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唱法的演变
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和特点
180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和特点★ 赵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受我国不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唱法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也包括戏曲和曲艺演唱),同时又运用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西体中用,两者结合而成。
而正因为汉语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咬字”成为民族唱法演唱过程中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特点,而中国的民族唱法与汉语言精妙的结合则更加的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绚丽,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对人们演唱民族作品是有借鉴学习的价值,从而能够深情并茂的演绎好一首民族作品,真正做到“字正腔圆”。
一、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随着声乐艺术的新进步,中国唱法也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中国唱法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声乐传统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先进教学方法手段,在深入改革实践中形成的。
它既不同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又和民族声乐的自然唱法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时代特征。
这种唱法既能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又能演唱艺术性很强的艺术歌曲、歌剧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创作歌曲,并能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因此,这种演唱方法应予大力提倡和维护。
“中国民族声乐唱法”是在中国文化环境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歌唱艺术和歌方法,所以被称为中国民族声乐唱法。
中国民族声乐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并吸收西方唱法的精髓,两者融会贯通结合而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会有它们独特的语言文化,通过对每一门民族语言的研究,可以深入把握每一门民族语言的发音技巧,而正因为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国的民族唱法与汉语言精妙的结合则更加的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绚丽。
二、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特点(一)民族声乐唱法是一门歌唱艺术很多时候人们认为,歌唱就是发声去唱,只注重气息、能发出声就可以达到唱歌的目的,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在歌唱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一个十分要的环节,就是咬字。
在歌唱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咬字的特点,仅仅围绕发声、气息等问题,是不能够完全将作品演唱好的。
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演变的探究
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演变的探究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音乐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汇聚了中国古典戏曲、西方歌剧及民族音乐的精髓,表现了中国民族优秀的音乐创作才华。
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演变的探究,不仅是对中国音乐艺术的历史发展的一种追溯,也是对中国歌剧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总结。
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在中国的音乐发展历程中,民族歌剧是一种综合了西方歌剧形式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音乐剧种。
早期的中国民族歌剧,歌唱风格主要受传统戏曲和民族歌谣的影响,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
后来随着国际音乐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风格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早期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风格影响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戏曲和民族音乐。
这些影响源自中国古典戏曲的唱腔、吐字、律动等传统唱法,以及中国民间歌谣的真挚、淳朴、天然等特点。
这些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民族歌剧的演唱中,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演唱风格。
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民族歌剧,其歌唱风格基本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和技巧,并且在表演上力求传统传承。
演唱者通过运用喉音、颤音、假声等独特的声腔,以及配合唇齿音的变化和音程的飘扬,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韵味的歌剧演唱风格。
受到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响,早期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风格也具有真挚、感人、土韵浓郁的特点,使得观众在演出中不仅能够欣赏到高雅的音乐艺术,同时也能感受到亲民、朴实、自然的民族情感。
随着国际音乐的交流和传播,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风格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特别是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中国民族歌剧开始受到西方歌剧的影响,演唱风格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和世界化。
这主要体现在声乐技巧、表演方式、音乐风格等方面的变化。
声乐技巧方面,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者开始接受西方声乐教育,并吸收了西方声乐的演唱技巧。
他们在音准、音色、音域、音韵等方面进行了训练和提高,使得演唱技巧更加丰富多样,音乐表现力也更加强大。
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浅析
