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致病特点及致病机制探析_于艳红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第一,病情有轻重之别。
七情导致疾病有的轻有的重。
其中愤怒致病是比较重的,因为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升降逆乱,就会导致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
因此它表现出来的病情往往是比较重的。
而惊恐导致的疾病比较难治,因为惊恐多是由外来因素在思想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突然大惊,猝恐,看见怪物,遇到险境等等,使人惊吓不已,多伤心肾,这样的病往往留下精神创伤,治疗起来颇为棘手。
第二,病势有急缓之分。
情志致病与刺激的程度强弱有关。
根据情志刺激的程度,我们可以分为爆发性刺激和渐进性刺激两大类。
比如说爆发性刺激,多指突如其来的情志刺激,意料之外的巨大的打击,或者重大的收获,如中了五百万,或难以忍受的伤痛。
这些突发的强烈的刺激使人的气血迅速逆乱,导致暴病急病的发生。
因为暴发性刺激致病,它多发是比较急的,也比较重的,甚至会引起死亡的。
所以这类病就特别重也特别快。
七情之中,喜、怒、惊、恐,它是以刺激量过大过猛为致病条件的。
临床所见,以情志巨变导致的心阳暴脱猝死,肝阳化风猝中,以及暴聋(突然听不见了),暴盲(突然看不见了),暴狂(精神病突然发生了)等等情况大多都与喜、怒、惊、恐有关。
又比如渐进性刺激。
多指某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获得解决或实现,而在这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持续性的异常精神状态。
比如长期的精神紧张,长期的思虑不解,长期的悲伤不已,这类精神刺激伤及人的精气,引起气机的失调,导致疾病。
忧。
思,悲的精神刺激,以刺激时间长为致病条件。
持续不良的心境,积久而成疾,就是这类疾病的特点。
第三、直接伤及内脏。
这是情志致病的第三大特点。
怒、喜、思、悲、恐,分别对应于我们五脏的肝、心、脾、肺、肾。
因此不同的情志刺激,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脏腑。
它的规律是这样的,大喜,狂喜伤心;大怒伤肝;悲忧伤肺;久思伤脾;惊恐伤肾。
我们冰肝在志为怒,因此暴怒伤肝,比如引起高血压,我们叫肝阳上亢。
脑出血等。
心在志为喜,大喜伤心,诱发心脏病,或者是精神病,比如范进中举。
情志致病的特点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而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情感。
例如,喜爱和厌恶,高兴或悲伤,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雨后青山分外明。
”人在高兴的时候,不论做什么事,都会感到称心如意,精神百倍;而在悲哀之时,会感到一切无望,心灰意乱,认为周围事物都死气沉沉,甚至伤心坠泪或绝望。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
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
浅谈 “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
浅谈“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摘要】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具体表现,当七情过胜则会引起人体阴阳偏盛,气血不和,经络阻塞和脏腑功能失调。
本文从情志致病的特点、情志致病的症候表现、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情志护理的方法来简述中医七情护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七情致病;情志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346-0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又是自然社会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应激因素不断加剧,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情志病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
情志能致病又能治病,即精神不进,意志不治,则病不可愈。
故古代医家曰: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可见情志护理的重要性。
1.情志致病的特点情志是人体的精神活动,中医学将这种精神活动概况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即称“七情”人的情志,随着事物和环境的不同,而活动变化着,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具体表现,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妨碍。
如果情志表现太过、精神上受到过度刺激,就会引起人体阴阳偏盛,气血不和,经络阻塞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发生疾病。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气机逆乱,升降失常。
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大怒常使人体气机失常,气上逆,血随气并走于上,出现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或呕血或昏扑。
喜则气缓:“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精神涣散两方面。
正常情况下喜乐可缓解人体紧张情绪,但喜乐过度则使人精神不集中,心气涣散,甚则出现狂乱。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可致人体气机阻滞,心血暗耗,还可损伤人体心、脾,当心脾气血受损,则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溏等症状。
悲则气消:悲忧常致人体气机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从情志致病上浅谈针刺治疗体会
从情志致病上浅谈针刺治疗体会索艳荣【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2(033)012【总页数】2页(P1695-1696)【作者】索艳荣【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7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纠葛,家庭成员间问题的纷争等问题常造成人们精神压力过大,过分紧张,心情压抑,生气愤怒,过于兴奋等情绪变化,久而久之,人体机能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如失眠、焦虑、心悸、耳鸣等。
这就是所谓情志致病。
1 中医认识《灵枢·本神》指出:“血、脉、营、气此五脏之藏也。
”他肯定了人产生的精神活动和情绪活动是人体内各种器官的机能,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紧密不可分的。
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协调的。
但当人的情绪强烈深刻迅速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构成病因,直接影响人们身体的健康,即情志致病。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上说:“暴怒伤肝,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1.1 病机情志致病与五脏密切相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但在五脏中,肝脏与情志的关系最为密切,“七情之病必由肝起”,各种原因导致的情志不疏,急躁易怒,紧张焦虑,其进而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肝失疏泄,气血瘀滞,阴阳失衡而引发多种疾病[1]。
