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苏武李陵司马迁的关系与评价
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事
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事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李广利没有尽职尽责。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历史趣谈:李陵与苏武有什么故事?李陵的后人有多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陵与苏武有什么故事?李陵的后人有多少导语:李陵后裔虽然李陵投降于匈奴,之后生活了20多年,至死都生活在匈奴土地上。
不经会让人有个疑惑,这位将军到底有没有后裔,倘若有的话,李陵后裔虽然李陵投降于匈奴,之后生活了20多年,至死都生活在匈奴土地上。
不经会让人有个疑惑,这位将军到底有没有后裔,倘若有的话,这些人又是生活在何方,是在匈奴境内?还是祖国大好河山?李穆就是他的后代,出于生公元510年,卒于586年。
本来在李陵投降之后,他的后代世代都居住在北狄,直到日后鲜卑族建立了政权,然后其家族随着南魏政权向南迁移,才能够重新回到陇州一带居住,李陵的后代才扎根于此。
在公元530年,年仅20岁的李穆,他就跟随宇文泰,并得到了重用,去平陈悦等人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
之后,还因为把握住时势,推举孝武帝有功,被任命为都督,统领着地方军队。
在公元538年,在跟北齐的交斗中,李穆发挥出自己的智慧,曾救宇文泰于危难之中,因此他在北周的日子可谓是一帆风顺,官至太傅,他的后代也沾了他的光。
在日后杨坚要建立隋朝的时候,替他出战,被封为太师,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可以说只要不造反就不会死的特权。
替李氏家族洗去过去的一层灰。
在公元648年,一只来自俄罗斯的使团们,他们抵达到唐朝长安之后,自称自己是李陵的后代,觉得自己跟皇帝是同宗,因为可以认亲。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李陵在投降之后,反而受到了单于的重用,封他为右校王后,让他去负责坚昆一带,而坚昆这部地区的人,自称自己为黠戛斯,正好是那批使团的民族。
他们本来的面貌是赤法律瞳,而那些自称为李陵后代的是黑发黑瞳,可见是混血的特征。
因此,那些生活常识分享。
论司马迁的惜友心态
第25卷第1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1251No 112009年3月J OUR NAL OF J I AOZ UO TEAC HERS C OLL EGE Mar 12009 收稿日期:2008-10-19作者简介姚 军(6),男,陕西陇县人,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西北师范大学级先秦文学文献博士生。
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论司马迁的惜友心态姚 军(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03) 摘要: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友情的珍惜。
他反对“势利交”,反对“市道交”,反对欺骗,更反对落井下石。
司马迁崇尚知己之交,提倡帮助朋友建功立业,强调舍生取义,甘为友情奉献生命。
关键词:司马迁;惜友心态;势利交;市道交;欺友;知己之交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65(2009)01-0018-03 司马迁是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
在他的心灵世界中,亲情、爱情和友情都是他追求和渴盼的,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体验,倾尽了毕生的呼唤。
一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篇末写道,“太史公曰: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
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1]在这世间,父子互相残杀,兄弟互相攻灭,亲情焉在?人伦关系被置诸脑后,究竟为何?显然,司马迁齿冷于这样的亲情,它使人的存在显得那样脆弱和虚伪,它使人的举动显得那样可怕和冷酷。
活在这样的亲情里,人生会有什么亮色?司马迁提倡人间亲情,也称赏两性之间的爱情,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相如在卓王孙家用琴声挑逗卓文君,又托人送给卓文君的侍者厚礼,请她传达自己恳切深厚的情谊。
卓文君连夜逃出家门,私奔司马相如,两人急忙赶回成都。
[2]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以身相随,这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浪漫的爱情故事。
在司马迁的时代,让这样的轶事进入传主的事迹之中,显然寄托了他对两情相悦的美好爱情的无声的赞许。
苏武与李陵
大约是汉武帝中期,汉武帝打算派李广利为主将再次征伐匈奴,想让李陵带5000名骑兵强弩手为其后队,给予增援。
下命令前,李陵得到了消息,找汉武帝谈,不想做李广利的后援。
汉武帝知道他一向看不起李广利,已经很生气,可在大战之前又想让将士们都尽力,于是带着气命令李陵从另一途径单独进攻匈奴,但要其把5000匹马让给李广利。
同时,李陵还没有后援,包括粮草。
于是,李陵带着5000名由骑兵改成步兵的弩手用大车拉着50万只弩箭出发了。
不过,这次出兵前,消息被匈奴的间谍探听到了,在李广利的主要进军路线上有了很充分的准备。
到是临时变卦的李陵那一路,匈奴没探听到,所以没有准备。
所以胜负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很快,败报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了回来,李广利只带着少数亲兵逃回了长安。
只是李陵那一路始终没有消息,沉默着。
原来,匈奴兵大部被调走包围消灭李广利去了,所以李陵这一路竟无阻挡,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一直打到阴山(大青山)之下(匈奴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
在这里,李陵没有等到准备来汇合的李广利,等来的是数不清的匈奴兵。
李陵开始带着5000名步兵弩手抱着团,背靠背,以圆型射击阵型边打边撤,撤到边境线附近也没有等到援军,50万支箭都射完了,粮食也吃光了,士兵也只剩下百十来人了,这时候也好不容易退进了森林地带,是便于步军弩兵发挥优势地带,可却陷入无箭、无粮、无援军的绝境。
