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特勒温群体行为

合集下载

勒温团体动力学下的高校班级管理研究

勒温团体动力学下的高校班级管理研究

勒温团体动力学下的高校班级管理研究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Lewin)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理论,团体动力学把团体看作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有机整体,并在这种整体水平上探索人的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

从整体的动力观出发,勒温认为团体中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

因此,应该把团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加以分析,而不能仅仅看作是个体的集合。

作为团体,它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所决定的,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那种内在关系,而团体也将有足够的力量改变个体的心理方向。

1 影响团体效能的几个重要因素在团体动力学的研究中,团体的动力被认为是团体效能发挥的基础和条件。

团体气氛、团体目标、团体规范等基本的团体动力学范畴都具有动力的因素,都能对团体效能的发挥产生影响。

1.1 团体气氛团体动力学对于团体气氛进行了经典性的研究。

在勒温著名的“领导风格”的实验研究中,以民主、专制、放任自流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来创造不同的团体气氛,考察不同气氛中团体成员的行为。

研究证明,不同的领导方式造成不同的团体气氛,不同的团体气氛对于团体效能的发挥、团体成员以及团体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并确认了民主型领导方式的优越性。

1.2 团体目标团体目标是团体成员对于任务完成的预期,在团体目标中包含了团体成员对于团体的期望,实际上是团体的一种激励状态。

团体目标的建立,一方面,会促使团体成员团结一致,努力争取尽快达到目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团体的工作进行评估,有利于团体成员进行自我评价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团体目标被团体成员所认同和接受之后,就会形成一种“求同的压力”,对团体和团体成员的活动和行为起到一种整合作用。

团体目标的设立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并且富有激励和挑战意义,能够为团队成员所接受。

1.3 团体规范团体动力学的理论认为,团体规范是团体内部制定、每个团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条约和纪律。

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

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

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简介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

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方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

勒温在他的群体动力研究中,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的人,这种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自觉地遵守群体的规范,另一种是被动型的人,他们只是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等。

为了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对改变态度的影响,他作了如下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食品短缺,政府号召家庭主妇用动物的内脏做菜。

而当时美国人一般不喜欢以动物的内脏做菜。

勒温以此为题,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对美国的家庭主妇进行态度改变实验,其方法是把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为控制组,一组为实验组。

对控制组采取演讲的方式,亲自讲解猪、牛等内脏的营养价值、烹调方法、口味等,要求大家改变对杂碎的态度,把杂碎作为日常食品,并且赠送每人一份烹调内脏的食谱。

对实验组勒温则要求她们开展讨论,共同议论杂碎做菜的营养价值、烹调方法和口味等,并且分析使用杂碎做菜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丈夫不喜欢吃的问题、清洁的问题等,最后由营养学家指导每个人亲自实验烹调,结果控制组有3%的人采用杂碎做菜;实验组有32%的人采用杂碎做菜。

”由此可见,由于实验组的被试者是主动参与群体活动的,他们在讨论中自己提出某些难题,又亲自解决这些难题,因而态度的改变非常明显,速度也比较快。

而控制组的被试者由于是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很少把演讲的内容与自己相联系,因而,其态度也就难以改变。

基于这一实验,勒温提出了他的“参与改变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在群体中参与活动的方式。

后来,这个理论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简述勒温的领导理论

简述勒温的领导理论

简述勒温的领导理论勒温的领导理论是以社会交换为核心,把群体行为看作是一种社会交换。

这种理论着眼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在任何群体中都存在三种基本力量,即对抗力、同化力和顺应力。

这三种力量在不同情况下对群体起不同作用。

如果其中两种力量占主导地位,则群体就处于有序状态;如果其中一种力量占主导地位,另一种力量则起到辅助或抑制作用,群体便处于无序状态。

所谓群体行为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群体成员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各种反应的总和。

