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_黄季焜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范本模板】
粮食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姜玥玮,范雪维,石宏博,王旭峰,涂淼鑫2016/12/28指导老师:赵筱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大课题。
我国粮食产量在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下持续增长,但由于粮食作为农产品本身具有弱质性,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战略时间长、涉及诸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体系。
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粮食产量实现“十一年增”后,仍然需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在此背景下对粮食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内国际,资源环境,政治政策等多个角度出发,阐述了粮食安全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现状及隐患,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目录概述......................................................................................................................... - 1 - 1。
什么是粮食安全 ............................................................................................. - 1 -1.1 国际 .......................................................................................................... - 1 -1.2 中国 .......................................................................................................... - 2 - 2。
粮食直补政策
粮食直补政策目前主要的4种农业补贴是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以及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这些资金都是由财政直接发放到农民账户而非向政府或其他机构。
根据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从 2016年开始各地进行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原农业“三项补贴”即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从本质上讲,这 4 种补贴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直接资金支持粮食生产。
本部分以粮食直补为例进行讨论。
粮食直补是中国政府在 2009 年出台的一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的政策。
该政策是向种粮户提供直接现金补贴,其依据为农民种植粮食的面积。
换句话说,如果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他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
但由于实地查验播种面积的成本较高,一般通过自行申报确定种植规模,因此政府和农民之间产生了博弈。
本文采用囚徒困境模型进行分析。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典型代表,特征是个人最佳选择和团体最佳选择的冲突。
换句话说,个人做出理性选择通常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该模型基于Melvin Dresher和 Merrill Flood 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实验推出并被应用于众多领域。
首先,博弈中的玩家是政府和农民。
政府的行为是补贴(S)或不补贴(NS),农民的策略是增产(IP)或不增产(NIP)。
提高产量对政府来说是一个期望的结果。
而对于农民来讲,获得补贴才是他们想达成的目的。
在双方目的分别达成的前提下,政府倾向于不发放补贴以节省财政支出,农民倾向于不增加产量以节省种植成本。
进一步,用数字将政府和农民的利益赋值进行排序:-5 表示利益损失,0 表示没有利益,5 表示好结果,10 表示最好的结果。
因此,每个参与者的策略受益如下:对于农民来说,①增产并获得补贴,收益为 5;②增加产量但没有得到补贴,收益是 -5;③产量没有增加,但得到补贴,收益为 10;④既不增产也没有获得补贴,收益为 0。
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考
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考
一、加强粮食生产
1、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作物种植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供给。
2、加强耕地保护,改变过度耕种的状况,减少耕地流失,保护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4、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加强粮食储备
1、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储备粮食保障体系,建立粮食储备管理机制,提高储备粮食
保障能力。
2、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粮食储备管理机制,提高储备粮食保障能力。
3、建立粮食储备机制,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实施粮食储备补贴政策,提高粮食储备能力。
三、加强粮食运输
1、完善粮食运输体系,改善粮食运输设施,加强粮食运输管理,提高粮食运输效率。
2、改善粮食运输服务,强化粮食运输管理,建立粮食运输价格机制,提高粮食运输效率。
3、加强粮食运输安全,提高粮食运输质量,控制粮食运输成本,保障粮食运输安全。
四、加强粮食流通
1、加强粮食流通管理,改善粮食流通环境,完善粮食流通机制,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2、改善粮食市场环境,控制粮食价格波动,改善粮食流通服务,保障粮食流通安全。
3、控制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质量,建立粮食流通信息系统,加强粮食流通监管。
《2024年新时期统筹粮食安全与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关键举措》范文
《新时期统筹粮食安全与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关键举措》篇一一、引言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在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统筹粮食安全与发展,既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时期统筹粮食安全与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关键举措。
二、新时期统筹粮食安全与发展的深刻内涵1. 粮食安全是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基础。
新时期,我们应当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粮食安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2. 粮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粮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同时,还要注重粮食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新时期,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日益加大。
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优化进出口结构、拓展国际合作等方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三、关键举措1. 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同时,要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2. 强化粮食储备和调控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储备制度,提高粮食储备能力。
