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4篇汇总)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动能与动能定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教学过程
一、动能的表达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每一种力做功对应一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前几节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的基本内容。“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今天我们学习的动能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动能与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称
《动能与动能定理》
教材分析
动能定理是从能量角度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应是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清楚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不同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本节课的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课个老话题,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刻,提高课堂效率。“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有助于学生思维潜质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取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今后我会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发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翟羽佳
一、优点。
“探究型教学法”力图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智能的锻炼与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不足。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够完美,甚至是错误的。
如:学生不会从减小摩擦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放置打点计时器,有些学生受《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实验的影响,把打点计时器平放在桌面上:有些学生没有从稳定性的角度加以考虑,不是把打点计时器侧放在桌面上,而是用手。
但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付出过艰辛的劳动,所以同学们对整个过程十分熟悉,感到自然真切,对所得结论理解透彻,记忆持久,运用自如,尤其是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去探究新知。
其兴趣、注意力和科学态度就在无意识中得到增强。
三、今后教学设想。
当然,不是每节课都必这么做,教师应根据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若能每章安排一、二次“探究型教学课”引导学生去探索,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学习效果确有极大好处。
1。
《第八章 3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的观点,知道动能是描述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掌握动能定理,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观点,掌握动能定理。
2. 教学难点: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复杂的运动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器械,包括力学实验器械、计算机等。
2. 准备教学视频和例题,以便学生理解和应用动能和动能定理。
3. 设计教室练习题,供学生练习和稳固知识。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室教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高中物理课程《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包括理解动能的观点、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实验、讨论和总结五个环节。
1. 导入:起首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投掷飞镖、汽车启动等场景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出动能的观点。
2. 讲解:详细诠释动能的观点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与速度有关。
同时,介绍动能定理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3. 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干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能的观点。
实验器械包括小球、轨道等,通过控制小球的速度来测量小球的动能。
4. 讨论:针对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进行解题。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观点、计算方法和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大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同时,通过实验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观点和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观点,知道动能是描述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第八章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基本计算方法。
2. 理解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实验器材等。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准备相关案例和例题。
3. 安排教学活动:组织学生预习课文,进行小组讨论,进行实验操作等。
4. 安排家庭作业:布置与动能和动能定理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动能的概念,并了解动能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质量的物体在不同的速度下具有的动能,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动能的概念。
2. 介绍动能定理:首先介绍动能的概念,然后引出动能定理,即物体的动能取决于质量和速度,而质量和速度的变化都会引起动能的变化。
向学生解释动能定理的基本形式和适用范围,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3. 实验探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探究动能定理的应用。
例如,通过改变小球的质量和速度,观察小球撞击木块后木块移动的距离,从而验证动能定理。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与动能和动能定理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高速运动的物体具有更大的动能?如何利用动能定理来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案例,通过分析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尝试独立分析问题,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时,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应用和意义。
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并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4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第一篇: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在《追寻守恒量》,学生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是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首先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
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
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
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物理的所有章节,因此,学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教学时我按照以下的思路进行: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问题引领、总结知识─知识应用─方法总结─巩固训练,课堂效果较好。
