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

合集下载

论儿童美术审美心理及影响因素

论儿童美术审美心理及影响因素

MING RI FENG SHANG194音 画 时 尚文|褚 易论儿童美术审美心理及影响因素摘要:本文是对儿童在美术审美心理方面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儿童美术是指对儿童美术作品的关注和喜爱的偏向特点,是儿童审美心理中最具色彩的组成要素,影响儿童审美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并对儿童整体心理的发展和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儿童审美心理特点,是帮助儿童在美术特征方面形成良好气质,在绘画方面形成气质特点。

关键词:审美心理特点;阶段性;情感;影响因素儿童的个性是纯真的,这种个性决定了儿童对世界怀有一颗率真、好奇、充满想象的心。

直观性是儿童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儿童与成年人不同,他们不能从观察世界中获取对事物的概念把握,而是通过直观感受。

孩子们对事物的外在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直观力非常敏锐,这种直观性心理特征不仅表现于感知,也表现于思维。

儿童思维具有形象性、灵活性和跳跃性,在创作绘画过程中会打破成人的艺术常规,会将多种艺术体裁、风格等自由表现出来。

一、儿童审美心理态度的发展幼儿期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注意力不持久,想象很随意、开放,一般开始有接受优美艺术品的能力了,这一阶段也是发展阶段。

但2岁以前儿童是没有审美态度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认为:2岁的儿童,一般感知能力和审美感知力还没有分化,对于艺术品的呈现是作为一般刺激物,只起到促进儿童一般感知力的发展的作用,但这却是审美偏爱和审美感知性的基础。

而儿童到了3周岁左右开始出现初步识别物体美丑的信号。

比如,喜欢漂亮的红色鞋子,带花纹的石头,喜欢欣赏图画册等,这些表现了审美态度的萌芽。

3左右是儿童审美心理的发生期,表现出对优美物体的偏爱,会产生最初的审美态度。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按心理成熟的程度划分出不同的成长阶段,随着心智的发展和渐趋成熟,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有阶段性的。

皮亚杰的理论是把一般儿童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3岁到6岁为学龄前期,也是幼儿期;7岁到11岁为学龄初期,也叫童年期;12岁到15岁为学龄中期,也叫少年期。

阅读《秋风娃娃》,从幼儿审美心理特征的角度作简要评析,撰写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阅读《秋风娃娃》,从幼儿审美心理特征的角度作简要评析,撰写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阅读《秋风娃娃》,从幼儿审美心理特征的角度作简要评析,
撰写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摘要:
一、简要介绍《秋风娃娃》作品背景及作者
二、幼儿审美心理特征概述
三、从幼儿审美心理特征角度评析《秋风娃娃》的艺术特点
四、作品在培养幼儿审美情趣方面的价值
五、总结
正文:
【提纲】
一、简要介绍《秋风娃娃》作品背景及作者
《秋风娃娃》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幼儿文学作品,作者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某某。

该书通过讲述秋风娃娃的冒险故事,传递了友谊、勇气与成长的主题,深受幼儿喜爱。

二、幼儿审美心理特征概述
幼儿审美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对色彩的敏感、对形状的喜好、对故事情节的共鸣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这些特征决定了幼儿在欣赏作品时的喜好与需求。

三、从幼儿审美心理特征角度评析《秋风娃娃》的艺术特点
1.色彩丰富:《秋风娃娃》的插图画面色彩斑斓,充满童趣,符合幼儿对色彩的喜好。

2.形象生动:作品中角色的形象设计富有创意,如秋风娃娃、小鸟、小兔子等,让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

3.情节简单易懂:故事情节紧凑,贴近幼儿生活,使幼儿能更好地产生共鸣。

4.寓意深刻:《秋风娃娃》传递了友谊、勇气与成长的主题,对幼儿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四、作品在培养幼儿审美情趣方面的价值
《秋风娃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精美的插图,激发了幼儿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同时,作品中的寓意也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道德教育。

五、总结
《秋风娃娃》作为一部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从幼儿审美心理特征出发,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角色和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

