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优质课一等奖素材

合集下载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视死 如归、 乐观 坚定
Méi Lǐng Sān Zhāng
梅岭三章
不能换。此句中“应”这个副词表明诗人坚信反动镇压必定会有尽 头,会结束;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如 果换成“该”字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鉴赏评价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总体印象。
示例:这首诗是陈毅临危之际不假雕饰、一气呵成的一 组足以流芳千古的黄钟大吕之作。诗作雄浑豪放,格调高昂, 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铮铮有声是诗人崇高情怀 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
品味赏析
1.“此去泉台招旧部”中的“去”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去”字写出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面对死亡,诗人不是恐
惧和绝望,而是万丈豪情的澎湃和激荡,发出了“死而不已”的战斗誓言。 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至死不渝的坚贞气节,其精神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2.“死后诸君多努力”中的“多”字表达了什么?
“多”表达了对同志,对战友的无限期望。表现了诗人切盼胜利消 息的强烈感情。 3.将“血雨腥风应有涯”中的“应”换成“该”可以吗?为什么?
内容探究
3.第一章第三、四句运用“泉台”“阎罗”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运用了“泉台”“阎罗”的传说赋予诗歌浪漫色彩,
体现出诗人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 要召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对统治者血战到底的精神。 4.第二章第二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二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了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 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写出诗人即使死后仍然关心革 命,要看到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的。表 现出诗人视死如归,为革命英勇殉难的精神。
Text here
首章回顾艰难创业的征 战的历程,表现出至死 不渝,誓与反对派血战 到底的英雄气概。革命 浪漫主义色彩和英雄主 义气概在此处体现得淋 漓尽致。

《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伟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的作品,全篇由三首短诗组成,又被称为组诗。

写这三首诗的时候,恰逢作者被围困在梅岭山上二十多日,虑及自己可能无法脱身,于是留下这“绝笔",没想到随后即解围。

全文共三章:第一章,作者在生死绝境之中,追怀往昔,即使面对死亡,作者也毫无惧意,甚至要召回已经牺牲的部下,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

第二章,作者告诫幸存的同志们,奋勇杀敌,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自己,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三章,作者对于投身革命无怨无悔,并相信战争终有结束的那一天,革命必将走向胜利,末章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积极的革命态度,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

诗作内容短小精悍,读来铿锵有力,全诗既带有为革命献身的义无反顾,又有即将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虽相隔几十载春秋,却依然让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被感动、被激励。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们已经读过不少诗歌,初步具备了对于诗歌的朗读、认知、感受、分析等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渗透的情感,以及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存在一定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带有历史时代特征的组诗,与学生现在的生活阅历,有很大的反差,在学习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以及贴近文本的有深度、有温度的解读。

教学目标:1.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情的表现方式。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及其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上来帮助学生掌握整体文意, 通过课堂教学,达到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目的。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大单元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活动版精美课件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大单元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活动版精美课件

研读诗文
品析第一章
➢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 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召集旧部英魂继 续战斗,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 命精神。
研读诗文
➢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两句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xīnɡ]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疏通文意
梅岭三章
陈毅
丛生的草木。
一九三六年冬, 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
1936年冬天,梅山被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潜伏在丛生的草木中二十多天,
估计不能脱险。
衣服最里面。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参加革命后就以革命队伍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停止的时候。今天 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研读诗文
➢ 小序部分有什么作用?
这段小序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点 明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和作诗的缘由。“得诗”表明 诗人的从容、镇定;诗“留衣底”以明志,表现了 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
不久围困解除了。这段小序是 作者后来补记的,所以写到解 围的情况。旋,不久、随即
估计不能脱险,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疏通文意
liyongqiang
李永强

断头墨剑今飘雨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 同志 阎罗: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 掌管阴间的神
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案一等奖

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案一等奖

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案一等奖《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梅岭三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梅岭三章》,掌握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梅岭三章》中诗句的深刻含义,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引导学生感悟陈毅元帅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梅岭三章》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在艰苦环境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历史情感,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通过讲述梅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沉重与伟大。