然《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上曰:“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同时《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指出:“七情损伤脏腑,以心、脾、肝三脏多见”。
神是人体生命活力的表现,人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反映人的生命活力。
《素问·移精变气论》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然神有脑神,心神之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脑为元神”、“心为识神”,“神明有体有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出于心”。
情志致病与情志治病
情志致病与情志治病(一)情志致病情志疾病,即人们常说的“心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某些心理疾病、心身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情志活动对健康并无大碍,但情感波动过于剧烈,超过正常限度,即“情志过极”,就可以引起阴阳偏盛,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即情志致病。
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下气……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调经论》说:“喜则气下,悲则气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1.“喜则气下”或“喜则气缓”由于喜而过度,引起心气涣散,神思错乱等症。
故经云:“喜伤心。
”如《儒林外史》中,范进听到中举的消息后,高兴过度而手舞足蹈地拍手大笑,就是因为暴喜伤心而发狂的。
2.“怒则气上”因为暴怒过度,影响肝的疏泄,引起肝气上逆,而出现头晕目眩,心跳骤快,血压剧升,甚则导致脑血管意外。
故经云:“怒伤肝。
”如《三国演义》中的吴将周瑜被诸葛亮“三气”之后“怒气填胸,坠于马下”,终因暴怒而亡。
3.“思则气结”由于忧思过度,使脾气郁结,运化失调,导致纳呆、胃胀、乏力、消瘦等症状。
故经云:“思伤脾。
”如《列子·天瑞》中的“杞人忧天”描述“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就是因思气结而出现的“废寝食”病证。
4.“恐则气下”由于惊恐过度伤肾,使精气内损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阳痿、精神委靡、神志错乱等症状。
故经云:“恐伤肾。
”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在长坡桥大喝:“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战?”喊声未绝,曹操身边的夏侯杰吓得肝胆破裂,倒撞于马下。
夏侯杰就是受恐吓而死。
5.“悲则气消”因为悲伤过度,使肺气抑郁,耗气伤阴,而出现胸闷、咳嗽、盗汗、吐血,甚至殒命。
故经云:“悲伤肺。
”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戚戚然忧于心而伤于脾,最后影响肺,终成“肺痨”而葬身。
(二)情志治病情志疾病,如用传统的方法治疗,往往收效甚微,而用中医的情志相克(即“心药”)治疗,则往往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疗初探
出现了脏腑偏盛偏衰时 , 则可使某种情志活动易于产生 , 或机体
1 . 1情志的分类 :情志是人接受 内外环境信息刺激而作 出的一 对某种情志刺激 的耐受度 降低 , 进而导致某种情志疾病的发生。
种精神反应 , 是人对客观事物 的一种态度。可分为两大类 : 一类 22心 神 素质 的 影 响 : . 控制 调 节 机体 对 情 志刺 激 耐受 程 度 的是 心 是肯定的 、 积极的情志如满意、 愉快、 喜爱 ; 一类是否定 的、 消极 神。但人类心神对情志刺激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却存在着较大差 的情 志 如 不满 意 、 痛苦 、 愁 、 忌 、 怒 、 惧 、 忧 妒 愤 恐 仇恨 等 等 。积 极 异 , 种差 异 是 心 神素 质 的 高低 决 定 的 。 谓 心神 素 质是 由人 的 这 所
哀 愁 忧 则 心动 , 动则 五 脏六 腑 皆摇 。” 明 情 志变 化 以 心为 主 气不 足 者 善悲 。 心 说
宰。
3 情 志 致病 的 特 点及 病证
1 . 志 与 心神 的关 系 :情 志作 为 一 种 活动 ,必 然 受 到意 识 、 3情 思
的情 志 能 提 高 人 的生 活 能 力 , 强 精 力 、 力 , 使 人 去进 行 活 社会存在 、 增 体 驱 文化教育、 道德修养、 生活经验 、 个性特征等诸多 因素 较 道 动, 消极 的情 志会 降低 人 的生 活 能力 , 弱 人 的精 力 、 力 。 类 决 定 的 。具有 较 合 理 的社 会 存在 地 位 , 高 的文 化 教 育 、 德 修 减 体 人 的情 志 尽 管纷 繁 复 杂 , 国医 学 归纳 的喜 、 、 、 、 、 、 祖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养水平 , 较丰 富的生活经验之人 , 心神素质较高。具有妥 当处理 七情 却 大 体概 括 了情 志 的基本 形 式 。 情 志刺 激 的 心理 技 巧 , 受 到 情 志 伤 害而 致病 。反 之 , 神 素 较少 心 缺 则 1 . 志与 五脏 的 关 系 : 证 唯 物 主 义认 为 : 质 是第 一 性 的 , 2情 辨 物 精 质较 差 之 人 , 乏 妥 当处 理情 志 刺 激 的心 理 技巧 , 易受 情 志 伤 神是第二性的。 故情志活动的产生是以五脏及气 、 精、 血、 津作为 害 而导 致 情 志疾 病 的 发生 。 . 体 物质基础的。《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五脏化五气 , 说 “ 以生 23体质 因素 的影 晌 : 质 是 人 群 中 的个体 在 其生 长 发 育过 程 中 喜怒 悲 忧恐 。” “ 志为 怒 ”心 “ 志 为喜 ”肺 “ 志 为忧 ”脾 形成 的代 谢 、 能与 结 构上 的特 殊 性 , 肝 在 ; 在 ; 在 ; 机 这种 特 殊 性往 往 决 定 着他
病由心生—看情志如何致病
病由心生—看情志如何致病首先,七情致病可直接伤及所对应的脏腑。
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正常承受范围,就会导致相应脏腑的病变。
比如大怒则伤肝,过度思虑则伤脾,过度悲忧则伤肺。
比如之前文中提及的大怒伤肝而致晕厥、脑卒中的例子;再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悲观,经常梨花带雨,悲忧不止,所以才有咯血及喘证的发生,这就是过度悲忧而伤肺的例子。
许多青少年在高考阶段,脾胃功能会大大下降,表现为脾胃虚弱,常常饭后觉得困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高考压力过大、思虑过度所致。
其次,情志失调最易影响气机运行。
《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过怒则肝气易于上逆,甚至血随气逆,出现面红目赤、头目胀痛。
比如吵架吵得面红脖子粗,就是因为怒气太盛,肝气上逆所致。
有时愤怒到极点,还会气得吐血、晕厥。
喜则气缓,过喜则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神志失常,癫狂、神昏,甚至心气暴脱,出现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症状,范进中举就是最好的例子。
悲则气消,过悲则肺气耗伤。
