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古诗语言鉴赏专题练习
2011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与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全国卷一)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2.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广东卷浪淘沙夜雨梁寅①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
愁如百草雨中生。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
彩霞红日照山庭。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130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宋明初学者。
(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4分)(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
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
[3分。
“为何而愁”1分,“心境”2分。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
②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之浓烈。
[4分。
“雨骤天寒”1分,“渲染氛围”1分;“将‘愁’喻作‘百草’”1分,“‘愁’之浓烈”1分。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
2011-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真题汇编及解析
2011-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真题汇编及解析1、(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1)(3分)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5分)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译文秋天了,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
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
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
夜色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
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
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
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鉴赏此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
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典诗歌鉴赏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汇编——古典诗歌鉴赏基础试题06-17 1214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汇编——古典诗歌鉴赏【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参考答案】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2011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6)
2011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6)基础试题2011-03-26 16442011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6)六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本词上片叙写了哪些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2)“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3分)(3)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
(3分)(1)赛龙舟,荡秋千,踏青;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气氛。
(一点1分)(2)写作特点视听结合1分,第一句写视觉,第二句写听觉1分(或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对比);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寓情于景)。
景的特点清静1分。
(3)答案一末句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无影无踪,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
答案二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六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北宋·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霜禽冷天的鸟。
(1)首联中最能突出梅花特点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作简析。
(4分)(2)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4分)(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2分)(1)“独"和“尽”。
百花凋谢,只有梅花独自鲜艳美丽,在小园中占尽风情韵致。
“独”、“尽”二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独有的天姿国色、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孤傲的神韵。
(2)A.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表现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既爱且敬的心理;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要高兴极了。
2011年新课标卷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
2011年新课标卷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参考答案】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命题立意】这两道题都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 级。
【试题分析】试题选用唐周朴七律《春日秦国怀古》为鉴赏材料。
周朴(?-878),字太朴,一作见素;吴兴(今属浙江)人,一说桐庐(今属浙江)人。
避地福州,寄食于乌石山僧寺,远尘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福建观察使爱其才而延揽之,他固辞不就。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记载:“(黄)巢入闽,┄┄求处士周朴,得之,谓曰:…能从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巢怒斩朴。
”秦,西周时封国,范围相当今甘肃省渭河上游地区,后地域逐渐扩大,范围包括今陕西省秦岭以北的关中盆地;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秦国强盛至极。
北至阴山、辽东,东至会稽,南至象郡,西至陇西、昆明,都在秦国的版图之内,其都城咸阳就位于泾水、渭水交汇处,可以想见,古秦国时泾渭一带肯定是十分繁华。
周朴生活在晚唐,为人高傲、纵逸。
春日的一天,他站在古秦国的遗址,放眼望去:泾水蜿蜒曲折,但水滨不见春草,田间只存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作者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触发了某种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1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分类解析古典诗歌鉴赏
2011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分类解析古典诗歌鉴赏【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词自然浑成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或云:“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秋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齐天乐·秋思》)在他笔下的秋,常是“哀柳”、“乱叶”、“啼鸦”、“孤角”等意象,而本词却以简叙之笔开章道:“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一庭”即满庭着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系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同时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这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可见出人之心寒、孤寂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歇拍“云深无雁影”一句,提示读者,词人不仅在满庭凄冷的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的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这无影的雁声更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词人善于以雁来表达思乡之亲,如“乱叶翻鸦,惊风破雁,天角孤云缥缈”(《氐州第一·秋景》)“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风流子·秋怨》)“此恨音驿难通,待凭征雁归时,带将愁去”(《解蹀躞》)不管是哀雁、征雁、雁声、雁形都起了很好的表情作用,因此“雁”这一意象,实是因情设景也下片写深夜的羁愁过片“更深人去寂静”点明旅居时间的推移地点已由庭院转入室内,然而人还是那凄冷孤寂之人傍晚,一人伫立庭院,听寒声阵阵,雁鸣凄厉;夜深,只身独处室内,见孤灯熠熠,形影相吊在这难耐的羁愁中,他只能以酒消愁,然而“酒已都醒”而愁未醒,又如何消磨这漫漫长夜呢?本词自然浑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平易无雕琢,而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故戈载评曰:“其意淡远,其气浑厚”(《宋七家词选序》)【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参考答案】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作者简介】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示秬秸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也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2.(7分)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12.①(3分)B ②(4分)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13.