不过通过反思,我认为在这节课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不足。
部分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导学案》《动能和动能定理》以及之前几节学过的内容,所以这部分学生知识遗忘比较严重,在课堂上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来,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被动的在学。
因此,我要加强课前的督促和检查。
2、应加强实验探究在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时,本节课只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及想象,但没有通过实验实际操作,如果事先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当堂实验,效果会更好。
3、语言要精练课堂语言较流利,但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还有待继续提高。
部分内容讲解过于详细,无疑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不利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后要做到详略得当,把握好尺度。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我会加强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并且充分研究学情,让“导学案”在课堂教学发挥重要的作用,打造高效的课堂。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第二篇:1.教学预设的科学性是指“程序化问题”的设计上。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动能定理教学反思1希望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对我现在乃至今后的教学有一次提升,使我对新课标下的教学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把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这节课我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整体框架来看我能够开发教材,对教材二次处理,同时也能够突显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少遗憾和漏洞,现结合其他老师的指导和个人的一些想法归纳如下:第一、新知识的引入我使用了有关动能的两个视频,但在视频所展示的物理现象中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利用率不高,同时我也发现也许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今后我应该更多关注和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和内容。
第二、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是应该更多的使用一些赞赏性的语句,让他们在获得肯定的同时树立信心,为学习的持续性埋下伏笔。
第三、继续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使自己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2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动能定理是高考频繁出现的考点,它的内涵和外延到高三有的学生都弄不清楚,更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我就采用小专题分知识块一点一点讲授,就像给幼儿喂食,小口相授,量少而精。
鉴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资料上和上的习题大多数不能直接使用,需耐心的针对我的学生对一道道题目进行切割、变式,就像文火炖肉,把题目的鲜味发挥到极致,且适合我校学生的胃口。
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会求动能;2、知道动能定理,并能简单应用。
本节课对于简单应用中表达式的意义、解题步骤、过程选择都有相应强调。
但是对初状态、末状态的强调不够。
二、问题情境生动有趣,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我申请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情境素材的研究》,对于“如何收集相关的素材进行适时的情境创设”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渗透在我平时的教学中,开设这节研究课也不例外。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我讲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
总体感觉这节课把该交代的都交代给了学生,但没有给学生留下可以思考,回味的东西。
优点:1.能够基本完成教学内容。
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3.条理比较清晰4.有一定的物理思想渗透在教学中。
缺点:1.细节处理的不太到位。
2.补充的内容不够,比较简单。
学生的思考不够。
3.不能有效突出重点。
动能定理是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理论基础上得出的又一大力学定理。
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而是以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为线索,推导得出,同时引入了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
这样处理,思路简明,条理清楚,又考虑到初中已经学过动能的基本概念,那么,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处于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在前面分别学习过运动学、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以及功的概念,有较好的基础,较高的接受能力。
所以学生学习这节内容较为轻松。
而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力学较为复杂的综合问题。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得出动能和动能定理,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复习上节课的实验探究结果:W∝v2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以及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动能定理的推导:从一个具体问题,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 ,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进行公式推导,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进来。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学生自己动手了,会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对动能和动能定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1 一辆质量为m,速度为v0的汽车关闭发动机之后在水平地面上滑行了距离L后停了下来。
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这是一道恒力做功,并且沿直线运动的例子,这道题目我在这里用原来所学的运动学公式和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和用动能定理两种方法求解,对比突出用动能定理的解题优越性,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动能定理是本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
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那些力做功相对应。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符号和表达式和符号,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化性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物理过程下动能定理的表述(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学公式推导动能定理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与适用范围,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功与速度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问:动能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二)动能表达式的推导1、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所以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2、例;有一质量为的物体以初速度V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受到的拉力为F,经过位移为X后速度变为V2.。