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浅析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不断融合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围绕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历程、表演特色以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浅析。
一、发展历程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歌唱艺术以革命歌曲和民歌为主,女歌手的演唱一度成为了艺术的主流。
六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开始崛起,这其中也包括了女声演唱艺术。
当时的音乐界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歌唱家,如赵荣和、李双江、姜昆等,他们以其深情、激昂的演唱方式,迅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赏。
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经历了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女性歌唱艺术家。
这些艺术家的演唱风格各具特色,有的善于演唱传统山歌、敦煌古唱、傣族歌舞等,有的则注重现代歌曲的表演和创作。
在八十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国际文化的交流逐渐加深,中国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也开始受到欧美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影响,出现了以欧美流行歌曲和舞曲为主的新风格。
这一时期的女歌唱艺术家们为歌曲注入了更多的个人特色和表演元素,表演更加自由、豪放,演唱技巧和艺术性也有了更高的水平。
二、表演特色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具有丰富的表演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风格丰富多彩。
中国地域广大,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女声演唱艺术家们常常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能够演唱多种民族音乐。
2. 情感丰富、表现能力强。
女性天生善于表达情感,在演唱中,则更加具有感染力,能够透过歌曲向观众传达情感,表现出极强的舞台表现力和沟通能力。
3. 演唱技巧高超。
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家们通常都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能够灵活运用音乐元素,演唱出纯净、清晰、感人的音乐效果。
4. 风格多样,传承创新并重。
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家们常常从传统音乐中探寻艺术的源头,同时也不断注入新的艺术元素,以期打造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也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采。
本文将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变化。
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从地域性来看,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声乐中,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如蒙古族的长调咏唱、藏族的嘛呢唱法、哈尼族的花鼓歌等等。
这些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形式,丰富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表现,展现了不同民族的音乐风貌和文化传统。
从历史时期来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传承,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声乐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在古代,中国民族声乐主要表现为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如庄严肃穆的佛教音乐、宫廷雅乐的吟唱、民间山歌的婉转动听。
随着现代音乐的崛起和流行音乐的影响,民族声乐也融合了更多的元素,音乐风格更加多样化和时尚化,展现出了与时代相符的新气象。
从演艺形式来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表现在不同的演艺形式和表现手法。
传统的民族声乐演艺形式有音乐会、歌舞表演、戏曲演出等,这些形式在不同的场合和节日中得到广泛的演绎。
而在当代,随着音乐技术和舞台表演的发展,民族声乐在舞台上的呈现更加多样化和精彩,如电子音乐的融合、舞台效果的创新等,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视听盛宴。
从创作风格来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体现在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曲风呈现。
传统的民族声乐以古老的歌谣和传统的曲调为主,表现出淳朴和朴实的特点。
而在当代,随着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和时代感的融合,民族声乐的创作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如融合了流行音乐元素的民族歌曲、具有现代视角的新歌曲等,展现出了新时代的音乐创作风貌。
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体现在地域性、历史时期、演艺形式和创作风格等多个方面,这些多元化的特点丰富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内涵和形式,体现了中国民族声乐的丰富多彩和时代特色。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和变化,目前的发展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一、传统唱法的传承与创新并重
中国有着悠久的唱法传统,唱法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当前,中国的民族声乐唱法在传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还在不断进行创新。
传统唱法中的固有元素被不同乐器的加入以及现代声乐技巧的运用有机地融合,丰富了民族声乐的表现力。
二、多样性的展示方式
民族声乐的形式多元化,既有独唱、重唱、合唱等传统形式,也有和声、轻音乐等现代形式。
这些不同形式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且各具特色。
三、技巧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民族声乐的技巧水平逐渐提升,特别是年轻一代声乐演员的水平越来越高,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他们不仅在音乐素养上有所提升,而且在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之,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现代化与传承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未来,各地区的民族声乐应以更加积极的、坚定的步伐全面推进声乐唱法的发展,把中国民族声乐推向新的高度。
