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因李陵之祸

合集下载

《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因信中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的痛苦,故又被称为《报任少卿书》。

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和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中,司马迁首先向任安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因为他很久没有回复任安的来信。

他解释说,自己最近很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回信,但希望任安能够理解他。

接着,司马迁回顾了自己的生平经历,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读书,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史官,负责记录历史。

他曾经跟随汉武帝出征,见识了许多壮丽的景色和英勇的战士。

然而,他的命运却非常坎坷,因为李陵之祸,他被处以宫刑,这是一种非常耻辱的刑罚。

他说:“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认为,自己所遭受的宫刑是最下等的刑罚,他感到非常耻辱。

他说:“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何者?积威约之渐也。

”他说,自己在监狱中,看到狱吏就害怕,看到囚徒就心惊胆战,这是因为他长期受到威胁和压迫的结果。

然而,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他认为,人都有贪生怕死的本能,但有些人在面对义理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他说:“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他说,自己现在没有父母和兄弟,只有妻子和孩子,他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会怎么看待他。

但他说,自己不会因为怕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司马迁说,自己之所以选择苟活,是因为他还有未完成的事业。

他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教案8篇

报任安书教案8篇

报任安书教案8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__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手法。

4.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重点和难点:1.理解__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一、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作者及作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__选自 ,是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原名,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130篇,分为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报任安书翻译全文翻译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翻译全文翻译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翻译全文翻译 [《报任安书》]【解题导读】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

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发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跌宕。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司马迁的小故事:含羞忍辱着史记

司马迁的小故事:含羞忍辱着史记

司马迁的小故事:含羞忍辱着史记司马迁的小故事:含羞忍辱着史记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句公道话,结果触怒了汉武帝,遂遭受了当时最屈辱的宫刑。

司马迁受刑之后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的资料和父亲的遗愿,他决心忍辱负重,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光耀后世。

几年后,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一般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位。

因为一旦身任此职,即得以掌管机要文书,成为皇帝身边的亲近侍从。

然而,司马迁却始终怀着一种刻骨铭心的耻辱感,把中书令一职视为“闺阁之臣”,不但丝毫不以此为荣,反而以为是莫大的羞辱。

因此,自任职以来,除应付必要的公务外,他息交绝游,集中心思和精力写作《史记》,也只有这项事业才是自己生命价值的真谛之所在。

正是在这种心境之下,司马迁收到了任安的来信。

这封信使司马迁极为不快。

他万没想到这位朋友的精神境界竟然如此低下,和一般凡夫俗子的看法毫无二致。

他对司马迁在受刑之后得居中书令之职,不胜欲羡之至,而且要求他以“推贤进士为务”,对朝廷竭尽忠心。

任安写此信的确切日期,已经无从考证,假若是在他因“庆太子之祸”而身陷牢狱之后写的,那么,他的信中可能还有这样一层意思:要求司马迁向武帝进言,劝其为国惜才,从而赦免自己的死刑。

这与司马迁此时的心情和思想是多么格格不入。

第一,司马迁对于自己以“刑余之人”的身份担任中书令一职本来就是感到耻辱的,以这样的身份给朝廷荐举人才,对被荐举者也同样是一种耻辱。

何况受刑之后的司马迁对专制暴君的认识已日益清醒,早已不愿为之竭尽愚忠了。

第二,任安是一位能干的官员,他被判处死刑,纵不算是负屈蒙冤,至少也是罚过其罪。

但是,司马迁义怎么能够在武帝面前为之开脱呢?“李陵之祸”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沉痛吗?这倒不是说司马迁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敢替朋友辩白,而是通过那次事件,他对武帝刚愎暴戾的性格有了清楚透彻的了解:凡是他决定了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司马迁忍辱负重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

司马迁忍辱负重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

司马迁忍辱负重的故事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1、司马迁的悲惨遭遇提到司马迁,除了他的旷世巨著《史记》,人们想到的可能就是那的那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那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又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写的?司马迁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和议论呢?司马迁到底经历了什么悲惨遭遇?这要从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之祸”说起。

①李陵之祸公元前98年夏天,汉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李陵率部英勇抵抗,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兵败被俘。

