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具体作品为例,浅析中国古典戏剧以“乐”为本位的审美特征
古典舞剧《红楼梦》的审美特征
古典舞剧《红楼梦》的审美特征首先,古典舞剧《红楼梦》以舞蹈形式展现了其审美特征。
舞剧《红楼梦》的编舞风格追求华美、典雅、高贵,从细节到整体都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
它的编舞语言注重舞步的流畅与身姿的端庄,强调舞者的身体姿态及其动作之美,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舞蹈诗意。
同时,在造型和舞台设计上,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特征。
舞剧《红楼梦》以清朝的宫廷为背景,舞台布景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风格和丝绸效果,营造出浓厚的古典氛围。
其次,古典舞剧《红楼梦》还体现了独特的舞蹈语言。
中国古典舞蹈是一种注重姿态和动作表达的形式,它在舞者的身姿、舞步和手势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舞剧《红楼梦》中,舞者运用了古典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巧,以流线型的舞姿展现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舞剧中的女性角色,如黛玉、宝玉等,身姿优雅、动作柔美,展现出女性的阴柔之美;而男性角色则以舞姿刚毅、动作有力的方式表现出阳刚之美。
舞蹈语言的精致和细腻,使观众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
最后,情感表达是古典舞剧《红楼梦》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红楼梦》是一部富有人情味和家族情感的作品,舞剧版本也不例外。
舞剧中的舞蹈表演以情感的抒发为核心,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红楼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世界。
舞剧中的舞者通过卓越的技艺和情绪的把握,将人物的情感通过舞蹈语言直观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红楼梦》这一经典作品的精髓。
总的来说,古典舞剧《红楼梦》通过舞蹈形式、舞蹈语言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搭配,展现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以华美、典雅、高贵的编舞风格,以中国古典舞蹈的独特语言,以及深情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将《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舞剧《红楼梦》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给观众呈现了一部集舞蹈、音乐、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精品剧目。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一)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一)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中国戏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以下将从表演手法、音乐、美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表演手法中国戏曲的表演手法有特殊的审美特征。
首先是其调整身体姿势,尤其是头、手、腰、臂等部位。
这样的手法能够更好地营造角色的气质和性格,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角色。
其次,中国戏曲对于眼神的运用也十分注重。
演员们能够通过眼神的转移和变化,来表现角色各种情感和心理状态。
此外,中国戏曲还非常注重肢体动作的节奏感。
演员们能够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音乐中国戏曲的音乐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中国戏曲的音乐主要分为“乐段”和“唱腔”两部分。
其中,“乐段”是指在戏曲演出中,演员上下场及变换场景时所奏的器乐音乐。
而“唱腔”则是指演员在演出中所唱的歌曲。
中国戏曲的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律,营造出强烈的情感氛围。
同时,演员们也要通过音乐来表现出角色的心情和情感状态,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角色。
美术中国戏曲的美术方面,主要包括服饰、化妆和道具等。
其中,中国戏曲的服装以明清时期为主,其特点是华丽、色彩鲜明、细节丰富,并注重搭配。
化妆也十分繁琐,能够突出角色的不同特点。
道具在中国戏曲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道具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与角色的个性和情感相呼应,加强角色形象的理解。
总之,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手法、音乐和美术,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思想性质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并不仅仅停留在表演手法、音乐和美术等层面,其思想性质也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戏曲的剧本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中国戏曲的故事非常注重“道德教化”和“正义感”等方面的表现。
在戏曲剧本中,通常都会塑造出一个善良正直、勇敢无畏的主人公,通过战胜困难和挑战,展现出正义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文化传承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征也受到文化传承的影响。
中国戏曲的演出传统往往基于大型节庆和宗教仪式等活动,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
简述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简述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以下是中国戏曲的一些主要审美特征:
内外兼修:中国戏曲注重外在表现和内在修养的统一。
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脸谱化妆和声音表演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同时,演员也注重内心修养,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剧情丰富多样:中国戏曲以其丰富的剧情而闻名。
