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病例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实例汇编

针灸治疗实例汇编

针灸治疗实例汇编引言本文档旨在汇编一些针灸治疗的实例,以便作为参考和学习的资源。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针灸治疗实例,供读者参考。

实例一:头痛治疗病例描述:患者女性,32岁,头痛已有一周。

头痛位置集中于额部和两侧太阳穴,疼痛程度中等。

症状加重时伴有恶心和光过敏。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疼痛位置,采用针灸治疗。

主要穴位选择包括太阳穴、合谷、印堂等。

针刺后进行适当的调理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紧张的头部肌肉。

治疗效果:经过三次针灸治疗,患者头痛明显减轻,疼痛程度由中等变为轻微。

恶心和光过敏的症状也有所改善。

实例二:失眠治疗病例描述:患者男性,45岁,失眠问题已有数月。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质量差,白天疲倦无精神。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失眠症状,选择适当的针灸穴位进行治疗。

主要穴位包括神庭、心俞、足三里等。

针刺后结合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生活调理,包括规律作息、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品等。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的针灸治疗和生活调理,患者的失眠情况有所改善。

入睡困难减轻,睡眠质量提高,白天精神状况明显改善。

实例三:肩膀疼痛治疗病例描述:患者女性,38岁,右肩膀疼痛已有数月。

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肩胛骨下缘和肩关节周围,疼痛程度中等,且有时影响手臂活动。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疼痛位置,选取适当的针灸穴位进行治疗。

主要穴位包括肩井、手三里、外关等。

针刺后结合适当的按摩和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肌肉疼痛。

治疗效果:经过若干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肩膀疼痛明显减轻。

疼痛程度由中等变为轻微,手臂活动也不再受到明显的限制。

结论以上是针灸治疗的一些实例汇编。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反应都有所不同,治疗效果可能会有差异。

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建议寻求专业的医师指导和诊断,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可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

在众多中医师中,唐可清名老中医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诊断方法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他的50个病例,展示他的医术和疗效。

1. 病例一:李女士,40岁,患有顽固性头痛多年,经唐医师辨证,采用针灸和中药调理,两个疗程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

2. 病例二:王先生,50岁,患有高血压多年,经过唐医师的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和艾灸,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3. 病例三:赵女士,30岁,患有月经不调,经唐医师调理,服用中药和进行适量运动,月经恢复正常。

4. 病例四:刘先生,45岁,患有糖尿病多年,经唐医师的针灸调理,血糖水平稳定,减少了药物的依赖。

5. 病例五:杨女士,60岁,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疼痛明显减轻。

6. 病例六:张先生,35岁,患有脱发问题,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疗法,头发得到有效生长。

7. 病例七:陈女士,50岁,患有更年期综合征,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症状明显改善。

8. 病例八:黄先生,25岁,患有胃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胃痛消失。

9. 病例九:刘女士,40岁,患有失眠,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调理,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10. 病例十:王女士,50岁,患有乳腺增生,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乳房肿块减少。

11. 病例十一:杨先生,30岁,患有颈椎病,经唐医师的针灸治疗,颈痛症状明显缓解。

12. 病例十二:赵女士,60岁,患有痛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红肿明显减轻。

13. 病例十三:马先生,35岁,患有过敏性鼻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治疗,打喷嚏和鼻塞症状明显减少。

14. 病例十四:罗女士,45岁,患有脑梗塞后遗症,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言语和行动能力得到明显恢复。

15. 病例十五:吴女士,50岁,患有慢性盆腔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中药治疗,盆腔疼痛明显减轻。

16. 病例十六:李先生,40岁,患有高血脂,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血脂水平降低,心脏健康得到改善。

针灸病例精选

针灸病例精选

针灸病例精选病例1:头痛病情描述患者女性,35岁,近期频繁出现头痛症状,每次头痛持续1-2小时,疼痛部位为头顶部分,伴有眩晕和恶心。

针灸治疗方案1. 选取穴位:百会穴、风池穴、太阳穴、四神聪、足三里、太冲穴。

2. 施以针刺:用细针刺入穴位,进行适度的旋转、提捏或扭转针头。

3. 针刺时间:每次针灸治疗持续30分钟,每周进行2次治疗,连续4周。

疗效评估经过4周的针灸治疗,患者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每次头痛的持续时间缩短至30分钟左右,眩晕和恶心症状也减轻明显。

