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地质开发基础-PPT-第六章

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地质开发基础-PPT-第六章
如大庆长垣,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加瓦尔(沙特)。 。
2021/4/9
12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2021/4/9
13
2021/4/9
14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
1、定义: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2、形成机理: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
下大上小。
如渤海湾盆地的济阳坳陷的孤岛及孤东油田。主要分布在地台区。
2021/4/9
15
2021/4/9
16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四)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1、成因: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中,坳陷内可堆积巨厚
的盐岩、膏岩和泥,它们在地下高温、高压下一般呈较强的塑性。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 荷或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蠕动,可在上覆地层薄弱地带发生底辟上拱,使上 覆地层发生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2021/4/9
7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 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背斜 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
1、定义: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 圈闭的油气聚集。
2、特点: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闭合 面积小;常伴有断裂(图6-1)。
(五)滚动背斜油气藏
1、形成机理: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动,边沉积边断
断鼻油气藏
断 孤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复习纲要

石油地质学复习纲要

1.碳同位素类型曲线:把石油不同组分δ13C值变化连成曲线。

鉴别油气生成环境和成熟度2生物标记化合物:在每个原油与烃源岩提取物中都出现,运移作用又不会改变其相对含量,甚至在寒武纪或更早时期都存在,是研究原油与烃源岩之间的关系,追踪石油运移途径的良好比对标志。

2.流体饱和度:储集岩孔隙中,油气水的含量分别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3.油气藏度量为: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油气柱高度;气顶和油环;边水和底水;充满系数;油气水界面4.沥青:石油在表生作用带,轻质组分散失,重质组分被氧化而形成的。

5.未熟油(低熟油):指所有非干酪根根据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

6.总有机碳含量:有机质丰度指标,以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碳的质量百分数表示。

7.生烃潜量:岩石中残留烃与热解烃之和。

8.镜质体反射率:镜质体反射光的能力,是目前研究干酪根热演化和成熟度的最佳参数之一。

9.OEP(奇偶优势比):取主峰碳前后5个相邻的正烷烃的质量百分数计算求得10.CPI(碳优势指数):以C29H60为中心将C24H50到C34H70正烷烃的百分比代入计算求得11.TAI(热变系数):孢粉颜色。

在透射光下,孢子、花粉和其他超碳化石结构12.Tmax(热解峰温):在岩石热解过程中,P2峰的出现所对应的温度称为烃源岩的最高热解峰温。

13.干燥系数:甲烷与重烃的比值。

14.润湿性:流体附着固体的性质,是一种吸附作用。

15.二次运移:包括油气在储集层中的运移,也包括油气聚集成藏后由于地质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油气再运移过程16.地层压力:地下底层岩石孔隙中流体的压力。

可分为正常压力和异常压力。

正常压力:地下某一深度的地层压力等于或接近于静水压力,则称该地层具有正常地层压力。

17.次生油气藏:由于原来油气藏的破坏油气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形成的油气藏。

原生油气藏:油气由分散状态经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后第一次在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油气田:由同一地表面积内地下若干个油气藏所组成。

《石油地质学(852)》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一、考试要求本课程主要

《石油地质学(852)》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一、考试要求本课程主要

《石油地质学(852)》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一、考试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是掌握油气生成理论,油气藏形成条件,油气藏类型和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控制要素。

本课程要求考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将理解、分析与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应用能力。

考试中既重点测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测试必要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考试内容:1.油、气、水的成分与性质(1)原油的化学组成、烃类组成及其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应用;(2)天然气的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特点;(3)油田水的类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4)碳同位素的应用。

2.储层与盖层(1)储层的基本特性及其描述参数;(2)碎屑岩储层的基本特征和物性的影响因素;(3)碳酸盐岩储层的基本特征和物性的影响因素;(4)碎屑岩储层与碳酸盐岩储层的异同;(5)圈闭盖层的评价内容。

3.圈闭和油气藏(1)圈闭与油气藏的度量参数;(2)圈闭和油气藏的具体类型及其特征。

4.石油与天然气生成理论及烃源岩(1)主要的油气成因理论流派;(2)干酪根的分类及其生烃潜力;(3)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模式与动力条件;(4)烃源岩的主要类型与评价内容;(5)油源对比的主要指标及应用。

5.油气运移(1)油气初次运移的概念及研究内容;(2)油气二次运移的概念及研究内容;(3)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的异同。

