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练习答案(上课后修改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斯的明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用途。

答:新斯的明的机制:新斯的明分子中的季铵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与胆碱酯酶的阴离子部位结合,分子中的羰基碳与酶酯解部位丝氨酸的羟基形成共价键结合,生成新斯的明-胆碱酯酶复合物。此复合物进一步裂解成为3-羟苯三甲铵和二甲氨基甲酰化胆碱酯酶。后者水解速率较慢,胆碱酯酶较长时间受抑制,造成内源性ACh大量积聚而产生明显的ACh的生物学效应。因此,新斯的明的作用时间较长,同时也是可逆的。

临床用途:

1)重症肌无力

2)腹气胀和尿潴留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肌松药过量中毒的解救

2.筒箭毒和琥珀胆碱过量中毒能否用新斯的明解救,为什么?

答:新斯的明能够用于筒箭毒碱过量的解救,因为新斯的明可逆性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减少ACh的灭活而表现ACh的M、N样作用。

抗胆碱酯酶不能拮抗其肌松作用,但不能用于琥珀胆碱过量中毒解救,因为新斯的明能抑制假性胆碱酯酶活性,可增强和延长琥珀胆碱的作用,甚至有中毒的危险。

因此,琥珀胆碱过量中毒时,禁用新斯的明抢救。

3.何为“肾上腺素的翻转”作用,其机制是什么?

答:肾上腺素的翻转:酚妥拉明能够使肾脏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

机制:肾脏上腺素与血管收缩有关的α1受体被阻断,而仅表现了激动β2受体的血管舒张。对于主要作用血管α受体的去甲肾脏上腺素,该类药物只能取消或减弱其升压效应而无“翻转作用”,对于主要作用于β受体的异丙肾脏上腺素的降压作用则无影响。

4.糖皮质激素的晨7-8时给药依据。

答:生理条件下,肾脏上腺皮质分泌氢化可的松具有昼夜节律性,午夜1-4时分泌最低,上午8-10时最高。早上7-8时一次给药,可使体内外糖皮质激素浓度高峰重合,不致显著抑制下丘脑-垂体激素分泌,对肾脏上腺皮质激素功能及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影响最小,可以提高药效和降低不良反应。

5.细菌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答:(1)细菌产生灭如火酶:灭活酶分为水解酶和合成酶(钝化酶)两类:

①水解酶:β-内酰胺酶,能使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β-内酰

胺环水解裂开。

②氨基糖苷类钝化酶:耐药菌株产生磷酸转移酶,使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羧基磷酸化而失活。

③氯霉素乙酰转移酶:该霉由质粒编码,使氯霉素乙酰化失去抗菌活性。

④甲基化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耐药性质粒产生一种甲基化酶,可使50S亚基中的23S rRNA的嘌呤甲基化,产生对红霉素的耐药性。

(2)改变细菌胞质膜通透性细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阻止抗菌药透过胞质膜进入细体内。耐药菌株也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壁通透性和和主动外排机制产生耐药性。

(3)细菌体内靶细胞结构的改变,使药物亲和力下降。

(M R S A)

①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产生P B P

2

②链霉素:P10蛋白改变

③利福平:R N A多聚酶β’亚基的改变

(4)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5)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因子常带有耐药基因,转座因子转移位置插入某一基因时,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6)细菌对磺胺类的耐药也可以由于药物拮抗作用的底物对氨苯甲酸产生增多,或者改变了对代谢物的需要等途径所致。

6.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答:作用机制:

①喹诺酮类主要是抑制DNA回旋酶中A亚单位,通过形成药物-DNA-酶复合物而抑制酶反应,从而抑制回旋酶对DNA的断裂和再连接功能阻碍DNA复制。

②同时也抑制哺乳动物细胞中拓扑异构酶,产生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抗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抗铜绿假单胞菌等等细菌。

7.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的特点,与青霉素相比有何异同?

答:1. 作用机制相同

2. 对 -内酰胺酶稳定性高,不易产生耐药

3. 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4. 过敏反应少,与青霉素类有部分交叉过敏反应 (5~10%)

8. 名词解释:

pharmacokinetics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

处置的过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四个基本过程,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Pharmacodynamicc: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半数有效量:量反应指标的ED50是指最大效应一半所用的药物剂量。在S 形曲线中,为50%效应处所对应的剂量,斜率最大,结果比较可靠。

半数致死量:LD50指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他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药物毒理学:作为药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药物的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制、病理过程,为诊断、治疗、预防中毒及指定有关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间接毒性作用:药物改变了机体的某些调节功能而影响其它部位,因此药物产生毒性作用的靶部位,不一定是分布浓度最高。

抗生素后效应: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它可被看作为病原体接触抗生素后复苏所需要的时间。

化学治疗: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寄生虫及恶性肿瘤进行治疗。

1.药物的体内过程P12

答: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2.受体的概念及特性,第二信使

答: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能与特异性配体结合并产生效应。

特性: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高亲和力、结构专一性、立体选择性、区域分布性、亚细胞或分子特征、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灵敏性(信使放大功能)。

第二信使: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并不进入细胞内,但间接激活细胞内其他可扩散,并能调节调节信号转导蛋白活性的小分子或离子。受细胞外信号的作用,在胞质溶胶内形成或向胞质溶胶释放的细胞内小分子。通过作用于靶酶或胞内受体,将信号传递到级联反应下游

3.治疗量、极量、中毒量、LD50的意义

答:治疗量:(常用量)比最小有效量大,而比极量小,比最小中毒量更小。

极量: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也相应加大,直到出现最大效益。以后,若在增加剂量并不能使效应进一步增加,反而会出现毒性反应。出现疗效最大剂量叫极量,是安全用药的最大限度。

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