到了森林地带,本来匈奴单于已经不打算再追李陵了,可他的一个汉人参谋说,这伙汉军不一样,射杀了我们几万人不说,就是剩下这么几个人了,战斗队型还不乱,士兵都还很镇定,我们的骑兵不靠近,决不浪费一箭,说明这才是汉军的精锐,领军之人虽然还不知是谁,但必须把他彻底拿下,否则今后必成匈奴大患。
于是匈奴单于驱兵包围森林。
李陵没有办法,只好下令做最后的突围,相约只许往前冲,不许往回救,不管谁回到长安,都要把他们的实际战斗情况告诉汉武帝。
于是,突围开始了,李陵象他祖父一样,撤退时留在最后,但他没有马,所以,前面的伙伴成功突围而去,把他留在了匈奴包围圈里,而匈奴人最想抓住的又就是这个箭无虚发、仪表堂堂、与众不同的将军,单于又悬以重赏,所以一发现汉军突围就都奔李陵蜂拥而来,李陵力竭受伤被俘假投降,准备找到机会,偷马逃回汉地。
苏武诗四首
苏武诗四首《苏武诗四首》又名《苏武与李陵诗四首》。
是东汉无名氏所作的四首五言古诗。
这组诗和李陵的《与苏武诗三首》收入在南朝萧统《文选》卷二十九里,这七首诗是“苏李诗”的代表作。
这些古诗都是送别诗,有的写友人之别、有的写夫妻之别、有的写骨肉兄弟之别,但情感都真挚动人。
作品原文苏武诗四首(其一)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苏武诗四首(其二)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诗四首(其三)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
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
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
俛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
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苏武诗四首(其四)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
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两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注释译文注释一①骨肉:指兄弟。
首句以叶之缘枝而生比喻兄弟骨肉天然相亲。
②因:亲。
这句是说结识朋友也是相亲的。
③四海皆兄弟:语出《论语》“四海之内皆为兄弟”的话。
此二句是说天下的人谁都不是漠不相关的陌路人。
④连枝树:即“连理树”,不同根的两树枝或干连生为一名为连理。
通常用连理树喻夫妇,这里用来喻兄弟。
⑤参与辰:二星名,参星居西方,辰星(又名商星)居东方,出没两不相见。
⑥邈:远。
⑦胡与秦:犹言外国和中国。
当时西域人称中国为“秦”。
李陵的悲惨人生——试析中岛敦作品《李陵》
李陵的悲惨人生——试析中岛敦作品《李陵》作者:李春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李春妹(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小说《李陵》以汉朝武将李陵的一生为主线,贯穿了史学家司马迁与汉朝使节苏武的一生,同时在这3条明线的背后,又设计了汉武帝的这条暗线,以此来更好地烘托出3人跌宕起伏的辛酸人生。
关键词:中岛敦;《李陵》;司马迁;苏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64-02一、作者中岛敦简介中岛敦(1909~ 1942),小说家,生于东京。
中岛家是中岛郡领主尾张国造的后裔,代代以汉学为家学,中岛敦的祖父中岛抚山是汉学家,其叔父也多为汉学者,父亲是中学的汉文教师。
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中岛敦深厚的汉文功底,对其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0年,中岛敦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科,学习期间热衷于交谊舞与麻将,同时开始阅读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和森鸥外的小说,逐渐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毕业时写出了题为《耽美派研究》的论文。
1933年,中岛敦就职于私立横滨高中女校,教授国语与英语。
工作期间,中岛敦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34年,小说《猎虎》入选杂志新人特刊的佳作。
1941年,由于哮喘病的恶化,中岛敦辞去了教师的工作。
为了疗养身体,他以南洋厅国语教科书编辑书记的身份前往太平洋的帕劳群岛,由于病情没有好转遂于翌年回国。
1942年2月,在深田久弥的推荐下,中岛敦发表了小说《山月记》,登上文坛。
同年5月,中岛敦发表《光、风、梦》,得到文坛好评,人选为芥川文学奖的候选作品。
之后,中岛敦决心专注于文学创作,但由于哮喘的发作,同年12月病逝,享年34岁。
中岛敦从登上文坛到谢世仅有IO个月的时间,让不少文学家和读者都为其英年早逝深感惋惜。
1943年,在文坛一些人的运作下,中岛敦的遗作《弟子》《李陵》终得以出版。
二、《李陵》内容简介公元前99年,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奉武皇帝之命率5000骑兵从侧翼攻打匈奴。
《苏武传》练习(学生版)
《苏武传》练习(学生版)一、【文言基础】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论:议论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C.律前负.汉归匈奴负:背叛D.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亲:亲戚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暗地里B.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发:暴露、泄露C.虞常果引.张胜引:引导D.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论:判罪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单于视左右..行也..而惊 B.汉天子我丈人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B.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①子为.父死,亡所恨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D.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②欲因.