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孟子》三章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二课《孟子》三章,具体内容包括《梁惠王上》、《梁惠王下》和《滕文公上》三个章节。
通过学习这三个章节,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念,把握其仁爱、民本、道德等核心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仁爱、民本、道德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感悟孟子的思想观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课后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仁爱、民本、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孟子的思想观念,解答学生的疑问。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梁惠王上》:仁爱为本《梁惠王下》:民为邦本《滕文公上》:道德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践行孟子的思想观念。
答案:1. 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仁爱为本: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实现社会和谐。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情感态度的引导,如何让学生将孟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举例解释:
-对于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词源、句式特点,并结合现代语境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孟子思想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探讨“忧患”与“安乐”的辩证关系。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努力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有些拘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文言文还不够自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选自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教材第四单元第23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孟子·告子下》中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其含义及背后的哲学思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望大家能够将这一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论证方法的难点上,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技巧,并在课后作业中尝试模仿运用。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通过详细解读这三章内容,我们将深入解孟子仁爱、道德和人际关系等哲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孟子》三章基本内容,解孟子哲学思想;2. 学会分析文言文语言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3. 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哲学思想内涵,分析文言文语言特点;2. 教学重点:掌握《孟子》三章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孟子哲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孟子哲学思想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详细解读《孟子》三章内容,分析文言文语言特点,讲解孟子哲学思想;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4.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孟子哲学思想理解程度;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对孟子哲学思想认识;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仁爱、道德、人际关系;2. 文言文语言特点:对偶、排比、设问、反问;3. 孟子哲学思想:仁政、民本、道德修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概括《孟子》三章主要内容;(2)举例说明孟子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2. 答案:(1)仁爱、道德、人际关系;(2)示例: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孟子“仁政”和“道德修养”原则,尊重他人,关爱弱者,以求和谐共处;(3)When you are on the right path, you will havemany helpers; when you are on the wrong path, you will havefew helpers.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对孟子哲学思想掌握程度;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运用孟子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提高道德素养。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22课《孟子》三章。
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孟子思想的精髓,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段落大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的仁爱之心,培养关爱他人、以民为本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词语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孟子故事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句子进行讲解,指导翻译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板书内容:a. 课文结构:梁惠王上、滕文公上、离娄上b. 重点句子翻译c. 孟子的仁爱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五个重点句子。
2. 答案:见教材注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还需进一步优化。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孟子思想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a. 对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进行讲解,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涵。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孟子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旨,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孟子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孟子及《孟子》的兴趣。
2. 讲解:对《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位国君,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治理国家。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道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主要内容:a. 《梁惠王上》:仁政、民本、道德教化b. 《滕文公上》:仁政、法治、选贤与能c. 《离娄上》: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在讲解《孟子》三章时,应重点关注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和时代背景。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道德修养等思想。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文言文词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词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孟子提倡的仁政、道德修养等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孟子》原文及注释、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三章,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词语解释:针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4. 句式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认识。
5. 内容讲解:讲解《孟子》三章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道德修养等思想。
6.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a. 仁政b. 道德修养c. 重点词语及解释d. 特殊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b.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孟子提倡的仁政、道德修养等思想的理解。
c. 阅读其他儒家经典,比较孟子和孔子的思想异同。
2. 答案:a. 略b. 略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22《 孟子三章》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22《孟子三章》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孟子三章》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本文是孟子在与他人辩论中表达自己观点的部分,主要包括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文章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富含哲理,体现了孟子的仁爱思想和雄辩才能。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孟子的思想魅力,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本文的生僻字词和深奥的哲理对他们来说仍有一定难度。
学生通过之前的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但文中的一些观点可能还较难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孟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理解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孟子观点的依据和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的仁爱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关爱他人,勇于担当。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难点:分析孟子观点的依据和论证方法,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孟子的思想。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理解。
2.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和拓展知识。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孟子的语言魅力。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背景和主要思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孔孟等伟人教育世人的话语流传已久,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一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
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
(关键词:发、举、士、市)(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
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
(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
(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二、理解分析第二段(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