人在悲伤时,常会哭哭啼啼,导致肺气大虚,同时损伤气血,出现精神不振、气短、乏力、胸闷等症状。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就是悲则气消的绝好例证。
恐则气下,过度恐惧则肾气不固,最常见的就是二便失禁。
如当人遇到惊恐之事,心理素质薄弱者,常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这就是由于恐则气下所致。
惊则气乱,突然受到惊吓则气机紊乱,出现心神不定、慌乱失措、神志错乱等。
如“惊出一身冷汗”“一惊之下手足无措”。
另外,受惊之时,气血紊乱,还会影响思维能力,反应迟钝,一时呆在当场。
思则气结,过度思虑则伤脾,导致脾气郁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等。
比如刚刚失恋的人,由于伤心过度,思虑过多,最易出现的就是食欲不振。
情志疾病最易影响心、肝、脾三脏。
这是因为在中医里,心藏神,主人之神志活动;肝主疏泄,条畅情志;脾主运化,主思。
中医情志致病与治疗研讨-中医研究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情志致病与治疗研讨-中医研究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医情志致病中医情志致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心理学的基础内容。
根据中医学理论,情志异常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去平衡,以致正气虚弱,邪气入侵而致病。
但是情志致病是由什么因素引起,又会有怎样的表现方式呢?因此需要首先探讨情志致病的病因和病机,以便更深入了解情志活动。
1中医情志致病的病因情志的病因是指导致各种病症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情志病因可分成情志刺激以及引起刺激的内外因素。
情志刺激是导致情志病症发生的原因,它致病的作用可以从情志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情志性质来把握。
对于不同的刺激对于同一个人具有不同的强度反应,同一情志刺激对于不同个体其反应也尽不相同。
能直接成为病因的强烈的刺激常常是由出乎意料的重大收获、突发的灾难、巨大的打击等引起的,它们可以激发人的不良情绪,对人体起着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
有时,情志刺激强度不大,但是持续时间过长,产生累积效应,也可成为致病的因素,如家庭不和、工作压力、所不得等刺激引起的,其强度虽然不大,但是作用的时间长,频率大,比较典型的非《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莫属[5]。
情志刺激还可以根据其致病方式分成单一情志刺激和多种情志交织刺激两大类。
单一情志刺激只要是指由内外环境变化个体产生的导致情志病症发生的单种异常情志反应;而多种情志交织刺激是指由内外环境变化个体产生的导致情志病症发生的多种异常情志反应组合。
情志刺激只是引起情志病症的前提条件,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是个体因素,即情志内因。
情志内因可以从个体心理和个体生理来把握。
其中个体心理主要从知、情、意三方面来探讨。
在认知因素方面,认知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认识和感知和个性因素,认知因素受到个体的学识、经历、判断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对于同一社会,对于不同的人则引起的情志变化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个性方面,个性因素不仅影响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反映,而且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在意志方面,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够长时间承受各种精神压力,并可逐渐化解,而意志薄弱的人在承受一定压力后,很容易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情志致病
脾胃病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生多与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素体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而情志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志活动依赖脏腑精气的充盛及气血运行的畅达,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情志失调则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职出现相应的临床病证。
情志致病的病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伤脾,气机结滞,升降失常,运化失职。
《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归,故气结矣。
”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力,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景岳全书·痞满》“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发生呕吐,气机不利,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痰气交阻于食道,渐生噎膈,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致大便秘结,思虑过度,日久甚则既耗心血,又损脾气,可形成心脾两虚之证。
“怒则气上”,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和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调节情志活动。
恼怒伤肝,而肝病最先传脾土,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情志失调,肝失条达,气机阻滞而腹痛。
《证治汇补·腹痛》“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
”脾胃素虚,复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小肠无以分清泌浊,而成泄泻,《景岳全书·泄泻》“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气机不畅为痞满,气机不畅,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若肝气逆乘肺胃,导致胃气挟痰上逆,亦能动膈发生呃逆。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所谓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情志失调时,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反之,通过调理情志,也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情志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等症状。
过度的喜悦则可能使心气涣散,出现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
忧愁思虑过度,容易损伤脾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问题。
悲伤过度会耗伤肺气,使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
恐惧过度则伤肾,可能出现腰膝酸软、二便失禁等。
中医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首先注重的是“情志相胜法”。
