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合集下载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掌握《史记》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史记》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历史事件的梳理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史记》原文及注释、司马迁生平介绍、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史记》相关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学生分享对司马迁和《史记》的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司马迁的生平,重点介绍其受宫刑的经历。

2.教师讲解《史记》的成书背景,包括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写作过程中的困难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司马迁在受宫刑后,为什么还要坚持写《史记》?(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史记》有哪些特点?(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史记》的基本内容,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

2.教师讲解《史记》的特点,如:文笔优美、史料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史记》中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包括:坚韧不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等。

2.教师举例说明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如何体现这些精神。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司马迁的精神?(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史记》中的哪个篇章?(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史记》中的某个具体篇章,如《项羽本纪》。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决心和毅力。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讨课文主题。

2.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3.2教育学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迁的品质。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2.1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内在动力。

2.2分析司马迁的品质和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史记》吗?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谁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初读课文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学习生字词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4.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概括故事大意。

4.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分析人物性格5.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的性格特点。

6.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司马迁的品质和精神。

2.精读课文2.1学生精读课文,深入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决心和毅力。

2.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司马迁的品质。

3.课堂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司马迁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史记》的。

4.读写结合4.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感悟。

4.2教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6.1学生课后阅读《史记》,了解这部伟大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发愤”、“史记”等。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和经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知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和经过。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认知。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及相关资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司马迁简介、史记简介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搜集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司马迁画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2)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是怎样的?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1)你觉得司马迁具备哪些品质?(2)从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4.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认知。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篇关于司马迁的小短文。

2. 推荐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并简要介绍该书的内容及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在成果展示中的表现。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司马迁精神的把握以及写作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如何?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3.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关于《史记》的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史记》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小学语文优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的生字词。

(3)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和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作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仰先贤的品质。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3. 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写作的环境和心情。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司马迁像、史记等。

(2)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各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提出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翻译课文。

(2)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心路历程。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7.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心路历程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故事比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史记》的了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迁及其所著的《史记》;(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司马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及其所著的《史记》;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深刻的句子和表达方式的把握;2. 对司马迁精神品质的深入理解;3. 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其所著的《史记》;(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难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表达方式;(2)深入剖析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2)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创作有趣的作品。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心得体会评价: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内化程度,以及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2024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2024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2024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在遭到腐刑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矢志不渝写成《史记》的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二)出示思考题(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生:(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

(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2)受父亲的影响。

(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受父亲的嘱托。

(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对儿子说的话。

)师:(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

(必要时范读)(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a、父亲是怎样嘱咐的?谁来读一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2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2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2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2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司马迁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然而课文写的却不是很出彩。

叙述比较平实,语言比较朴素,含混的,太多太多。

如果真的要深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从具体真实的故事入手,来丰满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在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切切地走一遭。

二、备课难点:不仅难在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上--课文这一节写得含混不清,语序错乱,因果倒置,与史实出入很大,处理起来很困难。

--说白了,酷刑是他自愿选择的,苟且偷生,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牵挂。

思想斗争应该是受刑之前就开始的,生存还是毁灭?应该根源于汉朝的法律: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

三、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中明确读书目标:读出思考。

1.展示《史记》,走近司马迁:⑴作家作品:这一本《史记》,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

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呈现)。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史记,走进司马迁⑵揭示课题: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检查预习,感知课文大意:(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⑴根据自测汇报读书。

(组织学生互评--好的鼓励,不过关的全班学生当老师,一句一句地教。

)强调:人总是要死的……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⑵初步尝试个性化朗读要求:呈现:读出思考--既要尊重别人的见解,更要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

①理解课题:读着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发愤。

②感知整体构思:默读全文,想一想,围绕着发愤;主要写了什么事情?每一节各写了什么意思?哪几节可以合并起来?3.探究文字韵味: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史记》吗?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自主学习2.1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1-3自然段,自主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

2.2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探讨a. 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b. 《史记》在我国历史学史上地位如何?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4.1 教师讲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2 学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5. 课后作业5.1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意义。

5.2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请同学们了解司马迁生平的其他事迹,如他在汉武帝时期的经历,以及他受到的宫刑等。

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互动环节1.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司马迁生平事迹,以及对他发愤写《史记》的看法。

2. 学生互动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了解司马迁其人及其写作《史记》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作展示等方式,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和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和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5. 应用拓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作展示等方式,了解《史记》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6. 总结反思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表现出对司马迁精神的尊重,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原因,掌握《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崇尚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究、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原因。

