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整理)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二、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古——让……担任今——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指有军事行动今——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诸侯的封地今—国家家:古—卿大夫的封地今—家庭和住所三、一词多义: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且:①而且例:且在邦域之中矣②况且例:且尔言过矣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②使动用法,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四、词类活用:1、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2、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名作动,找借口五、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2、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3、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宾语前置六、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吧2、何以伐为为什么……呢?七、重点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2、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的人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作品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编辑本段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1.故事背景季氏是一个位于中国古代的国家,颛臾则是另一个国家。

季氏准备对颛臾进行进攻,以争夺颛臾的利益。

2.季氏将伐颛臾的原因《论语》中没有明确提到季氏攻打颛臾的具体原因,但可以推测季氏可能是出于扩张自身势力范围的目的,或是为了获取颛臾的资源或利益。

3.季氏的计划季氏准备集结军队,对颛臾进行军事进攻。

他们认为自己的实力足以战胜颛臾,并视颛臾为下一步扩张的必经之路。

4.孔子的阻止和教导孔子得知了季氏进攻颛臾的计划后,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劝阻季氏放弃攻打颛臾。

孔子认为战争会带来许多不幸和伤害,而且颛臾与季氏之间并没有激烈的冲突,攻打颛臾并没有正当的理由。

5.孔子的教导和忠告孔子告诉季氏,一个君主的首要责任是保护国家和平民的安全、福祉,而不是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扩张。

他强调道德、仁爱、忠诚和公正的重要性,希望季氏能够以善良的品德来建立国家。

6.季氏的回应季氏对于孔子的劝告并没有采纳,仍然坚持自己的计划。

他们认为颛臾是他们的敌人,只有通过进攻才能保证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7.反思与启示《论语》通过这则故事告诉人们,战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争端,而不是借助武力和战争。

孔子的劝告体现了仁爱、仁政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这使他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尊重。

8.故事的历史意义这则故事展示了孔子的仁义思想和对和平的追求。

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各个国家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而不是通过战争来争夺权力和利益。

这对于后来中国古代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则故事,揭示了孔子对和平、仁爱的追求和对战争的反对态度。

孔子的教导体现了他对道德、忠诚和公正的重视,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则故事也提醒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应该以和平的方式为首选,而不是借助武力和战争。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是了解孔子政治主张"治国以礼'的重要篇章之一,也是高一学生要学习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想(猜度)。

古今异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邦国;今义:国家;家: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词类活用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成语)积累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

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谓祸患起于内部。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方祸乱产生于内部。

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倒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句式特点1、宾语前置"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虎兕(s)出于柙(xi),龟玉毁于椟(d)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3、固定句式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何以伐为?(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又如"何以见放为?;夫子何命焉为?')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比方?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附答案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C.陈力就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何以伐为为:呢,助词B.危而不持而:而且,连词C.既来之,则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之过与之:的,助词18.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

(4分)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3分)20.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参考答案:16.B (过:责备)(3分)17.B (而:却,连词)(3分)18.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19.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3分)20.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3分)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一、虚词1.而(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2)固而近于费(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不患寡而患不均(5)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6)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7)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而在萧墙之内也2.之(1)是社稷之臣也(2)夫子欲之(3)是谁之过与(4)既来之,则安之(5)吾恐季孙之忧(6)而在萧墙之内也3.且(1)且在邦域之中矣(2)且尔言过矣4.为(1)后世必为子孙忧(2)何以伐为5.也(1)是社稷之臣也(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今由与求也6.以(1)何以伐为(2)则修文德以来之7.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二、实词1.特殊词义(1)何以伐为(2)是社稷之臣也(3)盖均无贫(4)则修文德以来之(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2.词类活用(1)既来之,则安之(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2.疑问句(1)求!无乃而是过与(2)何以伐为(3)是谁之过与3.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3)既来之,则安之(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4.变式句(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何以伐为(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四、重点语句翻译1.求!无乃而是过与?译文: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译文: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译文: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为之辞。