(10分)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第二问:(略)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生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北宋诗人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他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三人一同被时人誉为“苏门四学士”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张耒诗学理想倡导的“肆口而成”、“不待雕琢而丽”的自然美学思想,是道家哲学所倡导的“自然无为”观念在诗学中的体现宋代的自然美学思想强调心灵的自然,主张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在艺术创作上,“平淡自然”风格作为一种理想风格得到确立并形成了理论上的自觉这影响着张耒诗学理想体现出淡泊平易、至诚纯心的“自然”特点此观念分布和渗透在张耒诗学思想的各层面张耒“自然”诗学理想对南宋的诗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张耒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汪藻称其诗“体制敷腴,音节疏亮,则后之学公者,皆莫能仿佛”(《柯山张文潜集书后》)《宋史》本传也说他至晚年,诗风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乐府效张籍诗歌取材广泛,在很多诗篇中反映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像《仓前村民输麦行》、《劳歌》、《和晁应之悯农》诸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风格,都与唐代新乐府诗极为相近张耒诗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苏轼称赞他“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洧旧闻》卷五引),晁补之亦谓“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花自开”(《题文潜诗册后》)他作诗喜欢学习唐人,在集中有很多模仿杜甫、李白、韦应物的篇章,开北宋诗人学习唐调风气之先他注重炼句,吕本中《童蒙诗训》云:“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吟霜’,‘浅山塞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迥出时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一)此类佳句可谓俯拾皆是但是张耒的诗过分强调“满心而发,肆意而成”,因此部分作品显得粗率质直,朱熹曾批评说“张文潜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又云“张文潜诗只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是绝好”(《朱子语类》卷一四〇)【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注】①引领:伸颈远望14.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参考答案】14.(1分)古体15.(3分)A.16.(4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补充注释】①罗床帏:罗帐②寐:入睡③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④旋归;回归,归家旋,转⑤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⑥裳衣:一作“衣裳”【赏析】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最后一篇对于它的解说,文坛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说认为是思妇闺中思夫之辞;一说以为是游子他乡思归之作而我们从全诗的情调与意蕴来看,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及形象观察,前者似乎更为妥切,当是一首思妇辞首联“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罗床帏”,是用罗绮制作的床帐这种罗绮质地轻薄,因而睡在床上能清楚地看到窗外的明月这是一个晴朗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将它那银白色的辉光洒在思妇的床帐上浩月高悬,千里同照置身于宁静的月夜,眼望清冷的月光,最容易触动人的愁肠,更何况此时的思妇是一个人孤单单躺在床上缕缕的柔情涌上心头,倍感孤独与寂寞,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越发不能抑制了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望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作历代不少象人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月夜思乡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憐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写的是望月怀人在我国诗歌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并揭示了自然的月色与人类情感之间的感应、触发关系《陈风·月出》开我国望月思乡怀人诗的先河,可谓这类诗的鼻祖了“日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写的是一个男子在月明星辉的夜晚,仰望着清澈明亮的月光,思念起他热烈爱恋的一位漂亮娇美的姑娘由于诗人把所思的女子放在月色的背景下,少女美丽的姿容与明月的清辉两者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令人着迷神往的艺术效果遂使男子的相思之情更为迫切,忧愁烦恼不已可想而知,我们这首诗中的思妇,触景生情,心头该是怎么的凄楚“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那月光搅动着思妇的心扉,深切的思念之情折磨得她久久不能入睡索性揽衣下床,徘徊在空房之中“揽衣”是牵衣或提衣的意思因古人的衣长,走路时须用手提着而行接下来的“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思妇徘徊时的内心独白“旋归”,犹言回归她的丈夫远行在外,到底乐不乐?按理她是不清楚的,这里的“虽云乐”不过是思妇的猜想之辞,不然丈夫为什么迟迟不归呢?“早旋归”是她心底的渴望,她盼望着丈夫早早回来,结束这相思、孤寂的生活辗转于空旷的房子里,她感到愁肠百结,忧思难遣于是她来到了庭院:“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庭院并不比屋里好,恼人的月色照着她这个孤独的徘徊者,满腹的愁思又能向谁倾诉呢?这里的“彷徨”与“徘徊”同义,作者用“彷徨”,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诗的尾联“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引领”原本为伸长脖子,在这里为抬头抑望哀哀无告的思妇,只好寄情于明月了,她呆呆地仰望着月轮,希冀得到一丝的安慰,可那缠绵的忧思却有增无减,“还入房”三字,把思妇孤苦无奈的心绪,淋漓地揭示出来回到房中,心中的苦水终于忍不住,串串泪珠沾湿了衣裳全诗就在思妇痛苦的啜泣声中结束了,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哀思对于此诗,张玉穀在《古诗十九首赏析》中曾评到:“首四即夜景引起空闺之愁中二申己之望归也,却从彼边揣度,‘客行虽乐,不如早归’,便觉笔曲意图末四只就出户入房,彷徨泪下,写出相思之苦,收得尽而不尽”较简洁地概括了本诗的艺术特点这首诗艺术上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一开始便为思妇设下一个触人愁思的月夜环境,清冷的月光从床上、室内到庭院,始终伴随着她,这样情景相生,将思妇那孤苦无告的心理,“忧愁不能寐”的形象,渲染烘托得极为哀婉动人,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徐送迎)【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作者简介】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南征录》【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①,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②,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③,敞裘犹带帝京尘④交游落落俱星散⑤,吟对沙鸥一怆神(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参考答案】12.(6分)(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作者简介】张弼(生卒不详),字舜元,莆田仙游人曾授福州司户参军,充泉州教授,未赴任而卒著有《葆光易解》十卷,已佚【补充注释】(1)“扬子”句:扬子津,为古津渡名,在江苏江都县南,有扬子桥,自古为江滨津要处几问津,几次求渡逗“下风波”句(2)“西飞”句:喻夕阳易逝,岁月催人(3)“孤枕”句,指在旅途中(4)“敝裘”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元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作缁”句意(5)“交游”句:与第四句“南去青山冷笑人”【说明】李东阳《丽堂诗话》云:“张东海汝弼草书名一世,诗亦清健有风致如,如下第诗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则此诗原为下第后作,故多感慨语【江苏卷】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参考答案】(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赏析】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确实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14.(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作者简介】储光羲(706或707—760或763)唐代诗人兖州(今属山东)人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后为安宜县尉尉公元751年(天宝十年)转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安史之乱后,被贬谪,死于岭南为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其诗多为五古,擅长以质朴淡雅的笔调,描写恬静淳朴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清明。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基础试题07-06 1810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2011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2)
2011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2)基础试题03-23 17432011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2)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完成题(8分)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罟(gǔ)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4分)(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4分)(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有以唐人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
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4分)(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
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且从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4分)(大意对即可)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但诗中第三句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3分(2)对于这首诗,诗论家大多以为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5分(1)示例: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2011年高考全国各地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
2011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示秬秸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2.(7分)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二、【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三、【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四、【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_诗歌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一诗歌鉴赏(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 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②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 荒凉,于 是“不 堪回首”之情油 然而生。