2. 《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史记》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

2. 司马迁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史记》的编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史记》选段,体会司马迁的精神。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司马迁的精神。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史记》选段,体会司马迁的精神。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史记》选段,注意司马迁的写作风格和手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在写作《史记》过程中的坚持与创新。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梳理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融洽,学生是否能充分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2023最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8篇

2023最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8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页是美丽的给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8篇,欢迎借鉴。

感悟诸向阳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篇一作者:五爱小学许敏峰傍晚,喧闹了一天的校园在鸟儿晚归的歌声中恢复了宁静。

我还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重新准备着明天的课,摊放在眼前的仍是这篇历史人物故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11册),唉,明天的第二课时该怎么教呢?《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概意浅层的了解。

因此,上午上第一课时,我从学生们眼神中没有读到往日他们在阅读时心灵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而阅读本身就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没有读者与作者与作品对话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第二课时,我在教学设计上重新作了调整。

(教学片段如下)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读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大家都读懂了吗?(学生们随意地点头)那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觉得就这篇文章最值得读者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虽然该设计旨在提炼课文主要内容,但变学生被动答题为主动发现,学生立刻起了精神,并很快讨论出两个中心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抓住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两个重点问题。

哎,那司马迁年纪轻轻怎么就有了写《史记》的志向呢?今天我们也来做回历史研究,学学文中司马迁研读文献的方法,把课文作为文献好好研读研读,然后在小组里就这个问题来个“学术沙龙”,最后要有条理的概括提炼出几点你们小组的观点。

(此设计创设了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情景,自然激起了学生们探究的欲望,话音刚落,孩子们便投入的读起书来。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经历,掌握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经历及其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其《史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经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为何发愤写《史记》。

4. 讲解与展示:教师讲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概述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经历。

2. 思考司马迁为何发愤写《史记》,并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司马迁发愤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司马迁面对困境时的抉择,让学生理解其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2. 情感认同: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伟大意义。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司马迁及其身边的人,模拟历史场景,增强课堂趣味性。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和《史记》的创作背景。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司马迁发愤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司马迁的心路历程。

八、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课时安排:本节课共45分钟。

2. 教学内容:第1-10分钟:介绍司马迁及其《史记》的背景。

第11-20分钟:讲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意义。

第21-3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司马迁发愤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第31-40分钟: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司马迁的经历中汲取启示。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通用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篇1一、谈话导入1、读题;2、时间的车轮在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2000多年过去了,许多人、许多物、许多事都已经烟消云散,毫无踪迹,但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却永载史册,被人们所传诵。

你知道,是司马迁的什么在永远感动并激励着中国人民吗?二、布置自学自由读课文,把你感动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并多读一读,同时想一想,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三、交流汇报1、学生整体谈感动的地方和原因。

2、教师小结:3、根据学生汇报学习语段小时侯语段1、出示;2、指名读3、提供龙门资料;4、再指名读、齐读;5、此时,司马迁心里十分激动,他可能在激动地想些什么呢?过渡:他是这么想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引读┅┅父亲临终前的嘱托1、读父亲的话:自由读、指名读、再指名读;2、听了父亲的遗嘱:司马迁是怎么做的?出示语段,引读┅┅自由读,引导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受酷刑后1、出示语段;2、指名读;3、你知道这是怎样一场飞来横祸吗?(资料补充)4、听命运交响曲,浮想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5、指名读、齐读。

6、你有什么感受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司马迁写的《史记》吧!(有感情地朗读)四、总结延伸1、你有什么话要对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说吗?2、学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学生写)3、教师用诗歌.总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篇2教材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过程及其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迁身处困境,不屈不挠,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司马迁身处困境,不屈不挠,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司马迁为何要发愤写《史记》。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

3.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2)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4.案例分析(1)分析司马迁为何在困境中选择坚持写《史记》。

(2)讨论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对现代人的启示。

5.课堂小结(2)强调司马迁身处困境,不屈不挠,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2.思考: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对现代人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对司马迁的精神品质有深入了解。

2.学生能否将司马迁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

一、导入新课1.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成就(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2)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因直言进谏而被汉武帝罢官。

(3)司马迁在困境中发愤写《史记》,成为我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

2.引导学生关注司马迁为何要发愤写《史记》(1)司马迁为何在困境中选择坚持写作?(2)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1)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被罢官,陷入困境。