结合陈毅元帅的革命事迹,展现其在梅岭的英勇奋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利用多媒体展示《梅岭三章》的诗碑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魅力,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2. 提问互动,初步探索诗歌内涵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陈毅元帅为何能写出如此激昂的诗句?"引导学生初步思考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将一起探索《梅岭三章》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革命精神,感受陈毅元帅的坚定信念和乐观主义态度。

”3. 创设诗歌情境,引发学生共鸣通过朗读诗歌的片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想象诗人在创作时的情境和情感。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初步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增强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参与感。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历史情感、充满思考和探索的课堂氛围,为后续深入学习《梅岭三章》做好铺垫。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学习陈毅将军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信念,厚植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诗人的革命精神。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与死的抉择是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

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在生死关头,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今天,我们将学习陈毅元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梅岭三章》,去感受他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二、作者简介陈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72年于北京逝世。

陈毅在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背景介绍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

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

《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四、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 梅岭三章 一等奖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 梅岭三章 一等奖优秀课件

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
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点拨技巧,提升技能
用 简洁精练 典 内涵丰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典故: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 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
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慨叹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典故:
用 抒情言志 典 表明心迹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
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 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 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
《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诗歌用典
点拨技巧,提升技能
引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独特见解
针对社会存在的弊端,诗人引用典故影射时事,借古讽今
用 品评历史 典 借古论今
点拨技巧,提升技能
引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独特见解
用 品评历史 典 借古论今
赤壁
杜牧 折戴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点拨技巧,提升技能
针对社会存在的弊端,诗人引用典故影射时事,借古讽今
用 品评历史 典 借古论今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2.《梅岭三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梅岭三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梅岭三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朗读并理解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二)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三)理解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重难点1.朗读并理解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2.理解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任务。

从朗读,诗词写作背景,诗词大意,诗词情感四个方面提出疑问。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老一辈革命家里,有一位诗人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

他一生酷爱文学,被称为元帅诗人。

他就是陈毅,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组诗《梅岭三章》。

二、诗词鉴赏四读(介绍学习方法)(1)一读诗词,读准字音节奏。

(2)二读诗词,知人论世。

(3)三读诗词,理解诗词大意。

(4)四读诗词,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读准字音节奏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⑴旌旗jīng 提示学生与锦旗的区别⑵当纸钱dàng 第四声。

当作。

⑶阎罗yán。

⑷应有涯yīng 应该。

四、讨论“知人论世”(介绍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阅读小序中内容。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1)小序的作用。

交代写作背景及缘由。

(2)陈毅被围困的原因。

被叛徒陈海出卖。

(3)留衣底做法的用意。

为了勉励后人继续革命事业。

理解诗词大意1、面临牺牲的考验,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

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除恶务尽的决心。

“意如何”是自问:今天面对“断头”的重大考验,想到的是什么呢?究竟应当怎么办?问题不容回避。

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创业艰难百战多。

百战是为了创业,创业必然艰难重重,要付出重大代价。

如果牺牲了,去到地府,还要为革命战斗,要去“招旧部”、“斩阎罗”。

这就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回答。

2、忆征程,激励战友。

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梅岭三章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陈毅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

本组诗是陈毅沿用旧体诗的格式进行创作的。

“诗言志"在这三首诗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已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未来,从自己写到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寥寥诗行是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因此,学生通过对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核心素养《梅岭三章》是陈毅红军长征时期在梅岭被围困后,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作者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以及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本课的教学意义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探究诗歌意象,感悟诗人表现的情感,体会结构的魅力。

2.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绘的境况,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豪情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3.查找并阅读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资料,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学习心得,了解艰辛的建国历史,明白今日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1.识记与诗人相关的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诗歌。

3.在反复朗诵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蕴含的情感。

4.联系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历史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5.体会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6.领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难点1.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2.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要遵循两个原则:①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讲解清楚,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②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付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梅岭三章》优质课件

《梅岭三章》优质课件

《梅岭三章》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梅岭三章》这一章节。

该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介绍,诗歌背景,诗歌内容的逐句解读,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意境和哲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梅岭三章》的作者、背景、内容以及意境;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哲理的理解,以及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梅岭三章》的作者、背景、内容,以及诗歌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梅岭三章》解析笔记、诗词鉴赏指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梅岭风光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梅岭三章》。

