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养生》原文

合集下载

《养生主》原文和翻译译文

《养生主》原文和翻译译文

《养生主》原文和翻译译文1、《养生主》原文和翻译译文《养生主》原文和翻译养生主【题解】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

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解释】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

督:中,正道。

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

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

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苏轼《养生》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养生》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养生》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养生》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养生》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

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

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

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21年版)译文: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

(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

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

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

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

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

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

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苏轼《养生》2、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译文:释智永的字,笔力深沉稳健,字体兼具众体之妙,精妙到了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如同读陶渊明的诗,初读好似平淡无奇,反复吟诵,才能品出它的奇妙意趣。

现在法帖中有道“不具释智永白”的,误收在了王羲之部中,但也并非释智永的字。

说“谨此代申”,这是唐末五代流行之语罢了,而且字也不精巧。

欧阳询的字,美观紧严超出众人,(他)尤其擅写小楷,朝鲜派使臣求购他的字,高祖感叹说:“他们看欧阳询的字,以为他是身材健壮高大之人。

”这就是不懂书法的缘故。

大凡字如其人,欧阳询相貌丑陋,聪明过人,现在看他的字,刚硬峭拔规矩严谨,这正与他的相貌相符。

柳公权的字,本承袭颜真卿,却又能自出新意,一字可价值百金,此话不假。

他说为人正直写字就端正,并非只是一句委婉的规劝,道理本就如此。

世上的小人,字虽然写得精美,但其神情终不免会有逢迎谄媚之态,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现出来,就像韩非子所说的“邻人疑斧”,或许真就是这样?但到让人看见他所写的字还是会厌恶他的地步,那么其人品就可想而知了。

苏轼养生二则文言文翻译

苏轼养生二则文言文翻译

原文:苏子曰:养生之道,莫先于调气。

气调则百脉流通,百病不生。

夫调气者,必先清心。

心清则神安,神安则气和。

气和则百脉自通,百病自除。

故养生之要,在乎养心。

又曰:养生之要,其次在节食。

夫节食者,非徒饮食之节,亦饮食之宜也。

饮食之宜,在于五味调和。

五味调和,则脾胃和平,脾胃和平,则五脏安和。

五脏安和,则四肢百骸皆得其所养。

故养生之要,在乎节食。

余尝游于山巅,见一老翁,须发皓白,步履轻健,问其所以,曰:“吾年已八旬,犹能登山涉水,无病无痛,盖因养生有法。

”余问其法,曰:“吾每日清晨,先调呼吸,次饮清茶,以养其气;午后,食少而精,以养其胃;夜深,静坐冥想,以养其心。

如此,数十年矣,故得年高而体健。

”余闻之,心悦而诚服。

于是,余亦效其法,调气以养心,节食以养胃。

未几,体健气充,百病不侵。

自是之后,余常以此法教人,人亦多效之,皆得康宁。

今译:苏轼说:养生的方法,没有比调养气息更为重要的了。

气息调养得当,那么血脉就会通畅,疾病就不会产生。

而调养气息的人,必须首先使心神清净。

心神清净,那么精神就会安定,精神安定,那么气息就会和顺。

气息和顺,那么血脉自然通畅,疾病自然消除。

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心。

又说:养生的关键,其次是节制饮食。

所谓节制饮食,不仅仅是饮食的节制,也是饮食的适宜。

饮食的适宜,在于五味的调和。

五味调和,那么脾胃就会平和,脾胃平和,那么五脏就会安宁。

五脏安宁,那么四肢百骸都能得到适当的滋养。

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节制饮食。

我曾经游历到山顶,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步履轻盈,询问他的养生之道,他说:“我今年已经八十岁了,还能登山涉水,无病无痛,这是因为我有养生的方法。

”我问他具体的方法,他说:“我每天清晨,先调整呼吸,然后饮用清茶,以此来养气息;午后,饮食少而精,以此来养脾胃;深夜,静坐冥想,以此来养心神。

这样坚持了数十年,所以能够年纪虽高而身体强健。

”我听后,心中喜悦并且真心佩服。

于是,我也效仿他的方法,通过调养气息来养心神,通过节制饮食来养脾胃。

苏东坡手书《养生论》

苏东坡手书《养生论》

苏东坡手书《养生论》苏东坡手书《养生论》拓本苏东坡手书《养生论》拓本,出自万历31年董其昌编辑《戏满堂法帖》。

绍圣二年四月八日书,苏轼时年60岁。

《养生论》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

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于道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