不同类型的戏曲有不同的故事情节和表现形式,包括历史传说、宫廷故事、民间传说等。
剧情通常具有曲折离奇、情节紧凑和冲突激烈的特点。
音乐与唱腔:中国戏曲强调音乐的重要性。
戏曲音乐独特而瑰丽,常以特定的音调和节奏来伴随演员的表演。
唱腔是戏曲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流派有着各自的风格,如京剧的梆子、豫剧的河南调等。
面具和戏服:中国戏曲中的演员常戴面具来表现不同的角色,面具的颜色、纹路和形状都具有象征意义。
戏服也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颜色、款式和装饰物都能展现角色的身份和特征。
动作和表演技巧: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动作和表演技巧而受人赞赏。
舞台上的动作包括身段、手势、眼神等,演员通过这些动作来表达情感、展现角色特征和展示剧情发展。
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中国戏曲注重表达思想和传递人文价值观。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和哲学思考,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曲的美学风格
中国戏曲的美学风格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用夸张、概括的写作方法,运用语言与肢体语言,通过色彩、声、光、电等手段来表现事物整个时间的形式。
它是完整的、起伏的,处处蕴涵着美,处处体现着美。
中国的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它体现了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传承。
中国的戏曲,古代和现代有很大不同。
古代的戏曲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称为戏曲。
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传奇以及地方戏。
现代戏曲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
戏曲文学作品都要反映社会中的矛盾,而且要求反映的更集中,更尖锐,这主要是受舞台演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剧作家经过选择、提炼、筛选、加工把其中的矛盾典型化,造成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人物性格、文化修养不同,对社会采取的态度不同形成不同的矛盾。
作者通过矛盾的过程用美学的视角,向人们讲述人生的悲欢离合,弘扬真善美。
一、中国戏曲的音律美与语言美戏曲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分对白、旁白、带白等;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
戏曲语言较通俗,多用口语,使演员易于表演,听者容易接受。
雅俗共赏,蕴含音律之美,使人回味深远。
如《窦娥冤》中的(滚绣球)用了“怎生”、“葫芦提”等口语。
又如《长亭送别》的(叨叨令)用了大量的儿化词与叠音词。
又如二人台中常用“乃斯伊訞嗨”等民间口语风格。
另外,曲词讲究音韵美。
可以在规定的字数范围外添加衬字,以加强声情或弥补语义。
语言多使用对仗句式,形式灵活多样。
有隔句对、连珠对、重叠对、首尾对、衬字对等许多名目。
例如:《哀江南》中(离亭宴带歇拍煞)共十七句,其中只有三句不对仗,其它句子都是对仗句。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一、强烈的现实性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
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
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
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
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
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
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
由舞蹈《踏歌》谈中国古代女乐歌舞的审美特性
由舞蹈《踏歌》谈中国古代女乐歌舞的审美特性作者:王舒洋杨洁来源:《音乐生活》2021年第11期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上,舞蹈艺术有着不可小觑的分量,自原始时期人们就与歌唱结合展现最直接的生命情调。
而后作为表演性艺术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与进步,因其独特的艺术特性一步步成为古代皇室宫廷宴饮与民间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女乐在其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本文以舞蹈《踏歌》为主要支点,从女乐歌舞的形象审美、取向审美及意境审美三方面来理解和阐释本人所理解的古代女乐歌舞的审美特性。
中国古代舞蹈由原始舞蹈进入到表演性舞蹈之初,就有“女乐”这一概念,主要是以女子为主要表演中心的娱人歌舞类别。
最早在夏商时代就有关于“女乐三万”的史料记载,主要是为奴隶主的享乐需求而出现的奴隶女乐。
而后在春秋战国,舞蹈作为表演艺术正式大发展的时期,各诸侯逐渐意识到乐舞的娱人作用,常用于各诸侯之间的外交场合,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与目的,使得女乐舞蹈在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流与促进,技巧得以不断提高。
同时由于诸侯对女乐的喜爱、重视和利用,出现倡优及女乐“遍及诸侯后宫”,宫廷女乐得以广泛发展。
而以阴柔之气为主,同时带有阳刚之韵的楚舞的出现为中国古代舞蹈的形态特征和基本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时期统治者虽穷奢极欲,但正是由于对于宫廷乐舞的喜爱,女乐规模有了极大的增加,乐舞表演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这之前,女乐歌舞在人们心中都是淫靡之音,淫靡歌舞。
先秦时期,楚王好细腰,且楚舞盛行,所以所有的舞蹈都展现出浓厚的楚舞风格;盘鼓舞仅仅在汉代出现,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舞蹈形式,通常用盘、鼓作为道具,舞者在盘与鼓上打出节奏,尽情舞蹈;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墨客对诗词歌赋戏曲舞蹈皆有自己的看法,甚至开始创作剧本,思想高度解放,人文精神不断觉醒;唐代是乐舞的巅峰时刻,舞蹈发展高度空前绝后;宋代的队舞端庄清淡、秀丽优雅;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思想高度的限制,人们的体态、步伐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戏曲盛行,出现了戏曲舞蹈。