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演变路径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演变路径王倩四川交响乐团摘要:民族声乐来源于中华民族,是中国音乐艺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本文以研究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作为核心内容,首先分析了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建立初期的演变规律,而后又将发展分为中期发展和变动期两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望文中内容能够为各位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分析资料,也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素材。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演变路径中图分类号:J6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61-02一、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建立初期(1945-1960)当时的国家格外注重推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同时这一阶段也是中国人建立民族和国家自信心、责任心的重要阶段。
因此多数民族地区便会在日常生活中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用以表达自己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成型需要两种元素:第一种是产出地本身就在民族声乐方面发展的相对成熟,第二种是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与当地的历史发展情况具有一定关联。
中国地域辽阔,在绝大多数的民族地区中,各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身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
理论上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情相对稳定时,民族声乐便可以得到发展和发扬,但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虽然新中国以弘扬本土文化作为主要目标,但当时的中国也正处在与外国文化进行深度交融的过程中。
当时,西洋音乐文化已经随着留学生等外国因素流入到中国,且西洋音乐文化甚至在国内建立了教育机构,专门对一些达官贵族家中的年轻人进行教学。
因此西洋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界内也形成了一定的干预作用。
首先,一些西洋音乐的学习者认为,相比于中国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粗糙”特征,西洋音乐要更加细腻,因此这些人便坚持在中国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细腻的西洋音乐文化特征。
西洋乐在中国虽然已经融入其中,但融入的深度并未具有坚实的基础,因此本土音乐和西洋音乐便进行了长时间的抗衡,双方均未能说服对方。
浅谈民族唱法的艺术特点及其走向
浅谈 民族唱法的艺术特点及其走向
刘 芸 洁
( 江西省奉新县第二 中学)
一
、
什么叫“ 民族 唱 法 ”
( 三) Leabharlann 曲 的 原 因 现如今民族唱法可以从 两方面解 释 , 一方面是戏 曲、 曲艺 、 民
民族 声乐舞 台的繁荣和发展 , 需要 有大量 的想法 端正 , 歌唱
歌具有这三类 风格 的创作歌 曲的演唱方法 的总称 。 同时也包含新 技巧精湛 的优 秀歌 唱者 , 与此 同时 , 也需要 大部分具有 地方特色
民歌 、 新 歌 剧 和 西 方 唱 法 民 族 化 的 演 唱等 , 形 式多样 , 种类 丰富。 的原生态歌 曲或者原生态衍生歌 曲的支持。而今天出现这样 的曲
另一方 面是 指以上几种或多种传统 唱法 ( 民歌 、 曲艺、 戏曲) 的互 目单一 、 声音相同的局面 , 歌曲的原 因也不可被忽视 。优秀作 品的
二、 民族 唱 法 的 分 类
( 四) 时代原因 和当前 的音乐专业教学理念 、 教学模式 、 全球经 济全 面发 展 、
民族唱法 大致有传统 民歌 唱法 、 原生态 唱法 、 新 民族唱法 几 现代教育教学传媒系统的快速发展 、 文化艺术水平逐渐提高 的社 种类型。传统 民族 唱法有 民歌唱法 、 戏 曲唱法两种 。 会有关 。 人们 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文化生活都在这样一种社会 的大
千人一声” 的现 象 , 但我们相信这种现 民族特 色, 并被广大人 民群 众所喜爱 的歌唱方法 , 而正是 观念上 出现 了民族 唱法 的所谓 的“
的这种偏差 , 成为现在“ 民族 唱法” 出现问题最基本的观念原因。
( 二) 主 要原 因
出现 民族声乐舞台上 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民族唱法中有相 当一大部分很有特点的歌唱发声技巧 , 这是 示在世人面前 ,
民族唱法的发展与演变论文
民族唱法的发展与演变论文民族唱法的发展与演变论文国的民族唱法独具特色,它融合了语言、文化的特点,以我国的民歌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又同时借鉴了美声的唱法融合而成。
民族唱法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积淀,对我国民族唱法的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深化人民的民族印记,提高民族唱法的认识度,将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
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唱法又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对民族唱法研究,将民族唱法的歌唱技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歌唱者在追求音乐基本的音高、音质的同时,还要不断与国外的优秀唱法相结合,不断加强民族唱法的生命力。
在民族唱法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到欧卫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我国国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对我国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歌唱最基本的发声概念是用呼出的气流冲击和震动声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共鸣腔体的反射,产生泛音,然后再美化音色、扩大音量,歌唱的发声过程就此结束。
在歌唱状态中,声带的闭合状态与生活中的闭合状态是有所不同的。
声带在歌唱发声的状态下,比生活中拉的会更紧一些。
在歌唱发声时,声带的震动情况也是有所不同的。
发真声时声带全部震动,发假声是,只有局部的声带震动,真假声的混唱是一个既矛盾由统一的过程。
民族唱法的气息运用与美声唱法是一至的都是讲求丹田气的运用,演唱时深呼吸,以气沉于底、贯于顶的方法来发声,靠气息托住发声,以求音质的优美纯净。
民族唱法的唱腔上借鉴了京剧音乐的唱腔尤其是青衣唱法喉开气深,整体贯通。
大量西洋唱法发声技巧的借鉴使得民族唱法在具有本民族发声的特点以外,更使得民族唱法的圆润性、柔和性、通透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我国早期的民族唱法发声的位置比较靠前,以口腔与头腔的共鸣为主,胸腔的共鸣较少,真声运用的比例大,发出的声音相对单薄。
发音的着力点在口腔的位置比较靠前,口腔的用力大;演唱高音时,声音如圆锥形,越向上点越小。
