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气的产出状态:
聚集型(气藏气、气顶气)分散型(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固态气水合物)
●低硫石油0.5%含硫石油2%高硫石油
●天然气物理性质:
相对密度、粘度、蒸汽压力、溶解性、扩散性;
●油田水的
沉积水、渗入水、转化水:
深成水.
●xx分类的四种为:
(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钙型)(氯化镁型)
●复式油气藏聚集带:
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等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未熟—低熟油:
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模式可能是常规的生烃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生烃模式。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特别在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可燃有机矿产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固态)三类
●孔隙三种类型(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
●岩石孔隙系统组成:
孔隙、喉道;
●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一、物源和沉积环境对储集层孔隙发育和物性的影响
1,微观因素的控制(碎屑岩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程度、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圆球度、基质的含量)
具有相同岩性-岩相特征的若干源岩层与其间非源岩层的组合。
●镜质体反射率:
是镜质体反射光的能力,是研究干酪根演化和成熟度的最佳参数。
●油源对比:
包括油气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油藏中油气之间的对比,其目的在于追踪油气藏中油气的来源。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搞清含油气盆地中石油、天然气与烃源岩之间的成因联系,从而进一步圈定可靠的油源区,确定勘探目标,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开发。
●油气差异聚集:
在一系列连通的圈闭中,低处的构造圈闭中充满天然气,而在高处的构造圈闭中却充满着石油,而构造位置更高的圈闭中可能只有水而没有油气,这种现象称为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凝析气藏:
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烃类气体经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反而会凝结出液态石油,这种液态的轻质油就是凝析油,这种气藏就是凝析气藏。●深盆气藏:
●有效烃源岩:
指现在仍处于生排烃过程或现在也许已不再生烃或已消耗殆尽而地质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生排烃的烃源岩。
●油气系统:
指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凹陷)内,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其顶为区域性盖层所限制,底为底层烃源岩所覆盖的储集层。
●有效孔隙度:
指那些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绝对渗透率:
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
●碳酸盐岩储集空间:
原生孔隙(粒间空隙、粒内孔隙、生物骨架孔隙、生物体腔孔隙)次生孔隙(晶间空隙、溶蚀孔隙)裂缝(构造裂缝、成岩裂缝、风化裂缝、压溶裂缝);●储集层类型:
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火山岩储集层、结晶盐储集层、泥质岩储集层;
●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1,沉积环境和岩石类型2,成岩后生作用【溶蚀作用(溶解作用、淋滤作用、岩溶作用)重结晶作用、白云化作用】3,裂缝发育程度(岩性因素、构造因素)
是一种赋存于盆地深凹部位、低孔渗储集层中的一种气水关系倒置的非常规气藏,但深盆气藏的绝对深度不一定很深。
●流体包裹体:
是在矿物生长过程中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或窝穴中的成矿流体。
●均一化:
把包裹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两相又恢复为均一的单相,这时的温度称为均一温度,这一过程称为均一化。
●含油气盆地:
是必须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流体封存箱:
沉积盆地纵向沉积剖面上封隔层分开,形成的相互独立的互相不连通的流体密封压力系统单元。
●油气聚集:
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经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从分散的状态逐渐在圈闭中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
●生烃强度:
单位盆地面积内某一层系内的烃源岩的生烃量。
●圈闭的有效性:
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气顶气:
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煤层气:
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煤型气(煤成气):
腐殖型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生成的天然气。
●固态气水合物:
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由甲烷气体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
●油田水:
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族组分:
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
●组分:
油质、胶质、沥青质
●石油的烃类组成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三大类
●钒(V)和镍(Ni)具成因意义的两种元素;卟啉-石油成因;咔唑-运移路径;●石油物理性质:
颜色、相对密度、粘度、荧光性、旋光性、溶解性。
●石油的荧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特性。油质天蓝色、胶质黄色、沥青——褐色。
●前陆盆地:
指发育在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的冲断挠曲盆地。
●xx:
指具有厚层大陆地壳的广大地区,包括稳定的、变形微弱的地质和地台。克拉通盆地指发育在克拉通地块之上的沉积盆地。
●叠合盆地:
指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
三、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
1,储集岩上倾尖灭圈闭与储集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2,储集岩透镜体圈闭与储集岩透镜体油气藏
3,生物礁圈闭与生物礁油气藏
●石油:
是以液态烃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
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气体,如CO
2、H2S等(油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
●气藏气:
指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特别是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气,是研究的重点。
●生油窗:
液态石油包括凝析油和湿气主要存在于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湿气阶段,该阶段生油窗生油量达到最高峰,它代表了地下液态石油赋存的范围,即为主要生油期或生油窗。