由此可见,领导过程就是群体的产生、维持和变革的过程。

勒温认为,一切集体都是一种社会力量。

因为一切集体,包括家庭、军队、工厂、政党等等,都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

他们彼此互动,由相互协调而产生集体行为。

根据集体行为规律,可以把集体分为三类:( 1)自然型。

其中每个成员都知道其他成员希望从集体中得到什么,也知道集体需要他们做些什么。

他们所要求的只是少数服从多数。

( 2)法定型。

这种集体的成员并不真正知道其他成员希望从集体中得到什么,也不知道集体需要他们做些什么,只是因为某些明文规定的东西而受雇于集体。

( 3)任务型。

这种集体的成员不仅不知道其他成员希望从集体中得到什么,也不知道集体需要他们做些什么,他们只是被告知集体需要他们做些什么,而这种任务常常是通过强加给他们的。

根据特里斯坦森和勒温等人的研究,管理者在设计和实施领导活动时,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了解集体的三种基本力量,在此基础上决定领导风格。

其次,要确定团队成员的主要需求,以及要使整个组织和团队取得最大效率,他们必须具备哪些共同的品质。

勒温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七个特征:强烈的愿望、使命感、追求卓越、灵活性、责任感、权威性和魅力。

首先,强烈的愿望,就是要表现出高度的进取精神。

其次,使命感,是对集体和成员负有责任,它鼓励集体中的成员去迎接困难,克服障碍,完成任务。

第三,追求卓越,就是在具体任务中力争第一,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创新。

态度行为情境理论与群体动力理论

态度行为情境理论与群体动力理论

态度行为情境理论与群体动力理论态度行为情境理论态度行为情境理论是指关于态度的形成、转变与测量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其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具有社会性(并非与生俱有)、相对性(主体与客体的相对关系)、协调性(认识、情感、行为倾向的协调)、稳定性(一旦形成不轻易改变)、间接性(行为倾向并非行为本身)。

在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

促使其形成的因素包括需要(在欲望满足中得到发展)、群体关系、吸收新知识、人格特征、模仿等五个方面。

同时,态度具有稳定性,改变十分不易。

群体动力理论1.“心理场”的提出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库·勒温(K.lewin)最早提出了群体动力这一概念,并将物理学中的力场运用到了心理学中,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心理场”的观点。

他认为,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力场”;群体中的个体行为与个体独处时的行为是不同的,群体成员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经过进一步研究,1938年他提出,可以把个人的行为看成是其自身的内部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函数,即B= f(P·E)其中,B代表个体的行为方向和强度,f代表函数关系,P代表个体的内部特征,E代表个体所处的环境。

2.主要观点(1)人的心理和行为取决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当个体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

个体的行为方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以内部力场的张力为主。

群体成员在向目标运动时,可以看成是力图从某种紧张状态解脱出来。

同样,群体的活动方向也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

正是“力场”中各种力的平衡,使得群体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2)群体中各种力处于均衡状态是相对的。

一个群体永远不会处于“稳固的”均衡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适应的过程。

这就好像河流一样,表面上平静,实际却在不断流动。

(3)群体行为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群体结构,也修正群体中个体的行为。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勒温的团体动力学是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界所关注的中心,虽然它作为一种自觉的运动至70年代已趋于低潮,但它的内在活力,它的理论、方法和心理观,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团体动力学的产生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借以标明他要对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去作一种本质性的探索。

1945年勒温在美I 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和学科得以建立。

在其后的二十年间,团体动力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影响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关于团体动力学的定义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团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

①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团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

②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团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

③一种对团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

这第三种意义是团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团体动力学的定义。

它并不依赖于前两种意义,事实上,为意识形态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科学基础,正是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科学地理解团体生活的本质,却是团体动力学的根本目的。

(二 > 团体动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欲理解或改进人类的行为,改进人类的生活,那么必然要对团体及团体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因为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工厂、机关以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之内,也就是无时不处于一种团体生活之中。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选题目录一、群体动力学概述 (1)(一) 群体动力学的定义 (1)(二) 群体动力学的基本特征 (1)(三) 构成群体动力的五要素 (2)二、群体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2)三、群体动力学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4)(一) 历史脉络 (4)(二) 意义 (5)四、群体动力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一)群体动力学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6)(二)群体动力学在班级建立和管理中的应用 (8)(三)大学英语小组活动中的群体动力学机制 (9)五、案例分析:成人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群体动力学应用实验 (11)六、总结与展望 (12)【摘要】群体动力学是由其创始人库尔特·勒温最早使用到文献中的,它是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本文从群体动力学的定义出发,总结其基本特征及基本观点,通过了解其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提出它对教育的促进意义,并提供实例展示了群体动力学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作用;最后,结合全文对群体动力学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群体动力学;群体;成员;领导;教育应用一、群体动力学概述(一) 群体动力学的定义1、通俗理解研究诸如群体气氛、群体成员间的关系、领导作风对群体性质的影响等群体生活的动力方面的社会心理学分支。