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和调控,确保粮食市场供应稳定。
同时,要完善粮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粮食安全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安全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粮食安全
关于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摘要: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增长面临资源环境等制约情况下,本文初步通过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判断,确立了粮食安全战略的3个目标,得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几项举措。
关键词:粮食安全,战略,措施1.引言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粮食一直是历代王朝维护江山社稷的头等大事。
百姓一旦温饱问题没解决,就会揭竿起义,进而动摇王朝的统治甚至推翻旧王朝的秩序。
无论古今,粮食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管子《治国》篇中曾有“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强国之必生于粟也”的论述。
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这是我国历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是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全球三大安全之一,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所高度关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能控制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因此,粮食安全始终是事关国家安全、政权稳定、百姓安宁的大事。
国际上使用的是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在我国常翻译为“粮食安全”或广义上的粮食安全,它包括粮食和其他所有能够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食物。
我国的粮食安全概念与国际通常使用的食物安全概念有一定差别,也可以称为狭义的粮食安全,主要是指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的国内自给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问题,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把粮食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断推进粮食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产量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2010年的10946.7万公顷的情况下,粮食单产水平迅速提高,亩产先后跨越了200公斤和300公斤大关,总产量由30000万吨相继登上了35000万吨、40000万吨、45000 万吨和50000万吨的台阶,并跃居世界第一位,人均粮食占有量398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人口的奇迹。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一是走差别化竞争发展之路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还有很大潜力,要立足于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走差异化竞争发展道路。
在广袤平原地带推进规模化粮食生产,在自然景观优美的区域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在山区丘陵地带开发优质特产、有机绿色食品等,以优质化、高档化、生态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是实行粮食全产业链的安全保障措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分工更加细化,市场主体更加多元,粮食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涉及到更多产业门类和部门,必须完善粮食全产业链。
除保障生产环节的高产优质,粮食流通、加工、收储、销售等各环节都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过程,要通过对粮食全产业链多样化、综合性、全方位的开发,提升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控制力。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和外资监管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同时抓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的契机,加强双边或多边农业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和金融支持的带动,加强粮食贸易的衔接,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与贸易提供保障。
充分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平台,促进国际组织规则为我所用,共同促进世界粮食安全。
同时着眼粮食进口和外资进入对粮食产业的影响,实施外资安全审定制度,加强外资监管,强化外资企业贸易与经营信息报告制度,维护粮食产业安全。
四是加快构建更加系统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体系框架已基本确立,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快构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加大粮食安全大数据建设,尽快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天气、自然灾害等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充分利用遥感、航天、地理信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对全球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和形势判断,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宏观调控能力。
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应急体系,从结构角度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储备布局,结合粮食品种空间分布、物流体系完善程度、区域销售规模与市场需求等,评估我国粮食安全的动态变化,保障薄弱地区、困难群体和应急状态下的粮食供应。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及其政策建议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及其政策建议论文报告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概述二、粮食生产形势及其对策三、粮食储备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四、粮食加工与流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五、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粮食消费和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和国家粮食安全,一系列的减产补贴、粮食储备、粮食贸易等政策已经相继出台。
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概述近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2万亿斤左右。
然而,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与粮食安全相关的问题。
一方面,粮食生产资源的调配不够合理,粮食产业链的配套服务也不足;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
因此,在粮食生产方面,我们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产业链的配套服务,并根据保障稳定高质量粮食生产环节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确保我国的粮食生产更加科学、高效。
二、粮食生产形势及其对策随着国家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也趋于规模化、集约化。
