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规律。
3.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循环的特点和意义。
2. 能量流动: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依存、能量流动对物质循环的控制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和能量流动规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建立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等。
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生态系统的图片、数据表格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现象。
2. 讲解物质循环:介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循环的特点和意义。
3. 讲解能量流动:阐述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4. 关系与实例分析: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通过具体实例讲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填空题。
2. 分析并解答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计算题。
八、拓展与探究1.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组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意义1.3 教学方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生态系统的实例教案章节二: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2.2 教学内容:物质循环的定义与特点物质循环的过程与途径2.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案章节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让学生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让学生掌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3.2 教学内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定义与特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3.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教案章节四: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4.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巩固所学内容。
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的兴趣。
展望物质循环研究的发展方向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教案章节六:碳循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碳循环的主要过程。
6.2 教学内容:碳循环的概念与特点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及其作用6.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碳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碳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案章节七:氮循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2)掌握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过程,能举例说明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物质循环的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特别是碳循环。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生物成分的作用和物质的转化。
(2)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使学生对物质循环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物质循环的模式图、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物质循环的实例、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图片或视频,如森林、草原、河流等,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提问:生态系统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引出物质循环的主题。
2、新课讲授(1)物质循环的概念讲解物质循环的定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强调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如碳、氮、水等。
(2)碳循环①展示碳循环的模式图,结合图讲解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包括碳在大气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返回大气等环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和特点。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途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案例资料: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实例。
3. 讨论话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途径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负面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建议。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绘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并简述其过程。
七、拓展与延伸1. 邀请生态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科研前沿。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
3. 开展校园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体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立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推进学生从宏观层面理解“稳态”的涵义。
针对高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素养差异多元的实际,采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引导探究学习方式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设疑为主线,以问题驱动式引导学生为主体形式,以多媒体手段为载体,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梯次以问题冲突循环冲击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推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拓宽自身的思维维度,将培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融入教材知识内容体系中去。
[教学目标]1、以概念辨析、模型建构为师生课堂交流载体,推动学生围绕物质循环的概念经历了解――理解――简单应用――较熟练应用过程,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进学习生物的情感。
2、围绕“碳循环”多维设置信息呈现形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互助交流,教师收敛测评方式,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融入“展示自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氛围中,一方面渐次提升理解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不同维度的认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协同、对比、感受“知识生成”所需的各个层面的能力素养。
3、以社会热点信息为载体,以“物质循环”概念要素为思维收敛点,以师生交流为依托,引领学生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4、以概念要素对比分析为主要载体,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围绕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5、以“实验信息读取”“实验步骤设置”“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为重点,引领学生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教学方法:主题探讨法、问题归纳法、典型案例法、多维思辨法[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围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设置框架式问题信息――依托教师设置的信息,领会“流程”“要素”――引导学生为后续学习阅读分析新知做好思维发展铺垫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设疑――所需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你自己所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去了哪里?原因是什么?然后围绕教师设疑,融入新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探究兴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2. 物质循环的途径:物质循环通过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完成。
3. 物质循环的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4. 物质循环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物质循环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2. 案例材料:收集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际案例。
3. 讨论题目: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5. 总结:对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过程和意义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途径: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循环应用的理解。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普通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三板块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它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第二大功能,着重解释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之间的循环利用。
主要是以碳循环为例揭示生态系统中物质的相转化。
教材中知识点突出,设置合理,更有图文并茂的解释,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降低了难度。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掌握并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物质的利用方式,通过物质的流通方式归纳出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物质的概念,高二同学已经学习过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而且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实践生活联系的十分的紧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也很多,所以有了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学习这节课的难度就降到最低。