浅谈戏曲表演体现的美学思想
浅谈戏曲表演体现的美学思想浅谈戏曲表演体现的美学思想作者:王姝论文摘要: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即"所以,思想。
"的哲学"台。
粤剧《再世红梅记》中,有些演裴生和李慧娘的演员把脸相互贴在一起写恋情,反而影像效果。
丢弃写意的美学精神,直接写实,反而显得很假,也不符合观众的审美。
正如明代戏曲理论家梦梦生阐述戏曲艺术的特征是"偏要在真人前弄假,却能使人认假成真".盖叫天也说,"和生活对照,戏,本来是假的,何必怕假。
"有时还"非假不可,非假不真,非假不美。
"犹如舞台上,几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一个圆场行千里路。
阿甲先生把它叫做"团团转",这种咫尺千里的空间转换,就是通过假定性的东西,来反映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
象这样的例子,戏曲表演当中不胜枚举。
戏曲的虚拟,另外还有对自然环境的虚拟,象征性虚拟,和对时间形态的虚拟。
例如昆曲《桃花扇》中,用水旗表现人在水中,用马鞭的扬动表示策马前行。
对景的虚拟,如赣剧《荆钗记》的《雕窗·投江》二折,钱玉莲为了抗拒婆婆逼婚而逃出家门搏斗的达到一种""的形象比"果真"人都"综上所述,戏曲当中虚与实的相辅相成,似乎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方法,讲究"空灵"和"留白",戏曲表演中的"计白当黑"的原则的运用,使实处对于生活内在本质表现很准确,同时,是虚处更耐人寻味,有一种空灵含蓄、游动变化之美。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中和",中,指心无偏奇;和,和谐,中节,合乎节度。
孔子以他的"中庸"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艺术地最高审美理想——中和美,他认为,文艺的最高审美理想就是能使人内心趋于平静,并唤起庄敬和睦与仁爱的感情,从而对恢复周礼、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法度和秩序,产生巨大的作用。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中国戏曲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1. 全身表现:中国戏曲以全身的表现为主,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声音和眼神等。
这一特征能够加深观众对角色的了解和共鸣。
2. 传统文化元素:中国戏曲融合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宗教信仰等,这些元素丰富了戏曲的内涵和魅力。
3. 和谐美感:中国戏曲注重和谐美感,尽可能使角色、背景、音乐和服装等各要素之间协调统一,创造出整体和谐的美感。
4. 精湛技艺:中国戏曲有着极高的技巧性,演员需要精湛的身体控制、表演技巧和声音掌控等方面的能力。
5. 情感表达:戏曲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通过表现情感转折和角色心理变化等手法来感染观众,营造共情效果。
6. 道德教化:中国戏曲既是娱乐性的艺术形式,也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通过戏曲,人们可以获得道德启示和启迪,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及剧目赏析
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及剧目赏析汉唐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重要类别,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舞姿、音乐、剧目等方面对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进行浅析,并结合几个经典剧目进行赏析。
汉唐古典舞的舞姿端庄优美,以大气磅礴、宫廷风范为特点。
舞者的舞姿端庄优美,动作优雅,姿态高贵,展现了古代贵族的风采。
舞蹈动作细腻流畅,舞者通过舞姿和手势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给人以舒展悠远、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
汉唐古典舞注重舞蹈与音乐的融合,以古典音乐为伴奏,搭配舞蹈动作,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古典音乐的特点是悠扬、优美、古朴,与舞蹈相得益彰。
音乐节奏感强,能够很好地突出舞蹈动作的美感和艺术魅力,使整个表演更加动人心弦。
在剧目选择上,汉唐古典舞主要以历史题材为基础,传统戏曲剧目为舞蹈素材。
其中,杨贵妃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剧目。
杨贵妃是唐朝宫廷舞姬,她的舞姿端庄高雅,舞蹈动作变化多样,展现了杨贵妃的婉约之美和风华绝代的气质。
这个剧目通过舞者的身姿和舞蹈动作,展现出杨贵妃的独特魅力和悲剧命运。
除了杨贵妃,《长恨歌》也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剧目。
这个剧目以唐皇李世民和武则天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一代女性执政者的智慧与权谋。
舞蹈结合了古典舞和现代舞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的风格,突出了剧情的紧凑性和舞蹈的艺术性。
此外,汉唐古典舞中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剧目,如《昭君出塞》、《白蛇传》等,它们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总之,汉唐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
它以舞姿端庄优美、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以及历史题材为基础的剧目为特点,表达了古代中国贵族风采和历史故事的韵味。
通过赏析汉唐古典舞的经典剧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古典舞剧《红楼梦》的审美特征
古典舞剧《红楼梦》的审美特征一、精致细腻的舞蹈技巧《红楼梦》舞剧注重舞者的技巧表演,追求精致细腻的舞蹈动作。
舞者在舞台上通过流畅的舞步、柔美的身段和精准的舞蹈技巧,展现了角色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
舞蹈动作的优美和流畅使观众更容易被舞者的表演所感染,增强了观赏的审美享受。
二、色彩浓烈的舞台设计《红楼梦》舞剧在舞台设计上注重色彩的运用,营造出浓烈的视觉效果。
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的选择都以鲜艳、丰富的色彩为主,突出了乌金色、红色等传统华服的华丽和瑰丽。