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病例2:失眠病情描述患者男性,45岁,近期出现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无法安然入眠,导致白天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

针灸治疗方案1. 选取穴位:合谷穴、内关穴、太冲穴、神门穴、心俞穴、足三里。

2. 施以针刺:用细针刺入穴位,进行适度的旋转、提捏或扭转针头。

3. 针刺时间:每次针灸治疗持续30分钟,每周进行3次治疗,连续6周。

疗效评估经过6周的针灸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入睡困难的情况明显减轻,夜间醒来的次数也减少了。

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改善,白天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

病例3:颈椎病病情描述患者女性,50岁,颈椎长期劳损,出现颈部酸痛、僵硬、头晕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针灸治疗方案1. 选取穴位:风池穴、天鼎穴、肩井穴、颧髎穴、翳风穴、足三里。

2. 施以针刺:用细针刺入穴位,进行适度的旋转、提捏或扭转针头。

3. 针刺时间:每次针灸治疗持续30分钟,每周进行2次治疗,连续8周。

疗效评估经过8周的针灸治疗,患者的颈椎病症状明显减轻,颈部酸痛和僵硬感明显减少,头晕的频率也明显降低。

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以上是三个针灸病例的精选,通过简单的针灸治疗方案,这些患者的症状都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和改善。

然而,针灸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疗程和穴位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针灸实用技术病例举例

针灸实用技术病例举例

针灸实用技术病例举例一、病例概述病例一:患者,男,45岁,因长期工作压力大,出现失眠、头痛、颈肩酸痛等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病例二:患者,女,50岁,患有糖尿病并伴有并发症,如肢体麻木、疼痛等,通过针灸治疗,血糖得到控制,并发症症状有所缓解。

病例三:患者,男,60岁,患有高血压病史,近期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接受针灸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二、针灸技术分析1. 病例一:针对患者的失眠、头痛、颈肩酸痛等症状,采用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

局部取穴包括风池、肩井、颈夹脊等,远端取穴包括百会、神门、太冲等。

针灸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症状变化,调整针刺深度、角度和刺激强度,以达到最佳疗效。

2. 病例二:针对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如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针灸原则。

选取局部穴位如肩髃、曲池、足三里等,以及远端穴位如太冲、血海、膈俞等。

同时,配合电针、温针等疗法,以增强针灸效果。

3. 病例三:针对患者的高血压并伴有胸闷、心悸等症状,采用调节阴阳、平衡脏腑的针灸原则。

选取头部穴位如百会、风池、太阳等,以及心脏相关穴位如内关、郄门、神门等。

针灸治疗期间,注意调整针刺强度和刺激时间,以达到平肝潜阳、宁心止悸的效果。

三、疗效评估1. 病例一:经过连续针灸治疗10次,患者失眠、头痛、颈肩酸痛等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2. 病例二:经过连续针灸治疗20次,患者血糖得到稳定控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

3. 病例三:经过连续针灸治疗15次,患者胸闷、心悸等症状明显改善,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患者身体状况得到好转。

四、结论通过以上病例的实践,可以看出针灸技术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灵活运用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活血化瘀和通络止痛、调节阴阳和平衡脏腑等针灸原则,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医学之针灸病例分享

康复医学之针灸病例分享

主诉 病史
病例二
孟某,55岁,初诊日期:2011年4月5日。
四肢瘫痪,失音伴吞咽障碍23天。
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冠心病(心 脏支架植入术后)、高脂血症病 史。入院时意识清楚,精神弱, 头部左侧偏斜,转动不能,失音, 咳嗽有痰,痰出不能,双侧中枢 性面瘫,四肢瘫痪,眼球上下垂 直运动自如,水平则不能,瞬目 灵活,可通过睁闭眼及眼球上下 运动表达“是”与“否”,吞咽 困难,自带胃管、尿管。