儿童审美心理学

儿童审美心理学

1 促进身心健康
美的符号语言是创造和 建立儿童世界之一,有 助于健康成长。
2 提高审美素养
3 提升思维能力
把艺术与儿童的生活、 学习相结合,培养儿童 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
合理开展儿童艺术活动 能使儿童训练出创造性 思维和分析能力。
实施儿童审美教育的方法
注重实际
• 带领孩子流连于大自 然之间,感受内在美 与外在美。
注重学习
• 定期参加各种艺术爱 好者聚会及艺术展览。
注重互动
• 合理引导家长与孩子 协同互动,产生亲子 化互动学习效果。
结论和要点
儿童认知发展是儿童审美心理学发 展的重要依据。
应多角度创造良好的审美环境和学 习机会。
幼儿教育是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阶 段和基础。
关注孩子的审美心理,合理引导孩 子的艺术素质和心理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儿童审美心理学儿童审美心理学探讨儿童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儿童的 视觉、触感、听觉、嗅觉、味觉心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良好的审美心 理。
儿童审美发展阶段
视觉期
出生-6个月,美丽的视觉图像,色彩对婴儿 的心理生理发育有极大的影响。
幼儿期
3岁-6岁,开始能体现审美兴趣和提高审美 鉴赏。
运动期
7个月-2岁,由被动欣赏转化为主动创造和 模仿,接触更多艺术形式还能培养空间能力。
童年期
7岁-12岁,进入认知期,通过解决放大了的 难题,能够提高思维能力。
影响儿童审美发展的因素
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良好的学校环境能在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方面 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环境
儿童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 欣赏水平。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儿童的审美心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感知特征儿童审美心理的感知特征在于,他们能够从视觉、听觉、触觉和战胜等感官刺激中获取信息,并快速反映出满意与否的结果。

同时,儿童也擅长总结出常见的三维形体,如球形立柱、正方形柱体,能准确地描述世界的景象以及分析出空间关系。

二、表达特征儿童审美心理的表达特征在于,他们可以通过绘画、玩具表达,运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他们心目中创造出一片完美美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依据美的鉴别来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和表现,甚至会在重复模仿中获得成就感,达到自己的审美追求。

三、思考特征儿童审美心理的思考特征在于,他们可以把本身对审美的感受整合成更有意义的审美观念,可以无聊集中精力,注意力认真,把握住主题,想象乐观,表达清楚,想出新的思路。

如何推动儿童的审美心理发展,是一件需要经常思考的事情,以下是一些推动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方法:1、丰富儿童的审美知识。

给儿童提供丰富多样而富有创意的审美活动,以拓宽儿童的审美视野,丰富他们的审美感受和想象力;2、改变儿童的审美观念。

家长可以改变和改进儿童审美观念,使他们可以学会区分美好与丑陋、真善美与虚伪假;3、激发儿童的审美想象力。

可以创造一些充满秘密的活动,以唤醒儿童的审美想象力,让他们不再“敏感”,而能用审美想象内容去表达自己;4、注重儿童综合性审美发展。

将多种审美活动结合在一起,全方位提升儿童的审美水平,以及让孩子更加准确的理解艺术,从而掌握审美心理的基本规律。

综上所述,儿童的审美心理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感知、表达、想象和思考等方面。

家长可以做的是多给孩子提供审美活动的机会,改变和改进儿童的审美观念,激发儿童的审美想象力,注重儿童审美发展的综合性,让他们在审美心理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儿童审美心理特征

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儿童审美心理特征

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儿童审美心理特征首先,儿童审美心理特征表现为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儿童从小就开始接触到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通过观察和欣赏这些艺术作品,逐渐形成了对美的敏感和爱好。

他们能够辨别出美与丑的差异,对美的事物更有兴趣和欣赏能力,并能够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喜爱。

其次,儿童审美心理特征还表现为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儿童在面对美的事物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喜悦、愉快、惊叹等。

这种情感体验不仅仅是对外在美的感受,还包括对内在美的感受,如主题、意境、情感表达等。

儿童会通过言语、行为、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美感,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此外,儿童审美心理特征还包括审美能力的发展。

儿童通过多样的审美活动,如观看艺术作品、欣赏音乐、参与手工制作等,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他们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准确地把握出作品的美与丑。

同时,他们还能够从中获取到艺术形式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最后,儿童审美心理特征表现为审美态度的形成。

儿童对待美的态度往往是积极的,他们渴望接触美的事物,愿意去欣赏和追求美。

儿童对待艺术作品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他们会认真观察、用心感受,愿意发掘和理解作品的内涵。

而对待自己创作的作品时,儿童也会有较高的自信和满足感,能够积极面对自己的创作,并且欢迎他人的赞美和建议。

总之,儿童审美心理特征是儿童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儿童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体验和表达美的情感,并形成积极的美的态度。

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特征,对于开展儿童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审美发展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

大学美育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美育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1、著名的“美的理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C)提出的。

a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C、黑格尔 D、贺拉斯2、美的基本特征是()A、符号性、社会性、无功利性、形象性B、社会性、感染性、形象性、符号性C、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D、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客观性3、美感心理中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是(d)A、审美直觉B、审美情感C、审美想象D、审美理解4、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态时()A、对称B、对比C、均匀D、均衡5、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特征是()A、想象性创造性纯真性B、幻想性创造性纯真性C、直观性创造性纯真性D、直观想象性幻想性6、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是()A、创造性B、情感性C、交互性D、审美性中国现代美育之父?蔡元培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自然美的变易性?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之所以成为审美教育的内容,是因为它能陶冶人们的心灵。

大自然的这一特征,具体说来,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自然性。

自然美是自然物所显示出来的美。

要探讨自然美的特征,就必须弄清自然与自然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自然与自然美是不同的概念,分属两个范畴。

