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市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8e302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c.png)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以“寻找‘中国味’”为材料作文
2019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1
“乐”享中国味
★一考生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多少浪漫的音符柔柔地缠绕在历史深处,浸透了深根,释放满满中国味。
楼兰、敦煌、莫高窟,撇开叮叮当当驼铃声,西域戴着紫色的面纱,伴着优美轻快的音乐,跳着曼妙多姿的舞蹈。
数千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在那纵横长远的丝绸之路上,西域人接受了瓷器,中。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优秀范文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fbbdfea8114431b80dd8de.png)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优秀范文作文题目: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范文一69分】“中国味”里的精神还乡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语言的丰富表达,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生活抽象、深透而又敏感的一方角落。
从奏到唱,从古至今,从内及外,多样的音乐形式,让我们在领略品味的同时,认识、感受并思考着生活的种种。
于我而言,古筝、琵琶、二胡……这些镌刻着“中国风”的乐器,似乎称得上是我音乐的启蒙。
那些音域宽广、极富表现力的演奏,似乎天生就带着一种浓厚的、刺激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气息。
我把它归功于乐器和乐曲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中国味”。
直到有一次,有幸看到了方锦龙先生的演奏。
他用一把琵琶,将古琴、京韵大鼓、印度的西塔琴、西班牙的响板、吉他等乐器形式悉数演示。
震撼之余,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音乐其实没有国界。
难怪有人会感慨,在异国的音乐、异域的音调中,依然能看到“中国味”的影子。
是的,纵使音乐本身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形式以及语言,但音乐背后承载的其实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浇灌和历史积淀。
我们对于“中国味”的感知,本质上就是一种根植于心的文化自觉。
其实,音乐的传播或许有着更大的深意。
对这些中国风格、中国特质的乐曲的精细化探索,不只是一次艺术的交流共享,更是我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种反哺。
我们理应相信,中国音乐能在世界层面上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播。
这不仅是我们作为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更是吾辈应当肩负起的传承文化的使命。
这是一个绝不止于音乐的命题,而是一个不只有“走出去”,更有“找回来”的过程。
贝聿铭先生留美数十载,为各国设计各式建筑,斩获无数奖项,却依然强调着自己在中国度过的少年时代,乃是血统里的根。
他所经手的香港中银大厦,恰到好处地代表了“中国人的雄心”;晚年退休前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有着他对中国文化、东方艺术透彻的领悟和表达,也是他为家乡留下的小小纪念和贡献。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aead5d83c4bb4cf7ecd16a.png)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实践创新:技术运用、问题解决科学精神:批评质疑、勇于探究审题限制性1.内容限制。
引导语要求考生“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考生的“思考和感悟”不能脱离题目给出的材料,写作时要从材料出发,最终落点还应在材料上。
2.立意限制。
材料的重点不是音乐的“中国味”,而是考生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认识和感悟,或进一步上升为对“如何认识事物”的思考。
要抓住关键词,比如“中国味”“寻找”“认识事物”等,也要注意表述,注意在对比中发现差异,找到“中国味”的真正内涵,并对其做相应的阐发。
3.思维限制。
材料关键词为“中国味”,材料由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递进为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寻找。
材料暗含的归纳推理暗示考生,思维的起点是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思维的过程是对“中国味”的寻找,思维的终点是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认识事物的规律。
考生应注意材料本身的逻辑,构思时不可只抓住一个关键词简单列举。
4.选材限制。
选材要突出的不是音乐的“中国味”,更不是“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而是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
不能机械罗列,而要对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做一些适当的分析归纳,从而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
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谈对材料的思考,也可以由“这段材料”谈谈自己对如何认识“中国味”乃至“认识事物”的思考。
比如要写“中国味”是个限制,但写什么样的“中国味”则具有开放性,考生可写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家国情怀、中国的特色文化或政治经济形态,可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发扬;还可以赋予“中国味”新的时代内涵。
2019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及范文:莫放修芦碍月生与味由心生
![2019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及范文:莫放修芦碍月生与味由心生](https://img.taocdn.com/s3/m/566d0e9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c.png)