根据以上,可以列出的表达式:3、动能1.定义: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公式表述:;3.理解⑴状态物理量→能量状态;→机械运动状态;⑴标量性:大小,无负值;(三)动能定理1、表达式:2、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该变量。
高一物理《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高一物理《动能定理》教学反思精品文档高一物理《动能定理》教学反思高一物理《动能定理》教学反思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定理之一,本节课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动能定理教学中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
动能定理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
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一(该节课的成功之处:1.教材处理比较好本节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我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同时考虑到初中已经学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容易接受.2.情景设置比较成功动能定理是一条适应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情况(这个梯度是很大1 / 3精品文档的,学生理解会不到位,而且会出现以后解题中漏掉一些力的做功(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我设置了一些具体的问题,由简单的一个力,再变化到两个力,让学生寻找物体的动能的变化与哪些力做功相对应(3.前后连贯比较好我在引入课题时就提出这节课的三个任务,而且在引导中始终以三个任务为线索逐一攻破。
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清楚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不同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二(该节课的不足之处:1、对学生情绪的调动,积极参与问题的研究不足该班学生课前还不知今天要在他们班上课,有很多学生都没有带课本,接到我的通知后才匆匆去别的班借课本。
《第八章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定理并能够应用。
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动能定理并能够应用,理解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及应用范围。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实验器材、图片等。
2. 制作PPT课件,包含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
3. 安排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并观察数据。
4. 搜集与动能和动能定理相关的课外拓展资料。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高中物理课程《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第一课时,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作用,例如汽车的速度、抛出的球等,让学生感受到动能的存在和重要性。
同时,通过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动能的变化和影响,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详细讲解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公式以及应用。
通过举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同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知识。
4. 课堂小结:在课程结束前,对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应用。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及时总结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开展互动讨论、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首先,通过互动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锻炼其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导读:《动能定理》教学反思《动能定理》教学反思1本次课是高三复习课,经过精心的准备顺利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顾一下感觉本节课有一些成功之处:1、事先充分了解了学生,掌握了学生的程度,知道了同学们的接受能力;2、组织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每天都做的游戏活动出发,效果很好;3、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比较合适;5、例题和变式训练题有梯度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能力;6、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该启发、该提问、该训练的内容都有学生完成教师并没有一言堂;7、整节课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自认为达到了快乐学习的效果;当然众所周知每节课不论多么完美都会留有遗憾自认不足之处有:1、板书的设计可以更完美一些;2、由于学生程度较高,所以有些问题可以再深挖一下。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2物理组该节课上过之后,通过其他教师的点评和自己对课堂过程的深刻思考,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学生做题时间把握、控制不好,每个题目几乎都比原定时间超出很多。
考虑到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这部分知识情况了解不够具体,所选练习难度有点难度,学生思考量较大,用去时间较多,以后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选题。
二、提问问题设计语言不巧妙,意图不明确,会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是提问问题太难,学生不会回答。
这与自己备课时没有认真思考提问语言,想着直来直去的提问或者直接提问学生最明白,而实际上是恰恰相反,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最好能做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或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这样应该会好点。
三、教态不自然,和学生的亲和力不够,表情不丰富,课堂气氛显得有些生硬、呆板。
这主要应该是课前准备时对授课过程环节把握不够,总怕讲不完预定任务,只顾着赶时间,显得像背台词一样,不能随机应变,不灵活。
四、语言不优美,问题之间的转折、连接过渡不自然,使学生觉跳跃性太大、太突然,语言组织不太合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课反省5 月 12 号上午第四节课我在高一 (9) 班上了一节物理公然课,采纳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2 的教材,授课内容是第 7 章第 7 节?动能和动能定理?。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上节课实验的根基长进一步得出的一个结论性的知识。
动能定理内容自己其实不是很难理解,可是依据动能定理解决实质问题,倒是整个高中物理的一个要点,也是一个难点,在高考取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然这一节课不行能解决高中物理的这个难点,可是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够让学生形成,即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质问题的根本思路应当形成。
我采纳的教课思路是以动能定理的根基为主,依据上节课获得的结论有学生自主推导动能定理得规律,而后以实际问题为例要点解说动能定理的合用条件和解题步骤。
在课后,听课的老师对我的课有一致的好评,同时对我的课也提出了能够进一步商讨和深入思虑的问题,并给了中肯的建议。
这些有的是我自己很难发现的问题,对我帮助很大。
会后我对我的课联合各位老师的建议作了四个方面的反省。
1( 教材内容弃取的反省是否是教材上出现的内容都要作为教课的因素加以体现, 这个问题需要我进一步思虑。
在备课过程中,我应当是自己第一形成一个教课的思路和流程以后才去选择课程需要的素材,仍是依据教材供给的课程资源限制自己的教课行为, 我想应当是前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局部,自我角色定位发生转变,由课程的忠实履行者向课程决议者转变; 物理组组长汪老师常常给我们这样的年青教师重申,在备课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纲领为蓝本,联合班级的实际状况来解说知识点,对教科书上的要有所弃取,因为教科书那是一家之言,而我们教师要“博采众长〞为我们自己的讲堂效力。
经过反省,我感觉本课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可多加一些东西,对动能的说明可少一点东西,对例题可引入课本外的,经过自己的从头加工和组合,教课节奏会更紧凑有收效。