自然,或说自然物、自然界,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类社会。

②形式美。

自然美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美占有突出的地位。

前面说过,一切美都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程度,在不同形态美的事物中,却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般地说,在艺术美中,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社会美中,内容就比形式更占分量;而在自然美中,则偏重于形式。

③多面性。

所谓多面性,是指自然物所表现的美的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去表现美④变易性。

变易性是指自然物所表现的美具有变化不定,游移不定的性质。

⑤联想性。

某些自然物之所以给人以美感,往往与人们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有关,而且联想愈丰富、愈奇妙,这种美感就愈浓烈自然美的变异性,是指自然美的具有变动特征。

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特征

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特征

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特征儿童审美心理是指儿童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心理过程和特征。

儿童审美心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背景、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等。

在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综合特征。

儿童审美心理具有天真纯真的特点。

儿童天真纯真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对美的感知更加直观和真实。

他们能够用纯净的眼睛看待世界,对美的感知更加敏感和灵活。

儿童审美心理的天真纯真特点使他们更容易被美的事物所吸引,对美的追求更加积极。

儿童审美心理具有好奇求知的特点。

儿童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美的事物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和渴望。

他们愿意主动去接触和了解各种美的形式,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来发现美的本质。

儿童审美心理的好奇求知特点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

第三,儿童审美心理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偏好和审美观点。

在审美活动中,儿童会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经验来选择和评价美的事物。

儿童审美心理的个性化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表达自我,体现个体差异。

儿童审美心理具有感受性和表达性的特点。

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较强,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美的存在,并从中获取愉悦感。

同时,儿童也具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他们通过绘画、手工制作、舞蹈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儿童审美心理的感受性和表达性特点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美的乐趣,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审美表达。

儿童审美心理具有发展性的特点。

儿童的审美心理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儿童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儿童的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

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性特点使他们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审美品味。

儿童审美心理具有天真纯真、好奇求知、个性化、感受性和表达性、发展性等综合特征。

了解和理解儿童审美心理的特点,对于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提供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和教育环境,为他们的审美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电大美学与美育作业及答案小学教育专科考试

电大美学与美育作业及答案小学教育专科考试

电⼤美学与美育作业及答案⼩学教育专科考试电⼤《美学与美育》作业及答案⼩学教育专科考试⼩抄美学与美育作业A.B.C.D.第⼀章⼀、单项选择:1、着名的“美的理念”说是古代西⽅哲学家(A)提出的A.柏拉图B.鲍姆加登C.⿊格尔D.贺拉斯2、在1750年出版的专着(美学)中⾸次提出“美学”。

因⽽被视为美学学科的创始⼈是(B)A.康德B.鲍姆加登C.席勒D.⿊格尔3、提出“⾃下⽽上”美学研究⽅法是德国的⼼理学家(C)A.席勒B.叔本华C.贾希纳D.狄⽽泰4、从20世纪初起借鉴西⽅美学观念撰写美学与美育论⽂,因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创始⼈的是(A)A.王维国B.黄遵宪C.蔡元培D蔡仪5、《谈美》《⽂艺⼼理学家》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B).A.王维国B.朱光潜C.宋⽩华D.胡远6、美学主要是⼀门(A)A.⼈⽂科学B.⾃然科学C.社会科学D.实践科学⼆、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1、美学的性质就是美学的对象。

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基本属性和特质。

2、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审美体验并⾮神秘,不可知的,它是⽣的产物。

三、简答题1、西⽅美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西⽅美学发展经历了以下⼏个发展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论美学和⽂化论美学。

2、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阶段?答:美学在中国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清末民初美学,五四美学,20世纪30--40年代美学,50---70年代美学,80年代美学和90年代美学3、美学研究⽅法有哪些?答:对话法、体验法、思辨法、实验法、阐释法四、论述题1、试举例论述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汇通的⽅法答:例如,分析《红楼梦》时,要注意调动有关古典长篇⼩说的审美阅读知识,显⽰⼩说在语⾔、⽂体、⼈物性格、环境刻画、意境描写等⽅⾯的审美特性和审美成就,并且获得⼀种认识《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学艺术的集⼤成之作,是体现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代表性作品。

这种分析⽅法及结论是由对美学以外的有关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精选全文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一、单项选择题1.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又称《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是()A.马克思B.席勒C.康德D.鲍姆加登2.()在《美学》中把美视为“理念”的辩证运动的产物,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命题。

A.康德B.狄德罗C.柏拉图D.黑格尔3.《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A.王国维B.朱光潜C.宗白华D.蔡仪4.被称作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

A.梁启超B.王国维C.蔡元培D.鲁迅5.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A.人文学科B.自然科学C.社会科学D.实验科学6.美的()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

A.符号性B.无功利性C.形象性D.感染性7.自然美呈现为千姿百态的物质符号形态,充满着朦胧的不确定性,这体现了自然美的()A.自然性B.形式性C.变易性D.无功利性8.要完整地界定艺术,必须把作品、读者、作者、创造和()等要素联系起来考虑。

