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性的呼唤 读沈从文的夫妇
人性觉醒后的困境——沈从文《丈夫》的叙事学解读

第l 0卷第 6 期
21年 1 00 2月
泰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年 ,1 5 9 7年 又重 校 ,为 其 短 篇 小 说 之 精 品 。 至
格 雷玛 斯将 语 义方 阵用 于 叙事 作 品 分析 ,在 他看 来 ,故 事 的发 展轨 迹 与语 义方 阵 的 运动 方 向
是相 对 应 的 。故 事 的发 展也 是从 某 一 特定 因素 向 其相 反或 矛盾 的方 向转 化 。 我 们 试 用 格 雷 玛 斯 的 语 义 方 阵 理 论 来 分 析
种 道德 倒退 、人 性 堕 落的 困境 就 不会根 本 改 变。
关 键词 : 《 天》 丈 ;叙 事 学 ;语 义 方 阵 中图分 类号 :10 . 274 文 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 :17 — 12 2 1 )6 0 1— 3 6 10 4 (0 00 — 0 10
沈从文的 仗 夫》 作于 13 90年 ,改于 13 94
失 丈夫 的权力 和 尊 严 ,S代 表 何 被 剥 夺
格 雷玛斯 以语 言学为 模式 ,力求 先 找 出故 事 内部 基 本 的二元 对立 关 系 ,再 据 此推 演 出整 个 故 事 的模 式 。在 格 雷玛 斯 的体 系 中 ,语 义 方 阵是 产 生 一切 意义 的基 本细 胞 。格 雷玛 斯认 为 ,在 任 何 意 义 结 构 中 ,首 先 存 在 着 一 个 基 本 的语 义 轴 :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
想内涵而著名。
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自然与人性是两个重要主题。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的描
写和对人性的思考,呼唤着人们应当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真实与纯粹。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他笔下的自然风光如
诗如画,美不胜收。
他以诗人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他用一颗纯净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万物生灵,发现微小的生命中蕴藏的伟大和奇迹。
他通
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深奥,增强了读者对自然的热爱和
敬畏之情。
与此沈从文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表达。
他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批判,向人们
呼唤着要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渐渐远离了自然,背离了
真实的人性。
他对于现代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们如何在表面化的社会关系中失去了真
实的自我表达和感受,表达了自己的关切与担忧。
他试图通过呼唤自然人性,让人们重新
认识自己的内在,寻找真实的自我,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真实和纯粹。
沈从文的呼唤自然人性,并非只是停留在文学作品中,他还积极参与到社会现实中。
他关注贫苦农民和广大劳动者的生活状况,通过文字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困境,为他们发声。
他关注社会中的不公正和不平等,以自己的作品和言辞揭示社会的弊端,寻找社会公
平和正义的解决办法。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呼唤自然人性的真正意义,不仅是在文学作
品中表达,更是在实际行动中践行。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文笔清新,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呼唤人们要回归自然,重新认识和体验自然,体现了他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首先,沈从文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与敬仰。
小说中的东篱庄,如诗如画,处处是自然之美。
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各种花卉、树木、草丛、动物,将自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也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着人性美好的一面,自然显露了它无限的创造力和智慧,这种美妙的情景自然使人对生命和自然产生共鸣,产生无限的感慨。
其次,沈从文在小说中巧妙地将人物融入到自然中,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温柔与自然的力量。
李银河、孙少安和田小娥这样的人物,虽然性格各异,但在自然面前都显得非常脆弱和无助,他们需要得到自然的保护和宽容。
而自然毫不吝啬地给予了他们自己的温暖与呵护。
这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表现了沈从文对于自然人性东西部的呼唤与赞美。
最后,沈从文通过小说中的情节,传递了对于自然人性重新认识的呼唤,他深刻地意识到,现代人已经远离自然,失去了与自然共生的能力。
人们的情感世界变得越来越贫乏,缺失着一种回归自然人性的精神。
而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在人物的精神体验中,体现自然对于良心的呼唤和启示,重新梳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字画笔赞美着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引导着人们以更为开放的思维方式审视人性与社会的发展方向,重拾那份本真的人性。