消息传回汉廷,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汉武帝龙颜发怒,朝中大臣们纷纷揣度上意,为了迎合汉武帝心意,也避免惹祸上身,于是昧着良心,完全不顾事情原委,上书构陷李陵,一致要求处死李陵的家人,而正直的太史令司马迁不顾自身安危,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据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叙述来看,他和李陵并非朋友,虽同朝为官,却几乎没有私交没有来往,他之所以挺身而出为李陵辩解一方面是看不惯朝中大臣的虚伪和媚上嘴脸,另一方面是为李陵的人品和节操所感动,他认为应该客观的看待整个战局,匈奴兵有八万,而李陵代领率领的步兵仅有五千,双方兵力悬殊太大,李陵之所以战败,是因为孤军深入、实力悬殊,而且没有得到二十将军李广利的及时救援,他认为李陵只是暂时的投降自保,一旦有机会还会逃出来回到汉庭。

况且李陵为人谦虚,恭见下人,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也能挺身而出,没有推辞,是个正直勇敢的人,应该适当宽容的看待,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他将一番话向武帝说了,只是为李陵说好话,客观分析李陵战败的原因,解释事件原委,但武帝确认为司马迁有意给李陵辩解开脱,言语之中似乎是说贰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并且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盛怒之下,下令将司马迁以欺君的罪名打入大牢,并将李陵的家眷全部处死,这就是“李陵之祸”的整个经过。

历史趣谈:司马迁是因为给李陵仗义执言 才惨遭宫刑横祸吗?

历史趣谈:司马迁是因为给李陵仗义执言 才惨遭宫刑横祸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司马迁是因为给李陵仗义执言才惨遭宫刑横祸吗?导语:公元前九十九年,汉骑都尉李陵率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为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右贤王做策应掩护。

李陵完成策应任务在回兵途中遭遇单于主力公元前九十九年,汉骑都尉李陵率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为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右贤王做策应掩护。

李陵完成策应任务在回兵途中遭遇单于主力,以五千步兵血战匈奴八万大军,且匈奴军队多为骑兵。

就在对抗兵种和军队数量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李陵带领部队与匈奴大军边退边战,血战十余日,杀伤匈奴万余人。

最后因退路被断,矢尽粮绝,援兵又迟迟不到,李陵最后被迫下马受降。

李陵起初顺利完成策应任务及没有战败前,满朝文武无不举杯祝贺,歌颂天朝神威。

李陵战败被俘后,满朝文武全部都变哑巴了,还有人马上路转黑与粉转黑,恨不得把李陵打倒在地,狠狠的踏上一只脚,再对他吐一脸唾沫星子。

汉武帝对于此事也是震怒加郁闷。

就在墙倒众人推的时候,司马迁伟岸的身影站了出来。

他为李陵仗义执言,客观理性评价此事。

结果惹怒了汉武帝,被投进了大牢,最终惨遭宫刑。

这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历史典故了。

不过胡适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相往往后面还有真相。

那么司马迁真的是替李陵鸣不平,冒着触犯汉武帝龙颜的风险为他仗义执言吗?渊渊的答案是:是也不是!我们还是通过司马迁的一封信来了解司马迁为李陵说话的真相吧。

这封信就是《报任安书》,我摘抄重要原文如下: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生活常识分享。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太史公自序》原文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李陵事件经过以及对司马迁的影响(报任安书备课资料)

李陵事件经过以及对司马迁的影响(报任安书备课资料)

李陵事件经过以及对司马迁的影响(报任安书备课资料)李陵事件经过以及对司马迁的影响(报任安书备课资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忠臣无数,而奸贼亦不少。

前者受千古景仰,后者遭万世唾弃。

然而,有一个人却能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时代,虽变节却又被深深同情。

这个人就是李陵。

李陵身上纠结着太多的大命题:家和国,军人和文人,背叛和守节。

他用尽一生的气力,在国家和个人的矛盾冲突中,做着艰难的选择。

他的命运也连接着若干重量级人物:汉武帝、李广、卫青、霍去病、司马迁、苏武出师未捷公元前99年的秋天,汉武帝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铁骑从酒泉出发,征伐匈奴。