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

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世偏有一溉之功者。

虽终归于焦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子于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

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一斛,谓之良田,此天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

至于树养不同,则功妆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目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触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其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唯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劳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唯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元黄耳。

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

苏轼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苏轼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苏轼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散步逍遥,务令腹空。

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

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犯无恕。

”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

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息俱入。

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

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

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感到饥饿时才进食,还未吃饱就先停止。

然后悠闲地去散步,务必让肚子保持空的状态。

当肚子空了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室内(进行养生的静修),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坐着或者躺着随自己的方便,但关键在于收敛身心,让自己像木偶一样(静止不动)。

常常暗自告诫自己:“现在我的这个身体,如果稍有一点动摇,哪怕像毫发那样细微,就会堕入地狱。

(对待养生的规则)就像商鞅的法令,像孙武的军规,事情必须执行,有违反的绝不宽恕。

”又引用佛教的话语以及老子的话语,观看鼻尖的白气(这是一种静修时的观想方法),计算呼吸的出入次数,气息悠长细微好像若有若无,不要刻意用力。

数到几百次的时候,内心就会安静下来,身体也会静止不动,和虚空一样(平静),不需要刻意约束禁止(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不会动了。

数到几千次的时候,或者如果不能数了,那么有一个方法,它的名字叫做“随”:跟随着气息一同呼出,又跟随着气息一同吸入。

有时会感觉到这气息,从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中,像云气蒸发雾气消散一样(出入)。

自从开天辟地(这里表示从久远的时间以来),各种疾病自然就消除了,各种障碍也逐渐消灭,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开悟。

就好像盲人,忽然有了眼睛,这个时候哪里还用得着求人来指路呢?所以老人(我)的话就说到这里了。

苏轼有四味“长寿药”无事、早寝、安步、晚食

苏轼有四味“长寿药”无事、早寝、安步、晚食

苏轼有四味“长寿药”无事、早寝、安步、晚食原标题:苏轼有四味“长寿药”(诗话养生)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苏轼不少皇家贵族在古代以修炼仙丹为业,以求长生不老。

事实却是,长生不老只是个梦,长寿是可能的。

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北宋的大文豪苏轼有四味“长寿药”,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无事以当贵。

苏轼的意思是不要太在意功名利禄和荣辱得失,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即使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

《黄帝内经》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认为,正气是人体保持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正气充足,病邪就无从下手。

这相当于国防力量强大了,内忧外患减少很多,国家就会安定。

早寝以当富。

早睡的生活作息规律对健康也非常重要。

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黄帝问为什么远古时代的人超过50岁了依旧动作灵敏,没有衰老的迹象?岐伯回答了好几个原因,其中一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非常规律。

由此可知,遵循大自然规律,早睡早起的重要性。

安步以当车。

这强调了适当行走的重要性。

现在是电器化、机动化的时代,外出有车,上下楼有电梯,体力活也较少,可以说现代人非常缺乏运动。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则身体强健,如果静太多、动太少,动静失衡,则阴阳失衡。

因此,人们最好每天走一走。

晚食以当肉。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每天晚点吃饭,就像吃肉那么香。

其实强调了两点:一是饥饿时才吃饭;二是七分饱即可。

饥饿说明体内食物已经完成代谢,这时吃饭既能品味食物的美味,又顺应身体的需求。

另外,《素问》强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暴饮暴食会损伤肠胃功能,应该避免。

▲。

苏轼养生论文言文翻译

苏轼养生论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其一生好学不倦,兼修儒、道、佛三家之学,尤以养生之道独树一帜。