难点教师给予帮助。
(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
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1)2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孟子关于仁爱、仁政、君子品质等方面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孟子》三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2. 通过学习孟子关于仁爱、仁政、君子品质的论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孟子论述中的一些深奥道理,如仁爱、仁政等。
重点:把握孟子论述的核心观点,学会分析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仁爱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三章,了解大意。
3. 精讲:针对每个章节,详细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和道理。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孟子》三章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仁爱、仁政等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主要内容:《梁惠王上》:仁爱之道《滕文公上》:仁政之道《离娄上》:君子品质3. 重点词语和句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孟子在《梁惠王上》中关于仁爱的论述。
分析《滕文公上》中孟子提出的仁政之道。
2. 答案:词语解释略。
《梁惠王上》中,孟子提出“仁者爱人”,强调国君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
《滕文公上》中,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提倡仁政,关注民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孟子的思想观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全文,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
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就仁爱、仁政等主题展开辩论。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孟子的思想在今天的价值。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情操与志趣《孟子》三章
23《孟子》三章设计说明此课三篇文章皆选自《孟子》,都是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
先秦诸子散文常能表现出清晰的逻辑与思想的魅力,极具说服力。
课文中多用排比,在极为分明的层次中,表现出非凡的气势,形成传颂千古的名句。
说理则善用类比的手法,将抽象的观点论述得深入浅出。
此外,此课最值得挖掘的,便是字里行间所充盈的浩然正气,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涵养大有裨益。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和忧患中奋发向上的精神;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孟子》。
(二)工具1.多媒体。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中国有句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代历史中“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都知道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畔.(pàn)淫.(yín) 米粟.(sù)疆域.(yù) 贫贱.(jiàn) 公孙衍.(yǎn)2.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孟子的主要材料。
孟子三章(2)-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2、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1)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2)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3)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作品。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了解作品。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现存7篇。
3.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各国君主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呼吁各诸侯国重视人民的作用;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之战,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4.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
一个国家若能做到“得道”,即“施行仁政”,便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果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人就都归顺于他,这就是“人和”的最佳状态。反之,若是“失道”,即“不施行仁政”,最终会导致自己众叛亲离。
5.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文中是如何阐述的?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胜。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其他客观条件,而是“人和”。施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和”,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论述。
难点: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以及对孟子思想的深入挖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引出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的论述。
2. 课堂讲解:a. 讲解《梁惠王上》章节,阐述孟子仁爱观。
b. 讲解《公孙丑上》章节,阐述孟子道德观。
c. 讲解《离娄上》章节,阐述孟子修养观。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a. 《梁惠王上》:仁爱观b. 《公孙丑上》:道德观c. 《离娄上》:修养观3. 重点、难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以便学生区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梁惠王上》中的一段文言文。
b. 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
c. 论述孟子修养观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2. 答案:待学生完成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孟子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将孟子思想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了解《孟子》背景及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23.《孟子》三章(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统编版)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孟子》三章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学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测试、作业布置和成绩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和准确性。
(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查阅相关书籍、论文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三章的内容,掌握相关的技能。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孟子》三章,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例如,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舍生取义”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与《孟子》三章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学生的注意力。
内容逻辑关系
1. 重点详细阐述《孟子》三章中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方法
- 本文重点知识点:孟子关于义和利的观念、舍生取义的论证、道义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逆境与顺境对人的影响。
- 本文重点词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 本文重点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孟子》三章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知识点
1.责任
2.修身
3.仁义礼智信
教学目标
1.理解负责任的含义,感受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2.掌握仁义礼智信的含义、运用与实践
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仁爱、正义、慈悲、智慧、信仰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感悟孟子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如何运用孟子思想部分理解人的价值、认知和实践养成
2.如何引导学生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汲取内涵,体悟和践行道德教育
教学设计
1.课前思考、热身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给出负责任、责任感的定义,并提
出什么是仁义礼智信这四个词的重要性。
2.导入语介绍孟子和孟子思想,带领学生了解学习《孟子》三章的意义和目的。
3.讲授通过引言,学生了解什么是孟子思想、什么是仁义礼智信,我们要通
过什么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接着,教师根据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对孟子《滕文公》、《离娄上》、《梁惠王》三章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讲解《离娄上》。
4.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领悟孟子思想的内涵和意义,学生可分为小
组进行,每组讨论完后,做出汇报。
5.课后反思让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体会学习中的收获,并写下对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感受、认识与体会。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的思想,认识到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的重要性。
同时,课堂探讨带动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引导学生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看待和实践道德教育。
23《孟子》三章(新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教师活等方式,引出《孟子》三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孟子》三章中的文言文理解和翻译,以及孟子的仁政、民本和义利观等思想。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阅读和孟子的思想。
7.孟子所处时代背景: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孟子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民生疾苦、政治腐败等。了解孟子所处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及其社会意义。
8.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为核心,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9.孟子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但也有所区别。孟子更加注重仁政和民本,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而孔子则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培养。
