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教案

合集下载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锻炼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

2. 学习《沂蒙山小调》的歌词、旋律和节奏。

3. 分析《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结构,掌握基本的音乐术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沂蒙山小调》的歌词、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2. 难点:《沂蒙山小调》的音准、节奏和音乐表现力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

2. 采用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 采用练习法,分组练习、个人展示,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4.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沂蒙山小调》的歌词、旋律、节奏和音乐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术语。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沂蒙山小调》,学生跟随模仿。

4. 练习:分组练习、个人展示,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演唱中的问题。

5. 互动: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课堂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7.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教学。

(后续章节待补充)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课堂讨论、练习和互动。

2. 评价学生对《沂蒙山小调》的歌词、旋律、节奏和音乐结构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包括音准、音色和情感表达。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乐谱:《沂蒙山小调》的乐谱或相关教学材料。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沂蒙山小调》的音频文件或唱片。

3. 教学音频:用于示范演唱和辅助学生练习。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歌曲《沂蒙山小调》的背景介绍。

2. 歌曲的旋律分析。

3. 歌曲的歌词解释。

4. 歌曲的演唱技巧。

5. 歌曲的演奏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沂蒙山小调》的演唱和演奏。

2. 教学难点: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旋律和歌词。

2. 采用示范法,示范演唱和演奏技巧。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演唱和演奏。

4. 采用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背景。

2. 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歌词含义。

3. 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沂蒙山小调》,学生跟随演唱。

4. 示范演奏:教师示范演奏《沂蒙山小调》,学生跟随演奏。

5. 练习:让学生单独演唱和演奏,教师指导并进行纠正。

6.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歌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演唱和演奏中的表现,包括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对歌曲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图、歌词、背景介绍等。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示范演奏。

3. 乐器:吉他、钢琴等,用于示范演奏。

4. 乐谱:《沂蒙山小调》的乐谱,供学生练习演唱和演奏。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歌曲背景,分析歌曲旋律和歌词。

2. 第二课时:示范演唱和演奏,学生跟随练习。

3. 第三课时: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和分享学习心得。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第一篇: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小调集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唱《沂蒙山小调》,复习巩固“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学习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形象,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良好的气息控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

3、聆听试唱《龙船调》,体验感受各地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4、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对“鱼咬尾”知识的掌握。

2、一字多音的唱法及气息的运用。

3、《龙船调》中衬词的运用。

三、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创作于1940年10月,是一首山东民歌。

词作者是阮若珊,曲作者是李林。

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有歌唱性。

如今,《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沂蒙山也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

歌曲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

歌词通俗、洗练,以浅显质朴的词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的场面。

四、教学过程1、复习(1)复习民歌体裁:什么是小调?小调有什么特点?(2)复唱上节课所学的《无锡景》,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唱出江南小调的2、新课讲授这学期,我们学习的《青春舞曲》中出现了一种创作手法,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鱼咬尾。

提问学生什么是“鱼咬尾”。

本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也出现了“鱼咬尾”创作手法的小调歌曲《沂蒙山小调》。

3、教师介绍歌曲背景沂蒙山指的是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

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因为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

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曾经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

八年级音乐上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音乐上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新人教版

教案:八年级音乐上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地位及地域特色。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掌握歌曲的基本技巧和表演方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学会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旋律及换气技巧。

第三章: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沂蒙山小调》乐谱、音响设备、教学多媒体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歌曲,了解歌曲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讲解:教师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地位及地域特色。

3. 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节奏、旋律及换气技巧。

4. 练习: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学生分组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评价:评价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音准、节奏、旋律及换气技巧掌握情况。

2. 课堂参与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学习态度。

3. 音乐审美评价:评价学生对《沂蒙山小调》的喜爱程度及音乐审美能力。

(后续章节待补充)第六章:教学拓展1. 对比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其他地区的山歌,分析《沂蒙山小调》的独特风格。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沂蒙山小调》为素材,进行音乐创作或改编。

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第七章: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演唱《沂蒙山小调》,加强音准、节奏、旋律及换气技巧的掌握。

