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实质
l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在历史和现实中,货币都是资本的晟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表现在:一是流通形式不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二是流通目的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是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为目的,为买而卖;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是以货币增值为目的,为卖而买。三是流通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中进行交换的等价的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各取所需;在资本流通中,起点和终点都是同质的货币,但是数量有所增多。所以,商品流通中的货币只是起媒介作用,不会发生价值增值;而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增值。这时的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已经转化成了资本。因此,不是一切货币都是资本,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的特定范畴,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本是一种能够在运动中增值的价值。
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重要基本要素,但并不是任何社会的劳动力都是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存。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可编辑ppt
10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正比关系)
(2)资本的有机构成;(部门整体来说,相反方向变化, 对单个资本来说,则相同方向变化。)
例如:计算预付资本C一定,m’=100%且不变的情况 下,c:v=4:1和c:v=1:1时p’的变化 (3)资本的周转速度;(正比关系)
可编辑ppt
29
作业
全社会有甲、乙、丙三个部门,投资总 额均为100亿元,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9: 1、4:1、7:3,固定资本分别为总资本 的80%、60%、40%,使用年限为10年; 流动资本一年周转1次;m‘为100%。 计算:(1)各部门一年的成本各是多少? (2)剩余价值总额?(3)利润率?(4) 平均利润率?(5)平均利润?(6)生 产价格?
5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润与剩余价值是用不同概念反映同一个
价值实体。 剩余价值的概念反映出这一价值实体源于
工人的剩余劳动; 利润的形态上同一价值实体表现为全部预
付资本的产物。 剩余价值是揭示本质的范畴,利润是掩盖
本质,形成假象的范畴。
可编辑ppt
6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并非与自己雇用的工人的剩余劳动 成比例,而是与预付资本量成比例,因 而,使利润与剩余劳动在量上出现不一 致,因而进一步割断了利润与剩余劳动 的联系,加强了资本创造利润的假象。
可编辑ppt
19
(二)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3、关于平均利润率问题的两点说明 第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不意味着
社会生产各部门利润率不存在差别。平 均利润率只是利润率水平变动的一种趋 势。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家在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所购买的劳动力,让它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并使预付的资本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
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乎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地劳动,并节省生产资料的耗费。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同时,工人所支出的活劳动创造出新价值,这个新价值也构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如果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么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达不到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这样的生产过程对资本家毫无意义。
实际上,生产过程不会到此结束。
那么,资本家是怎样实现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支付的是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于是作为买者的资本家就取得劳动力一天的使用权。
假定一天劳动力的价值工人只需要4小时就能生产出来,但这并不能限制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4小时以上,假定让工人再继续劳动4小时,这继续劳动的4小时就是工人为资本家所提供的无偿劳动,它为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
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ppt128页
❖ 四、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 ❖ 商人预付的货币资本的流通速度取决于: ❖ 1.生产过程更新的速度和不同生产过程互相
衔接的速度 ❖ 2. 消费的速度
货币经营资本
❖ 货币经营资本:
❖ 产业资本和商品经营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 各种技术性活动,如收付、结算、保管等, 独立起来成为一种资本的特有活动时所形成 的资本形态。
❖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 商品的购销差价只是商业利润的现象形态。商业利 润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由于购销行为是纯粹的流 通活动,它只会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发生变化,并不 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商业利润不可能从流 通中产生。
❖ 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 利润,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 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 产业资本家之所以将其利润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 本家,是由于商业资本家承担了产业资本家的部分 职能,因此产业资本家便不能占有全部的剩余价值, 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同 时,让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业活动,可以使产业 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本,带来更多的 剩余价值,这比产业资本家自己经营商业更为有利。
在这篇中,马克思考察了商业资本的形成、特点 和作用,分析了商业资本如何参加利润的平均化 ,阐明了商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揭示 了商业剥削的秘密。
主要内容
第四篇共五章(第十六至二十章)主要研究商业 资本和商业利润。
第十六章考察商品经营资本的特征,阐明它怎样 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
❖ 只有在第二阶段即销售阶段,当商业资本家将商品出售给消 费者之后,商品资本才真正转化为货币资本。
❖ “那么,是什么情况使商品经营资本具有一个独 立地执行职能的资本的性质呢?