总之,沈从文的作品《边城》通过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的描写,表现出了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他希望人们能够重新认识自然,回到自然,通过自然而发现自己,进而让自己与自然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激发出自然赋予人类的智慧和灵感,让自然和人类共同进步。
人性的觉醒读沈从文《丈夫》有感

人性的觉醒读沈从文《丈夫》有感人性的觉醒读沈从文《丈夫》有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性的觉醒读沈从文《丈夫》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男子摇摇头,把票子撒到地下去,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捂着脸孔,像个小孩子那样的莫名其妙的哭了。
”——题记沈从文的作品始终充斥着对人生的隐忧和对哲学的思考。
这种思考,在他的作品《丈夫》中通过对黑暗社会下人性沦丧的批判中得以体现。
文章的开头采用由远及近的描写,花不少的笔墨对当时的情景叙叙而谈,渲染出一个纸醉金迷的氛围。
沈从文在文章中这样写到“许多年青的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安分的过日子,竟是极其平常的事了。
”此篇中将角色选取为老七和她的丈夫,似是极为的随意而平淡的角色,却代表着所有以此为谋生手段的年青夫妻,是所有从乡村来的夫妻们的缩影。
本文极为细腻的描写了丈夫的心理变化,并且以丈夫狭隘的视角刻画所见所闻。
首先是或逢年过节的丈夫来观望在船上“做生意”的妻子,从而对丈夫的形态和心理进行描写。
丈夫对妻子的变化观察的很仔细:“大而油光发髻”“细细的眉毛”“城市里人的衣服”。
这些变化让丈夫感到惊讶。
而令他更感到惊奇的是“塞了一枝哈德门香烟”,这使丈夫的心理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透露出害怕被其妻遗忘的惶恐,而随后的“问到钱,问到豢养的猪”才使丈夫找回了原有的平静和尊严。
然而这点尊严很快就被打破了,“夜晚来了客,一上船就大声的嚷着要亲嘴要睡觉。
于是这丈夫不必指点,也就知道怯生生的往后舱钻去”这使他又一次的感到尊严的被剥夺,但是他是胆小而又怯弱的,他深刻的.明白这些能带来的好处。
于是,他方才萌生的“他愿意转去了”的念头也慢慢随之殆尽。
随后水保的强势入侵,使得丈夫在尊严上受到的屈辱达到了高潮。
水保对舱内地大声叫唤,丈夫是又虚又怯的回应的。
从丈夫第一眼见到水保时,就揭露出水保道貌岸然的表面“一对峨然巍然似乎是为柿油涂过的猪皮靴子,一个赭色柔软鹿皮抱兜,一双回环抱着的毛手,满是青筋黄毛,手上有颗其大无比的黄金戒指,一块正四方形象是无数橘子皮拼合而成的脸膛。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色、人性的复杂性和对自然人性的重新认识而著称。
他通过其小说和散文作品,呼唤人们重新与自然相连,探索人类的真实本性。
本文将从沈从文对自然的理解和描写、他对人性的观察以及他的思想启示等方面来论述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沈从文对自然的理解和描写是他对自然人性呼唤的重要表现。
他熟练地运用色彩、景物和气氛的描写,带领读者进入生动的自然场景。
在他的作品中,自然成为了人类身心灵的寄托和发泄的场所,可以唤醒人心中的真实本性。
在《边草萋萋》中,他生动地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景,让读者感受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和喜悦。
通过描写自然的美丽和狂野,沈从文呼唤人们去感受和保护自然,从而重拾人类的本性。
沈从文对人性的观察也是他对自然人性呼唤的重要途径。
他深入剖析人心的复杂和人性的多样,揭示了人们内心的欲望和冲突。
他通过他的小说和散文,将人性暴露在阳光下,不遮不掩地展示人性的真实面目。
他对人性的观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从而达到重新认识和释放自然人性的目的。
在《边城》中,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描写,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人性的观察,沈从文呼唤人们摒弃虚伪和偏见,重拾真诚和本真的人性。
沈从文的作品还给人以许多关于人类存在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从而呼唤人们思考自己的人性和社会的本质。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和启示。
他通过揭示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不合理,让人们对自身行为和社会规范进行反思。
在《湘行散记》中,他对中国现实社会的批判(浮躁、功利)表现出对社会现象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这样的批判和思考,他呼唤人们去追求真理和正义,重新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性。
沈从文通过他对自然的理解和描写、对人性的观察以及对社会的思考,呼唤人们重新认识和释放自然人性。
他的作品给予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反思,进而引导人们去摒弃虚伪和偏见,重拾真诚和本真的人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一股清流。
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浅谈沈从文《边城》中所创造的美

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浅谈沈从文《边城》中所创造的美发表时间:2019-03-13T21:18:20.437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12期作者:杨员奇[导读] 沈从文被称为现代中国“风俗画家”,《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代表性作品。