●烃源岩:
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出了或者正在生成和排出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烃源层或源岩层。
●源岩层系: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
孔隙型储集层、溶蚀型储集层、裂缝型储集层、复合型储集层;●盖层类型:
(膏盐类、泥质岩类、碳酸盐岩类)(区域性盖层、局部盖层)
●盖层的微观封闭机理:
微观1,物性封闭机理2,超压封闭机理3,烃浓度封闭机理;宏观1,盖层的岩性2,盖层厚度3,盖层的分布范围和连续性4,韧性;
●圈闭的度量:1,溢出点2,闭合面积3,闭合高度
●油气运移:
油气在地层条件下的移动。
●初次运移:
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
●润湿性:
指流体附着固体的性质,是一种吸附作用。易附着在岩石上的流体称润湿流体又称润湿相。
●二次运移:
石油和天然气进入储层之后的一切运移,包括在储集层内部、沿断层或不整合面、油气藏调整和破坏的再运移。
●地层压力(地层流体压力、孔隙流体压力):
地下岩石孔隙中流体的压力。
●剩余压力:
岩层的实际压力超过相同深度的静水压力的部分。
●流体势(质量势):
单位质量的流体相对于基准面所具有的总机械能。(体积势)单位体积的流体相对于基准面具有的总势能。
●测压水头:
测点高程与测点的静水柱高度之和。
●测点的折算压力:
测点的地层压力与测点至基准面距离高度的静水柱压力之和。
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一个油气藏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单一圈闭"的"单一"主要是指在单一的(储集层)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油气柱高度:
指油气藏油气水界面至油气藏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充满系数:
油气藏的含油气高度与圈闭的闭合高度的比值。
●煤成油理论:
一般认为,煤系地层主要含Ⅲ型干酪根,以生气为主,不能形成大油田。
人们认识到煤系地层到底是生气还是生油与煤的显微组分有关。如果煤系地层含有的富氢显微组分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生成商业价值的液态石油,并形成大油田,同时还对煤系富氢显微组分的类型、形成环境、生烃机理、排烃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煤成油理论。
●构造圈闭:
由于构造作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构造圈闭中聚集油气形成的油气藏称为构造油气藏。
●断层圈闭:
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的圈闭;在断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断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
指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又称不整合圈闭。
●岩性圈闭:
指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称为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
岩石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孔隙结构:
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圈闭:
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圈闭由三部分构成:
储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油气藏:
2,断层圈闭与断层油气藏(断鼻圈闭与断鼻油气藏;断块圈闭与断块油气藏;)3,裂缝性油气藏
4,岩体刺穿圈闭与岩体刺穿油气藏(盐体刺穿油气藏;泥火山岩体刺穿油气藏;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二、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1,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2,地层超覆圈闭与地层超覆油气藏
●xx(层):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都成为储集岩(层)
●盖层:
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油气向上散逸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
●储集物性: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反映岩石储存流体和运输流体能力的重要参数,通常把它们称为储集物性。
●(绝对)总孔隙度:
岩样中所有空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生烃潜量指数SPI:
地下的1 m2面积的源岩柱内能生成油气的最大量。
●油气田:
指的是受单一局部构造单元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油气聚集带:
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或地层岩相变化带控制的、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Biblioteka Baidu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裂谷盆地:
岩石圈板块在拉张作用下减薄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
2,碎屑岩的沉积环境对孔隙发育的控制(不同的沉积相带对储集物性的重要控制作用)
二、造成储集物性损失的成岩作用(1,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2,胶结作用)
三、次生孔隙形成对储集物性的影响
四、其他因素对储集物性的影响(注水或酸性溶液堵塞孔隙或喉道、外来颗粒堵塞孔隙喉道、工作液在储集层发生化学沉淀、结垢及产生油水乳化物)
●干酪根:
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既包括分散状态存在于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也包括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中的不溶有机质。
●成熟温度: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
●生油门限:
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油的起始点,也是有机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折点。
●油气藏的度量:1,油气水界面2,含油气边界和含油气面积3,油气柱高度4,气顶和油环5,充满系数6,底水和边水;
●圈闭和油气藏分类
一、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
1,背斜圈闭与背斜油气藏(挤压背斜圈闭与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隆升背斜圈闭与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圈闭与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圈闭与披覆背斜油气藏、逆牵引背斜圈闭与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
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源控论: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普遍具有多隆多坳的特征,而陆相沉积又具有近物源、短水流的特点,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断裂发育,油气很难进行长距离运移。因此生油坳陷生成的石油主要聚集在生油坳陷的内部和周缘,主要生油区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
聚集型(气藏气、气顶气)分散型(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固态气水合物)
●低硫石油0.5%含硫石油2%高硫石油
●天然气物理性质:
相对密度、粘度、蒸汽压力、溶解性、扩散性;
●油田水的
沉积水、渗入水、转化水:
深成水.