2. 深入研究《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了解歌曲在历史、地域文化中的地位。

3. 家长参与评价:家长对孩子的音乐学习进行评价,并鼓励孩子在家进行音乐实践。

第八章:课程复习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沂蒙山小调》的歌曲演唱,巩固所学技巧。

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

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

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标1 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小调》,能进行实践性歌词创作及歌曲演唱方式的创编活动2 通过欣赏、学唱、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 通过体验音乐之类,让学生在讲情画意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演唱《沂蒙小调》学习难点歌曲创作“鱼咬尾”手法,艺术创编活动学习过程备注第一部分导我最近很喜欢听的一种歌曲,就是把新时代元素的融入到经典民歌中,体现了时代特征和人们的怀旧情结,也展示了新时代的歌曲特性。

如欣赏《浏阳河2018》,也算是老歌新唱。

你们还知道那些“老歌新唱”的歌曲?第二部分新教学1听新歌〈沂蒙小调〉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首经典东民歌《沂蒙小调》听说过沂蒙吗?直接播放并介绍字,歌曲循环播放,并在介绍完后直接聆听,让同学归纳旋律、歌词及歌曲风格的特点。

民歌特点口语化,方言化,简小易懂,结构简单。

2听伴奏曲子介绍“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听伴奏并找出相应的“鱼咬尾”3 跟琴唱旋律(采用趣味接唱法)一遍教师唱“啦”,学生接唱“鱼头”“鱼尾”部分的音符;二遍接长衬词“哎”;三遍口语化的“那个”“草地儿”“谷子儿”;(看同学们能不能接准衬词,调动兴趣)试唱“共产党”这一段,如何合理安排歌词。

4听完整范唱,并有感情的跟唱。

5教师提议,引导变化各段演唱方式,为后面的创编做个铺垫。

改唱〈沂蒙小调〉一段,正常;二段,跳跃式;三段,快速;四段,由慢渐快。

第三部分编创空间1要求同学可自选一段进行编创可改变个别音符;速度,节奏适当的改变;歌词,可歌唱家乡。

2可选出有代表性的创编进行试唱。

3前两名创编成功者有机会上选择视频之一。

(《本草纲目》周杰伦,《浏阳河2018》周笔畅,《又唱艳阳天》李晓杰《不变的情歌》黑龙,《新康定情歌》凤凰传奇)4总结复习完整,优美的演唱。

《沂蒙山小调》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沂蒙山小调》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演唱《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2. 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意义;3. 通过唱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沂蒙山小调》的歌词学唱;2. 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3. 分享《沂蒙山小调》的音乐视频;4. 学生分组演唱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家乡或者与家乡有关的事物。

然后,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沂蒙山小调》,并播放一段歌曲的音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唱歌词(20分钟)教师分段教唱歌词,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和音高。

在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音和情感的表达,并解释不熟悉的词汇和短语的意义。

3. 了解背景(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讲解《沂蒙山小调》是中国古代民歌,歌颂了沂蒙山区人民的坚强和不屈精神。

同时,讲解这首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创作和发展过程,在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4. 观看音乐视频(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沂蒙山小调》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首歌曲,并体验其中的情感和力量。

5. 分组演唱(25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歌词进行演唱。

同时,教师可以给予一些表演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声音、姿态和表情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可以进行评价和讨论,共同提高演唱的水平和效果。

四、教学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练习歌曲,准备下节课的小组演唱活动。

同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沂蒙山小调》的体会和感受的文章,字数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音乐、舞蹈或其他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沂蒙山小调》的理解和情感;2. 开展集体朗诵《沂蒙山小调》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3. 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沂蒙山的情况,并与学生一起研究沂蒙山的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及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通过聆听、演唱等方式,感受歌曲的旋律美、节奏美。

3、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演唱《沂蒙山小调》,并尝试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演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沂蒙山小调》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准确演唱。

2、教学难点(1)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通过演唱展现出来。

(2)引导学生在演唱中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气息控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乐谱五、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沂蒙山地区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当地的美丽景色。