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 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G—G`)
第七章 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第三节 借贷资本与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点 二、利息和利息率
61
三、商业信用及其特点 四、银行信用
五、股份公司与股票 六、证券交易与证券交易所
第三节 借贷资本与利息
二、利息和利息率
1、利息 2、利息率
62
3、影响利息率的因素 4、利息率趋向下降的原因
第三节 借贷资本与利息
成本价格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9
用K表示,公式:K=C+V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成本的经济意义
1、成本是资本家出售其商品的最低界限 10 2、成本的高低是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
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11
生息 资本
来源不同
59
区别
贷款对象和借款目的不同
借贷资本 利息来源及体现关系不同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点
积累中折旧费
闲置待用流动资本 60
借贷资本
形成 来源 特点
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
1、商品的资本(资本商品)
性资2、和本所必循有要环权性和资周本转(提财供产了资可本能) 3、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
1
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第七章 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产业资本家和 2 商业资本家是如何参与剩余价值瓜分的;理解 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利润怎样转化为平 均利润,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掌握商业 资本的职能及流通费用的补偿。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
(四)第七篇是对资本拜物教的全面揭露,批判“三位一体的 公式”,阐明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进一步揭示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这是第三卷、也是《资本论》 全书的理论总结。
二、第三卷的结构
第三卷共有七篇,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组成部分:
(一)前三篇研究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及剩余价值在 各个产业资本之间分配的一般规律;
(二)第四、五篇研究流通领域中的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及相 应的商业利润和利息问题,揭示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与商 业资本之间,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之间分配的特殊规律;
第五篇考察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相分离而形成的 生息资本,以及平均利润分裂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至此基本围绕分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 级的经济关系。
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及其在经济上的实 现,揭示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 分配的规律,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地租进而分 析三大阶级的关系。第七篇研究资本主义各种收入 及其源泉,科学揭示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 系以及分配关系背后的阶级关系,批判“三位一体 的公式”中所体现的资本拜物教性质,从而结束了 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
三、第三卷的意义
(一)《资本论》第三卷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遗稿, 经过十年时间编辑整理出版的。恩格斯对第三卷评 价极高,认为这个极其出色的研究成果“一定会使 整个政治经济学发生彻底的变革,并将引起巨大的 反响”。
(二)第三卷所完成的政治经济学的变革,具体来说表 现在:马克思所创立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科学地说明了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从理论上解 决了使古典学派解体的难题之一,即商品按价值交 换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所谓“矛盾”。 第三卷既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贯彻和运用,也是 它的完成和发展。马克思在第三卷所建立的地租理 论不仅完整科学地说明了不为古典学派所正确理解 的级差地租,而且说明了不为古典学派所发现的绝 对地租。
资本主义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论证
资本主义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论证资本主义是一种基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它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必然性。
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历史的长河,充满了曲折、矛盾和冲突,下面将从生产、交换、利润和社会矛盾等方面,详细论证资本主义从开始到消亡的过程。
首先,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
资本主义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末期,当时农民日渐富足,他们憧憬着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富。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逐渐兴盛,商品所有者开始将盈余资本投入到生产上,形成了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开始。
其次,资本主义通过交换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商品通过市场的交换实现价值的实现和转化。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组织生产,生产出具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其卖给消费者获取利润。
资本家通过不断扩大交换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然而,这种利润追逐的竞争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种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首先是资本和劳动的矛盾。
资本家为了提高利润,往往会压低工人的工资,使工人处于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这导致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
工人阶级的团结和组织使他们有能力争取自己的权益,并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资本主义还存在着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矛盾。
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扩大市场份额,资本家们必须不断创新和降低成本。
这导致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一小部分富有的资本家掌握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财富,而大多数的小资本家则被逐渐淘汰和边缘化。
这种不平等和集中的趋势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此外,资本主义还存在着生产力的矛盾。
资本主义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推动生产的发展。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场的需求会受到限制,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显现。
这导致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暴露无疑。
