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名词。简答、论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简答论述汇总
名词解释25.自然资源许可制度:是指在从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2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1.环境污染损害的无过错责任:是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是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它是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法律化,是自然资保护管理机关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30.环保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是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需要遵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导则以及关于抽样、分析、试验、监测的方法。
2.征收排污费制度: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
2.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26.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31.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使特殊区域环境免遭人类活动不利影响而采取的维护、保留、恢复等措施的总称。
3.环境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3.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的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的现象。
27.环境噪声:环境噪音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环境保护概论简答及论述题
简答1 什么是环境问题?它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2.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高潮阶段,环境问题的表现特征有哪些区别?3. 简述传统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研究范畴的区别?4. 简要回答生态学和环境学研究的不同点?5. 简述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6. 用生态学原理解释“为什么猪肉价格要比小白菜贵”?7. 简述生态平衡概念及其特点8.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是什么?9.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包括哪些内容?10. 简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及其特点?11. 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12. 简述光化学烟雾现象的形成条件及其对人体的危害?13. 简述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其特点?14. 我国地表水的分类及每一类水的适用范围?15. 简述水体污染的分类?16. 简要回答水体污染控制的基本途径?17. 循环利用城市废水的意义及其利用途径?18. 介绍不同质地土壤(砂土、壤土和粘土)养(水)分保持特点及其利用方向?19. 介绍土壤污染的自然净化过程?20. 简述土壤退化特征及其成因21. 农药在土壤中迁移转化途径主要有哪些?22. 介绍按照土壤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划分,土壤污染的分类及每一类污染特点?23. 简述工矿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24. 简述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25.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和来源?26. 简述水体热污染和大气热污染的防治与控制途径?27. 简述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28.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内涵及基本原则?29. 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及类型?30. 分析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以及防治对策?论述题1.论述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 土壤退化类型、退化特征及其防治措施(方向性)3 大气中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组成及其防治措施(方向性)4 全球变化的影响(方向性)5 酸雨危害及其防治6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方向性)7针对水危机的产生及引发的纠纷,你认为如何在工农业及家庭生活中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8我国(南方和北方)缺水性质及可能有效的应对措施(方向性)9论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10三峡工程是我国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的建成有利有弊,试分析三峡工程对长江沿线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影响?11论述人为活动造成生态破坏的具体表现?12结合实例说明危险废物的处置与城市垃圾有什么异同之处?13论述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14论述汽车尾气产生的环境危害及如何防治汽车尾气污染?15水污染防治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联系××省实际情况分析如何防治水污染?16怎样进行区域土壤环境规划?名词解释化学需氧量水体污染气浮土壤圈土壤元素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土壤污染土壤净化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平衡土壤退化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潜育化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负载有额律环境监测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化地下漏斗赤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林德曼能量传输1/10定律生态阈值生物监测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矿产资源大气污染面源污染温室气体逆温干绝热递减率湿法脱硫水的社会循环水质生物需氧量能量金字塔环境污染物水体自净作用。
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整理
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1、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
2、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根底,担负着局部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
3、市民:是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P45身份地域职业4、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5、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6、城市政府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标准的总和。
7、市行政地位:是指城市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
8、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
P609、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当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P6410、市政执行:是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
P6111、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效劳职能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并减低系统反响时间。
12、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根底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效劳和政务信息。
环境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 五) 名词解释( 每小题3 分,共15 分)1. 许可证制度2. 环境管理3. 水污染总量控制制度4. 水事纠纷5. 国际环境法1. 许可证制度。
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的制度。
2. 环境管理,是国家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和监督,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3. 水污染总量控制制度,是根据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规定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再以限制总排放量为目标,确定各排污单位的污染物削减任务。
4. 水事纠纷,是指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因为当事人之间利益、职权的冲突而产生的纠纷。
5. 国际环境法,是指调整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中所形成的各种国际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五) 名词解释( 每小题3 分,共15 分)1. 污染者负担2. 捕捞许可证制度3. 环境噪声排放标准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5. 人类共同利益原则1. 污染者负担是指由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者承担治理环境的费用的一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2. 捕捞许可证制度,是指凡从事内水、近海捕捞业者,必须取得捕捞许可证,方可从事捕捞活动的制度。
3. 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是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对噪声源向周围环境排放噪声所做的最高限值。
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制度。