本文将就苏轼养生之理,略述一二。

夫养生之道,贵在调摄。

苏轼曰:“养生者,养性也。

”性者,心之主也。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身泰。

故养生之道,首在养心。

苏轼云:“养心莫善于寡欲。

”夫欲者,人心之病也。

寡欲则心清,心清则神明。

是以养生者,必先清心寡欲。

其次,苏轼主张顺应自然。

天地万物,各有其性。

人禀五行之性,应四时之序。

故养生者,宜顺四时之序,调五行之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乃自然之理。

苏轼曰:“春宜养肝,夏宜养心,秋宜养肺,冬宜养肾。

”养生者,当顺应四时,调养五脏,使气血流通,百脉调和。

再者,苏轼提倡动静结合。

动静相兼,乃养生之要。

动静适度,则气血流通,筋骨强健。

苏轼云:“养生之道,动静宜均。

”动静之宜,如水之润物,火之养木。

动静结合,方能养生延年。

此外,苏轼注重饮食调养。

饮食者,养生之本也。

饮食有节,则身体强健;饮食无度,则百病丛生。

苏轼曰:“饮食宜清淡,忌油腻。

”养生者,宜以五谷为主,杂以蔬菜、水果,以养脾胃,调五脏。

又曰:“养生之道,宜以茶代酒。

”茶能清心火,解酒毒,养生者宜常饮之。

酒则伤身,宜少饮或不饮。

最后,苏轼强调修身养性。

修身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也。

养生者,宜修身养性,以达身心和谐。

苏轼云:“养生之道,宜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宜读圣贤之书,行仁义之事,以修身齐家。

总之,苏轼养生之道,首在养心,顺应自然,动静结合,饮食调养,修身养性。

此乃养生之根本,延年益寿之道也。

《苏轼养生论》翻译(现代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尤其在养生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对苏轼养生理论的简要阐述。

养生之道,关键在于调整和保养。

苏轼认为:“养生就是养性。

”所谓性,指的是人的心灵。

心灵平静则神志安宁,神志安宁则身体安康。

苏东坡诗词【品苏东坡的养生诗】

苏东坡诗词【品苏东坡的养生诗】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还爱好医药商量,并与许多对中医药学造诣较深 时贫苦百姓既起到了治病疗疾的作用,又省却了贫苦群众无钱就医的苦恼,
者结友,探究有关医药学问,不仅自我修身养性保持健康的良好状态,他 因此很快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这些保健药粥至今仍为百姓沿用,比方用
还创办了“安乐坊〞(相当于今日的医院住院部),制作稀粥药剂供给贫困 白头翁、车前草等中药熬制的药粥可治腹泻,还有沿用至今的“苏合香丸〞
此至老仍身强体健,面色红润,才思灵敏。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而他却 和,能使口腔清洁,不但去腻,还能起到固齿作用。
处事达观,淡薄名利,并寄情青山秀水,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
“金丹不行成,安期渺云海,尸解竞不传,化去空余悔。〞这首诗说
“可使食无肉,不行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 明了苏东坡对求仙访道,服石炼丹很反感,他曾对当时社会上的士大夫阶
的文学家,可谓家喻户晓。但是苏东坡在医学上的奉献和作为,却鲜为人 乐观心情外,苏东坡的养分观也颇值今人仿效。
知晓。 “谪居淡无事,何异老且休,虽过靖年节,未失斜川游,春
“我昔在田间,寒疱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
江绿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中流遇漩涡。舍舟登 想象如隔生,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
百姓疗疾,真正为群众疗疾祛病做出了奉献。那是公元 1089 年,宋哲宗 等,据说也是苏东坡研制首创的。
四年间,苏东坡被派任赴钱塘(今浙江杭州)当地方官,他―上任,就遇到
苏东坡还制造了一套名为“香泉功〞的体疗调息功法,包括步息功、
了疫病大流行。那里,街头巷尾是一片病痛呻吟声,荒郊更是尸横遍野。 卧息功、爬行功和桥功四部分。比方步息功,也叫行息功,就是行路与调

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养生四诀

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养生四诀

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养生四诀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他不仅精通文学,而且喜好医药,善研养生,且对养生之道勤于总结,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

