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语文初三上册《怀疑与学问》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精选范文三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精选范文三篇推荐文章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优秀范文3篇热度:初中上册九年级语文《我看》精选教案范文3篇热度: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3篇热度: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精品教案范文3篇热度: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3篇热度: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精选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怀疑与学问》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一. 教材分析《怀疑与学问》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主要论述了怀疑对于学问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说明怀疑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
文章思路清晰,论述有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怀疑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认识到怀疑对于学问的重要性。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中对于怀疑的深入阐述。
2.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怀疑精神,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怀疑精神展开讨论。
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怀疑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论证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怀疑是学问的动力?2.呈现(15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操练(20分钟)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你认为怀疑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将怀疑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拓展(10分钟)提供一些与怀疑精神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怀疑价值的理解。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怀疑精神在学问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课后自主完成)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怀疑精神的作文。
8.板书(课后整理)观点:怀疑是学问的动力论证:实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时间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一. 教材分析《怀疑与学问》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述了怀疑的重要性以及怀疑对学问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怀疑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议论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怀疑的精神和运用怀疑的方法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体会怀疑的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学会怀疑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怀疑精神,培养探究问题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难点:怀疑的方法和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怀疑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提出疑问。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怀疑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的收集。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学问?学问的重要性在哪里?引出本文的主题——怀疑与学问。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质疑,尝试运用怀疑的方法。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帮助学生巩固怀疑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如:怀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处理怀疑与信任的关系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怀疑的精神和作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标】 1.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递进式结构进⾏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故事导⼊ 有⼀只鹅,在很⼩的时候就被主⼈放到⼀个⼤肚长颈的瓶⼦中养着。
鹅的⾝⼦窝在瓶⼦的肚⼦⾥,脖⼦刚好能伸到瓶⼝之外。
每天主⼈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养尊处优很快就长⼤了。
当鹅的⾝⼦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从瓶⼦⾥被拿出来的时候,⽤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分离? 请⼤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分离。
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的疑问? ⼆、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
1920年毕业北京⼤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
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探究课⽂,明确结构 1.通读课⽂,提取本⽂的中⼼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家找找看,课⽂哪⼀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 明确: 怀疑是从消极⽅⾯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组合作完成,找出本⽂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明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定有许多⼝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
3.品味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特点,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能分析其作用。
(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1)理解怀疑精神在治学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2)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怀疑精神。
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二、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1949 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主要作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 2011 年版)。
1922 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
在 1923 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
1926 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 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文章所用的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
2.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联系实际进行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1.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引入作者课前猜一位人物。
屏幕上有三张翻翻卡,请一位同学上来一张一张翻开卡片,看哪位同学能根据最少的信息猜出这个人物。
设置翻翻卡,请学生上台翻卡并猜人名。
PPT:“古史辨”学派创始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字铭坚。
(明确:顾颉刚。
)顾颉刚作为史学家,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
作为一名具有开创性的学者,他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古典学界的巨大存在。
今天,我们将通过他的《怀疑与学问》探究先生的治学精神,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二、梳理文本,抓议论文脉师:接触议论文时,我们要先关注它的标题。
议论文的标题啊,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类:PPT:论点型:题目就是议论文的观点、主张、论点。
论题型:题目是议论文要议论的话题,但没有观点。
问题型:题目只提出一个问题,它既不是议论文的论点,也不是要议论的话题。
师:这一单元有四篇议论文,我们可以依据上面的概念对这四个标题进行分类。
PPT:《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生尝试回答。
)这个单元出现的四篇议论文标题的论点并不明晰,但它们却告诉了我们文章要议论的范围。
面对这样的标题,我们要学会带着思考进入文本,通过这种方法来发现文章的论证线索。
问:围绕《怀疑与学问》这一论题,我们能对此产生哪些思考呢?预设:“怀疑”和“学问”是什么关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怀疑”对“学问”有什么作用呢?师:标题就像是议论文的向导,告诉我们在阅读议论性文字的时候沿着哪个方向进发。
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进入到文本。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3篇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一个人总是希望学有所成,但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后做学问很有意义。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1.譬.如(pì) 程颐.(yí) 虚妄.(wànɡ)塾.师(shú) 盲.从(mánɡ) 墨.守(mò)停滞.(zhì) 步骤.(zhòu)2.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篇文章有六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第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2023最新-《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9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是壶知道美丽的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怀疑与学问》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怀疑与学问》的主旨,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学习议论文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和学术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培养他们怀疑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教学重点:顾颉刚在文章中对怀疑精神的阐述及其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学生对怀疑精神的认识和在学术探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和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将怀疑精神与创新思维和学术诚信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顾颉刚: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怀疑精神的倡导著称。
教学准备:《怀疑与学问》课文PPT课件,包含顾颉刚的生平简介、《怀疑与学问》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学术背景。
与怀疑精神和学术研究相关的案例资料、图片或视频。