5. 人类共同利益原则,是指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负有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在进行任何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时,都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损害,以保障人类在生存环境方面的共同利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环境environment: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包括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和总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职务植物、动物、和人等)与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从各种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化学性质均没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或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心得、毒性更大的污染物。
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也称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或重铬酸钾指数。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又称水性传染病,是指饮用或解除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使用被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目的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预防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氯化消毒chlorination:是指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一种方法。
共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有机氯制剂等。
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也称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土壤环境容量soil environment capacity: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突然对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其实质和最大负荷之间的差值。
复习重点概要-环境规划与管理 - 回答版
复习重点概要-环境规划与管理题型: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目的和任务环境管理的含义: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环境规划的含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
环境规划和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并以制度、法律、体制和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创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方式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2.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手段环境规划和管理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物、资金、信息和时空等5个方面。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1.行政手段——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力,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规划和管理。
2.法律手段——是环境规划管理的一种强制性手段3.经济手段——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环境管理过程的杠杆作用。
4.技术手段——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工艺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保护环境目标的手段。
5.宣传教育手段——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
环境宣传既是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又是一种思想动员。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 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2)“污染者付费”政策(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2. 三种环境法律责任(1)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法和国家行政法规中有关环境行政义务的规定者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环境保护知识》复习综合题(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名称解释题、论述题)
《环境保护知识》复习综合题(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名称解释题、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
环境容量由静态容量和动态容量组成。
2.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3.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5. 二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较一次污染物还强。
最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硫酸烟雾及光化学烟雾。
6.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通常要通过选择一定的指标(环境指标)并对其量化来表达。
7.城市热岛效应: 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
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15 5×3;2、选择20 20×1;3、简答题30 6×5;4、计算题25 9+8+8;5、论述题10 1×10。
第一章选择1、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2、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3、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
4、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
5、对于资源,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主要指自然资源(如水、气候、生物、土地、矿物、天然风景等);广义的则包括社会资源(如男女劳动力数量、年龄构成、就业比重、劳动技能、文化教育水平等)和经济资源(指在这一地区积累的物质财富,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水利、城镇建设等物质技术基础)。
6、观念的转变是根本.7、人类的社会行为,从行为主体来说,还可以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8、环境管理按管理范围分类:(简答)(1)流域环境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3)行业环境管理;(4)部门环境管理。
9、环境管理按管理性质分类:(1)资源环境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3)环境技术管理。
10、俄罗斯的环境保护规划属于协调型的环境保护规划。
11、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还原三个功能。
12、人地系统ds〉0的人地冲突型:包括E,F,G三种状态,冲突最厉害的状态为G(ds人〉0,ds地〉0),表现为经济发展衰退,地理环境恶化,可视为人地冲突的最终状态。
13、人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或称为开放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对这一系统进行研究,仅靠常规方法(如模型方法、空间规划方法)是不见效的,其正确而又有效的方法目前只能是综合集成法。
所以综合集成法必然要成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14、社会亚系统包括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15、自然亚系统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16、按横向原则进行分类的环境政策,有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和环境管理政策。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环境的工作定义)2.环境预测3.“三同时”制度4.环境规划5. 环境管理6.环境预测7.环境标准8.“三同时”制度9 .环境规划二、填空1.环境管理的任务是、。
环境管理的对象是。
2.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五项。
3.环境管理的原则是、。
4.特尔斐法具有、、等特点,其结果处理与表达方式有、、、几种。
5.决策系统由、、三大要素构成。
4.环境规划指标类型、、、几种。
5.环境管理的任务是、。
6.环境管理的手段为、、、、和。
7.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方针、、、、等5部分。
8.特尔斐法具有、、等特点,其结果处理与表达方式有、、、几种。
9.决策系统由、、三大要素构成。
10.环境规划指标类型、、、几种。
三、简答题1.请对下述案例进行简要分析[案情]华北制药集团公司(简称“华药”集团)下属的华胜制药有限公司(简称华胜公司)、新维制药有限公司(简称新维公司)、维尔康制药有限公司(简称维尔康公司)以及康欣制药有限公司(简称康欣公司)、华北制药有限公司(简称华北公司)均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其中华胜公司一期工程年产400吨硫酸链霉素项目和新维公司年产4000吨维生素C项目,均在污水处理设施未建成的情况下,擅自于1996年9月投入生产;维尔康公司年产1 000吨维生素C项目,在污水处理设施未建成的情况下,擅自于1994年7月投入试运行。
根据河北省环境保护局的调查,“华药”集团共被查出7个项目违反了“三同时”制度,华胜公司排放污水主要污染物COD、悬浮物均严重超标,污水排入汪洋沟,使两岸群众深受其害。
建于市区的青霉素工程、淀粉技改工程、威可达公司、维尔康公司、新维公司等,或未建污水处理设施,或不能正常运行,致使每天10万余吨的污水最终排入横贯市区的东明渠。
河北省环境保护局据此于1997年7月8日对“华药”集团做出罚款、限期治理与验收,若污水处理设施逾期验收不合格,将依法责令其停产治理的处罚。
城市管理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城管管理学名词解释1.城市管理: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2.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