6.油气的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1)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其内涵;(2)油气差异聚集有利与条件;(3)破坏油气藏的地质因素及破坏的产物;(4)油气藏形成时间确定。

7.油气聚集单元与油气分布控制因素(1)各级油气聚集单元的概念;(2)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3)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三、推荐教材《石油地质学》,柳广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第4版,2013年1月第16次印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总学时:72一、教学思想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

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

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

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

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第八章油气赋存规律,8学时实习八酒泉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大作业+讨论课,3学时小组实验安排(课下进行):实验一C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与储集层孔隙结构的直观、定量分析实验二OGE—Ⅱ型油气评价工作站与烃源岩热解分析实验三真实砂岩微观模型下的流体驱替实验教学手段:课堂采用体教学,课下阅读电子教材、文字教材和辅导材料,在线答疑,实习和讨论课。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大纲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大纲

《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10023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学英文名称:Petroleum Geology课程类型: 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 62 实验(实践)学时:2学分: 4适用对象: 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岩浆岩和变质岩,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

一﹑编写说明(一)制定大纲的依据按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总体教学计划及油田勘探开发对本专业人才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制定。

(二)课程简介系统介绍油气的组成、性质和成因,油气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和油气藏的形成及类型,油气在地壳上的富集分布规律。

(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学生毕业后从事油气的勘探、开发和有关的管理工作都要用到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因此它是事关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基本功和习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和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所涉及到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都已经在先修的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课程中介绍,和上述课程相比,本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综合性和集成性,它强调有关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综合,强调各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和动态过程和联系。

同时,它也作为后续油气田勘探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中外油气田勘探等课程的基础。

(六)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先修的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课程的学习中,打好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同时,要加强有关的实验课程和实习环节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基本功。

作为一门综合课,没有时间从ABC起步。

二、大纲内容(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油气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和油气藏的形成机理、过程及其类型以及油气在地壳上的富集分布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油气勘探和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中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石油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地质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4 学时:64学时(其中实践14学时)
大纲执笔:柳广弟院(系)、部负责人:谢庆宾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学生掌握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认识油气矿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明确寻找油气的方向,为勘探和开发油气矿藏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要求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油气生成与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气在地壳中分布的基本规律;
3、掌握石油地质研究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原理与方法对盆地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初步的评价。

三、大纲内容
四、实验与实践。

《石油地质学》研究生考试大纲

《石油地质学》研究生考试大纲

《石油地质学》研究生考试大纲一、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学二、适用专业:地质类专业三、参考书目:石油地质学(第三版),张厚福等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四、考试内容要求掌握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解决简单的石油地质学问题。

试题总分150分,试题类型及试卷结构包括:名词解释(20分~25分);填空题(30分~40分);简答题(50分~60分);问答题(30分~40分)。

考试内容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石油的成分和性质;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油田水的类型。

第二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干酪根及其类型;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有机质演化的阶段;未熟低熟油;天然气成因类型、特征及鉴别;烃源岩的特征及地球化学研究。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碎屑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盖层的类型及封闭机理。

第四章:石油天然气运移基本概念;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和运移模式;二次运移的相态和动力;二次运移的通道和输导体系;影响二次运移方向的主要地质因素;二次运移方向的研究方法;流体势分析。

第五章:石油天然气的聚集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油气藏的破坏和再形成;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深盆气的形成与分布。

第六章:油气藏的类型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类型;掌握各类构造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各类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

第七章:油气分布油气田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油气聚集带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含油气盆地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叠合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包括盆地的概念、构造特征、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藏分布模式);国内外典型盆地实例;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源控论: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普遍具有多隆多坳的特征,而陆相沉积又具有近物源、短水流的特点,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断裂发育,油气很难进行长距离运移。

因此生油坳陷生成的石油主要聚集在生油坳陷的内部和周缘,主要生油区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

•复式油气藏聚集带: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等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未熟—低熟油: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模式可能是常规的生烃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生烃模式。

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

特别在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煤成油理论:一般认为,煤系地层主要含皿型干酪根,以生气为主,不能形成大油田人们认识到煤系地层到底是生气还是生油与煤的显微组分有关。

如果煤系地层含有的富氢显微组分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生成商业价值的液态石油,并形成大油田,同时还对煤系富氢显微组分的类型、形成环境、生烃机理、排烃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煤成油理论。