此时降武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B.空自苦亡人之地C.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D.因泣下霑衿6.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稍迁至栘中厩监②不顾恩义,畔主背亲③信义安所见乎④与旃毛并咽之⑤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⑥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⑧前以降及物故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A.②④⑥⑧B.②③⑥⑨C.③④⑦⑨D.①③⑤⑧7.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①单于壮.其节②羝乳.乃得归③得夜.见汉使④反欲斗.两主⑤诚甘乐.之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⑦杖.汉节牧羊⑧宜皆降.之A.①⑧/②⑦/③⑥/④⑤B.①⑤/②⑦/③⑥/④⑧C.①⑤/②⑦/③⑧/④⑥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皆为陛下所成就C.子卿尚复谁为乎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试论《李陵》真正的主角
2012年第0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9,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5期)Total No .285收稿日期:2012—05—22作者简介:于海鹏(1982—),男,河南漯河人,浙江师范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日比较文学。
项目简介:本文为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校级青年基金项目”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QN200930,负责人:于海鹏。
试论《李陵》真正的主角于海鹏(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在日本作家中岛敦的小说《李陵》中,出现了李陵、司马迁、苏武三个主要人物,针对上述三个人物究竟谁才是小说真正的主角,承担了传达作者写作使命这一问题,学界长期以来仁智不一。
对此,笔者通过对中岛敦的作品进行整体分析,和认真比较《李陵》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关系,证实李陵才是作品真正的主角。
关键词:中岛敦;《李陵》;价值观;主角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109—02一关于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品《李陵》,中日两国学界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发现既成观点大致从以下两个视角出发进行研究:一是从小说《李陵》内容与中国史书所载内容的比较出发进行研究,通过与中国古典文学文本的对比,查找二者的不同之处,并探究中岛敦创作主体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二是从中岛敦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受容关系,具体来说是从近代西方思想的“存在主义”出发去探究中岛敦的作品中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和中岛敦作品的独特之处。
在关于《李陵》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上面,“日本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一种格式化的观点,认为在小说《李陵》的三个主要人物中,司马迁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苏武是一个彻底的行为主义者,而李陵则是介于其间的、在思想和行动间游移不定的分裂人格的象征。
《苏武传》导学案1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 ③匈奴单于
示好,武帝遣
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 苏武互通。
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④苏武、张
胜、常惠出使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
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经常侍于左右。
5.劝降苏武
卫律降匈奴后耀武扬威,曾出面逼迫苏武投降,被苏武斥骂。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去找苏武。后,单
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酒歌。李陵趁机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苏武不为所动。李
陵惭愧流泪而去。汉昭帝即位后,汉使者迎接苏武,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
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苏武: “每念足下,才为世英。器为时出。”
李世民:“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杜甫:“李陵,苏武是吾师。”
欧阳修:“盖诗者,乐之苗裔与。汉之苏、李,魏之曹、刘,得其正始。”
苏轼:“苏、李之天成,二公尊之至矣。”
辛弃疾:“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
●● ▲
●●●
③单于决定
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 招降苏武等
●
●●
人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 ●●
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来自●●▲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
●
●
苏武以死明 志保名节
①卫律审苏
●
●
●
●