学生作业本、笔、案例分析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怀疑与学问”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怀疑精神和学术研究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怀疑精神在学术领域的重要性。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怀疑与学问》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顾颉刚的生平和《怀疑与学问》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顾颉刚对怀疑精神的阐述。
深入探讨(15分钟)1. 怀疑精神:分析怀疑精神的内涵和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如何促进知识的发现和创新。
2. 学术诚信:讨论怀疑精神与学术诚信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学术探究中坚持诚信原则。
互动活动(20分钟)1. 案例分析: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分析与怀疑精神和学术研究相关的案例,探讨案例中的成功要素和失败教训。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过渡句的作用,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2.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培养创造性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讲述“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故事:从前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水井,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管供水的事儿。
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水井,他便高兴地对别人说:“我家里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了他的话,就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国君派人去问情况。
丁家的人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呀。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说明了不要轻信传闻,要经过思考和辨别。
)3.教师总结:正如这个故事所告诉我们的,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怀疑精神,不能轻信传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的。
(二)作者简介顾颉刚(1896 - 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
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三)预习检查1.字音凶险(xiōng xiǎn)视察(shì chá)轻信(qīng xìn)虚妄(xū wàng)盲从(máng cóng)折扣(zhé kòu)流俗(liú sú)墨守(mò shǒu)停滞(tíng zhì)不攻自破(bù gōng zì pò)2.词语解释虚妄(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荒诞无稽的。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怀疑与学问》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2.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导入语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跟着顾颉刚先生探讨“怀疑"与“学问”的关系2.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怀疑”相伴,这促使他最终成为一代史学大师。
个人著作主要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史林杂识初编》《尚书通检》《中国当代史学》《顾颉刚读书笔记》《国史讲话》等3.文体解读议论文的标题有三种类型:论点型,就是题目就是议论文的观点,主张;论题型,就是题目是议论文要议论的话题,但没有观点;问题型,就是题目只提出一个问题,它既不是议论文的论点,也不是要议论的话题《怀疑与学问》是论题型标题的议论文。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1.本文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1、2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顾“在可疑面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预设: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
道理论证,既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同时充当论据,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明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梳理文章结构。
1—2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3—5自然段论述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九上《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标题和过渡句,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文章结构。
2.运用替换的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标题和过渡句,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文章结构。
三、教学难点:自主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多角度思考,替换得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探究法、替换法、小组讨论法第五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带有思辨色彩,且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分别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
这也是第二单元议论性文章的延伸和深化。
通过学习,培养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学习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了解驳论的特点,理解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
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严谨、准确、具有逻辑力量的语言特点。
《怀疑与学问》解析人文主题: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体会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对学问的重要意义。
语文要素: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落要点的方法,把握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同学们,本单元是议论文单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这篇文章我们将尝试采用“替换”的方法来学习,将“替换”进行到底。
那么我们将做哪些替换呢?替换这种方法对于理解文章有什么帮助呢?板书课题:怀疑与学问【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议论文教学。
替换标题教师语言:读一篇文章时,我们首先会关注文章的标题,那我们就从标题入手,尝试替换。
学生活动:浏览文章、思考、回答。
19怀疑与学问(新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19 怀疑与学问(新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主要内容为“怀疑与学问”。
这是一篇关于学术研究的文章,通过对怀疑和学问之间关系的探讨,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1. 语言运用: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3. 文化意识:通过学习文章,使学生了解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学术素养。
4. 审美情趣:通过欣赏文章的语言和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教师应强调怀疑是学问的基石,学问需要建立在怀疑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论证和例证来阐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通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 理解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学生可能会对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感到困惑,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关系,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和分析所学知识。
-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学生可能会对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可能会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感到困难,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较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下面这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怀疑与学问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怀疑,什么是学问。
2.学会使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澄清思路,正确判断。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分析短文内容,理解文章作者的意图。
2.如何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判断。
3.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好素材。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案例教学法3.讨论式教学法4.问题导向教学法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问题,如:喝多了酒,不剪指甲,用不干净的勺子吃饭等等这些行为,你们觉得有哪些危害或者后果?如何避免这些问题?2.预习环节学生在课前预习有关怀疑和学问的内容,根据课本上的话题卡片开展讨论,例如:怀疑和学问让我进步,怀疑和学问的区别,怀疑和学问的意义等。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献上自己的理由。
3.阅读环节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不同的文章,如《怀疑与学问》。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阅读文章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短文作者的意图,知道怀疑和学问的区别及意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并且理解、分析、归纳和表述出正当的看法。
4.讲解环节教师对文章进行逻辑分析,让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和逻辑上理解怀疑和学问的区别和意义。
5.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表述自己的意见,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从彼此的意见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6.练习环节教师布置有关怀疑和学问的练习并进行评分,以检验学生对怀疑和学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出题,让学生写一篇文章,讲述在生活中如何怀疑和学问可以让自己进步和成长。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2.教师对于学生的书面表达的评估,如对于学生写的文章进行评分;3.教师对于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以及自主学习中表现出的探究精神进行评估;4.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讨论,加强学生思维运用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此其中进行观察鉴定。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教案第五单元第19课《怀疑与学问》(第2课时)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
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二、合作探究(一)研读第5段1.怀疑有哪几个步骤?几个步骤能否调换?明确:“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
不能调换,因为三者具有认识事物的先后关系。