2、科学定义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群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

(1)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群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种意义上,群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群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

(2)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群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

在这种意义上,群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

(3)一种对群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的内在动力,群体与个体、其他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

第三种意义是群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群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群体动力学的定义。

OD5 群体动力的简述(1)

OD5 群体动力的简述(1)

群体动力的简述(1)勒温认为小群体在变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地理解群体动力,对于OD实践者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段人类存亡的历史群体以及群体动力的涵义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式群体动力的基本运作模式群体动力学的基本假设群体是一个动态的整体(a dynamic whole),其先决条件是群体成员之间彼此应是相互依存的。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09.09-1947.02.12)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ü彼此互动;ü相互依存;ü自认他们自己也被其他成员认为属于该团体;ü恪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并参与在相互连结的角色系统内;ü彼此影响;ü寻求群体的酬赏、益处;以及追求共同的目标。

Johnson#Johnson Johnson#Johnson群体动力: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群体里,包括被察觉或未被察觉到的一些现象。

换言之,群体动力乃指群体中各种存在着的动力。

由于这些动力的存在,群体的运作才得以开始并持续下去。

静态方面群体名称、组织结构、最终目标及某些固定不变的特质动态方面正在进行(onging)的运作、改变、互动、反应“群体动力学”这个概念是库尔特·勒温在1939首次提出,1945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群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和学科得以建立。

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因为是使用相当严谨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团体中和团体间的各种行为现象。

团体中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各种行为现象,如团体的形成、发展、运作、互动、吸引、排斥、反应或改变….等等,并研究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

是一套用来了解团体行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而这些知识和技巧是经由过去的研究、发展和无数的经验累积而成的。

强调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亦即主张将群体动力的理论与原则变成实际有力的生活技能。

勒温极力主张理论应该与实践完全想配合;1234研究领域归类所探索的内容意义及作用强调重点群体动力 是指有关群体中行为的科学探索,旨在增进我们对群体本质与群体发展的认识,提升我们对群体与个人、其他群体,甚至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洞察。

勒温及其群体动力学

勒温及其群体动力学

中国传媒大学201 3学年第二学期传播理论课程题目库尔特·勒温与群体动力学学生姓名刘晓曦学号201001233021班级传播班学生所属学院电视新闻学院任课教师辛欣成绩1.库尔特·勒温简介: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年9月9日——1947年2月12日)是一位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是现代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场论的创始人,也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人理论的创立者,以研究人类动机和群体动力学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个人年表勒温生于德国波森省的莫基诺(今属波兰),15岁时搬到柏林。

先后学过药学、生物学,也对哲学很感兴趣。

曾师从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W·克勒,先后受教育于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及柏林大学,曾与苛勒、考夫卡同学,在斯图姆夫的指导下,1914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服四年军役后,回柏林大学任苛勒领导的心理学研究所助理,1922年任讲师,1926年任教授。

1932年赴美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翌年,因反对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先在康乃尔大学任教两年,后任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儿童心理学教授。

1945年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兼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和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关于团体气氛和领导风格的研究。

(自制勒温年表图)3.学术轨迹场论(field theory)的一般观点是研究处于他或她的“场”中的个体,因为事件是由个体的当下环境中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

这个“场”也被称为一种生活空间,他是个体行为的私人环境,或是围绕这个个体的社会环境。

场论非常笼统,它是关于理论建构的超理论(metatheory)。

勒温从物理学处借用了代表他的场论的方法,并将之直接运用与心理学中去。

他用拓扑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场、力、区域、边界、向量等)描述人在周围环境中的行为。

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

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

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传播学史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 [2] 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他是家里4 个孩子中的第二个,他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在镇外他们还有一个自己的小农场。

勒温自小在乡村长大,热爱自然。

1905 年,全家迁往柏林,不久就进入当地中学并接触到希腊哲学。

1909 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打算成为一个医生。

不久后即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1910 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成为C.斯图姆夫的及门弟子,当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三位创始人 M.韦特海默、K.考夫卡和 W.柯勒也都是斯图姆夫的学生。