谢观

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活跃,踝阵
查体及实 验室检查
挛(+),双侧巴彬斯基征(+)。 头颅CT示:脑干基底部、双侧基 底节区缺血灶及软化灶。舌红,苔
黄厚,脉弦数。
脑梗死(闭锁综合征),吞咽障 西医诊断 碍,肺部感染;糖尿病,冠心病
(心脏支架置入术后),高脂血 症。
中医诊断 中风(中经络)
治疗原则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查体及实 验室检查
右侧肢体肌力3级。 颅脑CT、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右侧丘脑脑梗死。
西医诊断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
中医诊断 中风(中经络)
治疗原则 醒神开窍,化瘀通络
针灸取穴
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 完骨、翳风、委中、廉泉、 百会、四神聪,舌面、咽喉 壁,舌下金津、玉液。
内关(双侧)直刺1-1.5寸,行捻转提
3次为度,不以留针;
百会、四神聪向后平刺1寸,均用小幅
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咽后壁、舌面用2寸毫针快速点刺舌
面10余下,以微见细小出血点为宜;
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嘱患者张口卷
舌,暴露舌底部,用三棱针点刺金津、
玉液,以出血2ml以上为宜。
每日1次,20分钟/次,14天为1疗程。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气血亏虚型不寐针灸治疗病例:
王某,女,30岁,冷冻厂职工。

主诉:患失眠已半年。

现病史:半年来,多梦少寐,心悸心跳,头晕眼花,健忘。

伴有食欲不振,饥不欲食,两颞疼痛,腰部困痛,气短(中气不足如腹中空虚,欲屈曲侧卧,欲蹲坐位,坐高椅则气短不舒),身困乏力,四肢无力等症状。

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

血压11.5/9.33kPa。

曾用中西药久治无效。

辨证:证属气血亏虚,心失所养。

治则:补益气血以安心神。

取穴:针补合谷、三阴交。

隔日针治1次。

效果:针治2次痊愈。

随访:1973年11月12日其爱人接信后前来告知在此针愈未发。

按:本例属于八珍汤证。

系气血亏虚,血不养心之不寐证候。

故针补合谷(补气)、三阴交(益脾养血),补益气血以安心神,具有八珍汤之效。

本例病程半年,针治2次痊愈,是因施用辨证取穴,整体治疗,从本图之穴配伍切合病机之故。

针灸科医案记录

针灸科医案记录

针灸科医案记录病例一:头痛患者,女性,35岁,自诉长期受头痛困扰,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

患者曾尝试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希望尝试针灸治疗。

诊断:根据患者症状描述,初步诊断为血管性头痛。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病情,采用针灸治疗方案。

取穴以百会、风池、太阳、印堂等为主。

其中,百会穴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头部疼痛;风池穴则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之功效;太阳穴可提神醒脑、止痛明目;印堂穴则能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治疗过程:治疗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分钟。

治疗过程中,针灸师注意调整穴位刺激强度和手法,以患者感到酸、麻、胀为宜。

治疗初期,患者头痛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间歇性发作。

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头痛症状逐渐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头痛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病例二:失眠患者,男性,50岁,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受失眠困扰,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患者曾尝试药物治疗,但因担心副作用而希望尝试针灸治疗。

诊断:根据患者症状描述,初步诊断为神经性失眠。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病情,采用针灸治疗方案。

取穴以神门、三阴交、涌泉等为主。

其中,神门穴有安神定志、调和心气之功效;三阴交穴则能调节气血、安神助眠;涌泉穴能引火下行、交通心肾。

治疗过程:治疗每周进行2次,每次30分钟。

治疗过程中,针灸师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穴位刺激强度和手法。

治疗初期,患者睡眠质量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夜间易醒现象。

随着针灸治疗的持续进行,患者睡眠质量逐渐提高,失眠症状明显减轻。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已能保持规律的睡眠状态,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病例三:坐骨神经痛患者,男性,60岁,因长时间坐姿工作,导致右侧臀部及下肢疼痛数月,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在充分告知患者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局限性后,患者同意尝试针灸治疗。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坐骨神经痛。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针灸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病例模板

针灸治疗病例模板

针灸治疗病例模板一、中风【病因病机】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

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治疗】(1)基本治疗①中经络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均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方义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谓神导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②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者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者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操作同前。

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

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

针灸治疗病例分析

针灸治疗病例分析

针灸治疗病例分析
简介
本文档是对一例使用针灸治疗的病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借鉴前人经验和临床实践,我们希望可以为其他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病情描述
患者为一名50岁的女性,主要症状是头痛和失眠。