10.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主张君主应以仁政为核心,实行轻徭薄赋、不夺农时、保障民生等政策。他还主张君主应该尊重百姓的意愿,实行仁政,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孟子》三章的内容,包括孟子的仁政、民本和义利观等思想,以及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等知识。通过讲授法,学生可以对知识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2)讨论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同时,讨论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并背诵《富贵不能淫》全文,理解文章主题和基本观点。
2.分析文章结构,掌握孟子论辩的思路和技巧。
3.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典故,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孟子论辩思路,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孟子及其儒家思想,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文学创作灵感。
5.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升个人品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富贵不能淫》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道德原则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富贵不能淫》这一章节的内容。首先,通过导入新课时的生活化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点让我意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理解孟子论辩思路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我采用了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帮助他们逐步消化吸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3)孟子思想的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较为深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解决办法:结合实际生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孟子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设计课堂讨论、课后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思维素养:引导学生分析孟子关于富贵与道德修养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
3.文化素养:深入挖掘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富贵不能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这一章节的内容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富贵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学生们能够逐渐理解孟子思想的内涵。以下是我对教学过程的几点反思:
1.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效果较好。但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更有代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掌握文章主旨,探讨孟子如何阐述富贵不能淫的道理,以及这一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024年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
2024年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具体章节为《梁惠王上》、《公孙丑上》、《滕文公上》。
内容包括仁爱、义利、为政以德等孟子思想的核心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孟子》三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领悟孟子的仁爱、义利、为政以德等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
3.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孟子思想的深入领悟。
教学重点:仁爱、义利、为政以德等核心观念的解读,以及将这些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引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2. 课文解析:a. 逐句解读《梁惠王上》,分析仁爱之道。
b. 例题讲解: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为例,讲解文言文翻译方法。
c. 随堂练习:学生翻译《公孙丑上》中的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3. 思想探讨:a.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滕文公上》中的义利观念。
4. 互动环节:学生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核心观念:仁爱、义利、为政以德2. 课文结构:《梁惠王上》、《公孙丑上》、《滕文公上》3. 重点词汇:鱼、熊掌、义、利、为政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孟子》三章中的重点句子。
b. 运用孟子思想,分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不少于300字。
2. 答案:a. 参见课堂笔记。
b. 参见学生个人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文言文翻译和孟子思想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阅读《孟子》全文,深入了解孟子思想。
b. 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就孟子思想与现实问题展开辩论,提高思辨能力。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分别是《告子下》、《梁惠王上》和《公孙丑上》。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主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孟子》三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义与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孟子》三章中的重要观点和主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难点:正确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如何将仁政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孟子的事迹为引子,激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
3. 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解释孟子的观点和主张。
4.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 拓展:介绍孟子的其他著作,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孟子》三章2. 板书内容:仁政、义利、道德观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简要概括孟子的仁政思想,并谈谈你如何将仁政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答案: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爱民如子、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仁政思想运用到与他人的相处中,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否理解,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阅读孟子的其他著作,如《孟子·离娄上》、《孟子·滕文公上》等,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2 《孟子》三章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而: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父命之(代词,他)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前面所说的事)
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喻指“仁”)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
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去:古义:离开。
例句:委而去之。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域: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丈夫:古义:指成年男子。
例句:丈夫之冠也。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由:古义:遵从。
例句:与民由之。
今义:缘由;表示凭借。
士:古义:狱官。
例句:管夷吾举于士。
今义:军人。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困于心,衡于虑(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3)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无标志被动句,从意思上判断,“发”是“被任用”的意思)
教学过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析论证思路】
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然后将论证的范围由战争类推到治国,强调“人和”对治国的重要作用。
接着运用对比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推进,说服力强。
【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富贵不能淫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
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把握文章主旨】
阐述了“大丈夫”立身处世的原则,即要坚守“仁”“礼”“义”并将之推行于天下,指出“大丈夫”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气节、有节操,富有现实意义,激励了后世仁人志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
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义)。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炼)
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品悟论证方法】
1.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把握文章主旨】
陈述了六个出身低微但历经艰苦磨炼终担重任的名人事例,由个别到一般,由个人到国家,论证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居安思危、历经磨炼的道理。
写作方法【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这三篇短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富贵不能淫》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由古代男女应遵循家庭伦理准则引出士人应遵循“仁”“礼”“义”方为“大丈夫”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先举事例,再从个别到一般,由个人引申至国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最后归纳出论点。
2.运用排比,使文章语言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这三篇短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连用三个“不能”,极言真正的“大丈夫”气节,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教
学
板
书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时,《孟子》一书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孟子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被批准配享孔庙。
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