但同时,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也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大力推广高效技术,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粮食生产水平。
其次,针对农民的人力资本不足问题,鼓励以土地合作社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与农民互助合作。
最后,政府还应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最大化利用。
三、粮食储备问题及其应对措施面对不断增长的粮食方面需求,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我国在粮食储备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预算不足、管理失效等。
因此,在面对大规模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我们应建立起稳健有效的粮食储备体系。
同时,还应在粮食存储与运输的过程中加强管理,提高储备效率,确保粮食储备充足并不浪费。
四、粮食加工与流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粮食加工和流通是保障粮食最终消费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资源禀赋矛盾日益凸显,粮食生产成本显著提高,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给粮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一是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我国人均资源较为稀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
同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
而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等使得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对粮食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
二是粮食产业竞争力不足。
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增长,粮食生产成本攀升,给未来农业发展带来了风险。
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总成本分别为1210.19元/亩、1007.64元/亩、1026.48元/亩和668.8元/亩,较2001年分别增长了2.5倍、2.5倍、2.5倍和2.8倍。
此外,我国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差距很大,经营主体组织化水平不高,粮食收储压力加大,粮食加工产业化有待完善。
三是农业对外开放对粮食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全球农业的国际化浪潮,使得农业竞争日益加剧,国际农业市场联动不断增强,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增加迅速,2017年,粮食进口量达13062万吨,比1978年增长近14倍,粮食净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2782万吨,比1978年增长17倍,粮食净进口量与国内粮食产量的比重则从2.3%上升到20.7%,国际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日益显著。
在投资领域,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继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两份文件,提出全面取消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的外资准入限制,同时取消小麦、玉米之外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在全国开放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的中方股比不低于34%。
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取向观照国际经验
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取向:观照国际经验李昕内容提要我国基本不会发生粮食供给危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并不威胁长期粮食供给稳定。
结合日、韩经验,主动发展合同农业,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适度降低粮食自给率,积极扩大土地密集型农作物进口及鼓励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出口,在保证我国粮食供给安全的基础上,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能有效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的国际经验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被正式提出。
1974 年1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
1983年,粮农组织又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修改,新“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 年 11 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三个表述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粮食安全的不同要求。
以上变化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发展的,其内涵和外延与不同时期经济情况紧密联系。
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热烈讨论,发端于 1995 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Lester Brown 的“谁来养活中国”一文。
Brown 在文中指出,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发生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Johnson(1996)认为,Brown 的研究结论是错误的,中国无论是现在还是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对世界粮食供给构成威胁。
Alexandratos (1996)和Paarlberg (1996)等也对Brown 的观点持反对意见。
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
调整中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
调整中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作者:吴思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01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和中国经济年鉴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于2013年11月22日-23日在北京举行。
200多位中外代表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中国如何构建新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于凯摄影2013年11月22日-2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中国经济年鉴社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召开。
主题是“建立高效开放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与会嘉宾认为,中国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进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地树立新型国家粮食安全观,妥善处理保障数量安全与保障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挖掘国内生产潜力与积极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的关系,构建高效、开放、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1.十年粮食生产成效与挑战。