此时的李陵正担任骑都尉,率领丹阳和楚地的五千人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

战役打响后,李陵主动要求率领五千步卒,出居延海,向北深入单于王庭。

30天后,李陵部队与匈奴八万铁骑相遇于浚稽山。

李陵屯兵两山之间,以一当十,连战连捷,十天之内共斩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

按照事先的部署,他且战且退,一路将匈奴单于引向正南方的汉匈边界,在那里,将军路博德负责率军接应。

但是就在距离汉朝边塞遮虏障仅剩下一百多里的时候,汉军被匈奴阻断退路,弹尽粮绝,最后只能以短刀、车辐做武器,而援兵却迟迟不至。

李陵仰天长叹:“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可惜上天没有给李陵翻盘的机会。

子夜时分,李陵率领十几名壮士突围,被匈奴发现,数千名骑兵衔尾追击。

最后关头,李陵大呼:“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投降了匈奴。

李陵以五千军士力抗匈奴八万骁勇之敌,坚持十余日,不可谓非奇迹,不可谓不尽力,然而李陵却最终没有实现其“吾不死,非壮士也”的诺言。

浚稽山一役证明了李陵的军事才能,而最终的结局却使他背上了“汉奸”的骂名。

得知李陵战败投降后,汉武帝大怒。

群臣皆言李陵有罪,只有司马迁说:“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士兵有恩信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将司马迁打入大牢,随后处以腐刑,史称“李陵事件”。

司马迁受刑原因

司马迁受刑原因

司马迁受刑的原因
桀骜不驯 班固:“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 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 贫,此其所蔽也。……既陷极刑,……迹其所以自伤 悼……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 哉!”
司马迁受刑的原因
桀骜不驯 卫宏:“司马迁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 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蠺室。”
司马迁受刑的原因
桀骜不驯 《三国志·王肃传》: 帝又问:“司马迁……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 人切齿。”(王肃)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 恶……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记览之,于是大 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记,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 下迁蠺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史迁也。”
司马迁受刑的原因
司马迁受刑的原因
李陵之祸 根据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一般的学者都认为: 由于李陵之祸的牵累,乃是司马迁遭受腐刑的根源;当 然,其中汉武帝的一时昏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几 乎所有的《文学史》与史学著作都这么说。
司马迁受刑的原因
桀骜不驯 班彪:“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 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 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桀骜不驯 鲁迅:“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而一则寥寂,一则被刑。蓋雄于文者,常桀骜不欲迎 合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
司马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刑的原因
司马迁极言汉武帝之短 (1)《汲黯列传》:“天子方招文学儒士。上曰:‘吾 欲……’云云。(汲)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 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2)《儒林列传》:“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 老,对曰:‘为治者不主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 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 (3)“(汲)黯学黄老之言……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 之颜色……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19报任安书

19报任安书

• 仆虽怯懦,欲苟活, • 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 却也很懂得舍生就义的道理,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 怎么会自甘沉溺在被囚禁的 哉!且夫臧(zāng) 侮辱呢 ! 再说,奴婢侍妾一 获婢妾,犹能引决, 类人,尚且能够自杀,何况 况仆之不得已乎?所 我已经到了不能不自杀的地 以隐忍苟活,幽于粪 步呢 ? 我忍辱偷生,被囚禁 土之中而不辞者,恨 在粪土一样的牢狱之中而不 私心有所不尽,鄙陋 辞世的原因,是痛惜我的志 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愿尚未完成,如果平平庸庸 世也。