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学生探讨,老师引导的方式进行。
三、三维目标的确立【知识目标】(1)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2)识记并理解碳循环的过程(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并应用碳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2)理解物质循环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3)体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温室效应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教学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五、学习目标研究分析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探讨温室效应的改善策略六、学习思路设计本节课以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为课堂导入,提出“为什么地球上的元素和物质历经这么多年还依然没有消耗殆尽呢?”,以此引起学生们的讨论,进而提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紧接着以碳循环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被利用的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此来推导归纳出物质循环的规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2. 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从太阳传入生物群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
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流动。
2. 讲解: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6.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概念、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如碳循环中的碳排放、氮循环中的化肥使用等。
2. 介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精品)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卡片构建碳循环模式图,加深学生对碳循环过程的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加强热爱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8min)的当堂练习题学知识
布置作业(1min)布置学生完成达标训
练”
课下完成作业巩固本节所
学知识
四、板书设计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二、物质循环
1.概念:
2.特点: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五、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构建碳循环的模型;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关于碳循环过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构建模型,使学生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有所回忆,并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形象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由物质循环失调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本节的重点,对于物质循环我们以碳循环为例,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它的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如何说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本节通过图表的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明确其中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沿食物链进行流动,从一个营养级到下一个营养级,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流动表现出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也就是说能量并不能重复循环的利用,生态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不断运转,就要不断有能量输入,对于生物圈来说,源源不断的太阳能为它提供了能量。
但是生物圈中的物质却只能来自地球,生态系统运转过程中,亿万年来生物圈中的物质并没有减少或耗尽,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物质是循环的)如果物质是循环利用的,那它就会不断的消耗和再生,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例如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把它们变成了有机物和氧气,动物和其它生物的呼吸作用又把有机物和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再如,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环境中的一些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生产者被消费者捕食后有机物进入消费者体内,生产者和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最后又被分解者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
由此看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和过程。
2. 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够诠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了解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重要性,以及与物质循环的干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和机制,并能够将其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包含图片、图表和动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准备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际案例,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讨论。
3. 准备一些土壤、水和大气样本,以便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
4. 准备一些关于碳循环和氮循环的基础知识,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补充。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课前预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和教室小结。
1. 课前预习:在课前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家自行预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观点和过程。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节课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教室效率。
2. 新课导入:起首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接着提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什么?其过程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3. 知识讲解: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氮循环、碳循环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流动和转化的。
同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教室小结:在教室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室上,老师应该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明确地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掌握物质循环的相关术语和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和保护意识。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图片和图表。
实验器材和材料。
2. 教学资源: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互联网资源和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现实案例,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学内容:介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3.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物质循环的过程。
4. 知识巩固: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规律。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并反思其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能力: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探究和分析的能力。
4. 学生作业和练习: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际应用:探讨物质循环在农业、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等方面的应用。
分析物质循环失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2. 跨学科联系:联系物理学、化学等其他学科,探讨物质循环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联系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探讨物质循环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原理。
2. 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物质循环过程。
3. 掌握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投影仪2. 生态系统模型或图表3. 实验材料(如植物、土壤、水等)4. 学生笔记本或工作表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知识建构(20分钟):1. 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不同的物质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并提供相关的示意图或模型进行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实践探究(30分钟):1. 分组或个人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或个人,进行一项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验,例如水的蒸发和凝结实验,或者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
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物质循环现象。
2. 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物质循环过程。
概念强化(15分钟):1. 回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 通过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影响。
评估(10分钟):1. 分发给学生一份简单的问卷或练习,测试他们对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评估。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和呈现特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的使用。