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DOC)
苏武李陵司马迁的关系与评价西汉王朝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朝代。
这一时期,形成了汉民族的主体,塑造了汉民族的精神,提升了汉民族的文化;涌现了许多民族精英和汉民族精神的代表。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卫青,善赋多谋的司马相如、东方朔,牧羊北海不辱使命的苏武,忍辱著述史家绝唱的司马迁……。
其中司马迁、苏武是体现汉民族精神的佼佼者。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
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苏武投降。
初时把苏武囚于地窖中,不给饮食。
苏武嚼旃餐雪,数日不死。
单于疑有神助,又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羝,扬言要羝羊乳子方可放其归汉。
北海之地,莽莽荒漠,人烟绝迹。
苏武掘野鼠、觅草实,果腹充饥;孤身持节,与同卧起。
北海的草枯了又青,青了又枯;草原的大雁南徙北返,北返南徙。
年复一年,胡须、头发全白了,使者符节的旌饰脱落了,苏武笑面困境孤独,淡对官禄诱惑,持节守志十九年凛然不屈。
苏武,离开中原的土地,深入边远的匈奴。
他这一走,竟有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戚,在茫茫白雪中,他是怎么度过一个又一个冰冷的夜晚?那里的北海,有着与大汉土地不一样的景色,白云和流雪将天空染成最纯净的白。
这种白色,如同苏武的心一样,澄澈后的寂寞,无声的寂寞。
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骑都尉,其祖父即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
公元前99年,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征,在祁连山一带遭遇匈奴右贤王部,两军展开恶战。
为缓冲李广利战场的压力,时任骑都尉的李陵主动请缨,仅以5千步卒从居延海出征,欲以牵制匈奴主力,并伺机直捣王廷。
汉武帝遂予恩准,并任命成安侯韩延年为副将,一同出征。
李陵兵出居延海一个月后,便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且鞮侯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主力。
李陵沉着应战,大败匈奴,斩杀敌军数千人。
且鞮侯单于大惊,慌忙调集了左右贤王二部共八万骑兵围歼汉军。
在孤军深入,独立无援的情况下,李陵率部从容应对,且战且退,八天共斩杀匈奴军一万余人。
中岛敦作品《李陵》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
证 了李 陵是一个 执 着于 自身 能力 的人 , 当 国家情 仇 与 自身 能力 搁置 在一 起时 , 他更 挂念 的是 能力 是 否被 认 使李 陵 的态 度 开 始 转变 为屈 服 匈 奴 的一 个 重 要
大汉 , 想 回归祖 国 , 但 又无 法 面对 被灭 族 的事 实 , 可是 陵给他只传授箭法 , 左贤王钦佩李 陵的才能, 而在文 在匈奴, 终 归不 是 自己 的故里 , 尽 管 寝食 无 忧 , 心 里仍 中有 如下 描述 : “ 李 陵从 被 火 苗 映 红 面庞 的蕃 王 的 年
第3 3卷 第 8期
Vo l J 3 3
No . 8
兰州教 育学院学报
J O URNAL OF L AN Z HOU I NS T I T U T E OF ED UCA T I ON
2 0 1 7年 8月
Au g .2 01 7
中岛敦作 品《 李陵》 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的“自我 ” 与“ 他者 ” 的关 系 ; 本 文 通 过 对 小 说 中 三个 贤王 的 战绩 ” ?作者 为 什 么没 有 写挂 念 “ 左 贤王 ”, 而
主线 人物 的形 象作 以具体 分 析 , 进而 探 索 中 岛敦 文 学 要加 “ 战绩 ” 二字 ?恐 怕是李 陵对 自己能力 的挂 念 , 因 中人 物形 象 的异 同 , 对今 后进 一 步挖 掘 中岛敦 文 学 的 为左 贤王 的一 部 分 能 力 是李 陵传 授 的。这 从 侧 面 力
人 物— — பைடு நூலகம்马迁 与苏 武 , 通 过对 这 两 个人 物 性 格 和理
同样 , 对 于 该 点 的分 析 , 我 们 可从 文 中 另一 处 看
苏武牧羊读后感7篇
苏武牧羊读后感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个人总结、教师总结、学生总结、企业总结、活动总结、党建总结、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ersonal summaries, teacher summaries, student summaries, enterprise summaries, activity summaries, party building summari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苏武牧羊读后感7篇读后感是我们从书籍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哲理的深刻体悟,一篇令人感动的读后感可以让我对书中的主题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武牧羊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班固《苏武传》司马迁《屈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屈原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围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苏武传》赏析
《苏武传》赏析在史传文学中,人们往往班、马并提,史汉合称。
其实,就总体水准而言,《汉书》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较《史记》逊色;但是,《汉书》中的某些部分,却完全可以和《史记》中的优秀之作媲美。
《苏武传》正是《汉书》中这样的出色之作。
汉武帝即位之后,对于在北部边陲一再骚扰、侵袭的匈奴族,修改汉初的一味纳贡、和亲的忍让政策,多次进行武力征讨,给骄横的匈奴以沉重的打击,迫使他们有所收敛,转而采取两国通好的和平政策。
这样,两国关系解冻。
天汉元年,且鞮侯初立,释放了以前被拘执在匈奴的汉使。
汉朝也将匈奴的使者送回匈奴,并且还“厚赂单于,答其善意”,以作为回报。
苏武正是执行护送使者并答谢单于的使命到了匈奴。