头痛症状长期存在,伴随着颈部紧张和疼痛感。

失眠问题已经有数个月了,每天晚上入睡困难,经常醒来。

针灸治疗方案
我们采用了经络针灸治疗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取了穴位“太阳穴”、“风池穴”、“合谷穴”等进行刺激。

每次治疗的时间为30分钟,每周2次,连续进行了4周。

治疗效果评估
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的头痛和失眠症状明显减轻。

头痛感减少,颈部紧张感也有所改善。

失眠问题明显减轻,入睡时间明显缩短,夜间醒来的次数减少。

结论
针灸治疗对于本例患者的头痛和失眠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针灸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对于其他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因此,在应用针灸治疗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针灸治疗常见病症鉴定与临床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2. 王五, 赵六. 针灸治疗疼痛症状的机制与应用[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以上为针灸治疗病例分析的内容。

希望对您有帮助。

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2

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2

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2
----程德健针灸随笔
患者刘先生,男,56岁,因颈部酸痛不适1个月就诊。

患者于一个月前低头劳作时,突然出现颈部酸痛不适,无头疼、头晕,无视物昏花,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详),疗效欠佳,症状逐渐加重,患者为做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

查体: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血压152/90mmHg,自发病来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否认过敏史、遗传病史及糖尿病史,否认疫区旅居史,高血压病史6年。

专科情况: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左侧颈部肌肉僵硬,活动受限,触之枕骨平面、颈4-6左侧压痛(+),双侧臂丛神经牵拉(-),双侧椎间孔挤压试验(-),扣顶试验(-),屈颈试验(-),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挠骨膜反射存在,双手霍氏征(-),上肢肌力可。

双侧上肢皮肤感觉正常。

颈椎DR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3/4、C5/6椎体前缘有骨赘形成。

初步诊断为:颈椎病。

治疗:
取穴:风池穴(双)、天柱穴(双)、颈4-6夹脊穴(双),大椎穴、阿是穴
针具:025*40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针刺方法:1、风池穴(双)、天柱穴(双)、颈4-6夹脊穴(双),
阿是穴,直刺0.5-1寸,提插捻转1分钟,用泻法。

所有穴位均留针20分钟。

2次/日
2、天柱穴(双)、颈4-6夹脊穴(双)、阿是穴三棱针点刺1-2下,以出血2-3滴为度。

1次/日
治疗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一次后,患者既感症状明显减轻,颈部轻松。

继续巩固治疗7天,结束治疗。

嘱一周后复诊。

一周后复诊,患者症状完全缓解,至今未再复发。

30个中医针灸疗效记录

30个中医针灸疗效记录

30个中医针灸疗效记录简介本文档记录了30个中医针灸疗效的案例。

这些案例旨在展示中医针灸在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上的有效性,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疗效记录1. 病症:头痛治疗情况:经过5次针灸治疗,病症明显减轻,头痛发作频率由每天3次减少到每周1次。

2. 病症:失眠治疗情况: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提高。

3. 病症:胃痛治疗情况:经过3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胃痛明显减轻,胃痛发作频率从每天2次减少到每周1次。

4. 病症:颈椎病治疗情况:经过8次针灸治疗,患者的颈椎病症状明显减轻,颈部僵硬感明显改善。

5. 病症:肩周炎治疗情况:经过6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肩周炎症状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

6. 病症:痛经治疗情况:经过4次针灸治疗,患者的痛经症状明显改善,疼痛程度减轻,经期不适明显减少。

7. 病症:冷疮治疗情况:经过5次针灸治疗,患者的冷疮症状明显减轻,疮口愈合速度加快。

8. 病症:过敏性鼻炎治疗情况: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过敏性鼻炎症状明显减轻,鼻塞、流涕情况改善。

9. 病症:腰痛治疗情况:经过7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腰痛症状明显减轻,腰部僵硬感明显改善。

10. 病症:哮喘治疗情况:经过12次针灸治疗,患者的哮喘症状明显减轻,呼吸困难情况改善。

11. 病症:便秘治疗情况:经过6次针灸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排便顺畅度增加。

12. 病症:焦虑治疗情况:经过8次针灸治疗,患者的焦虑症状明显减轻,情绪稳定性提高。

13. 病症:面瘫治疗情况: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的面瘫症状明显减轻,面部肌肉运动恢复。