2. 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深入探索。
3. 教师应该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案撰写时,建议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1一、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⑴⑴循环过程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⑴影响⑴措施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反复利用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物质循环的概念;2.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过程;3.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的构成;2.物质循环的概念;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2.知识讲解(20分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包括各种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土壤、水、空气等)。
3.活动一:物质循环的概念(1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物质循环是什么意思吗?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利用的概念。
4.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30分钟)5.知识总结(10分钟)请几位学生展示他们小组制作的海报,进行总结和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各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6.活动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每个小组至少列举两到三个例子,并展示给全班。
7.案例分析(15分钟)向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例如:森林砍伐导致土壤侵蚀、化肥使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让学生分析这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8.激发情感(10分钟)通过观看一些环境保护的视频片段或播放相关歌曲,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学生,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写下自己的保护环境的行动计划。
四、教学评价:1.参加小组讨论和海报制作的情况;2.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法的合理性;3.保护环境的行动计划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五、拓展延伸:请学生每天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记录下自己发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举行一次环保展示活动,展示他们的观察和解决方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转化和循环;3. 理解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促进物质循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过程;2.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质循环差异。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和环境交互作用下,物质(如有机物、无机物等)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过程。
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物种生存的重要因素。
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1)碳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动物食用植物,将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组织;- 动物和植物的死亡和排泄物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释放到环境中,形成二氧化碳;- 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2)氮循环:-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 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中的氮元素;- 动植物死亡后,腐解菌分解有机物,将氮元素释放到土壤中;- 氮固定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可吸收的氨氮;- 氮捕捉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
(3)水循环:- 水蒸气通过蒸发从地表进入大气层;- 水蒸气在大气层中冷却凝结成云,并形成降水;- 降水落到地表,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经过地下水入渗再次回到水源。
3.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质循环差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物质循环的差异。
例如,在寒冷的极地环境中,植物生长缓慢,有机物分解速度较低,导致物质循环缓慢;而在热带雨林等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物丰富多样,物质循环较为活跃。
四、教学方法:1. 案例讲解法:通过讲解具体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案例,引发学生对物质循环的思考,加强学习效果。
2. 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循环的过程,加深理解。
五、教学评价:1. 针对学生的讨论表达能力进行评价;2.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结果进行评价;3.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进行评价。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3. 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物质循环的含义,阐述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4. 分析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讲解物质循环的途径和机制,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5. 案例分析:给出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物质循环应用的理解。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能量流的特点。
2.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效率和限制。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能量流的特点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效率和限制。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能量流的特点:解释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阐述能量流的特点。
3. 讲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讲解能量流动的途径和机制,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 讲解物质循环的定义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自己生活中参与的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
教案章节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一种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案章节三:碳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2. 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氮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理解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 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教案章节五:水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准备:1. 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和实例图片;2. PPT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呢?”探究:2. 使用PPT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解释生物体的营养需要如何满足,以及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能量和有机物如何从一个生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生物体。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图片,详细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4. 进一步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探讨物质循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以及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拓展:5. 提出问题并分组讨论。
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参与到物质循环的保护中去?”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化学品的使用等。
小结:6. 通过简短的小结,强调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自主查询并了解某一种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2. 布置作文题目:“我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保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方案。
教学提示:1. 引导学生将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区分。
2. 强调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息息相关。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什么是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那么大家回忆一下: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在哪里?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什么?4、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得很好!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特点师:大家可以先看一下问题讨论,想想怎样回答。
(学生看书、思考)师: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并不能重复、循环地利用,但生态系统却仍旧保持稳定,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提供。
但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却只能来自于地球本身,那亿万年来为什么没有被地球耗尽呢?生:我想物质和能量不同,应该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师:那大家能给出一些例子来说明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吗?生1: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和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提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而有机物和氧气又可以提供给动物。