最后,资本主义的消亡可以追溯到这些矛盾的爆发和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可编辑ppt
10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正比关系)
(2)资本的有机构成;(部门整体来说,相反方向变化, 对单个资本来说,则相同方向变化。)
例如:计算预付资本C一定,m’=100%且不变的情况 下,c:v=4:1和c:v=1:1时p’的变化 (3)资本的周转速度;(正比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可编辑ppt
1
资本主义生产的 总过程
本部分是从现象层次研究资本和剩 余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
(1)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2)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借贷资本和利息; (4)农业资本和地租; 从而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的实质。
可编辑ppt
2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5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润与剩余价值是用不同概念反映同一个
价值实体。 剩余价值的概念反映出这一价值实体源于
工人的剩余劳动; 利润的形态上同一价值实体表现为全部预
付资本的产物。 剩余价值是揭示本质的范畴,利润是掩盖
本质,形成假象的范畴。
可编辑ppt
6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可编辑ppt
4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在资本家的观念中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剩余价 值的源泉。
当从观念上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 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商品的价值 就进一步转化为:
w = k + p (“p”代表利润)
可编辑ppt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种基于私有资本和市场经济的生产模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是私人所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涵盖了商品生产、货币循环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商品生产。
商品是由人们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物质产品或劳务服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者通过生产商品来获取利润。
因为商品需要交换,资本家们会根据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来决定生产什么样的商品,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企业首先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使用这些生产要素生产商品。
其次,货币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货币在交换中发挥了媒介的作用,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捷。
资本家们首先使用货币购买生产要素,然后再将生产出来的商品出售,并通过交换来获取利润。
货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流通,并且不断地循环。
货币的流通速度决定了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规模。
最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其工资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资本家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中所获取的利润。
资本家通过组织和管理生产过程,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不平等的根源。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由于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资本家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对环境的影响。
这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财富不平等问题也备受争议。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来获取利润,并且财富集中在少数群体手中,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另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还面临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体系的固有特征。
这些危机给经济体系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荡和痛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替代理论和实践模式。
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以追求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社会
主义 社会
资本 主义 社会 封建
社会 奴隶
社会 原始
人类社会至今经历 的社会形态
社会
❖ 马克思指出:“资 本主义社会的经济 结构是从封建社会 的经济结构中产生 的。后者的解体使 前者的要素得到解 放。”
❖资本原始积累在西欧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 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
总结: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资产阶 级运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 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 累的历史过程,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前史。
❖ 思考题: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美 国西部牛仔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另:剥削国内人民
❖ 通过国债制度、课税 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 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 削。
❖3、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
❖作用: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缩短了封 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原因:满足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所需要的条件: ❖一是有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二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 大量货币财富。
尖锐,封建统治已被农民战争 严重动摇的情况下,新兴资产 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和其他城乡 劳动者的力量,通过暴力手段, 展开夺权斗争。17世纪中期和 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 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
法 国 和 英 国 的
复辟和反复辟的长期斗争,建
资
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
产
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
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
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Fra bibliotek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
第2章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商品流通以消费为目的,所以等值是正常 的 资本流通纯粹是为了获取价值,等值地获 取价值没有意义,只有加上增殖额才有意 义,所以资本运动的目的就是价值的增殖。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等价交换的商品体系中,资本的增殖额 是从何而来呢?