一天,一位朋友登门拜访,希望他写一纸养生格言,以利参考。

苏东坡略一思索,便提笔写道:“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苏东坡写的这四句养生口诀,强调了情志调适、生活习惯、运动健身、饮食节制等四个方面的养生要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无事以当贵”是指人在情志上应该快乐逍遥、忍让平和、知足常乐。

凡事应当做到有劳有逸、劳逸结合。

不要把名利得失看得过于重要,更不要疲于奔命。

“早寝以当富”是指在生活起居上应该具有良好的习惯,特别是要早睡早起,切不可夜生活过度,甚至无度。

“安步以当车”则强调了适当运动的重要性,特别是健步行走的养生保健作用,步行健身可以舒经活络、畅通气血、提高免疫抗病能力,只要持之以恒,自然百病难侵。

“晚食以当肉”是指不饥不食、知饥方食、当饥而食,即使是粗茶淡饭、蔬菜野果也会像吃肉一样香甜。

如果饮食不知饥饱,特别是饱食无度或嗜食肥甘辛辣、生猛海鲜,不仅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还会削弱自身的免疫力,危害身体健康。

苏轼的养生经

苏轼的养生经

苏轼的养生经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和美食家。

他生平历经无数苦难。

在宋神宗时,他被贬谪黄州。

在宋哲宗时,他又被贬谪惠州、儋州。

但苏轼能随遇而安,面对恶劣的处境能始终保持开朗、豁达、大度、恬适的心态。

在被贬嫡黄州时,他的生活十分困苦,处于“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恶劣境地,只能靠挖野菜度日,却仍能津津有味地创作《菜羹赋》。

苏轼活到了66岁。

这在一千年前也算高寿了。

在晚年,他依旧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并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及《苏沈良方》、《东坡养生集》等医学书籍。

那么,苏轼有哪些养生经呢?1.养护元气苏轼曾在《上皇帝书》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养生理论,他说:“人之寿夭在元气……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

”为了养护元气,使五脏六腑功能强健,他每天早晨都会进行“摩足养生”。

摩足养生的操作步骤是:①盘膝坐于床上,凝神静心,双目紧闭。

②叩齿数十下。

③深吸一口气,待气满腹中,再徐徐吐出,反复呼吸30次。

④以右手托住右足踝,使足底朝上。

再用左手掌根的小鱼际肌或拇指的指腹在右足足心的涌泉穴处做上下、左右的摩擦推揉,按摩涌泉穴200余次,随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左足的足心。

⑤用双手按摩眼、面、耳、项,直至皮肤发热为止。

⑥梳发百余次。

苏轼指出,“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胜之服药百倍”。

2.安步当车,晚食当肉据《东坡养生集》记载,一个朋友曾向苏轼请教长寿秘方,他回答说:“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苏轼解释说:“安步,缓行也。

晚食,晏食也。

已饥而食,蔬菜有过于八珍。

”3.常服姜乳饭丸苏轼喜欢收集民间的延年益寿秘方,并相信若长期服用这类秘方,就可高寿而童颜。

苏轼在游历钱塘时,曾在净慈寺中见到一个老僧。

这位老僧已经80多岁了,却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体力比小伙子还要好。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翻译:(小序未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②也。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

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养生论注释

养生论注释

养生论世上有人认为:神仙能凭修炼学到,不死能凭努力得到。

又有人说,最长的寿命只能达到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都同样的,超过这个岁数再往上,就没有不是虚假荒谬的了。

这两种说法都不合客观情理。

请允许我尝试着粗略地论述这个问题。

神仙,我们虽然不曾凭眼看到过,但典籍记载,旧史的传闻,都清清楚楚地论述过,神仙存在是一定的了。

似乎是特别禀受了什么奇异之气,禀承天然,并不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所能达到的。

至于养生得法,从而享尽天年,上等的可达到千余岁,下等的大约几百年,这种情况可以会有的呀。

可是世上一般人都不能精通养生之道,所以,没有什么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寿。

根据什么这样说呢?人们服药发汗,有时不能达到目的;可是惭愧内疚之情一旦涌集到心头,就大汗淋漓;整个早晨不进食,就饥肠漉漉地想吃东西;可是曾参心怀丧亲的悲哀,七天都没有饥饿的感觉。