回顾近十年来中国粮食发展的历程,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演讲时总结了四个特点:粮食和经济作物协调发展、粮食单产提高、谷物发展势头强劲、粮食主产区普遍增产。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继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为会议所作的重要发言中提出了面临的三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中国粮食产量增长面临现有农业资源、技术、政策的约束;第二个挑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新的粮食需求;第三个挑战是中国为保障粮食自给对环境、耕地、水资源等产生了负面效应。
2.粮食安全的内涵。
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对粮食安全作了如下表述:“只有当所有人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专题演讲时提出,粮食安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第一,有没有食物可以获得;第二,能不能买得起;第三,它的安全价值。
新时期的中国农业发展_机遇_挑战和战略选择_黄季焜
【摘要】中国农业在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文章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和战略选择,指出农业的国家支持政策、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善以及科技发展等是未来农业面临的主要发展机遇,但中国农业也将面临农产品需求增长、自然资源退化、生产力增长乏力、生产经营规模小、劳动成本上升、气候变化、价格波动等巨大挑战。
我们预测,未来食物供需缺口将逐渐增大,食物安全问题将日益突出。
为此,国家支持政策的重点需要聚焦在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上,并调整新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农业发展,机遇挑战,发展战略,中国DOI 10.3969/j.issn.1000-3045.2013.03.001文/黄季焜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过去30多年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1978—2012年农业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4.36%,是同期人口年均增长率(1.03%)的4.2倍,为国民提供适量以至充足的衣食所做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然而,21世纪初以来,我国农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更面临来自需求、生产和市场的一系列挑战。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和战略选择。
为此,首先展望未来(或至2030年)中国农产品的需求,其次讨论新时期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分析未来农产品供需平衡和市场变动趋势,最后提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战略选择的政策建议。
1至2030年的中国农产品需求展望(1)食物需求总量将显著增长,消费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
虽然人口增长对中国食物需求总量影响有限(未来中国人口将经历缓慢增长至2030年前的14.5亿的峰值后转而下降),但收入增长、城市化和消费偏好的改变将是未来食物需求总量增长和结构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现代农业M o d e r n A g r i c u l t u r e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与灌溉需水预测
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与灌溉需水预测
廖永松;黄季焜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中国是一个灌溉大国,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水资源的不足.原有的研究常将粮食安全保障与灌溉需水之间的内在关系割裂开来.利用开发的CAPSIM-PODIUM模型为工具,以全国九大流域片为研究尺度,对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供给和灌溉需水进行了多方案预测分析.研究表明,2020年我国粮食(贸易粮,不包括大豆和红薯,后同)需求比2000年提高25%,但增加的粮食需求不会动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廖永松;黄季焜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7
【相关文献】
1.从日本和印度的粮食安全保障政策看深化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 [J], 王志敏
2.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与粮食补贴制度研究 [J], 付蕾;
3.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与粮食补贴制度研究 [J], 付蕾
4.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J], 李立军
5.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 [J], 侯立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一、背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
受关注。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失、土地资
源减少等因素使得粮食生产面临诸多挑战。
二、现状目前,中国的粮
食供给主要依靠自身生产和进口两种方式。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间,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耕地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了农业
生产能力下降。
同时,人均可用耕地面积也在逐年缩小。
三、策略为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并提高自给率,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1. 加
强科技创新: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来提高农业效益,并加大对科
学研究投入。
2. 改善土壤质量:采取有机肥料替代化肥等措施改善土
壤质量,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水利效益。
3. 优化种植结构:调
整作物品种结构以适应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并鼓励发展特色优势作物。
4. 增加储备库存:建立稳定的储备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充足,并
增加对外合作与交流。
四、未来展望尽管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三个自给”,即谷类、棉花和油料可以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但是随着人口增长
和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变化,仍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政策与措施。
未来
将会更注重促进乡村振兴与农民收入增长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推动可
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过去和未来
一、 引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农业走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20世纪50—70年代,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只有2%;195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73元,20年后的1977年才达到117元,扣除同期消费品物价增长因素,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率只有 1.75%。
贫困的农村呼唤改革,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开展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穷则思变的必然。
由此,中国农村开始了长达40年的改革历程。
40年的改革与发展,深刻改变着中国农业农村的面貌。
过去40年,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6%,远高于同期人口年均 0.93%的增长水平,中国只用占世界5%的淡水资源和8%的可耕地,却为占世界18.5%的人口提供了高达95%的食物。