14. 病症:痛风治疗情况:经过9次针灸治疗,患者的痛风症状明显减轻,关节疼痛程度减轻。

15. 病症:焦虑失眠治疗情况:经过12次针灸治疗,患者的焦虑失眠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提高。

16. 病症:慢性胃炎治疗情况:经过7次针灸治疗,患者的慢性胃炎症状明显减轻,胃脘不适感明显改善。

详解针灸病例

详解针灸病例

详解针灸病例
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
节身体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个针灸病例,展示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

1. 针灸治疗偏头痛
患者A,女性,35岁,多年来频繁发作偏头痛。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确定其体质属于肝郁气滞型。

采用针灸治疗的
方法,主要选择足三里、合谷、太冲等穴位进行刺激。

经过连续10次的针灸治疗后,患者的头痛明显减轻,发作频率明显减少。

2. 针灸辅助治疗失眠症
患者B,男性,45岁,多年来患有失眠症。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
问和舌诊,确定其体质属于心火旺盛型。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辅助治疗的方法。

主要选择神门、心印、睡床等穴位进行
刺激。

经过连续4周的针灸辅助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失眠症状减轻。

3.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患者C,男性,50岁,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确定其体质属于肾虚湿盛型。

采用针灸治疗的
方法,主要选择肾俞、脊中、委中等穴位进行刺激。

经过连续12
次的针灸治疗后,患者的腰痛明显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得到
缓解。

总结:
针灸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对于一些慢性病和功
能性疾病,针灸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是,针灸治疗仍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同时,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针灸的具体穴位和疗程
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针灸病历写作范文30份

中医针灸病历写作范文30份

中医针灸病历写作范文30份病历 1患者姓名:___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教师主诉:腰疼痛2个月,伴有酸胀感。

现病史:患者自2个月前开始出现腰疼痛,疼痛多发生在下午和晚上,伴有酸胀感,活动后稍有缓解。

没有其他明显不适。

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体格检查:腰部有明显触痛,叩击痛明显,活动障碍。

辨证:腰痛属于寒湿痛,肾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治疗方案:针灸配合艾灸,选用主穴鲁大椎、肾俞、肾阳交,辅以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

针灸治疗过程:每周2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4周。

治疗效果: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腰疼痛明显减轻,酸胀感减少,活动障碍明显恢复。

病历 2患者姓名:___性别:女年龄:32岁职业:办公室职员主诉:失眠,头痛。

现病史:患者自1个月前开始出现失眠症状,入睡困难,醒来时头痛。

就寝环境没有变化,没有心理压力。

没有其他明显不适。

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体格检查:精神状态一般,头部有压痛,颈部肌肉紧张。

辨证:失眠属于心火亢盛,气血不畅所致。

治疗方案:针灸配合艾灸,选用主穴内关、神阙、心俞,辅以百会、风池、足三里等穴位。

针灸治疗过程:每周3次,每次40分钟,共治疗3周。

治疗效果:经过3周的治疗,患者失眠症状明显减轻,能够较快入睡,头痛症状缓解。

总结:以上是30例中医针灸病例的概述。

根据不同病状和辨证结果,采用针灸配合艾灸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推广和应用。

针灸治疗病例模板【材料相关】

针灸治疗病例模板【材料相关】

针灸治疗病例模板【材料相关】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44岁,因颈椎病症状来就诊。

患者自约一年前开始出现颈部疼痛、僵硬、头晕等症状,尤以早晨起床后最为明显,患者每天要长时间久坐工作,且工作紧张,情绪较为焦虑。

经X光检查,病变位于C4-C5椎间盘处,程度轻度,颈椎生理弯曲消失。

核磁共振检查显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C4-C5椎间盘膨出压迫颈脊神经根。

病程稳定,目前未引起明显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异常。

【治疗过程】
患者经过肌松、理疗、按摩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考虑采用中医针灸治疗。

方案为取位于颈椎椎体左右侧及椎间隙两侧的穴位,包括风池、风市、肩井、天宗、大杼、太阳、承山等穴位。

针刺深度为0.5-1寸,用纯银针或钛针,每次留针20-30分种,每周进行2次治疗。

并采用中药外敷治疗,使用草药煮水烫湿毛巾外敷颈部,每日3次。

【治疗效果】
经过3次治疗后,患者颈部疼痛减轻明显,肢体运动和感觉恢复正常。

经过6次治疗后,颈椎生理弯曲恢复,病变椎间盘水分含量增加,膨出部位减少,颈脊神经根受压情况大幅度改善,头晕等症状显著减轻。

经过10次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患者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