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3.市民:是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4.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5.城市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管理体制范围很广,包括社区的政治管理、财税金融等经济管理以及科教、文化、卫生等管理体制;狭义的城市管理体制则主要是指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主导指挥部门——城市社区行政管理机构体系。
6.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机构的行政领导体制。
7.市行政地位:指城市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
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分为四个行政层次,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
8.市行政管理体制: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9.城市政府职能:城市政府肩负的职责和功能后城市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基本作用。
10.市政执行:市政执行是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
% 11.电子政务: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环境规划与管理 知识点总结
5.排污收费制度:“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管理。”该制度具体操作的依据是《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6.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它研究各环境单元的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揭示人类自身活动与环境及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2.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计6点,每点不需要展开答,5分)
答:①、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②、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③、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④、
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⑤、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⑥、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4.环境预测的类型:警告型预测、目标导向型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多选、填空)
5.建立环境规划指标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多选)
6.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指标、污染源指标、区域环境综合
整治指标、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多选)
7.动态规划:是处理具有多阶段决策过程问题特征的优化方法。所谓多阶段决策过程问
环境法复习资料简答论述01
1,进行环境资源管理的法律依据。2,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实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法律武器。3,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维护公民环境权益的法律保障。4,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手段。5,维护我国环境权益、促进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法律工具。
0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10我国环境管理机构及其职权:
环境保护部:作为环境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主要职权包括:1,拟订并组织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环境规划,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2,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3,组织制定各类环境保护标准、基准和技术规范;4,指导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工作;5,组织和协调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交流;6,负责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7,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8,受国务院委托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草案提出有关环境影响方面的意见,按国家规定审批重大开发建设区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
09环境管理体制发展与演变的一般规律:
(一)分散管理体制。(是指没有专门的环境行政管理机构,环境管理的职权分散在各个相关的部门之中。)(二)单一管理体制。(政府为了集中消除环境污染和公害,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将所有的环境资源保护权集中到一个机关。)(三)综合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在赋予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较大权限的同时又保留其他国家机关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的一定环境管理权,一般采取的措施如提高环境保护机构的地位并增加其职能、设置强有力的跨区机构、建立高规格的环境管理协调机构等。)
08环境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环境管理体制通过管理机构的设置使得环境管理职权得到落实并成为进行管理的基础,是环境管理的组织保障,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环境管理的效率和结果,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是进行卓有成效的环境管理所应当具备的先决条件,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基本制度保证。它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环境管理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环境管理在环境保护中作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策不合理、法制不健全、技术经济不发达所带来的不足。
环境学——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层森林草原……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极自然系统。
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影响问题。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环境,而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组合,是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并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规划: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制定的综合规划,目的在于科学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生态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的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物监测:也称生物学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及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生物评价:也称生物学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
方法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种类多样性指数法。
中国环境和发展十大对策:1、可持续发展(1)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三同步,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2、四项重点战略任务(1)工业污染的防治(2)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3)能源利用率的提高(4)生态环境的保护;3、四项战略措施(1)加强科技开发(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3)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4)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环境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保障和推动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法特征:1环境法是生态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2环境法是社会法3环境法是综合部门法4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概念:是指为我国环境法所规定或体现的,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则,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适用所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体系,反映环境法本质和特征,对贯穿和实施环境法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3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原则4环境责任原则5公众参与原则环境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以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
环境法律关系的特征:1是人与人之间与环境有关的意志关系2是环境法律规范对具体社会关系调整的结果3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法律关系4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5主体,内容,客体,均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综合性。