农业生产结构也随着食物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优化,在粮食增产的同时,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同样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不断增长,农村贫困人口显著下降,中国成为首个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减贫目标的国家。
虽然过去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资源环境压迫、国家粮食安全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同时,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
机遇与挑战总是相伴而行。
每当农业农村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三农”问题也总会引起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得到更大的支持。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展,同时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今天,当我们在向着实现“十九大”提出的 2035年和2050年两个阶段奋斗目标迈进之时,回顾总结农村改革40年取得的成就、经验与教训,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章拟通过对40年农村改革发展在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化改革、农业投入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对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的分析,提出未来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安全的多维思考:一个文献综述
我国粮食安全的多维思考:一个文献综述作者:张鹏钟昱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2012年第10期笪张鹏,钟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眼摘要演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在基本把握研究前沿动态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试图从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形势、科技进步、城市化进程、粮食进口、粮食补贴政策、农户种粮行为和粮价波动等角度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多维思考,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便利和参考。
眼关键词演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观;粮食供求眼中图分类号演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2)10-0006-06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极为重视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立足于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也始终被看作是国策性的基本战略。
从2004至2011 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 年增产,总量连续5 年稳定在5 亿吨以上。
然而,“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可能离减产的拐点也就越近” (陈锡文,2010a),因此在8 连增的大好形势下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一些冷静的思考,将更具警醒的意味。
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对近几年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作了简要评述,尝试将他们置于一个多维的分析体系之中,以便在宏观把握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到一些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一)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丰富、充实和深化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从宏观层面追求粮食产量增长的粮食安全观,即较多地从宏观供需的角度来考察粮食安全。
如1992 年我国政府就将粮食安全定义为“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随后学界对粮食安全的认识逐步深化及延伸,并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从单纯重视粮食生产,转为综合性、全局性地考察粮食安全。
1. 能力安全观学界普遍认为应从能力的角度来考察粮食安全的实现基础,即不仅要考虑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能否满足粮食需求,更要考虑如何以多种渠道来保障粮食的生产能力。
专家:种植业须向“二八格局”转变 以保障粮食安全下实现大农小农共同富裕
专家:种植业须向“二八格局”转变以保障粮食安全下实现大农小农共同富裕"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必需趋同,才能实现全民共同富有;养殖业要全面对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转型;种植业须向"二八格局'转变,才能在保障粮食平安下实现大农小农共同富有。
'北京高校中国农业政策讨论中心名誉主任、新农村进展讨论院院长黄季焜12日谈及将来中国农业进展愿景时说。
当日,2023"商定美妙点亮乡村'首届定远乡村振兴暨产业进展高峰论坛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进行,黄季焜就粮食平安、特色农业和共同富有等问题作主旨演讲。
黄季焜介绍,"二八格局'即20%大农将生产80%农作物产量或贡献20%增加值;80%的小农生产20%农作物产量或贡献80%增加值。
大农主要生产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以保障国家粮食平安,小农主要进展高值农业(特色农业)以保障收入持续增长。
黄季焜表示,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农夫没有乐观性,也不能支撑家庭收入增长,小农要想增加收入,必需要进展特色农业。
大农生产在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方面投入较大,虽具肯定规模,但粮食价格时有波动,价格低时,即使规模大收入也无法保障。
黄季焜说,保障口粮平安+玉米适度进口,实现绿色农业现代化,实现农夫与全体国民共同富有是将来农业与农夫的进展目标。
在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向"绿色农业'和"二八格局'种植业方向转变,是我国农业进展的必定,也符合我国国情的抱负愿景。
黄季焜建议,应建立成针对大农与小农的政策支持体系。
对大农支持适度经营规模的家庭农场、支持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农业信贷专项资金和建立生产和收入保险等种粮收益保障体系;支持小农组建生产营销合作社、进展电商和小额信贷、进展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地方特色品牌建设建立生产和市场保险等保障体系。
(完)。
论粮食安全
论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对于近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粮食则更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三个台阶,达到总产4900亿公斤以上,年递增率达3.4%,基本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自1996年总产量冲上历史新高后,已经连续连年徘徊四年下降,而且这种下滑势头还在继续,已经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措施稳定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取得了今年夏粮的丰收, 为进一步巩固扩大改革开放成果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这不论是对解决我国还是全球的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网站论坛栏目, 将用十篇文章, 对粮食安全的方方面面进行一些讨论, 希望引起大家对粮食安全更多的注意。