通过色彩的巧妙搭配,舞台呈现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壮丽画卷,使观众在视觉上也能够感受到《红楼梦》的美感。
三、纤细唯美的音乐伴奏《红楼梦》舞剧的音乐伴奏以古典音乐为基调,以管弦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音乐曲调纤细悠扬,旋律婉转动听,既突出了舞剧的美感,又适合表现角色情感的变化和剧情的发展。
音乐的节奏和情绪的变化配合舞者的动作和表演,使整个舞剧更加生动有力,给观众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四、古典美学的体现《红楼梦》舞剧的审美特征还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舞剧中的角色形象经过深入思考与塑造,既继承了小说原作的描写,又通过舞蹈、音乐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将角色的情感、性格和命运展现出来。
同时,舞剧中也运用了意象化的手法,通过各种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种古典美学的体现使得《红楼梦》舞剧不仅是一个演出,更是一种对于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的讲述。
总之,《红楼梦》舞剧通过精致细腻的舞蹈技巧、色彩浓烈的舞台设计、纤细唯美的音乐伴奏和古典美学的体现,展现了这部文学经典的审美特征。
通过舞剧的艺术形式,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红楼梦》中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哲理,达到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的效果。
《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创作解读
《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创作解读《牡丹亭·游园惊梦》是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在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而室内乐戏剧创作则将这部经典戏曲作品以室内乐形式呈现,通过音乐和戏剧的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全新的视听盛宴。
本文将对《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创作进行解读,探讨其创作背景、音乐特点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
一、创作背景《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是在传统的牡丹亭戏曲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的,旨在将古典戏曲作品与室内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
室内乐戏剧创作的背后,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和发展。
通过将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种更加富有层次和魅力的表演形式,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二、音乐特点在《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中,音乐作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扮演着连接情节、传递情感、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角色。
作曲家通过音乐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剧情的发展变化,营造氛围和情绪,为整个戏剧的表现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音乐特点方面,首先是音乐的民族特色。
《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的音乐大量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古琴、二胡、笛子等乐器的运用,以及古老的民歌旋律和民族音乐的节奏韵律,使整个音乐呈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音乐特色。
也在某些地方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使得音乐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
其次是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传达能力。
在《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中,音乐不仅仅是作为背景音乐存在,更多的是作为情感的传达者和表现力的体现。
作曲家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的处理,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的起伏,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剧情和角色的情感冲突和内心挣扎。
音乐的结构和编排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在《牡丹亭·游园惊梦》室内乐戏剧中,音乐的结构和编排十分严谨和精彩,既有传统音乐的美感和规律,又有现代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一、纯粹性和思想性
中国古代戏剧追求的是纯粹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
它不仅追求艺术的美感,还力求在戏剧作品中传达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通过戏剧表演形式和人物与故事的塑造,中国古代戏剧能够反映社会问题、道德观念和伦理道德等问题,使观众思考并引发共鸣。
二、内涵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古代戏剧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表达。
戏剧作品中的剧情、对白和人物形象都具有多重意义和象征性。
中国古代戏剧注重情景交融,通过戏曲的表演形式,能够深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以及揭示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国古代戏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非常重视个性化和立体化。
不同的角色都有鲜明的特点和性格。
角色的衣着、发型、妆容等细节都能够准确地表现出其身份和性格。
