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2019崇明高三语文一模(参考答案)

2019崇明高三语文一模(参考答案)

崇明区2019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1)可堪孤馆闭春寒踏莎行(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按要求选择。

(5分)2.(1)C (2)B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3. 黑格尔的话表明熟知的事物并不一定真正知道。

正如对审美与艺术我们是熟悉,但并没有很好地思考过,故而无法深入地把握其价值意义。

引用这一名言,更加明晰地阐述出对“审美救赎何以可能”尚未解决的情况。

为下文阐述未解决的原因等内容铺垫。

评分说明:“黑格尔的话表明熟知的事物并不一定真正知道”“正如对审美与艺术我们是熟悉,但是,并没有很好地思考过,故而无法深入地把握其价值意义。

”“引用这一名言,清晰地阐释了对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何以实现尚未解决的情况”“为下文阐述未解决的原因等内容铺垫”1点1分,任答3点即可。

4.“审美救赎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未能解决的原因分析。

评分说明:“‘审美救赎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未能解决的原因分析”1点1分。

5.C6.D7.参考示例1:作者对“意象呈现”做了概念界定,并探究其本质为“象征呈现”,具有与宗教相似的作用,让人类拥有世界,拥有意义的世界、虚无的境界。

之后推进一层,从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审美救赎角度论述。

由此,较为充分地论证了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意向呈现的审美救赎价值。

因此,我认为论证充分。

参考示例2:文章尽管对“意象呈现”的概念做了界定,分析了其作为象征呈现的本质,但是,这些属性以及本质如何达成审美救赎,并未进一步分析。

同时,文章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事理分析,缺乏典型的论据支撑观点。

因此,我认为并未充分论证。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做出判断1分;论证内容概括2分;论证内容与观点间的关系分析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8.运用比喻手法,把怀玉山脉绵延延展的形态比作奔腾的烈马、沸水,低矮的山冈比作凝结的水花,龙门山比作一把圈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新叶村所处的环境特征,更加真切地传达了作者对新叶村的独特感受。

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2019 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传统书院的精神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 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 为学之方, 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非常重视教育。

《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 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近年来, 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 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 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 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 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 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 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 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

即使是知识传授, 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 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 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 “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 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 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 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就是为学之方, 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 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 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 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 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 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鲁迅曾区分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看非看不可的书籍”,那必须________;另一种是“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

前者目的在求知,不免________;后者意在消遣,自然更可体味到读书的乐趣。

至于获益,则实在________。

A. 费尽心机正襟危坐难以名状B. 费尽心机道貌岸然难分轩轾C. 劳神费力正襟危坐难分轩轾D. 劳神费力道貌岸然难以名状2. 把“这也难怪好的书店老板,于‘生意经’外,还加上一点‘文化味’。

”这句话填入下面的文段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书店是商业活动的场所,老板当然也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可经营书籍毕竟不同于经营其他商品,它同时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准精神活动。

__①__正是这一点,使得读书人与书店的关系,并非一般的买卖关系,更有休戚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味道。

__②__书业的景气与不景气,不只关涉到书店的生意,更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折射出当代读书人的心态与价值追求。

__③__书业的凋零,“不胜感伤之至”的不只是书店的掌柜,也包括常跑书店的读书人,因其同时显示出文化衰落的迹象。

__④__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3. 如果要从历代文人中为梅、兰、竹、菊各选一位代言人,按顺序匹配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A. 苏轼杜甫陆游陶潜B. 苏轼屈原陆游王维C. 林逋杜甫郑燮王维D. 林逋屈原郑燮陶潜4.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人一直喜欢幻想,所以有神话、宗教、文学。

人越来越理智成熟,从前的幻想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人一直在寻找幻想的新形式。

在今天,这种新的幻想形态已经卓然成形,那就是科幻。

从前人信神,现在人信科学,它们都能给人提供安慰和希望,但科学的安慰和希望比从前的神更加真实可信,从这个意义上,科学不但是现代的神,而且比旧神更加威力强大。

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济宁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直根系”这一概念是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

苏先生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关中西部起,经山西全境向西北至内蒙古河曲地区,向东北经冀西北延伸至辽西地区,形成“Y”字形文化带。

这一地带是中华诸文明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也是“中华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红山文化处在“Y”字形的右上部,是直根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和中华古文化都有着高度发达的祖先崇拜。

