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类文言文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的历史故事

文言文中的历史故事

文言文中的历史故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自古至今被用来传承历史、记录经典、表达美感。

其中,许多历史故事被嵌入到文言文之中,通过叙事和描写,将古代历史的风云人物和事件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史记·滑台列传》——《滑台五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滑台列传是通过叙述五位义士的故事,展现了贞义风范。

滑台五义分别是鲁连、陈胜、吴广、周章和项燕,他们皆来自黄河滑台一带,并经历了秦灭宋的浩劫。

故事中,五位义士心系家国,不畏强暴的统治者,积极参与抵抗秦朝的起义,表现出了忠诚、勇敢和坚毅的精神。

这些历史故事凭借着文言文中形容奇峰险峻、英雄壮举的修辞手法,给读者们展现了一个一个生动的历史画卷。

二、《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桃园结义》《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描写了项羽一生事迹的篇章,其中插入了项羽与虞美人、项伯、范增、范雎等人在桃园结义的故事。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豪气干云的项羽与他心腹的亲信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通过文言文中的描写,读者们能够感受到项羽虽然豪情万丈,但同时也珍视友情,深受忠诚和友谊之情感的启发。

这样的历史故事,通过文言文的叙事手法,给读者们带来了一种充盈心灵的触动。

三、《史记·武帝本纪》——《司马迁的忠诚之心》《史记》中的《武帝本纪》是记录了西汉第七位皇帝刘彻(即武帝)在位时的故事。

其中交织着司马迁为帝国撰写史书的故事。

司马迁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为了写好《史记》,无论是面对流放还是囚禁,都始终坚持自己的忠诚之心。

这个历史故事通过文言文文字的描绘,展现了司马迁不屈不挠、崇尚真理和历史的精神,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资治通鉴·唐纪》——《宗庙之事》《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唐纪描写了唐朝自贞观元年到会昌末年的重要事件。

其中插入了一则关于篡位之争的故事——宗庙之事。

这个故事描述了宇文化及篡夺唐朝皇位后不敢亵渎宗庙和乾陵的典礼,他的儿子卢龙王则不以为然,蔑视祖宗,以此引发了一连串动荡的政治事件。

[VIP专享]历史事件类文言文

[VIP专享]历史事件类文言文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现场解析】考查把握人物个性的能力,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干展示傅介子的个性特征“智勇”,即“智慧”“胆识”两个方面,解题方法是以“智勇”为标准对每个备选项进行筛选,确认。

③“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写皇帝的嘉奖⑥陈述“士刺王者”与介子关系不大。

【参考答案】A。

4.下列对原文内容与技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C.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D.介子刺杀楼兰分设计诱惑、秘密会谈、实施刺杀三个阶段,刺杀过程集中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现场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人手法的理解能力,涉及到作者情感态度、人物的性格、写人的方法等。

解答此题要采用“题文对照”的方法,即将选项与文本相应区间进行对照、核实。

C项路过的是“龟兹”,没有防范之心的也是“龟兹王”。

【参考答案】C。

【参考译文】傅介子是北方人,因参军当了官。

从前,龟兹、楼兰都曾杀害过汉朝的使者。

元凤年间,介子以骏马监的身份,要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到了楼兰,指责楼兰教唆匈奴堵截杀害汉朝使者:“汉朝大部队刚到,大王如果没有教唆匈奴,匈奴使者经过楼兰到其它各国去,为什么不说?”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说:“匈奴使者刚走,将要到乌孙,取道过龟兹。

”介子来到龟兹,又指责龟兹王,龟兹王也服罪。

介子从大宛回到龟兹,龟兹王说:“匈奴使者从乌孙回来,现在这里。

”介子于是率领他的部下杀了匈奴使者。

介子回到汉朝后,把这件事奏给皇上,皇上下诏书受于介子中郎的官职,又改为平乐监。

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反复无常而不去讨伐,就没有惩罚的办法了。

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

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

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通过使用古代汉语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将介绍一些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使我们对古代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史记》中的项羽之死《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其中记载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项羽之死便是其中之一。

项羽,西楚霸王,威震八荒,与刘邦联合推翻秦朝。

然而,在秦朝灭亡后,项羽败给了刘邦。

传说项羽一心想要称王,却被诸多内外因素所束缚,导致最终失败,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自刎而死。

项羽之死反映了古代政治动荡的局势,也是古代英雄传说中的悲壮结局。

二、《资治通鉴》中的隋唐之争《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历史著作之一,该书记述了从周朝到五代的历史,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其中,隋唐之争是一段备受关注的历史时期。