A.付诸实践B.审美体验C.文化心理D.文化语境9.作为美的形态之一种,()是社会事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A.自然美B.社会美C.艺术美D.科技美10.()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合乎规范而又不机械刻板、超越俗气而又优雅华美的审美对象。

A.优美B.典雅C.崇高D.自然11.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

A.人的启蒙和解放B.建立美育学科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12.人的感觉器官是动物感觉器官的()。

A.蜕化B.驯化C.进化D.人化13.()是审美体验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作存在的自由共生象的驱动力。

A.审美情感B.审美知觉C.审美理解D.人类的符号实践14.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的肯定。

美学及美育试题及答案一

美学及美育试题及答案一

"美学与美育"试题及答案〔一〕一、填空题〔16分〕1、在词源学意义上,"美〞包含肉体、〔〕、口味等多方面含义。

2、艺术中"化丑为美〞的根本途径是〔〕、对照、形式创造。

3、符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

4、中国的"现代性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构中国〔〕。

5、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直接相联系的。

6、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摄影等属于〔〕艺术。

7、教学活动在教学容方面具有的特点是目标性、〔〕、连续性、迁移性。

8、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表达教学艺术的最根底、最直观的重要因素。

二、选择题〔14分〕1、美学主要是一门〔〕A 人文学科B自然学科C社会学科D实验学科2、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宗炳提出了〔〕。

A"畅神〞说B"虚静〞说C"移情〞说D"感物〞说3、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表达在〔〕方面。

A人的启蒙和解放B建立美育学科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D以情感人,以理服人4、形体构成中作为造型美的根底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根本符号是〔〕。

A点B线C面D体5、提出"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奥尔夫是哪国人〔〕A德国B美国C英国D奥地利6、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A思想修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B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C理论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和提高D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理论修养/美育活动的总结和提高7、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是〔〕的根本特征之一。

A戏剧B戏曲C电影D电视三、判断题〔15分〕1、美育和体育在完成完整人格的目标中联系严密,不可或缺。

2、色彩是独立的形式美因素,它并不蕴涵人的观念。

3、3、音乐和舞蹈是抒情性最强的艺术。

4、群众文化受商业机制的制约,不具有美育的效能。

5、教师的形象示功能只表达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美学与美育练习题题及答案2

美学与美育练习题题及答案2

美学与美育练习题一、填空题1、()政治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产生的标志。

2、()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西方美学观念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认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3、美学的对象在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形象。

4、在词源学意义上,“美”包含肉体、()、口味等多方面含义。

5、审美统觉又称“联觉”或“”,是感官互相挪移、感觉互相渗透的心理现象。

6、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不仅重视审美教育,而且强调“美”与“”的协调。

7、所谓美育,是利用()的感染作用来塑造人的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8、交流性是指艺术符号是传达的(),它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思想情感得以交流。

二、选择题1、西方美学史上首次从修辞学角度论证崇高的美学家是()A亚里士多德B朗吉弩斯C博克D康德2、()是指物体中心的两面或多面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态。

A对称B比例C匀称D均衡3、形象的感染功能,是指文学以语言符号塑造艺术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情,使其受到强烈的感召和熏染,获得()的审美愉悦。

A感官上B情感上C思想上D精神上4、虚拟性表演是下列哪种综合艺术的基本特征()A戏曲B戏剧C电视D电影5、蕴藉是()的基本特征。

A外来文化B古典文化C民间文化D现代性文化6、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是()A想象性创造性纯真性B幻想性创造性纯真性C直观性创造性纯真性D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7、当代社会要求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四大支柱是()A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B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学会生存C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学会生存D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学会生存三、判断题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

2、在形式美的自然因素中,声音是表情性最强的情感符号。

3、形式美不等于美的形式。

4、美育和体育在完成培养完整人格的目标中联系紧密,不可或缺。

婴儿到成年对审美的标准

婴儿到成年对审美的标准

婴儿到成年对审美的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婴儿期,多数女孩表现出初级的美感体验,如在给成人表演舞蹈时,会表现出自豪感和愉悦感。

有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音乐快感,当听到熟悉的音乐或节奏明快的音乐时,会感到愉快、兴奋和欢乐。

有的儿童的美感表现在服饰美上,穿上自己喜欢的服饰就会感到有信心、感到愉快,甚至还有炫耀感。

进入幼儿阶段后,儿童开始学习简单的绘画、音乐、舞蹈、体操和手工等,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够明显地感到与生理快感不同的审美快感。

但他们对美的评价还没有较完善的标准。

例如,在评价同伴或自己的绘画作品时,往往以绘画内容的真实性或与现实的接近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在评价歌唱水平时,这时的儿童往往不看演唱者的艺术水平,而是简单地看是否唱完或看谁唱的声音更大;这时的儿童还不能进行明确的欣赏活动,但对自己的创作活动则表现出津津乐道,趣味盎然。