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9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 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 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 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 绿树显得格外昏暗,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 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 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 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 ②,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 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 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 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 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 说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 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 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 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 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 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 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 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 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 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 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 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 曲折变化。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 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 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 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 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 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 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 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 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 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 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 是壮观。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 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 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 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 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 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 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一)
总题数:22 题第1题(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解析:(1)上阕首句以一“渐”字写出了白日天色由明到暗的变化,下阕首句又以“更深”呼应,描绘出深夜情景,表现了时光的流转变化。
(2)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在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四望并无大雁的踪影。
“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此时此刻,酒已醒,漫漫长夜难熬,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首词全无作者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第2题(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天津卷))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古典诗词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古典诗词鉴赏2011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答: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四川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讲解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一、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今译】春日里荒芜的郊外一眼望去让人心生哀愁。
当年宽广的传说直通龙宫泾水如今只能像小溪一样缠绕着远方的村庄。
放牧的牛马多了野火不能烧尽的春草也被吃光了。
山原和田地也被过度的耕种变得破败不堪,只余下古老的碑文记录这里曾经是多么的丰饶。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云烟伴着残阳,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2011高考诗词鉴赏讲解及练习题集锦(精校WORD版)
2011高考诗词鉴赏讲解及练习题集锦2011高考诗词鉴赏讲解及练习题集锦阿逑古代诗歌鉴赏模式举例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就常见的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四种问答模式:模式1:诗歌意境的鉴赏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是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理想?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一)。
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步骤二),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步骤三)。
练习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请简要分析。
模式2:表达技巧的鉴赏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011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词
2011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词(2)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1—2题。
(6分)唐多令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
(3分)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1.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1分)[来源:学科网ZXXK]2.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 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3分)(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
你的看法怎样?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
(4分)答案:(1)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1分)。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1分),并借此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1分。
答对所表现的情感其中一点即可得这1分)。
(2)参考答案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豁达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考古诗语言鉴赏专题练习
教学博苑
04-22 1908
2011届高考古诗语言鉴赏专题练习
[炼字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理解了主旨,“悠悠”的作用就很清楚了:一写水面辽阔,二寓相思之深。
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考生在分析“入”“摩”二字的表达效果时,应全面把握诗歌意境,从用字的准确和贴切的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3.(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
解析:该题考查炼字,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能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应注意体会感悟。
淅沥的小雨好像丝网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遍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
答案: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题组二诗眼型]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注]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
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
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
答案:“寒”。
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
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
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题组三语言特色型]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
答案:这首词以口语起入,明白如话,朴素中见真情。
“思君”“此
恨”“相思”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只愿”“定不负”等词语体现了“我”情深意切的真情。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来源学科网ZXXK]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
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
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各种语言风格及其特征;其次,要认真分析所考查的两联诗句,具体说明诗句具有的风格。
答案: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
颔联: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或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题组四综合演练]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而“山”却在其中,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在写“山”?诗中写出了山间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赏析。
答:
(2)三、四两句是以山农的口吻写的,你认为哪些词语传达了山农的什么性格和感情?
答:
答案:(1)诗中并没有出现“山”字,但诗人选取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间接地表现了“我”行走在“山”中;同时诗人通过“泉声”及山农家咯咯的“鸡鸣”,反衬出山间幽静的意境。
(2)“莫嗔”、“却喜”反映了山农的豪爽性格,体现了淳朴的本色。
“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焙制山茶时烟雾弥漫而见怪;同时与“却喜”相对,表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1)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答:
(2)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清”。
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
(2)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折引起悬念。
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
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