中国古代戏剧通过细腻的动作、表情和声音等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四、音乐的重要性
五、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中国古代戏剧追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戏剧的形式是表达内容的手段,而内容则是形式的内核。
中国古代戏剧注重
形象和意境的表达,通过具体的表演形式,如舞台布景、服装造型、色彩运用等,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戏剧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包括纯粹性和思想性、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人物形象的塑造、音乐的重要性以及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些特征使得中国古代戏剧在世界戏剧史上独具一格,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一、概观中国戏曲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
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壎《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
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
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
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
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
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
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
中国戏曲音乐的艺术特征分析
中国戏曲音乐的艺术特征分析音乐在戏曲这一综合艺术品种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局部,以下是的一篇探究中国戏曲音乐艺术特征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纵观人类社会,大抵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古希腊的悲剧和戏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
这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对后世戏剧形式的产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其中中国戏曲至今仍然活泼在舞台上,并受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热心古典戏剧文化研究人士的关注。
中国戏曲相对于古希腊、印度的戏剧来说,虽然成熟较晚,但其在演变过程中,经过历史的不断革新、丰富和开展,到现在依然活泼在戏曲的舞台上,其生命力是何其旺盛。
所以,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及文化艺术宝库中,中国戏曲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
戏曲,是相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的称谓。
宋代刘埙在《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到了“永嘉戏曲”(即“南戏”),元代陶宗仪《南村耕录》中也有明确的“宋有戏曲”之说。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将元明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及近代的京剧、包括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统称之为“戏曲”,使之有了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资质和特色,恰当地概括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本质---即“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艺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总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比方对原始人类劳动技能的演示,图腾崇拜的祭祀等。
它展示人们的生活,反映人们对生活的憧憬。
它是既包容时间艺术,又包容空间艺术的综合艺术,这一特性虽然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但在中国戏曲中表达得尤为明显。
戏曲具有综合性特征。
它是集唱、念、做、打、舞等各种综合表演的戏剧艺术形式。
其艺术表现手段丰富,空间的造型(如布景、道具、舞蹈动作等)艺术唯美。
时间的唱念、音乐以及服装和化装方面的手段均细腻。
这一切都不仅只是人物的装饰,还是戏曲演员美化其动作、表现其剧中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的特点,给予中国戏曲特殊的魅力。
把戏曲的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结合在一起,用音乐节奏贯串、统一在戏里,到达和谐统一,调动了戏曲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我国独有的民族表演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特征理性精神举例子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特征理性精神举例子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特征之一是理性精神,它注重曲调的谐和、旋律的变化和节奏的稳定。
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字赋》:《文字赋》是中国最早的乐律理论文献之一,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音律制度,追求音乐的和谐之美。
它强调以理性方式组织音律,使音乐既能表达情感又能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2. 礼乐制度: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乐器与音乐被视为一种礼仪,它在宗教、宴会、祭祀等各种场合中被广泛应用。
礼乐制度要求音乐符合一定的规范与仪式,具有约束力和秩序感。
3. 宫商调式:中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调式为基础,它由五个基本音阶组成,在演奏乐曲时有着严格的音调和声部要求,以确保音乐的稳定与和谐。