2019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及范文:莫放修芦碍月生与味由心生2019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及范文莫放修芦碍月生与味由心生作文真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1莫放修芦碍月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蒹葭》是《诗经》中最为优美抒情的一首。
奇怪的是质朴粗犷的秦地怎会有这样悠远别致细腻的音乐呢?可是在我还没有深深懂得它的美之前就忽视了它: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国家和民族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了。
校园里、电视里、电台里、各种与音乐有关的综艺节目里,我们听到了太多异域音调,以致于我们会产生错觉,会忘了这是在中国的文艺节目。
在越来越开放、包容、自信的当下中国,一味地反对这种异域音调,认为其“异”而影响到中国音乐的“美”,从而简单地否定、排斥、拒绝的人可能不多了。
的确,如果我们能够理性地看待,你会发现异域音调会呈现出各种不同而独特的美。
如莫扎特小提琴的悠扬,巴赫如一条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而摇滚则爆发着生命原始而刚强的粗犷之美,那是对生命力量和价值的渴望。
但是在一阵阵热闹甚至有些喧嚣的背后,我越来越觉得不安:因为我们更需要自己民族的音乐,需要我们的“中国味”。
需要中国味的优美、抒情、澄静、人文、对生命的爱和包容,那种在苦难中依然饱含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这时我们就能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会特别喜欢《蒹葭》。
因为它的朦胧,它的在淡淡的忧伤背后依然热情地执着,因为它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之美,因为这是我们骨子里天生注定要流淌的永远无法改变的东西。
有了这些,你一下子就听懂黄土高坡上的呐喊,就能听懂孔子的一声喟叹:“吾与点也!”音乐如此,我们的教育、绘画、科技、历史等等不也如此吗?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海纳百川”,这些都没有错,但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却渐渐地失去了自信心,甚至错误地认为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落后,从而我们简单粗暴地抛弃了我们许多堪称人类文明顶峰的成果,弯下了我们曾经高傲不屈的战火和刀枪都无法征服的脊梁!这是多么愚昧和悲哀的事啊!加缪说:“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我们是不是正犯着类似的错误呢?所幸加缪还告诉我们:“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dba71ee45c3b3566ec8b0d.png)
悠悠五千年,塞上西北,江南水乡,带着历史的痕迹,唱着古老的歌谣,一歌颂天地赐予万物生灵,欣欣向荣,二歌颂风雨洗涤世间污泥而不染,三歌颂祖国励精图治繁荣富强!中华儿女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历史赞歌。
音乐丰富多彩,中国千姿百态。多种音乐轻轻伴唱,唱响中国味道!
2019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2
博采众长,守住特色
★一考生
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现代人耳中早已不仅仅是大唐的悠远歌声与两宋的浅吟低唱,节奏明快的摇滚和饶舌正大行其道。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与异域文化的冲击,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住特色。
鲁迅曾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想要在世界之林立足,就先要有自己的特色并坚守。西皮流水的酣畅淋漓,二黄导板的潇洒自如,须生的嘎调响遏行云,青衣的水袖千姿百态。京剧,这一凝聚了中国传统戏曲精华的国粹,正逐渐被人淡忘。穿着金属外壳的优美旋律,正愉悦着我们的耳朵。摇滚、嘻哈成了现代人生活的节奏。在流行音乐、异域风情之下,谁又复清唱。“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不仅如此,各种搞怪音乐的兴起之下,一曲曲高雅的名调被冠以粗俗的词语,当其被以嬉戏的形式唱出时,我嗅到了一种邯郸学步的悲哀,是国粹的落寞。
“君子和而不同。”说的就是多元融合。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天桥下、小巷中、集市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随处可见的是繁荣。而这一繁荣,究其本源,是开放。胡人的服饰、习俗,觉得好玩,就学来;西域人的娱乐,十分喜欢,就学来。这样的融合看似杂乱,但在人们的巧妙融合下,反而与唐朝本身的文化一起,站在了世界的巅峰,促成了唐代的强盛。我们认识事物也是这样,多涉猎,多理解,反而会理解得更透彻,一味地故步自封,不知改进,会让自己变成井底之蛙,最终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啊!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 阅尽世间千百态,蓦然回首见真知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 阅尽世间千百态,蓦然回首见真知](https://img.taocdn.com/s3/m/421f72f4f121dd36a32d8282.png)
在那个网络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我们的童年,是听着爷爷奶奶收音机里的京剧,黄梅戏度过的。
从那时起,“中国风”的印象便烙在了心上。
长大后,当我们听过了热情奔放的非洲音乐,高雅庄重的欧洲音乐,再去品味音乐中的中国元素时,才恍然发现,只有它能拨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阅历也在丰富。
而我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正是在阅历增长的条件下而日渐深刻的。
王国维就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提出了三种境界,其最终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用来阐释阅历与事物认知的关系同样恰当。
事物就在那里,但想要揭开它的真面目,必须把世界翻个底朝天,经历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蓦然回首,才能参透事物的本质。
倘若人们只是安顿于舒适的一隅,怯于迈开双脚跋山涉水,那便如井底之蛙,遭人嘲笑。
坐在井底的青蛙只看见天空的一角,它就认为世界只如这井口这么大。
同样,如果人们没有听过世界各地的音乐,他们也不会对“中国风”情有独钟;如果人们未曾离开家乡,他们也就感受不到“乡愁”的滋味。
阅历是认识事物,认清事物的必要条件,没有阅历作为支撑,认识事物只能是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阅历只是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事物,还需动用辩证法理性分析。