环境管理体制是指一国设立的用以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要超过环境容许极限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机构。
环境行政程序:指环境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守的方法,步骤,空间和时限.环境行政程序的特征:1使环境行政权的运转过程2是行政权运转的动态过程3环境行政程序具有形式性4环境行政程序具体参与性5环境行政程序具有法定性。
环境行政程序的分类:根据环境行政程序所规范的行政行为的效力范围可分为内部行政程序和外部行政程序2根据行政行为的时间位置,可分为事前行政程序和事后行政程序3根据行政行为对象的不同特点,可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4根据行政职能和法律关系的特点,可分为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司法程序。
环境法学名词解释、简答
一、名词解释:1、可持续发展答: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它的基本思想:(1)鼓励经济增长;(2)提倡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3)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2、环境保护法答:是指调整因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体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环境法律关系答:是指根据环境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的一种社会关系。
4、环境权答:是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健康、干净、良好环境的享有权。
包括安宁权、采光权、通风权、清洁空气权、优美环境享有权等。
5、“三同时”制度答: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6、环境噪音答: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7、环境噪声污染答: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8、经济刺激制度答:指在环境保护领域,利用经济杠杆对人们的环境行为进行调控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
9、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
10、征收排污费制度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
11、许可证制度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12、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13、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所作的限量规定就是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规划与管理》(完整试卷及答案)
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可以防止一些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通过对可行性方案的比较和筛选,把某些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国土利用规划一起被视为贯彻预见性环境政策的重要支柱和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在国际上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第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我国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新污染的两项主要制度。
5.环境管理的原则。
(1)全过程控制原则。全过程控制就是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二)双赢原则。双赢原则是指在制定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去保障另一方获利。在实现双赢的过程中,规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技术和资金。
五、论述题(16分)
1.环境管理的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环境管理的对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五项。
2.环境规划指标类型包括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指标。
3.从环境保护所承担的任务来讲,环境规划可分为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生态建设及生态保护规划
5.限期治理:是指对污染严重的污染源,由法定国家机关依法限定责任人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行政行为。
6.非物质化:通过技术创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在保障生产和消费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源投入量,将不必要的物质消耗过程降到最低限度的现象。
环境科习题论述题与简答题
环境科习题论述题与简答题1.第⼀代环境问题与第⼆代环境问题有何不同?答:第⼀代环境问题是指环境污染与⽣态破坏造成的区域性影响,主要表现在:煤和其它燃料引起的⼤⽓污染;⼯业废⽔及城市污⽔等引起的⽔污染;⼯业固废和城市垃圾所造成的污染;森林滥伐、草原过渡放牧和不合理的垦荒造成的⽣态破坏;⼟地不合理开发引起的⽔⼟流失及⾮农业占地导致农⽥⾯积减少;资源不合理开发利⽤,导致资源短缺等。
第⼆代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性环境问题,集中体现在全球⽓候变暖;酸⾬;臭氧层破坏;⽣物多样性减少等。
第⼆代环境问题与第⼀代环境问题相⽐,表现出环境污染的全球性和其影响的国际化,还有预测和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难度⼤⼤增加。
2. 简述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危害?答:臭氧层损耗的原因和机理,⽬前主要有三种看法,即化学理论(氟利昂和哈龙的破坏)、太阳活动理论(太阳⿊⼦耀斑准11年周期的爆发作⽤)、动⼒学理论(⼤⽓环流的上升和下沉等)。
臭氧层破坏所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中的臭氧每减少1%。
照射到地⾯的紫外线就增加2%,⼈的⽪肤癌就增加3%,还受到⽩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
臭氧层破坏对植物产⽣难以确定的影响。
⼀般说来,紫外辐射增加使植物的叶⽚变⼩,因⽽减少俘获阳光的有效⾯积,对光合作⽤产⽣影响。
对⼤⾖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害的损害。
臭氧层厚度减少25%,可使⼤⾖减产20~25%。
紫外辐射的增加对⽔⽣⽣态系统也有潜在的危险。
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化,使油漆褪⾊等。
3. 简述酸⾬形成的原因及危害?答:酸⾬的形成是⼀个极为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降⽔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会吸收⼤⽓中的各种物质,如果酸性物质多于碱性物质,就会形成酸⾬。
酸⾬对于⼈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酸⾬对⼈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酸雾来实现的。
它不仅刺激眼睛、⽪肤,⽽且可以直接进⼊呼吸道,侵⼊肺部,引起肺⽔肿,甚⾄死亡。
环境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3.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4.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形成的,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5.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7.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8.环境破坏: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
9.环境污染:由于人们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现象。
10.环境保护: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2.环境保护法学,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这一新兴部门法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法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科学,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特点,它也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个法律分支学科。
二、简答题1.简述人类环境的概念以及环境科学对环境的分类。
(1)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四、论述题(13分)《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名词解释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废弃物: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据的一门学科。
简答题1.环境问题出现和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根源?答: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度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进行操纵,最终使自然界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不断退化。
破坏和退化又反过来使人类社会面临资源短缺、能量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危机。
这才是环境问题产生并不断恶化的根源。
2.环境管理的目的?答:基于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人们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视对人类自身的行为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类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坏了的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的,和谐的协同发展下去。
3.环境管理的任务?答:转变人类社会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论述题1.请论述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答案在题册上)第二章名词解释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兼顾各方的合理利益。
三生共赢:是指要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式联系渠道。