(1)资本的增殖额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2)资本的增值额的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若离 开流通环节,他只同自己的商品有关系。
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 高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 在生活资料的价值中包括生产资 料转移的价值,这些生活资料部 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也会降 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 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 劳动时间的结果。 (注意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超 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到各个企业之间的 竞争即超额剩余价值的消失――再到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的形成即必要劳动时间的缩 短 、 劳动力价值的完全下降)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 生产。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的 再生产。
(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资本 资本积累即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只要存在,它一定会寻求积累不断 的扩大资本和资本生产。 (1)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有追求自身 膨胀的冲动。(内在冲动) (2)竞争使然,不积累容易被淘汰。 (外在压力)
2、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方法 第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6小时 6小时 3小时
政治经济学-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图表)级差地租产生情况: 土地 投入 平均 产量 等级 资本 利润 优等地 100 20 6 追100 20 6 中等地 100 20 5 追100 20 5 劣等地 100 20 4 追100 20 4
1、利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支付给借 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借贷资本 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利息率: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 的比率。即:利息率 = 利息/借贷资本 3、影响利息率的因素: 第一,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第二,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第三,习惯和法律传统(借贷资本供求平衡状况 下)。 4、利息率趋向下降的原因: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利润率(P’):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 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P’ = m/C 2、m’与P’的区别与联系: (1)两者的区别: A、两者的含义不同(前已表述) B、两者的数量不同:m’永远大于P’ C、两者反映的关系不同:m’反映的是资 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程度(或反映的是实际使 用的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P’反映的是预付 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P′、 、 产 格 形 过 P 生 价 的 成 程 生 产 资 本 m’ m(P) 部 门 食 品 70C+30V 100% 30 工 业 纺 织 80C+20V 100% 20 工 业 机 械 90C+10V 100% 10 工 业 合 计 240C+60V 60
商 品 P’ 价 值
P′
生 产 生 价 与 值 差 产 格 价 之 P 价 格 差 P 与m之 120 120 120 360 -10 0 +10 0
4、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 要意义
从理论上看,揭示了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内 在联系,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获得等 量利润之间形式上的矛盾。 从实践上看,它揭示了: (1)工人不仅直接受到本企业或本部门资本 家的剥削,而且受到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 (2)各个资本家在瓜分利润的过程中存在你 死我活的斗争,但在剥削工人阶级方面都是和 衷共济的兄弟; (3)无产阶级要求得到自身的解放,就必须 联合起来推翻联合起来的资产阶级。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先后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历史阶段一、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17世纪中叶,以商业资本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确立,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迅速发展,西欧各国纷纷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到18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它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奉行自由竞争学说,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全面建立并发展起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顶点。
与此相适应,在政治思想上,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等级制度、行会制度,主张“自由”、“平等”和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倡导经济上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不受任何约束,主张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竞争一方面迫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客观上促进科技和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