这一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和治疗的效果。
例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陷入纠结无法自拔时,可以用激怒他的方法,使其气血上冲,从而打破过度思考所导致的气血瘀滞。
“喜胜忧”,当一个人忧愁难解时,给他讲一些开心的事情或者制造欢乐的氛围,能够缓解忧愁的情绪。
除了情志相胜法,中医还强调“移情易性”。
这意味着通过改变患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来转移其不良情志。
比如,对于总是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的人,可以引导他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登山、旅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使其心情开阔;或者鼓励他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音乐等,让其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忘却烦恼。
另外,中医认为环境对情志的调节也非常重要。
一个安静、舒适、优美的环境有助于舒缓情绪。
比如,在治疗情志疾病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居住在宁静的乡村,或者在房间里布置一些绿色植物、摆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放松、平和的氛围。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也是调理情志的重要环节。
医生通过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理解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同时,医生还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引导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药物治疗也是中医调理情志的一种手段。
中医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原文
中医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原文情志致病是中医理论中一个核心的概念。
根据中医的观点,情志是指人的情感、意志、思维等心理状态,而情志致病则是指人的不良情志状态对身体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
情志致病原文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以下是一篇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原文,内容涵盖情志致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和预防治疗方法。
更详尽的介绍可咨询中医专家。
论情志致病情志致病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人的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根据中医的观点,情志是指人的情感、意志、思维等心理状态,而情志致病则是指人的不良情志状态对身体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
情志致病原文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在这部古老的典籍中,对于情志致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等都有详细的论述。
情志致病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情志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每个器官都有其对应的情志,例如心主喜悦,肺主忧思,肝主怒,脾主思虑,肾主恐惧。
当人的情志长期处于不良状态下,会直接影响相对应的脏腑器官功能,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其次,情志的不良状态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情志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导因素之一,若情志失调,则会影响气血的流通和调节,从而导致气滞、气郁、血瘀等疾病的发生。
再次,情志对人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情绪状态与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不良的情志状态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得人体的抵抗力降低,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袭,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最后,情志不良还可能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来影响人体的健康。
情绪的波动会对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内分泌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相关疾病。
在《黄帝内经》中,对于情志致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详细的论述。
预防方面,中医强调人的情绪应保持平和、稳定。
避免长期的情绪波动,特别是大喜大悲之事。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并且要有适度的体育锻炼。
论情志的致病机制
论情志的致病机制[摘要] 情志致病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病因方面,祖国医学认为情志致病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次与个体适应性有关。
在病理机制方面,认为情志异常可导致体内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平衡的破坏,以致正气虚弱,邪气入侵而致病。
情志致病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特的七情内伤病因学说及病理机制。
本文仅就情志的致病机制做一粗浅探讨。
一、情志致病的病因学说情志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体验与人的整个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中包括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文化修养、生活习惯以及个人理想、信仰、性格、能力、情感、意志等。
因此人的情志活动做为心理因素的反映,一般可分为愉快的或积极的情志,不愉快或消极的情志两大类。
凡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就能引起人的肯定态度,产生愉快,积极的情志,这种情志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能起良好的激活作用,从而激发机体的潜在能力,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使人保持健康。
凡是不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引起否定态度,并产生不愉快。
消极的情绪。
如愤怒、恐惧。
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