2.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好处?明确:(1)正反对比论证:“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2)道理论证: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不仅证明了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的重要性,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二)研读第6段1.第2—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明确:第2—5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2、3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4、5句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2.第6—10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明确:这五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
第7—10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和大哲学家笛卡儿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全段论点。
3.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明确:不能。
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
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
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3.第12、13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明确:第12句从正面论述,第13句从反面论述。
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怀疑与学问》名师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怀疑与学问》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也是一篇具有思辩性质的议论文。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展开讨论,并探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
一、文章简介《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是一篇发人深省、充满思辨色彩的议论文。
作者以质疑和怀疑的态度,剖析了人们在学习和思考问题时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品质——怀疑精神。
他认为,怀疑精神是推动人们思辨和创造的源泉,也是诱发人们追求真理和知识的火种。
文章通过对“学问”这个概念的思考和解剖,试图告诉读者,仅仅依靠传授知识或者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质疑和怀疑的品质,才能够真正地学有所获。
二、教学目标针对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主旨:通过阅读,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分析作者写作手法:学生需要能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采用的写作手法、逻辑结构和思辨方式,并从中获得思考的启示。
3、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质疑和反思,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拓展知识面: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学问的内涵和意义,并对怀疑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课前导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
例如:你们认为“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怀疑和学问的原始意义是什么?我们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时候,需要怎样的思维品质?2、整体阅读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大意和主旨,并注重发现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和逻辑结构。
3、细节理解通过具体细节所表达的含义,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文章的意义。
例如:对“学问”一词的解读;对“怀疑”一词的解读;对“知识”、“思辨”等概念的探究。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教案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教案设计这是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教案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
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
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
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1。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
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1。
重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
难点: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四、教学环节设计意图一、导语设计: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目的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1。
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作者资料,说不全由其他人来补充。
这也是对预习内容的检查)2。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示:按照写了些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去阅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并提出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
一、新课导入
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
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4、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三、师生探究
1、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
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
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本
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著有《汉代学术史
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3、读准字音
程颐yí 张载zài 虚妄wàng 停滞zhì 凶险xiǎn 视察chá 轻qīng信盲máng 从折zhé 扣流俗sú
墨mò守譬pì如怀疑yí 塾shú师辩biàn论
顾颉jié刚不攻gōng自破腐草为萤yín g
4、学习词语
凶险xiōngxiǎn狠毒奸险;危险可怕; 凶狠险恶。
视察shì chá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
轻信qīng xìn轻率地相信。
1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máng cóng盲目地附合随从。
折扣zhé kòu买卖货物是,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
流俗liú sú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墨守mò shǒu为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tíngzhì停下,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堵车。
不攻自破bù gōng zì pò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
形容情节、论点虚谬,
经不起反驳、攻击。
譬如pì rú 例如。
辨伪去妄biàn wěi qù wàng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5、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一)
1、第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2、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
比喻论证?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
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
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明确:【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
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
“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1】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
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
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
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4段,又写第
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6、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道理论证(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7、第6段课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论述了什么分论点?
【1】承上启下。
【2】归结了第3、4、5段课文分论点后,提出第6
段课文的分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
基本条件。
五、自主学习(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步骤。
分论点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哪些?
【1】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
(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3)听说“腐草为萤”;
(4)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疑”—张载
(3)“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六、巩固练习
1、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
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1】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
【2】怀疑精神是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
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
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
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不绝对。
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
精神,他也成不了学问家。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
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顺序不能调整。
因为,这四个“常常……”是“一切学问家”
对“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
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
特点。
3、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
的名言警句。
【1】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
洛夫)
【2】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
(杜甫)
【3】应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
多,知道一切。
(高尔基)
【4】学贵精不贵博。
(戴震)
七、归纳主题
这篇议论文论述了怎样做学问。
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
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
八、写作特色
1、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鞭辟入里,令人信服;
5
2、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3、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九、阅读感悟
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和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净化自我、感悟人生、丰富知识、提高修养的至善秘籍。
只要我们敢于怀疑这些圣贤和经典,只要我们去研究揣摩,就
一定会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