【治疗经验总结】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中医针灸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治疗中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技巧,同时结合中药外敷等辅助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为患者恢复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针灸病例精选

针灸病例精选

针灸病例精选简介本文档收集了一些针灸疗法在不同病例中的应用情况,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针灸的疗效和适用范围。

病例一:头痛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5岁,主诉头痛问题已有半年之久,疼痛剧烈,经常发作。

治疗方法针灸治疗: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并结合艾灸疗法。

治疗效果经过6次针灸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频率减少,疼痛程度明显改善。

病例二:失眠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5岁,主诉失眠问题已有数月之久,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

治疗方法针灸治疗: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并结合推拿按摩疗法。

治疗效果经过8次针灸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明显提高。

病例三:颈椎病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50岁,主诉颈椎病问题已有数年之久,颈部疼痛和僵硬,活动受限。

治疗方法针灸治疗:选取适宜的穴位进行针刺,并结合拔罐疗法。

治疗效果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的颈椎病症状明显改善,颈部疼痛减轻,活动范围扩大。

病例四:消化不良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主诉消化不良问题已有数周之久,胃部胀气,食欲不振。

治疗方法针灸治疗: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并结合中药疗法。

治疗效果经过6次针灸治疗,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明显减轻,胃部胀气问题改善,食欲恢复。

病例五:腰痛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主诉腰痛问题已有数年之久,疼痛严重,行走困难。

治疗方法针灸治疗: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并结合理疗疗法。

治疗效果经过12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腰痛症状明显改善,疼痛减轻,行走能力明显增强。

以上病例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建议在寻求针灸治疗之前,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针灸病例精选

针灸病例精选

针灸病例精选病例一:颈椎病患者信息:- 年龄:45岁- 性别:男- 职业:办公室职员主诉:- 颈部疼痛,伴有头晕、恶心,已持续3个月。

诊断:- 颈椎病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选取颈部穴位,如风池、肩井、天柱等,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

- 配合推拿按摩:每周进行1次,每次45分钟。

治疗效果:- 经过4个疗程(12次针灸治疗和3次推拿按摩),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头晕、恶心症状消失。

病例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信息:- 年龄:52岁- 性别:女- 职业:家庭主妇主诉:- 腰部疼痛,伴有右下肢放射痛,已持续6个月。

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选取腰部穴位,如肾俞、腰痛点、委中等,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

- 配合拔罐治疗:每周进行1次,每次45分钟。

治疗效果:- 经过6个疗程(18次针灸治疗和3次拔罐治疗),患者腰部疼痛明显缓解,右下肢放射痛消失。

病例三:失眠患者信息:- 年龄:35岁- 性别:女- 职业:企业职员主诉:- 睡眠质量差,入睡困难,多梦,已持续1年。

诊断:- 失眠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选取头部穴位,如百会、神门、安眠等,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

- 配合耳穴压豆:每周进行1次,每次45分钟。

治疗效果:- 经过4个疗程(12次针灸治疗和3次耳穴压豆治疗),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入睡容易,梦减少。

总结:以上为三个针灸病例的精选,展示了针灸治疗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和失眠等疾病方面的良好效果。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无副作用、效果显著等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病例精解

针灸治疗病例精解

针灸治疗病例精解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针灸治疗的一些病例精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针灸的应用和效果。

病例一:头痛病情描述患者是一名30岁的女性,头痛已有一年多的时间。

疼痛感主要集中在额头和两侧太阳穴区域,每次发作时持续约2-3小时。

疼痛程度从轻到重不一,但常常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描述和针灸师的诊断,我们选择了以下治疗方案:- 穴位选择:头痛相关的穴位,如太阳穴、印堂、风池等。

- 针刺方法:选择适当的针刺深度和角度,使用轻插浅刺的方式进行治疗。

- 治疗频率:每周1-2次,连续进行4-6周。

治疗效果经过4周的针灸治疗,患者头痛的发作明显减少。

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均有所下降,头痛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有所减轻。