(2)提问学生对沂蒙山地区的了解,引出《沂蒙山小调》。

2、知识讲解(1)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诞生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意义。

(2)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调式等。

3、聆听欣赏(1)播放《沂蒙山小调》的音频,让学生安静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氛围。

(2)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变化以及歌词表达的情感。

4、学唱歌曲(1)教师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正确的演唱方法和情感表达。

(2)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注意纠正音准、节奏等问题。

(3)让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强调声音的和谐统一和情感的投入。

5、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层次,如欢快、抒情等部分。

(2)指导学生在演唱中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音色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变化。

6、拓展与创新(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绎《沂蒙山小调》,如合唱、轮唱等。

(2)鼓励学生为歌曲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综合性的表演。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2)强调《沂蒙山小调》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演唱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和文化意义。

2.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介绍。

2. 歌曲的旋律分析,包括音阶、节奏、和声等方面。

3. 歌曲的歌词解释,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 教授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发音、呼吸、音准等方面。

5. 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沂蒙山小调》,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2. 难点:理解歌曲的艺术特色,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和音乐特点。

2. 示范法:通过演唱和示范,使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达。

3. 练习法:通过分组练习和合唱,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沂蒙山小调》乐谱、歌词和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设备:音响设备、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和文化意义。

3. 旋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特点,分析音阶、节奏、和声等方面。

4. 歌词解释:解读歌曲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5. 演唱技巧教学:教授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发音、呼吸、音准等方面。

七、课堂练习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歌曲的练习,相互交流和指导。

2. 合唱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演唱展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沂蒙山小调》。

歌曲以沂蒙山的美丽风光为背景,展现了山区人民的美好生活。

歌曲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沂蒙山的壮丽景色,第二部分则表达了山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沂蒙山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巧。

3.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以及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教学课件、音响设备。

2. 学具:乐谱、歌词卡片、三角板(用于打击节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沂蒙山的图片和视频为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沂蒙山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唱歌曲:(1)教授歌曲旋律:教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注意纠正音准和节奏。

(2)教授歌词: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习歌词,注意字的发音和咬字。

(3)结合旋律和歌词:教师指导学生将歌词与旋律相结合,熟练演唱歌曲。

3.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互相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4. 合唱展示:各组选出代表,进行合唱展示,评选出最佳演唱奖。

5. 打击节奏:教师教授三角板的打击节奏,学生跟随歌曲节奏进行打击。

6. 完整演唱:学生在打击节奏的伴奏下,完整演唱《沂蒙山小调》。

六、板书设计板书歌词《沂蒙山小调》,突出重点音符和节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沂蒙山小调》,并录制视频。

2. 作业答案:视频时长不限,要求歌曲演唱完整、音准准确、节奏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会了演唱《沂蒙山小调》,对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沂蒙山风光图片展,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沂蒙山美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八年级音乐上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音乐上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地域特色及音乐风格。

2. 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旋律、节奏和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音准、节奏的准确掌握,以及情感的融入。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沂蒙山小调》乐谱、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讲解: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地域特色及音乐风格。

3. 学唱: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沂蒙山小调》,注意音准、节奏的准确性。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问题进行纠正。

5. 展示:学生代表上台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沂蒙山小调》,加强音准、节奏的掌握。

2. 家长签字确认,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3. 教师通过家校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逐句教学法,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运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学生跟随模仿。

3. 运用分组练习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演唱技巧:评价学生在学唱过程中音准、节奏的掌握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山东民歌,让学生了解更多地域的音乐特色。

2. 组织学生进行民乐欣赏,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开展校园音乐比赛,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才华。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中班教案沂蒙山小调

中班教案沂蒙山小调

中班教案沂蒙山小调教案标题:中班教案沂蒙山小调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沂蒙山的特点,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3. 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步骤:1. 导入环节(10分钟)- 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幼儿观看一段关于沂蒙山的短视频,激发幼儿对沂蒙山的兴趣。