倡导以字带声、以字传情的唱法,在民族唱法中咬字是行腔的手法,更是行腔的灵魂。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唱法的传承与变革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历经千年传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遗产。
在近现代,民族唱法的传承与变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方面,传统唱法得到了加强保护和传承的重视,例如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等专业学院,开设民族声乐专业,为传统唱法提供了更好的传承条件。
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传统唱法的保护机构,如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器乐演奏艺术委员会、中央民族乐团等,积极开展传统唱法的保护和传承。
另一方面,随着音乐环境的变化,传统唱法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
传统唱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其他地区和国家唱法的交流融合,二是通过新的表现方式和语言,例如使用流行音乐的形式来演绎民族唱法,三是适应当代音乐风格和审美需求。
二、西洋声乐的引进与影响在19世纪初期,随着西方近代音乐文化的进入中国,西洋声乐也同步引进。
西洋声乐的流行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中国音乐家的创作热情,其间不乏民族声乐演唱家的参与,使得中国民族唱法渐渐接受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启蒙。
西洋声乐的引进和交流为中国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也促进了中国传统唱法的创新与发展。
西洋声乐的介入,为中国的声乐表现技巧和唱法注入了新的元素,既受益于西方声乐的表现方式和技巧,同时也通过对自身文化特点的总结和归纳,发展了传统唱法的独特特点。
三、现代科技的应用与融合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民族声乐唱法的研究和创新也逐渐借助于科技的力量。
现代科技的应用为民族声乐唱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数字录音、数字合成、音频技术等手段,实现了声乐的高质量演唱与制作。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还为传统唱法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例如数位化音乐馆、在线音乐教育等。
通过现代科技的应用和融合,民族声乐唱法得以在技艺、教育和表现等方面取得离奇跨越式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浅谈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
浅谈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陈国东(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民族唱法的形成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各朝的音乐到后来的四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后发展到今天的结合西方美声发声训练的民美唱法。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形成了现在最具科学的民族唱法的形式和风格特点。
民族唱法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而美声更是国际化的歌唱艺术。
而将这两种唱法相结合,形成了更为科学性的演唱。
关键词:民族唱法;声音的结合;美声的融合;民美唱法中图分类号:J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4-0235-01一、我国民族声乐古代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传统,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
五帝时期的声乐曲《弹歌》:“断竹、断竹,飞去逐突(肉)。
”歌词虽仅有八个字,却反映了古时人们猎物取食的生活情景。
这说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的民族歌唱家就已经具备很高的艺术水平了。
二、我国民族唱法四五十年代的状态以及声音上的特点四、五十年代的时期以郭兰英、王玉真等老一辈歌唱家为代表的民族唱法。
她们的演唱,在继承民歌、戏曲传统演唱方法上便是其成功的代表。
那个时期的民族唱法主要以真声为主,音色甜美,演唱特别真实,发声方法也很个性,并融入了许多中国戏曲的发声方法,元素与特点。
声音朴实、自然,个性突出。
有很明显的传统民族声乐特点。
由于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限制的原因,他们的音质清脆、细腻,注重语言的音乐味。
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比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等到如今还盛行传唱,脍炙人口。
早期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是,民族唱法声音位置比较靠前,共鸣以口腔共鸣、头腔共鸣为主,胸腔共鸣很少,声音相对来说较单薄,真声比例较大。
发音在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用力较大;唱高音时要将声音像宝塔一样,越到上面点越小。
提倡以字带声、以字传情的唱法,咬字是行腔的灵魂,咬字是行腔的手法,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
简析民族唱法的形成与发展
简析民族唱法的形成与发展【摘要】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是歌唱艺术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民族唱法是三种唱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
中国有56个民族,同时又有许多地方剧种,南北方也有很大的差距。
在中国民族歌曲演唱界流传一句话说:北有李谷一,南有朱逢博。
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
1945年由歌唱家王昆首演的新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新歌剧及民族唱法的形成。
【关键词】民族唱法;传统;基础;感情处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是歌唱艺术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各种唱法实际上是由人体作为乐器,通过这个“乐器”而歌唱的技巧。
民族唱法是相对于中国而言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汉族而言,由于各地区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想感情的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唱法及风格也是不同的。
民族唱法中语言表达力占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民族唱法是三种唱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
中国有56个民族,同时又有许多地方剧种,南北方也有很大的差距。
在中国民族歌曲演唱界流传一句话说:北有李谷一,南有朱逢博。
他们两个是南方与北方不同演唱风格的主要代表。
一、民族唱法的发音特点汉语发音由于他的特殊性,一个字为一个音节,一个音节要有一至四个音素组成。
针对发音的状态和特点的不同,又分为“声母”和“韵母”两大类,在声乐演唱中通常称作子音和母音。
在吐字行腔和归韵方面又有“五音”与“四呼”。
五音指唇、齿、舌、喉、牙的五个吐字发音触及的部位。