(2)司马迁在困境中,立志完成父亲遗愿,发愤写《史记》。

(1)学生分享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认识。

三、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为理想奋斗的精神(1)司马迁在困境中如何坚持写作?(2)司马迁的精神品质有哪些?2.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1)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对司马迁精神的见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范文语文教案.doc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范文语文教案.doc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范文语文教案《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

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

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并收集其中以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1、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2、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1、同学们,我们阅读过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

读读这些成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2、出示:(齐读)指鹿为马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字千金图穷匕见3、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司马迁。

简介司马迁。

△简介史记:《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

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

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

板书:发愤写《史记》7、齐读课题。

(指导读题:文章有文眼,标题有题眼。

这篇文章的题眼是———生答“发愤”。

什么叫“发愤”?凭你的直觉说。

(发愤就是很坚决。

很努力。

决心做好一件事情。

文中司马迁发愤一定要完成《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经历和成就,掌握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经历和成就。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发愤写史精神,并从中汲取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其《史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经历和成就。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司马迁为何要发愤写史,讨论他的精神品质。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突出他的坚韧不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其他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发愤图强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依据课程标准,选用合适的历史教材。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视频资源:播放与司马迁和《史记》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历史人物事例:收集其他历史人物发愤图强的事迹,作为教学参考。

六、教学内容1. 司马迁的童年经历和家庭背景。

2. 司马迁如何在困境中坚持写作《史记》。

3. 司马迁在写作《史记》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4. 司马迁如何通过采访和考察收集史料。

5. 司马迁的史学观念和他对历史的看法。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司马迁的写作历程。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原因。

掌握《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理解司马迁坚持信念、忍辱负重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史记》。

学会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品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原因。

2. 《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司马迁坚持信念、忍辱负重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2. 如何引导学生从司马迁的经历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史记》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论文、书籍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重点阐述司马迁坚持信念、忍辱负重的品质。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其他历史人物的行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司马迁的品质。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司马迁的经历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10. 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开展《史记》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史记》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角色扮演,增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3. 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实物资料。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司马迁精神品质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教学时间: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

《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

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

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板书:20司马迁发愤写《史记》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二、初读指导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思考: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⑷结果怎样?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司马迁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了解司马迁写作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史记》;•了解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史记》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第一课时:导入•教师介绍教案主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迅速写下自己所知道的司马迁和〈史记〉。

第二课时:了解司马迁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学生课前自学课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教师讲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成就,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身份、背景和成就。

第三课时:了解司马迁写作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史记》•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史记》的产生背景、文学特点等;•教师讲解《史记》的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课时:了解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学生课前自学相关材料,了解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司马迁的发愤写作背景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背景对作品创作的影响。

第五课时:课堂试讲•学生分组发挥创意,进行小组课堂试讲;•教师在试讲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回馈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 手机自学; - 讲解和互动; - 课堂试讲。

教学手段: - 电子板书; - 互联网教学平台; - 学生手机。

五、学生作业•学生总结课上学到的内容,编写一篇主题为“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的文章。

六、教学评估•期末笔试,考查学生对司马迁及其所处历史背景、《史记》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等方面的掌握程度;•平时作业评分。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介绍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相关内容,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成就、《史记》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关注《史记》,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一、揭题1.上学期我们认识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他完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国榷》,从谈迁的身上我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能驱散绝望之云。

”在《国榷》之前还有一部更伟大的历史巨著,板书《史记》,让学生谈了解,板书司马迁,简单介绍。

2.读全文,找一找,课文中介绍《史记》的句子。

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发愤的意思吗?(痛下决心,积极努力)再读句子你,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为什么要发愤?为什么是用生命写成的?怎么能完成这么伟大的作品?)今天,我们就回到两千多年前,去目睹去感受――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1.自由读2.指名读,正音3.课文中写的和你猜的一样吗?多种形式来读课文。

(1)为什么要写?分别读一、二小节,归纳小节意。

你觉得哪句话最能概括这一节的意思?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资料。

(2)怎样发愤写的?第三小节。

要来概括这小节的内容,你关注到了哪些关键的句子?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你能整合这三句话说说这小节写了什么吗?提炼忍辱负重。

一场飞来横祸让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到了死,但是为了完成《史记》,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

三、学习课文的一二小节一部辉煌巨著的诞生要靠一辈子的准备,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就在很小的时候,写史记的这颗种子就在司马迁的心田里播下了,读读课文第一节,你认为有哪些原因让日后的司马迁能著成《史记》?1.黄河流域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英雄的故事,他是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的,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司马迁的血液里注定奔流着黄河不屈的精神。

