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发展
前言:舞蹈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动作为表现形式,配以音乐来完成的艺术,在表达情感、祭祀、娱乐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舞蹈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而同步产生的,并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民族舞蹈也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国舞蹈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世界舞蹈文化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西藏是歌舞的海洋,这海洋遍及西藏的城市乡村、农区牧场。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上千年历史中形成发展并延续下来的,是藏族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之一。面对恒久而丰厚的舞蹈文化,藏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舞蹈的分支,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如今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而在文化形态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藏族舞蹈文化非但没有因此没落,反而在挑战中改革与发展,从而屹立于世界舞蹈文化之林。本文将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发展的研究来发现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对其他民族舞蹈
的借鉴意义。进而启发人们如何进行发展与创新才能让我国的舞蹈文化甚至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具有生机与活力,更具有感染力。
一、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藏族舞蹈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持续时间最长,并且流传范围最广、最为人民所喜爱与接收、最能直观的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早在五
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产生于奴隶社会,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一定特色。民族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总结而成的结晶,这种形式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广泛流传。它成为人民群众直接表达情感与愿望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或悲或喜的情感。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域、各民族间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缩影,是西藏千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缩影和文化沉淀。藏族舞蹈作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审美艺术形式,表现了高原人顽强的生命力和他们面对生命的勇气。从古至今歌舞艺术伴随着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而演变成形式各异的舞蹈。我们在欣赏藏族舞蹈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生活气息。
1.藏族舞蹈的起源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会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一套反映民族生活和思想感情并且具备有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并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传统的古老民族。在中国,藏族被誉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而藏族舞蹈就是藏族人民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带有藏族文化烙印的艺术。藏族歌舞是藏族传统文化中较为显著的部分。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类的生命与情怀,是西藏社会发展变革的体态节奏,凝聚着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西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与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舞蹈文化。从远古舞蹈萌发开创时期到中古近代舞蹈发展繁荣时期,再到现代舞蹈兴旺发展,内外交流,走向世界的新时期,藏族舞蹈的发展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哺育陶冶着藏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形成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形式。藏族舞蹈种类甚多,风格迥异且普遍流行,许多舞蹈已有好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历史。因浓郁的民族风格、高度的艺术涵养,使得藏族民间舞蹈在民族舞蹈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除宫廷舞蹈外,藏族的舞蹈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肢体语言的最直接的反映,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藏族舞蹈艺术。藏族民间舞蹈形式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它是以独特的民族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
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民族情感、深刻的民族思想、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藏族民族生活形象。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而藏族宗教祭祀舞蹈则是伴随着宗教的产生而诞生,随宗教的改变而发展的舞蹈形式。
2.藏族舞蹈的种类
藏族舞蹈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衍生出不同的舞蹈类别。藏族舞蹈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不同区域的舞蹈也有着一定的差异。由于人们所居住地的气候差异、宗教影响、服饰差异,不同区域的藏区人民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多姿多彩且地域分布广泛的藏族舞蹈。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民娱性歌舞《果谐》、《果卓》、《谐》等;有专供上层社会享乐的《卡尔》(《嘎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祭祀礼仪所创编的《羌姆》舞蹈、《家把》舞蹈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拉姆》、《格萨尔》等。藏族舞蹈,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划分为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拥有着各自丰富的文化底蕴、优美而流畅的舞步以及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同时,这两大类舞蹈又有各自的分支。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以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其中又分为四类:《果谐》、《果卓》(又称《锅庄》)、《堆谐》和《谐》。其中的《果卓》因流行地域广阔最为人们所熟知。因不同区域的称谓不同,《果卓》也被叫做《锅庄》,在藏北牧区人们也称之为《卓》。《果卓》是古时藏族人民围着篝火、锅台起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形式,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藏族舞蹈指的就是《果卓》,农区、牧区的舞蹈风格不同并各有特色,舞蹈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是勾肩,舞者分别轮流伴唱,歌声嘹亮高亢,不时加入呼号声,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最鲜明的特点。在《果卓》的舞蹈表演中,牧区色彩浓郁。藏族舞蹈中的《果卓》是以有舞必歌为特点的。《果卓》舞蹈动作多以摆手、转身、转胯为主,整体情感活泼而热情。而《谐》则是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表演。《谐》,也叫“叶”,俗称为“弦子”,属于农区的舞蹈
形式。表演时,由一名操“必班”(藏式二弦琴)的人领舞,参加者随着琴声边歌边舞,曲调悠扬,舞姿优美,充分发挥了“长袖善舞”的特长。《果谐》流传于西藏的日喀则、山南等地。舞蹈者围成大的圆圈,随着领舞者边歌边舞,沿着顺时针方向前进。每首歌曲都有着一定的跳法,并分为慢曲和快曲两部分。舞蹈者在慢曲部分时高歌缓步;而在曲调转快之后就情绪激昂,美学特征由此更为突出。此外,除了民间自娱性舞蹈之外,宗教舞蹈中还衍生出寺庙祭祀性舞蹈《羌姆》,这种类型的舞蹈就是宗教舞蹈的典型代表。《羌姆》是人们在祭祀礼仪中所创编的使用神袛面具和各种道具并包含有藏族宗教成分的舞蹈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藏传佛教的流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是祭祀性舞蹈,《羌姆》在舞蹈的表演形式、舞蹈演员的装扮等方面与其他民娱性舞蹈有着很大的差别。《羌姆》在表演时用鼓、跋、铜号等乐器伴奏,伴有喇嘛诵经,气势壮观,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民娱性舞蹈讲究载歌载舞、热情奔放,而《羌姆》等祭祀性舞蹈在表演时则很少歌唱,气氛讲究肃穆庄严。
3.藏族舞蹈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藏族舞蹈是藏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她在宣传和弘扬藏族文化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西藏的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数不仅配有用文字所记录的“舞谱”,还有着用“线条”所记录的“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如此可见,藏族舞蹈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意义。它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慢慢演变为一种直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现今在西藏的各大喇嘛寺院内,还保留着专供跳《羌姆》所使用的神袛面具,在宗教节日时,表演者戴神袛面具跳《羌姆》进行祭祀礼仪。
(二)藏族舞蹈的美学特点
藏族舞蹈从产生流传至今,经过了诸多改编与沉淀。在藏族历史上,人们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与技法。这一发现有力的证明了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与本土艺术的审美相结合,以严格的民族审美的需要和创新创造出了富有美感且符合本民族审美的舞蹈理论。
1.藏族舞蹈之服饰美
藏族精美的舞蹈服饰给藏族舞蹈增添了很多色彩。由于藏族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