摘要:沈从文被称为现代中国“风俗画家”,《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代表性作品。
它向我们展示了美丽、健康、自然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桃花源般的湘西世界:构建一个最原始的人性天堂,人类的本性与湘西风情和自然融合,通过对湘西人最初自然生活形态的描述,表现自然和人的结合,作者的内心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自然美完美结合沈从文小说的独特风格是由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所创造的。
作者描绘了湘西茶峒为的美丽风光。
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渡船人是翠翠和她的老爷爷。
祖父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仍然很好。
翠翠和爷爷每天都守护着渡船,为过河的人们渡船。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性之美与湘西原始风俗的有机结合,与自然的融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的乡村世界。
本篇文章将由沈从文作品的美的成因、自然美与人文美结合的具体方式及美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和研究。
一、沈从文创造人性美与自然美的原因沈从文参加过军队,曾任中士,后来在边防部队镇压过土匪,还担任过市屠宰税官。
看着这个黑暗的世界,他产生一种厌恶的感觉。
在新文学的影响下,他到北京想要进入大学却没有成功,开始使用笔名“休芸芸”开始创作。
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在头脑中建构世界。
他用“乡下人”的角度审视了城乡对立的情况,批判了中国近现代文明的丑恶。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化”是民族文化的差异的缘由。
“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堕落的根源。
我们能从他的作品看出来他试图建造一个供人性栖息的净土。
沈从文强调自然状态下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他提倡的自然人性主要不是灵魂的自由激情,而是野性的原始生命力。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对自然和人性的独特描写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贯穿始终,呼唤着人们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人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沈从文对自然和人性的呼唤,分析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
沈从文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墨来描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在《边城》中,作者对湄南河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他对自然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多的是在于对自然内在的力量和生命力的赞美和颂扬,这种敬畏和爱戴的态度贯穿于他的全部作品之中。
沈从文对人性的关怀和呼唤也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大多数作品以平民百姓为主角,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深刻的人物,他们的言行和感情都是饱含着生活的痕迹和力量。
他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和多样性,不论是喜怒哀乐,欲望和道德的挣扎,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在《湘行散记》中,作者通过对当地百姓的描写和对于生活的感悟,展现了对平民百姓的深刻理解和关怀,对人性的呼唤贯穿全文,呈现出一种对真实人性的呼唤和赞美。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自然与人性的融合和呼唤是他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他看来,人性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尊重人性。
只有在自然的怀抱里,人类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才能找到自己的根。
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和人性的呼唤贯穿始终,是他对世界的一种理想追求,也是他对生命的一种赞美和颂扬。
值得一提的是,沈从文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对自然和人性的呼唤并不仅仅是美好的幻想,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思考和呐喊。
他通过作品中对自然和人性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不满和反思,呼唤人们回归自然,回归真实的人性。
自然人性的呼唤 读沈从文的夫妇

自然人性的呼唤——读沈从文《夫妇》之前读《湘行散记》(1933)和《湘西》(1937),可以看到沈从文作为一个在大城市谋生的湘西乡下人,能够敏锐地感知到湘西世界的好与坏并用富有诗意的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同一首“乡土性抒情诗“,在那清新的故事和朴实的文字背后,总隐藏着一种淡淡的悲悯,颇有鲁迅对麻木无知的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