•石油:是以液态烃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气体,如CO2、H2S等(油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气藏气:指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特别是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气,是研究的重点。

•气顶气: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煤型气(煤成气):腐殖型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生成的天然气。

中国石油大学 地质学基础 复习纲要 001

中国石油大学 地质学基础 复习纲要 001

复习纲要绪论概念:1、地质学2、“将今论古”思维方法第一章、地球概述1节、地球表面特征概念:1、大陆架2、洋脊3、岛弧。

分类:1、大西洋大陆边缘进一步划分;2、海底地形的划分。

常识:1、地球的形态;2、地球的平均半径。

2节、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概念:1、重力异常3、地温梯度。

分类:3、地表以下依温度的分布状况和热源的分层。

常识:1、地壳平均密度;4、地磁场三要素;3、地壳浅处平均地温梯度。

3节、地球的结构概念:4、软流层5、岩石圈。

分类:5、地球内圈的划分;2、地壳的类型。

常识:6、地震波的主要类型;2、大陆、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

4节、地壳的物质组成概念:1、克拉克值。

常识: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五种元素。

第二章、地质作用1节、概述概念:6、地质作用。

常识:1、地质年代表;8、地质作用的分类。

2节、内动力地质作用一、地壳运动概念:7、地壳运动2、构造运动。

分类:1、构造运动分类;9、地壳运动依方向的分类。

二、地震概念:1、地震2、震级3、烈度4、构造地震。

分类:10、地震依震源深度的分类;11、地震的成因分类。

问题:1、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球地震的分布规律。

三、岩浆作用概念:1、岩浆8、岩浆作用。

分类:12、岩浆依二氧化硅含量划分的基本类型。

常识:13、岩浆作用的类型;2、熔岩的类型;14、常见的侵入岩体的产状;4、火山锥的结构。

问题:1、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球火山的分布规律。

四、变质作用概念:9、变质作用2、区域变质作用3、双变质带。

常识:15、影响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16、常见的变质作用类型。

3节、外动力地质作用一、风化作用概念:10、风化作用11、风化壳。

分类:17、风化作用的类型;18、剖面上风化壳的分层。

常识;19、物理风化的方式;20、化学风化的方式;3、风化作用的产物包括哪些。

二、河流的地质作用概念:12、剥蚀作用13、搬运作用14、沉积作用4、河流袭夺现象5、河流裁弯取直现象。

分类:21、侵蚀作用依方向的分类;22、流水搬运碎屑的方式。

油气地质学考试复习大纲

油气地质学考试复习大纲

简答题
1、石油组分分析流程 2、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3、稠油的成因 4、油气田水的来源 5、控制火山岩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6、圈闭类型的划分依据及其类型 7、干酪根生烃演化阶段及主要产物 8、煤成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9、干酪根类型的评价参数及其适用性 10、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和动力 11、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6、镜质体反射率 6、地层压实作用 7、未熟-低熟油 8、煤成油 9、油型气 10、煤成气 11、煤层气 7、静水压力 8、静岩压力 9、成烃坳陷 10、生储盖组合 11、有效圈闭
概念题 1、含油气系统 2、盆地模拟 3、非常规油气系统 4、非常规油气资源 5、深盆气 6、沥青砂 7、油页岩 8、煤岩显微组分 9、油气勘探 10、油气资源评价 11、油气储量
简答题
1、大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2、系列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3、油气藏形成时间确定 4、油气聚集单元 5、含油气系统的描述 6、盆地模拟的子系统构成 7、非常规含油气系统 8、非常规油气资源 9、盆地中心气(深盆气)系统特征 10、煤层气赋存状态的影响因素 11、断裂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概念题源自10、圈闭 11、隐蔽圈闭
油气藏
填空题
1、聚集型的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油气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_______ 和_______常见,_______ 和氯化镁型较为 罕见。 3、储集层的孔隙系统由孔隙和喉道两部分组成。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 的孔隙和喉道的_________、_______、分布及其_______关系。 4、一个完整的盆地模拟系统由_______、热史、_______、排烃史和_______ 等 五个模型(子系统)的有机组成,五个子系统结构上相对独立,在系统内依次排列、 彼此耦合。 5、未熟-低熟油生成阶段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o)值大致在_________范围内, 相当于干酪根生烃模式的_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_阶段早期。 6、地壳中发育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盆地是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7、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地质要素和成藏作用二大部分,其中地质要素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盖层和_________。 8、非常规油气资源目前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等,非常 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将逐步成为接替的能源资源。 9、天然气水合物是在_________ 和_________ 条件下由天然气与________形成的 类冰非化学计量的笼形化合物。 10、油气勘探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交叉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油气勘探一般 可划分为盆地区域普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阶段。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010 学时:80 /64 学分:5 / 4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属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方向)、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以油气藏为根本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地下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分布规律以及基本勘探思路等知识。