同时还使各国强烈地进行殖民战争,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自由竞争的结果,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必然引起生产的大规模集中,当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垄断的产生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被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所取代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继续发展和扩大,它使资本主义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
巨大的垄断组织都是采用科学方法组织起来并以科学方法加以管理的。
在很大的范围内用有计划的生产代替“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使生产的社会化大大提高,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日益扩大,使孕育着的经济危机日趋成熟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结果是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各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剥削本国人民,而且通过殖民扩张,把他们的统治带到全世界,造成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尖锐矛盾。
资本论考试题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思考题:1.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3.《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4.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
5.《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因素的理论。
6.《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
7.《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理论。
8.《资本论》中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理论。
9.《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论述的。
10.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1.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货比之谜的?12.《资本论》中关于货比的职能及货比的流通规律。
13.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14.《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15.《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两种基本方法。
16.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7.试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18.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如何?你是如何评述的?19.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什么启示?论述题2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整体理解或解读《资本论》”命题的认识。
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创作背景:(1)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空前发展。
(2)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暴露出巨大的社会矛盾,每隔若干年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3)工人阶级日益成熟,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4)革命运动呼唤革命理论,《资本论》应运而生。
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工人运动找到合法的理论指导。
过程:从马克思本人来说,1843-1883年四十年间来对资本论进行创作,个人完成一二三卷以及第一卷的校对及出版,二三卷校对出版由恩格斯完成,分别在1885年、1904年出版,第四卷委托考斯基完成。
(1)马克思在大学期间(1835-1841年)学的是法律,后来又致力于研究历史和哲学。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ppt70张)
重点句子阅读
“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 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 商品使资本家本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 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商品使资本家耗费的东西和商品的生产本身耗 费的东西,无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商品价值 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部分,不需要资本家耗费什 么,因为它耗费的只是工人的无酬劳动。对资本 家来说,商品的成本价格必然表现为商品本身的 实际费用。 ”(P30)
(2)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因 此资本家出售商品的最低价格必须高于成本价格。 由于成本价格和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因此 资本家出售商品时,其价格可以是成本价格加其 中的1%-100%的利润。如某商品价值为100元, 其中成本价格为80元,利润为20元,该商品在市 场上的出售价格可以表现为81-100元。 (3)如果商品价值中的生产成本比重低、利润比 重高,资本家在竞争中就会拥有更大的价格竞争 优势。如某资本家生产的商品价值为100元,其中 的成本价格为60元,该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 可以表现为61-100元。