这些情志的产生,一方面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必要反应,另一方面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稳,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对机体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宋·陈言在《三因方》中把这种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志明确规定为致病的三大病因之一,即“内因”。
指出“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
可见情志不仅是人体正常的心理反应,同时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1.情志致病的必要条件情志之所以能够成为病因,这与情志刺激阈值的大小及个体适应性有直接关系。
如《灵枢·口问篇》中云:“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其中“大”即指刺激的强度,“卒”指刺激发生的方式。
说明情志刺激作用于人体能否成为病因,与该种刺激的类别,强度及产生的方式有直接关系。
情志与疾病
情志与疾病中医养生之道的精髓不过区区十余字,“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和于术数,不妄劳作……〞其实又何须多言呢,十几个字早已把人体五脏、六腑、精气神的调理通通概括了。
中医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称为“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很正常。
但凡事过头了,精神刺激太大,人的心理就会出问题。
中医认为,兴奋过头或者抑制过头,都会造成“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简单说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头晕失眠、多疑易惊都是。
这种病症在中年妇女身上又较为常见。
一、情志与疾病发生开展关系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
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说明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生理根底的。
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响。
正常的七情活动是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
反之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异常的情志活动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百病丛生。
正所谓七情过及,才可致病。
宋代陈无择?三因方?记载:“忧伤肺者,夜寐不安〞,悲气伤心胞“善忘不识人〞,恐伤肾“犹豫不决〞,惊伤胆那么“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情志过用或失控容易导致疾病,甚至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在中医学的认识中,很多病症都和情志有关。
例如心悸,不寐,厥证,郁证,癫证,头痛,眩晕,中风等等。
二、情志病的致病特点及其表现情志所以致病,主要是通过影响五脏气机而产生五脏病证。
如?灵枢·寿天刚柔?所云:“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而且不同情志所致五脏气机变化不同,故?素问·举痛论?有“九气为病〞“百病生于气〞之说。
所谓“怒那么气上,喜那么气缓,悲那么气消,恐那么气下,惊那么气乱,思那么气结〞。
情志致病机制探讨
aeesn eo ras Cii l rv n o n ra e t f m t nl i ressol ou n ajs eto yn g sec f gn . l c ee t na dt t n o oi a ds d r h u fc so dut n f i o n ap i em e o o d m
《 医方 考 ・ 志 门》 魏 志》 载华佗 以激怒 法 治 情 引《 所 愈郡 守病 之 案 例 时 分 析 到 : 经 日: 则 气 结 。气 “ 思
《 吕氏春 秋 》中也 有 “ 病 怒 起 ” “ 喜 、 怒 、 百 ,大 大 大 忧、 大恐 、 哀五 者接 神则 生 害矣 ” 大 的论 述 , 皆说 明 了情绪 与 疾 病 的 密 切 关 系 。 当 代 学 者 孟 昭 兰¨ j 说 :情 绪 给人 们 带 来 快 乐 和 满 足 , “ 又使 人不 可 避
Ke ywo d r s:e t n , ah p iss me ha im moi s p to oe i , c n s o
情 志 致病 自古 以来 已为世 人所 公 认 , 例如 《 管
子 ・ 内业 》 出 “ 指 暴傲 生怨 , 忧郁 生疾 , 困乃 死 ” 疾 ;
制理 论调 治 情 志 病 症 奠 定 了 理 论 基 础 。 如 吴 昆
dn nvrt hns Mein ,ia ,5 0 ,hn ) ogU i syo C i e dc eJn n2 0 1 C ia ei f e i 1
Absr t tac :To e po e t ah g n c me h n s o moi n . e beiv h te to s la o d sr c in o x lr he p t o e i c a im fe t s W le e t a moin c d t e tu t f o o t e b d i l h o g h n i e c f i n an a a c d s p i g a t i e fq n z n a d , n a h o y man y t r u h t e i cd n e o n a d y g b ln e, ir tn c i t so ii a g n a d d m— y u vi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疾病诊断与调理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疾病诊断与调理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情志疾病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情志疾病是指由于情绪波动、情感不稳定等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情志疾病的诊断与调理方法。
一、情志疾病的诊断黄帝内经认为,情志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方面的表现。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志疾病及其诊断方法。
1. 忧郁症忧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志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等。
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忧郁症的诊断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象来判断。
舌苔厚腻、舌质暗红,说明患者体内湿热郁结,需要通过调理脾胃来改善症状。
2.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情志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心悸等。
黄帝内经认为,焦虑症的诊断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来判断。
脉象细数、有力,说明患者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需要通过调理心脏来缓解症状。
3. 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情志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自卑、无力等。