譬如,曾经不可一世的手机市场霸主诺基亚,对市场营销的理解与经验不可谓不丰富。
然而由于太过自大执著,顽固坚持自家手机系统,忽视了安卓与苹果手机的巨大潜力,最终走向衰败。
又譬如十几年前遭到各种专家学者口诛笔伐的电子游戏,如今为社会创造了巨额的财富,甚至发展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
因此,尤其是对于新事物,阅历很难完全指导人们正确认识。
这时,辩证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要看到新事物优秀的一面,又要对比出新事物的不足。
处在产品快速迭代时期的我们,更要注重这种方法的培养。
但无论如何,阅历对于认识事物是至关重要的,毕竟辩证法也是在一次次的运用之中才日趋成熟。
2019年全国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中国味”》
![2019年全国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中国味”》](https://img.taocdn.com/s3/m/05887c3b561252d380eb6eb6.png)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适用地区:上海全市题目要求: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年上海满分作文:“中国味”在历史的回眸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拥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就着这多滋多味的中国味。
回眸历史,仰望苍穹,中国味是什么?中国味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对恋人的思念,她在帘卷西风中,人比黄花瘦地等待着,她对明诚的等待坚如磐石,衣带渐宽终不悔。
无言的爱孕育那份心酸,中国味是无尽含蓄的等待。
中国味是“问汝平生之功绩,黄州惠州詹州”的淡然。
乌台案平息后,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划下了一方窄窄的土地,并判你一个“监视居住”,他们的丑恶嘴脸大笑着,要看你那高贵的头颅如何低垂。
但你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地淡然处之。
中国味是安之若素的淡泊。
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
乌江边,天空已被染成血红色,你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地倒下,接着,爱妃的自刎更使你怒不可遏,你和着四面的楚歌,在乌江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向那奔腾不息的乌江,你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你亦知道,跟随你的三千子弟一去不复返。
你自人愧对江东父老,愿以死来保全他们以后的安定生活。
中国味是不惧生死的豪迈。
中国味是我心一片磁石针,终向南方心不改的忠贞。
在蒙古铁骑入侵,国破家亡,在惶恐的滩头,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世界,你被俘虏,他们威逼利诱你投降,你只选择了三条路:腰斩,活剐,下油锅。
你皆不怕,秉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
中国味是无畏的忠肝义胆。
中国味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中国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淡定;中国味是“曳尾涂中”于濮水临竿而钓,夜梦蝴蝶的逸出尘世;中国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具欢颜”的忧思情怀;中国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志向;中国味是…………透过历史的眸子,中国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它给我们以信念,给我们以坚定,给我们以淡然,给我们一从容,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坚强的后盾………。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9b4bea416c85ec3a87c2c5c2.png)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201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范文2篇
![201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90a0391eb91a37f0115c22.png)
201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范文●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材料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1●在“万方乐奏”中寻找“中国味我喜欢音乐,但不太懂音乐。
因为我没有专门研究过音乐知识,既不识简谱,更不懂五线谱。
不过,积多年之经验,我还是能分辨出不同国度和地域的音调。
欧美的、非洲的、印巴次大陆的、日本的,等等。
虽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做出判断还不是太难的。
各国和各民族的音乐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缘,不仅曲调源于自己的生活和特殊情感,而且也离不开特定乐器作为载体。
因此,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是显而易见的。
正因为音乐具有历史渊缘,人们首先都适应和接受本国和本民族普遍认同的音乐形式和音调,音乐家一般都在本国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提升和光大的问题。
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以为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只有得到全民族的认同,才有资格成为世界大家庭的组成部分。
二是世界本身就是由各具特点、丰富多彩的东西所构成的。
没有自己的特点,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也就无法成为世界的组成部分。
音乐也是这样。
当我们阅尽琳琅满目的世界寻找归去的路,不由自主还是想起蕴藏在国乐中让人魂牵梦绕的味道,这是顺理成章的。
尽管这个世界是相互包容的,但要有“中国味”才能站得住。
西洋乐器固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巨大,接受度剧增,但在中国至少在魂上还有着自己的坚持。
交响曲我们有《北京喜讯到边寨》、钢琴曲我们有《黄河》、小提琴我们有《梁祝》,等等,不一而足。
它们在形式上已突破了传统国乐,因为其中用了西方的“器”,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中国的呢?关键是其“体”还是我们的。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喜爱,这是共性。