4. 音乐理论: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研究非常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乐府琵琶行》,它对音律、音高、音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这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对于理性思维的重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在追求和谐、稳定、有序的同时,注重理性的表达和组织,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音乐的深入思考和审美追求。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摘要】评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
在传统元素方面,评剧表演继承了古典文学和历史传统,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故事情节。
在舞台表现方面,评剧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和舞台布景的精美,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音乐美学方面,评剧的音乐旋律婉转动听,配合角色情绪和情节发展,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和张力。
角色表演方面,评剧演员注重角色性格的细致描绘和情感的真实表达,使得角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在审美价值方面,评剧通过叙事和表演艺术形式,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感内涵,引发观众对美的共鸣和感悟。
评剧表演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义不可忽视,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评剧表演、艺术特点、审美、传统元素、舞台表现、音乐美学、角色表演、审美价值、艺术魅力、审美意义1. 引言1.1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评剧表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与审美,深受观众喜爱。
评剧表演注重情感的表达,以及舞台上角色的生动演绎,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与美感。
在评剧表演中,传统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服装、道具和化妆等,都展现出传统的韵味与美学。
评剧表演的舞台表现也是其特点之一,演员们会通过身体语言和动作,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评剧表演的音乐美学也是其独特之处,配以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唱,使整个表演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评剧表演中的角色表演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演员们会通过声音、表情和动作,完美地诠释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评剧表演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现,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探讨,使观众在欣赏中得到心灵的震撼和滋养。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与感悟。
2. 正文2.1 评剧表演的传统元素评剧表演的传统元素包括剧本、唱腔、表演和化妆。
剧本是评剧表演的基础,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通过对古代文学经典的演绎,传达着历史、民俗和人情世态。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拥有丰富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上,还可以体现在音乐的表演方式、演唱技巧等方面。
下面将从音乐的形式、音乐的表达方式以及音乐的审美理念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相对简约,但却富于内涵。
传统音乐以曲调和乐曲的结构为主要特征,通常采用自由曲式或者简单的重复曲式。
在音乐的形式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曲调的变化和曲式的安排,尤其擅长创造富有动听旋律的乐曲。
例如中国古代的琵琶、古筝等乐器,都以其独特的音响魅力和旋律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表演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传统音乐以人声、乐器等表演方式来传达音乐的意义和情感。
在表演方式上,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注重演唱者对音乐曲调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音乐情感的表达。
演唱者通过声乐技巧和音调的运用,将曲调的优美与情感的深沉完美结合,使得整个演唱过程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表现力。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在审美理念上注重与自然、人文的融合。
中国传统音乐强调音乐与自然、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音乐的创作中,中国传统音乐更倾向于表现自然的美和人文的情感。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歌曲经常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类情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反思和感悟,表达出对美的追求和意义的探索。
这种审美理念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在音乐的形式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曲调的变化和曲式的安排,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形式。
在音乐的表达方式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演唱者对音乐曲调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情感的表达。