继续治疗后,头痛症状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病例二:失眠病情描述患者是一名50岁的男性,失眠问题已经困扰他近一年。

他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经常半夜醒来,并且早晨醒来后感到疲倦。

这种情况导致他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状态不佳。

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描述和针灸师的诊断,我们选择了以下治疗方案:- 穴位选择:睡眠相关的穴位,如神门、心脾、足三里等。

- 针刺方法:选择适当的针刺深度和角度,使用轻插浅刺的方式进行治疗。

- 治疗频率:每周1-2次,连续进行4-6周。

治疗效果经过4周的针灸治疗,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所改善。

他入睡时间缩短,夜间醒来的次数减少,早晨醒来后感到更加清爽和有精神。

白天的注意力和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继续治疗后,患者的失眠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结论针灸治疗在一些常见病症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

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方法,结合适当的治疗频率,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头痛、失眠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每个病例的情况不同,治疗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和评估。

针灸病例深度剖析

针灸病例深度剖析

针灸病例深度剖析1. 病例基本信息1.1 患者信息- 姓名:张三- 年龄:35岁- 性别:男- 职业:职员- 就诊时间:2023年2月15日1.2 病例摘要患者张三,35岁男性,职员。

因“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就诊。

患者自诉疼痛已持续3个月,加重1周。

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药物治疗及按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病例分析2.1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发生退变、破裂,导致髓核组织突出至椎管内或椎间孔外,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2.2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则为疏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调整骨骼。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调整腰椎力学平衡的目的。

3. 针灸治疗方案3.1 治疗方案1. 选用穴位:阿是穴、腰痛点、大肠俞、关元俞、委中、足三里。

2. 操作方法:采用毫针刺法,进针后行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3. 治疗频率: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

3.2 辅助治疗1. 拔罐疗法:在腰背部疼痛区域进行拔罐,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2. 红外线照射:照射腰背部疼痛区域,以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疼痛。

4. 病例追踪与评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周进行一次病情评估,主要包括疼痛程度、疼痛范围、活动受限程度等方面的评估。

治疗4周后,患者腰痛及右下肢放射痛明显缓解,活动受限程度减轻。

继续巩固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5. 结论本病例中,患者张三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腰痛及右下肢放射痛,经过针灸治疗,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副作用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但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结合其他疗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针灸实践报告病例范文

针灸实践报告病例范文

针灸实践报告病例范文针灸实践报告范文病例一:腰痛病患者病例描述:患者是一名35岁的女性,主诉腰背部持续性疼痛已有半年。

疼痛程度为轻度,但频繁发作且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工作和休息。

患者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腰痛的器质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等。

患者曾尝试过药物治疗,并参加了康复理疗,但效果不显著。

治疗过程:根据针灸诊断,患者属于肾脏虚弱型腰痛。

治疗过程中,首先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发现其具有体寒质。

然后,在治疗时采用了经典的针灸疗法。

1. 主要穴位选择:针灸师选择了肾俞穴、膀胱俞穴、命门穴、腰俞穴和腰五椎穴等。

这些穴位作为主要穴位,旨在强化对肾脏的调理和腰背部的舒缓作用。

2. 针刺技术:针灸师使用银针,先对主要穴位进行刺激。

针刺后,适当增加针的旋转力度,以增强刺激效果。

保持针的留置时间为20分钟。

3. 辅助调理:在针刺过程中,针灸师还结合了灸疗法,对腰背部经络进行热疗。

灸疗时间约为15分钟。

治疗效果:患者接受了连续10次的针灸治疗。

治疗后,患者的腰痛状况明显改善,疼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也大大降低。

此外,患者体温感觉也有所增加,体寒质症状明显减轻。

讨论与总结:通过针灸治疗,改善了患者的腰痛症状和体寒质。

针灸具有调理整体身体功能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腰背部不适和促进康复。

然而,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需要针对个体化进行调整和应用。

病例二:失眠病患者病例描述:患者是一名42岁的男性,主诉失眠问题已有2年。

患者每晚入睡困难,多次翻身且容易被外部噪音或光线影响。

患者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治疗过程:根据针灸诊断,患者属于心脾不足型失眠。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针灸师在治疗中采用了综合疗法。