译文: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起兵而讨之。

颛臾,春秋时楚国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
湖南怀化、娄底一带。

在楚国早期时代,颛臾是楚国的领土,后来渐渐独立为
楚的一个诸侯国,最终被楚国吞并。

妇好为颛臾的王后。

季氏是楚国的一个贵族家族,与另外两大贵族家族春申君和陈胜有着千丝
万缕的关系。

他们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能够对抗楚国的中央政府。

由于颛臾一
直是楚国的一个难以管理的地方,而季氏对颛臾又有着深厚的兴趣和影响,因
此季氏选择对颛臾进行军事进攻。

然而,楚国的大夫张午劝谏季氏不要轻举妄动,因为颛臾有妇好这样的一
位英明的女性领袖,季氏恐怕难以取胜。

然而季氏不听从劝告,起兵进攻颛臾。

后来,季氏军队在颛臾城外设下了营帐,妇好在城中观察情况,并派出先
锋队进行攻击。

季氏的将领们担心战斗力悬殊,计划于夜间撤退,结果被妇好
及其士兵偷袭,全军覆没,季氏本人也被杀。

注释:
季氏:楚国的一个贵族家族。

颛臾:春秋时楚国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湖南怀化、娄底一带。

妇好:颛臾的王后,亦是一个能干的女性领袖。

张午:楚国的大夫,曾为楚王大司马。

先锋队:在军事进攻中,通常派出的先头部队。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史料价值很高,内容涉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天命思想、道德修养思想等。

【原文】16.1季氏将伐颛〔zhuān〕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那么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要去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对颛臾将有战事发生。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过去的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国家的重要臣属。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是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人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不干。

’别人遇到危险你不护持,别人跌倒你不伸手搀扶,那还用你做助手干什么?况且你说的话就是不对,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盒子里毁坏,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墙巩固而且接近季氏的封地费城,现在不去占领,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很讨厌不肯说自己贪得无厌,反而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的人。

我听说,一个国家不怕少就怕不平均,不怕贫困就怕不安定。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
第2 页
(2)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 2. 疑问句 (1) 求 ! 无乃而是过与 (2) 何以伐为 (3) 是谁之过与 3. 省略句 (1)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3) 既来之,则安之 (4)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4. 变式句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何以伐为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4)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四、重点语句翻译 1. 求! 无乃而是过与 ?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
一、虚词 1. 而 (ຫໍສະໝຸດ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2) 固而近于费 (3)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 不患寡而患不均 (5)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6)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7)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8) 而在萧墙之内也 2. 之 (1) 是社稷之臣也 (2) 夫子欲之 (3) 是谁之过与 (4) 既来之,则安之 (5) 吾恐季孙之忧 (6) 而在萧墙之内也 3. 且 (1) 且在邦域之中矣 (2) 且尔言过矣 4. 为
第3 页
译文: 2.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 3.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译文: 4.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为之辞。 译文: 5.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 译文:
第4 页
第1 页
(1) 后世必为子孙忧 (2) 何以伐为 5. 也 (1) 是社稷之臣也 (2)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今由与求也 6. 以 (1) 何以伐为 (2) 则修文德以来之 7. 于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虎兕出于柙 (3) 龟玉毁于椟中 二、实词 1. 特殊词义 (1) 何以伐为 (2) 是社稷之臣也 (3) 盖均无贫 (4) 则修文德以来之 (5)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2. 词类活用 (1)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归纳
一、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
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
4、不患贫而患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
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
三、词类活用
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词→名词,担忧的事
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
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四、特殊句式
被动句
1.季路见于孔子曰
介词结构后置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固而近于费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宾语前置
求!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
五、一词多义
为:①何以伐为(语气词,呢)
②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动词,担任)
③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成为)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介词,替)
相:①则将焉用彼相矣(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动词,辅佐)
过:①无乃尔是过与(动词,责备)
②且尔言过矣(形容词,错误)
③是谁之过与(名词,过错)
且:①且在邦域之中矣(况且)
②且尔言过矣(而且)
安:①不患贫而患不安(形容词,安定)
②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安定)。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1.战国时期背景:季氏将伐颛臾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个小国争霸,国家割据,没有中央统一的政权。