2( 教知识仍是教思想方法的反省我固然将教材上的知识点都讲到了,但我感觉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求情楚,就是作为学生会不会这样问自己“我为何要学习这些内容,老师所讲的几个知识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这实质上就是要回复,这节课不单是要告诉学生本节课有哪些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经过教课,向学生揭露教课内容的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指引学生知道科学是经过什么样的方式认识和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范文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而重要的知识点,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采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和例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需要给学生讲得通俗易懂。
我经常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一个运动员滑动冰上时速度越快,动能就越大;当一个月球车从山上滚下来时,滚下来的速度越快,动能也就越大。
通过这些例子,学生能够理解动能与速度、质量等因素的关系。
我会对学生介绍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理解困难,我会利用数学公式、实验以及讲解案例让学生进行更加直观的感受。
例如,我会解释动能定理公式,即“物体所受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这个原理,同时通过例题和实验的演示让学生掌握动能以及动能定理的计算方法。
另外,我也会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例如,我会利用实验展示物体动能的变化,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来理解这里面的规律。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教学课堂就是进行动能实验占领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
我鼓励学生们在实验操作中积极探究、发现动能定理的规律,并在实验过程中强化对动能的理解。
除此之外,我还会教给学生实际应用动能定理的方法,如车辆的煞车距离的计算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加深它们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也将让学生学会了解一些实际科技创新的话题,一些汽车煞车制动系统进化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动能这个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不仅掌握动能的基础知识,表现出它们的应用价值,并且还整体、全面、理性地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最佳的教育成果。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4篇汇总)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第一篇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在《追寻守恒量》,学生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是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首先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
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
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
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物理的所有章节,因此,学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教学时我按照以下的思路进行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问题引领、总结知识─知识应用─方法总结─巩固训练,课堂效果较好。
不过通过反思,我认为在这节课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不足。
部分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导学案》《动能和动能定理》以及之前几节学过的内容,所以这部分学生知识遗忘比较严重,在课堂上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来,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被动的在学。
因此,我要加强课前的督促和检查。
2、应加强实验探究在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时,本节课只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及想象,但没有通过实验实际操作,如果事先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当堂实验,效果会更好。
3、语言要精练课堂语言较流利,但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还有待继续提高。
部分内容讲解过于详细,无疑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不利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后要做到详略得当,把握好尺度。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我会加强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并且充分研究学情,让“导学案”在课堂教学发挥重要的作用,打造高效的课堂。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第二篇1.教学预设的科学性是指“程序化问题”的设计上。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
其设计特色有二,其一,密切联系实际,从特殊简单问题到一般较复杂问题的循序渐进的研究;其二,教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然的自主探索,推理,师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材分析:1.内容:《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七章的第7节内容。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而在初二学生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动能。
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本节要研究的内容。
2.作用: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一个延伸,也是下一节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地理解。
拓展了求功的思路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
作为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更是贯穿于以后的很多章节。
由于动能定理适用于恒力、变力做功,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必须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好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并知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知道能量的转化可以通过力做功来实现,这为“动能”“动能定理”的推导埋下了伏笔。
但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再加上他们数学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较弱,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
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动能定理教学反思本次课是高三复习课,经过精心的准备顺利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顾一下感觉本节课有一些成功之处:1、事先充分了解了学生,掌握了学生的程度,知道了同学们的接受能力;2、组织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每天都做的游戏活动出发,效果很好;3、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比较合适;5、例题和变式训练题有梯度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能力;6、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该启发、该提问、该训练的内容都有学生完成教师并没有一言堂;7、整节课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国共产党同完成了学习任务,自认为达到了快乐学习的效果;当然众所周知每节课不论多么完美都会留有遗憾自认不足之处有:1、板书的设计可以更完美一些;2、由于学生程度较高,所以有些问题可以再深挖一下。