- 提问:教师提问幼儿对沂蒙山有什么了解,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 活动一:沂蒙山的特点(15分钟)- 观察练习:教师带领幼儿观察一幅沂蒙山的图片,引导幼儿描述图片中的景物特点。

- 分组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并记录沂蒙山的特点。

- 分享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3. 活动二:保护沂蒙山(15分钟)- 课堂讨论:教师向幼儿介绍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保护沂蒙山。

- 分组活动:将幼儿再次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制定保护沂蒙山的计划。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保护计划。

4. 活动三:沂蒙山小调(20分钟)- 制作手工乐器:教师向幼儿介绍沂蒙山的特色音乐,引导幼儿制作简单的手工乐器,如纸盘鼓、竹子哨等。

- 合奏表演: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演奏沂蒙山的小调,让幼儿体验音乐的魅力和团队合作的乐趣。

5. 总结反思(10分钟)- 回顾学习: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沂蒙山的特点和保护意义。

- 反思分享: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感受。

- 家庭延伸:教师向家长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保护环境。

教案评估:1. 教师观察幼儿在观察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沂蒙山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展示和讨论中,评估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合奏表演中,评估幼儿的音乐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案延伸:1. 家庭作业: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更多的手工乐器,创作沂蒙山的音乐小调。

2. 实地考察: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参观沂蒙山,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美丽与重要性。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内容表演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知识与技能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了解“鱼咬尾”。

3、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表演唱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阮若珊词,李林曲。

歌曲优美抒情、淳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

这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行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已传遍全国。

全曲为一段体结构,3/4与4/4的变拍子,含变宫的六声徽调式,具有严谨的旋律进行逻辑和方整性的曲体结构形态:四个乐句,每句两小节。

歌曲采用了汉族小调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各句基本上是前半句明显跳进、后半句曲折级进,旋律既有开朗、挺拔的性格,又有细致委婉的抒情咏叹。

四、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准确的掌握好小调的韵味,有感情的表演唱。

五、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鱼咬尾”,感受这首歌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并有感情地演唱好这首歌。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稳定学生情绪。

(二)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仔细聆听,请同学们想一下它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它的名字叫什么?生:山东沂蒙山小调师:沂蒙山小调是我们山东民歌的代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沂蒙山小调》。

师:说到沂蒙山,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的,沂蒙山不是一个特定的地区,它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位于山东中部,包括我们临沂的大部分地区,淄博南部地区等,也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那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红色旅游胜地吗?师: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对我国抗战的胜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一、教学目标11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沂蒙山小调》,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111 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112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节奏,准确演唱歌曲。

212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2 教学难点221 歌曲中装饰音和滑音的演唱技巧。

222 体会歌曲中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等知识,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了解。

32 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演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33 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节奏旋律。

3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沂蒙山地区的自然风光视频或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42 知识讲解421 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作者等相关知识。

422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特点。

43 学唱歌曲431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学生跟唱。

432 强调歌曲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如装饰音、滑音等的演唱方法。

433 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视指导。

44 歌曲处理441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如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等。

442 指导学生在演唱中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表情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45 拓展与延伸451 欣赏其他具有沂蒙山地区特色的音乐作品,如民间戏曲等,进一步感受当地的音乐文化。

452 鼓励学生尝试改编或创作与沂蒙山相关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6 总结46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462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五、教学资源5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音频和展示图片等教学资料。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歌曲的背景、结构、旋律等。

2.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沂蒙山区人民的生活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沂蒙山区的传统民歌,它反映了沂蒙山区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风貌。

2. 歌曲结构:《沂蒙山小调》的结构简单,旋律优美,富有沂蒙山区的特色。

3. 歌曲旋律: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旋律,学会演唱这首歌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歌曲知识和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旋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背景、结构和旋律特点。

2. 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反复演唱,直到熟练掌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背景和特点。

2. 讲解歌曲结构,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组成部分。

3. 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4.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交流。

5. 课堂展示,让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演唱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互动交流等。

2. 评价学生对《沂蒙山小调》歌曲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歌曲背景、结构、旋律等。