比如在《箱子岩》中,沈从文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划龙舟的习俗看到湘西人身上蕴含的巨大潜能,希望他们可以用这种划龙舟的劲儿与外来势力竞争,这样他们或许可以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点。
可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对于未来的惶恐,从睡梦中觉醒很困难,这是作者深深忧虑的。
而早在1929年写作的小说《夫妇》中,在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对比之下,沈对乡下人的野蛮落后的批判更加直接,体现出一个作家敏锐与深刻。
《夫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写的是一对青年夫妇大白天在山上野合被乡人捉拿示众处置的故事。
说起示众,很自然地我联想到鲁迅《示众》笔下层层包围的围观场面,在看与被看之间展现国民的劣根性。
《夫妇》中如出一辙,吃着晚饭的城里人璜听到外面有人喊着,“看去!看去!捉到一对东西!”出于好奇,璜也出去看,路人都呼朋引伴,仿佛真有什么趣闻似的。
来到现场,抱着看活野猪心情的璜失望了,因为捉到的是一对人。
这确实不是什么好事,相反是野蛮的做法,乡下人却乐意让璜看到,从中得到一种有城里人之所无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他们对被捉的人毫无怜悯,为什么被捉怎么处置也并不清楚,唯一的想法就是偷情的男女必须受到惩罚。
流汗喘气之事无份的汉子们因捉拿“奸情”而感到一种满足,妇女们“走到这一对身边来时,各用手指刮脸,表示这是可羞的事”,老年人看了只摇头,而此时小说写了一段诗情画意的璜的心理描写:微微的晚风刮到璜的脸上,听到山上有人吹笛,抬头望天,天上有桃红的霞,他心中就正想到,风光若是诗,必定不能缺少一个女人。
在光天化日之下野合有伤风化,但若不是出于恶意,影响到他人,而是情之使然,也无可厚非。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沈从文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对自然和人性的呼唤贯穿了他的整个文学创作。
在他的小说中,自然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而人性也因此得到了更加深刻的审视。
沈从文的作品中所呈现的自然和人性,深刻而真实,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自然往往被描绘得如此美丽和神秘。
他对自然的描绘不仅限于景色的描绘,更多的是对自然的魅力和力量的赞美。
在《边城》中,他描写了美丽的边城风景,山水交融,宛如仙境。
在《湘西小燕》中,他描绘了湘西的山水田园,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在《庐山谣》中,他描绘了庐山的巍峨雄伟,神秘莫测的风景。
他的作品中,自然被赋予了灵魂,有着自己的声音和力量,成为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沈从文对自然的描绘不仅仅是为了写景,更多的是将自然融入到作品的情节之中,使得自然成为了一种意志的象征。
在《边城》中,自然的变化成为了小说中主人公情感的反映。
在《庐山谣》中,自然的景色成为了主人公心灵的寄托。
在《湘西小燕》中,自然成为了人物性格的写照。
在这些作品中,自然与人的联系密不可分,呈现出了一种深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除了对自然的描写,沈从文对人性的刻画也同样深刻。
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审视,体现在对生活中种种磨难和挣扎的揭示上。
在他的作品中人们的生活常常是困苦的,他们受尽种种磨难,而面对这些磨难,他们常常表现出顽强和乐观。
沈从文对这种人性的赞美和关怀,使得他作品中的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更加真实的性格。
在《边城》中,人们面对着自然灾害和人为压迫,他们从不气馁,勇敢地面对困难,继续生活。
在《湘西小燕》中,小燕面对着家庭的困难和生活的压力,也从不放弃,坚强地面对一切。
在这些作品中,沈从文对人性的关怀和赞美,体现在他对人物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生坚韧的赞美之中。
沈从文的作品中,自然和人性是息息相关的。
他将自然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得自然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他对人性的关怀和赞美,也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展现了更加深刻和真实的一面。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多以中国乡村为背景,塑造了众多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自然和人性是两个重要的主题,他对自然和人性的关注和呼唤贯穿了他的文学创作。
本文将从沈从文作品中对自然和人性的呼唤进行探讨和分析。
沈从文对自然的呼唤。
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常常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大自然的景色还是小自然的风土人情,都得到了精致的描绘。
在沈从文笔下,自然不仅成了他作品的背景,更成了他作品中的重要角色。
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南方的山水、田园和乡村风情,将自然视作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栖居地。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呼吁,他希望人们能够保护大自然,感悟自然之美,珍视大自然的恩赐。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对自然的呼唤也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的呵护上。