但因国家民族及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各异,音乐也就有了各自特点的多样性,这体现了个性。
2019年高考上海满分作文
![2019年高考上海满分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61dd8b490c69ec3d4bb7554.png)
2019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3800字。
【经典范文】《越有"中国味",越具"世界性"》高教授∶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钟国伟同学的硕士论文答辩会,欢迎大家光临!钟国伟同学提交的论文题目是《越有"中国味",越具"世界性"》。
现在按照程序进行。
冯教授∶请问钟国伟同学,你提出"越是中国味,越具世界性"的论题,是基于什么依据考虑的?钟国伟∶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提示了我,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科技和工业,不要总是存在依赖他人的企图。
所以,我提出这个论题。
李教授∶请钟国伟同学,你能够再简要地阐述一下你的论题的正确性吧。
钟国伟∶好的。
我之所以要论述"越是中国味,越具世界性"的论题,我是有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过程的。
首先,人类学常识告诉我们,作为黄种人的中国人颇具"世界性。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你都无法改变你的肤色。
即使你不承认是中国人,或者你加入了外国国籍,但你的肤色"无法改变,你不再是中国人,但依然具有"中国色"。
所以,这种"中国味"就颇具世界性。
再次,中国传统建筑告诉我们,越是"中国味"就越是世界的。
中国的万里长城,安徽徽州的传统建筑等很具中国特色,一直被认为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很具"世界性。
相反,有的地方为了建设所谓的洋楼而破坏具有传统特色的古建筑,结果让清一色的洋楼掩盖了"中国味",走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一样的洋楼感觉。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c6dedf4d0066f5335a81216d.png)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今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命题注重引导考生对材料整体性的把握和分析,注重引导考生对认识事物的理解,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材料第一句使用叙述性语言,涉及的信息比较丰富,我们不妨从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整体上非常明显的因果逻辑:因为“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所以“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局部来看,“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与“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两个原因属于并列关系,“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与“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又是先因后果的关系。
其实,这一句话还隐含着一个逻辑关系在里面,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下两个“更”字,这样一来隐含的递进关系浮出水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句话:在没有倾听、接触不同国家与风格的音乐之前,我对音乐的“中国味”感受深度不够,寻找“中国味”的意识不够强烈;倾听、接触不同国家与风格的音乐之后,我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材料第二句使用议论性语言。
“这段话”承接第一句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中的“启发”意味着考生要从第一句材料的事例里面领悟道理并予以探究、挖掘,也可以这样说第一句只是一个引子;“如何去认识事物”是第二句的核心,也是整个材料的第一核心。
明确了写作核心,再联系起来看,找出“如何去认识事物”与第一句所给事例的联系,很明显第一句涉及“如何认识中国味的音乐”是通过广泛接触异域音乐,比较中国音乐与异域音乐的相同与不同,从而拓宽音乐认识的视野,甚至吸收异域音乐的长处,发现中国音乐的不足,从而加深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7篇)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87e345ba0d4a7303763a1f.png)
满分中学作文【作文真题】2019年上海卷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考点解析】【满分佳作】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
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
”一个沉沉的声音。
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
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
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
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
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
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
”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
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
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
”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
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范文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59237988bd63186bcebbcb1.png)
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题目: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身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共7篇一类卷作文):握住手中价值(一类卷)人是一种群居动物。