通过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石油及天然气学的学科性质、主要研究领域及根本科学问题,从而建立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该课程是上述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直接涉及石油、天然气的课程,对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原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以及油气勘查基本思路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

介绍石油及天然气课程性质及教学体系;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储集层和盖层的特征及其评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主要特征;油气成因的基本理论、烃源岩的主要评价方法;油气运移的机理、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与综合地质条件;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含油气系统分析与盆地模拟方法;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基本特点;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原理。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正确掌握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掌握形成油气藏的综合地质条件,建立起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熟悉油气水主要化学组成,主要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形态特征,烃源类、储集岩和盖层的评价方法;理解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及油气藏破坏的机理或理论;了解同位素及地球化学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四、教学安排本课程以数、理、化、外语等公共基础课为基础,以地质学、矿物及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托。

本课程为其后续的其它专业课程及各门专业选修课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因此,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考试大纲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考试大纲9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大纲一、简介和基本要求《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它既包括了数、理、化和基础地质科学(大学数学、大学化学、物理化学、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晶体光学和光性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等),也包括了许多相关的应用科学技术,是与油气方向相关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的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通过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教学,使学生掌握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系统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解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特点、知识体系的内涵与外延、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

在此基础上建立油气地质及勘查专业的思维模式,探索和创新意识以及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复习内容包括:(1)经典内容即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形成机理和油气分布规律;(2)扩展内容即含油气系统和盆地模拟、非常规含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油气勘探基本程序和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油气藏为核心内容。

要求系统掌握油气藏中的流体(气、油、水)性质、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研究方法,烃源岩和油气成因、油气运移和聚集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机理以及研究方法,油气藏形成和破坏过程的概念、条件和作用、动力学机制以及研究方法,含油气盆地、油气聚集单元和油气在时空深上的分布规律;要求理解和掌握含油气系统和盆地模拟、非常规含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基本概念、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以及油气勘探基本程序与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技术。

要求在掌握该课程的系统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形成油气地质专业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具备油气地质基本知识、油气地质资料和研究方法及基本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复习大纲绪论1.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概念、课程体系和具体内容以及课程的特点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关系;2.近代油气勘探和工业发展简史;3.世界油气工业概况与资源现状;4.中国油气工业概况与资源现状。

东北石油大学809地球科学概论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东北石油大学809地球科学概论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东北石油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命题单位:地球科学学院考试科目代码:809考试科目名称:地球科学概论一、考试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答题内容结构地球科学概论100%。

四、试卷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2.填空题:40空,每空1分,共40分;3.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4.判断对错题: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5.简答题: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6.读图填空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7.论述题: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五、考试内容知识点说明(一)绪论考试内容:地球科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意义。

考试要求:1、掌握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掌握地质学的历史比较法。

(二)地球考试内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的重力、密度、压力、温度、磁性、弹塑性等物理性质。

地球的层圈划分,以及各层圈的特征,特别是地壳的结构和类型。

考试要求:1、重点掌握地球的重力、温度、磁性等物理性质,特别是温度分层及特点、磁性要素。

2、掌握地球的圈层划分特别是一级和二级层圈划分。

(三)地壳考试内容:地壳表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和大陆边缘的类型。

克拉克值和元素的丰度的概念。

矿物的概念,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光学和力学性质等肉眼鉴定特征。

岩石的概念和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概念、成分、结构、构造。

考试要求:1、重点掌握海底地形单元的划分。

2、重点掌握矿物的概念,矿物的光学(条痕)和力学性质(解理、摩氏硬度计)。

3、重点掌握岩石的概念和分类;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概念、成分、结构、构造。

4、重点掌握岩浆岩的七种主要矿物。

5、重点掌握岩浆岩各类型的代表岩类、变质岩按变质程度不同划分的岩石类型和构造类型。

石油地质基础课程复习提纲

石油地质基础课程复习提纲

石油地质根底课程复习提纲绪论1.了解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概念。

2.石油地质根底研究内容。

3..我国石油工业开展概况、管理体制。

第一章地球1.了解我国陆地地形特征〔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特征及分布。

2.了解海洋地形划分及特征。

3.了解地球物理性质及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4.掌握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划分和特征。