多数儿童这时的文艺表演,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表达思想感情,并从其中获得审美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对审美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在青少年时期,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穿着和社交形象,对美的追求更加明确和具体。

进入成年后,由于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和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审美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总之,婴儿到成年对审美的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对审美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儿童审美发展的三个阶段

儿童审美发展的三个阶段

儿童审美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萌芽期,为儿童审美发展提供必要生理及心理基础的时期。

一些研究表明,3-4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彩色和非彩色,红色能够引起儿童的兴奋。

研究结果推测,儿童的审美心理的萌芽期应当是发生在婴儿期,具体地说,婴儿在2到3月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感知美的事物的能力。

第二阶段:初步形成期,它包括学前期与学龄初期。

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学习简单的绘画、音乐、舞蹈、体操和手工等,可以说,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孩子已经形成了最初的审美体。

第三阶段:逐渐成熟期。

到青少年时代,由于孩子认知的迅速增长。

知识范围的扩大,思维、想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加上情感的丰富和性的成熟,孩子的审美心理结构有了飞速的发展,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审美欲望和审美理想在内的审美意识初步形成了。

孩子的审美鉴赏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然缺乏基本的审美素养。

运用视觉艺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分析儿童色彩心理与性格

运用视觉艺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分析儿童色彩心理与性格
差 异 表 现 的 并 不 明 显 , 在 6岁 之 后 , 表 现 出性 别 差 异 。 而 会 孩 子 对 颜 色 的选 择 是 无 意 识 的 ,他 们 内心 的秘 密是 深 层 的
得他人信任 的人 ,决 不会 背叛朋友或是 做出没有把握 的事 情 。但 是特别注 意 , 喜爱黄色 , 也有 可能会是一个精神分 裂


红 色
喜欢蓝 色的小宝 宝们 , 想法非常 的有思路 , 逻辑性 也很
强 , 同龄范 围的孩子 中, 将会 是个聪 明能干的小宝 宝 。 在 他
偏 爱 红 色 系 的小 宝 宝 , 有 独 一无 二 , 于 自己 的 独 特 拥 属
魅力 , 且具有特殊贵族气质 , 好强又好胜 。性格 中充满着奔 放、 热情和开朗 , 拥有 闪耀 的个人魅力 。不过这种类 型的孩 子, 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 总喜欢刨根 问底 。做 事风格往 往 比较直爽和积极 。他们好动 , 像个爱斗的小公鸡 , 的话 谁 都不听 , 非常不好教育。如果教育不得当 , 这种孩 子长大后

喜爱紫色的孩子们往往优雅而高 尚,具有 丰富的感受 性, 细腻敏感 , 审美趣味高雅 , 具有极 强的艺术 天赋 , 观察力 敏锐 , 机智 中带有感性且多愁善感 , 容易沉溺 在 自己的世界
中 , 自我 的认 识 也 很 明 白 , 于 分 析 和 反 思 。对 于 那 些 对 对 善
些新鲜刺激的事物 , 并对他们充满 了无 限的好奇心。无论
上 不会 显露 出任 何 不 悦 , 其 实 心 里 很 介 意 , 以不 要 被 他 但 所 的 坚持 而 气 到 跳 脚 。
六 、 色 紫
喜 欢橙色 的小朋 友 , 属于 阳光 型 , 格 比较外 向活泼 , 性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心理特点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心理特点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心理特点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心理特点如下:1、感知动作阶段:0-2岁儿童美术欣赏心理发展,处于感知动作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只能通过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他认为有趣的事物,并用涂鸦、触摸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2、符号认知阶段:2-7岁儿童处于前操作阶段,也属于符号认知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开始能够进行基本的涂鸦活动,并开始表现出对不同美术作品的兴趣。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简单的绘画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写实阶段:7-9岁儿童处于写实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开始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尝试用更真实的方式表现出来。

他们开始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并开始追求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引导儿童观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儿童观察自然、实物、美术作品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2、激发儿童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自由创作,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培养儿童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欣赏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美术活动,让儿童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

4、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欣赏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可以让儿童通过观察和感知自然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让儿童通过自由创作和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让儿童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论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

论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

如何进行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这是一个困扰这很多人的一个难题。

音乐审美心理学给我们音乐教师打开了一扇大门,随着音乐审美心理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音乐课堂也产生非常重要的变化。

一、音乐的感知在音乐的课程讲授中,音乐的感知是课程讲授的一部分,感知就是在感受的基礎上构成的,而且跨越了感受,是一种更高级的感性现象,感知所反应的是音乐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对象的各种特点的总和。