1. 主要穴位选择:针灸师选择了神门穴、心俞穴、胃俞穴和足三里穴等穴位。

这些穴位被认为与睡眠障碍和心脾调理相关。

2. 针刺技术:针灸师使用细针,通过旋转和轻插刺激主要穴位。

保持针的留置时间为25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风【病因病机】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

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治疗】1.基本治疗(1)中经络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均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方义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谓神导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者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者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操作同前。

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

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

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疏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

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2.其他治疗(1)头针法选顶颞前斜线、顶旁l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

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电针法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

二、眩晕【病因病机】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等有关。

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恼怒,肝阳暴亢,而致清窍被扰;恣食肥甘厚味,滞脾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素体薄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均可导致眩晕。

总之,眩晕的发生不越清窍被扰、被蒙和失养三条。

【治疗】1.基本治疗)实证1(治法平肝化痰,定眩。

以足少阳、督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泄肝胆,平抑肝阳。

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

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2)虚证治法益气养血,定眩。

加足少阳、督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配穴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用补法。

方义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以治本。

风池用于补平泻法,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

2.其他治疗(1)耳针法选肾上腺、皮质下、额。

肝阳上亢者,加肝、胆;痰湿中阻者,加脾;气血两虚者,加脾、胃;肾精亏虚者,加肾、脑。

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分钟针灸次,每次留针301(2)头针法选顶中线,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每日三、头痛(1)外感头痛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以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百会太阳风池配穴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

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配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

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方义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

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2)内伤头痛①实证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

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

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②虚证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

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

余穴均用补法。

方义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

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

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四、漏肩风【病因病机】多因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使经气不利所致。

感受风寒,气血阻痹,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气滞血瘀,或年老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皆可使肩部经络气血不利。

不通则痛。

肩部主要归手三阳经所主,内外因素导致肩部经络阻滞不通或失养而致肩痹。

【辨证】主症肩部酸重、疼痛,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或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患者肩前、后及外侧均有压痛,主动和被动外展、后伸、上举等功能明显受限,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肩前部疼痛明显,为手阳明经证;肩后部疼痛明显,为手太阳经证;肩外侧疼痛明显,为手少阳经证。

兼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遇风寒痛增,得温痛减,畏风恶寒,为外邪内侵;肩部有外伤或劳作过度史,疼痛拒按,夜间尤甚,为气滞血瘀;肩部酸痛,劳累加重,或伴头晕目眩。

四肢乏力,为气血虚弱。

【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通经活血,祛风止痛。

以局部阿是穴和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配穴手阳明经证者,加合谷;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

外邪内侵者,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操作足三里、气海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

先刺远端穴位,做较长时间的手法,行针后令患者活动肩关节,肩部穴位要求有强烈的针感。

方义肩髃、肩贞、肩髎是手三阳经穴,加阿是穴和奇穴肩前,均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而止痛。

五、腰痛【病因病机】多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因素有关。

若感受风寒湿邪,邪客于经络,经络之气阻滞;或长期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腰部闪挫撞击后未全恢复,经筋、络脉受损,瘀血阻络,均可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若素体禀赋不足,或年老精血亏虚,或房劳过度,损伐肾气,腰部经络失于温煦、濡养,也可致腰痛。

腰部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循行经过,故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

【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活血通经。

以局部阿是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大肠俞委中配穴寒湿腰痛者,配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督脉病证者,加后溪;足太阳经证者,加申脉。

操作主穴均采用泻法。

寒湿证加艾灸;瘀血证加刺络拔罐;肾虚证配穴用补法,肾阳虚加艾灸。

方义阿是穴、大肠俞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穴,疏通腰背部足太阳经气,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六、痹证【病因病机】主要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热之邪侵入人体,痹阻关节筋肉筋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而发本病。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

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

【辨证】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无红肿热胀,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通痹止痛。

取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操作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痛痹、着痹可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

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义疼痛局部循经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

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

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热痹取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辨证为行痹,应对证选用七、面瘫【病因病机】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

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则出现歪噼。

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放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辨证】主症本病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兼见面部受凉史,舌淡苔薄白,为风寒证;继发于外感发热,舌红,苔黄腻,为风热证。

【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取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配穴风寒证者,加风池;风热证者,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鼻唇沟浅者,加迎香。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

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行平补平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