(二)利润率:资本运动的驱动力 (第2-7章)
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 但是,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却在质和量上发生了差别。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 m/v。 利润率则不同,它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 P’=m/c+v。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量上的区别: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 值率。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质上的区别: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只 表示资本家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并且由于利润率总是 低于剩余价值率,这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掩盖 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上)第一章成本价格与利润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
这不仅能够讲明日常的竞争现象,例如某些低价出售的情形,某些产业部门的商品价格异常低廉的现象等等。
我们下面将会看到,政治经济学迄今没有理解的关于资本主义竞争的差不多规律,即调节一般利润率和由它决定的所谓生产价格的规律,也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和商品成本价格之间的这种差不之上的,建立在由此引起的商品低于价值出售也能获得利润如此一种可能性之上的。
第二章利润率资本家究竟是为了从可变资本取得利润才预付不变资本,依旧为了使不变资本增殖才预付可变资本;他究竟是为了使机器和原料有更大的价值才把货币用在工资上,依旧为了对劳动进行剥削才把货币预付在机器和原料上;不管人们如何样看,对资本家来讲,差不多上无关紧要的。
尽管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制造剩余价值,但它只有在另一些部分,即劳动的生产条件也被预付的情况下,才会制造出剩余价值。
因为资本家只有预付不变资本才能对劳动进行剥削,因为他只有预付可变资本才能使不变资本增殖,因此在他的心目中,这两种资本就完全混同在一起了。
而且,因为他实际获利的程度不是决定于利润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而是决定于利润和总资本的比率,即不是决定于剩余价值率,而是决定于利润率,因此情形就更是如此。
我们将会看到,利润率能够不变,然而它能够表示不同的剩余价值率。
商品包含的价值,等于制造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刻,那个劳动的总和则由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构成。
而对资本家来讲,商品成本只由他所支付的物化在商品中的那部分劳动构成。
商品包含的剩余劳动不需要资本家耗费什么东西,尽管它同有酬劳动一样,需要工人付出劳动,同时它同有酬劳动一样制造价值,作为价值形成要素加入商品。
资本家的利润是如此来的:他能够出售他没有支付分文的某种东西。
剩余价值或利润,恰恰确实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或者讲,确实是商品包含的劳动总额超过它包含的有酬劳动额的余额。
因此,不管剩余价值来自何处,它总是一个超过全部预付资本的余额。
因此,那个余额和总资本会保持一个比率,那个比率能够用分数m/C来表示,其中C表示总资本。
如此,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与剩余价值率m/v不同的利润率m/C=m/(c+v)。
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作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利润率。
这是同一个量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由于计算的标准不同,它们表示同一个量的不同的比率或关系。
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
实际上,利润率从历史上讲也是动身点。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相对地讲是看不见的东西,是要通过研究加以揭示的本质的东西。
利润率,从而剩余价值的形式即利润,却会在现象的表面上显示出来。
至于单个资本家,那末专门清晰,他唯一关怀的,是剩余价值即他出售自己的商品时所得到的价值余额和生产商品时所预付的总资本的比率。
而对那个余额和资本的各个专门组成部分的特定关系以及那个余额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不仅不关怀,而且掩盖那个特定关系和这种内在联系,正是他的利益所在。
尽管商品价值超过它的成本价格的余额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但它只是在流通过程中才得到实现。
由于那个余额在现实中、在竞争中、在现实市场上是否实现,实现到什么强度,都要取决于市场的状况,因此那个余额更容易造成一种假象,仿佛它来自流通过程。
在那个地点没有必要讲明,假如一个商品高于或低于它的价值出售,那只是发生剩余价值的另一种分配;这种不同的分配,即在不同个人之间分割剩余价值的比率的变更,既丝毫可不能改变。
剩余价值的大小,也丝毫可不能改变剩余价值的性质。
在实际流通过程中,不仅发生着我们在第二卷差不多考察过的各种转化,而且这些转化还同现实的竞争,同商品高于或低于它的价值的买和卖结合在一起,以致对单个资本家来讲,由他本人实现的剩余价值,既取决于对劳动的直接剥削,也取决于互相诈骗的行为。
由于资本的一切部分都同样表现为超额价值(利润)的源泉,资本关系也就奇妙化了。
只是,剩余价值借助利润率而转化为利润形式的方式,只是生产过程中差不多发生的主体和客体的颠倒的进一步进展。
我们差不多在生产过程中看到,劳动的全部主观生产力如何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一方面,价值,即支配着活劳动的过去劳动,人格化为资本家;另一方面,工人反而仅仅表现为物质劳动力,表现为商品。
从这种颠倒的关系动身,甚至在简单的生产关系内,也必定会产生出相应的颠倒的观念,即歪曲的意识,这种意识由于真正流通过程的各种转化和变形而进一步进展了。
我们研究李嘉图学派就会明白,把利润率的规律直接表现为剩余价值率的规律,或者相反,完全是一种荒谬的尝试。
在资本家的头脑中,这两个规律因此是没有区不的。
在m/C那个表现中,剩余价值是按照为生产它而预付的总资本的价值计算的,总资本在那个生产中一部分完全被消费掉,一部分只是被使用了。
实际上,m/C那个比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这确实是讲,按照剩余价值的概念上的、内在的联系和性质来讲,那个比率表示可变资本的变动量和全部预付资本量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不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从而在总资本价值(=c+v)和剩余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必定的关系。