可是由于匈奴内部产生变故,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虞常财物,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
匈奴单于则不惜毁弃刚刚得来的两国通好的局面,不分青红皂白,企图杀尽汉朝使者,过后又以各种方式逼降苏武,完全置两国友好大计于不顾。
苏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维护了尊严,表现出高度的气节。
班固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激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艺术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
这篇传记,艺术方法有三:首先,这篇传记的结构体现出作者精于剪裁、善于布局的特点。
作者始终围绕着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落笔。
苏武的一生经历共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
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戮、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等。
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的一次次得到考验,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文中第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是苏武的两次自戮。
苏武得知虞常事发,而张胜又卷入其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传
李陵劝说步骤
李陵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① 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 ② 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 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 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③ 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 ④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 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 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 ,骑着马的宦官与黄门驸马抢着上船,把 黄门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 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 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
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不幸:对去世委婉的说法 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 我送葬到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 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 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 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 ,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 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 被动句 脑涂地。
Hale Waihona Puke 肝脑图地:本形容死亡惨状,这里喻以身国许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 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 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 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为朝廷牺牲一切。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 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 所恨。愿勿复再言。” 蒙:遭受 事:侍奉 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 ),即使被杀,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 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 ,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 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 被动句 赐钱二百万以葬。 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 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 ,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 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 以下葬。
辨李陵《与苏武诗》真伪
10 海外文摘海外文摘 OVERSEAS DIGEST 总第850期 2021年第9期Total of 850No.9,2021语言文学 LANGUAGE&LITERATURE辨李陵《与苏武诗》真伪张艳兰 许致昕(澳门大学,中国澳门 061000)摘要:齐梁时期,钟嵘在《诗品》中收录了李陵的《与苏武诗》三首,同时期萧统也在《诗选》中将其收录。
《与苏武诗》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五言诗,被认为是五言诗产生的一个标志。
但由于六朝拟作风行,因而也有人认为它是六朝人的拟作。
所以其是否出自李陵之笔在文界始终存在争论。