因而生活中我们总渴望被他人需要,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某位哲学家曾说人类无法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因而我们渴望被需要来获得他人的认同,这种认同成为自己衡量或评价自己的标准。
譬如有研究显示志愿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高于非志愿者;譬如年老的父母总是乐意继续操劳而不愿选择我们眼中的轻松游乐;譬如我们总是倡导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
他人的认同和评价间接地暗示我们:“生而为人”,而我有“用”,我的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这种观点的形成源于他人认同而产生自我认同,同样也是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引导作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可谓占据主导地位,而其所倡“仁爱”思想,关爱帮助他人何尝不是一种渴望他人需求的体现?社会对于“价值”的衡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他人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大小为标准。
诺贝尔奖、感动中国人物乃至各种奖金的颁发制度无不证明于此。
因而我们在主流抑或正统的观念的影响下,潜意识将实现个人价值等同于做出奉献。
然而实现个人价值同样需要自我产生自我认同。
“被需要”的程度并不能完全体现自我价值。
贪污受贿、御私枉法的起因同样是“被需要”。
却丧失于自我原则的坚实,打破了法律的制约,一只脚踏入阴暗。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理智对待“被需要”,助人之余,同样应坚守自己道德的阵地,学会拒绝不合法理的“需要”,也拒绝他人欲偷闲而懈怠的不负责任,拒绝他人依赖性的需求。
现代社会发展潮流愈来愈趋向于独立化、个体化,激烈的竞争以及对实现价值的渴望易使我们丧失在时代洪流中的定位,迫切渴望通过“被需要“以暗示自己存在的价值、活着的必要性。
我们假此获得认同与信念,继续砥砺前行。
2019上海高考作文一类卷范文8篇
![2019上海高考作文一类卷范文8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8df9a652ea551811a68739.png)
范文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1、知知与共,美美与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寻,终会偶遇;我认为人之认识也有三境,认识事物并非是一味探寻的过程。
其一乃是各识其识,各美其美。
就好比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讲,初听这类音乐,我们对“中国味”的含义理解不深,只能在浅层感受它的音韵之美。
这是一种模糊又笼统的美的感受,我们此时将它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做出简单的区分,欣赏认识“中国味”音乐,在这些“单曲循环”中我们揣摩并鉴赏。
因此我们是只知其知,与其他风格的音乐各美其美。
这就又犹如百年前那明末海边的禁令角,片甲不得入海的政策下,我们只听朝中歌舞之声,却不曾听过大海上一艘艘帆船乘风之声。
(划线句文意不明,类比牵强)因此,第二境便是识人之识,美人之美。
仍然是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说,我们开始思考,何为“中国味”。
定义的最好方法是寻找其逆否命题,因此我们会寻找“什么不是中国味”。
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我们便达到了识人之识的境地;而若能做到欣赏他国音乐则是能美人之美。
这一环节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十分重要。
古之学者如史学家刘知几则是翻阅上百册史集花费十几年以研究史学方法,若是仅看一本《史记》的一家之言又怎么能严谨对待历史呢?因此广博地学习后才能体悟到糟粕与精华的不同,才能术业有专攻,放眼全局才能看到局部之微妙。
当对中国味的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后,我们将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此时的“中国味”将不再局限于音乐领域,而是走向了生活中的每一处。
这便是第三个境界:知知与共,美美与共。
此时我们有了充沛的知识储备,却仍未达到完全认识事物的标准,我们将自己所知融会贯通使其不再与生活割裂,因此这是知知与共。
19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范文(4篇)_1
![19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范文(4篇)_1](https://img.taocdn.com/s3/m/e6f9801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5.png)
19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范文(4篇)一、说明文阅读理解的特征一般说来,英语说明文与其它文体一样,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即Who→What→When→Where→How→Why。
1. Who:问的是这篇文章的主体是谁?(即所要说明和描述的人或事物)2. What:问的是主体做了什么事情?(即主体表现出的特性、功能和用途)3. When和Where: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即何时何地所表现出的特性、功能和用途)4. How: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5. Why:这种特性功能用途的原因是什么?做说明文阅读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上面的Wh-word。
边阅读,边搜记,牢记要点,把握全文。
二.说明文阅读理解的类型掌握说明文阅读理解题的类型对考生来说非常有必要。
一般来说,高考对阅读理解的命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细节理解题说明文中考查的细节理解题大致与记叙文相似。
命题区域都有其共同点。
⑴在列举处命题。
如用First(1y、Second(1y、Third(1yFinally、not only…but also、then、in addition等表示顺承关系的词语列举出事实。
试题要求考生从列举出的内容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项。
⑴在例证处命题。
句中常用由as、such as、for example、for instance等引导的短语或句子作为例证,这些例句或比喻就成为命题者设问的焦点。
⑴在转折对比处命题。
一般通过however、but、yet、in fact等词语来引导。
对比用unlike、until、not so much…as等词语引导,命题者常对用来对比的双方属性进行考查。
⑴在比较处命题。
无端的比较、相反的比较、偷换对象的比较,经常出现在干扰项中,考生要标记并且关注到原文中的比较,才能顺利地排除干扰。
⑴在复杂句中命题。
包括同位词、插入语、定语、从句、不定式等,命题者主要考查考生对句子之间的指代关系和语法关系。
2019年高考语文上海试卷作文【优秀范文1】《在比较中寻味“中国味”》!