在柏林大学期间,除学习心理学外,他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

1914 年博士毕业,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16 年才获得博士学位。

大战期间他在德国陆军作为志愿兵服役4 年,官至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铁十字勋章。

1917 年,他和教师玛利亚(Maria Landsberg)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这场婚姻维持了10 年。

在1917 年受伤疗养期间,他发表了“战争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场论的初步概念。

理解事物最好的方式是尝试改变它1921 年他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1927 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

1929 年他参加了在美国耶鲁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家会议,同年他和盖特尔德(Gertrud Weiss)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点14:群体动力理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点14:群体动力理论》

知识点14:群体动力理论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所讲的群体标准、群体压力、群体规模、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等概念其实都可以概括在一个概念中,那就是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理论是美国学者库尔特勒温最有名的关于群体行为的理论,也是构成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主要内容的根底。

群体动力理论从动态和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群体中人和环境两方面的许多因素,诸如群体规模、群体压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沟通、群体冲突和人际关系等等。

历来心理学家对行为解释时,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

而勒温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把物理学中的“力场〞概念引入到心理学,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在同一场内的各局部元素彼此影响;当某局部元素变动,所有其他局部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

由此形成了勒温的场论。

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B = f 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勒温引入“场〞理论最初只限用于个体行为的研究。

1933年后,把“场〞理论应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力〞的概念。

研究“群体动力〞就是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多种因素。

勒温在他的著作?群体动力学的新领域?、?群体决策和社会变革?中,用“场〞理论和力学的概念,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群体不是单个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超越了总和。

群体对个体能发生巨大的影响,个人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反响。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群体标准、群体凝聚力、群体压力等对于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都有着影响,群体行为也因为个体行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库尔特勒温 群体行为

库尔特勒温 群体行为

真从众
权宜从众
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可能在某些时候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但 也不要忽略了他们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从社会角度讲,“任何社会,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 从社会文化的延续角度说,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 都是必要的。
从群体角度讲,群体压力使得个人保持与群体的联系,维护 群体的完整性,维持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保证群体行 为的一致,目标一致,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从个人角度看,一个人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 取得一致,他才能够适应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否则他将困 难重重。
生平:
青少年时期:勒温 1890年出生于普鲁士 波森省的莫吉尔诺乡 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 太家庭,排行老二。 一战期间:在德国陆 军作为志愿兵服役 4 年,官至陆军中 尉,曾因受伤而获 颁铁十字勋章。
科研工作: 1921 年 他成为柏林大学心 理学研究所的研究 人员,次年任讲师, 1927 年晋升为教授, 在此期间与格式塔 心理学派建立联系, 并成为该学派的积 极倡导者。
领导风格类型理论:
勒温根据群体动力理论进一步研究群体领导风格类型与群 体作业绩效关系,领导风格分为三种类型: 1、独裁型领导:群体里的一切活动完全由领袖决定,群体 里所有成员只能依令行事。 2、民主性领导:群体里的一切活动,有领袖和群体成员共 同讨论而后决定。 3、放任型领导: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爱好 各行其是。 (结果发现:在民主型领导下,群体成员相处融洽,而且绩效最高;在独裁型
• (2) 行动计划
• (3) 明确团队成员责任
• (4) 制度建设 小老板管事,大老板管人
2、强制性互惠
团体VS个体行为改变
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
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高,这种 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目录• 介绍• 定义• 方法论上特点• 研究对象及目标• 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1介绍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K勒温。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场理论研究群体、群体活动的过程、群体行为的动力,就叫群体动力学。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

2定义简要的说: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3方法论上特点(l)注重实验和调查等实证的方法。

(2)重视群体生活的动力性和相互关联性。

(3)与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性。

(4)重视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

4研究对象及目标群体动力学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群体的结构特性(如交往结构、势力结构等),等等。

群体动力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很大贡献。

由于对群体活动的广泛研究,今后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囊括性的理论,以使群体动力学达到体系化阶段。