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抑郁症的诊断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来判断。
面色晦暗、无光泽,说明患者体内气血不足,需要通过调理肺脾来改善症状。
二、情志疾病的调理黄帝内经提出了多种调理情志疾病的方法,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调理方法。
1. 饮食调理黄帝内经认为,饮食对情志疾病的调理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忧郁症患者,可以多食用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等;对于焦虑症患者,可以多食用具有安神作用的食物,如香蕉、糯米等。
2. 情绪调理情绪调理是调理情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黄帝内经认为,情绪稳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
可以通过参加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3.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黄帝内经中常用的治疗情志疾病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可以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川芎、红花等;对于焦虑症患者,可以使用具有安神作用的中药,如黄连、酸枣仁等。
《内经》有关情志病因理论
于艳 红
关键 词 :《 内经 》 ;情 志;情 志 病证 ;病 因
d l 1. 6/i n17—792 1. .0 o: 03 9 .s. 22 7.0 1 40 1 9 js 6 2 文 章 编号 : 17-7 9 (0 1 2 .0 1 2 622 7 2 1 ).400 — 0
一
发病证发 生。 情 志刺 激 的强度 是 能否 发病 的关键 。一般 而言 ,
只 有那 些在 强度 上 超过 了机 体 耐受 程度 的情 志刺 激才 有 可 能致 病 。《 内经 》对 此 早有 记载 ,如 《 问 ・ 评 素 通 虚 实 》说 :“ 隔塞 闭绝 ,上 下不 通 ,则 暴忧之 病 也 ” 。 有 时情 志刺 激 的强 度虽 不 甚剧 烈 ,但持 续 时间 过久 , 产 生 了累积 效应 ,也可成 为致 病 因素 ,导致 发病 。如 : 《 问 ・ 五过 论》说 :“ 素 疏 离绝 苑结 ,忧恐喜怒 ,五脏 空虚 , 气 离守 ” 即表 明长 时间的思虑 不解 , 血 。 可致 “ 五 脏 空虚 ,血 气离 守 ” 。 情志刺激致病 方式,《 内经 》 论述 了单一情志刺激和 多种情志交织刺激 2类 。单一情志刺激指 由内外环境变 化个 体产 生的导致情志病证 发生的单种异常情志 反应 。 如 :《 问・ 素 举痛 论》云 :“ 惊则 心无所 倚 ,神无所归 ,虑 无所定 ,故气 乱矣” 。说明惊能损伤心神 ,使心神不安 , 甚至心神错 乱。多种情志 交织 刺激是 由 内外环境变化个体产 生的导致情志病证 发 生 的异常情志 反应 组合 。如:《 灵枢 ・ 口问》日:“ 悲哀愁 忧则心动 ,心动则 五脏六腑 皆摇 ” 灵枢 ・ 天刚柔》云 。《 寿 “ 忧恐 忿怒伤气 ,气伤脏 ,乃病 证 ” 。
中医情志护理
中医情志护理ﻫ情志致病得特点ﻫ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与情绪亦称为“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就是人体精神活动得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得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与,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情志致病,主要就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得病证。
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ﻫ《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
”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就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
另外,不同得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得症状多见、ﻫﻫ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ﻫﻫ《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得影响就是不相同得,所以导致得症状亦各异。
ﻫﻫ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得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就是思,并于肾则恐,就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就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得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得治疗与预后有很大得关系、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得:“当就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
”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就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得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得方向发展、反之,保持开朗乐观得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与意志顽强得人,将有利抗邪能力得提高,促进疾病向好得方向转化。
当代情志致病病案研究报告
当代情志致病病案研究报告当代情志致病病案研究报告引言: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压力和情感困扰。
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许多人遭受情志困扰。
这种情志困扰被认为是导致心理与身体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报告旨在研究当代社会中情志致病的案例,并探讨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一、情志致病的定义与机制:情志致病是指人们在长期持续的负面情绪和压力下,导致身心健康出现异常变化的状态。
这些负面情绪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愤怒和悲伤等。
情感困扰引发了机体内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自律神经系统的紊乱以及免疫系统的紊乱等。
这些生物化学变化可能导致潜在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统问题等。
二、情志致病的案例研究:1. 丽丽(化名)是一名年轻的职场女性,长期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她常常加班到深夜,无法平衡工作与个人生活。
由于长期的忧虑和抑郁情绪,她逐渐发展出严重的焦虑症状,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整,她的身心健康逐渐恢复。
2. 张先生是一名退休的老人,突然失去了妻子。
由于长时间的悲伤与孤独,他开始出现心脏病症状,如心悸、气短等。
他的身体健康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心脏病发作。