![2019年高考语文上海试卷作文【优秀范文1】《在比较中寻味“中国味”》!](https://img.taocdn.com/s3/m/ced034a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b.png)
2019年高考语文上海试卷作文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1】《在比较中寻味“中国味”》音乐无国界,然而当我们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之后,往往能对本国音乐的“中国味”有更深刻的感受。
这种感受不仅局限于音乐,更能启发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认识事物。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将“中国味”的音乐与其他国家的音乐相比较,我们能更清晰地察觉到其独特之处。
就如同在众多色彩斑斓的花朵中,独独那一朵红梅能让人一眼认出它的傲雪风姿。
在比较中,我们能发现中国音乐所蕴含的独特韵味,那或许是婉转悠扬的旋律,或许是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又或许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内涵。
比较,能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以建筑为例,当我们欣赏了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其高耸入云的尖顶和华丽的装饰令人惊叹;再看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建筑,那精美的拱券和繁复的花纹独具魅力。
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的传统建筑,如故宫、苏州园林,便能感受到那对称的布局、灵动的飞檐、诗意的园林所传达出的宁静与和谐之美。
正是在这种对比中,我们更能理解中国建筑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文化领域,比较同样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味”。
当我们接触了西方的油画,其逼真的写实、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视觉冲击;再看中国的水墨画,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山水的神韵,营造出空灵的意境。
这种差异让我们体会到中国文化中那种对神韵和意境的追求,以及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
然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味”,并非是要贬低其他文化,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学习。
我们在感受他国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更珍视本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就像在品尝了世界各地的美食后,我们会更加怀念家乡菜肴那熟悉的味道。
【高考满分作文】201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201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9b04e933d4b14e8524684a.png)
【高考满分作文】201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1.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简析】我一直是喜欢上海作文题的,因为它总能够给我们这样的感觉:令人意料之外却往往又在情理之中,但这情理之中总是让我眼前一亮!所谓情理之中,是因为上海作文题已经形成了自己一脉相承的“中国味”,2016年考查了对评价他人社会现象的看法,2017年考查了对预测现象的看法,这都属于社会现象类的,而2018年的“被需要”属于心态认识类的,今年的作文题则是感受与认识事物类的。
尤其它从社会现象,人类心态上升到今年国家层面的“中国味”,这都是在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感知心态,家国情怀。
这些都是当今人们于立身处世之中不得不要关心的实际问题。
所以说,上海作文题一直在引导青年学生善于观察,认识事物,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提升素养,做一个高素质的时代新人。
上海作文试题沿袭了近几年高考作文敢于直面现实,关注社会,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的传统。
尤其在生活是作文之根,思想是作文之魂,情感是作文之命等方面尤为突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即逻辑思维和思辨思维的能力。
众所周知,越是自己的,才越是民族的,越是中国的。
上海历来以海派,国际化著称,这些独特的个性就是上海,因为最具上海,所以可以代表中国,因为代表中国,所以最具“中国味”。
因此,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具有“三气”:大气,底气,霸气。
因为上海作文试题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人们走向新时代,所以具有大家风度,是“大气”的作文题。
因为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之后,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种以“我”的经历和感受出来的东西最具说服力,这种来自于生活的感受最接地气,有宏大深厚的根基,所以“底气”十足。
2019年上海满分高考作文-造就和谐自我
![2019年上海满分高考作文-造就和谐自我](https://img.taocdn.com/s3/m/16de39b483d049649a665804.png)
上海满分高考造就和谐自我刚 Nhomakorabea并济 造就和谐自我
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想,无论猛虎,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还是在蔷薇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于是,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