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粮食,安全不安全?中国政府确保国内粮食安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要点中国粮食安全成本分析中国粮食安全及其主要指标研究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我国粮食安全的六个目标及其措施保粮安全促增收我国启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粮食安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不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安危,也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定。
因此,粮食安全历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自1974年粮食大会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国际社会为战胜饥谨、消除贫困付出了巨大努力。
1996年召开的首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确定了到2015年实现全球饥饿人口减半的目标,但目前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目前,在世界8亿多营养不良的人口中,其中儿童有3亿,且绝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
与此同时,非洲等地区出现了人口增加、粮食减产的局面。
饥谨和贫困的羁绊,严重滞缓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程。
应当看到,粮食安全受到内因和外因的长期影响。
中国未来食物供需展望与政策取向
中国未来食物供需展望与政策取向
黄季焜;解伟
【期刊名称】《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年(卷),期】2022(41)1
【摘要】中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基准方案下未来10年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生产和贸易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家主要政策,探讨了在不同政策情景下中国主要食物的供需变动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能够实现,但许多其他食物消费增长超过国内生产增长;中国食物安全主要是畜产品或饲料粮供给安全问题,通过进口饲料粮来促进畜牧业发展是国家食物安全保障的需要。
未来国家还有多种重要政策措施能够提升食物安全保障水平,特别是要夯实“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技术进步提升农业生产力;同时夯实“藏粮于地”战略,提升水土资源生产能力;在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基础上,实现食物安全保障和绿色永续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总页数】9页(P17-25)
【作者】黄季焜;解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
【相关文献】
1.2016年中国能源供需解读与未来展望
2.中国能源政策回顾与未来的政策取向
3.解决货币政策"中梗阻"问题中国货币政策未来取向②
4.中国大豆产业的供需平衡及政策取向
5.2020年中国粮食供需分析及未来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黄季焜杨军仇焕广内容提要:近期全球农产品价格在大幅度波动中上涨和我国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再次引发了国内外对食物和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
本文在对我国当前粮食安全状况进行整体分析和对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判断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和战略及政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农业生产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粮食安全;中长期预测;战略思考;政策建议2006年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并经历了两次大幅度的波动,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也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这些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对食物安全或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
国际社会使用的是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在我国常翻译为“粮食安全”或广义上的粮食安全,它包括粮食和其他所有能够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食物(FAO,1996)。
我国的粮食安全概念与国际通常使用的食物安全概念有一定差别,也可以称为狭义的粮食安全,主要是指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的国内自给率。
2007—2008年初全球食物价格大幅度上涨,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次最大的全球食物危机(Von Braun,2007;FAO,2008;World Bank,2008)。
虽然全球食物危机并未明显传递到中国,但由于近几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并成为引发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国内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不亚于其他国家(Huang等,2008;国家统计局,2011)。
本文目的是在对我国现在和未来粮食安全判断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和战略及政策进行了梳理,并提出提高农业生产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一、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判断(一)广义的粮食安全基本上得到保障从个体、区域和国家三个不同尺度上,过去三十年我国食物安全水平都得到不断提高。
首先,从个人和家庭的微观食物安全来看,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消费多样化、食物营养不断改善。
其次,从区域来看,区域间的市场一体化和流通条件不断改善(Huang和Rozelle,2006),区域间贸易量显著增加,不但有效地解决了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带来的区域食物安全问题,而且能够很快缓解局部地区自然灾害对当地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冲击,区域食物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第三,从国家层面来看,食物安全总体水平得到高度保障,“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物和饲料总体保持净出口。
虽然2009年以来食物和饲料为净进口,2010年农牧渔业净进口为1535亿元(扣除棉花进口),自给率也达到97.6%(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越来越朝着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
耕地密集型农产品(如粮食和油料等作物)的进口额不断提高,而高附加值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加工食品)的出口也较快增长(黄季焜,2010)。
(二)狭义的粮食安全已经突破了95%自给率的国家既定目标如果按照目前我国粮食的定义范围(包括大—4—米、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2008年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5%以下,2009年下降到92.5%,2010年更下降到90.6%。
饲料粮需求和食用植物油需求的刚性增长是我国粮食自给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1.大豆供给安全已从国内生产转向依靠国际市场进口。
从加入WTO以来,大豆进口快速增长,2010年进口量达到5400万吨,占我国大豆需求总量的近80%;同时,我国还进口了200万吨的大豆油,相当于1000多万吨大豆。
大豆需求增长和国内生产资源与技术约束是大豆进口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养殖业饲料和植物油需求快速增长还将继续延续一段相当长的时期,资源和技术约束也日趋明显。