3. 评价学生的演唱技巧,包括音准、节奏、音色等。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其他沂蒙山区的民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沂蒙山区的文化考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沂蒙山区的历史文化。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沂蒙山小调》歌曲教材。

2. 音响设备:播放《沂蒙山小调》歌曲的音响设备。

3. 网络资源:查询沂蒙山区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中班沂蒙山小调教案

中班沂蒙山小调教案

中班沂蒙山小调教案篇一:沂蒙山小调教案教材分析:1歌曲创作背景: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

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

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

《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

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2歌曲基本结构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教学点:(1)《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山东民歌,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一段体。

民歌抒情极浓,特点是:每个乐句的尾音为中心作回返的拖腔,(如 2 1 2,1 6 1 , 6 5 6)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 21 6 5 。

这首歌是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为了把声音传远,有个长腔,前一句的尾音是后一句的始音,这种创作形式为“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

它类似于文学创作中“顶真”的修词方法。

如,李白的诗《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也随君渡湘水??”这种句头咬句尾的创作手法即是“鱼咬尾”。

这首歌教学后可引导学生复习曾经学过的《童谣》《小白菜》的结束音进行比较,虽然落音相同,但是音乐形象不同,可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在复习中自成体系。

为了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歌唱歌曲,要求学生课前上网、查书、问家长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歌乐曲学习有关的文化:例如: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的故事,改革开放后山东人民的生活状况,(可以请家住山东的同学说一说)了解山东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的特点。

这里体现校本教材的研究,整合各班级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

(2)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音乐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有气息支持的演唱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方法的共享。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的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学习中国民歌《沂蒙山小调》。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特点以及地域风格,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演唱《沂蒙山小调》,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2. 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特点以及地域风格,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准和节奏的掌握。

2. 重点:歌曲的旋律、歌词的记忆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乐谱、歌词、录音机、耳机。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沂蒙山小调》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歌曲背景: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起源、地域特点和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 分析歌曲结构: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使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框架。

4. 旋律练习:让学生跟唱歌曲旋律,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好音准和节奏。

5. 歌词学习:讲解歌词的含义,使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6. 完整演唱:让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 歌曲欣赏: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沂蒙山小调》,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歌曲名称《沂蒙山小调》。

2. 板书歌曲节奏、旋律、歌词等关键信息。

3. 板书歌曲背景和地域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沂蒙山小调》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这首歌曲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演出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歌曲背景的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沂蒙山小调》的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

这包括歌曲的起源、创作背景、地域特点以及歌曲背后的故事。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1 教学目标111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沂蒙山小调,把握其旋律和节奏特点。

112 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13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教学重难点121 教学重点1211 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节奏,做到准确演唱。

1212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特色。

122 教学难点1221 理解并运用歌曲中的装饰音和滑音,展现歌曲的韵味。

1222 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创新性的演绎。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11 讲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132 演示法1321 教师示范演唱沂蒙山小调,展示正确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133 练习法1331 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提高演唱水平。

134 讨论法1341 组织学生讨论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激发思维碰撞。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1411 播放一段沂蒙山地区的风光视频,营造氛围。

1412 提问学生对沂蒙山的印象,引出课题。

142 歌曲欣赏1421 播放沂蒙山小调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1422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歌词和情感表达。

143 歌曲学唱1431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学生跟唱。

1432 重点练习歌曲中的难点部分,如装饰音和滑音。

1433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

144 歌曲分析1441 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和歌词内涵。

1442 探讨歌曲所反映的沂蒙山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145 创新演绎1451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歌曲进行创新性的演绎,如加入舞蹈、乐器演奏等。

1452 各小组展示成果,互相评价。

146 课堂总结146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1462 强调沂蒙山小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15 教学资源151 沂蒙山小调的音频和视频资料。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二课《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二课《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沂蒙山小调》是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二课的教唱歌曲。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宛转悠扬的山东民歌,词作者阮若珊,曲作者李林,整首曲子是由四个乐句组成,一段体。