在审美理念上,中国传统音乐强调与自然、人文的融合,追求和谐与美的统一、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论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多样的剧种类型和丰富的表演形式。
中国戏曲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这种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中国戏曲的音乐艺术中国戏曲音乐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通过声音、节奏、音调和情绪表达等手段使人们感受到音乐美。
在演唱过程中,演员需要掌握吟唱技巧,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和音调,并通过咏叹、吐字等方式,将情感融入演唱中。
中国戏曲音乐不仅具有音乐的美感,也表现出强烈的叙事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音乐来渲染气氛,引导观众感受到情节发展的紧张和激动。
二、中国戏曲的舞蹈艺术中国戏曲中的舞蹈艺术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传统戏曲舞蹈常常通过一些形态、手势的变化与演员的表情动作和音乐相结合,表现出不同剧种的不同特色。
例如昆曲中的抽掌、绿袖舞和女子绣花等舞蹈动作,京剧中的金钱豹、龙凤呈祥等舞蹈形态,通过这些特殊的形态和动作来充分表达出感情和剧情,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中国戏曲的造型艺术中国戏曲还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
演员的服装、化妆、头饰以及道具等,都是戏曲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们通过细致的化妆和特殊的服装装扮,将角色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戏曲的造型艺术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观,富有民族特色,更加突出了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四、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戏曲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表演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情感经验。
戏曲演员需要通过咏叹、做作、吐字、行踪等多种手段,将内心的情感表露出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们通过细致的表演技巧,塑造了各具特色的角色形象,表现出戏曲文化的独特审美观。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包括音乐艺术、舞蹈艺术、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等方面。
这些特征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让观众感受到独特美感和文化魅力。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戏曲这一瑰宝,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浅谈戏曲舞蹈的审美特征
有一手帕。 通过手的舞蹈动作( 如兰花指) 与生活动作来表达
穿针引线。 这便是虚与实, 实与虚的相结合。 如果只有虚而没 有实, 便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本质。 而没有虚只有实 , 就缺少了 艺术气息感, 不能引起观众丰富的浮想联翩, 而给人死板感。 正如王骥德在《 曲律》 中所说: “ 剧戏之道, 出之贵实 , 而用之 贵虚。” 【 看来两者不可分离 , 而这个虚的部分即是舞蹈化的
一
个立圆、 还有动作呈 8 字形、 S 形等等。戏曲舞蹈动作中时 日 寸 杰 0 刻贯穿着圆的定律。欧阳予倩大师分析戏曲舞蹈时就曾
说过 ‘ ‘ 戏曲舞蹈是划圆圈的艺术,大圈套小圈,小圈变大
圈。 ” 【 l 1 由此也就形成了欲左先右、 欲前先后、 欲上先下的舞蹈
程式定律 古 典舞中讲述的太极之道, 阴阳之道也与戏曲舞 蹈中的子午相、 阴阳面也是一脉相通的。但古典舞并不是戏 曲舞蹈的复制, 而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具有独特的一点, 而这
一
着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古典舞也可谓是中国舞蹈的象征。古 典舞身韵讲究“ 提、 沉、 冲、 靠、 含、 腆、 移” 的动律, 这也是将戏 曲舞蹈以升华, 打破了程式性动律, 使之行云流水般的舞动。
二、 “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戏曲舞蹈虚拟性
、
戏曲舞蹈讲究“ 圆” 的特质
何为虚拟?即凭想象创造出的意境。我们可知在戏曲的 舞台上 , 没有真实的幕景 , 都是通过演员的神情 、 动作 、 唱词 得以体现, 通过有限的艺术手段表现其无限的故事内容。舞 蹈在戏曲中是以虚实相生的姿态出现, 既有实又有虚。例如
在戏曲演绎中模仿其醉酒时的状态、 步伐、 神情, 但又不是生
徐复观先生曾对《 中庸》 做过这样的注解: “ 中” , 是恪守中正
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特征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
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
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一、戏曲概说人们通常把中国传统戏剧名之曰“戏曲”。
综观历代著作,“戏曲”一名其实有两种意义。
其一是文学概念,指的是戏中之曲,这是一种韵文样式,又称“戏曲”。
后人亦用来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
其二是艺术概念,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戏剧,这是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的演出艺术。
这两种意义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概念的发展变化历史中形成。
“戏曲”一名初见於宋元间人刘埙(1240——1319)《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此“戏曲”二字指演戏之曲。
元末夏庭芝《青楼集》载:“后有芙蓉秀者,婺州人,戏曲、小令,不在二美之下。
”此“戏曲”亦指演戏之曲。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院本名目》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卷二七《杂剧曲名》云:“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而戏曲继。