生2:有机物经过微生物分解,成为无机物,又可以重新提供给生产者来制造有机物。
生3:垃圾中有可以回收利用的,说明物质可以循环。
……师:很好。
通过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的事例,确实可以说明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
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段,他说你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飘向异国他乡,这说明了物质循环的范围怎样?生:很大,是全球性的。
师:确实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整个生物圈。
那你呼出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氧元素是怎样来到你的体内的呢?生:通过呼吸、饮食,进入人体。
师:很好,那么碳元素和氧元素进入人体以前存在于什么物质中呢?生:存在于氧气、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环境中的物质中,也存在于生物群落的生物中。
师:不错,既存在无机环境中,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中。
可见,物质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
师:还有一点,书本的第一段突出了碳元素和氧元素,而不是二氧化碳。
可见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化学元素还是化合物?生:化学元素。
师:是的,物质是指化学元素。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碳元素的循环,也就是碳循环,看看物质循环的过程。
看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3、碳循环课件展示:1.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2.生物群落内部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4.碳循环的范围。
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并说明碳的传递过程。
6.“思考与讨论”的第2题,如何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碳循环的模型?[来源:学科网] 师谁来回答一下?生1 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以CO2、碳酸盐形式存在,也有碳单质、含碳有机物等。
生2 生物群落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也有含碳无机物,如碳酸盐。
生3 碳循环形式是CO2。
生4 生物圈。
生5 黑板演示:注:①表示碳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中有机物的形式被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形成二氧化碳。
②表示微生物分解以后,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以碳酸盐形式被植物根系吸收。
③表示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被消费者摄食,最后碳仍以有机物形式储存在消费者体内。
④表示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存在于无机环境中。
⑤表示碳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形成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⑥表示碳以动物的粪便、遗体等中的有机物的形式,被微生物分解,形成二氧化碳。
⑦表示碳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形成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⑧表示无机环境中的含碳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合成有机物。
师大家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碳循环主要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形式是二氧化碳。
可以用下图表示:师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生物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正是它们连接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师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其范围是生物圈。
物质循环的概念见书本。
师这里的物质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而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循环指的是这些物质(元素)的往返运动。
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概括地理解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单纯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氮循环硫循环师可以看出,其他元素的循环和碳循环基本相同。
正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往复循环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世界是物质的,是符合物质不灭定律的。
在生物圈内,无论是无机环境还是生物群落,也无论是物质循环还是能量流动,都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因此,大家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事物、认识自然、改造世界。
师如果人们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生森林生态系统的森林有维持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相对稳定的作用,若大量砍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不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更不能增加大气中的氧气,不仅破坏了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而且阻碍了碳的正常循环途径,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
师很好。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生化石燃料如煤、石油、泥炭等是地层中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是一笔宝贵而丰富的能源物质,若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使二氧化碳来不及转化,也同样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增加。
师不错。
通过以上两例的分析,显而易见地说明:人类活动若违背了生态规律,对碳循环的影响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明显增加,这样将形成危及整个生物圈的“温室效应”。
大气中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散佚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层就相当于保温层。
从而使地球上的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那么温室效应将对生物圈和人类造成什么危害呢?请大家观看视频。
(视频播放:温室效应)师可见,温室效应的危害不是突然爆发,而是慢慢积累的。
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努力去改善。
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等。
师 P101右侧的问题如何回答?生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师说得不错。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一些由于物质循环受到干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视频播放:酸雨、臭氧层空洞)师希望我们一起来维持生物圈正常的物质循环,共同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下面请大家用表格和模型分别来总结一下它们的关系。
参考书上的内容。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学生可分别作答,也可集体讨论,此时教师应启发诱导,并帮助学生归纳要点,组织语言。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模型师请大家观看投影片,思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师可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人们可以对其改进,来获得最大的利益,但前提是不能破坏其稳定性。
(三)、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验实验一: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吗?1.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师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字,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重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例如,若没有固氮细菌,虽然植物被含氮的空气“海洋”所包围,但它们仍将难以得到氮素。
其他有机体产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而促进了岩石的分解。
土壤中还有其他的微生物在促成着多种多样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使铁、锰和硫这样一些矿物质发生转移,并变成植物可吸收的状态。
另外,以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原始昆虫……2.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列举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例,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教师予以启发、指导。
例如,落叶在土壤中能被分解掉,这究竟主要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呢?3.作出假设假设既可以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作出的解释,也可以是想象或猜测。
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通过讨论修正自己的假设。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成立。
如: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并最终分解掉的。
4.制订计划首先,要确定实验变量是什么,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变量,等等。
其次,要确定探究的地点或场所:在野外?还是在实验室中?第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材中提供了两则案例供学生参考。
如:本实验的变量是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也就是微生物;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所有的理化因素、落叶的数量等;要很好地控制这些变量最好在实验室中,可以人为地控制;实验方案设计就是设计一下具体的操作步骤,见下。
5.实施计划建议探究一在实验室中进行,因为在室外的话,很难控制变量。
教师可以巡视,并作必要的指导。
(1)把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分别放到两个无菌操作室中。
取相同重量的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于两个无菌容器中。
(2)加入相同数量的落叶和土壤混匀,并加入等量的无菌水,使土壤湿润即可。
(3)保证无外界微生物的干扰,并保持相同的理化因素。
通入等量的无菌空气。
(4)每五天观察记录一次,并控制变量和调整变量到适宜。
连续观察记录1个月左右。
6.结果分析:可以将实验过程和现象列表整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注:在考试中可能要你预测可能结果和作相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