四呼指四种口型:开、齐、撮、合。
它的“四声”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吐字发音十三辙概括了全汉字的辙韵情况,如:发花、姑苏、良七等。
吐字归韵注重“字头”,“字身”,“字尾”。
“字韵声腔”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特征,主张腔随字走,字腔领行。
民族唱法的发声理论及技术特征为:刚柔相济,上抗下坠,气沉声高,声前人后,抑扬顿挫,精气神意,沉浮提落。
二、民族唱法的形成基础中国民族唱法源于中国民歌和戏剧曲艺,构成了歌唱、表演与一体,歌声、形体韵律统一的以“唱”、“念”、“做”、“打”为主的艺术风格特征,强调歌唱“韵味”,耐人回味。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历史变迁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历史变迁声乐艺术是以声乐歌唱技法的延伸革变为其主要发展标志的。
回望历史,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远古至隋唐,声乐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上还未揭示歌唱的本质特征,总体上属于启蒙时期;宋元明清,声乐以戏曲、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上追求“气、字、声、腔”的合理操控,在认识程度上处于技术开发期;民国至现代,声乐以歌曲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上借鉴了西方的技术理论,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步入了技术飞跃期。
至今,民族声乐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
此前,声乐界对民族声乐技法的局部研究较多。
店铺用现代声乐技术观念审视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给民族声乐技术系统的发展、形成以客观、综合的评述,目的是继承、发扬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历史变迁: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启蒙期远古至隋唐,在大约三千年的历史跨度内,歌唱与乐舞、诗歌融为一体,是一门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
在原始社会,民歌引入图腾祭祀及禳灾类的宗教活动,产生了乐舞。
乐舞是一种群体性的歌舞活动,“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乐舞。
奴隶社会,乐舞盛行,并已成为宫廷音乐。
相传夏的后代桀有歌舞伎三万余人,说明那时的乐舞已有相当规模。
至西周,从黄帝传下来的六部乐舞的规模则更加宏大。
歌唱已不仅仅作为舞蹈的伴唱,六部乐《大武》的第七段,就是一段专门的抒情歌唱,说明歌唱的地位有了提高。
从春秋战国起,诗歌开始盛行,至唐宋诗词的兴起,诗歌主要用于歌唱。
孔子编订的《诗经》有305篇,其中300篇是用于歌唱的民间歌曲。
楚国的屈原根据南方民歌加工创作的《九歌》是一部大型声乐作品。
唐宋时期,为诗词谱曲已成为时尚。
明人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描绘:“清本之调,旗亭四绝,大都即诗为曲,才人一章脱手,乐部即登管弦,居然风雅独绝。
”乐舞与诗歌承载了歌唱艺术,也刺激了歌唱技术的发展。
浅谈我国民族唱法的发展
随 着 我 国社会 的不 断 发展 ,越 来越 多 的流 行音 乐进 入 到我 们 了我 国民族 唱法 的发展速 度 。 的生 活 ,但是 民族 音乐 却 受到 比较 大 的冲 击 ,尤其 是 民族 唱法 , 越 来越 多 的人 对其 关注 度 下 降。 民族唱 法 难度 较大 ,在 演 唱时 需 要 歌 手具 有 良好 的演 唱技 巧 ,这就 给许 多 人在 演 唱时增 加 难度 。 3 . 我 国民族 唱法 的确立 及发 展
法 的 良好 发 展 。 关 键 词 : 民族 唱 法 ;历 史 发 展 ;意 义研 究
的文化 土壤 中 ,让 我过 民族 唱法 有着 更 强大 的生 命力 ,不 断 吸收 新 的 文化 以及 新的 技术 , 为今后 的 发展 奠定 更好 的基 础 。虽 然在 这 一 次的 讨论 中 ,专家 没有 得 到标准 的答案 ,但 是它 却 大大 提升
西 方优 秀 的唱 法相 结合 ,不 断 提高 民族 唱法 的 生命 力 。在 民族 唱 产 物 ,是 人 民智慧 的结 晶 。因此 民族 在 今后 的 发展 过程 中还 要 深
深 植根 于 我 国 民族 文化 之 中 ,找到 适合 自身发 展 的道路 ,不断 丰 可 以提 升 我 国国 民对 中 国文化 的认 识 ,对我 国文化 传承 以及 文 化 富和完 善 自我 ,为 民族 唱法 的发 展提 供强 大的动 力 。 发展都 有 巨大 的推动 作用 。 三 、 民族唱 法今 后发 展道路 1 . 植根 民族 文化 ,贴近 人 民生活 二 、 中国 民族唱 法 的发展
音 、感情 以及其 他技 巧方 面 都有 着很 大 的提 升 ,能够 更好 的展现
进 入 新 世 纪 以来 , 我 国 民族 唱 法 又 有 所 发 展 , 通 过 对 民族 我 国 民族 唱法 的魅 力 ,提 高 它的 发展动 力 。
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浅析
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发展浅析作为文化遗产的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等紧密联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古代的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以歌颂神灵、祖先和自然为主要内容,如古代的雅歌、诗歌和民间歌谣等。
这些歌曲大多采用扬调、平调和仄调等音调形式,加上独具民族特色的唱腔、节奏和音乐器乐伴奏,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开始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开始吸收西方音乐技巧和艺术风格,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民族主义女声歌唱艺术,如《茉莉花》、《春江花月夜》等。
1950年代以后,随着新中国成立,大力推行民族文化的振兴,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开始迎来了更为广泛的发展机遇。
在这一时期,各地的民族声乐女声演唱团体纷纷成立,以展示本土的音乐文化为主要宗旨。
同时,中国民族声乐女声的演唱范围也不断扩大,包括革命歌曲、民间艺术、经典唱片、音乐剧等。
这些作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表现了女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21世纪以来,中国的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更趋多元化和国际化。
女性歌唱家在演唱艺术上不断创新和发掘,尝试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出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音乐作品。
同时,一些国外优秀的音乐家和声乐家也开始加入到中国的民族声乐女声演唱团体中,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艺术实践。
总之,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深入交流,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同时也为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的保护和挖掘,拓展其演唱范围和创新手段,推动其向更高水平的艺术境界迈进。
浅析声乐民族唱法的发展起源和演唱情感