2. 作者与背景介绍:讲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 诗歌内容解读: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 意境与哲理分析:深入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哲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例题讲解:结合诗歌内容,讲解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作者:王安石2. 背景:北宋时期,梅岭地势险要,王安石游历至此,感慨万千,写下《梅岭三章》。

3. 诗歌内容:逐句列出诗句,标注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

4. 意境与哲理:简要概括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梅岭三章》的作者和背景。

(2)解读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3)分析《梅岭三章》中所表达的意境和哲理。

2. 答案:(1)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2)诗句描绘了梅岭壮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诗歌通过描绘梅岭景色,表达了诗人改革时弊、奋发图强的壮志豪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境的把握,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王安石的其他诗词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成就和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感受诗人的革命精神。

3.学生能够背诵诗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体会诗人的革命精神。

学习诗歌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凯歌淮海中原定,团结亚非正义伸。

赢得光荣归祖国,敷扬文教为人民。

修篁最爱莫干好,数曲新词猿鸟亲。

" 这首诗是郭沫若写给陈毅同志的,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陈毅同志的伟大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毅同志的诗歌《梅岭三章》,一起领略他的革命情怀。

2. 展示陈毅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对陈毅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诗前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提问:小序中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缘由、背景和结果明确:时间是一九三六年冬,地点是梅山,缘由是被围,背景是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结果是旋围解。

2.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展示生字词:旌(jīng) 、悬(xuán) 、阎(yán) 、捷(jié) 、烽(fēng) 、涯(yá) 、血(xuè)。

提问:“血雨腥风”中“血"的读音是什么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明确:“血”在这里读“xuè", “血雨腥风”指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

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提问:“取义成仁"是什么意思明确:“取义成仁”指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第15课《梅岭三章》跨学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梅岭三章》跨学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梅岭三章》跨学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梅岭三章》跨学科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梅岭三章》是陈毅元帅在1936年冬天,被国民党军队围困于梅山时创作的三首七言绝句组诗。

这组诗不仅体现了陈毅元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还蕴含了深厚的革命情感和崇高的革命理想。

将这组诗与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22课标")的要求相结合,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语文素养的培养角度来看,《梅岭三章》作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2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等方面。

通过学习和鉴赏《梅岭三章》,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革命情感和英雄主义精神,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其次,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角度来看,《梅岭三章》作为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其教学要求与2022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紧密相连。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需要“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在《梅岭三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哲理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从而领略到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雄气概。

此外,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角度来看,《梅岭三章》的教学也可以与2022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相结合。

课标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在《梅岭三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诗歌,它在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首诗由陈毅元帅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所写,不仅展现了革命者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视死如归的豪情,还深刻反映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艰难与辉煌。

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革命诗歌,简单学——《梅岭三章》创意教学设计原文:《梅岭三章》陈毅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教学目标:1.品味关键词句,把握其写法。

2.进行生活诗化的鼓励和创作。

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师:谁能说说小序带给你什么信息?(原文: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生说师:从这个小序得知这是一首含有什么意味的诗篇呢?预设:战争、遗嘱、绝命诗……师:是的,带有绝笔意味的诗篇。

先来调查一下,大家学习这样的革命诗歌,最想学到什么呢?预设:积极奉献、宁死不屈革命精神、大无畏乐观的精神……师:大家都是从主题上说的。

由革命诗词学革命精神,我们从小学就开始了,比如这些诗歌——预设:《长征》《就义诗》等。

【屏显】七律·长征毛泽东1935年10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就义诗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师:今天我们结合现实,跟着诗人学创一创这样的近体诗。

在创前,老师说明一下,“革命诗歌,简单学"这句话,意思在于:我们创写的诗歌,意思差不多即可,无须在乎诗歌的规则,比如什么平仄,押韵等等,只要求字数相当,意思点到即可。