篇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2011年5月19日,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在全校上了一次高效课堂的示范课,课题为《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定理之一,本节课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动能定理教学中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
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
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
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
本节课我采用新泰一中“七步教学”模式,按照以下的思路进行: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问题引领、总结知识─知识应用─方法总结─巩固训练,课堂效果较好,受到了听课领导、教师的好评。
不过通过反思,我认为在这次示范课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应加强实验探究在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时,本节课只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及想象,但没有通过实验实际操作,如果事先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当堂实验,效果会更好。
2022年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本次课是高三复习课,经过细心的打算顺当地完成了本节的 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回顾一下感觉本节课有一些胜利 之处:
1、事先充分了解了学生,驾驭了学生的程度,知道了同学们 的接受实力;
2022 年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1 一.该节课的胜利之处: 1.课堂引入较好 通过展示海啸、龙卷风的图片,以及展示子弹打击物体慢镜
头视频,表明这些运动的物体具有很大的能量,从而引出今日的 主题——动能。图片和视频的引入,增加课堂趣味性,胜利吸引 学生留意力,学生课堂参加度明显提高。
2.教材处理比较好 本节在讲解并描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以功能关系为线索, 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 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同时考虑到初中已经学过动能的概 念,这样叙述,学生简单接受。 3.前后连贯比较好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清晰动能 定理的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 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不同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 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 问题有时比较便利。 二.该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成长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可以获得珍 贵的阅历。应当来说动能定理是中学物理最重要的定理之一,本 节课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动能定理教学中 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 的表达式,驾驭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洁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 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探讨问题的优越性。动能定理主要 从功和动能的改变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 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并且动能定理几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第一篇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在《追寻守恒量》,学生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是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首先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
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
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
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物理的所有章节,因此,学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教学时我按照以下的思路进行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问题引领、总结知识─知识应用─方法总结─巩固训练,课堂效果较好。
不过通过反思,我认为在这节课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不足。
部分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导学案》《动能和动能定理》以及之前几节学过的内容,所以这部分学生知识遗忘比较严重,在课堂上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来,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被动的在学。
因此,我要加强课前的督促和检查。
2、应加强实验探究
在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时,本节课只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及想象,但没有通过实验实际操作,如果事先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当堂实验,效果会更好。
3、语言要精练
课堂语言较流利,但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还有待继续提高。
部分内容讲解过于详细,无疑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不利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后要做到详略得当,把握好尺度。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我会加强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并且充分研究学情,让“导学案”在课堂教学发挥重要的作用,打造高效的课堂。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第二篇
1.教学预设的科学性是指“程序化问题”的设计上。
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和先验经验,紧扣课时目标精心设计。
它的有效性是指能否调动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教材的理解进行有效地学习,实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
只有程序性问题切入学生的发展基础,才能做到有效的任务驱动。
为此对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
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像推导动能定理的.时候,必须设计程序化的问题如何表征外力?采取什么方法表征位移如何计算恒力功。
2.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
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习。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第三篇
在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过程,我遇到了一些问题。
下面是我对此的一点反思。
在第七章学习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后,教材研究了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
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
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
反思我在教学存在的很多问题
1、落实不到位。
本来应该当时落实没能及时落实。
2、探究程度不够,平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到底。
3、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在这次探究是我感受到
1、探究是全方面的,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实验探究。
2、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合适的环境、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调动的。
以后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多从生活入手,将理论渗透到实际的事例,这样会更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