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尽享流年温润,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
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我们不愿看到,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的体无完肤。所以,只是希望,柔软之余,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不改初心。
201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中国味”
![201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中国味”](https://img.taocdn.com/s3/m/be032f44cc7931b765ce15ca.png)
201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中国味”在历史的回眸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拥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就着这多滋多味的中国味。
回眸历史,仰望苍穹,中国味是什么?中国味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对恋人的思念,她在帘卷西风中,人比黄花瘦地等待着,她对明诚的等待坚如磐石,衣带渐宽终不悔。
无言的爱孕育那份心酸,中国味是无尽含蓄的等待。
中国味是“问汝平生之功绩,黄州惠州詹州”的淡然。
乌台案平息后,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划下了一方窄窄的土地,并判你一个“监视居住”,他们的丑恶嘴脸大笑着,要看你那高贵的头颅如何低垂。
但你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地淡然处之。
中国味是安之若素的淡泊。
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
乌江边,天空已被染成血红色,你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地倒下,接着,爱妃的自刎更使你怒不可遏,你和着四面的楚歌,在乌江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向那奔腾不息的乌江,你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你亦知道,跟随你的三千子弟一去不复返。
你自人愧对江东父老,愿以死来保全他们以后的安定生活。
中国味是不惧生死的豪迈。
中国味是我心一片磁石针,终向南方心不改的忠贞。
在蒙古铁骑入侵,国破家亡,在惶恐的滩头,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世界,你被俘虏,他们威逼利诱你投降,你只选择了三条路:腰斩,活剐,下油锅。
你皆不怕,秉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
中国味是无畏的忠肝义胆。
中国味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中国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淡定;中国味是“曳尾涂中”于濮水临竿而钓,夜梦蝴蝶的逸出尘世;中国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具欢颜”的忧思情怀;中国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志向;中国味是…………透过历史的眸子,中国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它给我们以信念,给我们以坚定,给我们以淡然,给我们一从容,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坚强的后盾………。
最新-201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夜半沉思 精品
![最新-201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夜半沉思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db68bbee6137ee06eff9188a.png)
201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夜半沉思
夜半醒来,静静的思考下自己,感觉自己真难得需要静一静了。
近年来,渐渐发现,自己的功利心是越来越重了。
自己总希望凡事有个好的结果。
没有好结果感觉没了做事的动力。
在这烦躁、浮夸的世界里,发现自己真的迷失了自我,没了清心,没了拂面而过的清风。
有时,想写篇文章却也屡屡无疾而终。
曾经怀疑自己是否是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小清新,再也吟不出意境斐然的诗词了,只得叹曰吾才至此,尽矣!
仔细回顾近年来的自己,发现自己真的很少能真正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功利主义充斥了整个心扉。
放下自己的心,慢慢发现,在前进的道路上,背负的不再是奋斗、努力这些加油剂,而是功利这沉重的石块。
在前行的道路上,时刻被功利驱使着。
偶尔,心中的圣贤之气,士人之风刮来,使内心很矛盾,很痛苦。
发现自己不再是读书人,没有了浩然正气,赤子之心逐渐被灰尘所湮没。
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随着捡的东西越来越多,身上的包裹也就越来越重,难以前行。
当有一天自己真的走不动了,便会狠狠地摔在地上,自己可能被摔得爬不起来,而千辛万苦捡的东西便会霍然消失。
婆罗门说,左边布袋,右边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佛曰放下,勘破,自在。
人上之路,每个人都背负很多布袋,当自己的功利心越重或贪心越重,身上的布袋就越多,而负担就越重,甚至有时难以前行。
功利之人,当有一天功利消失,便发现没了功利自己也就没了前进的动力,逐渐地也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当一个人有了广阔的胸襟,便不会被身边的布袋所缠绕,又何来烦恼;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上海市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刚刚*发布了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预测,是