治疗过程中,医生除了对他的心脏进行治疗外,还关注他的心理状况,并为他提供心理支持。
三、情志致病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情感困扰的持续存在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长期抑郁和焦虑会导致激素水平的不平衡,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时,情感困扰会产生负面的心理反应,如对身体自我照顾的忽视,导致饮食不健康、睡眠不足等问题。
这些负面影响进一步损害了个体的健康。
四、情志致病的应对和治疗:情志致病需要综合治疗和干预,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等。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减轻压力,并学会有效应对困境。
药物治疗可以用于缓解情绪症状,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另外,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也是关键,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等。
《内经》情志病特点及治疗浅析
《内经》情志病特点及治疗浅析
徐兴国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1996(14)2
【摘要】情志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突然强烈的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一种疾病.中医七情是把人体复杂心
理活动归纳为七种情感,并以七情的形式表明人体心理活动在外的具体体现.七情在
过激的情况下可成为脏腑致病的心理因素.其病机如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所指,是情动则乱、脏腑所伤、相克脏腑乘之而致.其主要致病特点:
【总页数】1页(P16-16)
【关键词】内经;情志病;气机病变;五脏;神形病变
【作者】徐兴国
【作者单位】四川渠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R229
【相关文献】
1.浅谈《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致病特点 [J], 王非;安平;修圆慧;王平
2.《黄帝内经》情志病调摄 [J], 曾庆明;商晓明
3.由中国古典文学故事看《内经》情志病 [J], 陈铭泰;门凌
4.《内经》情志致病特点概述 [J], 章红英
5.从《黄帝内经》探析情志病 [J], 雷文婷;师建梅;刘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志致病特点及致病机制探析于艳红,指导:乔明琦,张惠云(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摘要:针对目前情志致病日益增多的现状,结合文献资料及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情志致病具有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多情交织共同致病易伤潜病之脏、特定情志单一致病易扰乱心神、情志易扰乱气机影响病情转化等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情志病机,表现为阴阳失调、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经络受阻、形质亏损、痰凝血瘀、化火伤阴,对临证制定确实有效的辨治方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情志;疾病;致病特点;致病机制;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1)11-2188-03收稿日期:2011-03-0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1CB505102)作者简介:于艳红(1975-),女,河南商丘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肝藏象生理病理及情志致病机理。
通讯作者:乔明琦(195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肝藏象生理病理及情志致病机理;情志病证临床诊疗规范。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复杂反应,以内脏气血为物质基础。
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竞争加剧、心理压力增大,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1-4]。
因此,探明情志致病特点及致病机制,对临证制定确实有效的辨治方药具有重要意义。
1致病特点情志致病可直接伤及内脏,《内经》认为心在志为喜为惊,过喜或过惊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其后,张景岳提出了“五志首先影响心神,后伤相应之脏”的观点。
迨至清代“七情之病必由肝起”为医家魏之绣所体悟,同代医家王士雄所阐发。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指出:“七情损伤脏腑,以心、脾、肝三脏多见”。
由上看出,中医学对情志致病方式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的,自《内经》五志伤五脏论提出两千余年的时间里,又发展提出了五志伤心、七情伤肝、七情易伤脏腑等理论。
我们课题组经查阅情志致病的古代医案,并结合大样本分层抽样调研,进一步提出如下认识[5-8]。
1.1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情绪具有巨大复杂性,人们日常体验到的情绪往往是多种情绪的组合。
因此七情内伤,往往两种以上情志交织伤人,如忧思、郁怒、惊喜等。
而且多情交织致病,往往首先伤肝。
如:“《临证指南医案·卷六·郁》说“悒郁动肝致病。
久则延及脾胃中伤,不纳不知味……情志之郁,药难霍然”;“因抑郁悲泣,致肝阳内动”;“惊惶忿怒都主肝阳上冒”。
近年有关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亦表明,恼怒悔恨、郁怒冤屈、忧愁思虑等两种以上情志组合伤肝,为当今临床常见情形。
由于正常情况下,肝调畅情志具有调节情绪反应保持心情舒畅的作用;因此,在内伤发病情况下,情志刺激易于首先伤肝,导致肝疏泄失常。
疏泄太过,产生肝气逆证,可见烦躁易怒,甚则无端发火,失眠多梦,头痛,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胃脘胀痛或嗳气吞酸,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理家能力下降等;疏泄不及,产生肝气郁证,可见情绪低落或抑郁寡欢,胸闷或胸胁不舒,腹部胀满,疲乏,食欲不振,遇事为难或退缩行为等。
1.2多情交织共同致病易伤潜病之脏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
潜病之脏腑是指潜病所在的脏腑。
七情内伤不仅多损伤肝脏,而且还易于损伤潜病之脏腑。
例如曾患胸痹、真心痛、飧泄、头痛等病证的患者,虽临床症状已经消失,但遇有情志刺激,最易首先出现原先所患病证的临床症状。
如遇有情志刺激,胸痹患者易首先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真心痛患者则易出现心前区疼痛,甚至两臂内痛;飧泄患者易首先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头痛者则易先发偏头痛等症状。
1.3特定情志单一致病易扰乱心神近代尤其当今研究资料表明,特定情景下,特定情志———惊容易扰乱心神,导致心神错乱、精神失常。
1.4情志易扰乱气机影响病情转化情志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以气血畅达为基础,故情志异常多先使脏腑气机紊乱。