浅析声乐民族唱法的发展起源和演唱情感说道民族唱法,我们得首先了解什么是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中的“民族”一词乃传自日本,而在此之前,我国称之为“中乐”或“国乐”,但为了把我国的歌唱艺术与国外尤其是西方歌唱艺术区分开来,便采用了“民族”一词,既将我国内地本土的声乐艺术称之为“民族声乐”,其中包括中国本土内所有的声乐艺术。
而我们目前说到的“民族唱法”,可以说它是存在于民族声乐之内,因为它不同于传统民族声乐内的戏曲演唱艺术或其它,它的概念是由八三年的上海青年歌手独唱比赛中专家商议而最终定的以唱法为分类的比赛,即符合民族声乐审美的民族唱法,而它的艺术和歌唱技巧,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唱法,十分注重对咬字、吐字、形体表演、台风以及对语言、声调、韵脚的处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不仅继承了传统民族声乐的精华,更是吸取了美声唱法的一些技巧,使民族唱法更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并且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和审美习惯。
民族声乐艺术在我国有渊远的发展历史,经过歌唱名家们和无数民间歌手的代代传承和创新,以其优美动人的歌声和令人惊叹的歌唱技巧造就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巅峰。
但准确的讲,民族唱法作为一种名称一个独立概念来说成立时间并不久,也是有八三年定的名,普遍使用也是在定名的第二年。
纵观民族唱法的发展历史,也是具有比较清晰的发展历程的,从无到有再到其后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即民族唱法的萌芽期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西方的音乐文化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一同闯入中国的大门,随即便孕育了中国的新音乐,当时主要有学堂乐歌和军歌,主要人物有沈心工、李淑同等,而随后出现的工农歌咏活动与工农革命歌曲、上海大同演乐会的成立则是到了新音乐文化的初期,此时的代表作有《问》、《教我如何不想他》,人物如赵元任等。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族唱法就在这时孕育和成长了它的演唱形式、风格和新一代的歌唱家黄自、苏绿汀、洗星海等。
论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
论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情声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
民族声乐新唱法自上世纪20年代兴起,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声乐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唱法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民族声乐历经100年的演变与锤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大观园中一朵奇葩。
1.中国民族声乐唱法在近现代演变与发展的历程1.1“五四”运动掀开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1.1.1在吸收和借鉴中兴起。
“五四”运动后,西方美声唱法及西方教会音乐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和歌唱形式产生重大影响,使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逐渐兴起。
郎毓秀、周小燕等一批歌唱家,通过独唱音乐会,将新创作的歌曲纳入教学实践,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黄自、赵元任等一批留学回国的音乐志士,不满足于填词的学堂乐歌或单旋律的歌曲创作,开始运用和声及作曲技法,使民族唱法在声音圆润通畅、声区统一、共鸣腔体打开、音域扩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涌现出了《大江东去》等一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
1.1.2在承继和技术创新中蜕变。
二十世纪40年代,黄自、青主为代表的歌曲作品,充分发挥具备我国民族特色的写作技巧,初步创建了为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表达意见为原理,并代表着民族气质、民族个性、代表社会各界人民的观赏习惯和审美标准的歌唱艺术。
延安鲁艺培育了我国第一批富于民族风格的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并使民族声乐更切合民众,受到人民钟爱。
崭新歌剧《白毛女》的问世,造就了代莱民族献唱演出方法;以郭兰英为代表,把传统戏曲与民歌唱法有效率地融汇于歌曲献唱之中非常顺利。
1.2新中国的成立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大发展。
1.2.1在发掘和改建中经济繁荣。
新中国设立后,艺术歌曲创作在如何植根于民族民间音调方面展开了大胆的尝试。
收集和翻拍了大量杰出的民间歌曲,按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建议,为它们分体式上富于艺术表现力和特殊效果的钢琴伴奏,并使旋律与和声、歌声与钢琴伴奏融为一体,不仅提升了这些民歌的艺术品味和感染力,而且还剥夺了它们代莱艺术生命和艺术价值。
中国民族唱法发展阶段
中国民族唱法发展阶段中国民族唱法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才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格式。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民族唱法发展阶段的相关介绍吧!中国民族唱法发展阶段:形成期40年代初期,随着民族救亡运动的深入,民族音乐配合敌后抗战的需要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造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新形象。
1945年由女高音歌唱家王昆首演的新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新歌剧和统一的中国民族唱法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除王昆之外,还有稍后的郭兰英、何纪光等,他们为中国民族声乐在唱法上的统一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形成期唱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完全使用真声(俗称“大本嗓”)去歌唱。
由于声音缺乏气息的支持,喉咙较紧,因而流动性不够,硬且直,表现抒情与婉转的作品难度较大。
中国民族唱法发展阶段:发展期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声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到了50年代的后期,一批具有跨时代水平的歌唱家先后涌现出来,他们是女高音王玉珍、马玉涛、阿旺、于淑珍等,男高音吕文科、郭颂、胡松华、姜嘉锵、吴雁泽等。
他们的歌声传遍了祖国各地,许多曲目至今仍在传唱,如王玉珍的《洪湖水,浪打浪》,马玉涛的《马儿啊!你慢些走》、于淑珍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吕文科的《克拉玛依之歌》、郭颂的《乌苏里船歌》、胡松华的《赞歌》等。
这一时期的唱法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为基础,结合运用西洋美声发声方法,走出一条中国民族声乐的新路。
在这一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代表人物朱逢博、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在几十年的演唱实践与研究探索中,他们将西洋发声与民族唱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研制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唱法。