一、巧谴词句,移花接木师:读第一首,你能学到什么创作手法呢?我们探究一下。

【屏显】创业艰难百战多,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师:不论平仄,调换语句,好不好?预设:原诗把疑问放在第二句,呼应前句的“创业艰难”,能引出下面的内容,达到起承转合的效果。

情感基调悲壮。

师:这是从语气上感受,我们咬文嚼字,“断头"两字让你联想到什么?预设:刑天师:我们改改词,比较效果。

第2课梅岭三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2课梅岭三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12页
投身革命即为家, 投血身革雨命腥即为风家应,血有涯。 雨取腥风义应成有涯仁。今取义日事, 成 种人自仁今由间花日遍。事,种人自间遍由花。
1 采取了什么辞手法? 2 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第13页
1 借喻 用典 2 坚定革命信念, 为实现共产主义甘 愿献身精神。
第14页
1 本课体裁是什么? 2押韵脚是什么? 3三首诗抒发感情侧重点有什么 不一样? 4三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络?
2 交代了环境、背景。是 “绝命诗”
3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静、 大义凛然情怀。
第8页
联想
断头今日意怎样?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 采取了什么修辞手法? 3“招”“斩”用得好 在哪里? 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第9页
1 总领全诗 2 借代 比喻 设问 3 写出了领导者号召力和革命者
第15页
1 七言绝句
2 uo an ua
3 一 至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期望 祖国解放精神。
二 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精神。
三 坚定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 愿献身精神。
4 面对死亡,回想过去,展望未来。 表现诗人革命精神和高尚理想
5 前呼后应 “意怎样?”“今日事”
第16页
背诵
第17页
乌江 李清照
乌江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死项羽,不愿过江东。
李清照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第18页
示儿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19页
第2页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有中华儿女在, 不教倭寇度茅山。

梅岭三章优质ppt课件

梅岭三章优质ppt课件
意境。
梅岭三章的审美体验
情感共鸣
梅岭三章所表达的情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很容易引起人 们的共鸣。这种共鸣使得人们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
意境深远
梅岭三章的歌词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这种意境使得人们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高尚的情 感和价值观。
由于梅岭三章属于传统文化,其创新 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尽管有一些 新的尝试和探索,但整体上仍保持着 原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要点三
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为了确保梅岭三章的传承和发展,需 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 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社会和个人 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梅岭三章的 宣传和教育,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和发 展新的受众群体。
梅岭三章的影响力
文学价值
梅岭三章作为一篇优秀的诗歌作 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 的主题内涵,在文学领域产生了
重要影响。
历史意义
该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 和时代精神,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
教育价值
梅岭三章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 美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小学教育的 经典篇目。
梅岭三章的评价体系
梅岭三章优质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1-30
• 梅岭三章简介 • 梅岭三章的美学价值 • 梅岭三章的创作背景与过程 • 梅岭三章的影响与评价 • 梅岭三章的传承与发展 • 总结与展望
01
梅岭三章简介
梅岭三章的背景
梅岭三章的创作背景
陈毅同志在梅岭被国民党军队包围, 写下三首诗,表现了革命战士不畏强 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 神。

第2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位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同志,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他就是功勋卓著的陈毅。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梅岭三章》,去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生死关头的大义凛然。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析诗歌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背景链接】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二十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读音停顿】梅岭三章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jīng)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dàng)纸钱。

三投身革命/即(jí)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词语释义】①旋:不久、随即。

②泉台:阴间。

③旌旗:旗帜的总称。

诗中借指军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阅读方法
1、一读正字音二读明节奏三读悟感情四读品语言五读理层次六读入意境
2、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a.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裴为菲《自由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3、借代和借喻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如“红领巾参加植树劳动”中的“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惊涛拍岸,举起千堆雪”中的“雪”比喻浪花。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表现了什么精神?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表现了诗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

“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映射世上反动统治者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得仇恨。

5、为了更好地抒发自己的革命豪情,诗人在诗中还引用了两个典故,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头悬东门的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信念。

“取义成仁”,引用孟子得名言,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1)用词准确、形象。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

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

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

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

用“杀”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过;用“打”,与诗意不合。

如:捷报飞来当纸钱。

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

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今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壮烈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