会听到哪些英雄的故事?尧舜禹的故事,(复习朝代歌,了解有名的人物)每每听到这些故事,司马迁会有怎样的想法?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英雄,要把这些故事记下来,传给后人。

2.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

司马迁从小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十岁起诵读「古文」,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

十九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

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

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

后又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3.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说的?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从小就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博闻强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完成编写史书在作知识的准备。

让司马迁独自担当起写《史记》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读好父亲的临终遗言。

父亲是怎么说的?父亲还会带着怎样的感情说这段话?这是一位临终的老人,他泪流满面地说――这是一位父亲在努力倾诉着他最后的心愿――一生满怀抱负,却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他语重心长地说――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听着他的谆谆嘱托,司马迁会怎么想怎么说?为了自己从小立下的志向,为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正当司马迁埋头专心致志地写作时,发生了怎样的事让司马迁会更加发愤地写《史记》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三节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是看着黄河水、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爱上了历史,当父亲去世后更是牢记父亲的嘱托,专心致志地编写《史记》,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理解什么叫“飞来横祸”,文中指什么?划出有关句子。

为什么说是飞来横祸呢?(学生谈,有困难出示历史事件)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他善骑射,曾率800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平安返回,被拜为骑都尉。

天汉二年,在对匈奴作战中,汉武帝用人唯亲,让他的亲戚李广利任总指挥。

李陵不甘于受这个不学无术的庸才指挥,就请求带五千士兵作战。

对这样一个明知是冒险会出现严重后果的请求,汉武帝居然同意了。

汉武帝是这样想的:我看你李陵有多大本事。

这就是说汉武帝从内心就没想让李陵胜利。

李陵出发了,路经老将路博德的防区。

路博德认为此举不可,向汉武帝提出留李陵暂住,避开对匈奴有利的秋高马肥的季节,而改为春季进兵时,汉武帝却怀疑这是李陵害怕匈奴想拖延出兵。

便命他九月出发,汉武帝的这一决策又是错误的。

李陵遵命率步卒五千人向北行30日,至浚稽山扎营。

匈奴八万骑兵人围攻李陵。

李陵率部下奋力杀敌,战斗尤为惨烈,可是终究寡不敌众,军中箭矢用尽,援兵又没到,李陵被追兵俘虏,自叹“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投降。

群臣都斥骂李陵,司马迁为李陵申辩了几句,却因此遭受了酷刑。

2.同学们知道司马迁所受的是一种怎样的酷刑吗?教师介绍腐刑,司马迁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就成了太监,变得男不男,女不女,你能体会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的心情么?(这对人的身心是一种摧残,更是对人格极大的侮辱。

)读读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感情读。

看看司马迁在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中倾吐了心中的痛苦和愤懑: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我每日腹中肠子九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惚惚,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

自己简直就是个太监,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此时觉得活着是没有尊严的活,简直就是苟且偷生,所以他――几次想――是生还是死,在生死两难的痛苦中,司马迁最终选择的是——生。

司马迁怎么想的,竟让他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来了?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⑴自由地读一读。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有的人的死的价值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⑵司马迁认为什么样的死才算是有价值的呢?(不被命运屈服,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活着的时候能造福于人类;不让一生虚度,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⑶来看看司马迁心中哪些人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⒊出示《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可是当初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选择,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却是多么的艰难啊!透过监狱的铁窗,他仿佛看到了那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仿佛听到了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那里有自己的理想啊;凝视那昏黄的油灯,他仿佛看到父亲正盯着自己,对自己诉说着什么……他心中的念头逐渐清晰起来!我不停地追问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司马迁啊,司马迁!____________________……指名读司马迁想的话。

引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他写下的仅仅是一行行字吗?写下的是――写下的是――(不屈的精神,自己的信念,生命的感悟)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二、学习第四节1.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理解“前无古人”,意思就是在这之前,从来没有。

这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年限跨度达三千年之久,由于司马迁敢于写事实,同时又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文笔优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无论是从历史价值还是从文学价值来看都堪称典范。

难怪鲁迅先生看了《史记》之后,也高度评价。

说他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出示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和司马迁有关的词语,读:家学渊源耳濡目染博览群书名山大川牢记嘱托挺身而出犯颜极谏飞来横祸不白之冤悲愤交加轻于鸿毛重如泰山忍辱负重奋笔疾书毕生心血辉煌巨著请你用上一些词,写一写你眼中的司马迁。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司马迁。

记住他写的这部辉煌巨著——《史记》。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