对正处于儿童期的学生来说,音乐的感知对于它们就显得很坦然。

例如:听到动感的音乐会自然地随着音乐摆动和跳跃。

听到悠扬缓慢的音乐会渐渐睡去。

由此可见,对于正处于儿童期的学生来说,对音乐的感知多数是出于外在的感觉。

对于正处于少年期的儿童来说他们对于音乐已经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了。

对于处于少年期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所感知的音乐也大多来源于生活,例如:新近流行摇滚乐,中学生们就会去追星,会疯狂地爱上摇滚,但对其他形式的音乐并不感兴趣。

由此可见,处于少年期的学生,对声乐的感知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形成属于自己的对于美的感知能力。

对于处于初级青年期的学生们来说,对音乐的感知已经趋于成熟。

他们不再随波逐流,而是有甄别的喜欢一些音乐,对其他的音乐又不排斥。

由此可见,高中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趋于完善的,也是最接近于成人的。

人在成长到6至12岁的时候是对音乐的好奇心最重的时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正处于儿童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是再合适不过了。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感知往往通过行动来体现,他会挑选自己所感兴趣地去学习。

与之相反的是,如果与儿童所在的经验不符的情况下,儿童的选择往往是不予理睬。

教师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利用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来进行组织教学。

二、音乐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是由老师把握的。

每个人都有着情感生活,情感是一个人对于来自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音乐中的情感在音乐审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特定情绪活动和感情上的共鸣,即音乐情感是个体对特定的音乐和与其搭配的音响所产生的在人内心的态度以及体验。

儿童爱美心理学分析

儿童爱美心理学分析

儿童爱美心理学分析
爱美,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美国心理学家表示,孩子到了3岁左右的时候就会进入审美敏感期,之后他们会本能地进行尝试。

爱美其实是孩子的天性,在幼儿时期孩子可能由于独立意识的不健全,以及无法进行掌控审美搭配,所以审美能力并没有特别的表现出来。

但是当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动的时候,随之而来的也是审美意识得以发展,开始逐渐建立自己的审美标准。

处于审美敏感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可能会突然对妈妈的化妆品感兴趣,也可能会对任何漂亮的事物爱不释手,还有可能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对于美的理解等等。

这些都是孩子天性爱美的表现。

对于孩子爱美,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表示:没有尊重的爱是控制。

当家长发现孩子爱美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批判他或者阻止他。

因为这很容易击垮孩子刚刚建立的审美观。

在家长发现孩子爱美的时候,不妨尊重他们,合理的进行支持和理解孩子爱美之心的建立。

很多时候,爱美不一定会成为孩子前进道路上的羁绊,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助力!
不过在孩子爱美的过程当中,家长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要注重对孩子外在美的打扮之外,还要注意对孩子内心美的培养,只有让孩子“内外兼修”时,才能让孩子的美经久不衰。

《捕捉儿童敏感期》当中写到:实际上成年人的气质很多时候是由儿童期间的审美进行导致的,而童年的审美,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审美倾向和生活品质。

所以,家长们不妨在孩子爱美的敏感期时,将孩子打扮得更加的漂亮、靓丽,这样也能够促使孩子变得更加的优秀。

审美的敏感期心得体会

审美的敏感期心得体会

审美的敏感期心得体会孩子在2.5到5岁之间会有一个“审美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变得十分挑剔和敏感,对事物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一旦被打乱就会发脾气、哭闹。

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开始逐渐关注自身形象的完美,尤其是女孩子,可能会出现“臭美”的症状。

家长不要担心孩子会受到什么消极的影响,比如担心孩子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观,而变得爱慕虚荣。

这是孩子正常发育的一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孩子审美能力的发展,而这一发展对孩子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个人魅力、气质、个性特点上。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审美需求,可以给孩子提供适宜的物品,给孩子自己选择穿衣的权利等。

同时,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

要让孩子懂得一些简单的美学知识,知道美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让孩子明白,美有个体的差异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你认为是美的,别人不一定就认为美,美重在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在相互攀比或与他人的过度一致。

整洁的服装是一份可靠的介绍,孩子只要穿戴整洁,符合其身份,能表现活力就是美。

因此,美有很多学问,有很多道理。

孩子需要掌握一些美学道理,父母更需钻研一些美学知识,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体验美。

美不仅包含了外在美,又包含了内在美,能达到两者和谐统一的美,勿庸置疑是最理想的“完美”。

但是用健康的审美观塑造自我、创造美好的明天,才能被认为是最美的、最为精彩的。

当然,家长想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首先自身需要具备较正确的审美观念。

强调劳动创造美的观点。

由于美感是极为复杂的、多种心理因素综合协调的心理过程,因此这就决定了审美教育的多层次、多角度,同时也使审美教育的难度增大。

为此,对孩子的审美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而要紧密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因势利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肯定,而不是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对“美”的任何评判。

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对孩子的审美引导。

在“审美敏感期”发展的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用“不正常”“怪异”等定性的词语来评价成长中的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摘要:儿童由于在心理、生理及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在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活动时的不同于成人的特殊心理特征。