• 太史公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 第一段: 的人司马迁向您再拜陈言, 少卿足下:从前使你受辱给 • 太史公牛马走司 我写信,教导我与他人交往 马迁再拜言,少 要慎重,以向朝廷推荐贤能 卿足下:曩者辱 赐书,教以慎于 的人才作为责任。情意诚挚 接物,推贤进士 恳切,如果你怨恨我不听您 为务。意气勤勤 的劝告,而采用一般世俗庸 恳恳,若望仆不 人的说法,我并不是这样的。 相师,而用流俗 请允许我大略地陈述自己固 人之言,仆非敢 如是也。请略陈 塞鄙陋的意见。隔了很久没 固陋。阙然不报, 有给您复信,希望您不要责 幸勿为过。 备。
二、全文五段的内容:
• • • • 第一段:复述任安来信的内容, 并对迟于 答复表示歉意。 第二段:说明自己忍辱不死,是为了使自 己的著述能留传后世。 第三段:列举古人历经苦难、献身著述而 奋发有为的事迹。 第四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 著书的宗旨和意愿。 第五段: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 情,答复任安的问题。
• 人的本性没有不贪生怕死, 第二段: 思念父母、顾念妻子和儿女 •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的;至于被正义和真理激发 念亲戚,顾妻子;至 的人就不是这样,因为他们 激于义理者不然,乃 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如今 有所不得已也。今仆 我很不幸,早年丧失父母, 不幸,早失父母,无 又没有兄弟相亲,独自一身 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生活,少卿您看得出我对妻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 子和儿女怎样呢 ? 再说,真 哉?且勇者不必死节, 正勇敢的人不一定为名节而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 死,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 焉! 什么地方不可以勉励自己不 受辱 !

李陵之祸对司马迁创作史记影响

李陵之祸对司马迁创作史记影响

千年时光荏苒而逝,百代风华怆然凋零,历史在千年之后渐渐只剩余了他苍白的面容概貌,而细致的故事权术之争却早已难觅踪影,所以我们要论述李陵之祸到底是冤案还是耻辱之叛,已经是很难的问题了,而在我看来,它却真正的在某种意义上造就了司马迁。

事情的经过在历史上就是短短的几句话,无非是司马迁不够圆熟,正在武帝大怒之际为李陵辩护,于是便引来腐刑之祸,但是我们可以想想就这么短短的几行记述之间蕴含着司马迁多少的悲情愤怒,看自序中司马迁祸前那句意气风发的“小子何敢让焉!”到刑后“幽于缧绁”,这中间的经历真是惨淡兼之苦闷,在《报任安书》中曾提到: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其中待遇可见一斑。

然而司马迁始终记着老父对己所言:“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这是他苟且偷生的一个重大原因,而那段世传的“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可以说算是司马迁狱中苦思的一场思想上的彻悟。

如果有人说一个完全一路顺风的人能够写出传世之大作的话,我是不能相信的,没有艰苦的磨练,思想的成熟便不可能,而这番非人的待遇正是成就司马迁思想成熟的一个契机,之后才有司马迁“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的重大人生哲思。

受如此刑罚,只要是八尺男儿,都有三分血性,何况司马迁更是为了李陵能够仗义执言的人,所以,受到腐刑之后,司马迁必然是愤怒兼有愁苦的,我们可以从史记中太史公对于刘邦,项羽,李陵等人的中肯评价中看出,其实这已经是蕴含了司马迁对武帝的一些愤怒之情的,试想,如果司马迁几十年食皇粮,取俸禄,安安稳稳的做他的太史,又是正值这样的昌荣盛世,怎么会不对汉朝的历史有所歌赞呢,但是史记中,至少我个人看到的说来,其中的中肯之言多过于奉承歌赞,这应该也算是司马迁的一种悲愤表达吧。

李陵之祸对司马迁史记的影响

李陵之祸对司马迁史记的影响

关于“李陵之祸”与《史记》的关系,前人多有论述, 但多粗略带过。

纵观司马迁一生, 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频频出现。

细读《史记》文本,多次出现的“功成身退”的字眼和隐含于文本的这种思想与建功立业思想却是矛盾的, 这引人深思。

本文再一次将《史记》与“李陵之祸“密切联系起来。

1《史记》中的“功成身退”现象《史记》中大量出现司马迁大力推崇“功成身退”的例子。

鲁仲连( 《鲁仲连邹阳列传》) 、淳于髡( 《滑稽列传》) 、郦生( 《郦生陆贾列传》) 、蒯通( 《张耳陈余列传》) 、安期生( 《田儋列传》), 都或多或少地暗含了“功成身退”的思想, 而最为突出的形象, 则是张良、萧何、范睢。

《留侯世家》中的张良, 屡建战功之后,却放弃了可以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 “愿弃人间事, 欲从赤松子游”; 然后“学辟谷, 道引轻身”; 会高帝崩, 吕后强留, 不得已, 才“强听而食”。