2.季氏家族:季氏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有势力的家族,他们在齐国内部占有很大的势力,曾经担任过高官。

3.季氏与颛臾:颛臾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半岛,是齐国的属地。

4.季氏借兵:季氏家族起初是借助颛臾的军队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季孙用权掌握齐国政权后,借用颛臾的兵力进一步削弱其他家族的势力。

5.季氏反目:由于季氏家族的嚣张气焰,颛臾逐渐感到不满,决定与季氏决裂。

颛臾推翻了季氏在颛臾的统治,独立了出来。

6.季氏复仇:季孙用权得知颛臾与自己家族决裂后,决定用武力来报复,将颛臾重新收回齐国。

7.孟尝君的劝诫:在季氏准备进攻颛臾的同时,齐国的贵族、政治家孟尝君劝阻季氏不要轻举妄动,以免引起战乱。

不过因为孟尝君与季氏有着政治利益的利益交换,劝阻未果。

8.颛顼的抗击:颛臾的君主颛顼得知季氏即将进攻,他决定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

他选拔了一些年轻精锐的士兵,修建了许多城墙和壁垒来抵御季氏的进攻。

9.颛臾的胜利:在孟尝君的劝阻和颛顼的准备之下,颛臾顶住了季氏的进攻。

季氏的军队在颛臾的坚守下无法攻破。

10.颛臾的自立:经过一番鏖战,季氏的军队不敌颛臾,最终被迫撤退。

颛臾借此机会重新宣布独立,摆脱了季氏的控制。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十六·一] 季氏将伐颛臾①。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⑤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⑥有言曰:'陈力就列⑦,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⑧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⑨,龟玉毁于椟中⑩,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⑪。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⑫。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⑬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⑭也。

”[十六·二]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⑮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⑯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十六·三]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⑰矣,政逮于大夫四世⑱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⑲矣。

”[十六·四] 孔子曰:“益者三友⑳,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㉑,友善柔㉒,友便佞㉓,损矣。

”[十六·五]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㉔,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㉕,乐宴乐,损矣。

”[十六·六]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㉖: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㉗。

”[十六·七]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㉘。

”[十六·八]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㉙,畏圣人之言。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二、古今异义:1.昔着先王以为..:古义——以+为=让……担任..东蒙主以为今义——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4.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三、一词多义: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④走过;经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⑤超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⑥过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⑦拜访;看望大母过余曰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②使动用法;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疾:①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②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③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④妒忌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⑤小病;轻病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止: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动词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动词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副词四、词类活用: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五、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8、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句六、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2、何以伐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七、重点词语: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八、重点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2、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晏子治东阿一、通假字并曾赋敛曾——增再拜便辟辟——避仓库少内内——纳属托不行属——嘱二、词类活用:臣请死之死;为动用法;为……而死以利贫民利;使动用法; 使……收益三、古今异义:于是明年上计“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是未到来的年份..便事左右“左右” 古义:近臣;今义:表示方位..四、特殊句式: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状语后置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主谓倒装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判断句五、重要实词的含义:数:责备加:施加诛:责罚改道易行:改变治理的方法罪:怪罪属托:走后门;说情货赂:钱财再拜:拜了两拜下席而谢:谢——道歉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赋敛:赋税、税收与:参与;干预。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

⾼中⽂⾔⽂季⽒将伐颛臾原⽂及译⽂ 《季⽒将伐颛臾》是苏教版⾼中语⽂必修课本的第⼀篇⽂章。

为了帮助⾼中⽣掌握《季⽒将伐颛臾》⽂⾔⽂译⽂,下⾯店铺给⾼中⽣带来⽂⾔⽂季⽒将伐颛臾原⽂及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季⽒将伐颛臾原⽂ 季⽒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季⽒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 孔⼦⽈:“求!⽆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也。

何以伐为?” 冉有⽈:“夫⼦欲之,吾⼆⾂者皆不欲也。

” 孔⼦⽈:“求!周任有⾔⽈:‘陈⼒就列,不能者⽌。

’危⽽不持,颠⽽不扶,则将焉⽤彼相(xiàng)矣?且尔⾔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今夫颛臾,固⽽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孙忧。