第二章矿物1.了解矿物概念和矿物一般特征。

2.掌握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硬度和密度、解理和断口〕和简易化学特征3.掌握常见矿物肉眼鉴定方法,并能鉴定:石英、正长石、云母、方解石、白云石、角闪石、辉石、斜长石、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高岭石、石膏、铝土矿等矿物。

第三章岩浆岩和变质岩1.了解内动力地质作用类型〔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作用因素。

2.了解岩浆、岩浆活动、岩浆岩概念,岩浆岩矿物结晶系列,岩浆岩构造、构造,掌握岩浆岩分类方法,及各类岩浆岩的特征。

3.掌握常见变质岩〔石英岩、大理岩、片麻岩、片岩、板岩等〕特征。

4.肉眼鉴定常见岩浆岩和变质岩。

第四章沉积岩1.了解沉积岩概念,并及岩浆岩、变质岩形成条件和特征进展比照。

2.了解风化作用类型、方式、产物、阶段性、分带性;3.研究古风化壳意义。

4.了解碎屑物质搬运方式,掌握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5.溶解物质搬运及沉积作用影响因素,化学沉积分异作用规律。

6.成岩后生作用阶段划分,作用特点及新生矿物,主要成岩后生作用变化7.沉积岩构造:了解沉积岩构造类型;掌握层理概念、根本术语;熟悉反映沉积相的典型层理特征。

8.陆源碎屑沉积岩:陆源碎屑沉积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的区别;掌握陆源碎屑沉积岩的组成、碎屑构造、胶结类型及及油气的关系;熟悉碎屑岩粒度命名方法;掌握砾岩、砂岩、粉砂岩的概念、组成、成因类型;掌握砂岩四组分分类和命名方法;掌握砾岩、砂岩、粉砂岩的鉴定方法。

9.粘土岩:了解粘土岩概念、物质组成和特征;掌握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主要粘土矿物的晶体构造特征、水化性能;掌握主要粘土岩类型、特征及及油气的关系;掌握各种泥岩、页岩的鉴定方法。

《石油地质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doc

《石油地质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doc

《石油地质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执笔人:院(部)负责人: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石油地质综合课程设计英文课程名称:comprehensive course design ofpetroleum geology 课程号:100101P023 开课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总学分: 2 总学时(实践周数): 32(2周)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32课程性质(必修/选修):必修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先修课程:石油地质学、石油地球化学、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构造地质学后续课程:油矿地质学、油气田勘探二、课程简介石油地质综合课程设计是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实践课程。

其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具有综合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总目标是通过实际地质资料的整理、地质图件的编制、地质报告的撰写等系统的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石油地质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式。

石油地质综合课程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烃源岩评价,重点开展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的评价及烃源岩生烃演化历史的研究;第二部分为油气成藏研究,重点开展油气藏中原油性质分析、油气运聚方向分析、圈闭成藏的时间有效性分析、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期次分析。

三、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1)了解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能够有目的、有选择地利用实际资料开展石油地质问题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毕业要求2和3);(2)学会编制地质图件来表达地质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石油地质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式(毕业要求4和5);(3)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毕业要求9);(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责任感的工作作风(毕业要求8)。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烃源岩评价、油气成藏分析。

第一部分烃源岩评价(1周)(1)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图件的编制(4学时)利用化验分析资料,开展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的评价,指出有利的烃源岩系,并确定其生油门限。

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地质工程工程硕士考试大纲-电子科学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地质工程工程硕士考试大纲-电子科学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2015 年地质工程(在职)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命题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领域代码:085217考试科目名称:油气地质学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00 分,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油气地质学100%。

四、试卷题型结构试卷题型结构为:名词解释10 小题,每题 2 分,共20 分;填空题20 小题,每题 1 分,共20 分;简答题5 小题,每小题6 分,共计30 分;综述题 3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五、考试内容知识点说明(一)绪论考试内容: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基本科学问题,中外石油勘探历史。