张良最终“后八年卒, 谥为文成侯, 子不疑代侯”。

《萧相国世家》中,萧何跟随高祖打下天下, 在高祖“距楚数岁, 陈豨、黥布反”,高祖“自将而往, 当是时, 相国守关中, 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的情况下, “相国不以此时为利”, 如此忠心不二, 高祖竟然也会怀疑萧何,萧何听从鲍生“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的计策, 才使“汉王大说”。

之后又“让封勿受, 悉以家私财佐军”, 甚至“多买田地, 贱贳贷以自污”,得以寿终。

《范睢蔡泽列传》中不断地反复强调“功成“而后要“身退”, 否则就会如商君、白起、吴起、文种、苏秦、智伯等人一样落得悲惨的下场: “身不退者, 恐患之甚于三子”, 最后总结出“此四子者, 功成不去,祸至于此, 此所谓信而不能诎, 往而不能返者也”。

此外还有伍子胥( 《伍子胥列传》) 、韩信( 《淮阴侯列传》) 等人。

2 “功成”与其抱负《史记》中出现如此多、而且如此直露地崇尚“功成身退”思想的例子绝不是历史的偶然。

季镇淮《司马迁》中说“至于他叙述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往往根据《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 整篇节录, 词句很少更动”。

苏教版必修四《报任安书(节选)》word学案

苏教版必修四《报任安书(节选)》word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学习要点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5、熟读并背诵第四节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2、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3、思考本文思路学习新课一、了解背景、作者《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

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

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

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

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二、了解本文原文较长,为便于学习,入选教科书作了删节。

除开头和结尾书信格式语外,全文共六节。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李陵案的意外事件

李陵案的意外事件

李陵案的一个意外事件(节选自长篇散文《时间的压力》。

原载《钟山》2016年3期)夏立君不管投降及投降后的遭际多么曲折,李陵是叛徒这是历史事实。

吊诡的是,一代又一代后人一直同情乃至喜欢这个叛徒。

历史的可畏与有趣,在李陵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这份历史情感较大程度上是司马迁给奠定的,是他抚哭叛徒情怀的濡染和发酵。

司马迁或许自信已具备洞察历史的能力了,但对自己的命运却完全无能为力。

他深知历史,在现实中却一派天真。

他要为自己的天真付出“意外”代价了。

司马迁在武帝面前开口为李陵辩解时,内心既有书生的正直天真,又有婢妾般的绝对忠诚。

几句话惹出杀身之祸,令司马迁一下子明白:帝王心事与臣妾心事,实有天壤之别。

司马迁当时大约连咬碎舌头的心都有了。

可是,宫刑七年之后,在那封著名的《报任安书》里,仍情不自禁盛赞李陵。

可以后悔当时那样说话,但一旦白纸黑字却还是要那样说话。

司马迁朋友很少。

撰写《史记》这一浩大工程要求他必须心无旁骛,家族、职位亦决定他不会成为朝廷股肱之臣,无巴结权贵的必要。

虽然如此,皇帝刘彻的身影却不能不深深地笼罩他。

宫刑之前,他是这种心态:“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报任安书》)谁都可以不必巴结,皇帝却是生存意义所在。

青年郎官司马迁小心翼翼,紧手紧脸,让皇帝满意、讨皇帝欢心是最高行为准则。

与皇权下的许多臣子近侍一样,司马迁亦具“臣妾心态”。

任安是他少数几个朋友之一。

公元前98年司马迁入狱并受宫刑,次年出狱,且意外地尊崇任职——任中书令(皇室机要秘书)。

七年后,朋友任安因“巫蛊案”下狱,论腰斩之罪。

任安下狱前数年,曾致信已任中书令的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就是利用职务之便向刘彻推荐自己。

司马迁竟数年未复此信,直至任安死到眼前才复信。

两千年后一读再读《报任安书》,司马迁那颗流血的心仍会令人心惊胆战:老朋友任安你太不理解我的心事了。

刘彻对司马迁施以宫刑,皇帝心事依旧,司马迁心事已非。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B.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C.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宜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D.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汉书—司马迁传》“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汉书—司马迁传》“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汉书—司马迁传》“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B.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C.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宜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D.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历史故事大全

历史故事大全

历史故事大全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个普通的书生如何会在狱中坚持二十多年不说出《史记》呢?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世人。