5.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2] 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浅议库尔特·勒温“群体动力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浅议库尔特·勒温“群体动力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白 娟
( 郑州大学新 闻传播 学院 河 南 ・ 郑州
4 5 0 0 0 1 )
【 摘 要】 作为“ 现代性” 的产儿, 社会科学 自 诞生时起就欲 图将 自己打造成像 自然科 学那样的实证科学.
但 事 实上人 类行 为 的主 管能 动性特征 始终使 其无 法彻底 摆脱人 文 主 义的纠 缠 , 成 为一 门纯粹 的实证科 学 与 此 同 时, 在 社会科 学的研 究过 程 中 , 人 们 对科 学主 义倾 向的认 识也是 在 不断发 展 变化 着的 。随 着现 代 科 学的 日趋 进 步 , 新科技 革 命 为社会 科 学 的研 究提 供 了新 的社 会课 题 和 方法 手段 . 社会 科 学与 自然科 学相 互 渗透 . 相 互联 系的 趋 势 日益 加 强 。本 文通过 对传 播 学奠基 人之 一 库 尔特 . 勒 温的 “ 群体 动 力 学” 研 究过 程及 其 研 究 成果 的分析 , 发掘 其 科 学主义倾 向及 其 实证 研 究 方法对 现代传 播 学研 究的影 响及借 鉴 意义 【 关键 词 】 社 会科 学研 究 群 体 动 力学 拓扑学 科 学主 义倾 向
【 中图分类号] C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 8 5 3 4 ( 2 0 1 5 ) 0 2 — 0 0 4 会科 学 方 法论 中的 科学 主 的话 ,那 么社 会科 学则是 以人类群体及 其行为 为研 究 对 象 的。 作 为“ 现代I 生 ” 的产儿 . 社会 科学 自诞生 时起就
佛家讲究的是看淡人世间的一切将名利和欲念等都看淡了面壁向佛得到对于禅宗的了悟做到心中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最终修成正果圣经旧约中传道书这一书对于英语文学作品的影响当然不仅仅是班扬和萨克雷的vanityfair这两部书西方文化另一大渊源是古希腊罗马文化ulysses的故事深入人心也是对以古罗马神话ulysses的故事在西方家喻户晓影响着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以此为题材的英语文学作品在西方文化中荷马史诗的地位尤其突出荷马odysseyulysses是odyssey的罗马名字后世的作品中以ulysses为名的有很多如但丁就有一篇名为ulysses的诗剧意识流大师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ulysses也非常著名虽然这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与古希腊神话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这部小说中运用的典故则是ulysses除了从两希文化传统两方面来对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进行解读还可以从书名本身的意义上来看例如修辞手法压头韵等代表的有pridesensibility等可以使读者读起来感觉余韵十足一气呵成三结束语国外英语文学作品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其特征和意义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英语文学作品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英语文学作品在古代英语中主要分为宗教诗歌和世俗诗歌主题大多为忧郁和焦虑中世纪英语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是浪漫和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主要是大量使用典故语言特征是复杂精美至于新古典主义时期诗歌和小说的风格又不一致英语文学语言特征还有意象性生动性和情感性等掌握了这些特征有利于读者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书名的解读从而达到品味西方文化的目的当然本文在对英语文学作品书名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解读时仅仅就两希文化渊源对于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影响进行了探讨更加深入的研究还是有待进行参考文献1朱锦锐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3、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群体成员对工作任务的行为
正的
工作任务型 负的 成员间相互 作用的关系 正的 乐于分享信息,真诚 交流,集思广益, 虚心批评 信息保密,挑毛病, 只考虑自己,缺乏耐 心草率做决定 团结、互助; 融洽、和谐; 理解、真诚; 耐心 、宽容 消极的分歧多,相处 不自然,喜欢对抗, 烦躁、不容对方失误
维克托·弗鲁姆教授1998年获美 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卓越科学 贡献奖,2004年获美国管理学会卓 越科学贡献奖,是国际管理学界最 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弗鲁姆教授曾为大多数全球500强 公司做过管理咨询,其中包括GE 集团、联邦快递、贝尔实验室、 微软等跨国巨头。
弗鲁姆最重要的两部著作《工作 与激励》(1964)和《领导与决 策》(1973)
第六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库尔特·卢因 (Kurt Lewin) 1890~1947 又译: 库尔特·勒温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传播学 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 理学家,以人类行为场理论(Field Theory of Human Behavior,简称场 论)著称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1890 年出生于维也纳,1914年获柏林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一战期间在德军服役, 战后在柏林心里分析研究所任职。 1933年移居美国,在斯坦福大学和康 奈尔大学任教,后被聘为爱荷华州立 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心理学教授。 194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了群体动 力学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1947年去世。
民主型领导风格似乎会带来良好的工作质量和数量,同时群 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也较高,思想较为活跃,会产生出更多 的互助行为。它在三种领导方式中内聚力最高,因此,民主 型的领导风格可能是最有效的领导风格。专制型领导风格尽 管产量高,但有损群体成员的主动性,而且会造成敌对与攻 击性态度。放任型领导风格基本上不能用于生产型组织。