考试要求:1、掌握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基本科学问题。

2、了解中外油气勘探简史以及石油地质学发展史。

3、了解我国提出的一些石油地质理论内涵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二)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考试内容:石油的组分和族分;石油的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石油和天然气的物理性质;油田水;石油和天然气中的碳、氢同位素。

考试要求:1、熟悉石油的组分、族分及其应用。

2、掌握石油的正构烷烃曲线和异构烷烃的应用。

3、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4、掌握石油和天然气中的碳、氢同位素的定义及其应用。

(三)储集层和盖层考试内容: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结构的概念、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成因及储集性质的影响因素;碳酸盐岩的孔隙空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盖层封闭油气机理;影响盖层有效性的因素。

考试要求:1、熟悉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结构的概念;会分析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曲线;2、掌握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空间类型及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并能够比较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差异。

3、掌握盖层的物性封闭油气机理及盖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4、熟悉储层和盖层岩性、物性等方面的差异。

(四)圈闭和油气藏考试内容: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及其度量;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复合圈闭与复合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基本原理和富集规律的一门学科,属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和开发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内容包括石油天然气是如何生成的?石油天然气储存在地下哪些岩层中?呈流体状态的石油天然气是如何运移聚集在一起的?石油天然气聚集在什么地方?石油天然气为什么能够保存至今?即石油天然气的成因、成藏及分布规律问题。

本课程是对大学阶段所学基础地质学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专业基础科和专业课的升华与拓展应用,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地震、测井、构造、地球化学等地质和地球物理知识、手段进行含油气目标勘探设计和评价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物探工程师运用地质思维针对具体地质目标进行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设计、处理及解释的重要基础。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控制石油天然气成藏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地质要素为主线,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典型案例实训和专题讲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认识- 1 -石油天然气在社会、国民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储集保存、聚集成藏的基本要素、概念和理论,并了解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特殊石油天然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勘探开发现状,培养同学们将所学的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相结合综合进行地下含油气目标勘探与评价的能力,使同学们掌握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的基本工作技能和方法。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与烃源岩、石油天然气的储层与盖层、圈闭与油气藏、石油天然气的运移、石油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及石油天然气藏相关理论进展七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学以致用,穿插地震、测井及有机地球化学等处理技术与测试手段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实例,介绍相关理论进展,提升同学们学习石油天然气勘探系列专业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并适应学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10023
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学
英文名称:Petroleum Geology
课程类型: 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 62 实验(实践)学时:2
学分: 4
适用对象: 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按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总体教学计划及油田勘探开发对本专业人才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制定。

(二)课程简介
系统介绍油气的组成、性质和成因,油气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和油气藏的形成及类型,油气在地壳上的富集分布规律。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学生毕业后从事油气的勘探、开发和有关的管理工作都要用到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因此它是事关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基本功和习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所涉及到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都已经在先修的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课程中介绍,与上述课程相比,本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综合性和集成性,它强调有关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综合,强调各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和动态过程和联系。

同时,它也作为后续油气田勘探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中外油气田勘探等课程的基础。

(六)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学生在先修的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课程的学习中,打好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同时,要加强有关的实验课程和实习环节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基本功。

作为一门综合课,没有时间从ABC起步。

二、大纲内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油气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和油气藏的形成机理、过程及其类型以及油气在地壳上的富集分布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油气勘探和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中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全面理解油气地质学的“成烃-成藏-油气分布规律”这三大核心问题及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不仅要掌握静态的成藏要素,还要理解动态的成藏过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成藏要素、成藏过程及其对油气在地壳中聚集和分布的影响方面。

难点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油气地质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
本门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图多,为提高授课效率和效果,建议加强多媒体教学,同时本课程的综合性、集成性强,应该安排一定的综合性习题课和作业练习。