后来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入狱,在狱中他得知李陵事件的真相,使他心痛万分。

此时,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两位伟大的人物——屈原和贾谊,他认为只有借助屈原和贾谊的悲愤,才能帮助自己解脱出狱。

于是司马迁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出一部史书,为前辈洗刷冤屈。

于是他便在狱中饱受煎熬。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名垂千古的巨著。

屈原被流放到了沅、湘一带,他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国已经灭亡的消息,非常伤心,泪流满面地写下了忧愤感情的诗篇《离骚》。

有一天,楚怀王的大臣子兰、靳尚等人在秦国的间谍挑唆下,散布流言蜚语,诬蔑屈原,楚怀王竟然听信谗言,疏远屈原,不但没有给他分派工作,反而把他流放到更远的江南。

屈原辗转流落到湘水边,既没有食物,又没有御寒的衣服,还没有地方睡觉,他看到白白的河水,闻到阵阵的鱼腥味,感慨万千,写下了《天问》,向苍天质问道:“天高地厚,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以上两句话表明屈原极其忧愤,但又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让人无法相信,司马迁明明是受李陵事件的牵连,却偏偏被诬陷遭受宫刑。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可想而知,他在狱中是何等地坚持与努力。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他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有时甚至是饿了几天几夜也没有饭吃,但他仍忍受着一切痛苦,坚持写作,最终完成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作品——《史记》。

太史公在《屈原列传》中曾有过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这就表明了屈原是个很有学识的人。

《屈原列传》还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由此可见,屈原确实有其过人之处,所以司马迁才会特别敬重他,他还称赞他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并且一直都称屈原为“楚之同姓”。

关于司马迁“李陵之祸”

关于司马迁“李陵之祸”

作者: 刘方元
出版物刊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8-41页
主题词: 沾溉后人;史家之绝唱;汉武帝刘彻;李广利;强弩;李夫人;款款之愚;卫律;太史令;应弦而倒
摘要:<正>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堪称巨擘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六经之后,惟有此作”的巨著--《史记》,沾溉后人,泽流无极。

可是,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曾因“李陵之祸”蒙受宫刑,终身垢耻。

这“李陵之祸”,到底是司马迁咎由自取,还是无辜被刑?弄清这个问题,将有。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7报任安书 课文全译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7报任安书 课文全译

报任安书课文全译支菊生译注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本书卷一百四《田叔列传》中附有褚先生补记的《任安传》。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李陵之祸——精选推荐

李陵之祸——精选推荐

李陵之祸正当司马迁利用侍从武帝每年出巡的间歇写作《史记》的第六年,即天汉二年(公元前99),发生了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

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师匈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深入胡地,碰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与骑兵三万拼死奋战十余日,终因寡不敌众,矢尽粮绝,兵败投降。

武帝闻讯大怒。

他向司马迁问及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认为“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其投降匈奴是出于一时无奈。

因而在武帝面前“推言陵之功”。

但武帝认为司马迁是“沮(败坏)贰师(李广利是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而为李陵游说”,于是将他下狱治罪。

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报任安书》),朋友中也没人肯出钱帮忙,因而在第二年下“蚕室”,受腐刑。

这就是所谓“李陵之祸”。

事实上司马迁是含冤有死刑自愿请求“宫刑”之辱的。

他认为无罪而死,死的冤枉,与蝼蚁之死无异,所以他不愿死。

更重要的是《史记》“草创未就”的责任感,故而“就极刑而无愠色”,宁愿忍受腐刑之耻。

对史记的影响宫刑事件使得司马迁与《史记》创作结合成了完整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创作《史记》成了司马迁生命的全部。

“宫刑事件”还深化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思想以及改变了他修史的初衷,自此以后,讽刺汉朝最高统治者和揭露汉武帝时代的社会矛盾成了司马迁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使他更加以激动的感情来谴责历史上和当时的黑暗现象,去歌颂英雄人物和有骨气的正义之士“发愤著书”由此形成,因此升华了《史记》的主题。

司马迁悲剧的人生遭遇影响着史记,使其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史记》的不少篇章中,都流露出作者强烈的隐痛,笼罩上一层不平之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