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

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

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群体在聚集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经常会出现不定性与非理性等负面特征,甚至有时会发展成为暴力性事件与骚乱。

其内在动因成为了近百年来众多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的研究目标,他们从各自的学术视角给出了相应解释,力图使得问题更加清晰与明朗。

(一)群体行为与群体性事件从古斯塔夫·黎朋和西皮奥·西格尔时代起,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家就一直尝试着从理论上对群体行为加以概括:罗伯特·帕克认为,“集群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换句话说,那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勒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

戴维·波普诺也指出,群体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西方社会学家通常将集群行为(又称群体行为)定义为广义上的群体事件——基于某个特定或不特定的事件或目标,纠集一群不特定的人,本着其高潮的情绪,或请愿、或游行示威。

而国内学者对于群体事件的把握则更多地遵循了狭义解释——即群体性治安事件(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法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行为)。

(二)人群动力学理论长久以来对于群体性行为解释时,一部分学者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如行为主义),另外一些学者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如本能论)。

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采用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借用经典物理学中的力场理论简洁地阐释了群体行为的源动力: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

群体行为4--群体规范内聚力决策

群体行为4--群体规范内聚力决策

群体动力理论
• 勒温(Kurt Lewin),德国心理学家,1938年提出,被 称为“场”理论,他运用物理学中的“磁场”概念。 • 最初只用于研究个体心理,1933年勒温移居美国,研究 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力(group dynamics)”概念 • 勒温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环 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 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了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取决 于内冲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 • B=f(P,E) • B(行为) P(内部力场) E(外部力场)
群体活动的效率多种因素影响
• 如:群体规范、压力、决策、内聚力、沟 通、冲突、人际关系等。 • 群体动力就是上述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也 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与协调过程。 • 群体动力理论涉及到群体活动的基本规律, 规范的形式以及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是
群体研究的重要内容。
4.2.1 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6、规范分析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皮尔尼克 (S.Pilnick)认为群体的规范与企业的利益有 直接关系,提出了“规范分析法”作为改进群 体工作效率的工具: •三项内容
•明确规范内容: •制定规范刨面图(见下页图) •进行改革(从上到下、按规范做、制定方针)
群体规范分析图
组织荣誉
一定出现这种现象吗?
研究表明,如果被试相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可以 被鉴别出来,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 则即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再有社会惰 化作用存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研究表明:
群体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并不必定导致“混水摸 鱼”式的社会惰化作用,这种情境有:
⑴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⑵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 人们的卷入水平; ⑶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⑷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趋同心理
真从众
权宜从众
.
19
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可能在某些时候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但 也不要忽略了他们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从社会角度讲,“任何社会,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 从社会文化的延续角度说,多数人的观体压力使得个人保持与群体的联系,维护 群体的完整性,维持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保证群体行 为的一致,目标一致,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
5
生平:
青少年时期:勒温 1890年出生于普鲁士 波森省的莫吉尔诺乡 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 太家庭,排行老二。
一战期间:在德国陆 军作为志愿兵服役 4 年,官至陆军中 尉,曾因受伤而获
颁铁十字勋章。
.
6
科研工作: 1921 年 他成为柏林大学心 理学研究所的研究 人员,次年任讲师, 1927 年晋升为教授, 在此期间与格式塔 心理学派建立联系, 并成为该学派的积 极倡导者。
在几个不同的方面,诸如群体动力学的运动, 组织中的参与性管理研究,以及在群体对于个体 行为影响的社会心理学中,勒温的理论永不磨灭。
.
8
群体行为理论的研究背景:
1933 年因逃避纳粹执政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从德国来到美国定 居。勒温来到美国之后,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群体对于个体行为 的影响。他的每一个主要研究都涉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偏 见、独裁主义领导方式。
.
17
产生原因 1.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只有与社会群体保
持一致才会消除不安全感。
2.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 。
3.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 体形象的心理,因此,个体的行为表现为与心目中的归属 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
.
18
不同产生原因
从个人角度看,一个人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 取得一致,他才能够适应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否则他将困 难重重。
.
21
群体压力与社会规范
结果
群体压力
社会规范
产生
.
22
三、启示
.
23
1、团队管理
若在西游记团队中裁掉一个人,
你会裁掉哪一位?
.
24
(1)角色定位:
领导者:激励队员、对外联系、 协调
• 任何一个团体都面临着内聚和分裂对抗的压力,一个良好 的有生命力的团体必须要有较强的内聚力才能防止团体的 分裂,那么怎样培育一个团体的内聚性呢?
.
14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1、团体的内聚性是由以下三种基础而形成的: 一是个体由于对其它团体成员的喜爱而喜爱团体;二是由 于团体成员资格能赋予成员以一定声望而使团体成员喜爱 团体;三是由于团体是达到个人目标的手段而使团体成员 喜爱团体。
德国独裁政府对待勒温的方法导致了勒温去研究专制的群体领 导方式与民主的群体领导方式。
.
9
二、勒温理论:群体行为 ——群体动力学
.
10
最重要的两大理论:
1、场论 2、群体行为理论——群体动力理论
.
11
群体动力学:
•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 “团体动力学”,是试 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它 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 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
探索者:提出新思想、新创意
评价者:对成员的建议分析和评 价
执行者: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
沟通者: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 沟通
控制者:检查具体细节,力争完 美
专家:了解很多细节
综合者:记录与综合,做团队计
.

