,如童话世界。
篇末议论,又表现了诗人的`旷达胸襟,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二、课后题提示:1、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的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借谢灵运寄情山水来寄托对黑暗现实、世俗社会的批判与不满。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主要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以及虽遭贬依然豁达的胸襟。
2、注意下列的词:①歇:消散②竞越:争相跳跃争相跳出水面③念:考虑,想到;遂至:于是到,就到④但:只是三、知识点归类:1、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季节②晓雾将歇:歇,消散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是;闲人,悠闲自在的人。
2、一词多义:与①未复有能与其者:欣赏②今无与为乐者:同,和③相与步于中亭:共同,一起3、词类活用:夕日欲颓:颓,坠落。
四、中考体验:(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短文两篇一般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以下是关于这两篇文章的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答谢中书书》1. 内容概括: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是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 结构梳理:- 第一句: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 中间两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 最后三句:感慨收束,点明中心。
3. 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指交相辉映。
-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
- 歇:消散。
-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4. 问题探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全文的写景抒情基调。
《记承天寺夜游》1. 内容概括:这篇小品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2.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前三句):叙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夜游原因。
- 第二部分(第四句):写景,描写月下庭中景色。
- 第三部分(第五、六句):抒情,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
3. 重点词语:- 念:考虑,想到。
- 相与:共同,一起。
- 中庭:院子里。
-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澈。
-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比喻。
- 交横:交错纵横。
4. 问题探究:-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庭院比作积水空明,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皎洁空灵,以及作者的高超的写景艺术。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第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人物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全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重点注释】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常考点】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笔记整理《〈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笔记整理凡才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笔记整理
一、重要词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二、文章理解:
1、课文中从视线的角度写的句子:仰视的为高峰入云;俯视的为清流见底;平视的为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从时间的角度写的句子:写四季的句子是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从早晚角度写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
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3、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3、夜游过程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喜”---“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儿激动”---“心有灵犀的喜悦”---“从容、喜悦”(复习此处时,大家应对应找出文中的句子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