关键词:辨李陵;与苏武诗;真伪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9-0010-020前言关于《与苏武诗》是为李陵本人所作的争论,最早可追溯到南朝时期。
在刘勰《文心雕龙》的记载中,“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
孝武爱文,《柏梁》列韵。
严马之徒,属辞无方,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
”便是对此提出了质疑。
钟嵘在《诗品》中将李陵诗评为上品,称赞其为“其源出于《楚辞》。
文多凄怆,怨者之流。
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
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可见其对李陵诗的肯定。
此番争论直至近代“五四”时期,疑古风潮盛行,李陵的诗歌再次成了被杯疑、否定的对象。
建国后,《中国文学史》也不承认李陵所作的《与苏武诗》。
本文将列举三点《与苏武诗》被认为是伪作的主要原因,并逐一对其进行反驳,以证明《与苏武诗》出自李陵的真实性[1]。
1《与苏武诗》中所述内容与李陵实际经历不符有学者认为《与苏武诗》三首是伪作的原因是诗句均没有提及有关李陵或苏武的重要人生经历。
李陵在这三首诗中没有讲述自己率军作战,投降匈奴,祸及家人的经历。
亦没有描写苏武出使西域的艰苦与执着。
但《与苏武诗》三首本是李陵为惜别苏武而作,而非感慨悲叹个人命运之诗。
苏武简介
苏武简介篇一:苏武简介苏武简介: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
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
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
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
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
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
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
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
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
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
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
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苏武传》是西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汉使苏武在北匈奴牧羊十九年,坚守节操,不屈不挠,最终返回汉朝的感人事迹。
以下是《苏武传》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一、人物介绍1. 苏武:汉使苏武是本文的主人公,他忠诚于汉朝,不畏艰险,在北匈奴牧羊十九年,始终保持节操。
2. 卫律:匈奴的右谷王,他曾试图诱降苏武,但未能成功。
3. 李陵:原为汉朝将领,后降匈奴。
他曾与苏武交谈,试图说服苏武归降,但苏武坚决拒绝。
二、故事梗概1.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谁知适逢匈奴内乱,苏武被扣留。
2. 匈奴贵族卫律试图诱降苏武,但苏武坚决拒绝,被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
3. 在北海牧羊期间,苏武历经艰辛,但始终坚守节操,不屈不挠。
4. 十九年后,匈奴国内局势稳定,汉朝与匈奴和亲,苏武终于回到了汉朝。
5. 苏武回到汉朝后,受到皇帝的嘉奖,被封为列侯,官至太傅。
三、知识点归纳1. 苏武的忠诚与节操:苏武在北匈奴牧羊十九年,始终坚守节操,不屈不挠,体现了他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崇高精神。
2. 匈奴的内乱与和亲:匈奴在苏武被扣留期间发生内乱,后来汉朝与匈奴和亲,为苏武的回国创造了条件。
3. 苏武与卫律、李陵的关系:苏武在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时,均能坚守节操,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忠诚精神。
4. 苏武的回国及其影响:苏武回国后,受到皇帝的嘉奖,被封为列侯,官至太傅,成为了汉朝的功臣。
他的事迹激励了后世许多忠诚于国家、民族的人。
四、篇目特点1. 人物塑造:通过对苏武的形象刻画,展现了他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
2. 情节安排:以苏武的回国为主线,穿插了他的牧羊经历和与卫律、李陵的交往,使故事富有波澜。
3. 历史价值:本文是研究汉朝与匈奴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4. 文学成就:《苏武传》以其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佳作。
总结:《苏武传》讲述了苏武在北匈奴牧羊十九年,坚守节操,不屈不挠,最终返回汉朝的感人事迹。
悲情李陵
悲情李陵作者:金方山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03期【摘要】教参中对李陵形象的认定和评价是前后矛盾的。
“死亡”非即等于爱国,爱国也非以牺牲为前提。
李陵,乃是悲情的英雄。
【关键词】爱国主义;李陵;苏武;形象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四)入选了《苏武传》(节选),传记通过卫律招降而不应、单于逼降而不屈、李陵说降而不动三个典型片段,塑造了一个忠心赤胆、坚贞守节的爱国者苏武的光辉形象,苏武北海穷厄、杖节牧羊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表现,历来受到人们普遍称颂。
但我们不能因此离开具体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具体实际空谈爱国,或者为了高扬爱国主义而去刻意贬损他人甚至抹杀客观实际,以为这样就更能衬托出主人公的崇高。
所以,我对现行教材删去李陵送别苏武一段以及教参中对李陵形象的认定不敢苟同。
删去的文字是: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志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