●xx分类的四种为:
(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钙型)(氯化镁型)
●复式油气藏聚集带:
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等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未熟—低熟油:
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模式可能是常规的生烃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生烃模式。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特别在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可燃有机矿产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固态)三类
●孔隙三种类型(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
●岩石孔隙系统组成:
孔隙、喉道;
●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一、物源和沉积环境对储集层孔隙发育和物性的影响
1,微观因素的控制(碎屑岩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程度、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圆球度、基质的含量)
具有相同岩性-岩相特征的若干源岩层与其间非源岩层的组合。
●镜质体反射率:
是镜质体反射光的能力,是研究干酪根演化和成熟度的最佳参数。
●油源对比:
包括油气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油藏中油气之间的对比,其目的在于追踪油气藏中油气的来源。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搞清含油气盆地中石油、天然气与烃源岩之间的成因联系,从而进一步圈定可靠的油源区,确定勘探目标,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开发。
●油气差异聚集:
在一系列连通的圈闭中,低处的构造圈闭中充满天然气,而在高处的构造圈闭中却充满着石油,而构造位置更高的圈闭中可能只有水而没有油气,这种现象称为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凝析气藏:
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烃类气体经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反而会凝结出液态石油,这种液态的轻质油就是凝析油,这种气藏就是凝析气藏。●深盆气藏:
●有效烃源岩:
指现在仍处于生排烃过程或现在也许已不再生烃或已消耗殆尽而地质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生排烃的烃源岩。
●油气系统:
指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凹陷)内,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其顶为区域性盖层所限制,底为底层烃源岩所覆盖的储集层。
●有效孔隙度:
指那些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绝对渗透率:
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
●碳酸盐岩储集空间:
原生孔隙(粒间空隙、粒内孔隙、生物骨架孔隙、生物体腔孔隙)次生孔隙(晶间空隙、溶蚀孔隙)裂缝(构造裂缝、成岩裂缝、风化裂缝、压溶裂缝);●储集层类型:
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火山岩储集层、结晶盐储集层、泥质岩储集层;
●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1,沉积环境和岩石类型2,成岩后生作用【溶蚀作用(溶解作用、淋滤作用、岩溶作用)重结晶作用、白云化作用】3,裂缝发育程度(岩性因素、构造因素)
是一种赋存于盆地深凹部位、低孔渗储集层中的一种气水关系倒置的非常规气藏,但深盆气藏的绝对深度不一定很深。
●流体包裹体:
是在矿物生长过程中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或窝穴中的成矿流体。
●均一化:
把包裹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两相又恢复为均一的单相,这时的温度称为均一温度,这一过程称为均一化。
●含油气盆地:
是必须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流体封存箱:
沉积盆地纵向沉积剖面上封隔层分开,形成的相互独立的互相不连通的流体密封压力系统单元。
●油气聚集:
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经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从分散的状态逐渐在圈闭中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
●生烃强度:
单位盆地面积内某一层系内的烃源岩的生烃量。
●圈闭的有效性:
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气顶气:
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煤层气:
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煤型气(煤成气):
腐殖型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生成的天然气。
●固态气水合物:
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由甲烷气体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
●油田水:
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族组分:
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
●组分:
油质、胶质、沥青质
●石油的烃类组成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三大类
●钒(V)和镍(Ni)具成因意义的两种元素;卟啉-石油成因;咔唑-运移路径;●石油物理性质:
颜色、相对密度、粘度、荧光性、旋光性、溶解性。
●石油的荧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特性。油质天蓝色、胶质黄色、沥青——褐色。
●前陆盆地:
指发育在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的冲断挠曲盆地。
●xx:
指具有厚层大陆地壳的广大地区,包括稳定的、变形微弱的地质和地台。克拉通盆地指发育在克拉通地块之上的沉积盆地。
●叠合盆地:
指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
三、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
1,储集岩上倾尖灭圈闭与储集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2,储集岩透镜体圈闭与储集岩透镜体油气藏
3,生物礁圈闭与生物礁油气藏
●石油:
是以液态烃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
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气体,如CO
2、H2S等(油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
●气藏气:
指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特别是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气,是研究的重点。
●生油窗:
液态石油包括凝析油和湿气主要存在于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湿气阶段,该阶段生油窗生油量达到最高峰,它代表了地下液态石油赋存的范围,即为主要生油期或生油窗。
●烃源岩:
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出了或者正在生成和排出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烃源层或源岩层。
●源岩层系: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
孔隙型储集层、溶蚀型储集层、裂缝型储集层、复合型储集层;●盖层类型:
(膏盐类、泥质岩类、碳酸盐岩类)(区域性盖层、局部盖层)
●盖层的微观封闭机理:
微观1,物性封闭机理2,超压封闭机理3,烃浓度封闭机理;宏观1,盖层的岩性2,盖层厚度3,盖层的分布范围和连续性4,韧性;
●圈闭的度量:1,溢出点2,闭合面积3,闭合高度
●油气运移:
油气在地层条件下的移动。
●初次运移:
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
●润湿性:
指流体附着固体的性质,是一种吸附作用。易附着在岩石上的流体称润湿流体又称润湿相。
●二次运移:
石油和天然气进入储层之后的一切运移,包括在储集层内部、沿断层或不整合面、油气藏调整和破坏的再运移。
●地层压力(地层流体压力、孔隙流体压力):
地下岩石孔隙中流体的压力。
●剩余压力:
岩层的实际压力超过相同深度的静水压力的部分。
●流体势(质量势):
单位质量的流体相对于基准面所具有的总机械能。(体积势)单位体积的流体相对于基准面具有的总势能。
●测压水头:
测点高程与测点的静水柱高度之和。
●测点的折算压力:
测点的地层压力与测点至基准面距离高度的静水柱压力之和。
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一个油气藏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单一圈闭"的"单一"主要是指在单一的(储集层)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油气柱高度:
指油气藏油气水界面至油气藏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充满系数:
油气藏的含油气高度与圈闭的闭合高度的比值。
●煤成油理论:
一般认为,煤系地层主要含Ⅲ型干酪根,以生气为主,不能形成大油田。
人们认识到煤系地层到底是生气还是生油与煤的显微组分有关。如果煤系地层含有的富氢显微组分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生成商业价值的液态石油,并形成大油田,同时还对煤系富氢显微组分的类型、形成环境、生烃机理、排烃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煤成油理论。
●构造圈闭:
由于构造作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构造圈闭中聚集油气形成的油气藏称为构造油气藏。
●断层圈闭:
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的圈闭;在断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断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
指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又称不整合圈闭。
●岩性圈闭:
指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称为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
岩石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孔隙结构:
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圈闭:
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圈闭由三部分构成:
储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油气藏:
2,断层圈闭与断层油气藏(断鼻圈闭与断鼻油气藏;断块圈闭与断块油气藏;)3,裂缝性油气藏
4,岩体刺穿圈闭与岩体刺穿油气藏(盐体刺穿油气藏;泥火山岩体刺穿油气藏;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二、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1,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2,地层超覆圈闭与地层超覆油气藏
●xx(层):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都成为储集岩(层)
●盖层:
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油气向上散逸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
●储集物性: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反映岩石储存流体和运输流体能力的重要参数,通常把它们称为储集物性。
●(绝对)总孔隙度:
岩样中所有空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生烃潜量指数SPI:
地下的1 m2面积的源岩柱内能生成油气的最大量。
●油气田:
指的是受单一局部构造单元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油气聚集带:
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或地层岩相变化带控制的、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Biblioteka Baidu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裂谷盆地:
岩石圈板块在拉张作用下减薄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
2,碎屑岩的沉积环境对孔隙发育的控制(不同的沉积相带对储集物性的重要控制作用)
二、造成储集物性损失的成岩作用(1,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2,胶结作用)
三、次生孔隙形成对储集物性的影响
四、其他因素对储集物性的影响(注水或酸性溶液堵塞孔隙或喉道、外来颗粒堵塞孔隙喉道、工作液在储集层发生化学沉淀、结垢及产生油水乳化物)
●干酪根:
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既包括分散状态存在于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也包括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中的不溶有机质。
●成熟温度: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
●生油门限:
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油的起始点,也是有机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折点。
●油气藏的度量:1,油气水界面2,含油气边界和含油气面积3,油气柱高度4,气顶和油环5,充满系数6,底水和边水;
●圈闭和油气藏分类
一、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
1,背斜圈闭与背斜油气藏(挤压背斜圈闭与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隆升背斜圈闭与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圈闭与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圈闭与披覆背斜油气藏、逆牵引背斜圈闭与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
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源控论: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普遍具有多隆多坳的特征,而陆相沉积又具有近物源、短水流的特点,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断裂发育,油气很难进行长距离运移。因此生油坳陷生成的石油主要聚集在生油坳陷的内部和周缘,主要生油区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