例如,1996年美国和巴西采用转基因大豆后,两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和单产快速增长,2009年美国和巴西的大豆单产分别达到2.7吨/公顷和2.8吨/公顷,比我国大豆单产(1.6吨/公顷)高70%左右。
2.玉米供给安全正逐渐从国内生产向国际市场进口转变。
2010年是我国玉米从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的转折点。
20世纪90年代我国玉米年均出口550多万吨,2003年出口曾达到1600万吨。
之后,由于国内需求增长高于生产增长,2004—2009年玉米出口量年均下降260万吨左右,2010年成为玉米净进口国,进口157万吨,同时还进口了316万吨的玉米干酒糟用以部分替代国内的豆粕和玉米等饲料粮需求(海关总署,2010)。
随着我国未来畜禽和水产品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即使国内玉米产量继续保持年均2% 3%的增长速度,进口量以每年200万吨左右递增的局面仍将难以改变。
3.口粮安全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达到高度保障。
真正能威胁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的核心粮食(口粮)安全完全能够得到保障,大米和小麦这两种主要口粮作物的自给率在“十一五”期间都保持了100%的自给率,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所致。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的推进,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水果占食物消费的比例逐渐增加,人均大米和小麦消费已呈现长期的下降趋势。
1990年我国人均大米消费量达到88公斤,之后逐渐下降到2000年的75公斤和2009年的60公斤,年均下降约1.5公斤;人均小麦消费量也从1990年的73公斤下降到2000年的65公斤和2009年的50公斤,年均下降约1.2公斤(国家统计局,1991,2001,2010以及基于实地调查来自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数据库)。
预计这种需求的刚性下降还将继续。
(三)新时期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从粮食生产来看,耕地减少,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农业技术进步速度减缓。
从需求方面看,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均肉类消费及其对饲料粮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从国际市场来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将会在不断波动中上升,国际市场价格将显著影响国内市场的稳定。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新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
首先,我国人口规模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大米和小麦等口粮的人均消费和总量需求均呈下降趋势。
2000—2009年,我国大米总需求年均下降0.7%,小麦总需求年均下降0.3%,未来大米和小麦的消费需求还将继续下降。
其次,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无论是政府财力还是居民收入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外汇储备水平更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1600亿美元提升到2010年的2.8万亿美元(国家统计局,2011),增强了我国通过进口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能力。
第三,我国国际政治和贸易谈判条件明显改善。
我国与北美、欧洲和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出口大国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WTO机制的建立也显著改善了国际贸易环境,世界市场上的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国际贸易量出现持续和稳定的增长。
二、中长期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水平预测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和中国农业政策分析与预测模型(CAPSiM)对2020年我国粮食供需变化和粮食安全水平进行了预测分析。
笔者设置了3套模拟方案:(1)基准方案,即最有可能发生的方案,在这方案下,假定2010—202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2)高经济增长方案,该方案假设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基准方案提高10%,即GDP年均增长为—5—8.8%,其他假设与基准方案一致;(3)高技术进步方案,假设国内种植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比基准方案的技术进步速度提高10%,其他假设与基准方案一致。
1.基准方案模拟结果:我国粮食需求增长在未来10年将显著高于供给增加,粮食自给率不断降低。
在现有农业生产资源、政策、技术增长和需求变化条件下,我国粮食产量在2020年产量将达到5.75亿吨,年均增长幅度约0.52%。
然而粮食需求在2020年产量将达到6.63亿吨,年均增长幅度约为1.1%。
由于需求增长速度显著高于生产,我国粮食自给率将不断下降,我国粮食总体自给率将从2009年的92.5%下降到2020年的87%,每年下降接近0.5个百分点。
然而,不同粮食作物的供需状况和自给率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未来10年我国大米不仅保持完全自给,而且还略有出口。
模拟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大米净出口量将达到315万吨,我国大米自给率将保持在102%左右。
小麦自给率虽然将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较高水平的自给率,2020年我国小麦净进口量预计为275万吨,小麦自给率将保持在98%左右。
但我国玉米自给率将显著下降,玉米产量在2020年将达到2.1亿吨,虽然产量增长显著高于水稻和小麦,但玉米总需求在2020年将达到2.3亿吨,预计2020年我国玉米供需缺口在2000万吨左右,自给率将下降到91%。
大豆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加大,预计在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将达到7200万吨,自给率降到18%。
2.高经济增长方案模拟结果:在高经济增长方案下,由于粮食需求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将进一步下降。
根据预测,在高经济增长方案下,2020年我国粮食自给率将下降到86%;但大米自给率将保持101%,小麦自给率也将保持96%,而玉米自给率将下降到89%,大豆自给率将下降为17%。
3.高技术进步方案模拟结果:在该模拟方案下,由于技术进步加快,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将高于基准方案,国内粮食自给率明显提高。
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粮食自给率将为89%;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自给率将分别为103%、99%、93%和19%。
三、对我国未来食物和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一)食物安全的国际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国际发展经验表明,一国对食物安全的关注重点和政策目标会随着本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发达国家一般更强调食物的营养和价格的稳定。
人均农业生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一般不存在突出的食物数量或供给安全问题,对食物安全的关注重点主要是食物价格稳定和贫困人口的食物安全。
而人均农业生产资源稀缺的发达国家,除了对本国消费中关键的农产品(如大米和土豆等)实行高度保护以维持较高的自给率外,对其他农产品更注重通过国际贸易为本国居民提供充足和多样的食物供给。
人均农业生产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国家,食物安全问题普遍较突出。
由于国家财力有限,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通过提高生产力和贸易保护等措施尽量维持本国食物较高的自给率。
然而,这种政策以扭曲本国资源配置效率为代价,国家财政为此付出了巨大成本,同时牺牲了消费者通过多样化食物组合提高消费福利的选择。
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无论是人均农业生产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食物安全的关注都从多数农产品逐渐转向本国居民主要消费的核心农产品上。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