” 孔⼦⽈:“求!君⼦疾夫舍⽈欲之⽽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

盖均⽆贫,和⽆寡,安⽆倾。

夫如是,故远⼈不服,则修⽂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远⼈不服,⽽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谋动⼲⼽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在萧墙之内也。

”[1] ⾼中⽂⾔⽂季⽒将伐颛臾注释 1、季⽒:季康⼦,春秋鲁国⼤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贪颛臾⼟地⽽攻之。

依⽂意乃季⽒与鲁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季⽒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批评了季⽒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的家⾂。

冉有,名求,字⼦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路。

两⼈都为孔⼦弟⼦。

见:谒见。

3、有事:这⾥指军事⾏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事。

当时季⽒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盾很⼤。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的实⼒,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孟子》中的“季氏将伐颛臾”故事,是反映孟子政治思想的经典故事之一。

孟子通过讲述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关系的看法。

故事的背景是,季氏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将要进攻处在弱势的国家颛臾。

而孟子则反对这种行为,并试图说服季氏放弃进攻。

孟子首先向季氏问责其行为是否合乎仁义之道,季氏回答称自己是在行使国家贵族的责任,这是理所当然的。

孟子听了之后反问道:你的战争行为是不是符合霸道精神?季氏不得不承认说是符合的。

孟子再次反问道:那么,试问,如果是你们被别人编造了罪名进攻,你们的战争行为还是德性所在吗?季氏无话可说。

孟子接着说:政治权力的行使是应该以仁义之道为准则,否则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

他以此来批判小国想要通过征服大国来增强自己实力的荒谬想法,进而强调以仁义为准则的国家才是真正强盛的。

这个故事意在呼吁当时的统治者尊重人民的意愿,以民为本,加强仁义之道的实践。

同时也告诉人们,一个真正的强国,不是依靠武力扩张而是靠精神文化的提升所带来的崛起来实现的。

季氏将伐颛臾一词多义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一词多义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一词多义整理《季氏将伐颛臾》是一首古代诗歌,其中的“季氏将伐颛臾”一词多义引发了许多讨论和思考。

本文将对这一词组的多义进行整理和解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首先,“季氏将伐颛臾”可以理解为历史事件的描述。

在古代,诸侯相争、战争频繁,所以“将伐”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家族要发动战争,征服颛臾这个地方。

“季氏”指代季孙氏,是一个有力的贵族家族,他们可能希望通过征伐颛臾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次,这一词语也可以被视为警示和隐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季氏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晚年背离孔子的教诲,追求权力和财富。

因此“季氏将伐颛臾”也可以被解读为贪欲的象征。

颛臾则代表了人们心中的美好理想,将其征伐则是将私欲和功利放在原则和道义之前。

这一解读提醒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腐蚀和私欲的侵蚀,要坚守自己的道义和理想。

此外,诗歌中的“季氏将伐颛臾”还可以理解为人性的多重选择和冲突。

季氏代表了权力和欲望,颛臾则代表着纯洁和无私。

这一词句表达了人性内在的矛盾与挣扎,人们往往会面临选择权力和利益还是坚守正义和道德的抉择。

这个决定可能对个人、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一词组,诗人呼吁人们要思考自己的选择,要勇敢地抵制诱惑,守住内心的正直和纯洁。