他关注现代社会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与引发的问题,呼吁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他的小说《边城》中,他通过对边城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呼吁。
他希望人们能够时刻铭记自然的伟大,珍视自然的美好,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保护好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
沈从文对人性的呼唤。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塑造了一些充满人性美好的人物形象,他们淳朴善良,热情豪放,忠诚正直,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典型的乡土风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
他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对人性美好的追求和呼唤。
他希望人们能够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充满爱心、善良、坚韧和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沈从文对人性的呼唤也体现在对人们内心深处的追求和挣扎上。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常常是作品的重要一部分,他描绘了人们面对命运的挣扎和内心的探索,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和呼唤。
在他的小说《孔雀东南飞》中,通过对主人公祝枝山的塑造,沈从文展现了祝枝山内心的挣扎和对人性的探索,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愿望和人生的价值所在,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沈从文是一位享誉中华文学史的伟大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和人性的追问常常贯穿他对自然和人性的呼唤更是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从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展开探讨。
从文是一位热爱自然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呼唤。
在《边城》一书中,他以笔下的自然景观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图景,山水、花鸟、田园,都成为了他笔下生动的描绘,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呼唤在他的作品中贯穿始终。
在《边城》中,他描写了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女子翠翠,她与自然的融合无法分割,并通过她来表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呼唤。
在《湘西赤壁山》一文中,他对湘西的山水风光做了深刻的描述,特别是对湘西的龙船岩的描写更是细腻入微。
沈从文的作品中,自然不单单是背景,更是人性与情感的表达工具,他对自然的拥抱,对自然的吟唱,使他的作品更加深刻、动人。
从文对人性的呼唤也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
《边城》中的角色多是质朴、善良、坦诚的,他们纯朴的品格和真诚的情感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边城》中,翠翠、小团圆、孙少安等角色都是以其真诚、善良和纯洁的品质而深受读者的喜爱。
沈从文对这些角色的塑造,充满了对人性的呼唤,他希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保持着质朴、纯真的品性。
在《湘西赤壁山》中,作者对湘西蛮子的性格特点也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通过对这些蛮子的真实性格的塑造,作者对人性的探讨更是深刻、细致。
在《豺狼与绅士》一文中,作者以不同的故事来描绘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在这些故事中,不同的人性特征得到了揭示,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来呼唤人们对人性的反思和探讨,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来呼唤人们对人性的关注和呵护。
沈从文对自然和人性的呼唤贯穿了他的一生和全部的作品。
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呼唤,使他的作品更加深刻、动人。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和人性的关注和呵护,希望人们不忘本心,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自然和人性的热爱和呼唤,也展示了他对人类的深刻思考和真挚关怀。
揭示乡土农民悲苦呼唤自然人性回归———浅析沈从文湘西小说《丈夫》

揭示乡土农民悲苦呼唤自然人性回归———浅析沈从文湘西小说《丈夫》作者:黄巨龙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8期沈从文走上中国现代文坛之后,曾以“人性治疗者”自居,发掘人性的美质,礼赞自然健康的人性,批判扭曲堕落的人性,进而重造人性,重造民族品德,重造国家形象,并向人类远景凝眸,既是沈从文文学理想的一个基本精神向度,也是沈从文的文学选择。
纵观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历程,不难发现,有一条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主线——人性书写。
在沈从文看来,“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