”此处“戏曲”系特指宋代的杂剧本子。
明清人笔下的“戏曲”往往与“散曲”(或“时曲”、“清曲”、“冷曲”)相对,以“戏曲”指剧中之曲,意犹“剧曲”,亦借指剧本。
“戏曲”一词虽早在宋元间已出现,但古代并不普遍使用它,而常常使用“曲”、“乐府”、“剧戏”、“词曲”等,或分别使用“南戏”、“杂剧”、“传奇”等词。
至本世纪初,王国维首先大量运用“戏曲”一词,用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曲或剧本。
王国维还认为真正的戏曲应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演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
前者划出了戏曲与其他韵文如诗、词、散曲等的界限,后者把戏曲与其他叙事作品如说唱文学等区别开来。
前人在使用“戏曲”一名时,多从文学即剧曲或剧本方面着眼,但因为戏剧毕竟是多种艺术因素融合的演出艺术,因而有许多学者还是能敏锐地看出“戏曲”的综合性特点,如王国维云:“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具体作品分析—《牡丹亭》
3.身段(舞)
–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梳头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 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 晴丝,是春天特有的空气中的游丝。蜎飞蠕动,印证 生的迹象。此处不以蝴蝶、不以鸟雀、而单以晴丝见 示于丽娘,其一种静中之躁动、实中之虚渺不言而喻 ,故而摇漾春如线,恍惚也,没来由也,没去处也, 上下茫茫,左右空空,中心梦梦。观之,晴丝二字岂 可轻放。丽娘之“拈住”与春香之“吹去”,恰是二 人情窦之一开一塞,一醒一睡,省却此种,减色不少 。殆情之所由生,一丝也,一线也,若有若无间也。 得之者得之也,其天也。
三、具体作品分析—《牡丹亭》
诗
戏 舞
歌
三、具体作品分析—《牡丹亭》
1. 唱词(诗)
– 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 魂》影响最大。 – 代表昆曲唱段《皂罗袍· 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 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 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 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 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 。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 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 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四、总结
• 综上所述
– 结合作品《牡丹亭》,中国古典戏曲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始终保持着“诗、歌、舞”的一体性,无论其发 展出任何题材、形式或称谓(如“歌”称为唱功等) ,其本位的“乐”,始终一以贯之,造就了中国古典 戏曲。
– 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特征始终基于以“乐”为本位的 基础之上。分析任何一部中国古典戏曲,其方式都不 能脱离“诗歌舞”的体制框架。无论是演绎戏曲还是 分析鉴赏戏曲都不能从单一角度出发,“诗、歌、舞 ”三元素缺一不可。
三、具体作品分析—《牡丹亭》
2.唱法(歌) • 杜丽娘:
– 属闺门旦,花旦中的一种,即未出阁的闺女少女、大 家闺秀形象。这类角色大多是性格内向、腼腆,与正 旦(青衣)以及花旦相近。 – 嗓音讲究宽而甜、腔要柔,柔中仍需有抑扬顿挫,实 腔与虚腔要分明。唱腔必须在细腻庄重中表达出内心 的情感。
三、具体作品分析—《牡丹亭》
王阳明指出“今之“戏”字尚与古“乐”字相近。
• 两部大型“古乐”——《韶》、《武》
《韶》表演舜帝德政,《武》表演武王伐纣。
• 中国古代戏曲与“乐”有着密切的、结构性的关系 ,因而形成了中国古典戏剧的"乐"本位性质。
在古代,“乐”的概念意味着演出的综合性,并非音乐之义。
山东临淄 齐国历史博物馆
二、中西方戏曲对照
• 中国
– 唱词(诗史系统)的发 展变化
• 诗—词—曲
• 西方
– 上古时期戏剧同样是诗 歌舞合为一体 – 随后出现分歧
• 话剧(言) • 歌剧(歌) • 舞剧(舞)
– 技艺传承
• “百戏”“散乐”
– 宋元南戏、杂剧—明清 传奇、京剧—现代戏曲 – 以“乐”为本位的“诗 歌舞”的综合性。
三、具体作品分析—《牡丹亭》
– 再说梳头。闺中气与春天气两相接洽,只在此梳头一 项。要出闺门是件重大之事,梳头者,重其仪轨也。 古时女子年轻时,每天早上有梳头娘子提着梳头盒挨 户来梳头。每梳一个头,要用个把时辰。那时梳头用 的是刨花水,有香气,又能令头发油黑抿拢,过腰的 长发再加上花样钗与簪,自然可以梳就各式各样的发 髻。这一段梳头的详细表现,全来自真实,富空间感 ,显示着幽幽深闺的生命痕迹,将宗教般的神圣与闺 阁的神秘打为一片。在前后唱词的隙阴里,袅晴丝的 芳春,可算绝美而空灵,倘不省却,生色十分。
四、总结
– 双刃剑:“乐”本位体系,既是一种本土文化的特色 与优良的艺术传统,又是一种局限。其本身的表现力 虽说尚没有衰竭,但戏剧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导致了 古人对戏剧创造的局限性。
谢谢观赏
ROZWEL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Office
浅析中国古典戏剧以“乐”为本的审美特征
壹
中国古典戏剧的形成
贰 中西方戏曲对照 叁 具体作品分析—《牡丹亭》 肆 总结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形成
• 定义:有人演,有人看,表现了一定的内容、故事 情节,就是戏剧。
分歧:某些论者以完整剧本和“较为完整的艺术形式”为标准 的 片面观点。
• 早期的戏曲称为“乐”,包括了诗、歌、舞三要素 。
• 春香:
– 属花旦,区别于正旦,是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 女子,为戏剧带来些喜剧色彩。
– 在表演上以做工和念白为主,比如“闺塾”一段,春 香与老先生的念白趣味十足。
• ……
• (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生可是 烂熟的了么? • (末)一句都背不出来,还说烂熟的了,回去重读。 • (贴)这样熟还要读,读它什么介!
二、中西方戏曲对照
• “乐”本位体系成因
– 内因:长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稳固性、封闭性及儒 家“礼乐”教化的文化控制,导致中国戏曲内部无法 产生大的变革。 – 中国历来实行的禁海闭关政策导致中西方艺术文化交 流受阻,阻断了西方戏剧文化的传播。直到近代受到 外来文化剧烈冲击,中国才开始出现话剧、歌剧、舞 剧等独立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