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
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
自拟题目;2。
很多于800字。
【篇一:预测,不一定成真】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滋味。
”
现代*多都会有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根据未来天气情况改变自己
的计划。
不过,天气预报也会有不准的时候。
当一个不喜雨天的人,
看了天气预报之后做好了全副武装,结果遇上的却是一个艳阳天,这
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意外的惊喜了吧。
其实,生活的最美妙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见性,你不知道你的
未来,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但是,生活不是全然没有规律的,你完全能够根据现状和一些规律,推测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从
而做好充足的准备来面对未来。
当然,预测,并不是现实,所以也不
可全部依赖预测。
毕竟,有些预测也许不会成真。
不过,总是有人会选择性地不接受一些在他们看来不好的预测,
并且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那仅仅预测,不一定成真。
却经常会忽略,有些预测并非是空*来风,假使他不以为然,那些当前还仅仅预测的结
果将来很可能会在未来发生。
就如蔡桓公不听名医扁鹊对于他身体情
况的预测,没有在病症刚显露之时即时治疗,等到真正病入膏肓,连
名医都无法救治之时,才有了后悔的意思,却再也无力回天。
又如项
羽不听范增对于留下刘邦必然留下后患的预测,没有即时免除后患,
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因为不相信预测而最后使预测成真的例子
远不止这些,却总还是会有人重蹈覆辙,不撞南墙不回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预测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任何预测的提出,
大都仅仅建立在当时的情况下的。
换句话说,只有当前的情况持续下去,预测才有可能实现。
但是,任何的情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
能够改变自己,让我们不希望成真的预测实现不了。
试想一下,假如
蔡桓公一开始就听取了扁鹊的话积极治疗,项羽听了范增的建议免除
后患,那么,那些预测不就不会实现了吗?所以说,预测的最终实现
与否,实际上都在于你自己。
对于预测,理应接受,并不是说预测一定会成真,而是说要接受
预测可能会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对其做好准备。
假如预测到的结果是
理想的,那就应该保尽力而为;假如预测到的情况不是自己想要的,
就更应该反思自己,从而使自己向好的方面转化。
当然,也不要被预
测所*,因为它不一定会实现,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篇二:以智者的态度直面现实】
如今生活变化之快,往往让我们手足无措。
是随波逐流,还是固守己见?何去何从,实际上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化节奏加快,很多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我
们预料。
紧跟潮流,追求时尚,这可能迷失自我,因为生活的表象远
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很多自以为是的判断与分析,会在社会
现实中被打得粉碎。
反过来,我们一味的坚持自己所谓的原则,不知
变通,怨天尤人,甚至逃避现实,与大众格格不入,那也将被社会所
淘汰。
对此,科学的判断,理性的选择,就尤为重要。
准确面对各种“变数”,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
世界变化并非按照我们设计的方案去运行。
世事的变化,哪怕是
失败的结局,我们都要坦然面对,积极采取措施,掌握生活的主动权。
遵义会议之后,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毛泽东,面对土城战役的失败,
迅速调整方案,在险象环生中领导红军四渡赤水,写下现代战争精彩
的篇章。
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缺乏态度。
勇于承认失败,在失败中
找到走向成功的途径,才是我们准确的选项。
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短暂的倒退。
对此我们不能动摇对人类对
未来的信心,不能动摇自己的信仰和做人的原则;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秦朝张良为了替韩国复仇,曾在博浪沙袭击嬴政,命中副车,不
得不亡命于芒砀山。
后黄石公为了磨练张良,让其三次为自己穿履,
一是考验他态度是否坚贞,一是让他学会心平气和。
最后的结果,黄
石公满意的传授给张良《素书》。
张良成为汉代开*师。
张良经得起考验,成为智者。
而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人的侵略形势,很多中国人对
抗战失去了信心。
汪精卫等人放弃自己国格,选择投降日本,组成*伪
政府,最终落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时代的变化,有时候让人茫然不知所措。
在众人被现实乱象迷惑
的时候,倘若有人能从中找到规律性的结论,清醒的放眼未来,作出
科学的预测,那将是大智慧!抗战中很多国人为“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观点而迷惑的时候,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中华民族指明
了方向。
不过智者产生并非一日之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经
得起实践的磨练,又要博览群书,深得中华文化之造诣,方可做到。
作为平常之人,我们应持续的增强修养,虚心请教,倾听不同的声音,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从容应付,
成为胜者。
世事难料,但只要勇敢的面对,沉着、理智,才是准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