度:就是相互冲突的系统均可接受的利益分配点,也就是协调冲突的最优解。
冲突协同理论就是指通过人类社会的理性行为解决冲突,实现于系统之间协同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理论。
简答题1.简述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内容?答: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的基本保证。
人类的发展活动必须以不损害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其强度和规模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2.简述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内容?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状况。
代际公平: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3.简述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由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的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4.以森林资源为例,解释冲突协同理论的具体应用?5.以国际贸易为例,解释冲突协同理论的具体应用?论述题以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为例阐述冲突协同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答案在题册上)第三章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政策在环境管理中协调或协同政府、企业和公众在解决某一个具体环境问题中的行为规则,就是环境管理政策,简称环境政策。
2.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押金、补偿费等货币或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
3.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区域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和企业环境行为等。
4.环境绩效是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简答题1.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有哪些优越性?A.污染者可以选择最佳的方法达到规定的环境标准,或者使环境治理的边际成本等于排污收费水平,从而达到成本最低的目的。
B.可以为当事人提供持续的刺激作用,使污染水平控制在规定的环境标准以内。
C.可以为政府及污染者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灵活性。
D.可以为政府增加一定的财政收入,这些财源既可以直接用于环境与资源保护,也可以纳入财政预算。
2.简述环境管理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A.发挥政府在环境宣传教育中的主导作用B.特别注意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的宣传和教育C.注重环保NGO的参与D.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3.简述科学技术手段对环境管理的作用?A.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这将从根本上减少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压力和物质需求,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B.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
C.开发新的材料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从而大幅度提高产业活动的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并提供更高质量和水平的产品与服务。
D.发展新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回收利用再利用技术,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技术等,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
E.发展新的包括环境管理科学在内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以更好地协调人类社会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达到人与环境和谐的目标。
论述题试论述中国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第四章名词解释1.常规监测是指对已知污染因素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
2.环境标准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的总称。
3.环境统计是用数学表现得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其内容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整、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4.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现状的反映的方法。
简答题1.简述环境监测的程序方法?环境监测的程序因监测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程序是一致的。
首先是进行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其次是确定监测项目,之后是监测点布设及采样时间和方法的确定,以及样品的分析。
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结果报告。
环境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人工的,自动的。
2.制定环境标准时需要哪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A.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关的各种学科基准值。
B.环境监测的目前状况,污染物的背景值和长期的环境规划目标。
C.当前国内外各种污染物处理技术水平D.国家的财力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污染物处理成本和污染造成的资源经济损失等。
E.国际上有关环境的协定和规定,其他国家的的基准值、标准值。
F.国内其他部门的环境相关标准,如卫生标准、;劳动保护标准等。
第五章名词解释1.区域区域是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区域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还必须有相对独立的区域自然环境。
2.狭义农村环境狭义的指乡村、田园、山林和荒野。
3.广义农村环境除了包括乡村、田园、山林和荒野还包括小城镇。
4.生态需求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需要的水。
简答题1.简述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A.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B.制定城市环境规划C.城市环境质量管理D.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度E.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2.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A.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B.制定全流域环境规划C.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D.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E.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3.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与内容?A.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机构建设B.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C.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D.推广现代生态农业、防治农药和化肥的污染E.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乡镇。
论述题1.结合城市环境大气污染现状,谈谈大气废弃物的具体管理措施与途径?2.结合农村环境面源污染现状,谈谈水体废弃物的具体管理措施与途径?第六章名词解释1.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2.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3.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用生成的污染物。
简答题1.列举《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管理制度?(五条以上)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总量控制制度2.气体废弃物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A.气体废弃物的管理机构和体制B.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C.制定和严格执行各项气体废弃物管理制度D.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E.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物F.防治废气、尘和恶?污染G.大气环境保护综合规划3.水体废弃物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A.水体废弃物的管理机构和体制B.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C.制定流域或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D.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E.水污染防治措施F.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G.水污染事故处置4.列举《水污染防治法》的管理制度?(五条以上)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制度、排污收费制度5.工业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别?A.冶金工业固体废物,如各种废渣B.能源工业固体废物,如粉煤灰、炉渣、煤矸石等C.石油化学工业固体废物,如油泥、废催化剂、废有机溶剂、医药废物、废药品、废农药等D.矿业固体废物,如采矿废石、尾矿等E.轻工业固体废物,如各种污泥动物残物、废酸、废碱F.其他工业固体废物,如各种金属碎屑、污泥、违筑废料6.列举《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管理制度?(五条以上)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分类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