”①沈从文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丈夫》可以说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文拟从写作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小说《丈夫》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沈从文的《丈夫》写于上海吴淞,1930年4月10日发表于《小说月报》第21卷第4号。
当时沈从文已在上海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1928年元旦过后到达上海),正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
沈从文来到上海后,发现上海“不愧是现代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都市,它拥有现代化的大工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现代化的娱乐场所,总之,现代化的程度远远超过北京和其他城市”②。
但是,上海“物欲横流,尔虞我诈,投机取巧,许多人一夜之间发了大财,许多人一夜之间有输得精光”,金钱和权力主宰一切,尤其是“一切都以金钱为依归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是文学因何商业结缘而失去它的自由性和独立性”③,令沈从文格外担忧。
他来到上海后,与胡也频、丁玲合作创办了《人间》和《红黑》两个刊物,均因经济原因先后停刊。
《人间》出版到第四期,因书店支撑不了而停刊,《红黑》办了半年时间,因纯文学性质,不但赚不了钱,而且入不敷出,债台高筑,出版到第八期被迫停刊。
他来到上海后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使他深深感到“金钱和权力主宰一切”的可怕。
而且,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浸透金钱关系的精神堕落的现象,已蔓延到农村,就是地处偏僻,相当闭塞的湘西农村也无法幸免,人的两性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商品买卖关系。
对自然人性的呼唤与喟叹读沈从文的边城有感

对自然人性的呼唤与喟叹读沈从文的《边城》有感对自然人性的呼唤与喟叹读沈从文的《边城》有感林惠萍沈从文,一名在特殊年代里,有着特殊思维与审美形式的伟大作家。
他的文学作品像一座座希腊式的神庙,在这希腊式的神庙里,供奉的是“自然的人性美”。
他以自己锐利的目光来挖掘乡土之人的那种人性美和人情美。
乡里人的物质生活固然是不及城里人,可他们生命中的富有内涵是城里人永久也可不能有的。
乡里人的仁慈是一种毫不做作的天赋。
也有人说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太不识人世烟火,专门是《边城》,小说里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眼珠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野兽……她从不想残忍的情形,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爱傩送,并非是因为他家的财产,她和傩送的爱情是自然纯洁非物质的。
集纯洁、仁慈朴实、热情、信守于一身的翠翠,近乎生命的原态,她对现代都市文明中的“磨坊陪嫁”、送礼巴结一无所知。
这正是沈从文要歌颂的一种乡村淳朴的人情美,也是《边城》的魅力所在。
其实沈从文是刻意地躲开了人世间的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一种实不存在的和谐。
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我的主意不是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供重在桃源上行七百里路,湘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跟一件一般人事连在一路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所描述的湘西是远离人世的,是超越现实的,其中的仁慈人性和美好的亲情是在沈从文故乡那特定的环境中才会闪烁出迷人的光环,在现实生活中是已不存在的。
沈从文之因此描述歌颂这种被异化的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表现“优美自但是不悖乎人性的人一辈子形式”,正是出于作者对那种原始风俗民风、原始人性的赞美和向往,沈从文塑造了翠翠、老船夫如此的人物形象。
翠翠的纯洁漂亮,老船夫的勤劳淳朴,龙珠的健壮富有激情,黑猫对原始性情的追求,无不反映出沈从文对原始人性的推崇。
沈从文力图通过文学来宏扬自然古朴的人性,但是他不能不感慨:“凡漂亮的都不容易长存。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自然人性的呼唤贯穿着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论述。
他认为人性本质具有本真、天然、自由、正面等属性,但现代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压抑和扭曲使人性在社会生活中失去了真实性和自由性。
因此,沈从文要求人们要重视自己的人性本能,追求真善美之道,建立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
一方面,沈从文认为人性具有自由、天真和本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特点。
他信奉“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人性本来是美好而自由的。
他反对机会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做法,认为这些做法会破坏人性的本真和自由。
另一方面,他同时强调了人性本能所带来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他坚信,人的欲望来自于本性,而不是社会和文化的制约。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反思,掌握对自身本性的控制,而不是忽略或压抑自己的欲望。