半夜时分如果还坐着,就会迷迷糊糊地想睡觉;但如果内心怀有深沉的忧愁,那么,就通宵达旦地不能合眼。

结实的梳子理顺鬓发,浓烈的酒浆使颜面红润,也仅仅能得到这样的结果;但壮士如果大发雷霆,他的脸色就会迥异平常,头发竖起,顶起帽子。

从这些事例说来,精神对于形体的关系,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君主一样。

精神在内部躁乱不安,形体在外部就会受到损害,就像国君在上面昏庸无道,国内的人民就会在下作乱一样。

在商汤大旱的年头里种庄稼,单独得到过一次灌溉之利的禾苗,虽然最终难免于枯死,但必定是灌溉过一次的禾苗,枯死得晚一点。

既然如此,那么,灌溉过一次的好处实在不能轻视啊!可是世上人常说,发怒一次不足以伤害性命,悲哀一次不足以危害身体,因而轻视并且放纵自己的情志,这就像不能认识灌溉一次的好处,却盼望上好的谷子能从干旱的禾苗上结出来一样。

因此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懂得,形体依靠精神而立身,精神要借助形体而存在。

明白生机容易丧失,知道一次过失也能损害生命。

所以修炼性情来保养精神,安定心志来健全体魄。

爱怜和憎恶不寄寓在感情之内,忧愁和喜悦不留存在意念之中,恬静淡泊没有任何欲念,就能身体健康,气血调和;又加上呼吸吐纳的锻炼,服食丹药保养身体,使形体和精神紧密结合,表里之间互相协调。

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①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②。

译文: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友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解释]①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②两税及助役钱:新法规定,农民要交春秋两税,外加青苗助役钱。

苏轼反对之,以此讥讽。

2、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

我去那里买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

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

我作了一首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养生四句话

苏轼养生四句话

苏轼养生四句话
苏轼养生四句话
在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号东坡)的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辞赋中,有不少是论述自己养生保健经验的,如《问养生》、《续养生论》和《东坡至林》、《仇池笔记》等。

苏轼给讨教养生保健密方的朋友张鹗写过四句话:“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无事以当贵是指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考虑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比大贵能使人终其天年。

早寝以当富是指对于老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尤其是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都更加富有。

安步以当车是指人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而应多以步行来替代骑马乘车,多运动才可以强健肢体,通畅气血。

晚食以当肉是指人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来代替对美味佳肴的贪吃无厌。

苏东坡的这四句话,实际上可归纳为“情志、睡眠、运动、饮食”的养生要方。

苏东坡谈养生

苏东坡谈养生

苏东坡谈养生苏东坡谈养生[卷第六] 问养生余问养生于吴子。

得二言焉∶曰和,曰安。

何谓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为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

其变者微也,寒暑之变。

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

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

微之至,和之极也。

使此二极者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

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浮赫达于淮,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槔。

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

反逆眩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

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

顾凡病我者举非物也。

食中有蛆,人之见者必呕也。

其不见而食者,未尝呕也。

请察其所从生。

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

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

则虽与之接而不变安之至也,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是以私识其言,而时省观焉![卷第六] 论修养寄子由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但尽凡心,别无胜解。

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

但此胜解,不属有无,不通言话,故祖师。

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尽。

眼自有明医师只有除翳药,何曾有求明药。

明若可求,即还是翳固不可翳中求明,即不可言翳外无明。

夫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

若此是佛,猫儿狗儿得饱熟睡,腹摇鼻息。

与土木同,当恁么时,可谓无一毫思念,岂谓猫儿狗儿已入佛地。

故凡学人,当观妄除爱,自粗及细,念念不忘,会作一日得无所除。

弟所教我者是如此否?因见二偈警策。

孔君不觉耸然,更以问之。

书至此,墙外有悍妇与夫相殴骂。

声飞灰火,如猪嘶狗嗥。

因念他一点圆明,正在猪嘶狗嗥里面。

譬元丰六年。

[卷第六] 养生说已饥先食,未饱先止。

散步逍遥,务令腹空。

每腹空时,即便入定。

不拘昼夜,坐卧自便。

惟在摄身。

使如木偶,常自念言。

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毛发许,便堕地狱。

如商君法,如孙武令。

事在必行,有死无犯。

又用佛语及老君语,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养生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概念,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实践来提升人体健康、延长寿命。