隋唐之争发生在隋朝的末年,程度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可谓前所未有。

隋炀帝杨广死后,王世充、刘黑闼、窦建德等诸多割据势力相继兴起,引发了长时间的战争。

最终,唐朝的李渊取得了胜利,随后开创了辉煌的贞观之治,使得中国步入了一个繁荣稳定的时期。

隋唐之争是古代中国政权更迭的一个缩影,也是唐朝的兴起的重要标志。

三、《红楼梦》中的贾府衰落《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描述了贾府这个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落。

贾府是一个世代显赫的大族,一度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势。

然而,由于贾府内部的腐败、纷争以及外部的政治风云变幻,最终导致了贾府的衰落。

小说通过对贾府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阶级斗争和命运的无常。

贾府衰落的故事感人肺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文言文中,历史事件常常被加入到小说、诗歌和史书等形式中,使得历史事件更加鲜活、生动。

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深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同时,文言文的独特之处也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的乐趣和挑战,需要我们对古代文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同步精选强化训练【9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同步精选强化训练【9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同步精选强化训练【9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文言文阅读(共18分)《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__,它是由北宋______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2分)【小题2】解释下列字词:(4分)①辞:②涉猎:③刮目相待:④遂:【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小题4】用原文回答:(4分)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小题5】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答案】【小题1】《资治通鉴》、司马光【小题2】辞:借口涉猎:粗略了解刮目相待:用心眼光重新看待别人遂:于是【小题3】我难道是要你研究经学成为掌管经书的官员吗?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再也不是以前吴国的那个阿蒙了。

【小题4】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小题5】略【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填空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不要把“司马光”写成“司马迁”。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本题中有多字词,要注意每个字都要解释清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强化练03历史事件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冲刺130分全

强化练03历史事件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冲刺130分全

强化练03:历史事件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解析版)一、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杨时字中立,南剑①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文。

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河南程颢与弟颐②讲孔、孟绝学③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④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⑤。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⑥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杨时传》)【注释】①南剑:今属福建者,在我国南方。

①程颢与弟颐;程颢与他的弟弟程颐,二人并称“二程”,北宋著名理学家。

①绝学:失传了的学说。

①翕然:一致。

①吾道南矣:我的道学思想能向南传播了。

①赴告:报丧,把死讯通知有关系的人。

1.解释加点字:(1)幼颖异.( )(2)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2.下列对文中画直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杨时)以老师应有的礼数在颍昌召见程颢,(师生)互相得以深谈,很是快乐。

B.(杨时)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互相得以深谈,很是快乐。

C.(杨时)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互相投合,很是快乐。

D.(杨时)以老师应有的礼数在颖昌召见程顾,(师生)互相投合,很是快乐。

3.请推断文中程颢说“吾道南矣”的原因:①________;①________;①__________。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

根据文意,应该是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奇特,与众不同以……为师2.B3.杨时是南方人,“其归也”表明他学成之后返回南方,自然会将程氏学说传回南方;杨时是一个聪明又潜心治学的人,因此,一定能将程氏学说发扬光大;杨时非常推崇程颢的学说思想,为拜程颢为师,不惜放弃选调的官职。

4.程门立雪尊敬师长或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的老师的尊敬。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5(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5(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共6题)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乙)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

良引兵从沛公。

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精选课后训练[3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精选课后训练[3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精选课后训练[3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练【3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A.躬耕于南阳躬:亲自。

C.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奔走效劳。

【答案】B【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试题分析:ACD选项的词语解释都是正确的,只有B中“卑鄙”应该解释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选项中的意思“人格低下,举止不端”是该词语的现代意思。

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当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虚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的积累。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B.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人格低下,举止不端。

D.后值倾覆值:遇到,逢着。

2.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伯牙善鼓琴【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专项训练【7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专项训练【7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专项训练【7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论语》十二章(节选)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不逾矩②博学而笃志【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3】“吾日三省吾身”从忠、信、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填一个字),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2分)【答案】【小题1】①逾:逾越,越过,超过。

②笃:忠实,坚守【小题2】①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或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小题3】习品德【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文言文翻译【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汇的理解,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的情况,平时学习要注意学会分类整理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①时要注意“故”和“新”在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依次是“旧知识”、“新知识”;翻译②时要注意“三军”是“军队的通称”。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传不习乎”是对学习知识的反省因此归纳出“习”,从“三省吾身”的内容可看出是谈论的“品德修养”。

本题是对文句内容的理解,解题时应先疏通文意,再分析作答。

进阶练03历史事件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原卷版)-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重点知识讲练

进阶练03历史事件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原卷版)-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重点知识讲练

编者小k君小注:本专辑专为2022年上海中考二轮复习研发。

思路设计:分为知识讲解、进阶练习、仿真模拟卷,知识讲解部分主要细分知识点,便于二轮的精细化复习,后期还会上线其他版块的精细化讲义组合,进阶练习适合中等及以上学生使用,题目源自于2022年一模试卷及近两年名校名卷真题,仿真模拟卷,模拟中考考试题型与方向,便于学生做摸底测试。