他认为人类社会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而不是反过来。
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人性呼唤被表现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灵魂的探索。
他热爱生命,关注人的内心深处,创作了许多关于个人自由、人类命运、人类理想等主题的作品。
例如,他的小说《边城》展示了人性的本真和自由不受外部条件的限制;他的小说《围城》表现了人类内心的展开、对抗社会规定的愤怒和对自由的渴望,其中鲜明、丰富、充满活力的人性呼唤引人深思。
总的来说,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因为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影响的。
他呼唤人们要关注自己内心的深处和真实的欲望,但同时也强调人性应该服从于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律,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反映自然人性的光辉,他表达了对人类生命、精神、情感的深情关注,象征着对自由、真善美的不断追求和坚持。
“无我之境”的典型范例——读沈从文的小说《丈夫

作者: 廖智宏
作者机构: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9-221页
主题词: 沈从文;《丈夫》;“无我之境”;特色风格
摘要: 读作家沈从文小说 《丈夫》看不到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 也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性格场面, 看到的只是作者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刻画一些常见的人物, 冷静、客观地叙述一些平凡而揪心的事件, 把自己对家乡的爱而怨, 对故乡人民的同情与希望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
作家这种不靠抽象说教而是通过 “生活现象”的形象描绘显示了他爱憎的合理主张, 他的作品表面看似无爱憎, 处处 “无我”, 实则爱憎流注其间, 处处 “有我”。
更能表现作家沈从文的小说散文从容平淡, 隽永有味, “无我之境”的特色风格。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沈从文是一位充满诗意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他对自然和人性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自然不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包容和慰藉人心的存在。
他对人性的呼唤也贯穿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的描绘,呼唤着人们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沈从文对自然和人性的呼唤,以及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对纯真和美好的渴望。
沈从文对自然的描绘,常常充满了诗意和美好的色彩。
在他的小说中,自然往往是作品的背景,却也是作品的灵魂。
他将自然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灵魂和情感。
在《边城》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神秘而壮丽的边关风光,将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的描绘之中。
在《庐山谣》中,他更是将庐山的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使人仿佛置身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包容。
沈从文对自然的描绘,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展现出了他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理解。
沈从文对人性的描绘,也常常充满了温暖和呼唤。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往往是内心纯真和美好的象征。
无论是善良的农家女孩静秋,还是淳朴的山民阿民,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边城》中,他以纯真的静秋和忠厚的阿民为代表,塑造了一群朴实善良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呼唤着人们对于纯真和美好的追求。
在《庐山谣》中,他更是通过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呼唤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凝结在他的作品中,成为了他作品的灵魂和内核。
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性的塑造,他呼唤着人们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使人们感受到了自然和人性的魅力。
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揭示了自然和人性的美好,呼唤着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在今天这个物质和功利主义泛滥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珍视自然和人性的美好,感受沈从文所呼唤的纯真和美好的力量。
【2000字】。
契合自然的人性:沈从文的湘西梦