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我看这段文字借李陵的行为和语言,揭示出他在苏武归国时的真实内心:既有对故友羡慕式的而又是诚心的祝贺,也有对汉帝表忠、对他薄情的怨恨,更有对故友的期望与感激,还有对有家难回的痛心悲伤。
可以说这是很人性的文字、真情的文字,因而读来同样令人感动。
作为名将之后,李陵曾以“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而“甚得名誉”,也曾率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里,将五百轻骑出敦煌,至盐水,漂亮地完成接应任务。
难怪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遗风而看重他了。
李陵兵败投降是天汉二年的事,本来他奉命负责辎重,拥兵五千,而路博德负责接应,然路惧有伏兵,不动,使得李陵孤军深入;即便如此,李率兵与敌周旋并有效地杀伤大批的敌兵,令匈奴欲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李陵司马迁的关系与评价西汉王朝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朝代。
这一时期,形成了汉民族的主体,塑造了汉民族的精神,提升了汉民族的文化;涌现了许多民族精英和汉民族精神的代表。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卫青,善赋多谋的司马相如、东方朔,牧羊北海不辱使命的苏武,忍辱著述史家绝唱的司马迁……。
其中司马迁、苏武是体现汉民族精神的佼佼者。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
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苏武投降。
初时把苏武囚于地窖中,不给饮食。
苏武嚼旃餐雪,数日不死。
单于疑有神助,又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羝,扬言要羝羊乳子方可放其归汉。
北海之地,莽莽荒漠,人烟绝迹。
苏武掘野鼠、觅草实,果腹充饥;孤身持节,与同卧起。
北海的草枯了又青,青了又枯;草原的大雁南徙北返,北返南徙。
年复一年,胡须、头发全白了,使者符节的旌饰脱落了,苏武笑面困境孤独,淡对官禄诱惑,持节守志十九年凛然不屈。
苏武,离开中原的土地,深入边远的匈奴。
他这一走,竟有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戚,在茫茫白雪中,他是怎么度过一个又一个冰冷的夜晚?那里的北海,有着与大汉土地不一样的景色,白云和流雪将天空染成最纯净的白。
这种白色,如同苏武的心一样,澄澈后的寂寞,无声的寂寞。
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骑都尉,其祖父即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
公元前99年,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征,在祁连山一带遭遇匈奴右贤王部,两军展开恶战。
为缓冲李广利战场的压力,时任骑都尉的李陵主动请缨,仅以5千步卒从居延海出征,欲以牵制匈奴主力,并伺机直捣王廷。
汉武帝遂予恩准,并任命成安侯韩延年为副将,一同出征。
李陵兵出居延海一个月后,便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且鞮侯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主力。
李陵沉着应战,大败匈奴,斩杀敌军数千人。
且鞮侯单于大惊,慌忙调集了左右贤王二部共八万骑兵围歼汉军。
在孤军深入,独立无援的情况下,李陵率部从容应对,且战且退,八天共斩杀匈奴军一万余人。
在退至距边关仅百里的地方,却因叛将出卖,被匈奴重兵围困,最终全军覆没。
韩延年战死,李陵兵败投降。
汉武帝听闻李陵降匈,勃然大怒,下旨将李陵三族全部诛杀。
李陵降匈后,且鞮侯单于敬其勇猛有谋,又为李广之后,遂封其为右校王,并把女儿拓跋公主嫁给了李陵。
然而,李陵在匈奴的二十五年间,却始终不肯为匈奴效力,“虽受封而不领命”。
他长年蛰居于贝加尔湖畔,与苏武为伴。
李陵唯一一次以匈奴将领的身份带兵出征,是在公元前90年,最终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大败而归。
有人认为,这便是李陵不愿为匈奴效命的佐证。
汉昭帝即位后,曾派出使者前往匈奴斡旋,意欲召回李陵,不料却被李陵坚拒:“吾已胡服矣!……丈夫不能再辱。
”最终留在了大漠。
并于公元前74年病逝于匈奴,一生再无建树。
李陵的一生,堪称曲折纠结,壮怀悲烈。
后人对其的评判也充满了争议。
有人认为,李陵敢率五千步卒对抗匈奴八万铁骑,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故绝非贪生怕死之徒。
投降匈奴,不过为了暂时保全性命,以期有朝一日能逃出匈奴,继续为汉朝效命。
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这样叙述道:“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
”后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李陵传》的开篇,也对李陵大加赞赏:“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但也有后人对李陵降匈之举唾弃嗤鼻,认为李陵率5千步兵抗击八万匈奴的行为实为逞匹夫之勇,不值得同情。
并提出大丈夫当以死报国,不应降敌以求苟且。
其中,尤以白居易的《汉将李陵论》为代表:“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白居易认为,李陵不为国家的事业牺牲就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就是不勇,放弃先前的功绩就是不智,从而招致后面的祸患就是不孝。
这四点无一可取。
最终使自己的宗族都灭亡了,实在可悲!对李陵影响最深的,便是苏武。
如果说,李广和汉武帝决定了李陵的外在遭遇,那么苏武则造就了李陵纠结悲怆的内心。
并且,后世对李陵的批判,亦多源于与苏武的对比。
若笔者是李陵,定会发出“既生陵,何生武”的感慨。
因此,要对李陵进行剖析,必然离不开苏武。
公元前100年,苏武授命使匈,被扣留。
匈奴单于虽多次威逼利诱,意欲招降,却均遭苏武坚辞拒绝。
单于一怒之下便将苏武发配至贝加尔湖牧羊。
直至公元前81年,汉昭帝即位后,汉匈和亲,双方关系有所缓和,苏武才终于得以回到中原。
苏武被扣的第二年,正遇李陵兵败浚稽山。
而后,李陵虽获封右校王,却不愿为匈奴效命,常年蛰居贝加尔湖边,与苏武为伴。
在这种“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情形下,二人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情谊,并写下历史上著名的《苏李诗》。
也正因此,后世多将二人互为对比。
事实上,李陵与苏武的命运自一开始就被绑在了一起。