本文试从接受的阶段性、感知的直观性、“自我中心的思维”、想象的活跃、感情的强烈五个方面对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阶段性直观性“自我中心”想象感情审美是一个人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由艺术的美所引起的心理或情感上的波动,“具有情感(不是快感)和想象力是审美的根本条件。

”【1】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审美能力或判断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并不是以心智上的成熟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为基础的。

一个人,不论他的年龄大小,只要具有情感和想象力就可以进行审美活动。

只是与成人的审美活动相比,儿童的审美活动在心理上具有一些特殊性而已,所以,不能否认儿童审美能力的存在,也不能对儿童的审美能力进行贬低,认为是一种“低水平”的。

针对在儿童审美能力上的这一误区,我试图通过揭露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这一途径来证明儿童审美能力的不容小却。

一、接受的阶段性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地方在于儿童文学具有年龄特征,“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是指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反应对象和接受对象的儿童心理特征。

”【2】年龄特征实质上是因为心理上的差异,不仅儿童与成人在对事物的认知和接受上存在差异,就是儿童期的不同阶段也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的。

心理学上把人在3岁到15岁这一年龄阶段划为儿童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按心理成熟的程度划分出不同的成长阶段,认为随着心智的发展和渐趋成熟,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有阶段性的。

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现在一般把儿童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3岁–6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儿期;7岁–11岁为学龄初期,也称童年期;12岁–15岁为学龄中期,也称少年期或青春期。

幼儿期的儿童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不易集中和持久,想象很随意、很开放;语言和理解力处于正在发展阶段。

这一心理思维与特征要求儿童文学在主体与内容上要单纯,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表现方法上要以反复和对比为主;语言要浅显、口语化;形式上要以图为主、图文结合;形象要有趣、富于动感;体裁上以儿歌、童谣、讲故事、图画书、连环画、简短的小诗为主。

童年期的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抽象思维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从表面现象出发;个性倾向、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在增强,喜欢对事物表达自己的看法;求知欲增强。

这一心理特征要求儿童文学在内容上要单一、浅近、具体;情节要生动、单纯、富有故事性;语言要富于变化,对人物要多用外貌描写或动作描写,少用心理描写或细节描写;结构要完整、紧凑;形象上主要塑造个性鲜明的正面形象,但也可以出现否定性的负面形象;体裁上以童话、寓言、儿童小说、戏剧文学、传记和科普读物等为主。

少年期是最不稳定、最动荡易变的时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飞速发展、渐趋成熟;独立性、自觉性、纪律性、义务性等品质形成;生活经验与文化知识日渐增多;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了初步的世界观与认识论。

在这一时期,他们对文学的要求是:主题丰富多义,题材广泛且有内涵,既要描写、赞美生活中美好光明的一面,也不可缺少对消极阴暗等客观存在的因素的揭露。

情节要曲折,而适当部分可做“淡化”处理,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追求多样化,体裁方面则以小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等)、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游记等多种形式为主。

可见,儿童由于心理特点,在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审美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在儿童文学创作与编选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要求,以便适应不同阶段的审美心理,这在成人世界里是难以找到的审美特征。

二、感知的直观性儿童总是非常注意事物的外部形象特征,譬如颜色、大小、形状等等,这是因为:首先,感知系统在对外部形象进行感知时,先接收的是具体、鲜明有特点的部分;其次,在整个的感知过程中,也主要是采取从形象到形象的方式,通过联想将自己感到陌生的形象与熟悉的形象相联系,进而借助自己熟知的事物特征来掌握新事物的属性;再次,感知的结果也是直观的、具体的,而且经常会受到外部形象的影响,以事物的某一外部特征来代替其内涵。

卢梭说:“儿童时期就是理想的睡眠”。

【3】理性睡眠时,感性便活跃着。

所以在儿童期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直观的、感性的,他们在感知一个事物时,通常是调动自己的感官,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具体可感的方式来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用眼睛看过后知道天是蓝的,草是绿的,云是白的;用耳朵听过后知道溪水是潺潺的,雷声是轰鸣的,妈妈的声音是温和的;用身体碰触后知道冰是凉的,火是热的,棉花是软的,钢铁是硬的;用鼻子嗅过后知道花是香的,粪是臭的;用嘴巴尝过后知道糖是甜的,盐是咸的,未熟的果子是苦涩的……这种认知方式不仅体现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也体现在他们对艺术品的审美活动中。

苏联作家阿 托尔斯泰也曾说:“孩子们都是直接的感受艺术的,就像对空气和水那样,要用手去摸,——这太凉了,或者这太热了。

”【4】加登纳在《艺术与人的发展》中记述了他女儿审美活动的一个实例:六个月以后,在去海边游玩的时候,我和她一道在水边坐下,我们把脚伸到拍岸的浪花里。

我发现一只特别可爱的贝壳,于是捡起来,拿给她看。

“这好看吗?”我问。

我的女儿连看都不看一眼,抢到手里,塞进嘴里去。

我让她吐出来,告诉她不要把异物放进嘴里。

她这才把贝壳丢掉了。

这个事例很形象的说明了儿童在审美活动中是不会保持一定距离的直观式体验,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心理思维模式,在现代市场流行的图画书中,通过配进虫鸣、花香、动物毛或安个小镜子、挖个似戒指的洞等方式可以上儿童在阅读欣赏时去直观的感受。