Human and Nature Fitting: Shen Congwen' s Dream about Western Hunan 作者: 雷文学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页码: 78-8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沈从文;自然人性;强健;现代
摘要:湘西特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沈从文的自然人格,与自然契合的人性是沈从文的创作理想。
但沈从文欣赏的自然人性是具有强健生命力的人性,沈从文希望湘西人性的自然纯朴能保留在民族的血液里,未来的人性既纯朴自然,又积极有为,能应对环境的挑战。
为现代背景下的湘西精神寻求出路,乃至为民族精神的重建、为人类的远景凝目是沈从文创作的潜在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人性的呼唤
——读沈从文《夫妇》之前读《湘行散记》(1933)和《湘西》(1937),可以看到沈从文作为一个在大城市谋生的湘西乡下人,能够敏锐地感知到湘西世界的好与坏并用富有诗意的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同一首“乡土性抒情诗“,在那清新的故事和朴实的文字背后,总隐藏着一种淡淡的悲悯,颇有鲁迅对麻木无知的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
比如在《箱子岩》中,沈从文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划龙舟的习俗看到湘西人身上蕴含的巨大潜能,希望他们可以用这种划龙舟的劲儿与外来势力竞争,这样他们或许可以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点。
可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对于未来的惶恐,从睡梦中觉醒很困难,这是作者深深忧虑的。
而早在1929年写作的小说《夫妇》中,在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对比之下,沈对乡下人的野蛮落后的批判更加直接,体现出一个作家敏锐与深刻。
《夫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写的是一对青年夫妇大白天在山上野合被乡人捉拿示众处置的故事。
说起示众,很自然地我联想到鲁迅《示众》笔下层层包围的围观场面,在看与被看之间展现国民的劣根性。
《夫妇》中如出一辙,吃着晚饭的城里人璜听到外面有人喊着,“看去!看去!捉到一对东西!”出于好奇,璜也出去看,路人都呼朋引伴,仿
佛真有什么趣闻似的。
来到现场,抱着看活野猪心情的璜失望了,因为捉到的是一对人。
这确实不是什么好事,相反是野蛮的做法,乡下人却乐意让璜看到,从中得到一种有城里人之所无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他们对被捉的人毫无怜悯,为什么被捉怎么处置也并不清楚,唯一的想法就是偷情的男女必须受到惩罚。
流汗喘气之事无份的汉子们因捉拿“奸情”而感到一种满足,妇女们“走到这一对身边来时,各用手指刮脸,表示这是可羞的事”,老年人看了只摇头,而此时小说写了一段诗情画意的璜的心理描写:
微微的晚风刮到璜的脸上,听到山上有人吹笛,抬头望天,天上有桃红的霞,他心中就正想到,风光若是诗,必定不能缺少一个女人。
在光天化日之下野合有伤风化,但若不是出于恶意,影响到他人,而是情之使然,也无可厚非。
乡人不成人之美,反而不分青红皂白将人捉拿示众在璜看来是“疯子”的作为。
璜试图与年轻男女沟通,还没问出什么,一个喝了酒的大汉提议以打来惩治,这是乡村惯用的手段,人群骚动之时练长来审讯了。
女人依然无语,于是有人说“打”,有人恐吓沉潭,又有人戏谑喂尿给男子吃,喂女子吃牛粪……练长人云亦云着,女人这才开口说话,她和男子同路过黄坡看亲戚,众人都推想是路上相遇才相好的,更是讥笑,练长心中有了以死相惩的主意,却先盘问家产试图敲诈,不料男子终于说
出事实:他就是女子的亲夫!新婚燕尔,同返女家去看岳丈,良辰美景之时情动于衷才做了一些年青人应做的事。
事已至此,按正常的逻辑,这对良人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璜向练长提议放人却被拒,作者以叙述者的角度解释了原因:“正因为是真实的夫妇,在青天白日下也不避人的这样做了一些事情,反而更引起一种只有单身男子才有的愤恨骚动,他们一面想望一个女人无法得到,一面却眼看到这人的事情,无论如何将不答应的,也是自然的事了。
”
很明显,乡下人是出于自我欲望的不得而嫉妒,而伤害,以此获得快感和满足,人性的阴暗暴露无遗。
所幸最后璜和练长找到团长交涉,青年男女终得解脱。
通过示众后看客们的反应,乡下人和以璜为代表的城里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野蛮与文明的对比之外,有趣的乡下人其实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妥,惧怕在城里人面前丢了脸面,不敢轻举妄动,这其实是一种愚昧无知而形成的自卑。
小说多次写到乡人对璜的衣着的关注,皮鞋、起棱的薄绒裤,因为陌生所以产生一种敬畏感,但是他们愿意固守其“常”,而外部始终在变,若当外部的先进势力侵入,岂不是无法适应只能被历史的车轮碾碎?在行为的野蛮背后,更加可悲的是,人性的善良淳朴尽失!
再看璜,乡村在城里人璜想来是不受污染的,因此小说开头写到患有精神衰弱症的他才来养病,可是现实中的乡村
如此残酷,风景常在而物是人非。
精神衰落症其实是一种文明病,城市压抑的生活让人丧失原本的生命力。
在沈从文的其他小说中文明病也屡见不鲜,如《八骏图》里从达士的视角写到物理学教授甲窗台上放着的红色的保肾丸小瓶子、一个鱼肝油瓶子和一点头痛膏,从中可以看出教授们被疾病缠身的情形。
因此乡下人和城里人的精神状态都令人堪忧,而从这对青年男女的身上,沈从文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自然健康之美。
面对众人的拷问,他们表现得平静,不以自己的行为为耻,因为这本身就是自然的情欲。
小说中的“野花”便赋予了这一含义,三次出现,璜第一次见到乡里人的恶作剧——在女人头上插了一把野花,这种丑化的象征在璜看来“非常优美”,第二次出现野花之时,这对夫妻已经被释放了,女人解了下来但没扔,可见她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坚持。
最后璜拿走了女人手中的花作了纪念,暗示他性欲的萌动。
“璜”的名字让我联想到“黄”这个字,姑且当做是美丽的巧合吧。
青年男女所体现的自然人性,正是乡里人和城里人逐渐缺失的,而这就是这篇小说的深刻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