假如剩余价值率已知,剩余价值量也已知,那末利润率所表示的,就只是它实际所指的东西,即剩余价值的另一种计算法,也确实是用总资本的价值计算,而不是用和劳动相交换的、直接产生出剩余价值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计算。
但在现实中(也确实是在现象世界中),情况正好相反。
剩余价值是已知的,然而是作为商品出售价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已知的;那个余额的来源依旧是奇妙的:是来自生产过程中对劳动的剥削,是来自流通过程中买者所受的欺诈,依旧同时来自这二者?其次,已知的,还有那个余额和总资本价值的比率即利润率。
用全部预付资本价值来计算出售价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是专门重要、专门自然的,因为总资本增殖的比率,或者讲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实际确实是如此找到的。
假如从那个利润率动身,那末就全然不可能推论出那个余额和在工资上支出的资本部分之间的任何专门关系。
利润率本身所表明的,不如讲是那个余额对同样大小的各个资本部分的同样的关系。
从这一观点动身,资本就全然没有显示出任何内在的区不,只有固定资本和流淌资本的区不显示出来。
而那个区不因此能够显示出来,也只是因为余额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第一,作为一个简单的量即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来计算。
在余额的这第一个形式上,全部流淌资本会加入成本价格,而固定资本中却只有损耗会加入成本价格。
第二,作为那个价值余额和预付资本总价值的比率来计算。
在那个地点,全部固定资本的价值和流淌资本的价值一样加入计算。
流淌资本在这两个场合都以同一方式加入计算;而固定资本在前一个场合,以一种和流淌资本不同的方式加入计算,在后一个场合,却以相同的方式加入计算。
因此,流淌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区不在那个地点就不能不认为是唯一的区不了。
因此,当那个余额从利润率中,用黑格尔的语言来讲,再反映自身时,或者换句话讲,当那个余额通过利润率进一步表示出自己的特征时,它就表现为资本在每年或在一定流通期间内所制造的、超过资本本身价值的一个余额。
因此,尽管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不同,而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同时数量上也相等,然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在那个形式中,剩余价值的起源和它存在的秘密被掩盖了,被抹杀了。
实际上,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只有通过分析才能使剩余价值从利润中脱壳而出。
在剩余价值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资本和利润的关系中,也确实是在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时,剩余价值一方面表现为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的、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个通过它对总资本的关系获得进一步规定的余额——的关系中,资本表现为一种对自身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资本作为原有的价值额,同它自身制造的新价值相区不。
在这一篇中,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是不同的;相反地,利润和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同一个数量,只是形式不同。
在下一篇我们会看到,外表化的过程将进一步进展,同时利润在数量上也将表现为一个和剩余价值不同的量。
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阻碍缩短生产时刻的要紧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确实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工业进步。
假如这可不能同时由于添置昂贵的机器等等而引起总投资的大大增加,从而不引起按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的降低,那末利润率就必定会提高。
全世界商业的周转时刻,都差不多按相同的程度缩短,参加世界商业的资本的活动能力,差不多增加到两倍或三倍多。
不用讲,这可不能不对利润率发生阻碍。
要把总资本的周转对利润率的阻碍纯粹地表示出来,我们就必须假定,互相比较的两个资本的其他一切条件是相等的。
因此,除了要假定剩余价值率和工作日相等,还特不要假定资本的百分比构成相等。
在资本百分比构成相等,剩余价值率相等,工作日相等的时候,两个资本的利润率和它们的周转时刻成反比。
假如在互相比较的两种情况中,资本构成不相等,或剩余价值率不相等,或工作日不相等,或工资不相等,那因此会造成利润率的进一步的差不,周转时刻的缩短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对利润的生产的直接阻碍,在于使可变资本部分由此提高效率。
不言而喻,利润率的公式p'=m'v/C=m'v/(c+v),只有在分子中的v和分母中的v是同一个东西的时候,才是正确的。
在分母中,v是总资本中平均作为可变资本用于工资的整个部分。
在分子中,v首先只是由下面的事实规定的:它曾经生产并占有一定量的剩余价值m;而剩余价值和v的比率m/v,确实是剩余价值率m'。
只是通过如此的途径,p'=m/(c+v)那个方程式才转化为另一个方程式p'=m'v/(c+v)。
现在,分子中的v要进一步加以规定:它必须和分母中的v,也确实是和资本C中的整个可变部分相等。
要使年利润率的公式完全正确,我们必须用年剩余价值率代替简单的剩余价值率,即用M'或m'n代替m'。
换句话讲,我们必须让剩余价值率m'——或者让C中所含的可变资本部分v——乘以那个可变资本在一年内周转的次数n,由此就得到p'=m'nv/C。
这确实是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
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第八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不在前一篇中差不多指出,在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时,利润率会随着不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变化以及资本周转时刻的变化而变化。
由此自然能够得出结论讲,假如其他条件不变,不同生产部门所使用的资本的周转时刻不同,或者这些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价值比率不同,那末,同时并存的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就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