中国没有传统的宗教,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是中国人信仰和崇拜礼仪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脉。

安阳殷墟西北岗王陵区内上千座祭祀坑和卜辞中对先公先王各类祭祀礼仪的记载表明,商代的祖先崇拜十分发达,为国家重典,礼繁而隆重,向前追溯到史前时期顺理成章,但目前所知的史前文化中,只有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可以与之有较为紧密的衔接。

红山文化被认定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发达的祖先崇拜是一个主要实证。

祭祀遗存的规范化也是理解红山文化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重要方面。

苏先生最早注意到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是在发现东山嘴遗址之时。

这个遗址面对河川和大山山口的高岗,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南圆北方、左右对称,这完全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却与后世建筑,特别是礼仪性建筑如天坛、太庙、明十三陵的布局相近。

红山文化建筑地址的规范化可视为中国传统祭祀礼仪的源头所在。

红山文化是史前两大玉文化中心之一,其玉文化具有高度抽象化又高度规范化的特点。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1月)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1月)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尚书》里的尧、舜等英雄人物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

他们的语言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不容置疑。

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

A.不动声色高屋建瓴肃静B.不苟言笑高屋建瓴肃穆C.不动声色高瞻远瞩肃穆D.不苟言笑高瞻远瞩肃静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记得数年前第一次踏上徽州这块土地,但见烟树葱茏,掩映着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将徽州民居衬托在山光水色之中,▲。

▲,▲。

▲,▲,▲。

①勾勒出疏树寒村的山水胜境②犹如丹青妙手在用枯笔淡墨③强烈地吸引着我深入画境④寻幽探胜而陶然忘返⑤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⑥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牵人情思A.③②①⑥④⑤B.③⑥④②①⑤C.⑤②①⑥③④D.⑤⑥③②①④3.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表示“成年”意思的一项是(3分)A.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唐·陈陶)B.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

(唐·李商隐)C.束发..名场历百艰,荷恩早许出清班。

(宋·曹勋)D.富家生女才及笄..,阿官门前筑新堤。

(宋·林光朝)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今天是小女婷婷的十岁生日,借此机会,聊备薄酒,感谢各位亲友多年来对我全家的关怀和帮助,请大家开怀畅饮!B.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你送我的笔筒虽不贵重,但盛满浓浓的友情,我就笑纳了,一定好自珍藏!C.这么多年来承蒙你的关怀照顾,我是受益匪浅。

现在你家里遇到了难处,我自然也应该鼎力相助,竭诚回报。

D.杨总率先发言,抛砖引玉,提出不少建设性的建议。

接下来,请未发言的同志不吝才智,献计献策,畅所欲言。

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2019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

2019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衡水金卷2019年模拟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门起源于欧洲社会的学科,人类学的诞生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也已经超过百年。

纵观人类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学自其发轫阶段便打上了浓浓的海外印记,从一开始人类学者便将其目光投向了远方,在异域之中寻找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与他者的对话之中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远方、异域、他者已然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代名词。

追溯到人类学刚创立之初,人类学的鼻祖泰勒通过海外探险家、传教士、船员等人的日记、传记、游记等开展人类学研究,力图探讨人类的进化过程,解释人类的文化现象,去解答西方社会对“他者”异文化的疑惑。

将民族志奠定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人类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马林诺斯基,便是受到殖民地官员邀请前往海外做田野调查,并完成了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到海外去”成为欧洲人类学初学者的成年礼,作为人类学家的必修课,欧洲人类学的海外研究并不新鲜,它是作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基石。

美国人类学与欧洲人类学有所不同。

一开始,美国人类学家主要是研究本土的印第安人,因而建立起体质、语言、考古、文化四大分支体系的人类学学科。

美国随着经济的强大并取代大英帝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人类学家开始走向海外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外研究到达高潮。

2019届四川省射洪中学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届四川省射洪中学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届四川省射洪中学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

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

“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

“忠恕”是仁的具体化。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

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

“义”即“宜”。

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

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

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自主训练(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对礼乐的崇尚和实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础,诗教、礼教和乐教则构成了国民教育的主干。

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

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乐则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

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

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

正是因此,自孔子以后,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

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的境域。

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

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德的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

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

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

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一方面则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

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重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锄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

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

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

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

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给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

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

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

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

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

随着臂膀有力地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

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

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

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5.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6.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