“宫刑事件”后,为了寻找生存的理由,或者为了化悲痛为力量,司马迁对历史上的悲剧人物情有独钟,司马迁这种古我契合的视角使他在选择悲剧人物和评价悲剧人物产生了个性化。

(司马迁不主张为虚假无用的节操而死,而重视生死的意义,注重实现人生价值的态度,讲究生则顽强,能屈能伸。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段字词
•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 •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 • 积微约之渐也。 • 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 见狱吏则头枪地 • 及罪至罔加 • 审矣,何足怪也 • 殆为此乎?
• 同“贯”,套上 。遭 受。
• 系在颈上。 • 渐进 • 回答 • 同“抢”,撞击 • 同“网” • 清楚明白 • 大概
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与无法“推贤进士” 有何关系?
效法Biblioteka 固塞鄙陋的意见(形做名)• 隔了很久
回复
• 责备
• 牛马走、辱、幸、足下
写作缘起: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 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 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 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 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 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 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 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 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 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 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 《报任安书》。
第四段字词
•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 死
•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无兄弟之亲 • 亦颇识去就之分 •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
《史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 称誉为“史家之绝唱,__无__韵__之__离_”骚。
集评
司马迁生平事业,在于《史记》全书者,为叙 传一篇;司马氏生平伤心,在于受辱,而备 载受辱由来者,惟《报任安书》一篇。得此 二篇,而司马氏一生之本末具矣,此外虽多, 皆不必言也。 ——清▪李景星《汉书评议》
第二段内容理解
先说任安信的内容,再就迟复表 示歉意,说明复信目的:是要为自己 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 李陵之死
•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 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 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 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 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 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 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 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 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亿万之师, 与单于连战十馀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 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 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 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张空弩,冒白刃, 北向争死敌。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 千秋史笔溯龙门。
文学常识
司马迁,字 子,长生活在_____西时汉代。他花16年时间 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体纪通传史《史记》。记述 了从轩辕黄帝到______汉_ 武年帝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 按体例可分为五部分:历代掌握政权的帝王在事记— —“_____”,本记纪叙诸侯王国的兴亡始末及某些王侯的 家世体系的文章——“ ”记各世家个不同类型、阶层 人物的传记——“______”,记列述传天文、历法、水利、 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的——“______”, 各历史时期书帝王、诸侯、将相的简单年表—— “_____”。其表130篇,52万字。
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 与“蝼蚁”无异;
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 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 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 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 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生命,厌恶死亡,顾念父母妻儿的; 至于被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 得已的缘故。现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没有 亲兄弟,孤身一人独自生活,你看我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呢? 况且勇士不一定为名节而死,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哪里 (能够)不勉励自己呢?我即使怯懦,想苟全性命,也很 能够懂得取舍的界限,哪里至于甘心陷身牢狱的侮辱呢! 而且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自杀(而不受辱),何况我 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克制忍耐,苟且偷生,情愿在粪土 一般的牢狱之中囚禁而不自杀,是因为遗憾我的心愿尚未 实现,(如果)平庸地死去,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流传了。
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燕赵烈士之风。忧
愁忧思,则又直与《离骚》叙事明白,豪气
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对垒。文情至此极
矣。
——吴楚材《古文观止》评
第一二段字词
• 司马迁再拜言 • 意气勤勤恳恳 • 若望仆不相师 • 请略陈固陋 • 阕然久不报 • 幸勿为过 • 谦辞与敬辞
• 拜两拜
• 情义
诚挚恳切
• 抱怨











用生命谱写人
刚 直 不 阿 留 将 正 气 冲 霄 汉
生赞歌的志者
第三段字词
• 固主上所戏弄 • 倡优所畜 • 流俗之所轻也 • 不与能死节者比 • 特以为智穷罪极 • 卒就死耳
•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 用之所趋异也 • 其次不辱理色 • 其次诎体受辱
• 本来 • 像倡优一样 豢养 • 轻视 为……而死 等同 副词,只是 穷尽 • 最终 走向死地 • 立身于世 • 因为 追求 • 道理和脸色 • 同“屈”
•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 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 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 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 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 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 下。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 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 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 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 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 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 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此正少卿所 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升降,隤其家声, 而仆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