歌曲的特点:每个乐句的尾音都有一个甩腔,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减。

这是一首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为了把声音传远加了拖腔,前一句的尾音是后一句的始音,这种创作手法为“鱼咬尾”,这首歌曲的结构是较为典型的小调体,旋律舒展、流畅、热情奔放,颇有一点山歌风格,这样它的属性就有了两重性,因此它被视为山东民歌的代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唱歌上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节奏和节拍,由于刚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还未能适应新的上课模式,所以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感受音乐,使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初中阶段主要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主,让孩子们在学中乐、乐中学、本节的歌曲特点活泼、欢快、热情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能力目标:能用圆润的声音演唱出《沂蒙山小调》热情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

3、情感目标:了解感受中国的民歌文化,从而喜欢中国的民歌,爱唱中国的民歌,发扬传承中国民歌文化。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用优美、明亮的声音演唱出《沂蒙山小调》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

2、掌握“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六、教学方法:根据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激趣法、实践法、展示法、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营造轻松学习的氛围,给学生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从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大家想听吗?生:想师:仔细来聆听通过刚才的聆听有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是哪里的歌曲呢?生:沂蒙山师:你们从哪个地方听出来的呢?生:歌词,蒙山高、沂水长的得知沂蒙山。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沂蒙山小调》教案适用年级:小学音乐课堂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沂蒙山小调》的韵味。

2. 学会《沂蒙山小调》的歌词,并能用正确的音调演唱。

3.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学会《沂蒙山小调》的歌词。

2. 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节奏。

教学难点:1. 音准的掌握。

2. 歌曲中特殊的节奏和音符的处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沂蒙山小调》的歌谱、图片等。

2. 准备录音机或者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沂蒙山小调》的歌曲。

3. 准备歌词卡片,以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

2. 歌曲解析:教师讲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歌词含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 学习歌词: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学习歌词,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4. 练习演唱:学生跟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音准和节奏方面的错误。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沂蒙山小调》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演唱《沂蒙山小调》。

2. 深入学习旋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讲解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和音符。

3. 练习演奏:学生用乐器(如口琴、吉他等)伴奏演唱《沂蒙山小调》,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展示:学生分组演唱《沂蒙山小调》,展示学习成果。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沂蒙山小调》的传承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沂蒙山小调》,加强音准和节奏的掌握。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演唱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后练习的成果,测试音准、节奏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型;唱歌教案
一、教学课题;《沂蒙山小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学唱山东民歌,使学生感受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让学生能够把握歌曲的情感,以及有感情的正确演唱这首歌曲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入音乐实践活动。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首先引入,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我们上节学的山东民歌《。

》首先咱们先回顾一下!
(二)导入新课;1、首先拿些沂蒙山的图片及相关图片播放给学生。

2、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所知所闻的“山东”(山川地貌、风俗人情、文化艺术等)
3、播放沂蒙山小调给学生们!
(三)歌曲范唱;
1、谈话;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你们从中知道了那些关于歌曲的内容及情感呢!还有歌曲的写作方式。

(四)学唱新歌;
演唱时要注意的;注意归韵、衬词和托腔的表达;情感的表达等;
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练习,把旋律练习熟练!
3、把歌词加进去,进行教学!
4、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歌曲的出处和写作形式吗?
学生;。

师;对;大家说的都很正确,沂蒙山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二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上的白石屋村,由李林和阮若珊创作。

旋律跳跃、起伏、表现山区人民生活和平,美满,富足,采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表现的情感更加淋漓尽致。

师;给同学们讲解演唱时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进行重点训练和讲解!
(四)巩固新课;
1》做汉字接龙的游戏;例;大树——树木——木材——材料;等!首尾相接的文字交流,让学生们理解鱼咬尾的写作形式,然后进行旋律的接龙!
2》欣赏相关曲子;
柳琴曲《春到沂河》片段比较与《沂蒙山小调》音乐的联系,与区别!
3》创作联系;小组为单位,运用“鱼咬尾”知识方法进行简单创作!
《五》引出下节课;
请大家思考下,山东民哥还有那些呢!
生;《。


师;对;下节课咱们就学习《。


《六》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