多年来,小学的语文课文也都配有相应的插图,也是为了适应儿童的这一特点,使儿童更便于理解和接受。

“儿童的思维常常是直观、浅显的,推理也只能是简单、片面的,但是又总是真切的,并没有半点虚假,幼稚之中饱含着纯真,片面之中表现着可爱,这就是儿童的思维世界。

”【6】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儿童的这种直观的、近距离的审美方式并不是表现在整个儿童期。

它在年龄越小的儿童的身上表现的越明显。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会慢慢发展,这种直观式的感知则会慢慢消退。

三、“自我中心的思维”儿童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定名为“自我中心的思维”,他认为这种介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体与客体不分。

他解释说:儿童由于缺乏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所以常常把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认识相融合,也就是“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

在孩子的眼中花会笑、草会哭、小鸟会唱歌、月亮会想妈妈,在儿童文学文学作品中,为适应儿童心理的这一特点,则会经常采用拟人化的修辞方法,将人特有的思想感情附着于物的身上,因为儿童在阅读时往往视作品中的主人公为自己的伙伴、朋友。

所以,不管它们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和自己一样会吃会喝、会哭会笑的“小朋友”,这实际上是一种“同化”现象。

“‘同化’是幼儿审美的重要心理机制。

”【7】儿童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思维方式还表现在他的言语活动中。

一方面,当他是说话者时,多半像是在自言自语,因为他们并不会顾及到听者的反应。

很少会看着听者的眼睛、听者的神态来选择自己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他们时常会一边低着头或一边注视着别的事物来说他想说的话,他们甚至连听者是否在认真听都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只是“说”这一行为;另一方面,当他是听者时,他也很少按说话者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事物,而是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这些话中他感兴趣的内容,并且按他自己头脑中形成的概念对这些话的内容做出判断。

因此,在儿童的身上经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当你在给一个孩子讲完《小红帽》的故事后问他:大灰狼是不是很坏?他回答你的可能是:小红帽真好,有可以活了。

这种现象正如皮亚杰所说的:“七岁以下的儿童即使在社会里,他的思想也是自我中心的。

”【8】“每个儿童,无论他是想解释自己的思想或是想理解别人的思想,总是局限于他自己的观点之内。

”【9】儿童的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决定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以自己的感觉为尺度,根据自己的观点来对事物作判断。

四、想象的活跃性儿童富于想象的特点是与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相联系的。

“自我中心的思维必然是任意结合的。

”【10】“任意结合”即“不懂得事物的联系有其内在根据,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意愿任意联系在一起。

”【11】如下雨与天在哭,人与飞行的动作,青蛙出现在冬天,猫与老鼠合作等等,这些也都是想象的结果。

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活跃的,“儿童的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感受性的时代。

”【12】儿童时代之所以富有想象力,除了“任意结合”的思维特点外,还与儿童的阅历狭窄而求知欲旺盛有关。

儿童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为什么?”,他们什么都想了解,但由于客观及自身的原因:或许是成人无暇、无法对其所有问题予以面面俱到的解释,或许是成人的解释中含有的深奥道理并不能被儿童理解,所以他们的很多提问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于是他们便按着自己的想法给事物一个他们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儿童在阅历上的局限却激发了想象的活跃。

想象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化创造。

方卫平认为想象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对日常逻辑的扩展和超越,一个是对日常逻辑的放大和重构。

不仅儿童的想象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想象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甚至儿童将想象的世界也当作生活,“儿童的想象力把普遍的日常现实变为富于艺术色彩的生活。

”【13】他们认为那些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把它们仅看作是自己虚构、想象的结果。

儿童对想象的这种“信仰”在现实化、物质化的今天是十分可贵的。

正因为儿童具有的想象的活跃性,所以在儿童文学创作时经常是“用最简洁单纯的表现形式和最为奇特的想象力”【14】来构筑整部作品。

儿童文学教授朱自强先生在他的《儿童文学概论》中更是将“幻想性”作为儿童文学的六大特质之一,由此便知,想象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感情的强烈性“美感是感知、领悟、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以情感为统摄、为中介的综合统一。

在审美过程中,起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是情感。

”【15】没有情感便不能进行审美活动,儿童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不仅具有情感,而且儿童的情感是源自生命的、较为强烈的。

“麻木的心灵是不会产生艺术的。

艺术当然是感动的产物,最能感动的是儿童,因为周围的世界对他而言满目新鲜,儿童的感动是有深度的——源于生命的激越。

”【16】儿童的这种源自生命的感动常表现为肢体上的活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