李陵祖父李广与苏武之父苏建原系同朝将领,且过从甚密,因而李陵与苏武两家堪称世交。
一个最有力的证据便是,班固所作《汉书》,并未单独为李陵、苏武二人立传,而是分别置于李广传和苏建传之下。
更值得玩味的是,二人的传记偏又放在了同一卷内,即《汉书》第五十四卷《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先是将李苏两家立为同一传,尔后又把对李陵、苏武的记述放在同一卷内,这若不是班固有意为之,便是冥冥中宿命的安排。
而苏武对李陵最大的影响,便是其矢志不渝、坚忠不降的气节。
应当说,李陵在降匈之后,并非没有产生过归顺匈奴的想法。
尤其在经历了汉武帝夷其三族、获封匈奴右校王、娶拓跋公主等重大变故后,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但当李陵面对苏武的气节时,顿又觉得自惭形秽,终究放不下“忠孝节义”的包袱,只能将满腔心酸化为愁肠百结,独自面对苍茫大漠,长歌当哭,泪如雨滴!这期间,李陵亦曾多次接到且鞮侯单于之命,要他劝降苏武。
但李陵始终推诿不往。
直至汉武帝末年,李陵才正式向苏武提出了劝降。
而这一次,也是李陵心境最为纠结的一次。
其时,恰遇贰师将军李广利兵败燕然山,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投降被俘,并表示愿归顺匈奴,狐鹿姑单于甚至将公主嫁给了李广利。
这一事件令李陵内心翻起了巨大的波澜:李广利的全家妻儿因涉入巫蛊案而被捕下狱,李广利兵败后自知无路可退,选择了投降匈奴。
他贵为皇亲国戚,亦能作出降匈之举。
而汉武帝喜怒无常、滥杀无辜的性情亦令众臣皆感心寒。
既是如此,为何还要愚忠汉室?或正是基于此,李陵才终于决定向苏武提出劝降,并在面对苏武时,道出了“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这样的话。
但不想苏武的态度却异常坚决,先是大颂汉武帝对其一家的功德,比君若父,并称“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至最后,更是义无反顾地说出“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的绝辞。
苏武坚贞不屈的态度,令李陵深感无地自容,他自嘲道:“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原本已生出几许归顺匈奴之意,却在一瞬间烟消云散。
此后,李陵心灰意冷,一直隐居于漠北,不问世事。
公元前81年,昭帝即位,苏武得以重返汉朝。
临别前,李陵置酒为其践行,并写下著名的《答苏武书》。
文章最后一段极尽悲怆,既庆幸苏武即将重返故土,又预感自己将客死异乡,诸种情感交织,语辞凄绝,令人心生苍凉。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
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
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
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
李陵顿首!”李陵的命运自与苏武纠结在一起,就注定了将以悲剧收场。
二人的境遇完全不同,苏武作为大汉使臣,他带着荣耀而来,必将带着荣耀而归,即便客死异乡,也是虽死犹荣;而李陵是一个降敌之人,他的气节早在浚稽山一败时,就已埋葬于万里黄沙,不管他其后如何坚贞傲骨,不事单于,也不可能再带着尊严回到汉室了。
因此,李陵一开始,就不应该把自己和苏武连结在一起。
这在根本上导致了他“欲归汉不得,欲降匈不能”,注定将郁郁一生,魂归大漠。
笔者并非赞赏李陵兵败降敌之举,但窃以为,李陵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源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是一种权利。
但他此后始终不愿归顺匈奴,即便在汉武帝夷其三族的绝境下,仍放不下“忠孝节义”的牌坊,就不免有些愚忠了。
事实上,这正是国人几千年来最愚昧之处:永远分不清国家与朝廷的概念,认为爱国便是要忠君。
可怜李氏家族一生尽忠报汉,拼死抗匈,晚景却如此凄凉。
正是辛弃疾的一句词,道出其中百般心酸,“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纵观李陵一生,后世对其褒贬不一,充满争议。
但过分纠缠于早已无从考证的是非功过,并无任何意义。
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乏光环萦绕、传世流芳的人物,但常为后人所遗忘的,却是那些壮志未酬、命陷失路的悲情英雄。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了朝廷,汉武帝怒不可止,先把李陵原来的部下陈步乐叫来责问,陈步乐吓得自杀了,然后又问众臣的态度,朝廷上下没有一个敢为李陵说好话的,都生怕触怒了汉武帝,招罪下来,家小难保。
问到了司马迁,司马迁见朝中众臣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财产,家室妻小,皆众口一辞说李陵的坏话,心里早不是滋味了,他很为李陵感到不平,按照他的看法,李陵的投降是有原因的,不应该受到如此责难,倒是那些成天无所事事的臣子,落井下石,颇为不耻。
司马迁虽然跟李陵交往不多,两人的志趣也不相投,但凭着平日的观察,他觉得李陵是一个“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的奇士。
这样的奇士,领着5000壮士冒着极大的危险深入敌军腹地,与敌军苦战了那么多天,周旋了几千里地,兵器用完了,气力耗尽了,将士死伤累累,他们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全然不顾身后没有一名援军,这样的气节多么值得赞叹啊!现在朝中大小官吏皆指责李陵,他司马迁再不主持公道,李陵的罪名就是无法洗刷的了,因而,面对汉武帝的询问,司马迁直抒己见。
他将李陵的人品大大夸扬了一番,说他具有“国士之风”,对李陵率军孤军奋战、给匈奴以沉重打击的功劳,也是毫不避讳地大加赞赏,说他可以与古代的名将相比,对于那些落井下石的臣子,他也表示了他的不屑。
司马迁滔滔而论,没有注意到汉武帝的脸色早已十分阴沉。
最后,他请求汉武帝念及李陵的功绩,不要降罪于李陵及其全家。
汉武帝早听得不耐烦了,他可不是来听李陵好话的,他以为司马迁竭力赞颂李陵的功劳,是想借讥讽刺无能的贰师将军、他宠姬的兄弟,是在为李陵游说,一怒之下,以“诬罔”的罪名,将司马迁打入牢狱!正直的司马迁!受非难的司马迁!只因替并不熟识的人讲了几句公道话,身陷囹圄,从此身体与精神上都受尽折磨!冷冰冰的君臣之情,冷冰冰的牢狱,冷冰冰的枷锁,突遭此难,司马迁无处申冤。
按照当时的法律,诬罔君主,是死罪一条。
要么交50万钱赎罪,要么受宫刑,要么领死。
司马迁家里并不富足,哪里拿得出50万赎金?亲友们慑于汉武帝的淫威,也都不愿伸手相救,朝中官吏顾及到自身的安危,自然也是不会替司马迁说话的,因而第一条路,是行不通的了!现在摆在司马迁面前的,有两种选择,或者是去受死,或者去受那侮辱人格的宫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