(五)教学内容
绪论(了解)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及意义
二、我国及世界油气勘探的简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油、气、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掌握)
第一节石油(组成和性质)
第二节天然气(组成和性质)
第三节油田水(组成、性质、分类、应用)
第四节石油沥青中的同位素(C、H、O、N、S)
第二章油气的生成和烃源岩
第一节油气成因理论综述(了解)
(无机成因说、早期有机成因说、晚期有机成因说、现代油气成因理论简述)第二节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理解)
(有机质的产生和聚集、生物体的组成、有机质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分布特征、沉积有机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
第三节有机质的演化、影响因素及成烃模式(掌握)
(可溶有机质的演化、不溶有机质的演化、影响有机质演化的因素征、有机质的成烃模式)
第四节烃源岩评价(掌握)
(烃源岩定性评价发育与分布、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生烃量计算)第五节油气源对比(理解)
(对比原理、对比方法、对比指标、对比实例)
第六节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了解)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生物化学气、油型气、煤型气、无机气的主要特点与判识)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掌握)
第一节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掌握)
(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二节碎屑岩储集层(掌握)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成因及储集性质的影响因素
碎屑岩储集层各类砂、砾岩体的形成条件及分布特征
砂岩的次生孔隙)
第三节碳酸盐岩储集层(理解)
(碳酸盐岩原生孔隙的形成与分布
碳酸盐岩溶蚀孔隙的形成与分布
碳酸盐岩的裂缝
碳酸盐岩与砂岩储集性质的比较
第四节其它岩类储集层(了解)
(火山岩储集层、结晶岩储集层、泥质岩储集层)
第五节盖层(掌握)
(盖层的概念及分类
盖层的宏观发育特征研究
盖层封闭油气机理及微观封闭性评价方法
影响盖层有效性的因素)
第四章油气运移 (掌握)
第一节油气运移概述
第二节油气的初次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主要动力、方向、途经、模式、有效排烃厚度)
第三节油气的二次运移
(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通道、时期、方向和距离)
第四节地下流体势分析
(流体势、势梯度与流体运移方向、相对流体势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掌握)
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油气成藏要素和富集条件
第三节油气聚集的原理和模式
第四节油气藏的再形成
第五节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第六章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第一节地温场与古地温研究(掌握)
第二节地压场与地层压力预测(掌握)
第三节地应力场及其与生运聚保的关系(掌握)
第四节异常流体压力封存箱(概念、类型及成因)(理解)
第四节固态气体水合物(概念、性质、形成与分布)(理解)第五节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理解)
一、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
二、凝析气藏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三、地下油气藏相态的判别
第七章油气藏类型(掌握)
第一节油气藏分类的原则和方案
第二节构造油气藏(背斜、断层、岩体刺穿、裂缝)
第三节地层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地层超覆、生物礁)第四节岩性油气藏(岩性尖灭、砂岩透镜体及其形成机制)第五节水动力油气藏(概念、形成机制及主要类型)
第六节复合油气藏及主要类型
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第一节油气田及其类型
第二节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三节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
(历史地质学分类、板块改造学分类、地球动力学分类)
第四节油气系统(概念、组成、分类、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
第一节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了解)
第二节世界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了解)
第三节前陆盆地(概念、石油地质特征、实例)(理解)
第四节裂谷盆地(概念、石油地质特征、实例)(理解)
第五节克拉通盆地(概念、石油地质特征、实例)(理解)
三﹑实验(实践)环节及要求
实验一 1. 原油、固体沥青的观察与描述
2.荧光分析鉴定砂岩的含油性
通过该项实验,使学生认识不同含油产状的岩心,获得对岩心含油级别、原油、固体沥青的感性认识,并能够判断岩心的含油性质,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四、习题、课程讨论及要求
为了巩固讲授内容,可以布置“生油层评价、储集层评价、圈闭评价、油源对比、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判别”等方面的作业,但由于学时紧张,建议只安排一次“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判别”的习题课。

对作业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可以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花少量时间讲解。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建议选择适当专题(如TTI、两种重力分异作用差别的原因、镜质组的降解率确定古地温的问题、地层压力预测的等效深度法的推导、三场研究实例、流体包裹体、裂变径迹等)让学生准备后,安排1~3次15分钟左右的课堂讨论。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加强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高图版、图形的讲解效率和效果。

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和习题课,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七、教学形式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形式
授课为主。

穿插适当的实验、习题课、课堂讨论。

(二)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石油地质学》,张厚福等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参考书:《石油地质学》,张兴金吕延防主编,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天然气地质学》,包茨编著,地质出版社1990年。

《石油地质学习题集》,大庆石油学院自印,2006。

九、其他说明
大纲制订人:卢双舫
大纲审定人:刘吉余
大纲批准人:宋延杰
大纲校对人:张树林
制订日期:2006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