总的来说,《季氏将伐颛臾》一词的多义使其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意义。

它既是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是人性选择的隐喻,同时也是对人们自我反思的警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不被功利和欲望所迷惑,努力追求真正的美好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曰:“求!君子疾(憎恨,厌恶)夫(指示代词 ,那) 舍曰‘欲之’ 而必为之辞(托辞,借口)。丘也闻有国有家 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盖(连词,表示推论原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文教,指 礼乐)德以来(使动用法)之。既来(使动用法)之,则安(使动用 法,使……安定)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反而)谋动干戈(使用武 力,指军事)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之内也。”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bì )。今不取,后世 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 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 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 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 萧墙之内也。”
1、面对孔子的反对,冉有和季路是如何回答的?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2、他们的回答得到孔子的认可了吗?
没有,“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
3、在孔子看来,自己的学生错在哪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第二部分:阐明观点:冉有、季路不能制止季氏讨 伐颛臾是有责任的。
1、面对老师的批评,冉有、季路是如何应对的?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2、孔子是如何点破自己的学生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在孔子的话中,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
孔子政治主张:
治国以礼 为政以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在第二段中,列出了理由“东 蒙主”“邦域之中”“社稷之臣”。
【译文】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定要找托辞 的人。我听说诸侯大夫一类人,他们不担心财富少却担心分配不均匀, 不担心贫穷却担心境内不安定。因为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 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 样,(如果)原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们归服;使 他们来了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你和冉求,辅佐季孙氏,远 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 一;反而谋划在国家内部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 而是在鲁国的内部啊。”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曰:“今夫(指示代词,那)颛 臾,固(这里指城墙坚固)而近于费(古读 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县)。今不取 (夺取),后世必为(成为)子孙忧。”
【译文】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 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 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曰:“求!周任(上古时代的史官)有言曰: ‘陈(陈列,这里是施展)力就(接近,靠近,这里是担任)列 (位列、位次,这里是职位),不能者止(停止,这里指不担 任)。’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而不持(护持),颠 (跌倒)而不扶(搀扶),则将焉(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用彼相矣?且(况且)尔言过(形容词,错误)矣。【虎 兕(独角犀牛)出于柙(关猛兽的笼子)】(状语后置), 【龟玉毁于椟(匣子)中】(状语后置,被动句),是(这) 谁之过(名词,过错)与(通“欤” )?”
C.“干戈”,“干”是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 “干戈”指军事战争。
D.“萧墙”指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古时臣子朝见国君,到此处便会肃 然起敬 。
【答案】B 【解析】文中的“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和“去国怀乡”的“国”意义不同。
【背景介绍】
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 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 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 增大。鲁哀公时,季康子(即季孙氏)为扩 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 政权。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 报孔子,孔子既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 子路进行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一文 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
拓展阅读
《季氏将伐颛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 焉用彼相矣
B.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 用彼相矣
C.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 焉用彼相矣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 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讨伐)颛臾。冉有、季路见(拜见)于 孔子曰:“季氏将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你,你们)是(宾语前 置的标志)过(动词,责备)与(通“欤” )(恐怕……吧)?】 (宾语前置句)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让……做)东 蒙主】(省略句),且(而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 之臣也。何以伐为(语气助词,呢)?”
D.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 焉用彼相矣
【答案】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社”是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土神和谷 神的祭坛。
B.“国”指的是国都,又如《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去国怀乡”中的“国” 即为此意。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而必 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 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 就担任那职位,不能的就不担任那职务。’(譬如)盲人 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为什么 还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 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 错呢?”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 (sì)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成语积累】
【既来之,则安之】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 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 用于安慰别人。
【祸起萧墙】祸患起于内部。
【分崩离或集团分裂瓦解。
第一部分:点明谈话的背景,指出颛臾的特殊地位,说明不 应攻打他。
孔子反对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1、颛臾受先王之封 2、颛臾是鲁国附庸 3、颛臾是社稷之臣
(不可伐) (不必伐) (不当伐)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译文】冉有说:“季孙氏想要攻打它,我们两个 做臣下的都不愿意(这样做)。”
B. 孔子批驳了冉有的观点。用“虎兕”“龟玉”作比,论 证了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C. 孔子主张用“修文德”的方式使远人归附,“文德”即 仁义礼乐,季氏采纳了孔子的主张 。
D. 文中有三处反诘句“何以伐为”“ 则将焉用彼相 矣”“ 是谁之过与” ,使批驳力更强。
【答案】C 【解析】 “季氏采纳了孔子的主张”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在文中无据。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
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先王
让他做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又在鲁国境内,这是国家的臣属,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 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 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 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bì )。今不取,后世 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 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 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 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乃尔是过与? (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答案】 (1)恐怕该责备你吧? (2)因为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 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 有倾覆的危险。
5、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联系语境进行分析。
【答案】运用比喻的手法。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 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就如 同看守虎兕龟玉的人,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 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