即将假声运用于民族唱法之中,使得真假声能在歌曲的演唱中结合。
吴雁泽唱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声音在高音区的渐弱(真声转为假声的运用)和声区的自如转换,以及利用气息的控制使声音的力度变化恰到好处,如演唱《清晰的记忆》在高音区的处理就是如此。
浅谈民族唱法的演变过程
浅谈民族唱法的演变过程
杜瑶
【期刊名称】《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16)6
【摘要】中国歌唱艺术的民族唱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只是从狭义的角度去研究民族唱法从传统的唱法到"中国唱法"这一演变过程.20世纪上半叶及其之前的这一时期,是"传统民族唱法"的代表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族唱法"已不能适应人民的艺术心理需要,中国的声乐开始演变到"土唱法"这种表现形式.当"土唱法"不能适应人民的艺术心理需要时,"学院派唱法"又站到了时代的前沿.到了20世纪末,"中国唱法"诞生,中国的声乐艺术便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走向了世界的大舞台.【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杜瑶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J], 冯宏
2.浅谈声乐艺术中的民族唱法教学 [J], 付鹏博
3.浅谈粤曲与民族唱法中的演唱技巧结合——以《荔枝颂》为例 [J], 张洁蕾
4.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J], 邝静
5.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J], 陆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族唱法的演变摘要:社会发展至今,我们的声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歌唱方法越来越科学、理论研究越来越系统和完善的崭新时期。
我国声乐艺术必将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民族唱法”作为民族声乐学派的主流,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在我国,“民族唱法”最初是为区别于“美声唱法”而提出来的,是传统歌曲唱法在声乐理论上的集中反映。
鉴于此,笔者从声乐实践活动中“民族唱法”的演变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民歌演唱声乐艺术民族唱法引言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概念,按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
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称谓,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是先于一切音乐形式产生的声乐体裁。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这虽然是针对民歌的音乐和歌词而论的,然而对于演唱方法来说,也大致如此。
民歌的演唱原无定法,它主要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口头演唱活动之中,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又有些稳定的歌唱技能习惯,这是由于某地区、某民族在民歌的音乐、语言,产生的地理环境、人文心理素质、表达感情的习惯等方面的相近,使得民歌在演唱的发声、吐字、行腔习惯相近、相象。
这种相近与相象已具有了审美和技术两方面的内涵。
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种相近、相象就是演唱的韵味,就是民族的、地区的风格和色彩;从演唱的技能习惯的角度看,这个相近、相象就是该地区、该民族演唱民歌的技术性的“准规范”。
这种“准规范”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不受某人、某专业工作者的影响。
它产生于广大群众的演唱活动,贮存在群众的口头演唱之中。
因而,民歌演唱是演唱艺术中最有群众基础的一种。
当然,在我国历史上,某地区的民歌,从它的音乐、歌词的产生到发展,到演唱方法也有过无数次变化,每一次较大的变化均与社会变革有关。
同时,也曾不只一次地受到过专家和专业工作者的影响,使音乐、唱词、演唱方法向着专业水平发展。
一、中国声乐艺术形式的发展通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在宋、元、明、清时期,歌唱活动开始从众多的音乐艺术中脱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尤其是在中国近代社会以后,西洋声乐艺术开始进入中国。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现代声乐艺术已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中国声乐学派乐是最有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从远古时期的古歌时代开始到唐宋的歌舞一体,再到宋元时期的戏曲、以及明清时期的歌曲至今,它伴随人类社会已走过了和人类文明几乎一样漫长的历史过程。
声乐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与其所伴随的时代特征是密不可分的,每个时代的声乐艺术形式和内容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个性,都会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明特征。
不同时代的生活劳动和语言习惯深深的影响或者说是塑造着那个时代的音乐个性。
声乐是音乐领域中最早的艺术形式。
她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纵观东、西方文化发展史可以看到:在古代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已有了很高的发展,从流传的古籍和对出土文物的考查得知,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音乐包括声乐就已相当地繁荣,声乐的规模也已相当地大,其主要形式是“乐舞”,即歌舞结合。
在西方,自中世纪宗教音乐兴起,到近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乐形式。
在非洲,歌舞艺术至今仍然是主要的声乐形式。
目前我国声乐艺术形式主要有民歌、歌舞、曲艺演唱、戏曲等,在唱法上有民族唱法、传统的戏曲和曲艺唱法、新歌剧唱法、流行歌曲唱法等。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唱法上看,贯穿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线索是文化的民族属性、语言的民族化。
1、“民歌唱法”的声乐艺术形式中国民歌唱法是运用中国语言,且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浓厚中国音乐风格和民族特征的中国歌曲演唱的总称。
它只有风格之分、没有唱法界限;它内容广泛、丰富,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千姿百态;它应包括我们过去所谓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歌演唱、原生态唱法等等。
另外,关于现阶段对中国歌曲演唱非学术定义的概念还很多,如:新民歌、通俗民歌等等我们都可以把他纳入中国民歌演唱的范畴。
我们不赞同把用中国语言演绎洋腔洋调划为中国民歌的范畴,不管曲调是照抄的还是作曲家写的都不能,因为其音乐风格与中国语言和生活劳动习惯大相径庭。
“民族唱法”已走过它灿烂辉煌的历史过程,可以这样说,过去的“民族唱法”实际上它成为了将西洋发声方法科学的运用到中国歌曲演唱的典范。