不同的情志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情志影响脏腑气机的病变规律,《素问·举痛论》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在情志刺激影响气机的诸多病证中,以肝气失调最突出。
由于肝气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脏腑功能活动稳定有序,情志活动正常。
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根据其所致病证的不同表现,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常因抑郁伤肝,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称为“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等。
二是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称为“肝气上逆”,多表现为急躁易怒。
气机紊乱是情志刺激的基本致病特点之一,而致病之后,易于转化则是其另一特点。
这是因为情志刺激可导致脏腑气机失调,而气机失调又可妨碍机体的气化过程,引起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从而继发多种病证。
气机郁滞日久,可化热化火;气机逆上,亢奋有余,也可化热化火,以致火热内生。
精血津液的施泄、输布可因气机郁滞而不畅,产生精瘀、血瘀、痰饮等病变,而痰饮与瘀血互结,则又可致癥积、肿瘤等。
总之,气机紊乱,日久不愈,或气病及血,或郁而生热,或津聚为痰,或气逆成热,变化多端,形成多种疾患。
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有利于疾病康复。
情绪积极乐观,七情反应适当,当怒则怒,当悲则悲,怒而不过,悲而不消沉,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
二是诱发疾病发作和加重病情。
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诱发疾病发作或使病情加重、恶化。
故《医圣阶梯》说:“夫气病因当因病而药,尤当以平怒为先,胸襟洒落,怀抱宽舒,庶有其效。
苟藏怒蓄怨,药亦何济?”患者必须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才有利于情志病证的治疗和康复。
2致病机制致病机制即病机,是中医学特有的名词术语,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病机,无失气宜”。
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与病因进行斗争,体内所产生的阴阳脏腑气血功能的变化。
疾病过程中体内的这种变化左右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及转归,是疾病外在临床表现的内在根据。
情志病机有其独有的特点。
2.1阴阳失调情志刺激可致阴阳的损伤,而影响形体,产生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调经论》也说:“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很明显《内经》的这些论述指出了情志因素导致阴阳失调的两种情况。
其一是致阴阳的逆乱,阴阳失其常态,形体受伤而致疾病的发生。
此种情况多产生暴、急、实证。
其二是伤阴损阳,造成阴阳的相对偏盛偏衰,形体受伤而致疾病的发生。
此种情况多产生虚损或虚实夹杂性疾病。
2.2气机紊乱情志病证的早期,情志刺激破坏了心理与生理和谐有序的状态,从而使脏腑气机紊乱,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变化。
其中以气滞、气逆和气闭多见。
气滞多因情志抑郁,影响气的流通,形成全身或局部气的运行不畅或停滞的病理变化。
气逆多因愤怒暴怒,导致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的病理变化。
气闭多因突然的情志刺激,使气机闭阻,气不能外达,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病理变化。
情志刺激影响脏腑气机的病变规律《素问·举痛论》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气机紊乱一般属于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的早期。
在情志刺激影响气机的诸多病证中,以肝气失调最突出,又有肝气升发太过的肝气逆和肝气运行不畅的肝气郁两种病变。
肝气失调,疏泄失司,常可累及其它脏腑,造成其它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
气机紊乱作为情志病证的早期机制在治疗学上更具重要意义,临床常见有抑郁恼怒使肝气失调,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不升,清气在下,发为腹泻。
其病变尚浅,若取治于情志疏导,每可获效。
2.3脏腑受损各种情志刺激均可引起情志异常,直接损伤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失常。
并且初期以多情交织损伤肝藏和潜病之脏为多见。
清代医家王士雄曰:“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
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
”情志病证中期、后期常由肝脏累及它脏受损。
损伤不同的脏腑,则有不同的表现。
如《灵枢·本神》说:“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2.4经络受阻经络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与通行气血的作用。
《内经》认为情志刺激也可引起经络阻滞而致病,如《素问·痿论》说:“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言情志刺激损伤胞络而为病。
《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
言情志刺激可致经络阻滞不通,而产生形体麻木不仁之症。
2.5形质亏损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同样也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情志刺激,日久不已,则易引起精气血津液的虚损,如《素问·疏五过论》说:“离绝苑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
《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灵枢·寿夭刚柔》云:“忧恐忿怒伤气”。
孙思邈也说“怒甚偏伤气……气弱病相萦”。
《养生论》说:“喜怒悖其正气”。
情志刺激损伤精气血津液的原因有3个方面。
首先,五脏精气血津液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七情过用或五志化火均能耗损气血、灼伤阴津;其次,七情皆易伤及脾胃,使后天生化无源,久之终致精津涸竭;再次,某些情志刺激又可直接耗伤精血,如大惊拌恐之精气流淫、暴怒伤肝血随气逆之出血等。
情志活动与形体物质是辨证的统一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协调统一则人体健康无病,若协调统一关系破坏则疾病萌生。
这种关系在诊断学、治疗学和养生学上,特别是在中医精神病学上有较大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2.6痰凝血瘀津液与血本系体内精微物质,其运行、输布、排泄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此气机失调是津液停留,水湿内生,聚痰成饮和血行障碍,瘀血停留的直接原因。
而情志刺激每每首先干扰气机,使气机紊乱,故情志病证过程中,常可见痰饮内生,瘀血停留。
如陈无择在论及胁痛时指出:“因大怒,血著不散,两胁疼痛,皆由瘀血在内。
”在论及衄血时又云:“病有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爆喜伤心,皆能动血,蓄聚不已,停留胸间,随气上溢,……发为鼻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