进阶练03:历史事件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原卷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2021·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二模)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一书,作者是_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人名)。

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B.必以.分人/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C.公将鼓.之/一鼓.作气D.小信.未孚/愿陛下亲之信.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中考语文轮复习:历史事件类|议论说理类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译文 (一)

中考语文轮复习:历史事件类|议论说理类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译文 (一)

中考语文轮复习:历史事件类|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译文(一)中考即将来临,语文复习是学生复习的重头戏。

历史事件类和议论说理类作为语文考试的两大重点,需要重点复习。

另外,文言文阅读也是考试中的大头,需要进行专项练习。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方面的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和译文。

一、历史事件类1.《史记》所记载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发生在何时?出自谁的故事?答案:《史记》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陈涉世家》。

故事发生在秦末汉初。

解析:《史记》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二千年的历史事件。

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陈涉世家》。

故事讲述的是陈涉与项羽在起义前共同草创武装革命的故事,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至交。

这一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对于至交、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经典诠释。

2.“上山打老虎”是哪次历史事件的代名词?答案:上山打老虎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第四军第九次路线北上的代名词。

解析: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中共领导人贯彻了围点打援、分兵突围的战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

其中,上山打老虎就是指中共第四军第九次路线北上的行动。

此次行动,毛泽东率领的队伍大约有三千人,奋勇向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胜利解放了西北地区。

这次行动被称为上山打老虎,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抗日故事。

二、议论说理类1.以下哪个观点,符合“转变能源结构”这一主题的思路?A.增加煤炭开采量,增加化石燃料使用比例。

B.加大投资力度,发展新型清洁能源。

C.关闭核电站,减少能源消耗。

D.减少农村煤炭使用量,提倡家庭使用太阳能。

答案:B解析:转变能源结构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其核心在于逐步减少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转而发展新型清洁能源。

这一思路与选项B 的观点一致,而与选项A、C、D的观点不一致。

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2.以下哪个论述,符合“科技进步改变生活”的主题?A.过多的依赖网络会导致社交能力的下降。

写历史的古文

写历史的古文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
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
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这段古文描绘了项羽与其叔父项梁在秦末起义初期的重要行动,充分展示了古文简洁凝练、寓含深意的特点。

2023届天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历史事件类(word版 有答案)

2023届天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历史事件类(word版 有答案)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⑴,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三十里置遽⑵,委焉,有司职之。

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

义数⑶而不当,有罪。

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

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

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

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

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

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

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

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

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

令国子以情断狱。

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

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

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节选自《管子·大匡》)【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

(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识:考查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委:贮存(的食物)C.从政虽治而不能治:有政绩D.出不狂,处不华华:喧哗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凡仕者.近宫求人可使报秦者.B.令一人为.负以车人为.刀俎,我为鱼肉C.令国子以.情断狱斧斤以.时入山林D.而.友有少长,为上举拔剑撞而.破之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2(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2(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共6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无能为也己且君尝为晋君赐矣B.郑既知亡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且焉置土石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是()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⑥秦伯说,与郑人盟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

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了解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传记

了解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传记

了解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传记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形式,通过了解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下面将以文言文的形式,介绍一些著名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一、历史事件1. 列强入侵与康有为的变法康有为是中国清朝末年的改革思想家,他主张通过改革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入侵中国,中国社会遭受巨大的冲击。

康有为认识到中国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于是大力推动变法。

然而,变法的努力最终未能成功,康有为被削职为民。

2. 辛亥革命与孙中山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一,也是辛亥年发生的政治运动。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他积极参与推动中国从封建帝制向共和制度的转变。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并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

3. 文化大革命与周恩来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动乱,对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积极投身于文化大革命的反对派。

他坚定地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了中国的正常秩序。

二、人物传记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说被尊称为儒家思想。

2. 李白李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诗仙”。

李白的诗风豪放奔放,表现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

3. 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的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能够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发掘更多有趣的内容。

语文教学:精短文言文阅读练习——历史事件类文本

语文教学:精短文言文阅读练习——历史事件类文本

语文教学:精短文言文阅读练习——历史事件类文本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历史事件类1、阅读秦观《精骑集序》,完成小题。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暗疏:默写。

自惩艾:告诫自己注意改正错误。

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

勒:编辑。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辄复不省()然负此自放()心善其说()殆不如曩时十一二()(2)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常废于不勤B.少而不勤C.而聪明衰耗D.而常废于善忘.【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喜从滑稽饮酒者游【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4】把他编写的古代散文集命名为精骑集,其含义是什么?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御:马夫。