以下是一篇关于养生的原文及译文参考内容。

原文: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发现通过一些方法和实践,可以有效地提升身体健康和增加寿命。

养生的理念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

养生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等。

饮食养生是通过选择健康的食物来滋养身体。

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谷物、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避免过多的油腻食物和糖分。

此外,中医药在饮食养生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观点,如根据体质选择适宜的食物、合理搭配食材等。

运动养生则是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强身健体。

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注重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增强体内的阳气。

此外,现代的健身运动如瑜伽、游泳等也被视为养生的好方式,能够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

精神养生是为了保持心理和情绪的平衡。

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而不是浮躁和焦虑。

一些实践如冥想、读书、欣赏音乐等都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另外,养生也包括注重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保持干净的居住环境,避免污染物质的暴露,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与自然亲近,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新鲜空气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译文:Health preserv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ating back to ancient times. In ancient times, people discovered that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and practices, it was possible to effectively improve physical health and increase lifespan. The concept of health preservation has continued to this day, becoming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pursue a healthy lifestyle.There are many methods of health preservation, including dietary health, exercise health, mental health, etc. Dietary health involves nourishing the body by choosing healthy foods. Traditional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emphasizes the intake of grains, vegetables, and fruits, while avoiding excessive greasy foods and sugar. In addi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so has many unique views on dietary health, such as choosing suitable foods according toone's constitution and reasonable food combinations.Exercise health involves strengthening the body through appropriate physical exercise. Traditional Chinese health-preserving exercises include Tai Chi, Qigong, etc., which focus on regul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Qi and blood in the body and enhancing the body's Yang energy. In addition, modern fitness exercises such as yoga, swimming, etc., are also considered good ways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s they can enhance flexibility and endurance.Mental health is about maintaining a balance of mind and emotions.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es inner peace and tranquility, rather than restlessness and anxiety. Practices such as meditation, reading, and enjoying music can help people relax and relieve stress. Furthermore, health preservation also includes improving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Maintaining a cle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avoiding exposure to pollutants are crucial for health. In addition, being close to nature and enjoying the beautyof nature and fresh air are also important aspects of health preservation.这篇原文及译文参考内容介绍了养生的起源和定义,并列举了其中的几种常见方法,包括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和精神养生。

苏东坡养生说

苏东坡养生说

苏东坡养生说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道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与虚空等,不烦禁制,白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效,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

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注意养生的人,食物要有节制,必须等到腹中觉得饥饿时,才可以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旷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时,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时就回到房里去准备做静功;不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用坐式或用卧式,听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体不让它动摇,像木头人一样,就算合法。

身体已经安置好了,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

就是“用之不勤”。

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即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两次。

数到几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虚空。

身体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

数到几千次以后,或无力再数下去,此时另有一个法子应付,叫作“随”字诀,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当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有时或感觉这个息似云雾蒸发散布于周身无数的毛孔中,不由鼻孔出入。

工夫做到这样地步,久远以来的各种病苫和障碍,都能够逐渐灭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开悟了;譬如瞎子,此时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够看见道路,用不着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东坡养生集》

《东坡养生集》

《东坡养生集》
《东坡养生集》简介
健康知识之养生之道,苏轼,又名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诗人、书画家。

他对养生之术也颇有研究,后人明王如锡为其编纂的12卷《东坡养生集》详细记载了他的养生经验,实为我国古代养生之道资料难得的记载。

苏东坡一生写过《问养生》、《书养生后论》、《养生说》、《续养生说》、《养生偈》等二十余篇文章,其中《续养生论》对道家功作了精辟阐述。

清代康熙年间的学者王如锡,将苏东坡有关养生的信札、论著汇集成《东坡养生集》,全书共十二卷,共列一千四十多条。

东坡养生集十二卷(内府藏本) ---出《四库总目提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养生》原文
原文: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

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

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

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

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

(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

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

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

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

已经饿了再吃,蔬
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

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

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