25
• (2) 行动计划
• (3) 明确团队成员责任
• (4) 制度建设 小老板管事,大老板管人
• 定义: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 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 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
.
12
群体动力理论包括:
1、群体的内聚力 2、领导风格类型理论 3、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
.
13
群体的内聚力:
• 内聚力是指团体成员间的吸引力,它的强度依赖于个体求 得成员资格的动力强度。
2 、团体的内聚力也受领导者的工作作风的影响:一般而论 ,民主的小组更富成果,内聚性较强,小组成员间的分歧 更少;而专制小组在活动中不是更放肆就是更漠然。
.
15
领导风格类型理论:
勒温根据群体动力理论进一步研究群体领导风格类型与群 体作业绩效关系,领导风格分为三种类型: 1、独裁型领导:群体里的一切活动完全由领袖决定,群体 里所有成员只能依令行事。 2、民主性领导:群体里的一切活动,有领袖和群体成员共 同讨论而后决定。 3、放任型领导: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爱好 各行其是。 (结果发现:在民主型领导下,群体成员相处融洽,而且绩效最高;在独裁型
群体行为研究
库尔特 勒温
第11组 张悦 荣玲芳 徐鹏飞 任明月
.
1
目录
一、背景介绍
二、勒温理论:群体行为 ——群体动力学
三、启示
.
2
一、背景介绍
.
3
走近勒温
1.生平简介 2.重要研究成果 3.群体行为理论研究背景
.
4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德国心理学 家,场论的创始人, 社会心理学的先驱, , 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 论的创立者,在他的 心理学研究中,最受 重视的有以下两方面: 场论和群体动力学。
.
26
2、强制性互惠
团体VS个体行为改变
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
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 高,这 种 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领导下,群体成员之间有攻击性行为产生;在放任型领导下,群体绩效最差 )
.
16
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
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 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 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 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
二战期间:1933 年因逃避纳 粹执政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从 德国来到美国定居,1940 年 成为美国公民。 1944年在麻 省理工任教,担任由他创办 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1947年2月12日,由于心脏 衰竭在马塞诸塞州纽顿维尔
突然逝世,享年56。
.
7
主要著作:
《人格的动力理论》(1935) 《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 《解决社会冲突》(1948) 《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