在发声训练中绝大多数的声乐家们都科学运用了西洋发声方法。
中国民歌演唱我们即要强调声音的个性,但更要强调的是音乐的个性。
我们只有创造出更多个性突出的音乐作品,才有更多空间和基础来谈民歌的演唱个性和风格。
中国民歌的发展我们既有辉煌的过去,又有崭新的开始:在老一辈歌唱家中个性特点都很鲜明。
如:李双江、李谷一等,他们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
现阶段,中国民歌已取得长足发展,又一次涌现了一批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歌唱家和优秀作品。
如:作品有《青藏高原》、《天堂》、《天路》、《在那东山顶上》等。
极赋个性的歌唱家有腾格尔、韩红、谭晶、索娜旺母等。
另外,像以《幸福万年长》为代表的“流行型新民歌风格”等,这都是中国民歌的新发展。
民歌演唱无论从唱法上还是从旋律风格上和歌曲内容上来看,都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有很多形式来演绎民歌的精彩。
民歌的演唱将不再受唱法的限制,但是对唱功的要求将是越来越高超和越来越科学,不同的歌唱家演唱同一首歌曲其风格和个性应该不同,民歌演唱将越来越要求歌唱者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声音特点的演唱气质。
2“民族唱法”的演变“民族唱法”作为民族声乐学派的主流,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在我国,“民族唱法”最初是为区别于“美声唱法”而提出来的,是传统歌曲唱法在声乐理论上的集中反映。
它的界定,是以与一定的地方语言相结合的发声为基础,以风格化的吐字行腔为主要内容的发声方法为理论依据的。
郭兰英、郭颂等,是这一唱法的突出代表人物。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这一唱法毫无争议地代表着民族的声乐唱法,为当时世人所认可。
然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直至今天,“民族唱法”的含义已经渐渐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概念,按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称谓,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是先于一切音乐形式产生的声乐体裁。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这虽然是针对民歌的音乐和歌词而论的,然而对于演唱方法来说,也大致如此。
民歌的演唱原无定法,它主要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口头演唱活动之中,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又有些稳定的歌唱技能习惯,这是由于某地区、某民族在民歌的音乐、语言,产生的地理环境、人文心理素质、表达感情的习惯等方面的相近,使得民歌在演唱的发声、吐字、行腔习惯相近、相象。
这种相近与相象已具有了审美和技术两方面的内涵。
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种相近、相象就是演唱的韵味,就是民族的、地区的风格和色彩;从演唱的技能习惯的角度看,这个相近、相象就是该地区、该民族演唱民歌的技术性的“准规范”。
这种“准规范”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不受某人、某专业工作者的影响。
它产生于广大群众的演唱活动,贮存在群众的口头演唱之中。
因而,民歌演唱是演唱艺术中最有群众基础的一种。
当然,在我国历史上,某地区的民歌,从它的音乐、歌词的产生到发展,到演唱方法也有过无数次变化,每一次较大的变化均与社会变革有关。
同时,也曾不只一次地受到过专家和专业工作者的影响,使音乐、唱词、演唱方法向着专业水平发展。
中国历史上有搜集、整理民歌的传统。
真正地,能影响到今天的一次举措应推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有组织地对民歌进行提倡发掘、整理和研究。
当时革命需要利用民歌这一形式发动群众和教育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选用民歌这一载体来宣传革命的道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无疑是最方便的艺术形式和宣传手段。
自那时起直到今天,民歌演唱始终是被提倡的。
那时期创作了《翻身道情》、《妇女自由歌》以及歌剧《兄妹开荒》、《赤叶河》、《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大量的作品。
这批作品代表了那阶段声乐作品的创作水平,同时也为近、现代新民歌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歌唱法在中国舞台上确立自己的地位后,也开创了一项专业的演唱种类。
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始于新中国建国前,止于朱逢博、李谷一大获成功的年月。
代表性歌唱家有郭兰英、李波、王昆、黄虹、才旦卓玛等人。
一个以普通话为发声基础,以传统的歌曲唱法为根本,以“美声唱法”为借鉴,融“美声唱法”与传统歌曲唱法为一体的发声方法已经逐步形成,并慢慢取得“统治”地位。
民族唱法,在继承传统歌曲唱法的同时,借鉴“美声唱法”深厚的气息,稳定的喉头位置,充分的泛音和比例恰当的混合共鸣,声音间过渡平滑及能增加美感的嗓音微颤等特点,使其日趋合理与科学。
民族唱法,以彭丽媛、阎维文等为代表,已被大家所接受和喜爱。
这种唱法改变了“民族唱法”的初衷,赋予了其新的生机力量。
为民族声乐的发展走出了新路子,为民族声乐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
它代表着当今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是现实声乐实践活动中名符其实的“民族唱法”。
上述可知,在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技术风格截然不同的“民族唱法”。
一个是传统文化的声乐表现形式,一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声乐实践产物。
其基本形态和主要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其差异已是显而易见。
1.民歌唱法的早期产生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搏斗和各种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呼喊声,为劳动收获而愉快地敲击石块、木棒,以及手舞足蹈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民歌。
刘安在《淮南子•道应训》中写道:“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写道:“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徜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以上论述中的“邪许”和“杭育杭育”虽可能还只是一种呼号,但它是集体劳动为协调动作、减轻劳累而发出的节奏、有音调的声音,这就是最早的民歌——劳动号子的雏型。
由此可见,民歌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
人们在劳动和斗争实践中所产生的思想感情就是民歌音乐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劳动生活实践的需要就是民歌音乐产生的重要原则,而劳动条件又为民歌音乐规定了具体的形式特征.2.民族唱法是与美声唱法互相融合,并逐渐健全起来的从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来看,两种唱法是并存的,相互融通的.民族声乐在教学上对欧洲的歌唱方法有所吸收和借鉴.学习一切姊妹艺术唱法的长处,经过消化,为我所用.歌唱艺术发展至今,美声唱法已被世界公认,因而,我们在谈论民族声乐时,不能脱离这一现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体现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