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相:担任国相。

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

自下:谦虚。

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

【小题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从门间而窥() (2)晏子怪而问之()(3)夫问其故() (4)晏子荐以为大夫()(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晏子为齐相A.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B.缚者曷为者也C.二虫尽为所吞D.生于淮北则为枳【小题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课后训练【3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课后训练【3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课后训练【3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答案】孟尝君对冯谖返回如此迅速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共4分。

怪、衣冠、何疾各1分,句意正确1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解析】试题分析:翻译时,要通假字、注意词类的活用和古今异义的翻译。

怪,对……感到奇怪;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带好帽子;何疾,何,怎么;疾,快。

来何疾也,是倒装句,即“来何疾也”,意思是“怎么回来得这么快”。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

……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

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

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

孟尝君对冯谖返回如此迅速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

”“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

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

”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

中国古代真实历史故事文言文

中国古代真实历史故事文言文

中国古代真实历史故事文言文
管鲍之交
昔者,齐国有二贤人焉,一曰管仲,一曰鲍叔牙。

二人少小游学于市井之间,志同道合,结为知己。

管仲家贫,与鲍叔牙合伙营商,鲍叔牙知其才智过人,故多让利,不以为贪。

后鲍叔牙仕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而管仲事公子纠,两公子争夺国君之位,管仲力保公子纠,不幸未遂。

小白登基后,欲杀管仲以报旧怨,鲍叔牙深知管仲之能,乃力荐于桓公,曰:“君将治齐,若欲霸王诸侯,非管夷吾不可。

彼虽射钩,犹有忠爱之心。

”桓公纳其言,释管仲之罪,并任之为相。

管仲感鲍叔牙之深恩,竭诚辅佐,终使齐国称霸中原,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伟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

剑有雌雄。

其妻重身当产。

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

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

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杀之。

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底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

楚王杀吾父。

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

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王如其言。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

头踔出汤中,瞠目大怒。

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三首俱烂,不可识辨。

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选自《搜神记》)(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大怒,使相之相:审看B.王即购之千金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C.客曰:“不负子也。

”负:辜负D.愿王自往临视之临:面对(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B.愿王自往临视之胡为乎惶惶欲何之C.剑在其背善推其所为而已矣D.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汝若生子是男,大,(则)告之曰B.语汝子,(汝)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C.闻王购子头(以)千金D.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于)汤中(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以弱抗暴精神的一组是()①日夜思欲报楚王②眉间广尺,言欲报仇③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④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⑤客曰:“此乃勇土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⑥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A.②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①③⑥(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铸了三年才铸成。

楚王对此大怒,杀了干将。

B.莫邪的儿子长大后,母亲以实情告之。

赤遵父嘱得剑,日夜思报父仇。

C.为躲避追捕,赤逃入山中,遇见一位愿为其报仇的人,便决然舍命相托。

D.侠客诱使楚王来到煮赤头的汤镬前并将其杀死,自己也献出了生命。

2.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海,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矣堪:经受B.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甚:超过C.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D.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行:行走(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B.而后王斟酌焉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D.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②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燕攻齐,齐破。

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

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

襄王为太子征①。

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

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

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单解裘而衣之。

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

”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

”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

’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王曰:“善。

”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战国策•齐策六》注:①征:证明。

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单之立疑疑:怀疑B.襄王立,田单相之相:辅佐C.汝以为何若何若:怎么样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谷:给粮食吃(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3分)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

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⑥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破燕之后,“田单之立疑”,为后来襄王猜忌他埋下了伏笔。

B.见田单爱护百姓的举动,“襄王恶之”,君臣关系出现危机。

C.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表明他渴求一个能给他出主意的人。

D.闾里百姓的话,显示出贯珠者的智慧使君臣危机已趋化解。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单解裘而衣之。

②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答案: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萧何追韩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

”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 ”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上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上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上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1)对下列句中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具:准备,备办B.不及以闻,自追之闻:听说C.若亡,何也若:你D.王素慢无礼素:一向(2)选出对下面活用的词分类正确的一项()①滕公奇其②王必欲长王汉中③何奇之④何闻信亡,不及闻⑤吾亦欲东耳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②④⑤(3)对“一军皆惊”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韩信本为楚人,未必真心归汉。

B.韩信拜为上将军,迁升太快。

C.韩信逃跑,未加惩处反升迁,出乎预料之外。

D.人人自以为得大将,未曾想到韩信。

(4)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4分)译文:(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3分)译文:(3)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3分)译文: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1)(2分)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亟请于武公。

亟:多次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C.蔓难图也。

图:对付D.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辟害。

将焉取之。

B.国之害也。

君之所知也。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以乱易整。

D.公闻其期曰。

其真无马邪?(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